1078 张登之辩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078 张登之辩
公孙衍合纵而五国互相称王,齐威王因利益受损而执意讨伐中山而废除其王号,其实原因也好理解:地理位置来看,中山处于赵、燕夹缝之间,偏偏历来与赵、燕关系不佳,因此外交上中山一直都依附于齐国而寻求大国的支持与庇护。
就在中山王厝担心亡国之际,他赶紧召来大臣张登,张登的答复倒也干脆:君王为我多准备些车辆、钱币,我去会会齐相田婴。
于是乎,张登果然就来到齐国并会见了田婴。
张登:我听说您要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准备和赵、魏两国一道讨伐中山,这是错的啊?
田婴:哪里错了?
张登:三国联合去讨伐小小的中山,中山君即使有比废掉王号还严重的后果也是会接受的,何况中山君一直害怕齐、赵、魏三国,如果赵、魏两国也废弃自己的王号,中山便会一心一意地亲附赵、魏,这样对齐国可是不利啊。
田婴:那该怎么办?
张登:不如您邀请中山君和您会晤并同意他称王,这样他一定很高兴,便会与赵、魏两国断交,赵、魏一气之下必然进攻中山,中山紧急,又因齐国『羞与中山并称为王』,到时候中山因害怕亡国一定会自己废掉王号而投靠齐国,如此一来中山既废掉了王号,齐国也控制了中山。
张登一席话,齐大夫张丑再次看出玄机,他以为魏、赵等五国原本共同的欲望就是互相称王,同时担心齐国从中干涉,齐国主动会晤中山名义上控制了中山,却将失掉四国,实为不妥。
然而,田婴并不听取张丑的意见而执意邀请中山王厝……
并且同意尊中山王厝为王……
张登接下来又会怎样呢?
张登紧接着又向赵、魏两国说道:齐国打算攻打你们的河东,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齐国认为和中山并立称王是莫大的耻辱,可现在又邀请中山君会晤,并同意尊他为王,这是想利用中山的兵力,你们何不马上同意中山称王以阻止齐国和中山联合呢?
毫无疑问,赵国和魏国也同意中山称王并与中山宝石友好,有了赵、魏作为后盾,中山随即便与齐国断交……
也就是说,齐国忙活了半天最后还是促成了中山国国君称王,而且使得中山王厝有了新的靠山。
盛怒之下,齐威王下令封闭关口,不许中山使臣通行,而且还打算给赵、燕两国割地,以此来希望联合赵、燕一起攻打中山国。
关键时刻又是张登,他分析到,齐国割地收买燕、赵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攻打中山,又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花如此代价来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所以如果有不割地又不用兵而废掉中山君的王号,齐威王是一定会同意的。
什么办法呢?
张登表示,齐威王在意的是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给齐国打招呼,所以让中山君屈驾朝见齐王,齐国再表态支持中山国,到时候燕、赵两国一定会与中山断交,然后齐国再和中山断交,这样一来中山就被孤立了。
中山一孤立,自然也就只能赶紧废掉王号。
这个办法好不好呢?
果然张登再次出使齐国之后齐国就有了支援中山的声明,随后中山把齐王的『声明』通告燕、赵两国,希望他们不要出兵攻打中山。
燕、赵两国一看割地黄了,中山也要投奔齐国的怀抱了,当然也就不答应了,于是双双声明要帮助中山,并且坚持让中山君称王……
张登数次周旋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出众的外交策略暂且保全了中山国的利益,纵横家门善揣摩而通辩辞的特点也在张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孙衍合纵而五国互相称王,齐威王因利益受损而执意讨伐中山而废除其王号,其实原因也好理解:地理位置来看,中山处于赵、燕夹缝之间,偏偏历来与赵、燕关系不佳,因此外交上中山一直都依附于齐国而寻求大国的支持与庇护。
就在中山王厝担心亡国之际,他赶紧召来大臣张登,张登的答复倒也干脆:君王为我多准备些车辆、钱币,我去会会齐相田婴。
于是乎,张登果然就来到齐国并会见了田婴。
张登:我听说您要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准备和赵、魏两国一道讨伐中山,这是错的啊?
田婴:哪里错了?
张登:三国联合去讨伐小小的中山,中山君即使有比废掉王号还严重的后果也是会接受的,何况中山君一直害怕齐、赵、魏三国,如果赵、魏两国也废弃自己的王号,中山便会一心一意地亲附赵、魏,这样对齐国可是不利啊。
田婴:那该怎么办?
张登:不如您邀请中山君和您会晤并同意他称王,这样他一定很高兴,便会与赵、魏两国断交,赵、魏一气之下必然进攻中山,中山紧急,又因齐国『羞与中山并称为王』,到时候中山因害怕亡国一定会自己废掉王号而投靠齐国,如此一来中山既废掉了王号,齐国也控制了中山。
张登一席话,齐大夫张丑再次看出玄机,他以为魏、赵等五国原本共同的欲望就是互相称王,同时担心齐国从中干涉,齐国主动会晤中山名义上控制了中山,却将失掉四国,实为不妥。
然而,田婴并不听取张丑的意见而执意邀请中山王厝……
并且同意尊中山王厝为王……
张登接下来又会怎样呢?
张登紧接着又向赵、魏两国说道:齐国打算攻打你们的河东,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齐国认为和中山并立称王是莫大的耻辱,可现在又邀请中山君会晤,并同意尊他为王,这是想利用中山的兵力,你们何不马上同意中山称王以阻止齐国和中山联合呢?
毫无疑问,赵国和魏国也同意中山称王并与中山宝石友好,有了赵、魏作为后盾,中山随即便与齐国断交……
也就是说,齐国忙活了半天最后还是促成了中山国国君称王,而且使得中山王厝有了新的靠山。
盛怒之下,齐威王下令封闭关口,不许中山使臣通行,而且还打算给赵、燕两国割地,以此来希望联合赵、燕一起攻打中山国。
关键时刻又是张登,他分析到,齐国割地收买燕、赵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攻打中山,又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花如此代价来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所以如果有不割地又不用兵而废掉中山君的王号,齐威王是一定会同意的。
什么办法呢?
张登表示,齐威王在意的是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给齐国打招呼,所以让中山君屈驾朝见齐王,齐国再表态支持中山国,到时候燕、赵两国一定会与中山断交,然后齐国再和中山断交,这样一来中山就被孤立了。
中山一孤立,自然也就只能赶紧废掉王号。
这个办法好不好呢?
果然张登再次出使齐国之后齐国就有了支援中山的声明,随后中山把齐王的『声明』通告燕、赵两国,希望他们不要出兵攻打中山。
燕、赵两国一看割地黄了,中山也要投奔齐国的怀抱了,当然也就不答应了,于是双双声明要帮助中山,并且坚持让中山君称王……
张登数次周旋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出众的外交策略暂且保全了中山国的利益,纵横家门善揣摩而通辩辞的特点也在张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078 张登之辩
公孙衍合纵而五国互相称王,齐威王因利益受损而执意讨伐中山而废除其王号,其实原因也好理解:地理位置来看,中山处于赵、燕夹缝之间,偏偏历来与赵、燕关系不佳,因此外交上中山一直都依附于齐国而寻求大国的支持与庇护。
就在中山王厝担心亡国之际,他赶紧召来大臣张登,张登的答复倒也干脆:君王为我多准备些车辆、钱币,我去会会齐相田婴。
于是乎,张登果然就来到齐国并会见了田婴。
张登:我听说您要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准备和赵、魏两国一道讨伐中山,这是错的啊?
田婴:哪里错了?
张登:三国联合去讨伐小小的中山,中山君即使有比废掉王号还严重的后果也是会接受的,何况中山君一直害怕齐、赵、魏三国,如果赵、魏两国也废弃自己的王号,中山便会一心一意地亲附赵、魏,这样对齐国可是不利啊。
田婴:那该怎么办?
张登:不如您邀请中山君和您会晤并同意他称王,这样他一定很高兴,便会与赵、魏两国断交,赵、魏一气之下必然进攻中山,中山紧急,又因齐国『羞与中山并称为王』,到时候中山因害怕亡国一定会自己废掉王号而投靠齐国,如此一来中山既废掉了王号,齐国也控制了中山。
张登一席话,齐大夫张丑再次看出玄机,他以为魏、赵等五国原本共同的欲望就是互相称王,同时担心齐国从中干涉,齐国主动会晤中山名义上控制了中山,却将失掉四国,实为不妥。
然而,田婴并不听取张丑的意见而执意邀请中山王厝……
并且同意尊中山王厝为王……
张登接下来又会怎样呢?
张登紧接着又向赵、魏两国说道:齐国打算攻打你们的河东,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齐国认为和中山并立称王是莫大的耻辱,可现在又邀请中山君会晤,并同意尊他为王,这是想利用中山的兵力,你们何不马上同意中山称王以阻止齐国和中山联合呢?
毫无疑问,赵国和魏国也同意中山称王并与中山宝石友好,有了赵、魏作为后盾,中山随即便与齐国断交……
也就是说,齐国忙活了半天最后还是促成了中山国国君称王,而且使得中山王厝有了新的靠山。
盛怒之下,齐威王下令封闭关口,不许中山使臣通行,而且还打算给赵、燕两国割地,以此来希望联合赵、燕一起攻打中山国。
关键时刻又是张登,他分析到,齐国割地收买燕、赵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攻打中山,又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花如此代价来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所以如果有不割地又不用兵而废掉中山君的王号,齐威王是一定会同意的。
什么办法呢?
张登表示,齐威王在意的是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给齐国打招呼,所以让中山君屈驾朝见齐王,齐国再表态支持中山国,到时候燕、赵两国一定会与中山断交,然后齐国再和中山断交,这样一来中山就被孤立了。
中山一孤立,自然也就只能赶紧废掉王号。
这个办法好不好呢?
果然张登再次出使齐国之后齐国就有了支援中山的声明,随后中山把齐王的『声明』通告燕、赵两国,希望他们不要出兵攻打中山。
燕、赵两国一看割地黄了,中山也要投奔齐国的怀抱了,当然也就不答应了,于是双双声明要帮助中山,并且坚持让中山君称王……
张登数次周旋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出众的外交策略暂且保全了中山国的利益,纵横家门善揣摩而通辩辞的特点也在张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孙衍合纵而五国互相称王,齐威王因利益受损而执意讨伐中山而废除其王号,其实原因也好理解:地理位置来看,中山处于赵、燕夹缝之间,偏偏历来与赵、燕关系不佳,因此外交上中山一直都依附于齐国而寻求大国的支持与庇护。
就在中山王厝担心亡国之际,他赶紧召来大臣张登,张登的答复倒也干脆:君王为我多准备些车辆、钱币,我去会会齐相田婴。
于是乎,张登果然就来到齐国并会见了田婴。
张登:我听说您要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准备和赵、魏两国一道讨伐中山,这是错的啊?
田婴:哪里错了?
张登:三国联合去讨伐小小的中山,中山君即使有比废掉王号还严重的后果也是会接受的,何况中山君一直害怕齐、赵、魏三国,如果赵、魏两国也废弃自己的王号,中山便会一心一意地亲附赵、魏,这样对齐国可是不利啊。
田婴:那该怎么办?
张登:不如您邀请中山君和您会晤并同意他称王,这样他一定很高兴,便会与赵、魏两国断交,赵、魏一气之下必然进攻中山,中山紧急,又因齐国『羞与中山并称为王』,到时候中山因害怕亡国一定会自己废掉王号而投靠齐国,如此一来中山既废掉了王号,齐国也控制了中山。
张登一席话,齐大夫张丑再次看出玄机,他以为魏、赵等五国原本共同的欲望就是互相称王,同时担心齐国从中干涉,齐国主动会晤中山名义上控制了中山,却将失掉四国,实为不妥。
然而,田婴并不听取张丑的意见而执意邀请中山王厝……
并且同意尊中山王厝为王……
张登接下来又会怎样呢?
张登紧接着又向赵、魏两国说道:齐国打算攻打你们的河东,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齐国认为和中山并立称王是莫大的耻辱,可现在又邀请中山君会晤,并同意尊他为王,这是想利用中山的兵力,你们何不马上同意中山称王以阻止齐国和中山联合呢?
毫无疑问,赵国和魏国也同意中山称王并与中山宝石友好,有了赵、魏作为后盾,中山随即便与齐国断交……
也就是说,齐国忙活了半天最后还是促成了中山国国君称王,而且使得中山王厝有了新的靠山。
盛怒之下,齐威王下令封闭关口,不许中山使臣通行,而且还打算给赵、燕两国割地,以此来希望联合赵、燕一起攻打中山国。
关键时刻又是张登,他分析到,齐国割地收买燕、赵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攻打中山,又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花如此代价来废掉中山君的王号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所以如果有不割地又不用兵而废掉中山君的王号,齐威王是一定会同意的。
什么办法呢?
张登表示,齐威王在意的是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而不给齐国打招呼,所以让中山君屈驾朝见齐王,齐国再表态支持中山国,到时候燕、赵两国一定会与中山断交,然后齐国再和中山断交,这样一来中山就被孤立了。
中山一孤立,自然也就只能赶紧废掉王号。
这个办法好不好呢?
果然张登再次出使齐国之后齐国就有了支援中山的声明,随后中山把齐王的『声明』通告燕、赵两国,希望他们不要出兵攻打中山。
燕、赵两国一看割地黄了,中山也要投奔齐国的怀抱了,当然也就不答应了,于是双双声明要帮助中山,并且坚持让中山君称王……
张登数次周旋于各国之间,凭借自己出众的外交策略暂且保全了中山国的利益,纵横家门善揣摩而通辩辞的特点也在张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晕 服务器卡 发重了...
@o弘毅o 2018-02-28 22:24:21
晕 服务器卡 发重了...
-----------------------------
@catslover 2018-02-28 23:24:50
我还以为更了两段,白高兴了……
-----------------------------
哈哈 这个年过得我现在严重缺货啊
晕 服务器卡 发重了...
-----------------------------
@catslover 2018-02-28 23:24:50
我还以为更了两段,白高兴了……
-----------------------------
哈哈 这个年过得我现在严重缺货啊
@片汤2016 2018-02-28 08:57:34
顶
-----------------------------
@o弘毅o 2018-02-28 22:18:11
片汤近期出现频率很高啊
-----------------------------
@片汤2016 2018-03-01 15:13:04
看不见楼楼,想你了呗
-----------------------------
咳咳 这话我爱听啊
顶
-----------------------------
@o弘毅o 2018-02-28 22:18:11
片汤近期出现频率很高啊
-----------------------------
@片汤2016 2018-03-01 15:13:04
看不见楼楼,想你了呗
-----------------------------
咳咳 这话我爱听啊
@Cassie向阳花 2018-03-01 08:14:42
顶
-----------------------------
向阳花好
顶
-----------------------------
向阳花好
1079 画蛇添足
1079 画蛇添足
五国相王,韩、燕,甚至就连中山也称王之际,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楚国。
要知道,当年魏、齐徐州相王时楚威王认为此事由齐相田婴一手策划,于是当即出兵击败齐军,并一度要求齐国驱逐田婴。
如今公孙衍牵头五国称王,楚国的目标当然就换作魏国了……
还是公元前323年,这已经是楚怀王在位的第六年,楚国派柱国『昭阳』率军攻打魏国,在襄陵大败魏国,并接连夺取魏国八个城邑。
提一点,柱国类似令尹,是楚国的一种官职,后为楚最高武官,亦称上柱国,地位仅次于令尹。
从接连击败称王的齐、魏等国来看,春秋时期就已经率先称王的楚国仍是各个大国所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所以这次教训完魏国之后楚国准备怎么办呢?
还是打齐国……
楚国欲调军攻打齐国,齐威王犯了难,恰好又一位纵横家站了出来,这个人叫做『田轸』。
田轸,亦称陈轸,陈、田原本一家,因此我们不难猜出他就是齐国人。
不过,不太容易猜出的是他此时效力于秦国,正好替秦国出使到齐国。
齐威王:怎么对付楚国?
田轸:君王不用担忧,请您允许我让楚国撤军。
田轸如何让楚国撤军?
他立刻前往楚军会见柱国昭阳,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田轸问:我想听听楚国的军功法,打败敌军杀死敌将的有功之臣,赏赐什么?
昭阳答:授予上柱国将军的官职,封给上等爵位,让他手执圭玉。
田轸又问:还有比这个更尊贵的赏赐吗?
昭阳又答:令尹。
昭阳说道:您此次伐魏有功,可升令尹,请允许我打个比方。有人赠给自己的舍人们一杯酒,一杯酒当然不够几个人喝,所以有人表示不如让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就赏给谁这杯酒。办法一出,很快就有人率先画好,举起酒杯站起身喝酒前却说自己还能给蛇添足,不过等到他为蛇画好足时早有人画好蛇并夺过酒而一饮而尽……
蛇本无足,『画蛇添足』这个典故我们也再熟悉不过,不曾想到的是这个典故发生于楚、魏襄陵之战又震慑齐国之际,不过田轸究竟想借这个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田轸表示,蛇本无足,画蛇又替它添上足,这就不是蛇了,好比昭阳身为楚相,本来打败魏军杀死魏将,已经没有比这再大的功劳了,即便这次大胜齐国,官职爵禄也不可能继续增加;但是万一打不胜,那可是要给楚国造成不好的声誉,甚至是殉职丢爵的,这就是画蛇添足。
楚国我们是知道的,当年楚文王打了败仗愣是被守城人鬻拳给拒之门外,最后一个不小心就死在了征途中,当年城濮之战后成得臣就引咎自杀于归途中。
总之一句话,田轸的道理已经再明白不过:打赢齐国,好处没有,万一输给齐国,那就是活生生的一副好牌被昭阳自己打烂。
昭阳明不明白画蛇添足的道理呢?
他当然是明白的了。
毕竟田轸又说了,昭阳不如率军返楚,一来回去加官进爵,没有任何风险,二来也算是对齐国施恩施德,可谓万全之策。
于是乎,五国相王的这一年,虽然楚国狠狠的教训了魏国,但齐国却也幸免于难,仅仅因为田轸一个简单的故事。
张登之后,田轸再次告诉我们纵横家门果然很不一般。
五国相王,韩、燕,甚至就连中山也称王之际,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楚国。
要知道,当年魏、齐徐州相王时楚威王认为此事由齐相田婴一手策划,于是当即出兵击败齐军,并一度要求齐国驱逐田婴。
如今公孙衍牵头五国称王,楚国的目标当然就换作魏国了……
还是公元前323年,这已经是楚怀王在位的第六年,楚国派柱国『昭阳』率军攻打魏国,在襄陵大败魏国,并接连夺取魏国八个城邑。
提一点,柱国类似令尹,是楚国的一种官职,后为楚最高武官,亦称上柱国,地位仅次于令尹。
从接连击败称王的齐、魏等国来看,春秋时期就已经率先称王的楚国仍是各个大国所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所以这次教训完魏国之后楚国准备怎么办呢?
还是打齐国……
楚国欲调军攻打齐国,齐威王犯了难,恰好又一位纵横家站了出来,这个人叫做『田轸』。
田轸,亦称陈轸,陈、田原本一家,因此我们不难猜出他就是齐国人。
不过,不太容易猜出的是他此时效力于秦国,正好替秦国出使到齐国。
齐威王:怎么对付楚国?
田轸:君王不用担忧,请您允许我让楚国撤军。
田轸如何让楚国撤军?
他立刻前往楚军会见柱国昭阳,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田轸问:我想听听楚国的军功法,打败敌军杀死敌将的有功之臣,赏赐什么?
昭阳答:授予上柱国将军的官职,封给上等爵位,让他手执圭玉。
田轸又问:还有比这个更尊贵的赏赐吗?
昭阳又答:令尹。
昭阳说道:您此次伐魏有功,可升令尹,请允许我打个比方。有人赠给自己的舍人们一杯酒,一杯酒当然不够几个人喝,所以有人表示不如让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就赏给谁这杯酒。办法一出,很快就有人率先画好,举起酒杯站起身喝酒前却说自己还能给蛇添足,不过等到他为蛇画好足时早有人画好蛇并夺过酒而一饮而尽……
蛇本无足,『画蛇添足』这个典故我们也再熟悉不过,不曾想到的是这个典故发生于楚、魏襄陵之战又震慑齐国之际,不过田轸究竟想借这个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田轸表示,蛇本无足,画蛇又替它添上足,这就不是蛇了,好比昭阳身为楚相,本来打败魏军杀死魏将,已经没有比这再大的功劳了,即便这次大胜齐国,官职爵禄也不可能继续增加;但是万一打不胜,那可是要给楚国造成不好的声誉,甚至是殉职丢爵的,这就是画蛇添足。
楚国我们是知道的,当年楚文王打了败仗愣是被守城人鬻拳给拒之门外,最后一个不小心就死在了征途中,当年城濮之战后成得臣就引咎自杀于归途中。
总之一句话,田轸的道理已经再明白不过:打赢齐国,好处没有,万一输给齐国,那就是活生生的一副好牌被昭阳自己打烂。
昭阳明不明白画蛇添足的道理呢?
他当然是明白的了。
毕竟田轸又说了,昭阳不如率军返楚,一来回去加官进爵,没有任何风险,二来也算是对齐国施恩施德,可谓万全之策。
于是乎,五国相王的这一年,虽然楚国狠狠的教训了魏国,但齐国却也幸免于难,仅仅因为田轸一个简单的故事。
张登之后,田轸再次告诉我们纵横家门果然很不一般。
@善水心 2018-03-02 10:05:02
元宵节快乐^_^
-----------------------------
小姑娘节日好
元宵节快乐^_^
-----------------------------
小姑娘节日好
@善水心 2018-03-02 10:04:28
昭阳说道:您此次伐魏有功,可升令尹…… 是田轸说吧?
-----------------------------
恩 我备注一下...
昭阳说道:您此次伐魏有功,可升令尹…… 是田轸说吧?
-----------------------------
恩 我备注一下...
@washentao 2018-03-01 22:38:36
特地登录来支持下
-----------------------------
感谢支持
特地登录来支持下
-----------------------------
感谢支持
@片汤2016 2018-03-02 09:16:43
元宵佳节快乐!
-----------------------------
同好
元宵佳节快乐!
-----------------------------
同好
大家节日好
1080 女子化男
1080 女子化男
公元前322年,我们先来介绍一件听起来很是神奇的事情,这件事情叫做『魏有女子化为丈夫』。
丈夫,指的是男人,换句话说,这一年魏国有一个女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突然就变成了男人。
男人变女人,毕竟有宫刑的存在,手起刀落之后生理上的突变,加上适当的打扮也是能骗骗人的,女人变男人,似乎技术难度就高了不少……
女子化男,占卜来看实为不吉之兆,科学来看似乎又不太好解释,所以到底是真有女子化为了丈夫,还是以讹传讹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谈正事……
话说上一年虽然发生了不少精彩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却没有提到,这件事情与秦相张仪有关。
楚败魏于襄陵之后,各大诸侯执政一齐奔赴一个叫做『啮桑』的地方,为的是同张仪相会。
纵然魏、齐相继称王,纵然楚国能接连击败齐、魏,啮桑会盟倒是很能体现出谁才是当今最为强势的诸侯。
不过,就在张仪从啮桑归来的一年之后他便被免去国相一职……
张仪为什么会被秦惠文王罢免?
我们先不说这个问题……
被免去秦相之后,张仪倒是很快就再度『上岗』,紧接着他就来到魏国并出任魏相,并且一度打算说服魏惠王臣服于秦国,算是为各诸侯『带个好头』。
魏国会不会主动臣服于秦国?
然而,魏惠王并没有这个打算……
不过,很快秦惠文王就派兵攻打魏国,一举夺取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修市』二地,随后还暗中派人给张仪送去丰厚的财物……
也就是说,张仪入魏为相着实上演的是一出『苦肉计』:丢官弃爵是假,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才是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秦惠文王始终还是同一阵线的,整个计划的目的在于『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当然了,有人来就得有人走,走的这个人正是惠施。
为什么是惠施?
道理很简单,张仪主张的是『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而惠施主张的是『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
换句话说,张仪想把魏国和秦国、韩国联合起来对付齐、楚,而惠施却想把魏国同齐国、楚国联合起来而按兵不动,两人策略完全相反,只是更多的人到魏惠王那里都是为张仪说话……
于是乎,重压之下魏惠王只得起用张仪为相,张仪得势后又将惠施逐走,惠施最后只落得个乔装打扮、仓皇出逃的狼狈下场。
更尴尬的是,惠施逃到楚国之后,楚怀王碍于秦国势力也不敢将其久留,加之听闻宋君很是看重惠施,所以又转手派人把他送到了宋国。
庄子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和惠施有着『庄惠之交』的庄子以为世风日下而多有消极避世之情,惠施本人倒是一度贵为魏国权相,不过政坛失意之后他在学术上倒是颇有成就,日后终成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唯一遗憾的是,他的大多数思想早已经失传……
公元前322年,我们先来介绍一件听起来很是神奇的事情,这件事情叫做『魏有女子化为丈夫』。
丈夫,指的是男人,换句话说,这一年魏国有一个女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突然就变成了男人。
男人变女人,毕竟有宫刑的存在,手起刀落之后生理上的突变,加上适当的打扮也是能骗骗人的,女人变男人,似乎技术难度就高了不少……
女子化男,占卜来看实为不吉之兆,科学来看似乎又不太好解释,所以到底是真有女子化为了丈夫,还是以讹传讹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谈正事……
话说上一年虽然发生了不少精彩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却没有提到,这件事情与秦相张仪有关。
楚败魏于襄陵之后,各大诸侯执政一齐奔赴一个叫做『啮桑』的地方,为的是同张仪相会。
纵然魏、齐相继称王,纵然楚国能接连击败齐、魏,啮桑会盟倒是很能体现出谁才是当今最为强势的诸侯。
不过,就在张仪从啮桑归来的一年之后他便被免去国相一职……
张仪为什么会被秦惠文王罢免?
我们先不说这个问题……
被免去秦相之后,张仪倒是很快就再度『上岗』,紧接着他就来到魏国并出任魏相,并且一度打算说服魏惠王臣服于秦国,算是为各诸侯『带个好头』。
魏国会不会主动臣服于秦国?
然而,魏惠王并没有这个打算……
不过,很快秦惠文王就派兵攻打魏国,一举夺取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修市』二地,随后还暗中派人给张仪送去丰厚的财物……
也就是说,张仪入魏为相着实上演的是一出『苦肉计』:丢官弃爵是假,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才是真。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秦惠文王始终还是同一阵线的,整个计划的目的在于『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当然了,有人来就得有人走,走的这个人正是惠施。
为什么是惠施?
道理很简单,张仪主张的是『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而惠施主张的是『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
换句话说,张仪想把魏国和秦国、韩国联合起来对付齐、楚,而惠施却想把魏国同齐国、楚国联合起来而按兵不动,两人策略完全相反,只是更多的人到魏惠王那里都是为张仪说话……
于是乎,重压之下魏惠王只得起用张仪为相,张仪得势后又将惠施逐走,惠施最后只落得个乔装打扮、仓皇出逃的狼狈下场。
更尴尬的是,惠施逃到楚国之后,楚怀王碍于秦国势力也不敢将其久留,加之听闻宋君很是看重惠施,所以又转手派人把他送到了宋国。
庄子曰: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和惠施有着『庄惠之交』的庄子以为世风日下而多有消极避世之情,惠施本人倒是一度贵为魏国权相,不过政坛失意之后他在学术上倒是颇有成就,日后终成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唯一遗憾的是,他的大多数思想早已经失传……
@catslover 2018-03-03 01:25:41
元宵节快乐!
——我这是不是晚了点?
-----------------------------
哈哈 时差姐姐什么时候来都不算晚 毕竟有时差
元宵节快乐!
——我这是不是晚了点?
-----------------------------
哈哈 时差姐姐什么时候来都不算晚 毕竟有时差
@点点断月点 2018-03-03 14:45:23
元宵节快乐
-----------------------------
过期的也算啊...
元宵节快乐
-----------------------------
过期的也算啊...
1081 三言而已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1081 三言而已
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在位的第三十六年。
为什么要专门介绍齐威王呢?
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是齐国的事情……
话说这一年齐威王想把『薛邑』『今山东枣庄市一带』封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齐相田婴,怎料楚国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强烈不满,甚至扬言要出兵伐齐。
毕竟嘛,十余年前徐州相王时楚威王就曾认为此事由田婴一手策划而对他意见很大,好在齐大夫张丑忽悠楚国驱逐田婴的代价是能力更强的田朌上位,反倒对楚国不利,由此田婴才在齐相的位置上又呆了这么多年。
如今楚国再次见不得田婴风光得势,逼得齐威王有意放弃封赏薛邑一事,大夫公孙阅却站了出来。
公孙阅我们略有印象,此前他曾数次为前齐相邹忌出谋划策,最终逼使田忌逃奔楚国,如今对于此事他又会有怎样的看法?
公孙阅是这样对田婴分析的,封赏的成败并不在齐国,而是楚国,所以不妨让他前往楚国说服楚怀王,让楚王比齐威王更想封赏田婴。
如此好事,田婴当然会全力促成了……
这不,公孙阅很快就面见楚怀王并且说道: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但是大王您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一点也不担心齐国强大呢?
公孙阅何出此言?
他继续分析,如果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的势力渐渐扩大,结果是田婴权倾国野,从而导致齐国弱小,所以对楚国而言,这是大大的好事啊。
如此套路一出,楚怀王果然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念头,田婴也再次因为他的获利会损害到齐国的利益而逃过楚国的问责。
逻辑虽然很奇怪,但情况当时的确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乎,田婴最终还是被齐威王封于薛邑,史称『靖郭君』,靖郭指的便是薛邑,不过问题却随之而来……
原来,新得封邑之后,靖郭君田婴想在薛邑筑墙建城,门客们却多来进见劝阻,为此田婴还专门下令不准这些提反对意见的人来面见他。
但还是有一个人要求接见,并且放下狠话:我只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这位门客想说的是什么呢?
确实是三个字:海大鱼。
有意思的是,门客的确说到做到,说完后转身就走,但是靖郭君本人却不干了。
为什么呢?
因为田婴很好奇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门客:说好三个字的,我可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别啊,您继续说下去……
门客这才说道:您听说过海里的大鱼没?鱼网捕不到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只要它一离开海水,就连小小的蝼蚁都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能长期掌控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但是如果您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
靖郭君田婴想想也是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的打算。
张登、田轸之后,这位连叫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的门客看起来似乎更加厉害,毕竟他仅仅只用了『海大鱼』三个字就成功说服田婴。
唯一不确定的是,这位门客会不会也是出自纵横家……
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在位的第三十六年。
为什么要专门介绍齐威王呢?
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是齐国的事情……
话说这一年齐威王想把『薛邑』『今山东枣庄市一带』封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齐相田婴,怎料楚国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强烈不满,甚至扬言要出兵伐齐。
毕竟嘛,十余年前徐州相王时楚威王就曾认为此事由田婴一手策划而对他意见很大,好在齐大夫张丑忽悠楚国驱逐田婴的代价是能力更强的田朌上位,反倒对楚国不利,由此田婴才在齐相的位置上又呆了这么多年。
如今楚国再次见不得田婴风光得势,逼得齐威王有意放弃封赏薛邑一事,大夫公孙阅却站了出来。
公孙阅我们略有印象,此前他曾数次为前齐相邹忌出谋划策,最终逼使田忌逃奔楚国,如今对于此事他又会有怎样的看法?
公孙阅是这样对田婴分析的,封赏的成败并不在齐国,而是楚国,所以不妨让他前往楚国说服楚怀王,让楚王比齐威王更想封赏田婴。
如此好事,田婴当然会全力促成了……
这不,公孙阅很快就面见楚怀王并且说道: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但是大王您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一点也不担心齐国强大呢?
公孙阅何出此言?
他继续分析,如果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的势力渐渐扩大,结果是田婴权倾国野,从而导致齐国弱小,所以对楚国而言,这是大大的好事啊。
如此套路一出,楚怀王果然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念头,田婴也再次因为他的获利会损害到齐国的利益而逃过楚国的问责。
逻辑虽然很奇怪,但情况当时的确就是这个样子……
于是乎,田婴最终还是被齐威王封于薛邑,史称『靖郭君』,靖郭指的便是薛邑,不过问题却随之而来……
原来,新得封邑之后,靖郭君田婴想在薛邑筑墙建城,门客们却多来进见劝阻,为此田婴还专门下令不准这些提反对意见的人来面见他。
但还是有一个人要求接见,并且放下狠话:我只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这位门客想说的是什么呢?
确实是三个字:海大鱼。
有意思的是,门客的确说到做到,说完后转身就走,但是靖郭君本人却不干了。
为什么呢?
因为田婴很好奇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门客:说好三个字的,我可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别啊,您继续说下去……
门客这才说道:您听说过海里的大鱼没?鱼网捕不到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只要它一离开海水,就连小小的蝼蚁都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能长期掌控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但是如果您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
靖郭君田婴想想也是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的打算。
张登、田轸之后,这位连叫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的门客看起来似乎更加厉害,毕竟他仅仅只用了『海大鱼』三个字就成功说服田婴。
唯一不确定的是,这位门客会不会也是出自纵横家……
@catslover 2018-03-04 09:44:54
不管他是不是纵横家,但这行事风格必须算是。战国时期纵横家风光得很那。
-----------------------------
恩 进入战国中期 随着张仪、公孙衍等人步入历史舞台,纵横家们的确很抢眼。
不管他是不是纵横家,但这行事风格必须算是。战国时期纵横家风光得很那。
-----------------------------
恩 进入战国中期 随着张仪、公孙衍等人步入历史舞台,纵横家们的确很抢眼。
@点点断月点 2018-03-04 10:32:47
不能说讲话厉害就算纵横家吧!
-----------------------------
呵呵 点点的观点当然是对的 近期我反复在结尾强调纵横家很厉害其实是有自己想法的
战国初期我们正文定的大基调是变法,可以说变法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各国当下的状态,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命运。
但是在进入战国中期之后,我们接下来定的大基调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到了这个阶段,国与国之间都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再强的诸侯都是怕被人组团打的。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各国开始不断形成各种小团队,一来保全自己,二来打击对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合纵连横,很显然的是这是纵横家们的黄金时期。
不能说讲话厉害就算纵横家吧!
-----------------------------
呵呵 点点的观点当然是对的 近期我反复在结尾强调纵横家很厉害其实是有自己想法的
战国初期我们正文定的大基调是变法,可以说变法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各国当下的状态,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命运。
但是在进入战国中期之后,我们接下来定的大基调可以说是政治斗争,到了这个阶段,国与国之间都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再强的诸侯都是怕被人组团打的。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各国开始不断形成各种小团队,一来保全自己,二来打击对手,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合纵连横,很显然的是这是纵横家们的黄金时期。
1082 国骂起源
1082 国骂起源
还是公元前321年,有两位重要人物去世,一个是燕国国君燕易王。
战国以来,有关燕国的消息并不太多见,不过作为燕国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燕易王倒是有一定的存在感。
种种传言来看,和燕易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位纵横家苏秦,甚至据说苏秦和燕易王的母亲有着某种不可描述的关系……
但是,在张仪出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到过,张仪与苏秦应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而张仪与燕易王又同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燕易王和苏秦也应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也就是说,有关燕易王与苏秦之间的那些事情不太可能是真实的……
从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在位共计12年,随后其子『姬哙』『音同快』,史称『燕王哙』。
习惯了某某王这样的称号之后,燕王哙这样的称呼似乎比较别扭,毕竟名字是几乎不可能被加入到谥号之中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其实很简单,燕王哙死后连个正式的谥号都没混到……
小小剧透一下,燕王哙即位之后干了一件看起来很上档次的事情,可惜干的又不是那么漂亮,所以导致了自己连个谥号都混不上的悲剧,至于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妨等到具体时刻再详细介绍……
好了,燕易王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去世,这个人就是周天子显王。
公元前369年,烈王去世,其弟姬扁,也就是周显王即位。
一直到公元前321年,显王在位48年,时间可谓相当之长。
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中原内外的确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件,比如秦有商鞅变法,比如齐有邹忌变法,比如魏、齐之间的桂陵之战以及马陵之战,还有比如魏、齐、秦、韩等各大诸侯国的相继称王。
所有的事情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天子显王并没多大关系……
有没有和显王有关的呢?
多少还是有些的……
比如公元前364年,显王五年时天子亲贺秦献公,秦献公由此称伯;
比如公元前360年,显王九年时天子为秦孝公送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又比如公元前343年显王二十六年时天子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
还比如公元前336年显王三十三年时天子亲贺秦惠文王;
以及公元前334年显王三十五年时天子又为秦惠文王送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种种事迹表明,几十年来显王和非中原主流的秦国倒是关系密切,原因其实很简单,自秦献公以来秦国国力突飞猛进,秦孝公时期的变法之后秦国更是有取代魏国成为最强诸侯之势。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显王一步步的看着秦国从混乱到稳定、由弱到强,称伯、称霸,乃至称王。
此外,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和显王有关。
话说王室衰微,天子又穷又弱,这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了,到了烈王时期,除了齐国几乎就已经没有诸侯朝见天子。
再后来,烈王驾崩、显王即位之时,各诸侯都去吊丧时偏偏齐国代表田婴去得晚了点,于是周室的大臣们对齐国不满了,便在给齐国的讣告里说道:天子驾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亲自守丧,戍守东部边防的齐国田婴竟敢迟到,按理该杀。
杀,还是不杀?
齐威王在得知王室的谴责后是这样回应的:叱磋,而母婢也。
杀自己才封赏不久的儿子靖郭君,齐威王当然是不肯的,所以他想对显王表达的是这层意思:呸!你妈也不过是个奴婢罢了。
换句话说,齐威王认为王室这是典型的给脸不要脸,王室对齐国的谴责后来也沦为天下之笑柄,『而母婢也』后来后来也就慢慢演变为了所谓的『国骂』。
所以,显王当时的心情大概也可以用国骂来形容:他妈的……
还是公元前321年,有两位重要人物去世,一个是燕国国君燕易王。
战国以来,有关燕国的消息并不太多见,不过作为燕国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燕易王倒是有一定的存在感。
种种传言来看,和燕易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位纵横家苏秦,甚至据说苏秦和燕易王的母亲有着某种不可描述的关系……
但是,在张仪出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到过,张仪与苏秦应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而张仪与燕易王又同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燕易王和苏秦也应该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也就是说,有关燕易王与苏秦之间的那些事情不太可能是真实的……
从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在位共计12年,随后其子『姬哙』『音同快』,史称『燕王哙』。
习惯了某某王这样的称号之后,燕王哙这样的称呼似乎比较别扭,毕竟名字是几乎不可能被加入到谥号之中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其实很简单,燕王哙死后连个正式的谥号都没混到……
小小剧透一下,燕王哙即位之后干了一件看起来很上档次的事情,可惜干的又不是那么漂亮,所以导致了自己连个谥号都混不上的悲剧,至于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妨等到具体时刻再详细介绍……
好了,燕易王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去世,这个人就是周天子显王。
公元前369年,烈王去世,其弟姬扁,也就是周显王即位。
一直到公元前321年,显王在位48年,时间可谓相当之长。
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中原内外的确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件,比如秦有商鞅变法,比如齐有邹忌变法,比如魏、齐之间的桂陵之战以及马陵之战,还有比如魏、齐、秦、韩等各大诸侯国的相继称王。
所有的事情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天子显王并没多大关系……
有没有和显王有关的呢?
多少还是有些的……
比如公元前364年,显王五年时天子亲贺秦献公,秦献公由此称伯;
比如公元前360年,显王九年时天子为秦孝公送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又比如公元前343年显王二十六年时天子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
还比如公元前336年显王三十三年时天子亲贺秦惠文王;
以及公元前334年显王三十五年时天子又为秦惠文王送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种种事迹表明,几十年来显王和非中原主流的秦国倒是关系密切,原因其实很简单,自秦献公以来秦国国力突飞猛进,秦孝公时期的变法之后秦国更是有取代魏国成为最强诸侯之势。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显王一步步的看着秦国从混乱到稳定、由弱到强,称伯、称霸,乃至称王。
此外,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和显王有关。
话说王室衰微,天子又穷又弱,这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了,到了烈王时期,除了齐国几乎就已经没有诸侯朝见天子。
再后来,烈王驾崩、显王即位之时,各诸侯都去吊丧时偏偏齐国代表田婴去得晚了点,于是周室的大臣们对齐国不满了,便在给齐国的讣告里说道:天子驾崩,如同天地塌陷,新天子都亲自守丧,戍守东部边防的齐国田婴竟敢迟到,按理该杀。
杀,还是不杀?
齐威王在得知王室的谴责后是这样回应的:叱磋,而母婢也。
杀自己才封赏不久的儿子靖郭君,齐威王当然是不肯的,所以他想对显王表达的是这层意思:呸!你妈也不过是个奴婢罢了。
换句话说,齐威王认为王室这是典型的给脸不要脸,王室对齐国的谴责后来也沦为天下之笑柄,『而母婢也』后来后来也就慢慢演变为了所谓的『国骂』。
所以,显王当时的心情大概也可以用国骂来形容:他妈的……
说几句
战国策.赵策.秦围赵之邯郸(节选)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
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威王勃然怒曰:‘叱磋,而母婢也。’
卒为天下笑。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
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威王勃然怒曰:‘叱磋,而母婢也。’
卒为天下笑。
战国以来,沿用下来的各国世系是十分混乱的,这个前面我们提到过,齐国也不例外。
本节所摘选的“国骂”典故出自战国策,我个人感觉时间上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毕竟我们采用的齐国世系里面,齐威王在位的时间是比周显王要晚的,这与齐威王一开始对烈王很客气,后来破口大骂时间上矛盾。
更值得疑惑的是,显王即位之处田婴就能代表齐国吊丧,48年之后他的年纪应该不小,作为田婴父亲的齐威王年纪更是相当不小。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这个典故还是有很多细节是值得推敲的。
本节所摘选的“国骂”典故出自战国策,我个人感觉时间上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毕竟我们采用的齐国世系里面,齐威王在位的时间是比周显王要晚的,这与齐威王一开始对烈王很客气,后来破口大骂时间上矛盾。
更值得疑惑的是,显王即位之处田婴就能代表齐国吊丧,48年之后他的年纪应该不小,作为田婴父亲的齐威王年纪更是相当不小。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这个典故还是有很多细节是值得推敲的。
@catslover 2018-03-04 22:55:35
齐威王虽然骂人不对,但周王室确实拎不清。
-----------------------------
那是 毕竟齐国是唯一一个还给天子脸的...
齐威王虽然骂人不对,但周王室确实拎不清。
-----------------------------
那是 毕竟齐国是唯一一个还给天子脸的...
1083 齐王纳谏
提一点,邹忌本人有些典故限于具体时间不明确,不太好交代,所以趁着齐威王的机会一并作简单的介绍。
1083 齐王纳谏
显王去世之后,其子『姬定』即位,史称『周慎靓王』『音同静』。
公元前369年,烈王去世,随后显王即位;
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随后齐威王即位;
时间上来看,齐威王即位时烈王已经去世多年,这点和前面提到的齐威王即位不久就施行仁义之政并独尊烈王明显是矛盾的,所以显王与齐威王之间的『国骂』虽然流传下来,但个中细节真实与否倒也成了一桩悬案……
某种程度来看,显王与齐威王之间的这出典故时间上漏洞较大,而与齐威王有关的另一出典故真实性同样也存在不小的疑问,这个典故我们不陌生,叫做一鸣惊人。
话说当年齐威王即位后喜好饮酒而彻夜宴饮,且不问政事而将其委托给卿大夫,一时文武百官也都荒淫放纵,以至于各国前来侵犯,齐国生死存亡只在旦夕之间。
偏偏齐威王身边的近臣们还都不敢直言进谏……
就在这时,邹忌变法时期我们提到的那位身高不足七尺而滑稽多辩的大夫淳于髡站了出来,他用隐语对齐威王说道: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您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您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齐威王听懂了淳于髡的意思,并回答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一心治国,积极发兵御敌,一时间诸侯们惊恐十分,赶紧又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齐国的盛威至此竟然维持了几十年。
毫无疑问,淳于髡的套路我们再熟悉不过,毕竟春秋一霸楚庄王当年几乎有过完全类似的典故,以至于齐威王的一鸣惊人到底是杜撰,或者效仿,也就令人疑惑不已……
好了,不管典故真实性到底如何,齐威王即位三十余年来励精图治,齐国国力持续提升倒是不容怀疑的。
在他的任期之内,先有邹忌为相,施以变法,又有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便是最好的说明;
后有稷下学宫持续繁荣,包括孟子、淳于髡等人在此交流学术、文化,以至到了齐威王在位的末期齐国俨然是中原的文化中心。
为什么会突然对齐威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
很显然,继燕易王、显王之后,齐威王也去世了……
公元前320年,在位三十七年的齐威王去世,随后其子『田辟疆』即位,史称『齐宣王』。
有关齐威王,我们不妨再提一件小事。
话说前齐相邹忌身高八尺有余,相貌亦是光艳而惹人注目,这点和淳于髡还真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某日邹忌穿戴齐整,照着镜子,对妻子说道:我和城北『徐公』,谁漂亮?
妻子答曰: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徐公是谁呢?
他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美到邹忌本人都不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于是邹忌又问自己的妾,再问外面来的客人,然而答案还是『徐公不如您』,直到有天邹忌亲自见到徐公本人,然后再对着镜子反复对看自己,终于确定自己是被众人欺骗了……
邹忌反复琢磨,终于悟出各种玄机:妻子偏爱,所以认为自己漂亮;小妾害怕,所以认为自己漂亮;客人有求于我,所以认为自己漂亮……
随后,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时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情,并且说道: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君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这番对话之后,齐威王广开言路,下令无论大小官吏乃至百姓都能当面指责他的过错,凡书面或者公共场合批评议论齐威王本人过失又能传到他耳朵的,一律受赏,以至于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对齐威王再也挑不出毛病。
目前来看,比起一鸣惊人来,这个典故才是『原创』的……
显王去世之后,其子『姬定』即位,史称『周慎靓王』『音同静』。
公元前369年,烈王去世,随后显王即位;
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随后齐威王即位;
时间上来看,齐威王即位时烈王已经去世多年,这点和前面提到的齐威王即位不久就施行仁义之政并独尊烈王明显是矛盾的,所以显王与齐威王之间的『国骂』虽然流传下来,但个中细节真实与否倒也成了一桩悬案……
某种程度来看,显王与齐威王之间的这出典故时间上漏洞较大,而与齐威王有关的另一出典故真实性同样也存在不小的疑问,这个典故我们不陌生,叫做一鸣惊人。
话说当年齐威王即位后喜好饮酒而彻夜宴饮,且不问政事而将其委托给卿大夫,一时文武百官也都荒淫放纵,以至于各国前来侵犯,齐国生死存亡只在旦夕之间。
偏偏齐威王身边的近臣们还都不敢直言进谏……
就在这时,邹忌变法时期我们提到的那位身高不足七尺而滑稽多辩的大夫淳于髡站了出来,他用隐语对齐威王说道: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您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您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齐威王听懂了淳于髡的意思,并回答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一心治国,积极发兵御敌,一时间诸侯们惊恐十分,赶紧又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齐国的盛威至此竟然维持了几十年。
毫无疑问,淳于髡的套路我们再熟悉不过,毕竟春秋一霸楚庄王当年几乎有过完全类似的典故,以至于齐威王的一鸣惊人到底是杜撰,或者效仿,也就令人疑惑不已……
好了,不管典故真实性到底如何,齐威王即位三十余年来励精图治,齐国国力持续提升倒是不容怀疑的。
在他的任期之内,先有邹忌为相,施以变法,又有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便是最好的说明;
后有稷下学宫持续繁荣,包括孟子、淳于髡等人在此交流学术、文化,以至到了齐威王在位的末期齐国俨然是中原的文化中心。
为什么会突然对齐威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
很显然,继燕易王、显王之后,齐威王也去世了……
公元前320年,在位三十七年的齐威王去世,随后其子『田辟疆』即位,史称『齐宣王』。
有关齐威王,我们不妨再提一件小事。
话说前齐相邹忌身高八尺有余,相貌亦是光艳而惹人注目,这点和淳于髡还真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某日邹忌穿戴齐整,照着镜子,对妻子说道:我和城北『徐公』,谁漂亮?
妻子答曰: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徐公是谁呢?
他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美到邹忌本人都不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
于是邹忌又问自己的妾,再问外面来的客人,然而答案还是『徐公不如您』,直到有天邹忌亲自见到徐公本人,然后再对着镜子反复对看自己,终于确定自己是被众人欺骗了……
邹忌反复琢磨,终于悟出各种玄机:妻子偏爱,所以认为自己漂亮;小妾害怕,所以认为自己漂亮;客人有求于我,所以认为自己漂亮……
随后,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时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情,并且说道: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君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这番对话之后,齐威王广开言路,下令无论大小官吏乃至百姓都能当面指责他的过错,凡书面或者公共场合批评议论齐威王本人过失又能传到他耳朵的,一律受赏,以至于一年之后齐国上下对齐威王再也挑不出毛病。
目前来看,比起一鸣惊人来,这个典故才是『原创』的……
1084 魏惠成王
@catslover 2018-03-07 00:21:48
我也来了,楼ZHU今天是不来了?
-----------------------------
来过 但是不能回帖...
我也来了,楼ZHU今天是不来了?
-----------------------------
来过 但是不能回帖...
1084 魏惠成王
继齐威王之后,我们接着再来对魏惠王作一个简短的小结。
至于原因就再简单不过,谥号亦称『魏惠成王』的魏惠王也去世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在位共计51年,其中称王改元前35年,改元后16年,随后其子『魏嗣』,史称『魏襄王』。
魏惠王的一生,很难简单用好或者坏来直接评价:
说魏惠王不好?
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惠王即位后不久启用公叔痤为相,同时很注意团结三晋,一时间魏国也是逼得秦国压根就无法踏入中原;
说魏惠王好?
魏惠王又不听公叔痤的劝谏,将公孙鞅白白送入秦国变法,待到几十年之后,秦国俨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魏惠王没有志向?
魏惠王初期有效抑制秦国之后果断迁都大梁,显然意欲巩固魏国在东方的统治力而谋求霸业;
说魏惠王有志向?
魏国迁都大梁之后虽有鲁、卫、宋等小国迅速臣服,但很快就引起赵、齐的不满,于是赵国数次伐卫,一时间引来魏围邯郸,然后也就有了齐国的围魏救赵。
此后,趁着魏国的失利,楚国北上攻打魏国睢水一带的领地,齐国通过马陵之战重创魏军,紧接着强大起来的秦国又收复河西之地,等于是魏惠王的『志向』把魏国置于风口浪尖,引来齐、秦、楚等大国的轮番围剿……
说魏国实力不足?
魏惠王迁都大梁后虽然秦国频频骚扰河西之地,但是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东部局势平稳魏国掉头向秦国算账时,秦孝公又吓得赶紧向魏国归还此前侵占的土地,魏惠王也在随后称王;
说魏国实力强大?
马陵之战后,四处征战又遭遇重创的魏军已然疲态尽显,魏惠王正式称王,不过代价却是变服折节而向齐威王俯首称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魏惠王重用庞涓,但庞涓在面对孙膑时遭遇完败;魏惠王有意培养太子申,太子申却在马陵之战后殒命;魏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的评价是魏惠王太喜欢打仗,却远看不像国君,近看又无威严……
再联系秦国的公孙鞅、张仪,齐国的邹忌、田忌、孙膑、田朌等人来看,魏惠王在位时间虽然超长,但是这个时期魏国拿得出手的人还真是太少。
为什么魏国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类似李悝、吴起等人的人才?
这恐怕和魏惠王本人的眼光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此一分析,对魏惠王的总体评价似乎也就变得简单起来……
总体来看,魏惠王在位的几十年里,魏国一度延续了战国初年魏国两位雄主的发展策略,军事实力当属翘楚,魏惠王在压制住秦国之后也有进一步扩大统治力直至称霸的计划。
奈何随着齐、秦等国的相继变法,魏惠王东迁大梁于外界遭遇严重阻力,以至于他本人都不得不感慨『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再后来,齐国二度击败魏国,『徐州相王』后魏惠王正式称王并改元重新纪年,但是联系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以及楚国对魏、齐称王严重不满来看,这实际上意味着战国以来魏国独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到最后,魏惠王称霸的梦想彻底破灭,魏国也将不再是战国时代的焦点所在……
继齐威王之后,我们接着再来对魏惠王作一个简短的小结。
至于原因就再简单不过,谥号亦称『魏惠成王』的魏惠王也去世了……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在位共计51年,其中称王改元前35年,改元后16年,随后其子『魏嗣』,史称『魏襄王』。
魏惠王的一生,很难简单用好或者坏来直接评价:
说魏惠王不好?
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惠王即位后不久启用公叔痤为相,同时很注意团结三晋,一时间魏国也是逼得秦国压根就无法踏入中原;
说魏惠王好?
魏惠王又不听公叔痤的劝谏,将公孙鞅白白送入秦国变法,待到几十年之后,秦国俨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魏惠王没有志向?
魏惠王初期有效抑制秦国之后果断迁都大梁,显然意欲巩固魏国在东方的统治力而谋求霸业;
说魏惠王有志向?
魏国迁都大梁之后虽有鲁、卫、宋等小国迅速臣服,但很快就引起赵、齐的不满,于是赵国数次伐卫,一时间引来魏围邯郸,然后也就有了齐国的围魏救赵。
此后,趁着魏国的失利,楚国北上攻打魏国睢水一带的领地,齐国通过马陵之战重创魏军,紧接着强大起来的秦国又收复河西之地,等于是魏惠王的『志向』把魏国置于风口浪尖,引来齐、秦、楚等大国的轮番围剿……
说魏国实力不足?
魏惠王迁都大梁后虽然秦国频频骚扰河西之地,但是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东部局势平稳魏国掉头向秦国算账时,秦孝公又吓得赶紧向魏国归还此前侵占的土地,魏惠王也在随后称王;
说魏国实力强大?
马陵之战后,四处征战又遭遇重创的魏军已然疲态尽显,魏惠王正式称王,不过代价却是变服折节而向齐威王俯首称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魏惠王重用庞涓,但庞涓在面对孙膑时遭遇完败;魏惠王有意培养太子申,太子申却在马陵之战后殒命;魏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的评价是魏惠王太喜欢打仗,却远看不像国君,近看又无威严……
再联系秦国的公孙鞅、张仪,齐国的邹忌、田忌、孙膑、田朌等人来看,魏惠王在位时间虽然超长,但是这个时期魏国拿得出手的人还真是太少。
为什么魏国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类似李悝、吴起等人的人才?
这恐怕和魏惠王本人的眼光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此一分析,对魏惠王的总体评价似乎也就变得简单起来……
总体来看,魏惠王在位的几十年里,魏国一度延续了战国初年魏国两位雄主的发展策略,军事实力当属翘楚,魏惠王在压制住秦国之后也有进一步扩大统治力直至称霸的计划。
奈何随着齐、秦等国的相继变法,魏惠王东迁大梁于外界遭遇严重阻力,以至于他本人都不得不感慨『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再后来,齐国二度击败魏国,『徐州相王』后魏惠王正式称王并改元重新纪年,但是联系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以及楚国对魏、齐称王严重不满来看,这实际上意味着战国以来魏国独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到最后,魏惠王称霸的梦想彻底破灭,魏国也将不再是战国时代的焦点所在……
@奥士爱国 2018-03-07 13:52:20
呵呵
-----------------------------
晚上好
呵呵
-----------------------------
晚上好
@catslover 2018-03-08 21:06:31
快到不能发帖的时间了,楼ZHU再不出来又发不成了。
-----------------------------
时差姐姐说的好有道理...
快到不能发帖的时间了,楼ZHU再不出来又发不成了。
-----------------------------
时差姐姐说的好有道理...
@Cassie向阳花 2018-03-08 08:26:54
顶
-----------------------------
向阳花好
顶
-----------------------------
向阳花好
大家晚上好
今天过节 祝楼里各位女神,以及一直被认为是女神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今天过节 祝楼里各位女神,以及一直被认为是女神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1085 戴氏取宋
1085 戴氏取宋
公元前318年,魏惠王之后,魏国进入魏襄王元年。
这一年,原中山相『乐池』在入秦事秦惠文王之后出任秦相,而韩、赵、魏、燕、齐以及义渠联合伐秦,秦惠文王则派其弟庶长樗里疾迎战,两军交战于韩地『修鱼』『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一带』。
齐、魏等五国合力,还有义渠助阵,赢面会不会大很多?
战况来看,樗里疾领军击败赵国『公子渴』、韩国『太子奂』,同时还俘虏韩将『申差』。
到底谁的赢面更大,结果似乎一目了然……
需要强调的是,秦军大胜之后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斩首行动,这次秦国被斩首的联军人物多达八万二千人,斩首固然太残酷,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的确也是最为简单有效削弱对手的方式。
更需要强调的是,自公元前364年石门大捷三晋被斩首战俘六万起,随着秦国的日益强大,由它所发起的斩首行动还远未到停歇的时刻……
当然了,秦、魏、齐等大国合纵、连横忙得不可开交之际,有一个诸侯国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战国以来一直比较低调的宋国。
春秋末期,我们提到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宋后昭公,宋后昭公在位时间还挺长,从公元前469年一直坚持到公元前404年,所以略过他之后宋国也就直接进入战国时代……
宋后昭公之后,其子『宋悼公』即位,宋悼公在位时间果然不长,到了公元前396年便去世;
宋悼公之后,其子『宋休公』即位,公元前373年去世;
宋休公之后,其子『宋辟公』即位,传闻宋辟公奢侈荒淫,韩非后来提到的『司城子罕取宋』一事当是发生在他的任期之内。
所谓『司城子罕取宋』,说的是宋戴公的后人『子剔成』废宋辟公而自立,史称『宋剔成君』。
由于子剔成出自戴氏,因此此事亦被称作『戴氏取宋』。
时间点来看,宋辟公公元前370年便去世,在位仅3年时间,比起宋悼公在位的时间还要短,的确不太像正常死亡……
但是,有关戴氏取宋的具体细节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宋剔成君到底是宋辟公之子,还是篡权而来,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不过,有一点似乎不太需要验证,那就是宋剔成君后来也被篡权了……
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在位41年之后,其弟『子偃』夺权,宋剔成君失败只得逃往齐国,随后子偃自立为君,史称『宋王偃』,亦称『宋康王』。
长久以来,宋国国君谥号一直为公,子偃夺权就夺权,怎么就突然称王了呢?
这其实正是我们要说的事情……
话说宋王偃篡位后沉缅于酒色之中,但凡有臣子劝谏想提点意见,宋王偃的处理手段也很简单,一律射死……
更夸张的是,宋王偃不止是如此对待有建议或者意见的臣子们,他平时还喜好用皮革做成的口袋盛满鲜血,悬挂起来并用箭射,号曰『射天』。
宋王偃为什么要射天呢?
话说商朝时期,商帝武乙也曾经有过一样的举动,不巧的是,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辛,也就是俗称的纣王亦曾经有过同样的行为,看来作为殷商后人的宋王偃有向自己的先祖致敬的可能……
于是乎,诸侯接连称王的背景下,公元前318年,连天神都不放在眼里的宋王偃也宣布称王,由此成为宋国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需要剧透的是,宋王偃也是宋国史上最后一位称王的国君,毕竟宋国在他手里灭亡了……
公元前318年,魏惠王之后,魏国进入魏襄王元年。
这一年,原中山相『乐池』在入秦事秦惠文王之后出任秦相,而韩、赵、魏、燕、齐以及义渠联合伐秦,秦惠文王则派其弟庶长樗里疾迎战,两军交战于韩地『修鱼』『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一带』。
齐、魏等五国合力,还有义渠助阵,赢面会不会大很多?
战况来看,樗里疾领军击败赵国『公子渴』、韩国『太子奂』,同时还俘虏韩将『申差』。
到底谁的赢面更大,结果似乎一目了然……
需要强调的是,秦军大胜之后再次开启了新一轮的斩首行动,这次秦国被斩首的联军人物多达八万二千人,斩首固然太残酷,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的确也是最为简单有效削弱对手的方式。
更需要强调的是,自公元前364年石门大捷三晋被斩首战俘六万起,随着秦国的日益强大,由它所发起的斩首行动还远未到停歇的时刻……
当然了,秦、魏、齐等大国合纵、连横忙得不可开交之际,有一个诸侯国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战国以来一直比较低调的宋国。
春秋末期,我们提到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宋后昭公,宋后昭公在位时间还挺长,从公元前469年一直坚持到公元前404年,所以略过他之后宋国也就直接进入战国时代……
宋后昭公之后,其子『宋悼公』即位,宋悼公在位时间果然不长,到了公元前396年便去世;
宋悼公之后,其子『宋休公』即位,公元前373年去世;
宋休公之后,其子『宋辟公』即位,传闻宋辟公奢侈荒淫,韩非后来提到的『司城子罕取宋』一事当是发生在他的任期之内。
所谓『司城子罕取宋』,说的是宋戴公的后人『子剔成』废宋辟公而自立,史称『宋剔成君』。
由于子剔成出自戴氏,因此此事亦被称作『戴氏取宋』。
时间点来看,宋辟公公元前370年便去世,在位仅3年时间,比起宋悼公在位的时间还要短,的确不太像正常死亡……
但是,有关戴氏取宋的具体细节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宋剔成君到底是宋辟公之子,还是篡权而来,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不过,有一点似乎不太需要验证,那就是宋剔成君后来也被篡权了……
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在位41年之后,其弟『子偃』夺权,宋剔成君失败只得逃往齐国,随后子偃自立为君,史称『宋王偃』,亦称『宋康王』。
长久以来,宋国国君谥号一直为公,子偃夺权就夺权,怎么就突然称王了呢?
这其实正是我们要说的事情……
话说宋王偃篡位后沉缅于酒色之中,但凡有臣子劝谏想提点意见,宋王偃的处理手段也很简单,一律射死……
更夸张的是,宋王偃不止是如此对待有建议或者意见的臣子们,他平时还喜好用皮革做成的口袋盛满鲜血,悬挂起来并用箭射,号曰『射天』。
宋王偃为什么要射天呢?
话说商朝时期,商帝武乙也曾经有过一样的举动,不巧的是,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辛,也就是俗称的纣王亦曾经有过同样的行为,看来作为殷商后人的宋王偃有向自己的先祖致敬的可能……
于是乎,诸侯接连称王的背景下,公元前318年,连天神都不放在眼里的宋王偃也宣布称王,由此成为宋国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国君。
需要剧透的是,宋王偃也是宋国史上最后一位称王的国君,毕竟宋国在他手里灭亡了……
提一点,正文“韩、赵、魏、燕、齐以及义渠联合伐秦”。
史记原文记载的是匈奴而非义渠,事实上,匈奴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为此我一开始还准备了一大段匈奴的内容。
但是,匈奴的突然出现似乎有点奇怪,结合杨宽“战国史”,这里认为史记记载可能有误,因此改为了义渠,而义渠接下来与秦国的关系显然也要更加密切一些。
史记原文记载的是匈奴而非义渠,事实上,匈奴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为此我一开始还准备了一大段匈奴的内容。
但是,匈奴的突然出现似乎有点奇怪,结合杨宽“战国史”,这里认为史记记载可能有误,因此改为了义渠,而义渠接下来与秦国的关系显然也要更加密切一些。
@o弘毅o 2018-03-08 21:22:19
提一点,正文“韩、赵、魏、燕、齐以及义渠联合伐秦”。
史记原文记载的是匈奴而非义渠,事实上,匈奴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为此我一开始还准备了一大段匈奴的内容。
但是,匈奴的突然出现似乎有点奇怪,结合杨宽“战国史”,这里认为史记记载可能有误,因此改为了义渠,而义渠接下来与秦国的关系显然也要更加密切一些。
-----------------------------
@catslover 2018-03-08 22:38:47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好多比较糊涂的地方,楼ZHU啥时候介绍介绍。
-----------------------------
不会每个都详细介绍 少数民族这块的确很乱 我记得吕思勉的"先秦史"是比较注重这一块的。按我个人的进度,主要还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相关的。
提一点,正文“韩、赵、魏、燕、齐以及义渠联合伐秦”。
史记原文记载的是匈奴而非义渠,事实上,匈奴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为此我一开始还准备了一大段匈奴的内容。
但是,匈奴的突然出现似乎有点奇怪,结合杨宽“战国史”,这里认为史记记载可能有误,因此改为了义渠,而义渠接下来与秦国的关系显然也要更加密切一些。
-----------------------------
@catslover 2018-03-08 22:38:47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好多比较糊涂的地方,楼ZHU啥时候介绍介绍。
-----------------------------
不会每个都详细介绍 少数民族这块的确很乱 我记得吕思勉的"先秦史"是比较注重这一块的。按我个人的进度,主要还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相关的。
马上11点 涯叔可以下班了...
@星辰大海2017123 2018-03-10 00:37:41
马克,好看好看
-----------------------------
昨天我来晚了点就不能回帖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
马克,好看好看
-----------------------------
昨天我来晚了点就不能回帖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
@奥士爱国 2018-03-09 22:38:57
又快交子时了,今天还有吗?
-----------------------------
抱歉 昨天来晚了 涯叔不准回帖
又快交子时了,今天还有吗?
-----------------------------
抱歉 昨天来晚了 涯叔不准回帖
@东海闲鸥 2018-03-09 13:49:51
女人节就这么过去了,感觉好没意思哦。希望天天过节~~~
-----------------------------
天天过 那恐怕是劳动节...
女人节就这么过去了,感觉好没意思哦。希望天天过节~~~
-----------------------------
天天过 那恐怕是劳动节...
@片汤2016 2018-03-09 15:49:58
顶
-----------------------------
片汤好
顶
-----------------------------
片汤好
1086 将行王政
大家周末好
宋国称王之后,我们简单介入一下宋王偃这个话题
史料流传下来的少数信息来看,有关宋王偃的负面消息占绝大多数,口碑不是很好。
但是,一来宋国突然在这个时期迎来爆发,让人很难相信这段时间宋国内部究竟有怎样的变化;二来从孟子的评价来看,他倒是比较认可宋王偃的,所以其中会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宋国称王之后,我们简单介入一下宋王偃这个话题
史料流传下来的少数信息来看,有关宋王偃的负面消息占绝大多数,口碑不是很好。
但是,一来宋国突然在这个时期迎来爆发,让人很难相信这段时间宋国内部究竟有怎样的变化;二来从孟子的评价来看,他倒是比较认可宋王偃的,所以其中会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1086 将行王政
宋王偃淫酒淫妇人,射臣又射天,一度在宋国内外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以至于诸侯们当时将他称为『桀宋』,桀即夏桀之意。
至于诸侯们为什么将宋王偃称为桀宋,而不是他射日所『致敬』的『纣宋』,这倒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不过,既然宋国单方面宣布称王,我们的问题是诸侯们会不会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是讨伐宋国?
以徐州相王及五国相王的过程来看,至少楚国是不答应的……
需要说明的是,齐国和魏国历来习惯于把宋国当做可以团结拉拢的小弟,所以对于宋国的称王,他们也是不能接受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出于意料……
宋王偃称王之后,宋国接连与齐、楚、魏等国交战,结果却是宋国东面打败齐国,攻下五座城池,南面打败楚国,侵占楚地三百里,西面又击败魏国,一时间所向披靡,俨然一副中原新科霸主的模样,连续的胜利甚至比起春秋时期宋襄公靠『仁义』获得霸主资格还要更有说服力。
当然了,宋国至此也和齐、魏结下梁子……
问题在于,印象里面宋国一直和鲁国、魏国等诸侯属于二流诸侯国,卫国甚至在公元前320年时再度贬号称君,并且只占据濮阳之地,眼看就要步入灭国的行列,宋国是如何突然间就崛起乃至爆发的?
很遗憾,有关宋国这个时期的事迹实在是太少太少……
不过,有一点倒是值得关注,哪怕诸侯们,乃至后人对宋王偃的评价并不太高,甚至把他和夏桀相提并论,但是有一个人倒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且评价相当不低,这个人就是孟子。
话说孟子在齐国和魏国推行自己的『仁义』接连碰壁之后又辗转于诸国之间,期间曾经几次遇到滕国国君『滕文公』,其中第一次还是在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当时他出使楚国并经过宋国,途中专门拜访了孟子。
再后来,滕文公做上了国君,并再次向孟子讨教,他表示,如今宋虽小国,但也『将行王政』,以至于齐、楚厌恶而准备讨伐宋国,这可该怎么办。
孟子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只要宋王偃真正推行王政,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抬头盼望,拥护这样的人来做君主,到时候齐国、楚国虽然强大,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
由此来看,宋王偃即位之后除了射天、荒淫的传闻之外,或者也有向魏、秦等国那样改革而图谋富强的经历,『王政』以及孟子的高度肯定则表明宋国很可能推行的改革更加契合儒家的思想。
所以,滕文公所说的『将行王政』到底有没有施行?
结合宋王偃称王并接连战胜齐、楚、魏等强国的表现来看,改革在宋国内部或许还是有过的;
但是,再结合后来宋王偃灭滕一事来看的话,估计滕文公也不太会承认宋国将要推行的是『王政』……
不管怎样,潮流之下,宋国称王已是既成事实,宋国也在连续击败强国之后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合纵连横的对峙局势之下,不久的将来,宋国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了解完宋国的情况,接着我们还是回到齐、秦、楚、魏等大国的博弈上来,毕竟嘛,人多才会更热闹……
宋王偃淫酒淫妇人,射臣又射天,一度在宋国内外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以至于诸侯们当时将他称为『桀宋』,桀即夏桀之意。
至于诸侯们为什么将宋王偃称为桀宋,而不是他射日所『致敬』的『纣宋』,这倒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不过,既然宋国单方面宣布称王,我们的问题是诸侯们会不会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是讨伐宋国?
以徐州相王及五国相王的过程来看,至少楚国是不答应的……
需要说明的是,齐国和魏国历来习惯于把宋国当做可以团结拉拢的小弟,所以对于宋国的称王,他们也是不能接受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出于意料……
宋王偃称王之后,宋国接连与齐、楚、魏等国交战,结果却是宋国东面打败齐国,攻下五座城池,南面打败楚国,侵占楚地三百里,西面又击败魏国,一时间所向披靡,俨然一副中原新科霸主的模样,连续的胜利甚至比起春秋时期宋襄公靠『仁义』获得霸主资格还要更有说服力。
当然了,宋国至此也和齐、魏结下梁子……
问题在于,印象里面宋国一直和鲁国、魏国等诸侯属于二流诸侯国,卫国甚至在公元前320年时再度贬号称君,并且只占据濮阳之地,眼看就要步入灭国的行列,宋国是如何突然间就崛起乃至爆发的?
很遗憾,有关宋国这个时期的事迹实在是太少太少……
不过,有一点倒是值得关注,哪怕诸侯们,乃至后人对宋王偃的评价并不太高,甚至把他和夏桀相提并论,但是有一个人倒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且评价相当不低,这个人就是孟子。
话说孟子在齐国和魏国推行自己的『仁义』接连碰壁之后又辗转于诸国之间,期间曾经几次遇到滕国国君『滕文公』,其中第一次还是在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当时他出使楚国并经过宋国,途中专门拜访了孟子。
再后来,滕文公做上了国君,并再次向孟子讨教,他表示,如今宋虽小国,但也『将行王政』,以至于齐、楚厌恶而准备讨伐宋国,这可该怎么办。
孟子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只要宋王偃真正推行王政,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会抬头盼望,拥护这样的人来做君主,到时候齐国、楚国虽然强大,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怕的。
由此来看,宋王偃即位之后除了射天、荒淫的传闻之外,或者也有向魏、秦等国那样改革而图谋富强的经历,『王政』以及孟子的高度肯定则表明宋国很可能推行的改革更加契合儒家的思想。
所以,滕文公所说的『将行王政』到底有没有施行?
结合宋王偃称王并接连战胜齐、楚、魏等强国的表现来看,改革在宋国内部或许还是有过的;
但是,再结合后来宋王偃灭滕一事来看的话,估计滕文公也不太会承认宋国将要推行的是『王政』……
不管怎样,潮流之下,宋国称王已是既成事实,宋国也在连续击败强国之后展现出不俗的实力。
合纵连横的对峙局势之下,不久的将来,宋国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了解完宋国的情况,接着我们还是回到齐、秦、楚、魏等大国的博弈上来,毕竟嘛,人多才会更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