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许象 2018-03-11 15:08:11
  楼主继续,好贴留名
  -----------------------------
  谢谢
  1087 用人不疑
  大家晚上好

  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之战,算得上是合纵连横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前面限于篇幅介绍得比较简单,所以近期又稍微花了点时间尽量把前后的一些细节补充完整。
  抱歉,您所提交的内容可能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通过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操作,请确认后再提交。
  编辑了半天 出来这么个玩意...
  1087 用人不疑

  张仪由秦入魏,体现的是秦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张仪的连横思路,这与原本在魏国从事合纵活动的公孙衍形成针锋相对之势。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鉴于此,我们不妨对同期由张仪和公孙衍所主导的合纵连横进行横向的对比。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体现的正是合纵抗秦的思想,不过,也正是这一年张仪与楚、齐、魏会盟于啮桑,反应的则又是以秦国为代表的大国之连横思路;
  公元前322年,张仪自啮桑归来后被秦免除相位并奔魏,紧接着魏惠王不听从张仪『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建议,于是秦惠文王派兵夺取魏国曲沃、平周,并暗中给予张仪财物上的支持,随后张仪得势,惠施远走,公孙衍的合纵计划也受阻;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韩、赵两国会盟于一个叫做『区鼠』的地方,反应出两国此时的关系,公元前321年时赵武灵王又娶韩女为夫人,更加说明两国关系不一般;
  公元前320年,趁着合纵不利的局面,秦国假道韩、魏,意欲向齐国发起进攻,此时齐威王尚未去世,他只得派了大将『匡章』应战。

  说起匡章,当年他的母亲因为得罪父亲而被杀死并埋在马棚之下,所以,出战前齐威王是这样勉励他的: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等你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
  匡章是怎样回答齐威王的呢?
  这个我们暂且不提……

  临到战场与秦军对阵,为了击败秦军,匡章故意变换一部分齐军的徽章混入秦军,还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以至于齐国的侦察兵都信以为真认为他准备降秦。
  匡章会不会投降?
  有过前面的一番交谈过后,至少齐威王是不相信的,哪怕前方探兵一次又一次的报告,齐威王始终都没有反应。

  就在这个时候,有位臣子沉不住气了,他向齐威王说道:都说匡章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完全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
  齐威王只是轻描淡写的回答道:匡章是绝对不会背叛寡人的,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正是在齐威王坚信不疑而朝中上下忐忑不安之际,战场终于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文王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

  也就是说,齐威王一来相信匡章的作战能力,二来对其忠诚坚信不疑,两国交战生死存亡之际终于迎来了丰厚的回报。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匡章究竟说了些什么,以至于齐威王如此坚定……

  当时,齐威王以厚葬其母勉励匡章,他是这样回答的: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先母曾经得罪先父,而臣父又不允许臣改葬。如果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
  仅凭这一番话,齐威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为人子而不欺死父』的匡章作为臣子同样不会欺辱活着的君王。
  事实上,匡章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为人臣而不欺生君』,匡章这次大胜秦军也使得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暂时受挫,并为公孙衍的合纵争取到更多的空间。

  于是乎,到了公元前319年,秦国战败之际,齐、楚两国向魏国轮番施压要求驱逐张仪,张仪只得返回秦国,而公孙衍随即升任相国,惠施不久也回到魏国,魏国再度加入合纵阵营。
  紧接着,也就有了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等国的联合伐秦事件,可以说合纵的形势已经形成。
  唯一的问题在于诸侯合纵仍然被秦军击败并斩首数万……
  1087 完

  ---------------------------------------------
  分段话貌似没任何问题,为什么不能整段发...
  @catslover 2018-03-12 21:11:13
  猜一猜,楼ZHU今天来不来?
  -----------------------------
  我猜会来
  @Cassie向阳花 2018-03-12 08:53:27
  顶
  -----------------------------
  向阳花好
  @catslover 2018-03-12 21:11:13
  猜一猜,楼ZHU今天来不来?
  -----------------------------
  @o弘毅o 2018-03-12 22:27:22
  我猜会来
  -----------------------------
  @catslover 2018-03-12 22:34:40
  踩着点来的,我猜帖子发不成了……
  -----------------------------
  应该能吧 我看他们大半夜都能回帖
  1088 五国伐秦
  1088 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表明公孙衍为代表的合纵策略一度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合纵的形势也初具规模,唯独伐秦之战的结果实在不够理想。
  联军当时为什么会惨败于秦国?
  针对这个问题,张仪曾经说过一段颇为值得玩味的话:各国约定联合抗秦,作为兄弟之邦互相救援。然而哪怕是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而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公孙衍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
  公孙衍:……

  事实上,联军之所以战败,原因还真和张仪说的有些类似,为了了解到当时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我们不妨对个中细节简单的捋一捋。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还原真相……

  其一,五国说的是韩、赵、魏、燕、齐,顺带还有义渠。
  为了争取义渠的支持,公孙衍借义渠国君来到魏国时这样说道:道路遥远,今后我不太可能再看到您了,请让我告诉您实情。如果关东六国不讨伐秦国,那么秦国就将毁灭义渠;如果关东六国对秦国发起战事,那么秦国就将很快为贵国赠送厚礼以求得援助。
  义渠国认为公孙衍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过了没有多久五国联合攻打秦国时,秦惠文王果真按照田轸的建议赠送给义渠君锦绣千匹、美女百人,然而义渠君果断偷袭秦国,秦兵也在叫做『李帛』的地方遭遇惨败……

  其二,不同版本来看,楚国亦在此次伐秦之列。
  这点来看,倒是与公孙衍所述关东六国相呼应,但是很显然受秦威胁暂时不大的楚、燕两国态度不够积极,匡章大败秦军之后齐国似乎也比较消极。
  因此,说好的五国伐秦,实际上还是以魏、赵、韩三晋为主……

  其三,三晋攻至函谷关后遭遇秦军反击,于是这才有了赵国公子渴、韩国太子奂的战败,随后樗里疾领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韩邑修鱼,这才有了韩将申差被俘、斩首八万二千人一事。
  也就是说,被斩首的士兵很可能全部来自韩国……
  整个过程来看,义渠起兵袭秦算得上是此次五国伐秦的亮点之一,公孙衍的游说对义渠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联军毕竟各国形势不同而步调不一,以至于秦军一度深入韩、魏交界。

  全盘来看,取得优势的仍是秦国无疑。
  更值得玩味的是,战争一结束,魏国便派了惠施到楚国,并要求与秦国讲和,楚国担心魏国转头投靠秦、齐,于是也不得不同意了魏国与秦国讲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魏国近年来实力的确下滑得太过厉害,另一方面实力下滑加上地理位置使得魏国在外交策略上极其的被动……

  魏国的地理位置究竟有怎样的特点?
  公孙鞅当年是这样说的:秦和魏的关系,好比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吞并了魏国。
  也就是说,秦国想要进一步有所作为,首先要啃掉的就是魏国……

  张仪后来又是这样说的: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又无山川险要,防备又分散于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士兵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魏若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再袭击卫国,夺取阳晋,到那时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就谈不上联合抗秦,魏国也就危险了。

  不管怎样,一度轰轰烈烈的五国伐秦终究以失败宣告结束,公孙衍和张仪一纵一横也都足以倾动天下,以至于有人夸到:公孙衍、张仪真乃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有这么厉害?
  至少孟子不是这么认为的……
  @catslover 2018-03-13 01:33:19
  现在发帖好神奇,还有空白的……
  -----------------------------
  估计是审核没通过

  @o弘毅o 2018-03-12 22:35:42
  应该能吧 我看他们大半夜都能回帖
  -----------------------------
  @catslover 2018-03-13 01:06:53
  看看,我说不行吧……
  -----------------------------
  确实是 稍微晚了点 就不让回帖了 还不到11点啊
  1089 秦欲伐蜀
  1089 秦欲伐蜀

  弟子『景春』问: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然而,孟子以为,依照周礼,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会训导他,女子将要出嫁时母亲会有所嘱托并送到大门口,告诫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能违背丈夫。像公孙衍、张仪那样把顺从当作正理,不过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大丈夫呢?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就同百姓一起走正道,不得志,就独自行走在正道之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大丈夫!
  从孟子的角度来看,儒家所主张的仁义、正道才是衡量大丈夫的唯一标准,纵横家们依靠游说和决策,甚至是间谍活动来主导列强之间战争形势变化的套路是不能入他法眼的。
  不过,合纵连横的时代背景下,孟子在接连受挫之后还是只能独自行走在正道之上……

  五国伐秦的合纵策略遭遇失败之后,齐、秦等强国兼并周邻土地的角度也并没有停歇,而自秦惠文王即位之后,秦国进一步图谋对外扩张的脚步也远未停歇。
  如何建立『王业』?
  这个问题在秦国当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以张仪为代表的一方观点认为,秦国应当先跟楚、魏两国结盟,再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
  这样一来,秦国就可以临东、西二周之郊,先占据九鼎,再按照地图户籍,挟天予以令天下。
  但是,大夫『司马错』却坚决反对『攻韩劫天子』的方案,在他看来,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关键是还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毕竟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周朝失去九鼎,韩国失去三川,必定会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以此来解围,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之举。
  所以,司马错又是怎样的观点呢?
  在他看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等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唾手可得。
  这么一看,仁政的正道上孟子倒也显得不是那么孤独。

  不过,司马错接着又分析道,如今秦国地盘小而百姓穷,扩张之事应该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也就是说,仁政归仁政,司马错以为秦国为了扩张领土,该灭的小国也还是要花时间去灭的……
  所以,哪里会是司马错认为的容易的地方?
  司马错答曰:蜀国。

  有过前面的介绍之后,我们对蜀国不算太过陌生,司马错看来,蜀国乃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
  得到蜀国的土地,秦国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秦国可以富足百姓,用兵但不伤害一般百姓,还可以让蜀国自动屈服。
  哪怕秦灭亡了蜀国,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哪怕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只要做好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张仪或者司马错,进军中原强攻韩国,或者拿下偏远的巴蜀之地,秦惠文王这次会听谁的?
  事实证明,他这次没有选择张仪……
  提一点 司马错是西汉司马迁的先祖 也是战国时期名气很大的一位将领 尤其在策划灭掉巴蜀一事中为立下大功

  但是 因为正文中几乎不会涉及到司马迁本人,所以就不在里面专门提了。
  @片汤2016 2018-03-14 14:26:59
  顶
  -----------------------------
  片汤好
  1090 石牛粪金
  大家晚上好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一个可信度不算很高的故事...
  1090 石牛粪金

  公元前316年,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张仪与司马错之辩,司马错认为秦国应当首先攻灭西南戎狄之长的蜀国,好处是『取其地足以广国,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而且『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秦惠文王最终也采纳了司马错的策略,并派他和『都尉墨』等人从汉中经『石牛道』『今陕西勉县』伐蜀,蜀国由此灭亡。
  当然了,过程远没有我们说的这般简单……

  话说在走过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的古蜀国传说时期之后,蜀王杜宇命鳖灵治水而禅让,于是到了春秋中后期就有了蜀国的开明王朝,蜀国也自此国势日渐强大,到了战国初期一度还和秦国互有攻伐。
  但是,随着秦国的变法成功,蜀国的实力显然早已不在话下,偏偏就在公元前316年前后,因为一个叫做『苴国』的小国,蜀国和巴国之间互有战争,这才给秦国讨伐蜀国提供了契机。
  提一点,苴国原本是蜀国的附属国,据传为开明五世孙『蜀王别』封弟『葭萌』『音同家』于汉中,这才有了存在时间并不太长的苴国。

  一来巴、蜀两国长期为仇,二来恰好此时苴国和蜀国也多有不和而相互攻打,再加上苴国敌不过蜀国,于是苴侯结交巴王,蜀王则趁势攻伐苴国,苴侯只得出奔到巴国,并向秦求救。
  也正是在这层背景下,加上韩国恰好又来侵犯秦国,于是在攻韩和伐蜀之间秦惠文王犯了难,这才有了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
  有意思的是,虽然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但是秦军还是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毕竟由秦到蜀道路艰险狭窄,甚至线路都不够明确,能不能顺利到达蜀国还是很大的疑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一个传说便和此次秦国伐蜀有关。
  同时,这个传说也和前面所提到的石牛道有着直接关系。

  相传,秦惠文王准备讨伐蜀国,但是不知道道路,于是下令刻了五头石牛于秦、蜀之间,并把黄金放在牛尾下,还放话这些石牛能『屎金』。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很快,蜀王就得到这个消息,赶紧就派人把这些能拉出黄金的石牛搬回蜀国。

  然而,蜀王也发现,交通那是真的很不便……
  于是乎,为了拉回这些能拉黄金的宝贝牛,蜀王一声令下,大修土路,道路终于修好。
  秦军也随之而来……

  因为这个故事,也就有了石牛道,或者『金牛道』这样的地名,也有了『石牛粪金』这样的典故,虽然这个故事杜撰的成分看起来还是比较高的……
  不管到底有没有石牛粪金这一故事,司马错终究还是带领秦军攻入蜀国,蜀王抵御秦军失败而逃,随即不久被杀,蜀国由此被灭。
  蜀国被灭,巴国和苴国是不是从此就少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其实不然,毕竟比起蜀国来,秦国才是更强大的敌人,而秦军也没有令我们『失望』,灭蜀之后不久他们顺便又把巴国和苴国给灭了,巴王虽然没死,但是一不小心也成了司马错的俘虏……

  经此一战,秦国先后灭亡巴、蜀、苴等各国,一举占领秦岭之外的广大地区,从而达到了司马错所谓富国、广地、强兵的目的,加上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绝非一句空话,秦国之王业看来不远矣……
  @catslover 2018-03-15 20:26:49
  最近的宵禁很影响我顶贴的积极性,先来报个到,免得一会赶不上。
  -----------------------------
  呵呵 等我们的领导们忙完估计就好啦...

  
  @catslover 2018-03-15 20:26:49
  最近的宵禁很影响我顶贴的积极性,先来报个到,免得一会赶不上。
  -----------------------------
  @o弘毅o 2018-03-15 21:47:06
  呵呵 等我们的领导们忙完估计就好啦...
  -----------------------------
  @catslover 2018-03-15 21:53:51
  啥时候忙完啊
  -----------------------------
  差不多了 这不昨天还是什么时候才弄个“白眼门”么 还是挺滑稽的...
  秦—巴—蜀


  
  大家晚上好

  上面放了2张图 主要反映的是秦国与巴蜀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此前我们在哪个地方就聊过这个问题,吞并巴蜀对秦国在战国中后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对秦国的后勤保障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战略支撑。
  蜀道示意图


  
  @catslover 2018-03-15 22:00:48
  艾玛,地理不好的人看了半天才找到重庆……
  涪陵得名是因为在涪水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吗?
  -----------------------------
  涪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乌江 陵指的是陵墓

  涪水一带当时是巴国的势力,不少巴王的陵墓都在这里,这是 涪陵 的来历。
  @奥士爱国 2018-03-15 08:24:50
  小时候读了这个笑话,就觉得巴蜀的先人们弱智得太离谱了吧?石牛道是不是就是后来韩信入蜀(立即杀了他的向导)又带兵出蜀的那条呢?
  -----------------------------
  上面我贴了一张古蜀道有关的示意图

  石牛道是比较早的一条蜀道,那个和石牛有关的故事出现在不少典籍中,不一定真实,但不真实的故事也算是历史的一部分。

  不过,从秦国入蜀后来道路的选择还是蛮多的,也正是因为选择较多,加上时间久远,后来有关石牛道的具体线路说法还不够明确。

  但是,石牛道和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道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某些版本来看,褒斜道可能更加要契合石牛道一些。
  我们再上一张图
  这张图主要反映秦国和义渠之间的位置关系

  

  @catslover 2018-03-15 22:28:37
  看地图,觉得翻山越岭去打仗在古时候确实很困难,可是另一方面,秦国占领蜀地之后,要把当地的粮食运出来也还是要爬山的,这么一看,可能山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走。
  -----------------------------
  就算是高速公路,按照以前的交通工具,而且很多人需要步行的情况下,动不动几百公里还是很难受的...

  当然了,这个话题我们迟早是要讨论的,目前我的计划是会放在长平之战。
  1091 羁縻政策
  赶紧更新 要不涯叔又关门了...
  1091 羁縻政策

  秦灭巴蜀,伴随着石牛粪金这样的传说,看起来似乎难度并不太大,但是,灭掉巴蜀容易,如何控制并治理好巴蜀大地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了弱化当地残余贵族势力的统治力,秦国给出一个办法,后来叫做『羁縻政策』。
  何为羁縻政策?
  所谓『马云羁、牛云縻』,羁指的是动用军事和政治的力量加以控制,縻则是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以抚慰,通俗点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如此一来,巴蜀上到贵族,下至百姓也就如牛马般受羁縻也……

  当然了,如何做到既打压、亦怀柔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比如在杀蜀王、灭蜀国之后,秦国并没有直接将其占领,而是名义上贬蜀王更号为侯,仍封蜀王子弟『公子通』为侯,同时又使大夫『陈庄』出任蜀相。
  比如俘虏巴王之后,秦国设置巴郡的同时改封巴王为『君长』,并给予『蛮夷君长,世尚秦女』的优待条件。

  与此同时,秦国还在巴蜀之地进行改革,实行优待征收赋税制度,规定巴族百姓相当于『不更』的爵位,用当地产的布和鸡羽便可以纳赋。
  换句话说,一来中原各国在秦灭巴蜀一事上没有太多发兵的借口与动机,二来巴蜀上下在怀柔的政策下一时还真找不到太多反抗的理由,以至于更像是秦国对巴蜀的一次『编制调整』。
  这个角度来看,秦灭巴蜀之战无疑是一次相当经典的兼并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到秦岭之外的巴蜀后,秦国并没有稍作停歇,而是紧接着就又积极向西北兼并土地。
  秦国西北又是哪里?
  这便是战国以来和秦国屡有冲突的义渠。

  鉴于此,我们不妨对义渠作一个简短的回顾。
  早在夏、商远古时期,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便活跃着大量的游牧民族,而他们后来被称作戎、狄族。
  商朝时期,义渠戎一度与周邻的狄族相互攻击,后又与商属的先周部落经常发生冲突,他们人数虽少,但长期以打猎为生,战斗力着实不弱,一度使得周人南迁。
  随后,在商王武乙的支持下,季历数次讨伐,直至『乃获其君以归』。

  周朝建立之后,穆王到宣王时期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到了宣王后期又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其中之一的义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一带。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加之义渠戎不断学习周朝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逐步发展成一支独具特色的戎族。
  西周末期,申国联合犬戎叛乱,平王由此东迁,春秋时代大幕开启,义渠戎亦趁王室内乱脱离周王的统治,义渠国正式成立,建国后义渠不断扩大了疆域,终于成为中原之外一股可怕的力量。

  但是,春秋之外中原以西还有更大一股势力在悄然崛起,这就是平王东迁时护驾有功而被封侯的秦国。
  当时,平王除了封秦襄公为诸侯,还赐地岐山并赋予其征讨西方戎、狄势力之全权,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更是『益国十二,开地千里』而称霸西戎。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受限于魏国为代表的三晋势力,秦国一时难以东进中原,兼并土地的重心自然还是放在了西垂之地,加之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内政上一度长时间处于混乱,因此秦国与义渠的较量还是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比如公元前444年秦厉共公曾发兵讨伐义渠且『执其君以归』;
  比如义渠厉兵秣马,经过14年的养精蓄锐之后于公元前430年大规模攻秦,从泾北一直攻到渭水南岸直逼雍都,不但收复了过去的失地,而且害把疆域扩大不少。
  后面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蜕变,义渠想要在和秦国的对话中占得便宜着实不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大家周末好 还是早点更新 毕竟涯叔要收摊了...
  1092 再度合纵
  1092 再度合纵

  话说公元前430年,义渠倾全力攻秦之后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其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接下来的数十年之内算得上是义渠最为强大的时期。
  对比秦国,自秦惠文王即位以来,虽有公孙鞅被车裂示众,但其变法的核心精神却被保留并延续下来,秦国也一直持续走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
  所以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427年时,绝对实力面前,义渠君不得不向秦惠文王俯首称臣,秦国则将义渠设为秦县……

  顺道提一点,当年秦惠文王还把焦城、曲沃一并归还给魏国以改善两国关系,魏国则把少梁改名为『夏阳』。
  不过,即便秦国设县义渠,两国仍时不时有些小矛盾,比如秦国就曾于公元前320年攻取义渠的『郁郅』『今甘肃庆阳市一带』,义渠在臣服于秦国之后,时不时也仍保持有脱离秦国控制之心。
  这不,就在公元前318年公孙衍促成五国伐秦时,他还专门拉拢义渠,告诫义渠君在有外来威胁时秦国才会施以重礼拉拢,否则对义渠还是会采取烧荒掠夺政策,虽然秦国也迅速向义渠君赠送锦绣千匹、美女百人,但义渠君不为所动,还是主动偷袭秦军并在李帛取得大胜。

  于是乎,五国伐秦失败后,秦国先是出兵征服巴蜀,随即调集重兵向义渠秋后算账也就顺理成章。
  公元前314年,秦军大举向义渠进攻,一举夺取义渠25座城池,义渠实力瞬间大大缩小。
  义渠会不会就此也被秦国所灭了?
  不妨剧透一下,暂时还是不会的,而且接下来义渠与秦国之间会有十分刺激的事情发生……

  不管怎样,拿下巴蜀之后,秦惠文王又大规模侵袭义渠,秦国在西北一带的势力也有了很大扩展。
  套用前面的话,王业似乎指日可待……

  当然了,秦国四处兼并的背后,其势力在中原的活动其实也不少:
  比如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的同年,秦国亦曾讨伐并攻占赵国的『中都』、『西阳』二邑;
  比如紧接着的公元前315年,秦军转移目标伐韩,两军交战于浊泽,随后秦军攻占韩邑『石章』;
  同年,秦军再度伐赵并获胜;
  到了公元前314年,魏国叛秦,于是秦将樗里疾这次又领兵讨伐三晋之一的魏国,随后秦军攻占曲沃,并将城中百姓驱归魏国;
  同年,秦国又与韩国交战于岸门,击败公孙衍的同时斩首过万。

  所以问题就来了,公孙衍不是出任魏相的么,怎么会出现在韩国军营?
  原来,由于合纵连横形势的不断变化,各国之间为了取得相互的信任而开始频繁更换相国,比如公元前318年秦国就曾以乐池为相,意在拉拢赵国,不过秦国反击五国联军大胜之后张仪再度回到秦国并取代乐池继续担任秦相。
  到了公元前316年,为了争取齐国的支持,魏襄王决定任用齐人『田需』握大权,公孙衍则向魏襄王推荐了另外一个齐人,也就是靖郭君田婴之子『田文』,于是田文出任魏相,公孙衍则在不久后出任韩相。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田文为魏相以及公孙衍为韩相,合纵的形势似乎又好转起来。
  但是很遗憾,秦国仍在对抗合纵联盟的过程中保持强势,公孙衍在接连受挫之后前景也变得不再那么乐观……
  @点点断月点 2018-03-16 22:36:57
  催更
  -----------------------------
  点点好 已更
  @Cassie向阳花 2018-03-16 09:32:37
  顶
  -----------------------------
  向阳花好
  1093 五月五日
  不知道楼里有没有这一天出生的朋友
  从概率的角度,有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很大的...
  1093 五月五日

  田文出任魏相,齐、魏、韩再度促成合纵之势,虽然效果并不见得有多好,但是在公孙衍之后,合纵联盟也算有了合作者和继任者。
  田文是谁?
  前面有过交代,他是靖郭君田婴之子。
  当然了,田婴当初多达四十几个儿子,田文想从几十个儿子中出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田文一度差点夭折……

  原来,田文母亲不过是田婴的一个小妾,加上田文于五月五日出生,所以当时田婴就对田文的母亲发话了:别养了。
  田婴为什么会嫌弃初生的田文呢?
  因为当时有『五月五日生,男害父,女害母』这样的习俗,可以说田文这投胎的日子挑的很不好,再说了,毕竟田婴有四十几个儿子,犯了忌讳的田文丢了也就丢了……

  再后来呢?
  后来田文当然是活了下来,否则就不会有他的事迹了……
  话说田婴虽然很不待见,但田文母亲很是舍不得,于是偷偷把田文抚养长大,等到他终于长大成人,母亲才将他引见给田婴。

  面对『意外收获』,田婴惊喜不惊喜?
  非但不惊喜,田婴表示很愤怒。
  毕竟嘛,他可不想沾了某个儿子的晦气……

  田婴发问道:我让你把这个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为什么要这么干?
  田文母亲该怎么回答呢?
  要知道齐将匡章的母亲当年就是因为得罪他的父亲而被一怒之下杀死并埋在马棚之下,田母稍微处理不慎搞不好悲剧重演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田文母亲还没回答,田文就赶紧站了出来,他向田婴叩头跪拜之后反问道: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这又是为什么?
  田婴答曰: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户一样高了,是会父害母的。
  田文接着问: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
  田婴沉默不语,因为他发现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田文又问道:如果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的,您又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
  田婴当初绝对没有想到,『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习俗还可以通过加高门户来规避……
  于是乎,田文母亲偷偷将田文抚养成人一事不了了之,田婴也不再纠结田文出生日期的问题,不过为了从几十个儿子中脱颖而出,田婴还是要找机会和田婴多交流,这不机会来了。

  田文: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孙子啊。
  田文: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叫玄孙啊。
  田文:玄孙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您看啊,您担任齐相执掌大权,到如今经历三代君王,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加,您自己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却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现在您的姬妾不愁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仆人肉食有剩余而贤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
  田婴会怎么看待这番言论呢?
  田婴突然发现田文在自己众多儿子中很不一般,于是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还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

  随着田婴的器重,田文的名声也随之传播开来,直到后来田婴去世,田文在薛邑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爵位。
  对了,田文并不叫靖郭君,他有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称呼,也就是『孟尝君』。
  @catslover 2018-03-18 00:08:04
  战国真是太短了,这就到孟尝君了……
  不过我也好奇,一个小妾,偷偷摸摸养孩子,是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好的呢?
  -----------------------------
  其实也不短了 就算到了孟尝君 后面的坑也还不小...
  @catslover 2018-03-18 00:08:04
  战国真是太短了,这就到孟尝君了……
  不过我也好奇,一个小妾,偷偷摸摸养孩子,是怎么把孩子教育得这么好的呢?
  -----------------------------
  偷偷藏在后宫养大,我觉得可行性还是比较高的。

  至于教育这回事,我觉得更多还是靠自身的天赋了...
  1094 丑女无盐
  大家晚上好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钟无艳”

  我记得这贴开了没多久的时候,好像有那位朋友提到过钟无艳这个话题。

  事实上,有关她的事迹,更多见于演绎,而且起初并没有钟无艳这个称呼,所以我们这里只能结合当时的背景,适当的介绍一下,没法深入的展开。
  对了 以前有部港片名就叫钟无艳,演员名气都挺大的,只是片子有够烂的,如果从史料的角度,可喷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当然了,这本身也是一部比较荒诞的电影,我们就不深入聊了。
  1094 丑女无盐

  贵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田文后来有过很多著名的典故,其风头甚至一度超过了不少当世国君,而他由弃婴华丽蜕变为宗主接班人的经历也显得相当励志。
  秦国迅速扩张的背景下,鉴于魏、齐等国近期再次集结而成的合纵联盟,我们不妨对田文本人所在的齐国作一个简要的交代。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
  齐宣公出任国君之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据说有过这样一段十分刺激的故事……

  话说齐国当时有一位女子叫『钟离春』,因生于齐邑『无盐』,也被称作『钟无盐』。
  钟离春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于是和上古的嫫母等人并称为古代『四大丑女』。
  不用多说,钟离春那是一定很丑,而且是丑出风格,丑到天际……
  当然了,嫫母的事迹我们多有介绍,从嫫母就可以看出,四大丑女的排行出了丑之外,一定是要有内在美的,而且是要美出水平,美到极点。

  钟离春除了丑之外,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其一,因为丑,到了三十岁的时候钟离春还没有嫁人,哪怕自己抛头露面找婆家也是不行,尴尬到哪怕是丢在路边恐怕也没人肯捡的地步……
  其二,到了四十岁,钟离春仍然单身……
  其三,齐宣王上任后,钟离春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决定亲自去找齐宣王,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混入齐宣王的后宫,当不成妃子,随便当个佣人也行……

  话分两头,齐宣王即位之后,他对自己倒是有过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比如喜好音乐,比如逞强好勇,比如喜爱钱财,还有比如他对女色也很感兴趣。
  合着齐宣王纯粹就是一个享乐的主……
  这不,钟离春请求接见的时候齐宣王当时正忙着大宴宾客,他的亲信们听说『丑女』前来『砸场子』,无不捂着嘴哈哈大笑,甚至都说这可真是天下脸皮最厚的女人啊……

  齐宣王会怎么想呢?
  他同时也有个大胆的想法,既然钟离春有心想见,他竟然也召见了她。
  据说当时聊天的气氛还挺融洽……

  齐宣王:先王以前给寡人娶妻纳妾,后宫的各种职位都安排完了。寡人现在听听郑国、卫国的歌曲,没事还唱上几句解解闷,你这样的人恐怕是故乡的平头百姓都无法接受的,却要在一个大国的君主那里找出路,难道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吗?
  钟离春:没有啊,我只是心里仰慕您高尚的仁义之德罢了。
  齐宣王:话是这么说,但是多少还是得有点什么擅长的才好安排吧……

  钟离春有没有什么特技呢?
  过了好一会,钟离春才说道:我擅长隐身。
  隐身,这似乎不太容易走进科学?
  然而齐宣王可管不了这么多,他当即就说道:隐身,这个我喜欢,要不你来表演一把我看看吧。
  话音未落,钟离春消失不见了……
  于是乎,齐宣王左思右想,退朝后琢磨了又琢磨,终于还是没弄明白钟离春是怎样做到的……

  到了第二天,齐宣王派人召来钟离春并询问有关隐身的事,钟离春却避而不答,咬牙瞪眼、双手扶膝说道:你死定了。
  一连重复说了四次……
  齐宣王当时心里估计就一个想法:您这是嘛意思……
  @善水心 2018-03-19 20:55:24
  催催催^_^
  -----------------------------
  小姑娘终于出现了...
  1095 四大危机
  1095 四大危机

  钟离春的隐身术,已经令齐宣王琢磨不透,钟离春又接连喊危险,更是让齐宣王摸不着头脑。
  钟离春究竟想向齐宣王表达的是什么?
  她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的齐国,西有谋求连横的秦国虎视眈眈、南有兵强马壮的楚国作对。从外看,这两国入侵的危险,从内看,掌权的奸臣不少,民心离散,您都四十岁了,太子不立,众子不教,反倒专务嬉戏,声色犬马,一旦您御驾归天,国家必然大乱,这是第一个危险;您下令兴筑渐台,高耸入云,还饰以彩缎丝绢,缀以黄金珠王,耗尽百姓的精力钱财,这是第二个危险;齐国的贤能之士都躲在山林草野之中,阿谀逢迎之徒反倒是拼命朝大王身边挤,奸邪虚伪的人成了朝中权贵,想进忠言的人却得不到机会,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沉迷于花天酒地,夜以继日,歌伎和舞女毫无顾忌地在宫廷里喧闹,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这是第四个危险。危机四伏,所以我才说齐国是危险之至。

  原来,钟离春不惜遭受众人嘲笑而恳求入宫做仆人,为的是当面劝谏齐宣王看清齐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如此眼光、如此勇气,堪与嫫母之『美』。
  所以,齐宣王又会如何看待钟离春的观点呢?
  听完之后,齐宣王默不作声,陷入深沉的思思……

  忽然之间,齐宣王抬起头,长叹一声并说道:无盐君的话真是说到家了,我现在才明白自己的危险,寡人差一点儿就要国破家亡、性命不保啊。
  于是乎,齐宣王迅速下令拆掉渐台、遣散歌女、罢免阿谀逢迎之徒、弃用华贵之物,挑选壮士良马扩充兵力、重用德才兼备之人,并选择良辰吉日确立太子人选。
  一通操作之后,齐宣王有没有停止呢?
  显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后头,为了奖励这位用隐身进谏的姑娘,齐宣王宣布拜钟离春为夫人,齐国日后能在齐宣王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四大丑女之一的钟离春可谓功不可没……

  当然了,有关钟离春的记载更多见于传说和野史,离奇的经历虽然励志,但真实性总是要值得怀疑的……
  不过,自齐威王、齐威王以来,齐国先有稷下学宫广纳各路学者,学术、思想在齐国得到更好的交流与传播,后有田忌、孙膑、匡章等能人辈出,加之由邹忌所主导的变法,无论是魏国的强盛事情,还是接下来秦国兴盛之时,齐国始终是强国争霸中原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对手。
  顺道提一点,楚国也不能忘……

  比如公元前315年秦伐韩并战于浊泽,当时韩大夫『公仲朋』认为合纵的盟国并不可依靠,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给予秦国一座城邑,并与秦国一起伐楚,可谓一石二鸟,韩宣惠王也一度认可公仲朋的连横之计,并准备派其秘密出使秦国。
  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很是担忧,于是赶紧召来『画蛇添足』后已经投奔楚国的田轸商量。
  田轸认为,为了避免秦韩联合伐楚,一定要假装出一副大举出兵救韩的模样,并且派人向韩宣惠王报告援救大军已经出发,总之韩国一定不能与秦国讲和。
  后来,韩宣惠王果然下令取消公仲朋入秦求和的计划,于是秦国因此大怒,也就有了公元前314年樗里疾大败韩军于岸门一事,一度打得公孙衍临阵逃脱,韩宣惠王随后也只得令『太子仓』到秦国做起了人质……

  鉴于此,先后介绍完孟尝君田文、四大丑女之钟离春的神奇经历之后,我们对近期的局势进行一个简单的盘点:
  公孙衍意在重组魏、齐、韩为代表的合纵势力,韩国在遭遇秦军的压力后准备派公仲朋求和达成连横局面,时任楚大夫的田轸又设计打乱了韩国的连横计划。
  于是结果很明显,两头不讨好的韩国被秦将樗里疾狠狠教育了一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