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catslover 2018-03-20 21:03:58
  催文^_^
  -----------------------------
  18年第一次组团成功...
  @奥士爱国 2018-03-20 08:05:45
  冷兵器战争还能在现代重新成为主要战争方式吗?请教一下下
  -----------------------------
  呵呵 话不说死 但基本是不会了

  战争的模式以及形态,是会随着生产力和军事理论的发展不断升级的

  比如我们在春秋初期,诸侯之间一开始还是有模有样的车战,但是随着战术思想的进步,以及地形、空间的变化,车战越来越不适用战争的需要,所以步兵逐步成为重头戏,包括在南方吴越以及楚国,因为湖泊河流众多,船只也成为重要的战略装备。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比如秦国、赵国和燕国,因为经常需要和戎狄势力打交道,所以马匹又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

  因为先轸、孙武、孙膑以及尉缭子等军事大家的存在,作战的理论不断引导战争重视战略、战术,因为墨家善于守城,攻守之间也在不断发展。

  到后来,比如秦国为了打击对手的有生力量,经常动不动就斩首,长平之战更是几十万的杀伤,直接导致赵国一蹶不振。

  所以我想说的是,战争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得更加残酷的,尤其当今格局战争往往都是以科技为第一战斗力的基础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根本没有可取之处的。
  1096 燕王禅让
  1096 燕王禅让

  先插播一条不算太新鲜的新闻:公元前315年,天子慎靓王去世,在位共计6年,随后其子『姬延』即位,史称『周赧王』『音同难,三声』。
  比起在位48年的显王来,慎靓王在位的时间短了不少,他短暂的执政时期所见证的是大国之间频频合纵连横的格局;
  比起后来在位时间长达59年的赧王来,慎靓王的存在感更是弱了很多,不过,赧王之所以后来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他的超长在位时间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毕竟他是从西周到东周近八百年历史上的最后一任天子……

  赧王的『亡国史』先不提,好歹接下来近60年的时间里名义上他还会是周天子,接下来一起要关注的是燕国。
  公元前321年,燕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燕易王去世,随后其子燕王哙即位;
  公元前314年,燕王哙去世,在位共计7年。
  有关燕王哙的介绍,似乎是太简略了点……

  事实上,燕王哙在位期间,燕国倒是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尤其是他独树一帜的禅让事件。
  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燕国当时亦有参与其中,结果是合纵失败,三晋旋即被秦国报复,燕国和齐国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倒没有太大损失。
  不过,当时燕相『子之』位高权重,甚至一度威胁到燕王哙的地位。

  面对权臣,燕王哙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有个叫做『鹿毛寿』的人是这样给燕王哙出主意的:人们称道尧贤明,那是因为他把治理天下的权力让给许由,可是许由不肯接受,这样尧既没有失去天下,也拥有了禅让天下的美名。您不如也把君位让给国相子之,到时候子之肯定不敢接受,这样一来您就有了和尧同样的德行了。
  没错,君臣之间的博弈,鹿毛寿给出的办法是让燕王哙主动交出权力,禅让给子之……

  有趣的是,还有人说道:上古时禹推荐伯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伯益的官吏,后来禹以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而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传天下给益,实际上却安排启去夺位。现在您虽说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平』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平手里。
  如此办法看似有上古的尧为先例,实则搞不好会逼太子平夺权谋反,问题是燕王哙会不会采纳鹿毛寿的建议?
  燕王哙一想,好像值得一试……

  于是乎,公元前315年前后,燕王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把燕国完全托付给燕相子之,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名。
  只见燕王哙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然后正式让位于子之。
  所以,子之会不会如同许由拒绝尧那般拒绝燕王哙?
  子之也想了想,掌管燕国一事,好像值得一试……
  燕王哙:……

  也就是说,在鹿毛寿等人的忽悠下,燕王哙效仿上古禅让之制把王位让给燕相子之,不料假戏真做,子之十分『配合』地接过权杖,史称『燕王哙禅让』,结果是自此燕王哙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一手决断……
  然而,事实表明这起闹剧式的禅让非但没能成就燕王哙的美名,反而是造成燕国严重内乱,贵族们均对燕王哙禅让君位给子之一事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而所有的这些,齐国都看在眼里……
  @catslover 2018-03-20 21:03:58
  催文^_^
  -----------------------------
  @o弘毅o 2018-03-20 21:48:50
  18年第一次组团成功...
  -----------------------------
  @catslover 2018-03-20 22:29:22
  不容易啊,小姑娘如今忙了……
  -----------------------------
  呵呵 确实是
  @catslover 2018-03-21 21:04:49
  催更
  -----------------------------
  更...
  @片汤2016 2018-03-21 14:55:58
  顶
  -----------------------------
  片汤晚上好
  1097 子之之乱
  1097 子之之乱

  话说燕王哙禅让与子之后,燕国国内大乱,莫名其妙就失去继承人资格的太子平心怀不满,亦有准备联合『将军市被』攻打子之。
  公元前314年,秦樗里疾斩首韩军于岸门、燕国因禅让事件陷入内乱之际,齐国众将对齐宣王说道:不如趁这个机会出兵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
  随后,齐宣王派人给太子平带话道:我听说太子想要重整君臣大义,废私立公,我的国家虽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随时听从太子的差遣。
  看到没,齐国众将对齐宣王说的内容和齐宣王给太子平所说虽然都是同一个目的,但是感情色彩却完全不同……

  于是乎,有了齐国的支持,太子平遂聚集党羽,派将军市被包围燕王宫并攻打子之。
  然而,太子平没想到的是,此战非但没有攻克王宫,反倒是将军市被临阵倒戈,掉过都来又攻打太子平……
  需要提及的是,将军市被随后战死而被陈尸示众,太子平也在这场动乱中死去,整个动乱持续几个月,因为这场动乱死亡的人数多达几万,而说好做太子平坚强后盾的齐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齐宣王究竟打的怎样的算盘呢?
  就在燕国民众陷入恐惧、百官离心离德时,早已来到齐国的孟子倒是有话说了: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可千万不能失掉啊。
  就这样,有了正当讨伐燕国的理由之后,齐宣王派匡章带领『五都之兵』,会同征发来的『北地之众』,大举向燕国进攻。
  提一点,战国以来,齐国除了国都临淄之外,还在四境设有四都,类似于秦国的郡、楚国的县等,五都之兵自然集结的是临淄在内五都的兵力;至于北地之众,当是齐国在黄河以北设立的边防军队。

  齐国如此规模大举伐燕,燕国会是怎样的反应?
  燕国上下早已民怨沸腾,眼见齐军到来,只见燕国士兵毫无战意,索性城门大开,齐军轻松进城……

  子之之乱,有关齐军接下来的动向我们简单做个小结:
  其一,齐军攻城之后,燕王哙被杀,结果表明,禅让事件非但没能成就他的美名,反而是因此丢了性命;
  其二,子之见状不对赶紧跑路,然而最终还是被齐军捕获,随后被剁成肉酱,如果禅让事件中子之选择的是拒绝燕王哙,可能两人接下来的命运都会大不同;
  当然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燕王哙不受鹿毛寿等人的蛊惑,如此儿戏的禅让一开始也就不会发生……

  其三,齐军大举伐燕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平息内乱,大胜之后,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的劝谏采取怀柔政策,而是大肆掠夺燕国的财宝、毁坏燕国的祖庙、抓捕燕国老幼百姓,手段之残暴,彻底暴露齐宣王的动机;
  其四,一众诸侯为了阻止齐国吞并燕国纷纷开始策划援救,原本期望跳出水深火热内乱的燕国人发现水更深,火更热,也纷纷开始反叛齐国;
  其五,种种压力之下,齐宣王也不得不感叹道:我真惭愧没听孟轲的话……

  总之,虽然齐军停止了攻伐燕国的步伐,虽然齐宣王暂时放弃了吞并燕国的想法,但是一来燕王哙死于战乱,二来太子平也在与子之的较量中去世,子之本人更是成了肉酱,一时间燕国俨然摇摇欲坠。
  下一任燕国国君会是谁?
  这得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catslover 2018-03-21 22:03:19
  no作no die
  -----------------------------
  no zuo no die啊,时差姐姐这个输入看得我好别扭啊...
  1098 张仪欺楚
  1098 张仪欺楚

  公元前313年,燕国国君空缺中……
  这一年,秦惠文王与魏襄王会盟于『临晋』『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一带』,秦将樗里疾则继续发威,攻打赵国的同时俘虏赵国将军庄。
  不过,最为值得关注的人还是张仪,因为他再次被罢免相国一职而去往了楚国。

  张仪为什么会再次被罢官?
  原来,秦国此时准备讨伐齐国,可是楚国与齐国近期因为合纵一事关系密切,秦惠文王担心齐、楚联手,因此扬言免掉张仪秦相一职,并派张仪前往楚国。
  也就是说,这又是张仪与秦惠文王上演的一出双簧……

  于是乎,张仪出使楚国,并对楚怀王说道:秦王最喜欢的人,无过于楚王您,我所最情愿效力于门下的,也是楚王您。但是,秦王最憎恨的人,无过于齐王,我所最憎恨的人,也是齐王。偏偏楚王您与齐王关系密切,所以秦王不能侍奉您,连带我也不能为您做看门的小厮了。
  如此套近乎,张仪图的是什么呢?
  这不张仪就说了:如果楚王您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那么马上您就可以派人跟从我去领取秦国曾夺取的楚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并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这样,您可以北方削弱齐国,西方对秦有恩德,并增加商于六百里土地的财富,这真可谓一箭三雕了。

  楚怀王一想很是高兴,当即允诺张仪的建议,甚至把国相的玉玺赠给张仪,每天都为他摆酒设宴,以此欢庆商於之地回归楚国。
  然而,群臣都前来祝贺楚怀王时,唯独有一个人表示哀痛,这个人就是田轸。
  毕竟同为谋士,并且曾经一同侍奉过秦惠文王,田轸对张仪的套路显然是要更加熟悉的……

  楚怀王:我一兵不发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这有什么不好?
  田轸: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秦国之所以看重您,全是因为您与齐王友好亲善。还未得到商於之地就先与齐国断绝,这是孤立楚国的作法,秦国到时候一定又会轻视孤立无援的楚国。如果我们先与齐断交,再去索取商於,一定会被张仪所欺骗。您如果被张仪所欺骗,一定会怨恨他。怨恨张仪,必然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到时候两国的军队一定来攻打楚国,所以我才哀痛啊。
  然而,楚惠王求地心切,根本就不听田轸的意见,一面宣布与齐国断交,一面就派了一位将军同张仪去往秦国……

  有意思的是,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假装醉酒摔倒在车下,然后宣称生病,三个月不曾未露面。
  楚国和齐国关系倒是闹僵了,六百里地的交接却迟迟不见动静……
  楚怀王会怎样想呢?
  在他看来,秦国不肯交地,一定是张仪认为楚国与齐国断交还不够彻底,于是又专门派了勇士『宋遗』到齐国边境辱骂齐宣王,齐宣王一怒之下折断楚国的符节并宣布与秦国友好。

  等到秦、齐联合完毕,张仪病也好了……
  张仪对楚将说道:你怎么还没接受土地呢?从某处到某处,方圆多达六里呢。
  楚将:不是六百里么……

  消息传到楚国,楚怀王终于知道他是结结实实的被张仪耍了一回,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想法:打秦国……
  还是田轸有想法,在他看来,伐秦不是上策,不如趁机用一座城邑贿赂秦国,联合秦国来讨伐齐国,这样才能把从秦国丢失掉的又从齐国补偿过来,否则,既与齐国断交,又兴师追究秦国欺骗之罪,等于让秦齐友好引来天下大军,楚国只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过程表明,田轸眼光的确很独到,结果表明,楚怀王不堪受辱,哪怕拼命也要和秦国一决高下……
  @catslover 2018-03-22 22:49:25
  其实我一直就不明白,楚怀王怎么就那么天真,被骗了一次又一次都不悔改,简直匪夷所思啊。
  -----------------------------
  是不是就一个字,傻啊...
  大家周末好
  1099 田轸旧事
  楚国和秦国火拼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田轸和张仪,以及公孙衍之间的一些故事,基本上这些内容大致在 张仪列传 都有体现。
  1099 田轸旧事

  张仪欺楚,楚惠王怒发冲冠,眼见田轸劝谏无果,秦楚大战一触即发,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对田轸和张仪曾经的恩怨作一个简短的回顾。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魏邑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很快他就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次年魏国只得割地阴晋求和,建立军功的公孙衍看似在秦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随后不久,另一个魏国人张仪也来到秦国,并在随后不久挤走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和张仪一魏一秦,一合纵一连横,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斗争,一时间可谓一怒而诸侯惧。

  不过,张仪与公孙衍的故事,又和擅长讲故事的齐国人田轸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同为谋士的田轸在张仪入秦前就已经为秦国效力,并且深得秦惠文王信任。
  讲重点,在排挤走公孙衍的同时,他也是张仪要打击的对象……

  一开始,大夫『田莘』曾提醒秦惠文王,表示楚国是秦国最大的威胁,同时知道田轸足智多谋,所以会让从楚国而来的张仪中伤田轸。
  虽然张仪是因为在楚国不得志而投奔秦国,但他果然在来到秦国后不久就向秦惠文王呈辞说了田轸的不少坏话。
  秦惠文王当然也没有听信初出茅庐的张仪……

  没多久,张仪又找到机会在秦惠文王面前诽谤田轸,他说道:田轸奔走于楚、秦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国友好,反而却和田轸的关系非常亲密,如此看来,田轸的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况且他还企图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您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这次秦惠文王好像有点相信,于是找到田轸问话:我听人说你准备背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
  田轸该怎么回答呢?
  田轸表示,有这回事。
  秦惠文王:……

  张仪说的是不是真的呢?
  画蛇添足之后,田轸又要讲故事了……
  田轸回答道:何止张仪知道,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著名的孝子『孝已』孝顺他的父母,因此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此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她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她是一位好妻子。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

  田轸一连串讲了好几个典故,秦惠文王十分感动,于是将他挽留了下来。
  奈何不久后张仪得势,并直接对秦惠文王说道:田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消息泻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您能把他赶出朝廷。
  田轸:……

  张仪还补充道:如果他要想重回楚国,希望您能杀掉他。
  田轸:……
  秦惠文王有理由相信即便离开秦国,田轸也是绝对不敢去往楚国的,于是他再次找到田轸并问道:寡人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你说出要到哪里,寡人马上为你准备车马。

  田轸这次又该怎么回答呢?
  田轸表示,我想去楚国。
  秦惠文王:……

  一面是张仪,一面是田轸,一边得势,一边又深得秦惠文王喜爱,偏偏田轸再次陷入张仪设计的险境,他该如何化解这次危机?
  田轸表示这事好办,再讲一个故事就是了……
  1100 卞庄刺虎
  1100 卞庄刺虎

  有这样一个故事,它是由爱讲故事的田轸告诉我们的。
  话说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老婆,然后楚国又有一个人,跑去勾引有两个老婆的人的两个老婆。
  虽然有点绕口,但是当时好像就是这个样子……

  勾引老婆的人,先勾引年老一点的,却被破口大骂并明确表示拒绝;
  再勾引年轻一点的,欣然顺从。
  勾引成功……

  再后来没多久,有两个老婆的男人去世了,于是有好事者就问了勾引者一个『幸福』的问题:两个寡妇,你想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
  相当令人意外,这个人表示要娶年老的……
  为什么会这样?
  勾引者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这两个寡妇,当她们做别人妻子时,我肯定是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但是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喜欢的肯定又是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了。

  故事如此有趣,田轸当然不是要告诉我们怎样勾引别人的老婆……
  令秦惠文王疑惑的是,张仪认为田轸必然会去楚国,他本人也认为唯有楚国才是田轸的安身之地,事实上,田轸亲口回答的答案也是楚国,所以,田轸究竟想借这个故事向秦惠文王表达怎样的意思?
  田轸以为,现在的楚王是位贤明君主,令尹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他自己身为秦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会像『勾引者』认同的道理那般对自己不加收留,昭阳断然也不会愿意和他同朝共事。

  也正是因为这层原因,田轸如果离开秦国故意去往楚国的话,一来可以顺从秦惠文王和张仪的判断,二来也可以证明他本人去楚国绝对不是为了帮助他们。
  故事很精彩,秦惠文王再次被感动,不过在张仪的不断努力下,田轸却也不得不离开秦国转投楚国。
  当然了,和田轸分析的一样,楚怀王也并没有重用他……

  有意思的是,后来韩、魏交战,秦惠文王一直犹豫该如何处理,适逢田轸被楚怀王派往秦国,两人又有了一番对话。
  秦惠文王:先生离开我到楚国,想念我吗?
  田轸:君王听说过越国人『庄舃』『音同细』?
  秦惠文王:没听说。
  田轸:庄舃在楚国做官到了执珪的爵位,一次生病时楚王同样疑惑原本地位地位的越人如今在楚国富贵了会不会想越国。
  秦惠文王:所以呢?
  田轸:『中谢』当时就说了,但凡人们思念自己的故乡,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假如他越思念越国,就会操越国的腔调,要是不思念越国,就会操楚国的腔调。后来派人前去偷听,庄舃还是操的越国腔调。如今我即使被遗弃跑到楚国,难道能没有了秦国的腔调吗?
  秦惠文王:有道理,不过现在韩国和魏国交战一整年,有人说让他们和解有利,有人说让他们打有利,我琢磨不透,希望先生为你的国君出谋划策之余,也替我出个主意。
  于是田轸又讲了一个故事……

  以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要剌杀猛虎,旅店一个仆人劝阻并说道:两只老虎现在正在吃一头牛,等它们吃出滋味的时候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会打起来,一打起来,那么大的就会受伤,小的就会死亡,追逐受伤的老虎而剌杀它,这一来必然可以获得剌杀双虎的名声。
  果然没多久,两只老虎斗了起来,小虎死而大虎负了重伤,依照仆人的建议,卞庄子在轻松刺死伤的大虎后轻易就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
  事实再次证明,田轸的故事通俗易懂而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秦惠文王也明白让韩魏继续打下去会对秦国有利。

  唯一遗憾的是,田轸已经不再是他的人……
  @浙江小何 2018-03-25 19:33:54
  庄舄辣个故事我确定没看明白
  -----------------------------
  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典故 可能这一节涉及的故事比较多,我没有把这段讲得通俗一点。

  田轸离开秦国,再从楚国出使秦国,秦惠文王问田轸有没有想念过他,田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这个故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庄舄在楚国富贵之后,思念故乡越国的心情是有的,尤其是到了生病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这算得上是一种思乡爱国的本能。

  同样的道理,田轸在楚国的时候也是会想念秦国,想念秦惠文王的。

  但是秦惠文王问他的时候,他不能这么直白的回答。

  毕竟嘛,挺难为情的……
  @佳娜达泡芙 2018-03-25 20:50:16
  这个世界的文明一文不值。都是时间创造的。人之所以认为其有价值,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
  -----------------------------
  目前物理学认为,时间可能压根就是个不存在的东西...

  我看来,人认为其有价值,那就有价值。管别的人,或者别的物种怎么去看呢,对吧。
  大家周末好
  1101 丹阳之战
  1101 丹阳之战

  田轸与张仪的这一段恩怨之后,我们不妨顺道聊聊田轸和公孙衍之间的关系。
  话说张仪出任秦相,田轸投奔楚国,公孙衍此时已经回到魏国并得到重用,就在田轸出使秦国之际,他还专门趁路过魏国的机会想要见一见公孙衍。
  公孙衍的态度很简单:不见……

  公孙衍谢绝不见,田轸也不强求,他留下话道:我有事才来,既然您不见我,那我就要走了,不可能等到第二天。
  于是乎,公孙衍瞬间改变态度:见……

  田轸问: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
  公孙衍答:没事可做啊。
  田轸又问:我让您有很多事做,可以吗?
  公孙衍答:怎么说?
  田轸向公孙衍建议道:齐国的田需准备约集各诸侯合纵,但楚王不太信任他,您不妨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之王有旧交情,多次派人带话希望我去见见他们。』如果魏王答应您去,你也不要太多车辆,只要把三十辆车摆列在庭院,公开地说要到燕国、赵国去。燕、赵的外交人员听了这个消息,肯定会急忙驱车汇报,并派人迎接您。楚王听了这个消息,肯定会认为田需是在欺骗他而不再理睬田需合纵的事。

  按照这个办法,田需拉拢楚国的事情果然告吹,齐国在听闻公孙衍出使燕、赵之后也派人向他示好。
  这样一来,燕、赵、齐三国宰相的事务都由公孙衍来决断,也为接下来由魏国所牵头的合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种种事迹共同表明,田轸是一名出色的谋士,尴尬的地方在于赏识他的秦惠文王不得不放他到楚国,而楚怀王又不愿意重用他,以至于公元前313年张仪拿六百里商於之地戏耍楚怀王时田轸的数次谏言都得不到重视。

  所以,张仪欺楚之后,重头戏来了……
  公元前312年春,楚怀王满怀愤怒之心,派楚将『屈丐』领兵大举起兵攻打秦国,秦将樗里疾、『魏章』派兵迎击。
  两军交战于『丹阳』『今陕西、河南间丹江以北一带』,史称『丹阳之战』。

  兵法曰: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孙子告诉我们,敌人精锐强大,就应当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让它失去理智。
  形势来看,秦国很强大,楚怀王很愤怒……
  鉴于此,丹阳之战结果走向我们也能猜个大概:楚国主将屈匄、偏将军『逢侯丑』以及七十多位官员悉数被俘,并斩首甲士八万人,紧接着秦军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秦惠文王之弟樗里疾再次在自己的军功薄上写下厚厚一笔。

  楚军主力遭遇重创,楚怀王接下来会不会有所反思?
  很遗憾,并不会……
  丹阳惨败之后,楚怀王更是动用国内全部兵力再一次袭击秦国,两军此次战场转移到了秦县『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然而此战楚军再度大败……
  雪上加霜的是,韩国、魏国得知楚国受困的消息后随即南下袭击楚国,兵力一直深入楚国邓邑『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水一带』。

  对了,此刻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齐国的反应。
  齐宣王虽然没有落井下石,但是因为痛恨楚怀王背弃合纵盟约,坚决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果然如同田轸预料的那样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因为张仪的花言巧语,楚怀王非但没能得到秦国六百里地,反而是丢失汉中,关键是打又打不过,连续败仗之后,除了灰溜溜地退兵,貌似已经别无选择……
  @善水心 2018-03-26 20:11:35
  催更催更~
  -----------------------------
  小姑娘好
  1102 韩宣惠王
  1102 韩宣惠王

  丹阳一役,楚军被斩首八万,蓝田再败,加上韩、魏侵袭,楚国几乎就要落到灭亡的地步。
  楚怀王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大的错误?
  很显然与他没有采用田轸的计策而轻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有关……

  当然了,以楚国之地大,哪怕强如秦国想一口吞并且完全消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不到了下一年,也就是公元前311年时秦国便又开始和楚国套近乎,希望能够交换土地、共同发展。
  说打就打,说和就和,感情秦国才斩首楚军八万跟闹着玩似的……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是把丹阳之战同年的几件重要事情交代一下:

  公元前312年,韩宣惠王去世,在位共计21连,随后其子『韩仓』即位,史称『韩襄王』。
  作为韩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韩宣惠王并没有将申不害变法带来的积极效应延续下去,以至于韩国在接下来的合纵连横潮流中基本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公元前333年,楚大夫屈宜臼评价韩昭侯在不顺利的时候奢侈挥霍之后,韩昭侯终究没能走过尚在修建的高门楼,随后韩宣惠王即位,此时魏国国势走低,韩、魏两国时有冲突,比如公元前326年韩、赵两国便联合伐魏,结果是魏军取胜,韩举被俘。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拉拢韩、魏并宣布称王,不过此时魏惠王对于连横于秦仍心有不甘,于是紧接着2年后由魏国发起五国相王,韩国与魏、赵、燕以及中山等国加入合纵阵营,意在联合抗秦。
  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战败后秦国为了打击报复接连攻打三晋,修鱼之战樗里疾领军斩首八万二千,韩国遭受重创,随后韩大夫公仲朋一度认为合纵前景不如连横明朗,并建议联合秦国伐楚,怎料楚怀王听从田轸的建议佯装救韩,忽悠成功后韩国坚定抗秦,又遭樗里疾狠狠教育一顿……
  这个细节同时告诉我们,楚怀王偶尔也还是会听取田轸建议的,最大的问题则是没能一直听……
  公元前314年,韩军又败秦于岸门并被斩首过万,临时出任韩相的公孙衍也狼狈出逃,韩宣惠王终于意识到合纵前景黯淡,于是派太子仓,也就是接下来的韩襄王入秦为人质,韩国终于投入秦国的连横怀抱,于是在秦败楚于丹阳、蓝田之后韩国联合魏国攻伐楚国也就顺理成章。

  顺道提一点,还是公元前312年,还有一个国家有了新的国君,区别在于这个国家当年没有旧的国君去世,因为燕王哙和太子平两年之前就已经因为禅让闹剧去世,燕国国君一直处于空缺的状态。
  当时,齐宣王一度不听孟子的劝谏想要趁乱吞并燕国,一来手段太过残暴引来燕人反叛,二来诸侯纷纷为救援燕国出谋划策,齐国的兼并计划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燕王哙之后,燕国下一任国君会是谁?
  原来,赵国紧邻燕国,即位14年以来一贯比较低调的赵武灵王这一年把燕王哙之子『公子职』从韩国召来,派乐池把他送回燕国,并拥立他为燕王,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后,先是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收拾好残破的局面之后,再谦卑恭敬,以重金招募人才,目的当然只有一个。
  对于这个问题,燕昭王是这样说的:齐国趁我国内乱发动突袭,打败了燕国。我深知燕国现在弱小,无力报仇。但是一旦得到有才能的人一起治理国家,借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实在是我的愿望啊。
  不用多说,从此以后,齐国多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善水心 2018-03-27 20:46:55
  催文^_^
  -----------------------------
  @catslover 2018-03-27 22:43:46
  今天楼ZHU是不打算更了吗?
  -----------------------------
  在等时差姐姐组团呢
  1103 秦诅楚文
  诅楚文(之一)
  -----------------------------------------------------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使其宗祝邵鼛布忠于丕显大神厥湫,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斋盟。曰:叶万子孙,毋相为不利。亲卯大沈厥湫而质焉。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淫佚甚乱,宣侈竞从,变输盟约。内之则暴虐不姑,刑戮孕妇,幽刺亲彧,拘圉其叔父,置诸冥室椟棺之中;外之则冒改厥心,不畏皇天上帝,及大沈厥湫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大沈厥湫之恤祠,圭玉,牺牲,逑取我边城新隍、于、长、亲,我不敢曰可。今又悉兴其众,张矜意怒,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我边竞。将欲复其凶迹。唯是秦邦之羸众敝赋,辐鞫栈舆,褴俾介老,将之以自救也。繄亦应受皇天上帝及大沈厥湫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1103 秦诅楚文

  秦楚大战丹阳的背后,我们继续围绕这件事情聊几个有趣的话题。
  其一,虽然齐国后来对连战连败的楚国『见死不救』,但秦、韩、魏和楚对峙而战争一触即发的背景下,齐宣王倒也没有完全退却,而是联合宋国一起围攻魏邑『煮枣』『今山东东明县一带』,大国之间的博弈局面因齐国的加入而更显复杂;
  其二,楚怀王倾举国之力攻打秦国,秦惠文王除了派得力干将樗里疾、魏章领兵迎战之外,还有自己的『盘外招』。

  什么是盘外招?
  原来,两军开打之前,秦惠文王曾专门举办过咒诅楚怀王的祭礼。
  也就是说,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秦惠文王甚至还动用巫术在天神面前咒诅楚怀王以求神灵站在秦国这边……

  事实上,利用巫术咒诅敌国君王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比如宋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宋王偃除了射天之外,传闻还曾下令铸造敌国君主之像安放在所筑的台上,穿以甲胄,并用皮囊盛着血挂在人像上,随后宋王偃在天神像前一面咒诅,一面射击,射中盛血的皮囊使鲜血下流,象征着射死了敌国君主。
  当然了,一旁观看的人也要在宋王偃完成射杀任务后连声高呼万岁以便烘托气氛……

  所以,秦惠文王是不是也用的同样套路呢?
  具体来说,区别还是有的……
  为了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战败,秦惠文王令宗祝,也就是祭祀官在雍城向『巫咸』、『大沈厥湫』、『亚驼』等神灵举行咒诅楚王的祭礼,这些咒诅楚王的文字同时被刻在石块之上,并在一千多年后的宋朝被先后发现而称之为『秦诅楚文』。

  第一个问题,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经迁都咸阳,为什么秦惠文王仍然要把祭祀的地点选在旧都雍城?
  公孙鞅变法而迁都咸阳,当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摆脱旧有贵族势力的束缚而谋求扩大改革的成果,与此同时传统宗庙和祭祀神灵的神祠还都留在旧都雍城。

  第二个问题,巫咸是谁,大沈厥湫和亚驼又分别是谁?
  巫咸在传说中担任神灵与人间的媒介任务,可谓各国巫师所共同崇拜的祖师和大神,祭祀官向巫咸祈福,当在情理之中;
  秦国的祭祀礼制上,揪渊与黄河、长江、汉水合称为四大名川,大沈厥湫则是秦巫所崇拜而祈求的水神,同理亚驼当时秦国境内的河神。

  第三个问题,秦惠文王一共祭拜了几位神灵?
  后来大概只发现了和巫咸、大沈厥湫、亚驼有关的诅楚文,当时会不会有更多的神灵也就成为了疑问……

  最后一个问题,诅楚文上究竟说了些什么?
  秦惠文王大致是这样向神灵『控诉』楚怀王的:
  有秦王特献美玉,并使其宗祝向各位神灵揭发楚怀王之诸多罪状,昔日先君秦穆公和楚成王戮力同心,两国犹如一国,互通婚姻,结盟起誓永不侵犯,到如今秦楚已经结好十八世了。可是,后来这个楚怀王背信弃义,不顾前盟,罪孽深重,内有荒淫无道,狠毒残暴,背弃亲人,拘圉叔父,刑戮孕妇,背祖盟约,攻伐同盟,外有不畏皇天上帝,及各路神灵的威名,竟然背弃十八世盟约带着诸侯来攻打秦国,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但是秦国不畏强敌,将上下一心,奋力自救,歼灭楚军,恳求神灵降福,保佑秦军力克楚师。

  实事求是的讲,诅楚文用词稍显激烈,以至于很多描述未必符合事实,甚至比如后来不少人也有模有样的学着骂起了别人的祖宗十八代……
  但是,丹阳之战这场战国以来秦、楚两国的首度激战说不定还真被秦国『诬告』成功,毕竟他们在这场关乎到此后两国兴衰的重要战役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LXL760109 2018-03-28 15:43:36
  1
  -----------------------------
  呵呵 好久不见
  1104 张仪入楚
  1104 张仪入楚

  话说丹阳之战后,秦国非但没有为楚国送去商於之地,反而是攻占楚国汉中并在此设立『汉中郡』,从而使得关中一带和巴蜀之地连在一起,有效屏蔽了楚国日后对秦国本土的威胁,可谓秦相张仪推行连横策略又一重要战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一系列的兼并之后,秦国已经成功占据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县一带』和『武关』『今陕西商洛市丹凤县一带』等重要据点,这些要塞易守难攻,既便于防守,又利于进军中原,秦国东进中原之路再也不像此前那般困难。
  当然了,秦惠文王认为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远远不够的……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楚怀王十八年,秦楚两国经历战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激战之后,秦惠文王派使者到楚国示好,并主动提出把汉中的一半地盘送还给楚国以求和解。
  又是送地,而且还都是从楚国抢的地盘,秦国这次会不会有诈?
  这次秦惠文王倒是十分坦诚,表示地盘并不是白送的,而是希望能用武关以外的地方交换楚国的『黔中』『今湖南怀化市沅陵县一带』之地,如此一来,秦国进出中原只怕会更加方便……

  所以问题就来了,秦国的求和示好有着明确目的性,而且还提出了具体交换土地的条件,楚怀王会不会答应?
  首先,对于和秦国讲和一事,楚怀王是同意的;
  其次,对于秦国要求的黔中之地,楚怀王也是答应的;
  最后,对于秦国归还的部分汉中之地,楚怀王却是拒绝的……

  楚怀王为什么不要汉中的地盘,难道是被忽悠怕了?
  其实不然,这不他发话了:不要地,要张仪。
  张仪……

  张仪如今才得罪楚国不久,就这样作为交换条件去往楚国的话恐怕只能是死路一条,秦惠文王当然明白这一点,但张仪在听闻楚国的条件后竟然主动请求赴楚……
  秦惠文王:楚国杀死你才会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
  张仪答曰: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不错,靳尚又很受楚王宠幸的爱姬『郑袖』的信任,楚王对郑袖可谓百依百顺。我之前出使楚国时违背了割地于楚的约定,现在秦楚又交战有了仇恨,我不亲自去向楚国道歉就不能消除仇恨。再说了,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楚国恐怕还不敢把我怎么样。就算楚国真的杀死了我,只要对秦国有利,也正是臣子的愿望。

  张仪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于是秦惠文王顺利获得了楚国的黔中之地,代价则是张仪再度出使楚国。
  楚怀王当然也没有客气,张仪到达楚都后还没来得及得到他的接见便直接被打入狱中,即刻准备处死……

  不过,张仪早有准备,拿了好处的靳尚赶紧向楚怀王求情,表示拘捕张仪会招致秦王的不满,天下诸侯看到楚国失去秦国的友好也会轻视于他;
  与此同时,靳尚又开始忽悠郑袖,表示秦王非常喜欢张仪,为了营救张仪,秦国准备用六个县贿赂楚国,还要给楚怀王送很多的美女。
  地皮的事情郑袖并不关心,但是美女必然会抢了她的风头,于是郑袖赶紧跑到楚怀王面前替张仪说情……

  于是乎,楚怀王还是释放了张仪,并客气地款待一番,张仪则借机劝说楚国背叛合纵联盟,投入到秦国的怀抱来……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人看出了问题所在,并且赶紧劝谏楚怀王,楚怀王后悔之余派人去追赶张仪。
  但是,张仪早已跑路……
  @善水心 2018-03-29 20:29:50
  楚怀王好可怜啊
  -----------------------------
  呵呵 小姑娘好

  有句不太好听的话 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楚怀王把局面搞成现在这个样子,甚至后来更惨,跟他本身听不进建议是有很大关系的。
  1105 离骚之愁
  1105 离骚之愁

  秦、楚置地,楚怀王执意放弃汉中而令秦国交出张仪,为的正是出心中一口恶气,怎料在靳尚、郑袖的一通忽悠之后楚怀王还是放走张仪,如此折腾一出,等于是让秦国白白捡了黔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张仪离开楚国后,有一个人正好从齐国出使归来,并赶紧劝谏楚怀王杀死张仪。
  奈何张仪早已远去,空留楚怀王追悔莫及。

  此情此景,张仪楚国之行不禁让人联想到的是春秋时代秦穆公时期的孟明视:
  崤之战后,东进中原的秦军遭遇惨败,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好在秦国出生的晋襄公母亲文嬴极力相劝,于是孟明视被释放,先轸随后甚至是激动得当着晋襄公的面把唾沫吐在地上。
  再后来,虽然秦国派兵追击,可孟明视还是成功逃回秦国,并导演了接下来的复仇之战,先轸也因无礼于晋襄公而在接下来决意赴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所以问题就来了,出使齐国归来,并且劝谏楚怀王杀死张仪的人是谁?
  这个人,正是以诗歌见长而被后人铭记的楚大夫『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王室后人出身,再加上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对内谙熟国家存亡兴衰之道,对外熟悉外交接人待物的辞令,因此早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经常和楚怀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同时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为什么说是早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呢?
  因为还有一个被称作『上官大夫』的人一度和屈原职位相同,一来他嫉妒屈原的才能,二来为了得到楚怀王的宠信,当然就要想点办法了……

  有一次,楚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才写完草稿,上官大夫就想夺为己有,屈原当然不同意了,于是他向楚怀王说道: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可是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都要炫耀一番,说『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楚怀王能怎么办呢?
  楚怀王也不抽空调查一下真相,从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失宠之后,对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感到万分痛心,苦闷之下陷入长时间的深思,就这么一深思,于是就写了『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所谓离骚,离,别也,骚,愁也,表达的是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后对楚国的忧愁与失落。

  大体来看,我们不妨这样简单概括一下屈原之离骚:
  朝廷利欲熏心,群臣勾心斗角;
  臣本独善其身,却被谗言诬陷;
  别离本不难过,伤心楚王反复;
  路还很长,我将继续追求理想;
  但是,既然没有国人了解我,也不能实现政治理想,那就算了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失去楚怀王信任的屈原一度十分失落,他的官职也从原先的『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
  三闾前面已经有过介绍,说的是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并存的的三大家族昭氏、屈氏、景氏,但三闾大夫不过是掌管三大宗族事务之官。
  从制定法令、负责外交到落得个闲差,对于屈原而言,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也正是在屈原被贬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而故意先离间齐楚关系,怎料被张仪欺骗的楚惠王怒不可遏接连攻打秦国,于是被打的反倒变作了楚国。
  随后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楚怀王却又一心只想得到张仪,后来又轻易听信靳尚、郑袖的话放走张仪,然后也就有了屈原谏言楚怀王这一出。
  从张仪欺楚,到再次从楚国归秦,张仪一次又一次玩弄楚怀王于股掌之间,对于楚怀王的前景我们恐怕可以套用屈原的一句话:还是算了吧……
  @片汤2016 2018-03-30 11:12:24
  顶
  -----------------------------
  片汤好
  1106 如耳离间
  1106 如耳离间

  公元前311年,在秦国获得楚国黔中之地,并且张仪成功范围秦国之后,我们继续介绍秦国的动态:
  这一年,秦惠文王派兵攻打楚国,并攻占召陵,先是交换土地表示友好,紧接着又是伐楚,秦国攻势一波又一波,楚国处境异常艰难,应当感到庆幸的恐怕会是齐宣王。
  毕竟嘛,秦惠文王一开始想要讨伐的其实是齐国,不是楚怀王强行把这波火力吸引了过去,齐国说不定还真挺麻烦……

  同年,属于戎族部落的『丹国』、『犁国』两个小国向秦国俯首称臣,蜀相『陈壮』也前来投降。
  秦灭巴蜀之后,当时仍以蜀王子弟公子通为侯,并使大夫陈庄出任蜀相,羁縻政策的背景下,蜀国已经是秦国的附庸,陈壮为什么还会向秦国投降?
  原来,丹、犁原本是蜀地西南一带的戎族,且臣服于蜀侯,表明蜀国虽然已经沦为附庸,但仍有扩大势力以期脱离秦国统治之意,蜀相陈壮作为秦国的代言人因此与蜀侯发生冲突,并杀死发生蜀侯而平定叛乱,随后秦军讨伐丹、犁两国,自然也就有了两个小国臣服于秦国一事。

  问题在于陈壮分明平定叛乱、立下战功,为什么还要作投降状?
  只怕当时形势紧急,陈壮在没有得到秦惠文王授意的情况下就已经杀死蜀侯,属于『违规操作』,所以还是得向上级请罪……

  陈壮一事暂且不提,接着要关注的是魏国。
  加入到秦国的连横阵营之后,魏国虽然失去了战国初年的锐气,但外部环境倒也变得宽松起来,于是也就有了精力进攻卫国,并在这一年接连攻克卫国两座城邑。
  此前有过介绍,战国时代列强纷争的背景之下,卫成侯为了自保曾经于公元前346年自行贬号为侯,到了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再度从侯贬号为君,他也因此被称作『卫嗣君』。
  从王到公,再从侯到君,卫国在爵位上已经被拉开几个档次,地盘比起春秋时期也已经严重缩水,奈何魏国还是要打……

  因为魏国攻伐一事,卫嗣君一度十分焦虑,于是魏大夫『如耳』适时出场了,他在得到卫君的接见后说道:我有办法让魏国收兵,还可以免去『成陵君』的职务,可以吗?
  提一点,成陵君亦是魏国人,讨伐卫国当有他的『功劳』,面对此等好事,不管如耳出于怎样的动机,卫嗣君当然是要答应,并表示只要如耳能够做到这点,他愿意世世代代以卫国侍奉如耳……
  于是乎,如耳又会见成陵君并说道:以前魏军攻赵,断绝『羊肠坂』『今山西壶关县一带』,攻克『阏与』『今山西武乡县一带』,准备割裂赵国为两半,可是魏国是合纵的盟主,所以并没有灭亡赵国。如今卫国已濒临灭亡,它肯定会请求侍奉秦国,与其由秦国解救卫国,不如由魏国来宽释卫国,这样卫国一定会永远感激魏国的恩德啊。

  成陵君不知有诈,想想也是很有道理。
  然而,如耳紧接着又进见魏襄王,并说到:我才见过卫君不久,卫国本是王室的分支,虽号称小国,但宝器非常多,现在眼看卫国濒危,宝器却还不肯献出来,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攻打或者宽释卫国都不由大王您做主,所以即使献出宝器也一定不会到大王手里。臣私下猜测,最先建议宽释卫国的人,一定是接受了卫国贿赂的人。
  魏襄王会不会相信如耳的话呢?
  这不如耳前脚出,成陵君就后脚晋,他按照之前如耳所说的话拜见魏襄王,魏襄王也悉心听了他的意见,然后下令撤回魏军,同时免去了成陵君的职位。
  魏襄王顺便还强调,终身不再见成陵君……
  @善水心 2018-03-31 20:12:06
  说好今天二更的哈,我可记着呢^_^
  -----------------------------
  哈哈 有人惦记总比没人惦记的好
  1107 秦惠文王
  1107 秦惠文王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成陵君的具体身份和事迹并不太了解,不过魏大夫如耳上演的这出离间计着实精彩,一个不小心就让成陵君官场失意,而且还在卫国生死存亡之际卖了卫嗣公一个大大的人情。
  不过,对于如耳本人,卫嗣公却是又高兴又叹息……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有侍从问起为什么卫国不任命如耳为相国时,卫嗣公叹息道:马要是像鹿,可以标价千金,但是世上有百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因为马能为人所用而鹿不能为人所用。现在如耳是做大国相国的材料,也表现出要到大国谋职的意愿,虽有辩才和智谋,但他的心不在卫国,不能为我所用啊。
  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对如耳后来的事迹并不太了解,原因有很多种,很有可能的是各国国君都视他为『千金之鹿』而没能重用……

  好了,有关公元前311年最后要说的是一条重磅消息,这个消息与即位后进入第27个年头的秦惠文王有关。
  不用多说,秦惠文王去世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留给秦惠文王的是变法图强之后日渐崛起的根基,以及位高权重却与太子时期的秦惠文王屡有不和的商君公孙鞅。
  一怕功高震主,二来两方势力本已矛盾重重,秦孝公之后,初立的秦惠文王如何处置公孙鞅?
  等到秦惠文王一即位,马上有人告发公孙鞅图谋造反,告状的不是别人,正是秦惠文王的老师,也就是被公孙鞅变法时期割去鼻子处以劓刑的公子虔。

  公孙鞅当真会谋反?
  这个问题早已有了结论,这不过是新旧势力的一次博弈而已,而失去秦孝公支持的公孙鞅在这场博弈中显得是如此无力……
  没办法,公孙鞅火速逃亡魏国,又因欺骗公子卬一时被遣送回秦,显赫一时的公孙鞅终究落得车裂灭族的下场,此情此景,不由让人联想到的是楚悼王去世之后吴起的遭遇,区别在于一个有更长的时间完成变法,一个时间太短戛然而止。

  当然了,公孙鞅与吴起最大的区别还不在先君去世后的遭遇,而是两国下任国君对于变法的态度。
  楚悼王之后,楚肃王虽然以伤害楚悼王尸体的罪行清洗一大批贵族势力,但变法也到此为止,吴起为楚国短暂努力带来的变法逐步归于沉寂;
  秦孝公之后,虽说公孙鞅之死与秦惠文王有着直接的干系,但是一来秦惠文王可以借杀死公孙鞅缓解变法几十年所带来的怨气,巩固自身地位,从而独享秦孝公以来变法的成果;二来秦国的变法已经有了显著成效,并且深入人心,所以秦惠文王并不是商鞅变法的破坏者,而是接下来的继任者和践行者。

  更为重要的是,秦惠文王即位之时适逢魏国惨败齐国于马陵不久,其国势远不如战国初年那般强势,在魏惠王变服折节而朝齐的徐州相王之后,诸侯称王成为潮流,国与国之间外交策略作用凸显。
  正是这种背景下,秦惠文王大胆启用张仪,秦国连横破合纵的策略直接主导了接下来中原的战局。
  总体来看,秦惠文王近三十年的任期之内,先有对魏国长达近百年的河西之争,结果是魏国落败,秦国获得大片土地,后有齐楚合纵联盟,张仪离间齐楚之后楚怀王以举国之力报复遭遇惨败,秦国再获得大片土地,中间还有秦灭巴蜀,以及对义渠讨伐,从南到北,以及向东进军中原,秦惠文王俨然已经树立起自己的王者之风。
  各位周末好 我叫二更...
  1108 脱身之计
  1108 脱身之计

  秦惠文王之后,公元前310年,秦国进入『秦武王』元年。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与夫人『惠文后』之子,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四年,魏国与秦国联姻,于是惠文后成为秦惠文王夫人,后面自然也就有了秦武王。
  有意思的是,秦武王乃嬴姓,赵氏,且名荡,虽然先秦时期男子称姓并不合适,但后来还是有很多人将他叫做『嬴荡』……

  秦武王该不该被叫做嬴荡先不提,他在即位之后倒是接连干了几件大事,我们一并简要介绍一下:
  其一,秦武王与魏襄王会盟于临晋,表明秦国与魏国继续维持着连横阵营;
  其二,秦武王令甘茂处死此前平定蜀地叛乱并认罪的蜀相陈壮,随后又派兵攻打渠以及丹国和犁国,丹国和犁国在臣服于秦国后还是被打,加之陈壮被诛,表明蜀地还是不断发生内乱;
  其三,张仪﹑魏章等人皆离开秦国而去往魏国。

  张仪怎么又去了魏国?
  原来,秦武王还在做太子时就很不喜欢张仪,等到他一即位,朝中又有很多人趁势诽谤数说张仪的短处。
  如何才能不像公孙鞅那般从肱骨之臣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是张仪必须得面对的问题。

  考虑过后,张仪主动向秦武王建议道:从大王您的角度考虑,东方有变,大王才能乘机多得土地。我听说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居留在哪里,齐国就要打哪里,所以臣请求以不肖之身到魏国去,到时候齐国必定要讨伐魏国,等到齐国和魏国正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大王便可以乘机攻打韩国,进军三川,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图,这正是帝王大业啊!
  不用多说,张仪此次申请离开秦国又是『不怀好意』,而且不喜欢他的秦武王也实在没有拒绝他的理由……
  于是乎,秦武王同意张仪去往魏国,齐国果然迅速出兵攻魏,一时间魏襄王很害怕,张仪则趁机说道:大王不用担心,且看我来退掉齐兵。

  张仪如何退兵?
  只见张仪派人去往楚国,又托楚国使者向齐宣王带话道:大王把张仪托付给秦国的办法还真是厉害啊。
  齐宣王:怎么讲?
  楚国使者:张仪离开秦国本来就是与秦王定好的计谋,目的是让齐、魏两国互相攻击,秦国乘机夺取三川。现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国,正是对内劳民伤财,对外结仇邻国,而使张仪重新获得秦王的信任。

  齐宣王能怎么办呢?
  齐宣王当然就下令退兵回国了,张仪也通过这样一番操作再次赢得魏襄王的信任,随后出任魏相。
  也就是说,随着秦武王的即位,张仪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秦国已经没有未来,于是假借为秦国图谋帝王之业游走于齐、魏之间,并在魏国谋得一席之地……

  从魏国到秦国,再从秦国数次往返于诸侯之间,最后回到魏国出任国相,张仪纵横于天下20余年的时间,由他和公孙衍发起的合纵连横将外交和军事斗争演绎得异常激烈,各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变化无常而又精彩纷呈。
  毫无疑问,进入战国中期以来,张仪才是整个合纵连横斗争下最为耀眼的人物,即便孟子并不认可他的大丈夫地位,但他的的确确做到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张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做国相,为什么我们会为此总结这么多?
  因为仅仅一年之后,张仪便去世了……
  @善水心 2018-04-01 20:29:43
  18年第一次二更!撒花啊~
  -----------------------------
  小姑娘晚上好 惭愧惭愧
  1109 命乎命乎
  各位晚上好 貌似冒泡的人越来越少了啊

  争取早日更完吧...
  随便说几句
  今天这个标题与赵武灵王有关,也和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有关。

  所谓的命运,绝大部分时候我是不信的,但是有些时候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往往又能和命运联系起来,所以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比如三家分晋之后,我们专门提到过 继承人 的问题,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接班人事件往往会引发一个家族,甚至一个诸侯国的动荡,赵氏曾经在这方面也算是有过深刻的教训。

  偏偏赵武灵王又踏进了同一条河流,虽然在他的低调与励精图治赵国迅速崛起,但是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私心还是为赵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他本人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所有的这些,都要从这个 命乎命乎 说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