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命乎命乎
公元前309年,出任魏相仅一年的张仪去世,谋士公孙衍、田轸差不多也在这个时期先后去世,再加上稍早去世的秦惠文王,战国时代又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阶段基本也就告一段落。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三家分晋,形成魏国为主,韩赵为辅的中原霸权格局,并以魏国独霸中原为特点的话,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最大特点则是以齐、秦、楚等国先后崛起并联合压制魏国。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后,随着魏国的衰落,秦国、齐国和楚国三强并立,加上合纵连横之盛行,也就形成了齐、楚和秦、韩、魏各自结盟的对峙局面。
当然了,所有的结盟都是暂时的,只有利益才会是永恒,下一个阶段会是怎样的特点?
我们可以简单剧透其中的一小部分,秦国还会继续变得更强,但是楚国就会逐步呈现出掉队的趋势……
这一年,秦国进入秦武王二年,张仪远走之后,秦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了比较重大的改革,朝中开始设置丞相,并且是同时设置左、右丞相二职,先前屡立战功的樗里疾和甘茂分别称为第一任左、右丞相,其中以右为尊。
说起甘茂,前不久处死蜀相陈壮一事便是由他经手,事实上他原本曾师从于『史举』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再是由张仪、樗里疾的引荐才得到拜见秦惠文王的机会并一步步高升。
提一点,史举后来被认为是『杂家』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杂家号称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号称『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可谓什么流派的学问都会来一点,缺点则是好像又没有在任何思想领域表现出过人之处……
问题在于,论出身,樗里疾是秦惠文王之弟,比起出身于下蔡的甘茂不知道高了几个档次;论军功,虽然出道以来甘茂也有过几次精彩的表现,但显然影响力是比不了樗里疾的,所以他何德何能力压樗里疾出任右丞相?
其实是这样的,『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并没有准确的说到底谁是左丞相,谁又是右丞相。
事实上,甘茂左丞相,樗里疾才是右丞相……
对了,前面我们在介绍战国时代第二个阶段以及第三个阶段特点时提到了齐、秦、楚、魏乃至韩国等大国,唯独没有提到的是三晋之一的战国,这恐怕和即位以来低调到甚至不愿意称王的赵武灵王有关。
话说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十六年,赵武灵王游猎于『大陵』『今山西吕梁市文水县一带』,然后就做了个梦。
梦里有位妙龄少女弹着琴,并唱了一曲: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这个曲我们听得不太懂,不能很好的理解赵武灵王当时的心情,所以简单翻译一下:美人光彩艳丽啊,容貌好像苕花。可是命运啊命运,竟然无人知晓我嬴娃。
前有秦武王嬴荡,后有弹琴少女嬴娃,配合嬴这个姓,名字取得不好的话那还真是够尴尬……
不过,这位少女其实不叫嬴娃,就在这个梦后不久,赵武灵王喝酒喝得很高兴,于是数次谈起他做的这个梦,想象着这位梦中少女的模样,然后,有位叫做『吴广』的听说了这件事。
当然了,这位吴广和一百年多年后陪着『陈胜』高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旗的吴广显然不是同一个人……
总之的是,吴广听说赵武灵王的梦之后赶紧疏通关系,通过夫人总算是把自己的女儿娃嬴,也就是『孟姚』送入宫中。
赵武灵王定睛一看,没错,就是她了……
@catslover 2018-04-02 22:05:41
拖着病体上来看一眼……
-----------------------------
啊 时差姐姐怎么了
1110 以窥周室
先说一点,娃、嬴,其实既不是名,也不是姓,皆乃女子姣好之称,所谓嬴娃,或者娃嬴,也就是美女的另外一种说法。
孟姚究竟是不是赵武灵王的梦中人?
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被送入宫中的孟姚很受赵武灵王的宠爱,甚至后来做了王后,史称『赵惠后』。
当然了,谥号那都是去世以后的事情,一来孟姚颇受宠爱,二来的确也是美女一枚,因此赵人也称她为『吴娃』。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也就是说,秦国设置左右丞相的同年,赵武灵王下令在西邻齐国和中山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一带,音同搞』修筑望台,以便瞭望齐国和中山国的边境。
另外,吴娃孟姚在入宫后不久也为赵武灵王生下一子名『赵何』,母亲受宠,赵何自然跟着沾光,于是可以剧透一点的是,赵武灵王后来有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好像有点不对,既然孟姚后来被称作赵惠后,难道她不是赵武灵王的正牌夫人?
确实是这样的……
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在位的第五年便娶韩女为夫人,她才是赵武灵王原配夫人,并在随后不久生子『赵章』,赵章则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所以,赵武灵王与赵章,赵何,以及第一夫人和第二夫人赵惠后孟姚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首先,赵武灵王一早立赵章为太子,但是自从得到孟姚后,甚至为了这位美女不出吴娃之宫好几年;
其次,有了新子赵何,太子赵章自然也就失宠,于是后来赵武灵王果真就废太子章而立赵何;
最后,这段精彩而刺激的故事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面……
总之的是,赵武灵王修筑望台以望齐﹑中山之境一事表明他在军事乃至扩张一事上野心初显,宠孟姚而废太子一事又表现出在继承人问题上显得太过随意。
偏偏前面我们还专门提到过,赵氏因为继承人问题已经出现过好几次内乱的情况……
好了,有关赵武灵王的事情我们暂时搁置一边,接下来要说的还是风头正劲的秦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这一年秦武王与在位第四年的韩襄王在临晋会见,但是到了秋天秦武王却派左丞相甘茂大举攻打韩邑宜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有天秦武王是这样对甘茂说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武王表示,他有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这样哪怕是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
当真就为了看一看?
甘茂当然心领神会了,他说道:请允许我去往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
很显然,随着秦国愈发强势,秦武王的『窥周室』恐怕不止窥一下那么简单,稍微发展下去估计就是楚庄王当年问鼎那样的性质……
顺道需要提一点的是,这位叫向寿的人来历并不简单,他是秦惠文王小妾芈八子的娘家亲戚,芈姓则告诉我们她来自楚国,另外,芈八子这个称呼既不好听,也不太出名,但是她后来有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呼叫做『宣太后』。
从小妾到太后,而且与秦武王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向寿的出场预示着秦国接下来的故事并不简单……
@catslover 2018-04-02 22:19:42
娃烧了一星期刚好,我紧跟着就病了,看来也得躺上几天。
-----------------------------
恩 多注意休息 如果只是发烧感冒还好 恢复几天的事情
@catslover 2018-04-02 22:21:41
赵武灵王太重感情了
-----------------------------
看来政治人物重感情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catslover 2018-04-02 22:21:41
赵武灵王太重感情了
-----------------------------
@o弘毅o 2018-04-02 22:25:51
看来政治人物重感情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事啊
-----------------------------
@catslover 2018-04-02 22:33:47
确实是,后来唐高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两个儿子都舍不得,结果只好火拼了。
-----------------------------
还是刘邦厉害 跑路的时候说不要儿子就不要 绝对是干大事的人...
@片汤2016 2018-04-03 10:20:55
没人冒泡,我来顶
-----------------------------
片汤好
@善水心 2018-04-03 20:50:09
终于有女性出场了。楼主早点更啊~
-----------------------------
小姑娘早说啊 原来要美女啊
1111 甘茂攻韩
话说秦武王想要出三川而窥周室,甘茂则见机行事准备联合魏国攻伐韩国,于是甘茂带了向寿一并去往魏国。
来到魏国后,甘茂对向寿说道:您先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君王,就说『魏国已经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等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
既然不打韩国,事情又怎会成功呢……
向寿把话带给秦武王后不久,甘茂也返回秦国,秦武王亲自迎接并问道:为什么不进攻韩国?
甘茂早有准备,他表示,宜阳虽说名称叫县,但财富已经积蓄了很久,论实力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秦国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会有很大困难。比如以前曾参住在费邑,恰好鲁国有个人和他同姓同名还杀了人,于是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然而曾母一心布,神情泰然自若;过了又一会,又有人前来说『曾参杀了人』,然而曾母神情并不改变;再一会第三个人还来说『曾参杀了人』,曾母终于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
所谓三人成虎,不过如此,问题是甘茂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甘茂以为,以曾子的贤德以及曾母的深信不疑,一旦怀疑的人多起来,曾母都不够淡定,现在他本人贤能比不上曾子,秦武王对他的信任也不如曾母信任曾子,可是朝中怀疑他的又决非只是三个人,一旦有人反对攻韩,秦武王到时候必定会犹豫不决。
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
甘茂表示,张仪西并巴蜀、北扩西河、南取上庸,但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当年魏文侯让乐羊带兵讨伐中山,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可是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时魏文侯却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当时就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乐羊当然明白了,没有魏文侯持续的信任,他断然是没有机会拿下这场持久战的。
所以秦武王就听明白了,不仅表态不会听那些反对的意见,而且还要就此事专门和甘茂盟誓……
于是乎,左丞相甘茂终于领兵讨伐韩城宜阳,算是为秦武王的出三川而窥周室做好准备。
然而一连打了五个月,甘茂却拿宜阳没有任何办法……
更要命的是,以右丞相樗里疾为首,原本就以韩国国力强为由不赞同攻伐韩国的一拨人站了出来,纷纷对攻打宜阳一事提出反对意见。
秦武王能怎么办呢?
既然大家都反对,秦武王表示还是召甘茂回国,退兵不攻了……
不过甘茂有话要问秦武王了:说好深信不疑,盟誓有没有?
秦武王:好像确实有……
就这样,因为甘茂一早就意识到讨伐宜阳的艰难,以及秦武王曾经的盟誓,樗里疾等人反对无效,秦国一举调集全部兵力,全力支持甘茂进攻宜阳。
这一仗从公元前308年一直打到了公元前307年,最终甘茂还是拿下宜阳,顺便斩首六万人,韩襄王随后竟然只得派了公仲朋到秦国谢罪求和。
秦拔宜阳,然后重点就来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天子赧王八年,秦武王派樗里疾率领百辆战车驶入周朝都城,赧王则派士兵列队恭敬迎接,虽说秦武王没有亲临现场,但让天子如此卑躬屈膝俨然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就。
不过,虽然秦国如日中天,虽然秦武王好武善战,但是秦武王的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为什么呢?
因为他一个不小心就遭遇意外……
而且死得都是那样与众不同……
@catslover 2018-04-03 22:51:50
我觉得秦武王也是挺好玩的一个人呀
-----------------------------
挺有个性的 不服就干的那种
秦武王要是多活个几十年,格局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是个蛮有趣的话题。
@catslover 2018-04-03 22:51:50
我觉得秦武王也是挺好玩的一个人呀
-----------------------------
@o弘毅o 2018-04-03 22:55:29
挺有个性的 不服就干的那种
秦武王要是多活个几十年,格局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是个蛮有趣的话题。
-----------------------------
随便胡乱说几句 毕竟这样的预测其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我个人以前比较喜欢看蝴蝶效应这个系列的电影,我一贯认为,已经真是发生过的历史,不过是其中可能的结果之一,某一个细节在某个地方假如有过变化,是有可能会引起一连串反应,以至于后来的结果有重大颠覆的。
具体到秦武王,首先,他是有能力的,其次,他也是懂得一定谋略的,限于篇幅,我们并没有过多分析他对待魏国和韩国,乃至齐、楚甚至越国都采用了怎样的策略,但是至少在左丞相甘茂和右丞相樗里疾的使用上是能够反映他的用人风格的。
从接下来秦国几十年的演变轨迹来看,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等几代国君的努力之后,秦国基本已经具备收割胜利果实的能力,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制衡,不能让诸侯们集体玩命抗秦,我个人的观点,秦武王基本展现出他在这方面的素养,所以他是有机会把秦国推向一个高峰的;
从接下来几大诸侯的表现来看,韩国相对疲软,魏、楚以及开始走下坡路,齐国虽然很强,但是和燕国仇恨拉得很深,最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马上胡服骑射走向强国之路的赵国。我个人的观点,如果秦武王不死,给各国的压力很大,赵武灵王还真不一定玩什么退位,以秦武王的个性,长平之战这场决定整个时代走向的大决战也存在很大的变数,虽然秦武王好勇善战,但赵国如果不提前陨落,秦国又很难加速统一。
总之,这其实是一个很矛盾的假设,毕竟从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的剧本来看,秦国虽然是做得最好的那一个,但主角光环也还是挺明显的,也就是说,虽然秦武王有机会大干一场,但他的提前退场可能就是秦国国运的一种体现...
1112 龙纹赤鼎
公元前307年,甘茂攻克宜阳,斩首六万人,随后秦军渡过黄河并在『武遂』『今山西运城垣曲县一带』筑城,韩襄王派公仲朋谢罪求和的同时,魏襄王也派了『太子政』前往秦国朝见秦武王。
后面的事情我们交待过,秦武王派樗里疾入周,赧王派士兵列队恭迎,秦国一时好不威风,倒是楚怀王在听说此事后怒不可遏,甚至责骂天子。
楚怀王看来,天子根本就不应当如此敬重秦国这样的不速之客,毕竟嘛,柿子是要捡软的捏,楚怀王总不能直接对秦武王开骂……
针对此事,倒是有个叫『游腾』的大夫有话说了,他替天子向楚怀王说道:以前知氏攻打仇犹,就是用送大车的办法,趁机让军队跟在后面,结果仇犹灭亡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仇犹没有防备啊。当初齐桓公攻打蔡国,声称是要诛罚楚国,其实是想偷袭蔡国。现在的秦国乃虎狼之国,派樗里子带着百辆战车进入周都,实在是居心叵测,天子其实是以仇犹、蔡国的教训来看待这件事的,所以才派手持长戟的兵卒位于前面,让佩带强弓的军士列在后面,看似护卫樗里疾,实则是把他看管起来,以防不测。再说了,天子怎能不担忧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国也会给大王您带来麻烦。
有了游腾一番话,楚怀王心情终于是好了起来。
虽然我们都清楚,游腾的话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没有任何根据……
另外,我们不妨简要介绍一下魏国的这位太子政。
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忽悠楚怀王的那年,秦惠文王与魏襄王在临晋相会,随后不久亲秦的公子政被魏国立为太子,因此太子政也就是公子政,仅由这一点来看,秦国为了连横之事的确也是够细心的,直接就把外交工作提前做在了接班人的身上。
不过,秦武王在位仅仅四年之后,秦国倒也必须面对接班人的难题……
原来,秦武王平素『好以力戏』,也就是说他喜好习武较力,以至于还专门招揽了一批大力士比如『任鄙』、『乌获』、『孟说』等,这些大力士也因秦武王特殊的癖好先后做了大官。
公元前307年,8月,秦武王又开始『力戏』,这次陪他玩的正是猛士孟说,较力的方式则是举鼎,而且此次选用的铜鼎叫做『龙纹赤鼎』。
需要强调的是,龙纹赤鼎出身相当不一般,相传当年夏禹造九鼎,将九州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一鼎象征一州,龙纹赤鼎正是其中之一。
龙纹赤鼎怎么会在秦武王这里?
如果传闻属实,想必就和『窥周室』有关,至于秦武王到底窥了几个鼎,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的是,此次举鼎比赛规格很高,参赛的选手也很不一般,秦武王为了赢得这次比赛也是相当卖力,一不小心『绝脉而薨』……
也就是说,可能秦武王技术动作不够规范,也可能龙纹赤鼎实在太重,秦武王因为举鼎折断了膝盖骨,又因为抢救技术难度太高而戏剧性的去世……
从公元前310年到公元前307年,年轻气盛的秦武王在位仅4年时间,这4年时间内,秦国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而通三川,总体来看,秦武王并不太重视诸如张仪的连横之术,而是更多凭借自己的重武好战和依靠秦国的强大实力强势征伐,甚至就连天子赧王都不得不派兵恭迎入周的秦军。
当然了,一方面虽然风格和前面几位秦王不太统一,不过秦武王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对于国君而言『死法』也是很重要的,有如晋景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死在厕所,秦武王通常也会让后人认为他是一个五大三粗、孔武有力,却又稀里糊涂、倒霉透顶的人……
对了,最后需要说的是孟说的结局,秦武王绝膑而死,孟说也因举鼎『有罪』而被灭族。
众多的大力士中,死得这么憋屈的恐怕也不多见……
@LXL760109 2018-04-04 22:27:06
楼主 早点出书吧
-----------------------------
哈哈 早点争取写完才是正事啊
出书的事情随缘吧 因为目前我还发现怎样才能顺利的出书...
@点点断月点 2018-04-05 22:09:11
催文!
-----------------------------
来了 各位 这次是真没有存货 抓紧在码字...
@catslover 2018-04-05 22:08:03
催文~
-----------------------------
看样子时差姐姐感冒应该是好了吧
@善水心 2018-04-05 20:31:13
催文~
-----------------------------
小姑娘好
@catslover 2018-04-04 23:28:33
据说埃及的年轻法老图坦卡蒙死前也有腿骨骨折,说明在古代,骨折这事是妥妥的可以要命的。当然,法老的身体没法跟咱们神武的秦武王比,由于近亲结婚,这孩子有很多先天缺陷,举鼎估计是想都不敢想。
-----------------------------
战国策里面有收录过扁鹊和秦武王的事迹,当时扁鹊原本是想抢救一下秦武王的。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这个故事并不真实,而是说明很多人编故事的水平很高...
医疗水平这个东西,我们想想一百年,甚至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就知道了,几千年前真是随随便便什么病都能要命,更何况秦武王这样伤筋动骨的。
1113 秦昭襄王
秦武王力举龙纹赤鼎绝膑而死,他的故事告一段落,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接班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点必须要作简要介绍:
首先,秦武王去世时只有20出头,虽然有从魏国娶来的夫人,但秦武王自己是没有儿子的,嫡长子一说自然不成立……
其次,对于继承人的问题,秦武王母亲秦惠文后欲立『公子壮』为君,而秦惠文王的另一个妾室却有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个人就是芈八子。
提一点,八子其实并不是名字,而是秦汉时期帝王侍妾的一种称号,按照高低贵贱,不同级别的侍妾依次被称作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
从这一点来看,芈八子和秦惠文后级别其实差的还不少……
但是,好就好在芈八子当时有两个弟弟作为得力助手,一个是此前提到过的魏冉,他和芈八子同母异父,还有一个则是同父弟弟『芈戎』。
仅从这一点来看,芈八子的母亲恐怕也有过比较精彩的故事……
顺便需要介绍的是,秦武王一死,他的诸多弟弟开始蠢蠢欲动。
除开秦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之外,还有比如后来被称作『高陵君』的『公子悝』以及称作『泾阳君』的『公子芾』『音同费』。
当然了,秦武王去世时本身年纪并不大,无论高陵君或者泾阳君,只怕年龄会更小,真正蠢蠢欲动想要力争王位的,其实是他们背后的势力,比如高陵君、泾阳君共同的母亲芈八子……
最后,论地位,芈八子和秦惠文后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她能参与到拥立公子们继承王位的优势是什么呢?
她目前的优势便是异父同母的弟弟魏冉,原来,魏冉早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便已在朝中任职掌权,有了他的支持,无论高陵君或者泾阳君,只要是芈八子的儿子,魏冉是一定会全力支持的。
对了,有件重要的事情还需要交代,除了这两个儿子之外,芈八子还有另外一个儿子,也就是『公子稷』……
公子稷什么来头呢?
公子稷这会其实正在燕国做人质,一时半会还真赶不回秦国,原本也是没指望参与这场王位竞赛的。
不过不要紧,赵武灵王表示很看好他,甚至专门派人将公子稷从燕国送回燕国,并拥立其为秦王。
对于魏冉而言,反正都是姐姐的儿子,帮谁都是帮;
对于芈八子而言,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谁当都是当;
于是乎,秦武王之后,几方势力的斡旋下,秦国下一任国君人选终于敲定,那便是从燕国归来的公子稷。
公子稷,嬴姓,赵氏,名稷,秦惠文王和芈八子之子,秦武王之异母弟,后来史称『秦昭襄王』,亦有被称作『秦昭王』。
顺便需要强调的是,自古母以子贵,秦昭襄王从燕国人质华丽转身为秦国新王之后,芈八子的第一身份也不再是前秦王的『八子』,而是新科秦王之幕后,因此芈八子从此以后有着一个更为响亮的称号,也就是宣太后。
当然了,对于宣太后而言,一番操作之后结果很是完美,但是对于秦惠文后而言,公子壮才是她的第一选择,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她想要看到的……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秦昭襄王的即位,赵武灵王在其中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就在秦昭襄王上任的同年,赵国还有着一项意义深远的变革,后人称之为『胡服骑射』。
@catslover 2018-04-05 22:08:03
催文~
-----------------------------
@o弘毅o 2018-04-05 22:14:20
看样子时差姐姐感冒应该是好了吧
-----------------------------
@catslover 2018-04-05 22:40:49
木有,带病上一天班……
-----------------------------
哎 美帝连个清明都没有 太坏了...
@catslover 2018-04-06 22:35:24
催催催……
-----------------------------
组团失败...
@善水心 2018-04-07 20:56:27
好啊!居然又断更了!
-----------------------------
过节嘛 没有存货又懒就是这个样子了...
@catslover 2018-04-05 23:31:04
要不怎么说是蛮夷呢?
-----------------------------
蛮夷归蛮夷 还是很彪悍的啊 这不川普最近HIGH得很呢
1114 胡服骑射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身亡的同年,也是赵武灵王在位的第十九个年头。
早在这一年正月,赵武灵王就曾在信宫举行盛大朝会,随后还专门召见大臣『肥义』共议天下大事,而且两人连续谈了五天才算结束。
仅凭这一点来看,接下来不久赵武灵王派专人送秦昭襄王回秦国出任秦王一事也就在情理之中。
赵武灵王和肥义有没有讨论出来点什么呢?
同年,赵武灵王向北巡视中山国界,一直抵达房子县和代地,再向北至无终,西到黄河,又登上『黄华』『今山西山阴县一带』山顶,可谓对赵国的边境做了个全盘的考察。
随后,赵武灵王召来大臣『楼缓』并说道:我们先王趁着世事的变化做了南边领地的君长,连接了漳水、滏水的险阻,修筑长城,又夺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可是功业尚未完成。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然而却没有强大兵力的救援,这样下去国家要灭亡,怎么办呢?
地理位置来看,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些游牧部族原本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加之秦、燕、韩等大国林立,形势看起来的确很严重,赵国到底该怎么办呢?
赵武灵王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在他看来,边境受到威胁,军事上的变革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所以问题就来了,军事上又该进行怎样的变革呢?
赵武灵王以为,要想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就必定会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要想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就要穿上胡人的服装。
换套衣服就行了?
赵武灵王的想法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其实不然,当时中原一带的战争以步兵为主,赵国的服饰上、下连为一体,骑马、射箭很不灵便,偏偏赵国边境以游牧为生的『胡人』们穿短装、束皮带,他们的骑兵灵活机动,来去自如,赵国可谓饱受侵袭之苦。
所以,换上更为便于行军作战的胡服,再训练骑在马上射箭的技术,将战争模式从传统的步兵演变为机动性更强的骑兵,赵国的军事作战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自然也就能够完成前任所未竟的事业。
所谓『胡服骑射』,楼缓怎么看?
楼缓表示,很好……
可是光有楼缓支持是不行的,因为除了他之外,朝中坚决反对改革的是大有人在,毕竟抛弃传统的礼制服装,穿着背离世俗的奇装异服,这很不中原……
赵武灵王认为,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必定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凡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但是,如今穿胡人服装骑马射箭,并用这个来教练百姓,世人又是一定会有非议的,这可怎么办?
肥义说道: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既然已经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了,那就无需再顾虑天下的议论。追求至高道德的人,必然是不附和世俗的,成就大功业的人,也必定是不谋于凡夫俗子的。
有了这番话,赵武灵王最后说道:穿胡服我并不犹豫,只是天下之人定要嘲笑我。无知的人快乐,就是聪明人的悲哀;蠢人讥笑之事,贤人却能看得清。世上终有顺从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哪怕世人都笑我,胡地、中山我也一定要占有。
于是,赵武灵王率先穿起胡服。
@ok1024 2018-04-07 22:23:51
很不错噢
-----------------------------
有品位...
@片汤2016 2018-04-08 17:07:15
顶
-----------------------------
片汤好啊
1115 疑事无功
改革之路,通常既不会平坦,也不会一帆风顺。
赵武灵王之于军事上的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为的是穿上便于骑射的服装,学 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兵力。
但是,贵族们的守旧思想在所难免,为了推行这一改革措施,赵武灵王只得以身作则,然后推广于家族和朝廷,再逐步推广到官府中和军队中。
比如很快赵武灵王就给叔父『公子成』带话道:寡人将穿上胡服上朝,希望叔父也穿上它。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君主,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如今我制定政令,改变服装,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要议论。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如今穿胡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事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功业才能完成。事情完成了,功业建立了,然后才算是妥善。如今我恐怕叔父违背了处理政事的原则,因此来帮助叔父考虑。
赵武灵王还强调:我听说过,做有利于国家的事,行为不会偏邪;依靠贵戚的人,名不会受损害。所以我愿仰仗叔父的忠义,来成就胡服的功效。
总之一句话,赵武灵王希望叔父公子成积极配合改革,率先做好表率带头工作。
公子成本人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公子成回话的意思很简单,赵武灵王穿胡服的事他已经听说,但是穿起远方的服装,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国风俗,终究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再加上公子成表示自己没有才能,实在不能为此奔走效力、多多进言,能做的唯有卧病在床……
有意思的是,随后赵武灵王继续发话:我本来知道叔父有病,看来我要亲自上门请求。
于是乎,赵武灵王亲自前往公子成家中,并请求道: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原本是为了利民富国。剪掉头发,身上刺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开在左边,这是越人的习俗;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吴人的习俗,所以说礼制服装各地不同,但是追求便利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也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制止世俗之见。我国东有黄河、薄洛津,和齐国、中山国共有,可是没有舟船的设施。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舟船的设施,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呢?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相邻的边界。从前中山国仗恃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国土地,虏掠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可是这个仇还没有报。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先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
公子成还能说什么呢?
公子成叩头谢罪道: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先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又怎敢不听从王命呢!
搞定公子成之后,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随后『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相继前来劝阻赵武灵王不要穿胡服的人也相继被他说服,随后赵武灵王终于开始正式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改革之事也终于顺利推行于官府和军队之中。
为了军事上的改进和提高,文化和传统上的壁垒终究在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信念以及雄辩的口才之下被打破。
事实证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赵国就初露峥嵘……
1116 甘茂奔齐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元年,赵武灵王二十年,以及胡服骑射后的第二年。
这一年,赵军在改革旧俗、胡服骑射之后一举击败林胡和楼烦,随后赵武灵王下令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修筑长城,同时自『代郡』『今河北张家口蔚县一带』沿着阴山直至『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一带』建立边塞,并设置『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一带』、『雁门』『今山西右玉县一带』、『代郡』。
赵北三郡的建成意味着赵国对其领地东北一带的威胁、尤其是戎狄游牧势力的侵袭能够更加迅速做出反应,同时也表明赵国的军事改革初见成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搞定一众游牧民族的同时,赵武灵王深谙外交之道,同时一口气派出数名大夫出使不同诸侯国。
比如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代相『赵固』则主要处理与诸多胡人相关事务,并负责召集胡地士兵。
一内一外,军事与外交并存,让我们不由想起的是公元前323年时赵武灵王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没有实力,空有称王的名分,是没多大意义的。
如今的赵武灵王,如今的赵国,显然在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赵武灵王之外,接着要关注的是刚刚上任的秦昭襄王。
鉴于秦昭襄王母亲宣太后出自楚国,秦、楚之间的关系俨然有了微妙的变化,公元前312年秦军大败楚军于丹阳时,韩国当时非但没有救援楚国,反而是和魏国南下袭楚,兵力一度深入楚国邓邑。
于是乎,仗着宣太后的这层关系,楚怀王有话要说了,丹阳惨败,韩国见死不救,该打。
然后楚怀王果真就领兵围攻韩邑雍氏……
韩襄王能怎么办呢?
毕竟连横于秦国,所以韩国火速到秦国告急求援,出使的人还是大夫公仲朋。
一来秦昭襄王刚刚即位,根基还不太稳,二来宣太后又是楚国人,所以秦国不肯出兵救援……
秦国不出兵,公仲朋急了便请求左丞相甘茂,于是甘茂进言道:韩国正是因为希望秦国援救,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眼下雍氏被围攻,秦军如果不肯下肴山救援,公仲朋必然会轻蔑秦国,昂着头不再来朝见了,韩国也将会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魏国又不敢不听它的摆布,这样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您看啊,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哪样有利?
很显然,这个选择并不难……
于是秦昭襄王下令出兵营救韩国,楚怀王一看宣太后的『老乡牌』效果不佳,当然也就撤军了……
不过,纵使甘茂口才如此之好,他也不得不赶紧跑路离开秦国……
原来,还是因为宣太后这层关系,一来向寿是她的娘家亲戚,二来向寿本身与秦昭襄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所有随着秦昭襄王的上任,向寿自然得到重用。
这一年,秦昭襄王原本指派向寿平抚宜阳,同时派樗里疾和甘茂攻打魏国皮氏,但是甘茂却向秦昭襄王建议把新建不久的武遂归还给韩国,纵然向寿坚决反对,还是没能阻止秦国归武遂给韩国一事。
向又寿能怎么办呢?
向寿表示很生气,对甘茂很不满,加上他和秦昭襄王的这层关系,向寿干脆没事就在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
毕竟向寿是红人,甘茂随即心生恐惧,以至于赶紧中断攻打魏国一事就跑路去了齐国,于是烂摊子就留给了樗里疾一人。
樗里疾一看情况有变,干脆也就与魏国讲和而退兵,秦国臣子之间的内斗无形中让魏国躲过一劫……
@LXL760109 2018-04-11 22:21:01
1
-----------------------------
2
1117 楚怀王灭越
介绍完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变化,以及即任不久秦昭襄王的表现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一件大事。
什么样的事算大事?
想必其实已经很清楚,那就是一度称雄中原的越国被灭了。
准确点说,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有关越国的消息并不多见,结合种种线索来看,越国应该是在公元前306年被楚怀王给灭了……
有关越国,我们先对其战国时代以来的情况作个简短的回顾:
越王勾践去世之后,其子越王鼫即位;越王鼫之后,其子越王『不寿』即位;越王不寿之后,其子越王『翁』即位;越王翁之后,其子越王『翳『音同义』』即位;越王翳之后,其子越王『之侯』即位;越王之侯之后,其子越王『无强』即位。
世系关系介绍得如此迅速,说明有关越国的消息那是真的很少……
事实上,如果我们真把焦点聚集于越国的话,多少也还是能够看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比如公元前414年越国曾经灭亡滕国,到了第二年又灭亡郯国,公元前405年时越国又趁齐国内乱一举攻灭缯国。
齐国内乱和越国灭缯有什么联系呢?
毕竟传闻越王勾践灭吴后曾将国都迁至琅邪,这里挨着的便是齐国的领土。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把国都迁到原本属于齐地的琅邪?
这其实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而且有关琅邪的具体位置至今还有着一定的争议。
不过,到了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又将都城迁回到姑苏,也就是今江苏苏州一带,从越国战国以来的表现以及将都城迁回吴越一带来看,迁都琅邪的确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战国以来有关越国的消息之所以很少,恐怕也和越国一度持续陷入内乱有关。
公元前448年前后,越王不寿被杀,越王『朱勾』,也就是越王翁继立,连续吞并滕、郯等小国便是在他的任期内;
越王翁之后,越王翳即位,前面提到迁都姑苏一事便是在他的任期之内,但是在他和越王无强之间的世系关系,其实还有另外一些版本,而且与内乱有关……
话说越王『不光』,也就是越王翳有四个儿子,还有一个叫豫的弟弟,豫想让自己成为继承人便诽谤越王翳的三个儿子,越王翳也十分配合的把这三个儿子给杀了,还有一个怎么办呢?
豫表示当然是接着诽谤了……
不过,三个兄弟接连被杀后,太子『诸咎』开始着急了,毕竟担心自己被害,诸咎先是率军赶走了豫,接着又包围王宫,随后越王翳被杀,但是不久越国国人又杀死短暂即位的诸咎,并拥立诸咎之子『王子搜』,亦称『错枝』为君。
有意思的是,越王不寿、越王翳以及诸咎的三度国君被弑之后,错枝甚至害怕到躲洞穴里面,为的就是不接受越君这个烫手山芋。
哪怕越国人用烟把错枝薰出洞穴来并推举为越王,错枝还是高喊: 君位啊,君位啊,还是不可以交给我啊……
没办法,错枝力求逃离王位,随后不久越国只得重新立了越王无余,也就是越王『之侯』,越王无余去世之后,越王『无颛』即位,越王无颛之后便是无强。
总之的是,战国以来有关越国的世系并不清晰,同一国君甚至经常都有几种不同的称呼,而且因为连续内乱的关系,不同版本的世系甚至人员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有关越国究竟是什么时候被灭亡一事也就有了诸多的争议。
所以越国究竟是什么时候被灭的?
根据前面的分析,很可能就是现在……
@catslover 2018-04-13 00:31:56
看看吴越的历史,真是感慨。吴国的存在的意义好像就是跟楚国作对,越国是跟吴国作对,等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真到了争天下的时候就没影了。
-----------------------------
呵呵 还真有这种感觉 总觉得吴、越是带着某些任务而来的,不过这也可能和吴、越本身当时太过偏远,史料不够详实有关,自觉不自觉地就成了中原各诸侯们的配角。
1118 秦楚联姻
战国以来,因为诸多的原因,我们对楚国和越国恩怨有关的诸多细节已经不甚清楚,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时亦有越国的身影。
当时,秦国先败楚军于丹阳,再败楚军于蓝田,韩、魏顺势南下袭击楚国,也就是这个时期,越王无强派人沿水路以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支援魏国。
一开始,越国想要讨伐的其实是齐国,但是经齐国派人游说后又改为攻打楚国,由此拉下两国之间的仇恨。
为了扩展领土并灭亡越国,楚怀王曾推荐大夫『召滑』到越国任职,召滑这一去就是五年,并在暗地里鼓动越大夫『章义』叛乱,一时搞得越国大乱,加之秦武王举鼎身亡后秦国立足未闻无暇对外兼并,于是乎,趁着这个大好历史机遇,虽然楚怀王报复韩国不成,但是却一举将内乱已久的越国灭亡,并在江东设郡。
越国从此成为历史?
从世系来看,越王无强作为越国最后一任国君已是既成事实,但是,『自江以南则曰越』,越国仅仅是越人建立的国家之一,且因在勾践称霸时期达到顶峰而被我们熟知。
事实上,越人当时因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丘陵一带而形成了不少相互独立的族群,一个越国被灭之后,『东瓯』、『西瓯』、『闽越』、『扬越』等部族兴起并存在于战国中后期,他们后来被并称为『百越』。
也就是说,一个辉煌一时的越国倒下了,数量众多的百越部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直到汉朝往后才逐步衰弱乃至彻底消失不见……
搞定越国之后,紧接着到了公元前305年,楚怀王在位的的第二十四年,『楚往迎妇』,楚怀王又有不小的收获。
什么叫楚往迎妇?
原来,还在公元前306年时,楚国一度与齐国和韩国会盟,准备建立合纵阵营,秦昭襄王初立,自然忌惮这种局面,于是赶紧在公元前305年用厚礼贿赂楚国,并准备联姻示好。
实事求是的讲,秦国的这个套路我们并不陌生,楚怀王本人也应该比较熟悉,毕竟几年之前张仪忽悠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时就提过两个诱人的条件,一个是六百里商於之地,另一个正是秦国的美女……
上过一次当后,楚怀王这次会不会拒绝?
这不结果很明显,楚国派人高高兴兴的前往秦国迎接美女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有秦惠文王在先,估计秦昭襄王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想对楚怀王说的是:我们不一样……
然后楚怀王也信了……
有意思的是,这边楚怀王与秦国通婚结亲,那边逃到齐国的原秦国左丞相甘茂正好出使楚国,秦昭襄王听说后就表示希望楚国能把他送到秦国来,楚怀王此时也乐意安插一个人送到秦国去任丞相,于是便找大夫『范蜎』『音同渊』商量此事。
范蜎以为,史举不过是下蔡的城门看守,苟且活命,人格低下,可是甘茂却很恭顺地事奉他;而且以秦惠文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而言,甘茂还能够一一事奉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的确不是一般人,但是坚决不能到秦国任丞相。
范蜎这是什么逻辑呢?
其实很简单,甘茂是贤才,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也是大大的好事,但是秦国太强对楚国就是大大坏事了,秦国真正要用的,就应该是楚怀王派到越国的召滑那样的,毕竟召滑搞得越国大乱,楚国才会有开拓疆域的机会……
于是乎,范蜎认为向寿才是秦国最佳的丞相人选:
一来向寿与秦昭襄王少年时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关系亲密到能够直接参与国政,二来向寿和宣太后一样本身就是楚国人,日后多少都会向着楚国一点。
就这样,因为楚国的『私心』,甘茂失去了回到秦国的机会,最后死在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