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书看过去很久了,有些细节确实记不清楚了,希望大家指正,再就是我这人一向粗心,打字的时候有可能就串了,不知怎么把孝静帝元善见打成了元修,再加上没耐心,没检查就发了。下面我就八的慢一些。
娄昭君和高洋的兄弟姐妹虽然不太喜欢高洋,他的父亲却很喜欢他。高澄兄弟小的时候,高欢非常喜欢考校这般兄弟,比如拿来一团乱丝让他们兄弟们解开,高澄就一根一根地抽,高洋一把抽出刀来把乱丝砍断了,说“乱者须斩”。
还有一次,高欢让大臣彭乐(这家伙好像后来反叛了)带着甲兵假装攻击他们,高澄吓得不得了,只有高洋指挥身边侍卫拒敌。可见,在胆识和决断这一块儿,他是优于他聪警明敏的哥哥的。当时彭乐把伪装摘下来,把实话跟他们说了,高洋为防有诈,还是让人把他押送给高欢了。
因为这几件事,高欢非常赏识他,甚至觉得他的聪明和胆识在自己之上。高洋在丑小鸭时代,也只有来自父亲的信任,才能使他不至于过于自卑。
很多人怀疑高澄的死跟高洋有关,因为当时邺城就有童谣在街头巷尾传唱:“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灯灯灭。”
“高竿”暗指“高”姓,“灯”暗指高澄的“澄”字,不知当时澄还有什么读音,但是澄是个多音字,另一个读音就是deng,四声,和“灯”是谐音。南北朝时期,每当某种政治事件将要发生或者正在筹划的时候,通常有各种各样的童谣和诗句流传,比如梁武帝萧衍想废和帝自立的时候就让人在城中传唱:“行中水,为天子”。
而高澄遇刺数日前,他的宠臣崔季舒曾经无故在北宫门外诸贵面前咏诵鲍明远的诗:“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部曲就是家兵、门生的意思。他是说将军如果不在了,我们这些随众也难以存在下去了。
由此可见,高澄遇刺绝不是偶然事件,必定是由某人操纵的阴谋,而且崔季舒是隐约知道这个阴谋的,但是这个幕后人是高洋或者孝静帝元善见还是其他人,历史没有给出公论,因此众说纷纭。但是据史书记载,事后元善见的表现非常无辜,他的表现完全是一个遇到意外之喜,喜不自胜的自然表现。虽然高洋比高澄还狠。
我有点怀疑跟高洋有关,虽然崔季舒这个人在高澄遇刺的时候没义气地跑了,但是他平常深受高澄倚重,个人也颇有才能,他对刺杀高澄的预谋既然有所知的话为什么不明白告诉高澄,高澄死后,谁还能这样好得对待他?除非幕后那个人,他没法开口。高澄虽然很外貌协会的,很嫌弃高洋的外形,有时候对待他还是不错的,也常常委以重任。崔季舒可能知道即使他报告高澄,高澄也不会相信,但是如果高洋知道他告密的话,他的下场可能就不可知了。
而且高澄死后高洋的表现也非常耐人寻味,他反应奇快,当然他惯于决断的,立即发兵杀死兰京等刺客,封锁消息,对外宣布只说,大将军遇刺,但没有大碍。自己却立即奔赴晋阳全面接收高家的势力,前面说过,高家的根基在晋阳,即使后来高氏谋国,一年办公总是晋阳、邺城两头跑。
当初听到高澄的死讯的时候,元善见还很高兴,以为高澄死了,他终于可以掌权不做傀儡了。其实元魏的傀儡皇帝都很单纯,他们总以为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死了,他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做皇帝了。兵权不在他手中,即使高氏后继无人,兵权只能会分解,直到另一个能够代替高氏的人出现,他仍将是一个傀儡,而且有可能因为他是高氏所立的原因而被杀,新君另立。
但是元善见很快就知道,比起高澄,高洋更是一个不遑多让的狠角色。高洋对高澄秘不发丧,等形势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才将高澄的死讯发布,当然在那之前,很多人是已经知道了真相了的。
从高洋幼时“快刀斩乱麻”的个性就可以看出,高洋不像他的哥哥那样注重繁文缛节,要名正言顺篡位。他掌权之后没多久,就让直截了当让元善见给他进相国,总百揆,加九锡,殊礼,然后顺理成章地受禅称帝,国号齐。他原先爵位是齐王。
高洋既然称帝,孝静帝元善见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其实他的皇后,高洋的妹妹也知道他们面临什么情况,所以她寸步不离元善见,但是还是一着不慎,天保二年,高洋伺机把他毒死了。她的三个儿子也无一幸免,一一被杀。
北齐皇室的女子似乎都非常坚强,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和痛苦,她们都能活下去。孝静帝的皇后,是高欢和娄昭君的第二个女儿,当年为了拉拢高欢,元善见自己主动求娶她为后。元善见是个才貌双全的人,两人少年夫妻,生儿育女,感情是非常好的。元善见禅位后,高后就由一朝皇后成为一朝的公主,封太原长公主,丧夫失子之后,她仍然坚强地活了下去。
关于太原长公主,很可能和高洋是龙凤胎。北齐书关于娄昭君的记载上说她孕六男二女,又记载她于高欢西征时夜里孪生一男一女,左右们想追回高欢的时候被她阻止。
第一个女儿应该就是嫁给北魏孝武帝元修为后的永熙皇后(后来嫁给东魏彭城王元韶 )。虽然关于这两个女儿的生卒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孝武帝是有记载的,当时高澄也才是个几岁的孩子,因此永熙皇后不可能跟高澄是孪生,可能是高澄的姐姐。那么有可能是双胞胎中一个的就只能是太原长公主。
高澄比元善见大两岁,高洋比高澄小八岁,元善见向高欢求娶的第二个女儿既然只能是龙凤胎中的一个的话,那就是和高洋是孪生。所以高洋对这个孪生姐姐或者妹妹也应该情分重一点吧,将她许配给了他最倚重的大臣杨愔。
自古红颜多薄命啊
娄昭君和高洋的兄弟姐妹虽然不太喜欢高洋,他的父亲却很喜欢他。高澄兄弟小的时候,高欢非常喜欢考校这般兄弟,比如拿来一团乱丝让他们兄弟们解开,高澄就一根一根地抽,高洋一把抽出刀来把乱丝砍断了,说“乱者须斩”。
还有一次,高欢让大臣彭乐(这家伙好像后来反叛了)带着甲兵假装攻击他们,高澄吓得不得了,只有高洋指挥身边侍卫拒敌。可见,在胆识和决断这一块儿,他是优于他聪警明敏的哥哥的。当时彭乐把伪装摘下来,把实话跟他们说了,高洋为防有诈,还是让人把他押送给高欢了。
因为这几件事,高欢非常赏识他,甚至觉得他的聪明和胆识在自己之上。高洋在丑小鸭时代,也只有来自父亲的信任,才能使他不至于过于自卑。
很多人怀疑高澄的死跟高洋有关,因为当时邺城就有童谣在街头巷尾传唱:“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灯灯灭。”
“高竿”暗指“高”姓,“灯”暗指高澄的“澄”字,不知当时澄还有什么读音,但是澄是个多音字,另一个读音就是deng,四声,和“灯”是谐音。南北朝时期,每当某种政治事件将要发生或者正在筹划的时候,通常有各种各样的童谣和诗句流传,比如梁武帝萧衍想废和帝自立的时候就让人在城中传唱:“行中水,为天子”。
而高澄遇刺数日前,他的宠臣崔季舒曾经无故在北宫门外诸贵面前咏诵鲍明远的诗:“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部曲就是家兵、门生的意思。他是说将军如果不在了,我们这些随众也难以存在下去了。
由此可见,高澄遇刺绝不是偶然事件,必定是由某人操纵的阴谋,而且崔季舒是隐约知道这个阴谋的,但是这个幕后人是高洋或者孝静帝元善见还是其他人,历史没有给出公论,因此众说纷纭。但是据史书记载,事后元善见的表现非常无辜,他的表现完全是一个遇到意外之喜,喜不自胜的自然表现。虽然高洋比高澄还狠。
我有点怀疑跟高洋有关,虽然崔季舒这个人在高澄遇刺的时候没义气地跑了,但是他平常深受高澄倚重,个人也颇有才能,他对刺杀高澄的预谋既然有所知的话为什么不明白告诉高澄,高澄死后,谁还能这样好得对待他?除非幕后那个人,他没法开口。高澄虽然很外貌协会的,很嫌弃高洋的外形,有时候对待他还是不错的,也常常委以重任。崔季舒可能知道即使他报告高澄,高澄也不会相信,但是如果高洋知道他告密的话,他的下场可能就不可知了。
而且高澄死后高洋的表现也非常耐人寻味,他反应奇快,当然他惯于决断的,立即发兵杀死兰京等刺客,封锁消息,对外宣布只说,大将军遇刺,但没有大碍。自己却立即奔赴晋阳全面接收高家的势力,前面说过,高家的根基在晋阳,即使后来高氏谋国,一年办公总是晋阳、邺城两头跑。
当初听到高澄的死讯的时候,元善见还很高兴,以为高澄死了,他终于可以掌权不做傀儡了。其实元魏的傀儡皇帝都很单纯,他们总以为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死了,他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做皇帝了。兵权不在他手中,即使高氏后继无人,兵权只能会分解,直到另一个能够代替高氏的人出现,他仍将是一个傀儡,而且有可能因为他是高氏所立的原因而被杀,新君另立。
但是元善见很快就知道,比起高澄,高洋更是一个不遑多让的狠角色。高洋对高澄秘不发丧,等形势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才将高澄的死讯发布,当然在那之前,很多人是已经知道了真相了的。
从高洋幼时“快刀斩乱麻”的个性就可以看出,高洋不像他的哥哥那样注重繁文缛节,要名正言顺篡位。他掌权之后没多久,就让直截了当让元善见给他进相国,总百揆,加九锡,殊礼,然后顺理成章地受禅称帝,国号齐。他原先爵位是齐王。
高洋既然称帝,孝静帝元善见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其实他的皇后,高洋的妹妹也知道他们面临什么情况,所以她寸步不离元善见,但是还是一着不慎,天保二年,高洋伺机把他毒死了。她的三个儿子也无一幸免,一一被杀。
北齐皇室的女子似乎都非常坚强,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和痛苦,她们都能活下去。孝静帝的皇后,是高欢和娄昭君的第二个女儿,当年为了拉拢高欢,元善见自己主动求娶她为后。元善见是个才貌双全的人,两人少年夫妻,生儿育女,感情是非常好的。元善见禅位后,高后就由一朝皇后成为一朝的公主,封太原长公主,丧夫失子之后,她仍然坚强地活了下去。
关于太原长公主,很可能和高洋是龙凤胎。北齐书关于娄昭君的记载上说她孕六男二女,又记载她于高欢西征时夜里孪生一男一女,左右们想追回高欢的时候被她阻止。
第一个女儿应该就是嫁给北魏孝武帝元修为后的永熙皇后(后来嫁给东魏彭城王元韶 )。虽然关于这两个女儿的生卒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孝武帝是有记载的,当时高澄也才是个几岁的孩子,因此永熙皇后不可能跟高澄是孪生,可能是高澄的姐姐。那么有可能是双胞胎中一个的就只能是太原长公主。
高澄比元善见大两岁,高洋比高澄小八岁,元善见向高欢求娶的第二个女儿既然只能是龙凤胎中的一个的话,那就是和高洋是孪生。所以高洋对这个孪生姐姐或者妹妹也应该情分重一点吧,将她许配给了他最倚重的大臣杨愔。
自古红颜多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