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废武功——通过做“减法”赚第一个1000万》

  630同学确实十分认真,已经看到了某些真相,呵呵,但接下来,我就再教不了你什么了——因为再往下具体,就是咨询公司的事情了。不调查和研究你企业的大量数据(内部),及大量消费者看法和竞争者态势(外部),就无法知道该把那些立为核心,把哪些大胆砍掉。
  
  这个课题,我只能最后再送630同学八个字,针对那个“3+1”而言的八个字:
  
  ===============
   正逆轮转
   互为因果
  ===============
  
  接下来呢,我们跳回原先的课程,哈哈哈哈。
  630同学确实十分认真,已经看到了某些真相,呵呵,但接下来,我就再教不了你什么了——因为再往下具体,就是咨询公司的事情了。不调查和研究你企业的大量数据(内部),及大量消费者看法和竞争者态势(外部),就无法知道该把那些立为核心,把哪些大胆砍掉。
  
  这个课题,我只能最后再送630同学八个字,针对那个“3+1”而言的八个字:
  
  ===============
   正逆轮转
   互为因果
  ===============
  
  接下来呢,我们跳回原先的课程,哈哈哈哈。
  
  =======
  
  跳回原来的课程,有点尴尬呀,哈哈,都讲N多大学课程了,又跑回小学基础,我有些精神分裂……
  
  不过也还好,三八婆婆严重的优点就是大学课程小学讲法,小学课程大学视野,牛B得不是一般颜色。
  
  我上次讲哪儿了?我都忘了,各位提醒一下?我隐约记得,是说“你无法为所有顾客提供所有价值是吧?”
  
  其实,这个意思,对创业者而言,就意味着“创业机会”。
  
  零售超市而言,沃尔玛和7-11已经修炼得登峰造极吧?是不是对于创业者而言,就毫无机会而言呢?
  
  如果让我来分析,我会说,抄袭沃尔玛和7-11的价值链,基本上成功机会小于一辈子买一张彩票,还中500万……呵呵,远远小于。但基于“没有一个企业,能为所有客户提供所有价值”这个理论呢,就肯定还有机会!
  
  就拿我住的小区而言,存在个小型便利店,非常非常小,比常规的7-11店还小一半面积。但针对小区住户的服务,定位十分准确,超级赚钱。
  
  我偶尔炒个鸡蛋,发现家里没葱,打个电话,5分钟后,一根5毛钱的葱,就送上门了。没盐没鸡蛋,也是快速送货。基本上我现在已经懒到,晚上想吃点水果,就拨个电话,有时候都不是我想吃什么,而是问“你哪儿今天进了点什么水果啊?给我随便送点好了。”
  
  看,这就符合了早期一点说过的理论,针对小资金创业者,你提供的“价值”,越狭窄,越准确,就越容易获得成功。(记得中学学过的“压强原理”么?增大压强,除了增大压力之外,还需要缩小什么?)
  
  这个小小便利店,就专门为小区内五六栋楼的住户,提供日常商品。你可能问了,“恐怕一根葱那五毛钱,每天卖几捆,也赚不到多少吧?单价和利润都太低啦!就算周转率高一些,但离赚1000万目标似乎有些遥不可及。”
  
  嘿嘿,我没讲完呢。
  
  我只说了他们靠“送上门,一根葱”之类的服务,来锁定我,还没说后面的招数——事实上,他们的一个战略核心,就是“把客户培养懒惰”。
  
  检讨一下这半年来,我几乎没怎么太去过离家不远的家乐福,那里虽大,但我懒得排队,更因为那里的商品,98%都是我不需要的,而我需要的2%商品,居然小便利店里都有了!——这样一来,我为什么不变懒?需要任何东东,一个电话,送上门,还免费送,凭什么一捆手纸之类的东西我要专门下趟楼,走20分钟去家乐福买?
  
  葱啊手纸,利润薄?有利润高的啊!例如红酒,小便利店里,整整两面墙都摆着,几乎没国产的,都是从二三百到五六百的日常餐酒级别,我靠,简直太准确了!这个小区老外极多,对欧美老外的中产(及往上)而言,红酒就是日常必需品。而这个小便利店提供的英语服务,更大大提高了“锁定度”。
  
  想想,一瓶红酒的利润,是不是超过了一卡车的大葱?
  
  奶酪、熟食,也各式各样。水,从最便宜的农夫山泉,到伊云、巴黎、SPA,有气的、带咸味的,非常多,注意,一瓶柠檬味巴黎水的利润,恐怕超过一箱农夫山泉哦!恰恰这个小便利店,卖巴黎水比农夫山泉还快!
  
  思考一下,准备创业的同学,俺家楼下的这个小便利店策略,沃尔玛和7-11能学么?不但他们学不了,换一个其他居民小区,可能都学不了呢!
  
  “压强”原理在这个小便利店身上之体现,就是“别看我力量不大、实力不强,但我服务的人群极小、极准确,压强算下来,非常之大。”
  
  事实上,这个小店的老板,已经开了好几家分店了,都设在北京最高档的楼盘社区内,老板十分敬业和精明。就算这几家店,货品也很大不同,因为有的楼盘明显住户扎堆嘛——有的楼盘,欧美人多,有的楼盘,日本人多,还有的,都快成韩国人小区了。针对不同消费特征,他不断调整货品品类,总能狠狠抓住该小区的消费习惯,靠“送上门,一根葱”的“把客户培养懒”策略(理论上讲,只送一根葱,从成本上讲,是赔钱的),慢慢递进式的锁定这个楼盘住户的大量日常消费。
  
  这么讲,有点感觉没?开个小便利店,没多少钱吧?(那两墙红酒,是值好几万,但都是红酒代理商免费铺货啊!),但综合一看,居然利润也很好,周转率还很高!该老板要我说,守着北京这么多高档楼盘,只要按照原有策略,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自循环、自强大,恐怕没个几年,总资产过千万,非常靠谱。
  
  
  (下面一课讲,这个便利店老板遇到完全抄袭的竞争者时,该咋办。)
  
  作者:20050630:
  //……可能这些想法最后又被自己否决了。但是这种感觉很好,以前老是想着如何降低成本而不会引起客户员工的不满,嘿嘿,游离在理想老板和黑心老板之间,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样子思维的方式。//
  ---------------------------------------------------------------------------
  
  霍霍霍霍……630兄夸我夸到痒处了。我有很实在的感受,就是很多企业主,最擅长削减成本、发起价格战。这本来是一招,但全行业只会这一招,就很可怕了。
  
  全行业都只知道拼价格、削成本,就仿佛癌细胞的扩散过程,到最后,弄不好大家一块死,风吹草动,全行业亏损是跑不掉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没讲啥新鲜的,都是人家大牛人,早已经分泌出、咀嚼过N多年的东西……嘿嘿,我之所长,无非是刚才说的“大学课程小学讲法,小学课程大学视野”。不幸在于,国产教授大多数跟郑博士有一拼,乃“大学课程小学视野,小学课程大学讲法”。
  
  嗯、不不不,这样描述咱们的公共宠物郑BS还有点不够劲,郑博士是“体育课用量子化学的讲法,量子化学用针线活儿的技术”。超级不着调儿,怎一个“牛”字了得!
  吃饭读书行万里路:
  
  不说了,坚决不说了,打死五湖帆帆我也不说了!
  
  -----------------------------------------------------------------------------
  
  明茨伯格同学在《战略手艺化》一文中(有兴趣可以去翻过期的《商业评论》),提到了战略形成的思想。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战略的形成,还有一个“手艺”的过程。我还是抄一段别人的评述吧:
  
  /////战略从何而来 现实中,企业既不可能完全精心设计战略,也不会完全听从天命的安排。战略的形成,通常是事前适当考虑,事中边干边学,事后总结提高的结果。这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顺势而为的动态学习调适过程,这也正是明茨伯格《战略手艺化》一文的根本思想之所在。 /////
  
  看得懂看不懂那八个字,就是它了。要不,你杀了五湖帆帆吧。
  回到俺们家楼下,那家叫“楼间风儿”的小便利店,大家是不是觉得挺牛X的?启动资金少,利润率较高,周转率也较高,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哈?
  
  立马,问题就来了。
  
  老三八这么一说,尤其把“楼间风儿”便利店的模式那么一分析,很多人都看懂了,关键词也找到了:目标客户狭窄而准确,为锁定客户而不惜某些单笔交易赔钱,服务上佳,定价稍高。(谁让目标客户对价格不敏感呢?例如,我从来不知道鸡蛋卖几块钱一斤,火龙果猕猴桃最近的价格是涨是跌……尤其红酒,牌子、年份太多,非常难以比较价格,多标个三五十块,几乎没人能感觉到。比卖大葱爽多了哈!)
  
  战略被人看透了,可“楼间风儿”的某些“壁垒”还未形成,咋办涅?
  
  例如地理位置壁垒,“楼间风儿”就没有,五六栋楼的一楼的空房间还有很多能租到;进价壁垒,也未形成,因为超大规模采购,才能让供应商低头,小小便利店那点销货量,还不足以揉捏供应商;品牌忠诚度壁垒……就别提啦,小小便利店,哪有太多品牌可言呢?
  
  接下来,另外2家和“楼间风儿”便利店相同策略的便利店也入住俺们家楼下了,“楼间风儿”该咋办?!
  一袋水泥:俺老三八没博客啊,我一哥们告诉我,无聊的人才写博客呢。我为了证明自己不无聊,所以坚决不写。
  
  另外,林间风儿一大好处,就是不纠缠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个优点要保持噢,因为,接下来,三八要开始即兴发挥了,细节肯定有误、希望别死缠烂打……咱们主要谈思路,哈哈哈。
  
  准备开课!
  20050630的观察真仔细!鼓掌!
  
  我说的是我熟悉的那家便利店,别的小区的便利店,肯定不大一样,但接下来,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摆脱同一细分市场内的竞争者。
  
  -------------------------
  
  话说,那个朗朗啊狗,噢,不对,就是前天,“楼间风儿”便利店老板非常之愁眉苦脸,因为隔壁,新开了家“敲锣打鼓”便利店,定位和自己完全相同……
  
  本来,“楼间风儿”的老板,以为没人知道自己偷偷摸摸闷声大发财,她从来见人就说,“生意多难做啊!每个月都赔钱”,就怕别人知道她这小便利店,其实每月利润三四万!结果,万恶的老三八,轻轻松松就把她给出卖了……出卖了别的还好,偏偏把自己的全套“价值主张”和“经营策略”给讲出来了,结果,引来该死的“敲锣打鼓”便利店竞争。
  
  “敲锣打鼓”便利店整个一反面典型!不会别的,就知道靠低价竞争!我一根葱卖5毛,他就卖三毛九,虽说这个小区内的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但相同东西便宜点,谁也都乐于接受。尤其同质化的东西,例如农夫山泉、可口可乐、舒洁卫生纸等,确实应了那句老话“没有5分钱买不走的忠诚度。”
  
  “楼间风儿”的老板该咋办?还好,她也来看老三八的帖子来了!
  
  tantan1689:什么话!我们崇拜、赞美、热爱郑文斌博士还来不及呢!没有郑博士,哪有老三八?!
  
  嗯……逻辑是这样的,本来我也不自信,总看经典读物、听牛人讲课,所以从不敢出手……但偶然看了郑博士帖子后,我恍然大悟:“原来谈企业营销管理,这水平就可以写啊!那……”
  
  然后我就敢写了。 : )
  继续便利店。
  
  “楼间风儿”老板,听三八讲课后,明白一道理,门槛低,当然竞争者跟进抄袭就很迅速,说白了就是,三岁小孩子赚到金元宝,谁不想抢啊?泰森拿着金元宝,你抢一试试?刘翔捧一金元宝,你追一试试?
  
  所以“楼间风儿”面对着该死的“敲锣打鼓”低价竞争,要么学泰森之路,也拼价格,把丫拼死!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要么学刘翔,一跳一跳的跳他妈没影了,对手不明白你跑哪儿去了。
  
  “楼间风儿”老板因为是个聪明MM——也是,不聪明,哪儿看得出,原来高档社区,存在着巨大商机啊!所以,她决定学习刘翔策略。
  
  刘翔策略是什么?就是能力增长策略。(相对的,泰森策略,是资金实力PK策略),能力往哪方面发展呢?我们需要再次审视“楼间风儿”所在的细分市场。挖掘挖掘其核心顾客,都有哪些特征。
  
  (分析过程,咱么忽略一下好吧?或者未来一点再讲。)
  
  总之,“楼间风儿”MM最后发现,自己原有的顾客群,尤其是核心顾客群(排除掉偶尔购买的那些顾客,比如老爷爷老婆婆,小孩子等非主流客户后),都是些高收入、高知识、三十岁到五十岁间的混蛋。
  
  这些家伙呢,有一巨大特征,就是怕死!……呵呵,意思是他们怕得更强烈些。这时,“楼间风儿”就出现一个新的价值主张核心:绿色。
  
  例如我上次从“楼间风儿”便利店买西红柿,送上来时,小伙计特意叮嘱我,这个西红柿比前几天的贵不少,贵三倍呢,不过可是“有机蔬菜”!完全无农药、无化肥,您生吃一个,就知道味道比那些化肥催起来的,新鲜太多了!
  
  我一试,嘿,还真是,味道确实不一样。就这么着,我后来买西红柿、柿子椒、土豆,都点名要有机蔬菜了。其实我这个行为,简直太好理解了,只不过原来“楼间风儿”没竞争的时候,没太仔细研究——例如,她店里的普通散装鸡蛋,就远远不如“咯咯哒”、“德清源”等“绿色鸡蛋”卖得好。竞争对手这一逼,把她逼急了,开始大打绿色牌,逐渐在消费者心目中,区别于“敲锣打鼓”便利店,树立起“健康”的形象。
  
  不过……这刚刚开始,才哪儿到哪儿啊……领先竞争对手那1毫米距离,打个喷嚏时间都不够,就被追赶了!
  
  怎办?待续!
  先给出定义:
  
  机会和能力间,呈螺旋式上升成长。
  
  看到新的机会→培养新的能力→培养成新的能力→又会有空间看到更新的机会……一路螺旋式上升。
  
  ==========================================================================================
  所以,该如何发展?如何摆脱竞争对手?
  
  1、先分析自己目前所在的细分市场,尤其判断自己目前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联系到“楼间风儿”便利店,发掘出新的“绿色”机会后,又进行下一步的拓展。这时,“楼间风儿”发现自己有个优点,是暂时“敲锣打鼓”便利店比不了的——红酒销售!
  
  卖这个东东,其实是麻烦事,你的销售人员必须懂红酒才行,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培训一个红酒促销员,通常需要几个月的强化培训呢,这瓶酒,产地?年份?风格?是黑莓子还是偏巧克力风味?葡萄的种类有哪些特征?……哇,这些东东,“敲锣打鼓”一时半会搞不定。
  
  看,这就是能力的体现。也是我前面讲过的,“运营”和“团队”所引发的优势,带来的“执行”。
  
  2、所以,第二步,就是“深挖现有的细分市场,并尽量延伸这个细分市场。”
  
  3、在延伸中,带来新的能力,换回新的理解,发现新的机会。
  
  ——什么新的机会呢?通过沟通和了解——卖红酒,就是一个和顾客聊天的过程,这是给客户送卫生纸(和其他消费品)时不具备的,经过这种能力的培养,聊啊聊,“楼间风儿”发现,有些顾客曾经有“断电”的教训,有的顾客呢,灯泡坏了,没时间买,都坏了半个月了,还没换新。有的呢,没时间交电话费、没时间给燃气卡充值……
  
  怎么以前没发现呢?这其实在目标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中,很常见啊!他们都是一群“有钱没时间”的人么!很正常。
  
  这时,“楼间风儿”决定推出新的服务,代客户买电、换灯泡、充燃气卡等……通过卖红酒培养起的沟通能力和信任感,又不额外收费(当然换灯泡的灯泡钱,顾客自己付),“楼间风儿”把“便利店”的便利二字,从商品拓展到服务。在这个阶段,虽然服务本身赚不到钱,但大幅增加了“交易机会”,起码给原来的卫生纸、洗洁精销售、带来了新增加——王永庆卖米的例子嘛,只要能够勤去,就能猜到你的消耗量,给你买电,从你家拿电卡时发现你家洗洁精用光了,晚上把冲完电的电卡送回时,“顺便”带来一瓶洗洁精,很顺理成章吧?
  
  4、拓展出新的细分市场,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主张
  
  ——随着“楼间风儿”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新的机会,出现在眼前。其实想想看,这时的“楼间风儿”便利店,是不是更像个“小管家”了?顾客已经把她的电话号码,当成了“万金油”,什么小破烂事,生活的小需求,都叫她给办?她还真免费给办!
  
  能不能拓展出新的细分市场?当然容易啦……我这种懒人,肯定不会自己洗衣服吧?肯定是叫洗衣店来送洗吧?“楼间风儿”推出洗衣取送服务时,我也乐于接受,理由有二:首先我并不愿意N多人出入我家,用生不如用熟,从安全角度讲,我也愿意用一家。第二,更重要的,“楼间风儿”并不是自己开洗衣店,而是提供三家给我选(其实就包括了我原来用的那家!),她只管取送,但关键是比我原来获得的价格便宜!!!!!!!!!!!
  
  明白了吗?这其中的玄机?“楼间风儿”变成携程网了,通过携程订酒店,比自己单独去酒店拿的价格便宜,携程还能再从酒店方,收取一笔佣金。当“楼间风儿”拥有“大单”时,确实就可以压榨小区内的洗衣店了……还顺便把利润,让给消费者一点点。
  
  通过这个思路,“楼间风儿”一下子财源打开:小时工的清洁服务,皮鞋养护(这个可是我最希望有的服务,把我的皮鞋都拿走擦,擦得干干净净,除臭除菌后,再送回来,最好,不对季的鞋,还帮我保存!哈哈),拥有客户资源,就能转化为利润。
  
  5、拓展新能力的同时,壁垒逐渐形成。
  
  ——这个就不必多讲了吧?这时的“敲锣打鼓”和“楼间风儿”已经不能算是一对竞争对手了。级别岔开了,即使是零售那一部分,也可能被“楼间风儿”削得惨不忍睹……
  
  呵呵,我们也可以把“楼间风儿”的思路,叫做“占领电话机号码思路”。因为“楼间风儿”MM的绝大部分生意,都是通过一个电话号码开始的。谁占领了那个号码,谁就尽占风流。
  
  大家想想看?你脑中,电话号码能记住几个?你电话机上,快捷拨号键,一共有几个?是不是占领住一个,“楼间风儿”MM的生意,就可以扩大很多呢?
  
  好,今天的螺旋式上升(能力→机会→新能力→新机会……),讲完了。
  nmyttd同学:起点我无法知晓,从哪里出发,我更不能给出具体建议——那我不成了妄人了吗?!
  
  但学会了上面的思路,你机会其实很多很多。例如,你看到别人的“楼间风儿”便利店挺赚钱,你不会先抄袭么?然后,用我教的螺旋式上升,培养你的新能力,发现你的新机会……最后,“楼间风儿”这个创始者,可能被你挤死呢,你赚N多钱,不挺好么?
  
  事实上,每个人好好观察观察,都会发现身边的,可抄袭借鉴的“楼间风儿”便利店,只不过,太多人都只会用低价格来竞争,这是我所鄙视的。而通过差异化打法,获得新蓝海,最终令“楼间风儿”倒闭,那是光明正大,值得赞扬!谁让“楼间风儿”不好好读我帖子呢?! : )
  
  全新开创一个行业的机会,并不多。但从任何一个传统点切入后,都有可能通过“能力→机会→新能力→新机会……”,开创属于自己的“蓝海”,不是么?
  
  鼓鼓鼓鼓听课可不如风儿MM认真。
  
  当然,大伙儿发言过于踊跃,码楼太快,老兄没看到我二个多小时之前的特意预告,也是难免的:
  
  ===========================================================================
  作者:三段或八段 回复日期:2006-8-27 22:30:47 
    一袋水泥:俺老三八没博客啊,我一哥们告诉我,无聊的人才写博客呢。我为了证明自己不无聊,所以坚决不写。
    
    另外,林间风儿一大好处,就是不纠缠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个优点要保持噢,因为,接下来,三八要开始即兴发挥了,细节肯定有误、希望别死缠烂打……咱们主要谈思路,哈哈哈。
    
    准备开课!
  ===========================================================================
  
  看到吧,呵呵,我是就着便利店竞争,在随意发挥,主要是想说明,能力和机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螺旋式上升。
  
  我也承认,所谓具体“术”上面的支招,非常危险。因为涉及的元素太多,一个不慎,满盘皆输。
  
  但我上面谈便利店案例的核心,还是“道”的层面。
  
  总结一下:
  
  终局判断——早晚会有人来整合社区服务,那么从便利店开始转型过去,还是值得大赌一把。
  
  风险评估——确实有很大风险,但原地不动也是死,还不如趁着竞争对手立足不稳,主动出击。否则相峙一二年后,恐怕连“变”的本钱都没有了。
  
  能力测算——我比竞争对手早来了一年多,起码混得脸熟吧?脸熟对于零售没啥作用,但对服务来说,却十分重要。
  
  客户价值诉求——事实上,有些是我瞎编的,有些却已经发生,例如我说有机蔬菜好,他们就进货。我说某牌子酸奶不错,过几天他们居然就有了!这种围绕着顾客需求而改进的行为,恰恰是转型到服务的一大特征。
  
  大赌才能大赢——如果赌赢服务,赌赢那个“占领电话号码”……很长时间的壁垒型垄断噢。
  
  这期间的过程推敲,某些经营细节,我决不坚持。我要强调的是:通过以上几个大原则的考量,总有一个个节点的创新和跳跃,来支撑其发展,最终达成目标。
  
  还记得我通过一个“枕头”来说明“完美睡眠”吗?到底枕头怎样改良,不亲身经营其中,绝难发现枕头的高矮软硬具体数据为何……但“完美睡眠”,一定是通过无数“枕头”的调整,而达成目标的。
  留住核心?
  
  首先高速成长是一切,没有成长,奢谈“核心”?
  
  没有成长,你哭着喊着留下“核心”用来干啥?
  
  有了高速成长,通常,你不必担心“核心”的流失。
  
  这是第一阶段。
  
  但高速成长总不能持久,接下来么,该怎办……明天谈!
  
  明天周一啦,大家休息吧。
  陈钟木鼓:配合前面的战略思考课程,来思考。
  
  简单说,仔细想想ZARA是如何从螺旋式上升的?很多ZARA的招数,造就了什么能力?这些招数一开始时,竞争对手为什么不学?看不清局势时,竞争对手不是什么都抄袭的!(跟随战略要是个完美的战略的话,谁还干别的啊?)
  
  当竞争对手完全看清时,系统已经形成,系统能力,也已经齐备。这时,“先发优势”在很多时候,就形成壁垒了。竞争对手想抄袭也晚了。
  
  OK吗?
  
  今晚夜校最后一帖。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