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车副驾上的人就说了,这两个是当初跟大背头混的,这次的事儿有些棘手,主家让拉过来给你当个帮手。
这俩货看起来是在找到他们的时候就被收拾了一顿,鼻青脸肿的。看见我上来,还以为跟前排那俩一伙儿的,忙不迭自我介绍起来,一个眼睛乌青的说他叫黑子,一个脸上有个巴掌印的说他叫尾巴。
好嘛,原来这俩就是“镇魂柩”中,驾着大背头跑了半夜的伙计。
我本来想着在后排座位上问问黑子和尾巴到底是什么事儿的,但是想想还是忍住了,心里却细细的盘算起来,这大背头倒腾的都是法器,法器能出什么事儿呢?实在是想不通。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坐这么好骑的车,油门儿一加,推背感就来了,小车通过梧桐山隧道不久,转弯就上了北环,又过了大概二十分钟,从香梅路下来,在一处叫做1979文化生活新天地的建筑前面停了下来。
那两个带我们过来的人停好车,就引着我们进入大楼。
进了大堂,走进电梯,那两个人就按了18楼,而我却注意到,这一部电梯没有其他楼层的按键。
只有18楼,这是一部专为18楼定制的电梯。
我们从电梯里出来,我一下子就被惊呆了。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一个极度现代化的城市的现代化大楼里,满目见到的全都是传统的玩意儿,而且这里玩意儿,品类非常特殊,绝对称得上是杂项中的杂项,这里收藏的,全部都是各种各样的门。
没听说过深圳有这样的地方啊,我心里就估计,这八成是一个私人的收藏会所。
再往里面走,我看到两侧的展览品就更加惊讶了。这里的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朝各代,各式各样,大的小的,各种材质,真是让我开足了眼界。
我甚至可以肯定,我刚才路过的一扇门,是明代全黄花梨的“朱门”,而且看上面的图式、纹样和“朱门”上的配饰,极有可能都是原装货,这可真是难得好东西啊。
这“朱门”,就是我们打小背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面的“朱门”,那可不是字面儿上的红色大门。古时候等级森严,能称得上“朱门”的,必须是天子所赐,天子对大臣的赏赐最高规格是“九锡”,其中“朱户”排在第四位,可见能用上“朱门”是要多高规格的待遇,而我见到的这扇“朱门”,又保存的如此完整。
再往里走,更是让我目不暇接,我竟看到了一扇“销器儿门”,这“销器儿门”又叫“七巧儿门”,有点类似我们小时候玩儿的华容道一样,不论从门里还是门外看,门板上都镶着七块儿带有花纹的小板,真要开门,需要推动七块木板,形成固定的图案,那门才能打开,算是自带密码锁。
继续往里面走,是一座大屋,那两个带路的就把黑子和尾巴拦下了,让我独自进去。
我想了想,既然来了,就把事儿办到底,于是一推门,就进到了内堂。
内堂里面是古香古色,屋子里的布置有点类似于古时候厅房,我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捻着佛珠,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看着我。
这老太太一看年岁就不小,但保养得却是极好,浑身穿戴珠光宝气,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富态。
还没等我开口,那老太太就先说了:“您就是黎先生吧,实在是不好意思,确实有事情要您帮忙,又怕您不同意,所以这么请过来。”
说完又指了指边儿上椅子,示意我坐在她旁边。
不知道为什么,我本来心里还有股气儿的,但这老太太一说,我的怒气竟全消了。
我就打了声招呼说老太太好,顺势坐下。
老太太叫人进来倒了两杯茶,我们就聊了起来。
我就问,府上到底是遇到了什么事儿,跟我那个姓贝的朋友有什么关系。
这老太太倒是没先说事儿,而是自我介绍起来。
她先说自己姓杨,我哦了一声,等着她继续。
老太太又道:“我丈夫姓黄,全名是黄**。
说到她丈夫的全名的时候,我正端起茶碗来想品一口,但等到听到这个名字,我手就一抖,茶水差点没有洒出来。
这俩货看起来是在找到他们的时候就被收拾了一顿,鼻青脸肿的。看见我上来,还以为跟前排那俩一伙儿的,忙不迭自我介绍起来,一个眼睛乌青的说他叫黑子,一个脸上有个巴掌印的说他叫尾巴。
好嘛,原来这俩就是“镇魂柩”中,驾着大背头跑了半夜的伙计。
我本来想着在后排座位上问问黑子和尾巴到底是什么事儿的,但是想想还是忍住了,心里却细细的盘算起来,这大背头倒腾的都是法器,法器能出什么事儿呢?实在是想不通。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坐这么好骑的车,油门儿一加,推背感就来了,小车通过梧桐山隧道不久,转弯就上了北环,又过了大概二十分钟,从香梅路下来,在一处叫做1979文化生活新天地的建筑前面停了下来。
那两个带我们过来的人停好车,就引着我们进入大楼。
进了大堂,走进电梯,那两个人就按了18楼,而我却注意到,这一部电梯没有其他楼层的按键。
只有18楼,这是一部专为18楼定制的电梯。
我们从电梯里出来,我一下子就被惊呆了。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一个极度现代化的城市的现代化大楼里,满目见到的全都是传统的玩意儿,而且这里玩意儿,品类非常特殊,绝对称得上是杂项中的杂项,这里收藏的,全部都是各种各样的门。
没听说过深圳有这样的地方啊,我心里就估计,这八成是一个私人的收藏会所。
再往里面走,我看到两侧的展览品就更加惊讶了。这里的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朝各代,各式各样,大的小的,各种材质,真是让我开足了眼界。
我甚至可以肯定,我刚才路过的一扇门,是明代全黄花梨的“朱门”,而且看上面的图式、纹样和“朱门”上的配饰,极有可能都是原装货,这可真是难得好东西啊。
这“朱门”,就是我们打小背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面的“朱门”,那可不是字面儿上的红色大门。古时候等级森严,能称得上“朱门”的,必须是天子所赐,天子对大臣的赏赐最高规格是“九锡”,其中“朱户”排在第四位,可见能用上“朱门”是要多高规格的待遇,而我见到的这扇“朱门”,又保存的如此完整。
再往里走,更是让我目不暇接,我竟看到了一扇“销器儿门”,这“销器儿门”又叫“七巧儿门”,有点类似我们小时候玩儿的华容道一样,不论从门里还是门外看,门板上都镶着七块儿带有花纹的小板,真要开门,需要推动七块木板,形成固定的图案,那门才能打开,算是自带密码锁。
继续往里面走,是一座大屋,那两个带路的就把黑子和尾巴拦下了,让我独自进去。
我想了想,既然来了,就把事儿办到底,于是一推门,就进到了内堂。
内堂里面是古香古色,屋子里的布置有点类似于古时候厅房,我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捻着佛珠,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看着我。
这老太太一看年岁就不小,但保养得却是极好,浑身穿戴珠光宝气,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富态。
还没等我开口,那老太太就先说了:“您就是黎先生吧,实在是不好意思,确实有事情要您帮忙,又怕您不同意,所以这么请过来。”
说完又指了指边儿上椅子,示意我坐在她旁边。
不知道为什么,我本来心里还有股气儿的,但这老太太一说,我的怒气竟全消了。
我就打了声招呼说老太太好,顺势坐下。
老太太叫人进来倒了两杯茶,我们就聊了起来。
我就问,府上到底是遇到了什么事儿,跟我那个姓贝的朋友有什么关系。
这老太太倒是没先说事儿,而是自我介绍起来。
她先说自己姓杨,我哦了一声,等着她继续。
老太太又道:“我丈夫姓黄,全名是黄**。
说到她丈夫的全名的时候,我正端起茶碗来想品一口,但等到听到这个名字,我手就一抖,茶水差点没有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