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投资依然无忧,逆向思维让你找到真实

  国家意图是,消除干扰因素,把弹药集中于房地产打一场歼灭战,房租由廉租房调控,房价以行政实施干预,以最小的代价在主战场和游资+P民,决一死战,调控的目标是稳定房价,通过逐步提供廉租房降低租金压力,辅以调控控制让空置房进入租赁市场,让P民和游资自相残杀。
   P民和游资的对策就是停止购入房产,让房地产供应链中断,减少对市场的供应,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同时有效的减少供应量也导致开发商的建设陷入停滞,直接影响上游土地转让市场。在供需失衡过程中,缓步推高房租水平,挤压CPI向上。
  
   这就是博弈的推理过程,至于鹿死谁手 ,要看各方的成本和收支压力,我想国家的成本压力及收支平衡压力更大,一年内即可见分晓。
  商铺属于功能性地产,也是我未来布局的重点,不过得先熬着,因为网购模式还在推进过程中,等影响到国家税收后,国家会规范这个行业,最终会平衡虚拟和现实销售的成本。这个过程必须坚持下去,时间是这波炒完商业地产后,将有有一大波调整,也就是网购风生水起,传统零售业被抛弃之时,既是布局商业地产的最佳时机。商铺的本质就是零售终端。商铺的价格将在今年到底中短期顶部,可以逢高兑现一部分。
  
  我又思考了一遍国家为什么把CPI集中到房产上,事实上,国家是需要房租涨的,只有房租上涨,国家才能找到资金做廉租房和公租房。大家注意哦:廉租房和公租房的概念不同,把公租房的收益补在廉租房里,国家一样可以获得有收入担保的资金投入。要想公租房的收益达到有资金肯投入。而且还得比较高,就得让私人房产的房租达到空前的程度,国家就能两边讨好,一方面承接游资的投入,一方面提供比私房房租更低的公租房房租,然后还能用收益的国有部分(比如土地掺股等)投入廉租房的补贴。
  %15套,其中住宅只有四套,自用三套。其它均为商住两用,写字间,商铺。按揭支出占收入的15%,这就是目前的负债率。
  避税筹划是2004年就开始实施了,这个偶比大家都警觉。现在才想到会被割肉,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长线投资人。
  看,你没有反驳我的观点,证明你心里也在敲鼓。你是投资者,你需要圈一圈比你更2b的人来买你的东西才行。
    不管怎么说,一个国家执政党在牛逼,改变不了经济规律。就像平行线无法相交,你再牛逼你能说:“我牛逼,我能让平行线相交”吗?
    
    在国家逐步割你们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肉时候,你们的利润会越来越少。你们也需要转移风险,问题是,房子这种固定风险,不好转移。最缺德的方式就是,让这样的人多起来,分担风险。
    我觉得那些小的房产投资者,该警觉了。
    另外,我判断中国在5年内经济崩盘,房价如果一直涨,那就涨到崩盘为止,如果跌,那么2013年拐点。
    不信看着。
  
   RE:房产税(物业税)实施是早晚的事,这是我2004年就预测的,每年我都会向相关人士探讨是否开征的可能。但不能因为征收房产税就徘徊于核心资产之外,如果税收公平的话,这是大家共有的成本,根本也不用担心什么,我盼望我的投资像在国外一样,200左右的回报期即可满足,但是国内只有房产有这种收益,房价涨并非我所支持的,这会大幅提高增持成本。之所以筹划避税手段是因为:中国不是一个公平税负的国家,你想达到合理的收益率,就必须首先保有社会平均税负成本。这就是我坚持不扩大实体公司规模,而把利润逐步转向固定收益产品的初衷。像楼上的说法,应该叫因噎废食。
   如果实体经济那怕是存在一点可持续增长的希望,我都不会如此看重房地产投资,做过实体经济的人都会知道,现在做实体已经不是跪着就能赚到这么简单了,如果跪着都赚不踏实,即使赚到也是非法的,那么实体经济再去以超额风险的代价坚持也就丧失了实体的本质,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保留实体公司,用风险投机收入和房租收益坚持着,因为我知道:只有利用房产和体系进行攻防才有一丝可能回归实体经济的希望,为了房产不再充当武器,现在就必须坚守房产,这就是我的高度,我把它叫做爱国的投机。
   国家必须应该知道,仅仅控制房地产是毫无出路的,你不给实体经济普惠制于P民,造成的营商环境大幅恶化才是引发房地产泡沫的根源。
  按揭占收入的15%?如果这是平均数,每套每月租金10000元,而你每套房每月的按揭额只要1500 元?您哪年买的房啊?现在能这样玩么?
  
  租金一万?我就不好意思发这种帖子了。
  前些时间,那些叫嚣房价只涨不跌;忽悠人的理由是什么城市化,4亿农民进城。丈母娘,二奶呀什么的。现在又来了一个什么廉租房的资金那里来的理由。楼主你真的认为政府会建N套什么廉租房,公租房的。我们这些所谓的刚需都不信,难道你还比我们还愚蠢????楼主居心何在?呵呵。你知道的。
  
  RE:作为P民,可以做任何预测,但都要以市场走势为准绳,你的预测再符合逻辑,再令人信服,对于市场等于零。对于廉租房,公租房,是否能建起来,我们现在假设它能建起来,那么就得假设它有钱投进来,这些钱从哪里来?我们正在分析这个钱的来源。
  我想问一下,很多政府考卖地赚了不少钱,可是当地人的生活并没有提高,请问这些钱去哪了??
  
  RE:二元化对立,决定了取之于民用之于体系,这个问题已经讲过了。
  切,这有什么好忽悠的,我这一个中型城市有几个人啊?我更不会什么害怕,从小就是吓大的。我的风险都是按照财务准则控制的,我只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而已。
  割肉?只有赚了的才能谈到割肉,没赚的都是砍骨头。呵呵
  呵呵,咋割肉啊,一个证一个名,抵押的控制关系。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对付偶。割了偶就割了真交不起房产税的人。这才是终极解决模式。
  不出所料的话,今年7-8月,租房的人就该泪奔了。统计局会非常郁闷,怎么把石头放饭碗里了,咯到门牙了吧。
  楼上,我感觉你说的不对,我倒是觉得目前风险开始加大的品种并不是住宅,也不是商住两用和写字间,商铺的风险已经抬头了,因为它的风险是很现实的,买的便宜不构成安全边界,实体的传统零售开始下滑是风险来源。所以,今年我会择高卖出一些,缩窄敞口。
  另外商铺的税负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政府部门私设门头出租,都是不用缴纳房产税的,街道办事处盖得临时商铺也不用交,因为他们都没有产权证或者产权归属不清。公平的房产税加了等于不加,会全额转移至使用方,不公平的税负构成了体系对民间资产的掠夺。
  
    现在住宅都在额外收取房产税了,那么商住两用公寓和商铺要不要交房产税?好像没见明确规定啊。网上查了下,也没个明确答复。楼主费力解答一下。
  
   RE:这些房产大部分一般都是通过管理公司管理的,按照法律是应该交的,但是地税有很多优惠,比如什么三免两减半之类的。总之,管理公司可以去运作的成本低一些。如果自行出租,一般都是承租人签订:净房租。它要发票就去办好了,用物业管理费的发票走营业税(5.5%),房租发票走房产税+营业税(17%)。
   关于房产税的征缴,地方税务局一般是不上心的,一是征收成本极高,只要你不开门,他们一点招都没有。二是他们也知道,严格征收房产税,他们的其它收入就会大幅降低,买卖房的税收,土地增值税的税收,土地交易税,营业税等等等等,哪项也比经营房的房产税征收成本低,征收额度大,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默契。
  CPI权重转向,体系外的资金也会积极应对的,我今天看第一地产,上面说的开发商零开盘,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当地很多应该在过了年就开盘的楼,现在都押后了,开发商这时也会帮游资一把的,就是减少入市量,一方面延缓向体系内输血,另一方面强化需求的累加效应。这是开发商的意图。
  
   中央政府意图很明显:我要自己玩了。我估计他们也在等着房租的走势而定,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房租走高,我就四处融资,自己玩廉租房+公租房。地方政府也在观望,上面得应付,下面得捣腾,廉租房能盖点就盖点,大部分都是拆迁房替代廉价房的模式,最终的结果是提高大家的持有成本,自己顺便卖地收税和费,中央现在时剃头挑子一头热,又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发展资金,又得保障房价不涨,这无米之炊不是好做的。
   现在中央单打独斗,其它利益都拧在一起了,地方政府事实上是在坐山观虎斗,我说的P民也在体系之外,有房没房的虽然处境不同,事实上却是扯断骨头连着筋。真指望搞到廉租房,哪的猴年马月,在这之前,房租给拉的高高的,那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我在90年代就经常读到一些所谓带着官帽子的经济学家的高论,就是说;现在储蓄率这么高,一下涌出来不得把经济体系冲乱套了,要想办法让他们逐步花掉。事实上,这些资金真是很老实,一直到2005年都没跑出来捣乱,我当时分析过,这些钱都是进行自我保障的死库容,就是P民存钱应付养老,医疗和教育的(当时总额大约10万亿)。很难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投机。到了05年后,人民币开始升值,出口量不降反升,为了给外贸补贴,大幅增加的外储以人民币形式放到国内,钱多了,东西没多(都出口换手纸了),这些死库容开始慌了,于是房价涨,股市涨,通胀抬头了,到了06年底,实体经济事实上就玩不下去了(民营体系),因为收的税和费都转移支付到国有体系去了,民营体系的实体经济实际范围的萎缩导致了大量的实体经营资金被挤压出来,最终牢牢的被压在股市里,流动性一夜间消失。
  新房缩量60%,8个月,中国经济就只剩喝稀粥的光景了。缩量50%一年,中国经济就只剩一条底裤。哥,你这收的哪里是房产税,明明就是崩溃吗。
  我说的预测都是一步一步按照逻辑来的,首先就是交易量大幅下滑,不论是一手还是二手,只要交易量大幅下滑,就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果。现在出租中介已经是一个服务业的新兴行业了,降低交易量,会把他们的盈利重点转移到出租领域,他们的盈利来自于更换房客,只有提租才能导致老房客弃租,他们才能不断的通过新增交易获得佣金。所以,房产投资人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把房租拉起来,这里面也有利益的博弈,并不像10年前,有房放在手里很着急,那是一个信息不畅的时代,“有房的找不到房客,没房的找不到合适的房子”,这种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了。
  我一个大学同学刚来座了一会,他是做医疗行业的,直到去年才开始增持房产,行业还是不错的,否则不会直到去年开始大幅买入房地产,我问他还敢买吗?他说准备继续买商铺。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坚强行业不被溢出。
  把房租的权重加大原因在于,大部分居民都是自有住房,租房比例最高20%,全民对房租不够敏感,饭是人人必吃的,房只是少数人在租(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租房的总量却不少),降低了CPI的敏感度。
   同时,租房比例的不高,造成了统计数据的可控性增强,你会关注1000的房租涨到1200吗?我想还真没几个人知道,特别是只有一套房的同学,自住一套,对房租的关注程度不高。食品则不然,随便涨一点,就会尽人皆知。
  同时,大家应该知道,租房的主力并非个人,而是企业,即使涨的多不好瞒了,这个上涨的数字体现在PPI里面,而不是体现在CPI里面,这也很重要。
  市场经济就是博弈双方谁都不会死绝的,死绝了一方就叫单边市场。所以,博弈双方只有强弱的关系,我说的实体经济绝不是单指民营经济,现在我们的经济呈现了非常强的二元化特征,体系一元,民营一元,二元对立化。民营会死绝吗?也不会死绝,只是富有弹性的部分被挤压掉了,这部分弹性的失去,意味着民营的新生势力无法存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都在下降,它比较头些年的强势上涨变得没有了生气和活力。你看一个人逐步在变老,并不是他一下就会死掉,而是创新的组织失去活力,老的肌体组织在逐渐老化,新的出不来,他就会衰老,民营体系现在就是这个状态。
   你掉过头来看看国有控制的体系内,他们的利润大部分是依靠垄断经营获得的,煤电水汽暖+高速公路+金融+电信+运输物流平台,这些行业集中了体系的利润来源,民营不是不想进入这些行业,而是进去活不了,因为国家给了这些垄断企业大规模的资产,大量的优惠政策,大量的补贴。进去也活不了,比如加油站:除了部队的加油站,民营的还有几家活着。航空公司死绝了吧,呵呵,我都不容易找能进入这些行业的先例,大部分是不允许介入的。
   所以,中国的实业体系是不存在崩溃可能的,就是有这些国有体系的支撑,中国的实体经济有向计划体系转向的趋势,但滑的过去吗?国有体系支撑就业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只能提供垄断利润给国家体系,但又没有能力提供强大的就业给体系外。实体的萧条只会体现在体系外,压缩到极限,国家只能把天枰稍微倾斜给体系外,无可奈何的倾斜,我们的对策是促进加速这种无可奈何的提早来临,虽然大家都知道,民营体系只存在阶段性的发展,这也就是仅仅可为体系外提供的发展机遇了。
  把M0,M1变成资产,把现金留给开发商,开发商再交给政府,让政府拿着手纸吧,反正美国进口的手纸也不少了。你不给它,它就会直接开印。
   关于炒房问题,哪个风险比较大,炒房是为了住房,短线为了长线,最终都会固化在房地产上。你拿了现金有用吗?去投实业,机会少,亏的可能更大,做长期的投机,风险更大。任何投资投机最终的所得,无疑例外都会扔进存钱罐。
   最大限度绑架的是最底层,租不起就回家吧,只要家里能提供给你发展机会,呵呵,家里有发展机会谁还会漂在外面,中国出的牛人不少,在国外NB的大有人在,不过死了都想埋在故乡,连诺贝尔奖得主都衣锦还乡了。是我们想踢最底层吗?非也,我们需要他们说话,链条总是冲上往下传递的,千万别传到自己这环找不到下家,我们只是往后面传递悲剧而已。
  三亚玩的不是棚户区,什么叫棚户区,棚户---------有户口的棚子,虽然烂,也是有房产证的,没有的话,早就92-95年左右规范了,不规范哪里敢搞房改啊,随便盖就发财了,直到现在我们这边的城乡结合部,老乡还在玩这个哪,就是往高里盖,能盖多高算多高,拆迁补的多啊,由于是户籍居民,政府睁一眼闭一眼,一般都是折中处理。规范就是重新测量,国家同意你这房子有产权了,然后给你发张红色的产权证,这房子算是有户口了。
  
   再观三亚的所谓棚户区,都是外来人口,随便找个空地,盖了棚子养猪。如果这个也合法,大家都去天安门养猪算了,大家都去外滩养驴算了。要是美国政府仁义,这算合法,怎么不去白宫南草坪养几窝鹌鹑,顺便住白宫的椭圆办公室多爽啊。任何国家,任何仁慈的法律,都不会支持这种强占行为,特别是他们都是非户籍居民。
  待价而沽的房子是一个篮子,长期投资获取出租收益的房子是一个篮子,布局未来连锁零售的房子又是一种篮子,依靠收取房租是防守,一旦条件成熟,收回商铺,注入资金和业务,这是进攻。你说安全吗?玩火是试图控制自己无法掌控的标的,信心源自于跨行业投资的成功经验。
  厕所,北京的房子也不如厕所,除非北京人习惯了找个犄角旮旯就地解决,什么房子,包括东南西北京的,曼哈顿的都算上,也都不如厕所,当然这个厕所是真正意义上的厕所,只能厕所,不能做饭。这就是我强调的功能性房产未来将威风八面,其中城市核心的车位就很有这种潜质。
   物价的不和谐,全有赖它仅是房产攻防战的配角,一旦物价真的不和谐,粮食真的不够吃了,就真的杯具了。一袋大米换一套房子,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比如:太阳真的不给力了,靠,不敢再往下想了。呵呵,可能吗?物价永远只是资产的产出,所以,它只配做配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