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心态变化

  为什么全被删了?再发一次
  2008年夏末秋初,京叔的工作又一次发生了改变。这一次,京叔加入了一家总部在欧洲的集团公司。这一家集团公司实际上应该算是一家资本投资公司,其主要业务就是在全世界各地收购各种各样的公司,然后经过包括重组、包装、提升等各种手段改善其财务状况,然后再利用出售、上市等各种手段变现获利。当时,这家集团公司收购了一家不算太大的传统制造业公司,然后从世界各地召集了一批所谓的“职业经理人”改善其经营管理,引进现代管理体系与方法,以便迅速改善其财务报表,从而能在欧洲股市上市。
  被收购的这家公司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公司,生产的产品是传统的机电产品。其总规模并不算太大,在全球各地共有七、八千员工,在美国、英国、中国、俄罗斯、墨西哥、马来西亚都有生产工厂,在埃及与阿联酋有合作生产的伙伴(外包生产的厂家)。京叔的职责便是对所有这些工厂的生产、质量、改进负责。另外,对于合作生产伙伴也有一定的指导责任。这家公司也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司(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某一种机电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重没有改变过经营方向,历史上也曾在所在行业有过世界领先的辉煌时刻。但是由于管理体系落后、技术进步缓慢、财务能力薄弱,再加上后发国家(尤其是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企业在该领域的竞争力逐渐提高,从而逐渐陷入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地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其所有权便被四次转手。由于每个购入这家公司的老板,都只是为了短期获利,所以都没有长期的计划,只在意以尽量低的成本生产获得最大的收益,当然也不会在产品技术进步与生产水平提高上投入足够的资源(前面几个老板本身实力也不算太强,客观上也并没有太大的能力)。这一切,使得这家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公司,在京叔所在集团介入之前,已经濒临难以为继的境地。这一家公司,其实就是欧美传统制造业中小型企业的一个典型标本。曾经靠着某一领域内的技术优势过的十分滋润,随着后发竞争者的逐渐崛起,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从而逐渐陷入困境,最终陷入难以为继的地步。
  由于前几个老板都仅仅将公司当作资本运作的一个媒介而已,都不曾认真地经营公司(也是由于其自身实力有限,包括资金方面、人才方面都有不足)。当京叔所在的集团公司接管该公司时,公司的技术已经停滞将近二十年,在世界各地的市场占有率均下滑十分严重。最近几年,在除了中国市场以外的各国市场销售额均持续下降(中国市场主要是得益于市场总规模的扩张,其市场占有率也是逐渐下滑),整个公司的状况相当不好。但技术水平即便是已经停滞了近二十年,其技术水平依然在市场上并不落后,可见该公司当年技术实力的雄厚。
  京叔所在的集团公司接手该公司以后,组织了一个非常国际化的管理团队进驻该公司,期望能够迅速扭转公司的颓势。在这个团队中,有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中国的成员。团队成员均是各个领域的资深人士,各自负责相应领域的重组与管理,京叔负责的主要是生产方面的工作。
  如前面提到的,该公司虽然不是什么大型公司,但是其制造厂与外包生产厂也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的多个国家。这个工作是京叔担任的第一个全球性质的管理工作,也是京叔第一次有机会系统地深入地接触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制造厂的运营。同时也有机会与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从业人员密切接触,并站在非中国人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并且以一种非中国人的方式去思考、判断并决策,从而对于中国与中国制造业反而有了全新的认识。
  由于京叔所在的集团是一个资本运作公司,介入这家公司,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资本运作而获利。京叔所在团队的工作虽然是提升该公司的运营水平,但最终目的也是为资本运作服务的。这一经历,使得京叔对于资本对待制造业的态度有了直观而真切的体会。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次的经历,使得京叔对于资本,以及资本主义有了真正的了解。京叔这一代人,在世界观的形成期,正是中外差距最大的时期,从而对于西方社会都有这样那样、或对或错的美好憧憬,京叔也不例外。也正是这一次的经历,使得京叔开始质疑西方社会的完美性,发现其实西方社会也不是十全十美。西方社会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是有好有坏的。
  家母病情有变化,最近在医院的时间比较多,更新会比较慢,敬请各位朋友原谅与理解。
  如前所述,京叔被派去的这家公司,在美国、英国、中国、俄罗斯、墨西哥、马来西亚都有生产工厂,在埃及与阿联酋有合作生产的伙伴(外包生产的厂家)。美国的两家工厂是公司最早的生产厂,都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是公司的发家之地,鼎盛时期都各有上千员工,甚至几千员工,公司几乎所有的技术可以说都是源自这两家工厂。但是在2008年,这两家工厂的状况都已非常不好,一家工厂仅有几十员工(不久后就彻底关闭了),另一家也只有两百多人,生产任务也不饱满,基本上也是苟延残喘。
  英国的工厂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原本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好像至少也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大约在二战后被收购成为公司下辖的一家制造厂。这家工厂在鼎盛时期也有近千人的规模,而且也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是公司除美国工厂以外的另一个技术源头。该工厂的境况与鼎盛时期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当时只有300多人。由于该工厂的产品在英国还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大,所以其境况比美国工厂要好得多,至少生存还不是问题。但是由于英国市场规模有限,在英国以外的市场又完全没有竞争力,所以也只是能够生存而已,完全谈不上发展。
  俄罗斯的工厂比较有意思,这家工厂最初是一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东迁工厂。二战结束后,工厂的主体又回迁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工厂的一部分留在了原地,成为了独立的工厂。在前苏联时期,该工厂也是当地相当著名的一家制造厂,据说在鼎盛时期有上万的员工。前苏联解体以后,该工厂成为成为个人拥有(其过程很有代表性,后面再详述)。个人拥有后,再加上俄罗斯经济低迷,整个工厂的规模不断缩水,员工也逐渐减少,最后在2000年后由于一些机缘巧合,并入了京叔加入的公司。在当时,该工厂还有约两、三千员工,但是技术水平落后,经营状况也不太好。
  墨西哥的工厂,建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管理层认为在墨西哥建厂,可以承接美国工厂转移的产品,以利用墨西哥较为低廉的生产成本以降低整个经营成本,并利用墨西哥临近美国的有利条件,以改善整个公司的经营状况。
  另外,由于公司所在的行业逐渐向亚太地区聚集,行业供应链(及行业中的众多专业与非专业供应商)也在向亚太地区聚集。墨西哥在行业供应链上的缺失也日益明显,许多零部件都无法在当地获得,不得不从美国,更主要地是从亚太地区进口。
  还有,由于墨西哥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也就缺乏足够的基础去培养该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这使得在当地难于稳定解决工厂运营所需的一些专业人才,不得不由美国工厂或亚太工厂提供支援。而这,也加大了墨西哥工厂的不利地位。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墨西哥工厂并没有如原先所计划的那样,成为公司承接美国工厂的第二个运营基地,反而是在与亚太工厂的竞争中处于日益不利的地位,而成为了一块不折不扣的鸡肋。历任公司拥有者与管理层都多次考虑关闭墨西哥工厂。只是由于种种考虑,而没有付诸实施,但工厂的规模也是日益缩水。当京叔加入公司时,墨西哥工厂已经处于没有什么生产的半停业状态,并且很快便完全关闭了
  又被删了三次,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一句句发,看一下到底是那句话被删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前面所述的那两条理由并没有促使公司墨西哥工厂成就辉煌。
  的确,墨西哥的人力成本大大低于美国,但是,在与东南亚地区相比较时,却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尤其是与中国工厂相比,更没有优势
  这是十多,二十年前的情况。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与墨西哥之间人力成本的比较状况,已与当年大不相同了)。
  另外,墨西哥工人的生产效率也远远不能与中国工人相提并论,甚至比不上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
  这一点,也使得墨西哥工厂在与马拉西亚工厂及中国工厂的成本竞争中,更加地处于不利地位。
  至于墨西哥靠近美国的地理优势,在公司的运营中心在美国,且公司最主要的市场在美国时,的确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但是,由于公司的运营中心逐渐离开美国(其原因在于,第一,公司的老板多次变更,新的所有者并不都是美国人;
  其二,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公司的主要市场也逐渐变为亚太地区,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大大下降;
  其三,在美国越来越难于找到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以及公司的主要市场变为亚太市场后,靠近美国这一地理优势便不是重要的决策条件了。
  与前述的工厂不同,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与中国工厂则是公司的现在。由于该行业主要市场与制造业供应链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与前述美、英、俄、墨工厂灰暗的状况不同,马来西亚工厂与中国工厂则显得生机勃勃与前途光明。
  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稍晚于墨西哥工厂。当时的东南亚以及东北亚地区正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四小龙四小虎为代表的东亚经济正处于高光时期。得益于这一有利的外部环境,以服务东亚市场为目的马来西亚工厂在建成后便走出了一条高开高走的发展曲线。该工厂的产值迅速上升,不仅从一开始便压过了稍早建成的墨西哥工厂,而且很快便又超过了英国工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前,已经可以与美国工厂并驾齐驱。东南亚经济危机对于马来西亚工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很快便得到了克服,在京叔加入公司的时候,马来西亚工厂已经成为了公司内最大的工厂。更加重要的是,马来西亚工厂附属的技术中心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技术实力,已经可以不需要美英工厂的技术支持,而具备了独立发展的条件。
  公司的中国工厂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稍晚于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由于当时中国的市场以及制造业基础还比较弱小,在建成的初期,中国工厂的发展十分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甚至一度由于没有钱买煤烧锅炉而几乎无法在寒冷的冬季为工厂供暖。由于技术、人员素质以及信息沟通(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还十分缺乏即具有相应的英语交流能力,又具有合格的专业素质的人才,这使得中国工厂在于美英工厂进行技术交流时,相比马来西亚工厂有不小的差距)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工厂的产品质量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尽如人意。另外,当时中国在该行业的供应链还很不成熟,许多配套的零部件在国内都无法就地解决,而需要由国外进口。雪上加霜的是,当时中外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可远没有今天这么便利与迅速(当时,许多中外之间的贸易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外贸公司来中介,中外之间的资金流通也相当地不方便)。所有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公司几乎决定关闭中国工厂。

  新世纪开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工厂的境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中国市场对于公司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逐渐超过美国、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市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相应地,以服务中国市场为目的的中国工厂,其产量也快速攀升,成为了公司内产量可以与马来西亚工厂相媲美的主要工厂。第二,中国的行业供应链逐渐成熟,十年前还堪称“高新技术”的行业,在短短的十几年中日益“白菜化”。中国工厂的国产化率也不断提高,到京叔加入公司的时期,国产化率已经接近100%。不仅几乎不在进口国外零部件,而且已经开始批量出口零部件。第三,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新一代的制造业从业者也已经完全成熟。中国工厂所需的不论是生产技术人员,还是管理经营人员,中国员工都已经挑起了大梁。最后,随着销售量的快速上升,中国工厂的财务状况也获得了根本的改变,不仅不需要公司总部的支持,反而开始回馈公司总部。所有这一切,使得中国工厂彻底摆脱了困境,成为了公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这个中国工厂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京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开始从事制造业,当时的中国制造业与国外相比,可谓百废待新。技术老化、设备陈旧、资金缺乏、市场狭小、人员老旧,机制呆板,与国外的制造业相比,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当京叔第一次出国,接触到现代西方制造业的时候,那种绝望感,直到今日依然记忆犹新。这种绝望感,可能也是大量Gong。Zhi出现的原因之一吧。没想到的是,仅仅二三十年,中国制造业便王者归来,傲视全球。纵观当今中国制造业,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市场,万事俱备,与当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如光刻机等少数领域,虽然目前还有短板,但是以京叔多年从事制造业的经验来看,只要中国将其排上议事日程,集中精力,全力攻关,突破就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一旦突破,紧接着的便是白菜化,从而让别人无法立足。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这个工业体系一旦形成,其巨大的前进动能不是少数几个所谓的“卡脖子”项目可以阻止的。
  前述的工厂可以说代表了公司的过去与当下。美国与英国的工厂代表了公司过去的辉煌,也是过去欧美在制造业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反映,是公司的昨天。而美国与英国工厂的衰落,也是欧美制造业衰落的一个例子。俄罗斯工厂的历史则反映前苏联与俄罗斯工业的崛起与衰落。墨西哥工厂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而马来西亚工厂与中国工厂则代表着公司的当下,马来西亚工厂与中国工厂的崛起,反映了整个制造业以及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地区的转移。
  而如果我们再从各个工厂的发展前景来看,墨西哥工厂在京叔加入公司后不久,便被关闭了;美国工厂日益萎缩,前景堪忧;英国工厂的状况要好过美国工厂,但也是仅能维持而已;俄罗斯工厂则日益边缘化,前景不明。以上的工厂或多或少都处于逐渐缩小的状态,这也与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比重日益缩小一致。马来西亚工厂,在当时是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而且其销售额与规模也在稳步上升(如果没有中国工厂作为对比,甚至可以说增长相当可观)。而中国工厂,在新世纪以后,开始了“开挂”模式,销售额与规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居然翻了一番还要多。虽然还没有动摇马来西亚工厂的地位,但是公司上下都已相信,中国工厂超过马来西亚工厂而成为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中国工厂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初期,便成为了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
  当时公司所有的工厂从地域分布来说,还是相当合理的,涵盖了欧美、东亚、独联体、拉丁美洲等主要的经济区域。不过有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还有三个主要区域没有覆盖,这便是南亚、中东以及非洲。中东与非洲,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市场规模也有限,公司在该两区域并没有设立生产厂,而是选择了与当地的同行生产厂合作(后来也曾考虑过在中东地区设厂,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成为现实,后面会聊到)。而南亚的印度,在当时还不是一个行业内重要的区域,但是几乎所有的同行公司都预估其前景广阔,有成为第二个中国的潜力,并纷纷在印度投资设厂。京叔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也准备在印度设立制造厂。京叔也参与了设厂的过程,后面也会聊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