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峨溪河畔》:一部记录末代农耕文化的长篇叙事散文

  出殡前一天,用酒席宴请亲朋和打杂人员,宴罢会送毛巾、碗、小糖、烟等予以回礼。夜间,主丧人员祭桌两旁而立,子孙后代披麻戴孝,分批在灵前祭拜,先将桌上供品轮流奉祭一遍、焚冥币、敬香。主丧人员会口念"拜、兴",让直系、旁系后代们近乎三叩九拜方式祭供,此时也是丧事最热闹之时,鞭炮、唢呐、锣鼓更是喧天。村中老小都会过来围观热闹,有时主丧人员会念"妥帽",而拜祭人会以为"脱帽",而把孝帽摘下,老少们见此出错情景,不觉哄笑,其实是主丧之人提醒整理好衣帽。某些子孙多的,其轮番祭拜礼仪能忙到凌晨。逐一祭拜后,后代们会在鞭响的同时,围着棺材转几圈,名曰:转地。

 出殡的日子是提前定好的,抬重的用具是从公屋中搬来,而冥币、草纸、灵屋、花圈等丧祭用品是一一准备妥当。出殡都是在早上,吃完饭,主丧人员和抬重人员便开始卸灵布,将墙上挂的毛毯让送葬人员用竹篙抬上,亲朋越多,毛毯送的越多。一人挑上粪篮,篮内插上锹镐锄钯等掘土用具,两人抬上女儿辈送来的灵屋。抬重人员先将棺抬至路边的长凳上,用绳索将棺绑在一根大杆上,棺底缚上四根木根,八人在棺木两侧各分四人担抬,每人手执一根拄杖,棺上覆盖一块红色的被面子,棺顶绑缚一只大红公鸡(站棺鸡),公鸡高傲地站在棺上,看着人群却也不害怕,会时不时的发出"喔喔喔"打鸣声。站棺的公鸡如果鸣声不断,那就预示着子孙兴旺,家族繁昌。孝子媳们轮流给抬重之人跪磕,抬重之人回礼弯腰双手作扶起之姿。起殡后,孝子孙捧上粮罐(内盛谷之小陶罐)和遗像披麻走在前头,而族中每户也有一人戴孝送殡。出殡的队伍远望似一条白色的长龙,伴着锣鼓、唢呐、爆竹声缓缓前行,一路上会数步一停,磕磕拜拜。
  安葬的地方称之为坟山,都是在山脚处,张氏先祖仁五公当年是葬在狮形山额头之处,此墓是最高的。当年仁五公迁繁,也是希望自己子孙繁昌、家道日兴,其所葬之处,也许是卜占过的吉地。农家某些老人生前一般都交待好自己葬在何处,有的还会交代坟头朝向,父亲临终前,便交待百年后葬在塔山,坟头朝向浮山山尾。古代王公贵胄下葬前是要定卜的,时间和墓地更是风水阴阳先生占看测算的,而农家一般不请先生,坟地是大致参看下坟山之山形、流水等,出殡下葬日期是自家人相商而定。《春秋.公羊传》载:丁巳,赞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鲁国国君定公下葬日期因下雨而作变更,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过去农家婚丧嫁娶所定下的日子不会因雨雪冰雹而改动,这也是礼、信之所然吧。坟山是宗族集中墓地,梅山过去是张氏宗族私有之山,各房也有各房的坟山,家族人故去,各自埋葬在各房的坟山里。而今梅山因采石削平,有些房下的坟山已被填压,那些房下如今开始乱葬,更有甚者,还有些不知什么地方的人(传言是城里人),夜间偷偷葬在张氏祖茔里。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饿死后,是草草葬于某高处,不期大雨,水势滔滔,竟将坟中遗体冲至一低洼处,瞬间水土覆而成坟。后来家中出了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后人说那低洼处是龙脉,也是老天让朱氏成就一个王朝。可见古人认为坟地的吉凶对后世家族的发展起决定性主因。
  
 送葬的队伍到达坟山后,抬重的人抬着棺材对着葬地快速绕上三圈后再停棺。孝子先在葬处焚纸,跪着呼喊父母,掘出第一锹土,之后抬重人开始掘坑,坑掘好后,坑底再掘一锹见方的小洞,将粮罐掩埋,而坑壁会抠一方形小洞,燃一盏火。将棺材缓缓移入坑内,子孙后代辈围跪在坑沿上,用手抷土掩棺,随后抬重人开始掘土挑土覆棺,压紧踩牢,垒成丘坟,立碑处的坟头用石头堆砌好,堆压成一个头宽尾尖的新坟,不似某些砖砌的圆形坟。而北方坟穴是老人去世后,请人用砖圈个类似窑状的拱形墓室,出殡那天只需将棺置入墓室覆土即可。

  坟头会摆好祭祀酒菜、焚烧冥币,而后将灵屋抬至坟旁,座在芦席上,四角用臭豆腐干支撑,杀一只公鸡淋血至灵屋各处,之后再焚灵屋,也会将逝者衣物焚烧。那只站棺的公鸡则带回,与家鸡一样散养,作传种之用,毛毯捎回分发子孙。末将花圈置在坟上,鞭炮送别新坟,赶趁中午之前下山。
  葬毕归来,中午酒席宴谢大家,帮忙的人吃罢便会散去,葬后三天,家人会再探新坟,摆上祭祀用品,燃些草纸和冥币,将孝衣拆掉,焚去麻和鞋上的孝布。其礼曰:复山。十四日内农家会扎一只芦苇梯子,家中桌上会摆上祭祀的饭菜和酒,点上蜡烛,家人会陪坐到午夜十二点,再悄悄将梯子扔入塘中,其礼曰:吃回头饭。到六七四十二天后,女儿们会再去新坟送祭祀之酒菜,名曰:送六七饭。六七过后,家中丧事算忙完了。
  新坟一般三年后立碑,也有葬毕立碑的,碑材多是梅山上青石板,而做碑的人也都是梅山脚下各个村庄的农人,如花园村做碑的人就很多。石板从山上采下来后,凿切成碑状,有大有小,古时都是竖长条式的,也有圆碑,八九十年代碑开始做成宽宽的长方形,碑两侧和碑顶开始刻些龙凤花鸟鱼之类图案,也有刻上"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等碑联的,碑上刻的字是请书法比较好的人用毛笔沾漆写上后再刻就的,碑面平整光滑,做碑的人用电动纱轮打磨。小时上学,马路边做碑的人时常戴着个类似防毒面具的口罩,在那儿磨碑,身上的旧衣是一层灰,头发也像白头翁似的,远望更像一个个蹲坐的兵马俑。有时我们也去看人在碑上写字,字都是工整的楷书和隶书,写字的人凝神聚气,并不分心,偶尔认为写的不美的字会用抹布擦掉重写,我和同学有时会边看边比摹。而今做碑的依然不少,不再是家户那种小作坊式,都是以石料和石材厂命名,除做碑外,还会做骨灰盒,雕刻石狮、观音佛像等。字也不是人工手写了,而是电脑刻字。
  碑正中间是一竖行大字,刻上:故显考加上姓氏公,下面是辈名连着府君之墓,如果逝去的是女性:故显妣某宗姓氏加上自己姓氏,下面添上孺人之墓。如我曾祖母碑上是这样刻的:故显妣张门周老孺人之墓。而合墓则是:故显考妣某府君并排刻上某孺人合墓。碑左面刻上孝男、孙、曾孙某某等辈名奉祀,家中女子则是碑上无名。右面是立碑年代、清明或冬至立。过去立的碑都是格式相同,极庄严正规,但清明节上坟,孩子们把纸钱误标其他人家祖宗之事屡有发生,因碑上所刻人名皆是辈名,辈名便不常用,有些人的辈名除了自己知道外,其他没有几个知晓,何况后世子孙。如今慢慢改了,逝者生卒年月日也刻上,家中女子也参与奉祀,而辈名会用官名替代了。
  呼灯灌穴
 人出生后,慢慢长大,步入幼年、成年、老年,幼年的时光是极其短暂,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孩童们却还梦想着如何快些长大,总认为长大后就可以摆脱大人们的约束,在孩子们印象中,爷爷奶奶和家中长辈们很少束缚管教父母的。小时看了一则电影:有个小孩很弱小,大些同学经常欺凌他,他渴望能快些长大,一次买了一只有魔力的电子表,误将兴奋剂药片当电池置入表内戴在手腕上,不料一夜之间自己长大成人,早上起床父母"虎毒食子",误认为他是小偷,将他赶打出家门,而他去学校,老师和同学也不认识他,便报警了,当他向警察解释他自己是谁时,警察被一系列不着边际的话弄的的晕头转向,认定他满口胡言,可能有精神病,他很苦恼,想回到过去孩子时代,却没有办法,为了生计,开始上班当推销员,有次经理请客户吃饭,让他去订餐,经理并没有说出什么标准,而是伸出五个指头示意他,他童心地理解为5块钱就可以了,待到客户和经理吃饭时,一人一碗稀饭,经理和客户是瞠目结舌。后来无意中发现电子表重回过去的方法,试着试着便再次回到童年了。
  《列子.汤问》有: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时大如车盖,而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而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则故事看完后,总觉得两个孩子所说的话根本不是小人所能道出的,孩子少年老成,探索起太阳来了,我们幼年时怎么没想到去辩日呢?当然列子作此篇不过是借黄口小儿之嘴调侃孔子并非万物皆知、万般皆晓的圣人,孔子倒也谦恭,可谓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如果孔子换成列子,列子岂能决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