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峨溪河畔》:一部记录末代农耕文化的长篇叙事散文

  
 孩子们除了自制玩具、戏耍动物之外,也会经常打弹珠,弹珠都是玻璃制的,听说古代孩子也玩弹珠,有玛瑙制也有石制的,玛瑙应是富贵人家孩子玩的,而石头应是平常人家了。弹珠小店里售卖,但品种单一,不如货郎担上丰富,有大有小、有彩有素。货郎担类似移动的百货商品店,将进村口,货郎会手摇着拔浪鼓"咚咚、咚咚、咚咚咚....."每闻鼓声,某些小孩便开始像吟诗般诵道:"货郎鼓,摇一摇,大姑娘出来瞧一瞧,不买针不买钱,买个包头(古时一种镶玉扎头的丝绸,)捆头面。"村中闲着的大人孩子姑娘们闻听鼓声,纷纷跑出家门,像磁铁般吸附在货担四周,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你要看这,她要取那,货郎是忙得不亦乐乎,货郎担内商品应有尽有,针头线脑、钗镜梳夹、大小玩具,堆放得琳琅满目。货柜抽屉套抽屉,好像魔柜一般。孩子们总盯着柜内玩具;姑娘家都是挑看发夹、头绳;而年龄大些妇女们则是购买些针线、打些梳头油。孩子们有时会把家中鸡胗皮(鸡内金)拿来换弹珠,货郎像打芒糖人一样,以物易物,收些轻便东西作价,孩子们总担心货郎收满了,今日不收东西了,毕竟货郎担也不轻,收的东西太多,挑不动会是累赘。大家围着担子,人太多,货郎也不慌,总是拿出这个放进那个,而担下的货柜门是上锁的,只有担面的玻璃橱窗配上搭扣,常卖的货总是摆在橱窗里。货郎面带微笑,极有耐心,会对姑娘们说:"戴上这个,好看的很。"对妇女们说:"这线扎实的很。""这针是钢的,不可能弯。""我卖的东西你们放心,又不是来一次两次了。"有些妇女们会插嘴笑道:"你嘴巴真会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孩子们买回弹珠,会和其他孩子博,弹珠的玩法极多,常玩的便是连击。手背贴地,四指勾住,将弹珠置于食指关节处,夹紧,拇指弹珠,像台球母球般击对方弹珠,击不中便是对方弹,击中得再击两次,第二次一般轻击,尽量让自己珠和对方珠离的更近,才可以最后一次重击,重击后对方弹珠移动的距离用手拃去量,达到规定的拃数,便可赢取对方这枚弹珠,孩子们总是在拃上吵吵嚷嚷,几个回合下来,手脏的和乌龟爪子一样,夏天下塘洗干净后也不伤手,而冬天手即便洗干净,也会皴裂。小时弹珠大家多是四指弯,拇指弹法,却也有人不弯手指,直接将珠放在中指无名指之间,用拇指弹,总觉得这人的玩法有点邪气,但这种玩法的人却眼线极好,弹的极准。去年我看北方小朋友玩弹珠,他们也不把珠放在手里,而是直接用拇指食指绷成O装,其他三指作兰花样,手似作0k状,再用食指直接弹地上珠,这种玩法估计在我小时应该是犯规的。

  

  
  还有一种玩法叫"做老虎",以土稻床某凸起处喻其山,用弹珠嵌三个洞,玩家想尽办法将珠弹溜进洞,如此三个洞皆入过后,便成老虎了,如其他玩家还未进化成虎,只需一次弹中目标,便可收去别人的弹珠,这种入洞玩法有点像打高尔夫球,就是弹珠进洞有些难度。
  弹珠总是需要用钱去买,不似火柴盒面来的简单自然,撕下火柴盒正背两面,就可以和其他孩子去博,盒面和钱一样,面额有大有小,像孙悟空图片面额是一百万,越稀有面额越大,而普通常见火柴背面双喜图片才500块。
  博前孩子围成一圈或趺或蹲,先出"筹金",皆捏拳藏在手心,待到都出拳后,同时松开手,以手中累加面额大小排出出场顺序。收集各人手中盒面,叠成一堆,像一小块方形千层饼,中间窝一下,略带U型,用力撂在地上,翻过面的即是所赢(不能全翻,全翻得重撂),再用手在某些未翻的大额盒面旁用力一拍,手掌产生的风吹翻盒面,吹翻的便是自己赢得,一人一次轮着来,直到拍净最后一张盒面。几局下来,赢了的孩子像赢得真钱一般一只手死死攥紧大面额的图片,有时见大伙输尽,会撒些小面额的分派输家,博个输家好印象,下次还能参与,尽量不做到为富不仁。拍一下午,手会像乌龟爪一样黢黑黢黑,会红肿,即便如此,还会惦记着家中灶上那盒火柴什么时候能用完呢?小时不能理解的是-这些盒片面额大小到底是谁规定的呢?
  男孩子们会打四角、四角是撕下的书或本子的张页叠成的,有正方形,也有梯形的,正方形四角两种叠法,一种将一张纸撕成两块折成,一种用一张纸扭成,打四角前,先后亮相顺序定下:会将手拿四角贴墙,四角和墙形成一个角度,用嘴对着夹角一吹,手迅速放开,人赶快移走,四角像白色的蝴蝶一般飞了起来,谁飞的离墙脚线最远,谁便第一个出场,孩子会拼命甩膀用自己的四角将他人的四角打翻反,翻了便是赢下的,赢回的四角也不舍得折掉, 破损的会用于上厕所擦屁股,大多数四角会被"贪婪的地主"藏在书包里。而大人们有时会去翻书包,发现后,多是扔入灶膛烧掉,还会骂道:"念书壳拉子(书封面)。但孩子们便不气馁,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积攒厚厚的一沓四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