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原创《峨溪河畔》:一部记录末代农耕文化的长篇叙事散文

  八十年代上小学时,教孩子们的老师有师范毕业的,也有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那时每个村子都有学校,过去遗留下来的祠堂和村子的队屋(公屋)是可以做教室的。一个村某个年级的学生并不多,年级也渐渐分开,一年级在某村,二年级在另一个村......我小学念了六年,学校换了四个地方,我一年级是去张村上学的,那时农村孩子不上幼儿园和学前班,上学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班上的学生年龄也参差,大的九岁,小的六岁,同学们共挤一堂,也没有什么大与小,只是打玩架时,年龄小的会吃些亏。一年级上学期的学费还不足十元,后来一直涨,到我上初中时上学都涨的一百多了,记得那时有的孩子到了开学日,家中凑不齐学费的,家长会去找老师,给孩子先报上名,过几天再交学费,这种情况,老师也会同意,我一年级时学费是父亲将十元钱递于族下当民办教师的婶母,婶母帮我报的名。
  一年级的教室是石头墙的瓦房,老师一位,姓张是张村人,辈份和我父亲一辈,身材不高,方脸,头发微卷,眉宇之间有些英气,很是严肃。张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那时老师基本都是这种全科型的。教室的讲台上除了放粉笔和黑板擦,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泛黄的细竹教鞭,初入学堂,孩子们并不知道纪律,乱哄哄地嘈杂。老师嚷嚷不济事,便拿起教鞭对着讲台"啪啪"抽几下,表示肃静。有些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也有目中无师的,依然像只猴子乱蹦吵闹的。老师只好使出杀鸡儆猴的方法,惩戒一下某个捣乱最厉害的,不一刻便安静了。
  犹太人小孩第一次上课,会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好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一边诵读字母的名称,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还要请孩子吃蜜糕、苹果和核桃。此举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知识是甜蜜的。而我们新发的书虽不甜蜜,但是有书香的,闻起来有股特别好闻的味道,才上课老师会说些纪律,说完后便在黑板上写上拼音aoe,也让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1页,老师拿着教鞭指着字母念,同学们会跟着大声地念。很多孩子在未上学前,家中哥哥姐姐会教些拼音,也教些简单的算术题,到学校念读的时候,并不觉得陌生,只是感觉大家一起读的时候氛围更特别些。有些孩子读熟后,开始东张西望,老师会用教鞭约束规正,毕竟课堂上黑板和书本才是唯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