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五环》--积累客户信任的拜访技巧(已由机工出版)

  作者:骑牛追火箭 回复日期:2010-03-27 17:20:17 
    咱们不拿闹钟。那拿什么好了?
  =========================
  呵呵。
  
  接受信息,做出下意识的反应,认知性思考
  一琢磨,发散性思考,
  形成自己的结论或行动,聚敛性思考
  
  你穿着衣服,被刮了一个洞,你发现了,突然觉得很不自在,好丢人,这是认知性
  你琢磨,是回家换一件,还是买一件,还是补补,还是凑和,这是发散性思考,并会考虑每个解决方式的成本
  最后,你决定就这么着,没露什么隐私部位,没有影响你的信息,管它呢!这是你的决定,是你的选择,聚敛性思考。
  
  它源于你的动机、价值观,由此形成你的行为决定和准则~~~
  
  客户也是一样的~~
  
  我会把五环中,涉及到的理论、原理、用说明的方式抽出来,给感兴趣的人去了解,然后在五环原文中就简化一些。加强连贯性和趣味性。
  包括那些技巧,形成工具集。
  
  正在做这个工作,就是从可读性上大大加强,理论和工具,会单独标注,或许这样会让不同的人,去获取不同的信息。
  想看技巧的,看技巧,
  想研究原理的,研究原理,
  想看故事的,就看故事!
  
  不知道这样会怎么样,期待大家的回复。
  
  希望我们一起,共同创造一本真正能够帮助销售人员掌握关键销售技巧、帮助销售人员认识销售本质和原理、帮助大家在销售路上真正在成长的《五环》!!
  作者:lw_8381499 回复日期:2010-03-28 03:17:20 
    受益匪浅啊!寒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请教您。我做工业品销售差不多两年了,业绩不错,但无论如何免不了经常应酬,可我是个不胜酒力的人,我们这里的客户习惯来白的,为了迎合客户的信任,我不得不喝,因为不喝人家说我没酒品!再有当公司聚餐时同事们逐个向领导敬酒时,我又不好意思不敬(不敬不尊重领导)。于是我经常性的酒后躲起来呕吐,让我苦不堪言,做销售一年多感觉身体变差了。
     很多人到了饭桌上明明不想喝酒也被迫来几杯,这是强大的社会认同,酒文化的标准被古人树立了,不知如何破解,才让别人不以为我搞特殊。。。真郁闷啊,做销售能不能不喝酒呢。
  ============================
  
  我很理解你的感受,我也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几年,一直到脂肪肿中度偏重。
  好多刚开始销售的朋友,前几年确实自己没什么积累,也没什么影响力,更别说让客户认同、甚至尊重的资本了(这里说的行业经验、专业、为客户提供咨询/带来价值的“公信力”),所以,多数情况下要先通过最基本的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共识和认同,所以,这种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销售能不能不喝酒,问得好!
  
  我觉得销售做到一定程度,是不喝酒的!我见过很多很大牌的销售,和客户沟通真的很厉害,客户也很配服、甚至是信服,他可以获得客户的尊重……
  这种情况下,客户敬酒,那是另一种感觉!
  
  路在脚下,共同努力!
  作者:shuiyingshenyuan 回复日期:2010-03-28 18:23:28 
    光凭问题有时候是不准确地。因为客户的话有时候是反话,他不愿意让你知道他的真实的想法, 请教您,这个时候有什么方法去解决?
  ========================
  是的,有时候客户的话分很多层。
  有的是官话,有的是敷衍的话,有的是反话,有的是客户套话,有的则是真心话。
  这个,要结合前后语境来看。
  同时,通过肢体语言可以观察到一些,人说反话和真心话,语速、语调、神态、肢体等,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靠感觉,其实大家都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会告诉你事实。
  这需要经验和修炼。
  
  再有的话,就是用《九问》中的方法,从客户的结构入手,在多人之间去验证了。
  一点浅见。
  附:关于五环的一点介绍
  
  
   《信任五环》主要是通过两个连续的案例,具体人物/场景的拜访和事后分析,讲销售过程中的拜访技巧,是从销售的本质上、人的意识层面去修正自己的技巧,其主要的观点是:
   1、客户的采购取决于自己的认知和决定,销售要关注的是对方的认知和思维,而不是自己的产品/方案/价值,或自己的臆断
   2、在意识思维层面,人的决定形成有三个阶段(结合了心理学、人的意识思维、决定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发散/聚敛、NLP的BVR),销售应该在不同阶段和客户一起“采购”
   3、人希望被尊重和认可,客户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希望被尊重和认可,销售不要一味地关注自己,而是要倾听对方,销售要抵制自己的人性本能冲动,去迎合对方的冲动
   4、自己做出的决定,更容易执行,而拒绝胁迫,销售要和客户一起行动,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
   5、讲了很多拜访的准备、提问、倾听、呈现、获得行动、了解和处理顾虑、赢得客户信任的方法
   6、涉及到很多具体实用的技巧
   ……
   这本书的目的是给很多销售,去了解销售的本质、学会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通过借助客户的思维达成共识,共同行动,赢得客户的信任。
  作者:非土著 回复日期:2010-03-30 20:58:14 
    老寒,兄弟们喊你更新了!
  =======================
  
  反刍吧!
  我们只知道客户购买的表面原因,往往是那些众所周知、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些看起来我们的产品和方案所带来的那些价值。而客户购买的背后,在认知和内心深入还有某种诉求、某种感觉、某种期望!相比那些产品特性与优势的相比,真正主导客户采购的,正是那种内心深处的东西!
  今天,在修改过程中,相当于新写了一章,发出来给大家鉴定!
  
  
  
  11 开场激发兴趣
  
  “放弃推销,和客户一起采购?不会又和概念有关吧?到底怎么才能知道客户的概念。”小朱没脾气了。
  “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怎么才能知道呢?”我问。
  小牛说:“不知道就问啊!”
  “对,问问题,这才是获得客户概念的杀手锏!”我肯定地说。
  小朱问:“问谁啊,问客户吗?”
  “怎么,有什么不妥吗?”我问。
  “问客户,要是客户笑话我怎么办?”小朱有些不好意思。
  我看了看小朱,说:“很多事情我们以为知道,其实我们真的不知道。而我们犯的错误,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是自以为知道!”
  小牛连忙点头:“我突然想起了那首歌,‘咱们的世界这样大、事情如此多,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传说……”
  小牛接话说:“嗯,确实是。我们都是根据猜测客户想法在做销售,有着太多的假设。”
  我突然想起了那首歌“咱们的世界这样大、事情如此多,你我都说完全明白事实的真相,其实听到的也就是个传说……’,唉!”
  人人都以为知道事实的真相,无非都是自己推测和臆断出来的,世间大道如此,何况销售呢?
  “用自己的认知判断客户的认知,而忽略客户的真实想法,这就叫臆断!臆断是销售中的大忌!”我说。
  “臆断……”小牛默默地说了一句,他知道自己的经历,为这个付出过什么样的代价。
  “臆断也有碰对的时候吧?”小朱觉得乱枪打鸟也能撞上,很多销售都是这么做的。
  “是有碰上的时候。可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如果客户感觉他的想法和概念没有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给的任何方案不用看都是无效的。你想想,我们去找家装公司装修房子、去服装店定制一套西服,你还没说想要什么样的,售货员给你推荐的,你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举生活的例子。
  小牛和小朱点点头,貌似信服。
  跟我前几年一样,小牛觉得销售是门艺术,是在实战中拼杀出来的,那些技巧和规律都是扯淡的事。如果再把每句话怎么说、做个眼神怎么用都编排好,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我近来反思销售,才发现很多新人要提升自己的技能,还是要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省得在不断撞墙中去反省感悟。其实很多规律前人早就总结好了,包括中国传统的道和当代西方的术。
  小牛猛地想起了什么,问我:“对了老寒,问问题大家都不外行,都会问,张嘴就来。你对问问题怎么看呢?”
  我笑着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问问题可是门大学问!人与人相处本质上就是沟通,语言的、肢体的、心灵的,问问题了解对方是沟通的关键。”
  “那怎么问呢?”小朱问。
  “要想知道怎么问,就要考虑为什么问、问什么样的问题。”我说。
  小朱说:“问问题肯定是为了解对方的概念和想法,问什么样的问题呢?”
  “你觉得,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我问。
  “开放式问题?”小朱疑惑。
  我笑了笑,这个不算错,但不准,“好问题要引发对方思考,冲击对方的关注点和潜意识!”
  “对!如果问‘你吃了吗’,就不算好问题,呵呵!”小牛点点头。
  “可是,我们问,客户就会回答吗?”小朱认为上来就问感觉很不舒服,也担心客户不会回答。
  小朱的担心很有道理,这也是很多销售有顾虑不敢问的原因。
  “你是谁啊,凭什么跟你说!”小朱回答。
  “对啊,明显客户还不相信你!”小牛说。
  当销售出现在客户面前,特别是第一次见面,客户很可能会有一种陌生感,出于自我安全保护的下意识会想,这个家伙是谁?他是干嘛的?他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自我介绍,除了让客户知道我们是谁,还要激发客户的兴趣,让他愿意和我们谈下去。”我说。
  “自我介绍还不容易,我是XYZ公司的小朱,很高兴认识你!”小朱顺口就来。
  “那又怎么样,对客户意味着什么呢?”我反问。
  小朱挠了挠头,无言以对。
  小牛问:“那我们怎么自我介绍合适?”
  “万事开头难,自我介绍不是简单的事情,还要让客户从内心里对我们少些防卫,就更难了。”我看着他们说。
  “有什么好方法?”小朱问。
  “自我介绍有几个关键点,你是谁、什么工作,有什么经历,做过什么跟客户相关的事情,可以借助自己的经验赢得客户暂时的信任。客户有时候好奇,我们以前接触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可以说‘我们之前没有讲过话’或‘我们之前在××地方见过’,以排除客户对你的顾虑和陌生感,而把精力转移到谈话内容上来。”我说。
  “嗯,这个比较重要,要不客户总纠结在你到底从哪儿来的……”小牛点点头。
  “还有,你通过之前对客户概念的推测,列举一些客户可能感兴趣或关注的话题,以激发客户的兴趣,或讲一些他们同类企业的‘第三方故事’,也就是同行业的小案例,说明自己曾解决过类似的问题,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这些是激起客户兴趣的有效方法,会让客户觉得你不是很外行,或许跟你的交流会对他有所帮助。
  “嗯,这些我有时候也用。不过我都尽可能找一个都认识的熟人推荐一下,这样会好得多!”小牛也分享了自己的方法。
  “对,熟人推荐可以帮助我们建议信任,如果有条件,当然可以用一下。”我说。
  小朱有些担心地说:“那这个自我介绍会不会有些长了呢?”
  “对啊,老寒,你给举个例子我们感觉一下!”小牛逼我出招。
  我想了想,说:“这样吧,我模拟一下拜访某个钢铁企业主管采购的副总,这样自我介绍,‘赵总你好,我是张三,在UVW公司工作8年,一直从事钢铁行业物流供应链方面的咨询。我们以前没有交谈过。××钢铁公司的田总建议我和您联系。因为咱们钢铁行业的铁矿粉和煤属于散装物料、连续进出,采购流程很复杂,计量、质量检验、结算等问题非常突出,并且经常发生损失。我们帮田总解决了这个问题,田总也非常满意,所以他推荐我和你联系。除了××公司,我们帮很多企业解决了类似问题,包括……公司,不知道您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感兴趣?’这样的自我介绍,感觉怎么样?”
  “嗯,不错,听上去很专业,也在为客户着想。”小朱点点头。
  “是一口气说下来吗?”小朱问。
  我笑了,“当然不是,过程中要注意和客户点头,观察客户的反应,切忌自我陶醉地表演!”
  人是利己的,关心自己的事情。当有见到一个陌生面孔或陌生电话时,虽然客户很关注自己关注的问题,但此时内心充满好奇或防卫,“面前这个怪物是谁”,而这个困惑是客户当下最关注的。此时合理的自我介绍,说明我是谁,恰是在关注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所以,适当的自我介绍是必要的。
  使用“客户可能关注的话题”时,双方还未建立信任关系,客户还处于防卫状态,所以直接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可能会让客户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措词要注意。可以举第三方的例子,也可列举客户可能的目标而非存在的问题,以降低客户的抵触甚至反感情绪。
  使用“他人推荐”时,要注意推荐的那个人、那人所在的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尽量避免客户瞧不起、或有矛盾甚至是对头。虽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那人也不会推荐,但还是要留意。
  使用“自我介绍”和“第三方故事”时,特别注意不要让客户感觉到你在“自我彰显”、“自我炫耀”,而是站在客户角度,讲自己的经验、成功案例可能会对他带来什么帮助,而不是说“我都做过、我都懂”、“你们这点儿问题小菜一碟、根本算不了什么”,要始终注意客户的感受。
  自我介绍要站在客户的角度,用自己的专业形象、专业经验和能力、诚恳的态度去激发客户继续交流的兴趣,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并赢得客户暂时的信任,以便于之后双方敞开心扉的交流。
  “除了自我介绍,是不是先说些客套话、寒暄一下啊?”小朱问。
  “你觉得呢?”我反问。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上来就谈正事,让人觉得有些放不开,甚至让人感觉到很功利!”小牛说。
  我想了想,说:“有道理。可是,如果是陌生拜访,双方还不认识、彼此心理距离还比较远,你的寒暄会给对方什么感觉呢?”
  “反正是不太自然,扯些无关的话题感觉无聊、浪费时间,甚至有侵犯客户隐私的感觉。”小朱说。
  我点点头说:“嗯,寒暄算是暖场,也就是破冰。陌生拜访中,寒暄弄不好会让对方的防卫心理加重。自我介绍比寒暄更重要。如果双方已经比较熟悉了,见面之后还是要寒暄一下的。”
  小朱赶紧说:“这个我知道,我们经常见客户就说‘今天天气很好啊’、‘您今天的衣服真漂亮啊’什么的,反正就是忽悠一下!”
  我感受过这种寒暄,不痛不痒的,感觉纯粹是多此一举。有次我跟一个销售去拜访客户,销售跟客户寒暄说“你今天气色很好啊”,客户回答说“嗯,天气不错”,当时没把我笑喷了。
  想到这里,我问小朱:“你觉得寒暄是吹捧呢,还是问问题呢?”
  “一般是吹捧吧。”小牛插嘴说。
  “不行吗?”小朱有些敏感。
  我说:“不是说不行,怎么能让对方感觉更好些呢?”
  “啊?”小朱也不知道。
  “我觉得可以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最近对方家里正在装修、或是孩子正准备考学,这类话题往往是对方愿意谈及的,并且一谈就收不住。孩子是个永恒的话题,当然是客户有了孩子之后。”我追忆多次和客户的沟通,甚至自己曾经的感受。
  “嗯。”小牛比较有感触。
  “还可以留心观察‘此时此地’,比如客户办公室里的装饰、植物、摆件什么的。对了,还记得龚总墙上那幅‘海纳百川’吗?你相不相信客户办公室里每个细微之处都是用了心的吗?用了心的事情,他们一般不拒绝被提及。”我说。
  “那可得眼观六路,还不能贼眉鼠眼。”小朱接话说。
  “还有,客户的办公桌或书柜里经常会摆放一些水晶杯、合影照片什么的,应该是对方引以为豪的话题。甚至有次一个客户还从他的抽屉里翻出一个市级人大代表证给我看,当时他那种感觉很是美妙!”我借题小发挥了一下,“除此之外,客户的工作成就、业绩特长,还有就是客户关心的新闻、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什么的,都可以作为暖场的话题。”
  “哦,寒暄还有这么多门道啊,那话题岂不很多了!”小朱以前没觉得。
  “暖场的时候,最好形成好问题抛给对方,让对方开口说话。别等你说完,对方嘿嘿一乐完事了。所以在准备暖场类问题的时候,是开放类问题还是封闭类问题呢?”我问。
  能用“是”或“不是”判断或选择类的属于封闭类问题,简单回答后就可以闭嘴了。开放式问题多采用开放式,让客户多说。口乃心之门户,口开则心动。
  “暖场类问题是必须的吗?”小朱问。
  “我不这么认为。客套和寒暄不是每次拜访都要使用的,要根据具体场景和情况而定。如果客套和寒暄可以让双方感觉更舒服、让气氛更融洽,为什么不用呢?它只是拜访的开始,目的是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并不是销售必须的方式。既然客户对沟通有期望,所以寒暄要简短,尽早切入沟通的主题。我们的时间宝贵,客户的时间更宝贵。”我认为,在国人比较讲面子、爱寒暄的情况下,见面永远无法离开这样的话题,而对于专业的拜访这也是有效的补充。
  “唉,怎么才能拉近和客户的心理距离呢?”小朱很愁。
  “刚才说的‘自我介绍’和‘暖场类问题’,目的不都是拉近心理距离吗?”小牛觉得小朱如此愚钝。
  “我知道,可我觉得……”小朱不好意思地摇摇头,问我,“老寒,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啊?”
  我笑了,说:“办法是有,不过要先回答几个问题!”
  “没问题,什么,说吧!”小朱把头一抬。
  “去拜访客户的时候,你关心什么?”我问。
  “我关心这次拜访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打动客户……”
  “那是你关心的事,还是客户关心的事?”我问。
  “……,好像是我关心的事吧,”小朱有些不好意思。
  “客户在关心什么?”
  “客户应该……,在关心自己的事!对,是他的概念!”
  “客户更关心你的事,还是关心他自己的事?”我追问。
  “肯定是他自己的事。”
  “你觉得客户希望你关心什么?”我问。
  “哦,客户应该是希望我关注他关心的事。”小朱有些明白了,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关注的,销售关注自己,就容易忽略客户。不关注客户,客户就会感觉不舒服。
  “那你关心什么,会让客户感觉舒服呢?”我问。
  “……”小朱没说话,他已经明白了。
  “当你关注客户关注的事情时,客户会觉得你在尊重他,不是吗?”我反问。
  听了半天的小牛点点头,“有道理!”
  “所以,我们有没有一种办法,让客户感受到我们在拜访的时候,是在关注他的事情呢?”我说。
  “可这怎么表达呢?小朱明白了道理,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既然已经统一了思想,就可以拿出方法、采取行动了,我说:“其实很简单,有一种很好用的方法,用了以后能让对方心头一暖,甚至被感动。”
  “什么方法?”小朱急切地问。
  “比如说,‘小朱,你现在特别想知道这招是什么,我一直在想怎么让你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你觉得呢?”我问小朱。
  “对!”
  “我这么说,你感觉怎么样?”我问他。
  “着急!更着急想知道!”
  “你没觉得老寒很够意思吗?”小牛提醒小朱。
  “哦,是,老寒为我们想,真够意思!”小朱不好意思笑了笑。
  我也笑了,说:“其实这就是我要介绍给你的招数。”
  “啊?”小朱傻眼了。
  “你看,我现在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在考虑对方当下最关注的事情,对吗?”我说。
  “那倒是!”
  “正是因为我关注了你当下最关注的事情,是不是多了一份好感和信任?”
  “嗯。”
  “所以,这一招叫‘心灵共振’,让对方因为你关心他而感觉心头一振,或是心头一暖,从而接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哪怕自己生病在床难受的时候,对方一句轻轻的问候,足以让我们心头暖暖的。
  “那具体怎么用啊?”小朱就想要现成的招数。
  我很理解小朱的想法,说:“你想想,客户刚一见到我们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他的概念。”小朱想都没想。
  “是吗?他当下的概念,会和你不出现有所不同吗?”我问。
  “那是什么?”
  我点点头说:“嗯,你觉得,客户当时会不是在想‘为什么要见你呢’、‘准备谈什么呢’?”
  “很可能。”小牛率先认同。
  “所以,只要一句话‘我在来的路上我还在想,您最关心什么呢?’或者‘我在来的路上我还在想,您希望咱们谈些什么呢?’,代表你站在他的角度,在关心他的事情!”
  “哦,‘我在来的路上我还在想……’,‘我昨晚睡不着的时候还在想……’,想客户当下可能最关心的事情!”小朱感觉这句话虽然简单,但角度确实不一样了。
  小牛听得很认真,不住地点头。
  “老寒,其实我一直在想,你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式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呢?”小朱突然跟我说了一句。
  “还有嘛……”我下意识地反应,紧接着明白过来,小朱是在试验我。
  小朱呵呵笑了。我知道他笑什么。
  “你别笑,我还真有!”我说。
  “什么啊?”小朱问。
  “问题清单!很有杀伤力,是把客户可能关心的问题,写在一张清单上交给客户。客户会因为你费那么大心思关注他而对你产生好感,甚至感动!”我说。
  记得几年前,我曾使用过这个方法。那次我去拜访一位钢铁公司的总经理,之前刚和附近一家钢铁企业签完合同,便把那家企业最想解决的五个问题及原因分析做了一张A4纸带在身上。见总经理后,我说,附近这家公司刚和我们签订了合同,这是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不知道您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不是也同样想解决这些问题。然后递上这张纸。总经理看完很认同,笑得也很真诚,之后的几周里,我们很快签了合同。那几个问题是上一家客户告诉我的,是客户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我臆断的。
  “嗯,刚才说的‘自我介绍’、‘暖场类问题’、‘心灵共振’几个方法,包括那个问题清单,听上去应该比较好用!回头我也试试!”小牛说。
  “对,了解概念要问好问题。刚才说的如何建立短暂的信任、打开客户心扉,让客户有兴趣和我们交流下去,是为探索客户概念而做的准备。比起上来就问要有效果。”我说。
  “哦。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和客户谈呢?”小朱好奇地问。
  
  人是利己的,关心自己的事情。当有见到一个陌生面孔或陌生电话时,虽然客户很关注自己关注的问题,但此时内心充满好奇或防卫,“面前这个怪物是谁”,而这个困惑是客户当下最关注的。此时合理的自我介绍,说明我是谁,恰是在关注客户最关注的问题,所以,适当的自我介绍是必要的。
  者:lw_8381499 回复日期:2010-04-01 20:23:17 
    寒老师,有个疑问。按照您说的理论,做销售过程中,向客户提问并不是自己预先知道答案的问题,当了解了客户的概念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能给出解决方案,或者我的产品并不能符合对方的概念
  ===================
  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构对方的认知,通过提问引发对方的深入/发散/理性的思考,让客户在他们的认知里向着你的优势点方向去考虑
  或许可以……
  清明即到 跪拜先人
  
  
  12 确认增加好感
  
  
  “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回想起自己的一个真实经历。
  我们曾经请一位老师做过两期营销培训,课程很精彩,几个事业部总经理听完后,便和老师表示希望单独为他们事业部再讲一期。大约过了三个月,那位老师给我打电话,寒暄过后……
  “有个事业部希望再做一场培训,和我谈过价格。”
  “我知道。”
  “他们希望价格上有更大的优惠。”
  “是吗?”
  “是的。其实上次的价格已经很优惠了。经过考虑,基于长期合作,价格方面我们愿意做较大让步!”
  “您最近和他们联系过吗?”
  “还没有,希望你能够帮忙。”
  “老师,是您帮我们打开了大项目销售之门,非常感谢!由此说来,我们已经是长期合作伙伴了!”
  “对,已经是长期合作关系了!”
  “不瞒您说,听过您的课后,我们又学习了原版课程,并结合公司实际集中一百天研发了自己的精品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全国十八场、一千多名营销人员的轮训,其中也包括这个事业部。”
  “哦,那……,那效果怎么样?”
  “从大家的反馈和评价来看,效果超出预期,非常好!”
  “是吗……”
  “不过,是您帮我们打开了这扇门,非常感谢!今年下半年将重点突破销售技巧课程,到时邀请您为我们讲课!”
  “我非常乐意!价格方面我们会给予最大的优惠!”
  “没关系,您给的价格已经很优惠了!”
  ……
  小朱忍不住插嘴:“你们太不够意思了,这不忽悠老师吗?”
  “呵呵。”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小牛皱着眉头说:“唉,别说了,咱们不也常拿热脸贴冷屁股?恨不得连心都掏出来,也换不回个笑脸儿,没面子!”小牛苦笑了两声,看看小朱,“就像小朱邀请龚总参观样板客户,谁不知道这个环节很重要,这么轻易就抛出去了。”
  “那是没有把握好需求!”小朱不服气。
  “那是不了解情况就急着出牌!”小牛反驳。
  可能不了解情况,也可能了解情况,但过时了。我看着小朱说:“即使我们了解了客户的概念,但会不会变呢?上次和这次拜访,客户的概念完全一样吗?”
  小朱看看我说:“你是说,上次的和客户谈的,这次可能不一样了?”
  “当然有可能,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过程当中的,说不定这段时间里客户遇到什么情况,比如重点转移了、有了新需求,或者和竞争对手谈过,他的概念变了!”小牛说。
  “对,像刚才讲的,那个老师以为培训还没做,或许没想到一百天我们干了这么多事,但这是事实,”我说,“拿今天上午来说吧,你约好龚总之后、见面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龚总会不会把这件事委托给哪个朋友,或听了谁的建议已经定下来了?”
  “有这可能。那怎么办呢?”小朱愣愣地问。
  “如果你去洗澡,你是不是‘咕咚’一下就跳进浴池?”我问小朱。
  小朱摇摇头说:“当然不会,一般都先伸手试试水温,有时候也用脚尖感觉一下!”
  “为什么?”我问。
  “怕烫,先适应一下。”小朱说。
  “那就对了。在酒巴看到有个漂亮女孩儿一个人喝酒,你是不是直接过去坐旁边和她闲扯?”我问。
  “嗯……,这方面我没经验,不过直接坐那儿,万一他男朋友去厕所,回来揍我一顿怎么办?还是先问问‘你是一个人吗’、‘我可以坐这儿吗’,这样比较好。”小朱边想边说。
  “同样的道理,和客户沟通,你是不是‘咕咚’一下子‘跳下去’侃侃而谈呢?”我问。
  小牛说:“应该先问问!就像刚才那位老师先问一下‘咱们那个培训还没搞吗’、‘那些事业部还希望做那个培训吗’,就差这一句话,搞得多没面子!”
  “没错,开场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就像下浴池时先试试水温一样,问个‘确认类问题’!”这个比喻很形象。
  “确认什么呢?”小朱问。
  “首先,要确认是不是按原计划进行,客户是不是预留了时间。如果客户心不在焉,或为别的事心急如焚,能沟通好才怪!”我说。
  “也是,手头正有事,朋友电话里不紧不慢地扯闲,我心里那个烦,恨不得直接挂了,要告诉他我正有事,还怕伤了朋友面子。”小朱也来了感觉。
  “或者急着去办什么事,同事东拉西扯,真急死人!”小牛也有同感。
  “客户要这感觉就麻烦了,下次就别想再见到他!所以销售更要避免这种情况。客户每天都很忙,或者急着开会赶材料,或者急着接孩子放学,或者办点儿私事,咱们上来就谈销售的事,那不仅是放空枪,更是给自己树敌!”我说。
  销售能说的话就那么多,优势说一次少一个,沟通之前一定要确认客户都在状态。沟通就像无线电,发射和接收必须要在同一频率上。
  “对了,进入正式沟通之前的确认类的问题,要与约见理由相关,别约见理由一回事,一上来谈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了。就像今天见龚总,开始问个确认类问题,‘龚总,利用半小时和您沟通一下飞达科贸如何更好地控制业务运营、减少您事务性工作同时加强管理与监控,让您有更多些精力考虑公司的发展,您看方便吗?’这么一问,龚总至少知道你要干嘛。”我说。
  “他要说‘不方便’呢?”小朱觉得这么问风险挺大。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想了想说:“早来的坏消息是好消息。拒绝你是好事,客户至少和你说真话!好多销售怕被拒绝,甚至把直面拒绝当自我激励,不把南墙撞个窟窿不甘心,那不叫执着,那叫傻。”
  如果客户说时间不方便,可以试着问一下什么时间方便。客户拒绝不一定是真的拒绝你,可能是当时确实有更紧急的事要处理,或其他什么原因。
  如果有冲击客户概念的约见理由,客户同意后一般不会再有异议。即使客户有异议,也可能留点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所以更要问个确认类问题。
  如果客户对之前确定的话题并不感兴趣,就要重新思考今天的话题是不是和他的概念相关,然后试着问一下客户对约见理由的看法,或探索一下他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或意见。”
  “嗯,至少让客户知道我们要谈什么,也能确保客户专注于沟通!”小牛点点头说。
  我接着说:“光一个确认类问题不够,要不断确认。”
  “不断确认,确认什么?”小朱问。
  “就是确认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准确的,比如上次谈到的话题、已经了解的业务现状和需求、项目的状态、客户的概念等,要确认我们知道的信息是不是最新的。”我说。
  “啊?”小朱觉得这个事情搞复杂了。
  “别忘了,事物都在变化,人的主观想法也不断变化,客户的概念也在变。”我说。
  有太多这样的案例,之前和客户聊得很好,需求谈得很清楚,回去精心准备一大堆的方案,下次上场就直接讲。有时候方案都讲了大半天,客户终于忍不住地说一句“这个地方有点变化”、“我们原来考虑不太充分,觉得还是那样更好一些”, 客户很无辜,销售很无奈。这种情况,销售应该感激客户,因为说出来比不说好。
  “是啊,最善变的就是人心。面对企业内部斗来斗去的那么多人,说不定谁什么时候就变了。确定双方信息对等很重要!”小牛有感而发。
  销售要多确认。
  开场确认沟通的时间,确认客户能专注地沟通,确认沟通的主题和内容,确认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沟通过程中不断确认客户的需求和想法,不断地夯实自己掌握的信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最精准的信息。
  所以在切入正式话题前、呈现方案或产品前、总结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准备延伸或讨论时,最好要有个习惯性的总结,“咱们公司很关注后续备件和维修的成本,是这样吗”、“你说的是要实现库存管理信息化,而暂时不考虑与生产的衔接,是这样吗”、“我理解刚才您说的是……,是这样吗”。
  会确认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有些嘴上没毛的家伙,话听到一半就“知道、知道”一蹿老远了!
  销售问确认类问题,能让自己始终更安全。
   “老寒,确认类问题要注意什么?”小牛问。
  “就三点,确认的是当下此时此地的信息和状况,使用关键词突出重点,封闭式问题便于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答数,就是这三点!”我肯定地说。
  
  作者:daydream2046 回复日期:2010-04-06 13:13:52 
    我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内心的想法比较多,表露出来的少,沟通以及洞察力方面还可以,也有做销售的拼劲。
    但是性格中有2点可以说是做销售的死穴,也是我还在犹豫的原因,第一点是我比较自我,不太会取悦别人,明明知道对方希望听到什么话,希望我去怎样做,但是我不太会勉强自己去取悦别人。
    第二点就是有些事情上还是有点死板,认死理。虽然工作后改了很多,但是在大的问题上还是比较固执。
    寒老实你怎么看,这两点是不是销售的死穴。
  ========================================================
  我觉得每种性格,都有每种性格的优势,没有说哪个性格适合做销售、哪种性格不适合做销售。
  自我这一点,是要克服的,这是人生成长的必经环节。气度决定格局!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
  固执未必不是好事,看你执着于什么,关键是发心要正。
  我只能说这么多。谨供你参考。
  
  作者:tianyouyu9 回复日期:2010-04-08 11:17:46 
    自从看了老寒的九问和五环
    发现客户并不那么难搞定
  ============================
  
  谢谢你的鼓励!
  唯有更加努力!
  作者:若悟自心 回复日期:2010-04-08 17:21:18 
    初看《信任五环》云山雾罩,再看《信任五环》初见端倪,三看《信任五环》如梦初醒。
  ========================
  
  过奖了!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带着不同的目的看,会有不同的感觉。
  任何东西都一样,包括五环!
  
  不是旗在动,也不是风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作者:shuiyingshenyuan 回复日期:2010-04-09 10:53:47 
    五环要接近尾声了, 真心的感谢老寒无私的教导。从来没想到能在天涯看到这么一贴! 谢谢!!BEST REGARDS!!
  ==============================
  
  这是大家合作经营的产物!!
  昨天和今天与同仁 重温 策略九问,感觉有所不同,
  依旧是那些案例,依旧是那些心法和手法,几乎东西都是一样的,
  当时自我感觉的精彩没有了,更多是自信的硬朗,一双双聚焦的眼神。
  不知道学员感觉是否依然精彩。
  
  从评估表看依然很高,但我希望有人有直接的感觉告诉我。
  如果听课的朋友看到此贴,请坦诚相告!
  最近在修改和优化过程中,改到了“提问引发思考”,就是原来的“拨云见天日”一节,变动非常大,发上来和各位分享!!
  
  
  13 提问引发思考
  
  “还是捕捉不到客户的概念。”小朱仍然疑惑。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捕捉到客户的概念,绝不是问一两个问题所能完成的。只有知道客户为什么买,我们才能开始卖。问,只不过是第一步。”我说。
  小牛说:“那接下来呢?”
  “要帮客户达成目标、实现的销售,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我问。
  小牛说:“客户的概念、决策流程、谁负责、下步具体安排、有什么其他变化……,太多了!”
  “需要了解的信息很多,是吧?”我再次确认。
  “那是。”小朱说。
  “继续问!问想要知道的各种信息,问‘信息类问题’,拿开遮挡在眼前的那块黑布,看到事实的真相!”我说。
  “又冒出个‘信息类问题’?”小朱随口说。
  “是的,用‘信息类问题’了解各种新信息,这是获取客户概念的开始。比如客户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现状是什么样,客户希望怎么样。”
  销售很多时候不愿意问,总觉得不让客户张嘴,自己说出来直接切中要害,那是“我懂你”、“我专业”,那是“真功夫”!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客户不和我们分享他的想法,他会真的会购买吗?如果不了解客户的想法,我们的方案在客户看来有效吗?我们买东西都有那样的经历,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才真正是有购买意向的开始。如果销售连我们的意见都不听,我们会信任他吗?会因为销售说的原因购买吗?
  再怎么专业,能比客户更懂客户的业务吗?再怎么懂,能够比客户更懂他自己的想法吗?这是自以为是地撞大运!
  “不就是问客户他的需求嘛,没什么难的。”小朱说。
  “确实不难,也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我们还真提不出好问题。没有好问题,客户能说出心里话呢!”小牛感叹到。
  我看了看小朱,想起他问飞达科贸龚总的问题:
  龚总,这次咱们希望上哪些系统,管理什么业务呢?
  龚总,您关于这次信息化的建设,会选择哪些部门开始实施呢?
  龚总,解决方案什么样无所谓,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不知道您希望借助这套系统实现什么呢?
  我问小朱:“你问龚总的那三个问题就是信息类问题,因为你想获得龚总的信息,可效果怎么样呢?”
  “不怎么样呗,龚总都不愿意回答。”小朱有些无奈。
  “你觉得他为什么不愿意回答呢?”我问。
  “谁知道,可能是他没想清楚吧。”小朱回答。
  “嗯。小朱,你什么时候结婚啊?”我突然问。
  小朱一愣,看看我说:“你说啥呢,我连女朋友都没有,问我什么时候结婚,鬼才知道!”
  “那你会选择谁作为你的女朋友呢?”我又问。
  小朱更摸不到头脑:“没事吧你?我怎么知道选择谁做女朋友!”
  “其实,找谁无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关键你要想好找女朋友干嘛!”我又笑着。
  小牛乐了:“找女朋友还能干嘛?过日子呗!”
  是啊,找个女朋友干嘛呢?做家务、烧火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关灯说话、养活孩子、心灵的归属、温暖的港湾……,可真正触动小朱结婚的原因是什么呢?
  “所以,小朱问龚总的三个问题非常好,可龚总为什么不回答呢?就好像我刚才问你的问题,你怎么不回答呢?”我问小朱。
  “关键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啊!”小朱争辩说。
  “那不得了!你的问题,龚总知道怎么回答吗?这些问题是他关心的呢?”
  “……”小朱好像有些明白。
  “所以,信息类问题不是直接问‘你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买’这类客户也不知道的问题。这都是站在销售的角度上问的,并没站在客户的角度。这么一问,客户就会觉得你想推销什么。在他眼里,你就是个急着卖东西的推销员!”这是我的看法。
  “那怎么问呢?”小牛问。
  “忘记自己的产品和方案、站在客户的角度来问,把自己换位假想成客户,这时候客户可能关心什么,就问客户什么。”我说。
  “挺难理解。”小朱说。
  “小朱,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啊?”我突然问。
  小朱一愣,说:“什么怎么样啊?”
  我微笑着,没有说话。
  “就那样呗,租的还是那间房,自己住得也挺随便,虽然有些脏乱差吧,男人谁不是那样!”小朱随口说。
  “那你平时吃饭怎么吃?”
  “早饭煎饼果子或肉夹馍,午饭在公司,或者外面随便吃点儿,晚上吃盒饭,简单!”小朱对答如流。
  “老这么吃,舒服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
  “……”
  “你的衣服谁洗?”
  “外套拿去干洗,内衣自己洗。”
  “什么时候洗?”
  “周末呗!有时候躺着真懒得起来,没办法!”
  “哦,你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并不满意,可以这么理解吗?”
  “嗯,还谈什么生活状态,能混下日子去就不错了!”
  “哦。如果你累了一天回家推开门,有人给做你好了散发香味的饭菜,香喷喷的味道直接钻进鼻孔,一整天的疲惫立即消失大半,还有个美女体贴地看着你,吃完饭一起收拾收拾卫生,还能温情脉脉地说说话,那种感觉怎么样?”
  “那种日子,可欲不可求!”小牛打断我。
  “小朱,我有个表妹现在单身,她擅长做饭菜、特别会体贴人,你想见见吗?”我说。
  小牛忍不住笑了:“老寒,原来你在‘销售’表妹啊!”
  小朱也有些不自然,他有些当真:“不会吧,涮我!”
  “不涮你,你怎么能有感觉!我问你什么时候结婚、找什么样的女朋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可刚才的谈话,感觉怎么样?”
  “嗯,很自然,也没什么防备心。”小朱说。
  “所以,问具体问题,了解客户信息,从他的现状、处境或期望问起,千万不能过于直接和生硬。具体的问题客户才好回答,也更接近于客户的概念。像‘您对信息化的期望是什么’、‘您现在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吗’这类泛泛的问题,往往得不到答案。”
  “具体?”小朱总是问那些泛泛的问题。
  “咱们做个测试吧!”我说。
  “好啊!”
  “请在十秒钟之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白色’的东西,开始!”我说。
  小朱和小牛翻了翻眼,疑惑地问:“白色的?”
  “对,你能想到的所有白色的东西,任何东西!”我说。
  大家四下望望,皱着眉头想了起来。
  过了五六秒。
  小朱慢慢地说:“白云、白色的车、白衬衣……”
  小牛也跟着列举出了三四种。
  我笑了笑,又说:“我们再做一遍,这次,请在十秒钟之内,说出‘冰箱里’尽可能多的白色的东西,开始!”
  小朱想了一下,说:“酸奶,豆腐……,还有冰块,隔层……”
  “怎么了?”小牛问。
  “你们觉得这两次,有什么不一样?”我问。
  “第二次反应更快,想出来的可能也更多一些。”
  “是什么原因呢?”我又问。
  “第二次思考的范围集中,更聚焦,能想出来的东西就更多一些。”小朱说。
  我笑了,“那我们问客户的问题,是‘您对信息化的期望是什么’、‘您现在有什么困难或问题吗’,还是一些针对他的具体业务、具体处境,问一些具体问题呢?”
  “嗯,当我们问‘您对信息化的期望是什么’时,客户往往会说‘这方面你们是专家,你应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小朱回答。
  “客户一时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更不能聚焦地思考,所以,还是要问具体的问题!”小牛总结。
  有时候,当我们需要引发客户探索和思考时,也会问一些不是那么具体的问题,这要看场景。
  我说:“除了问具体的问题,还要通过开放式问题了解客户的现状处境和期望。有时候还要顺着客户的回答扩展,获得更多更具体的信息。”
  “信息类问题……”小杨磨叨着。
  “销售的到来,通过开场问题确认明确沟通内容和目标之后,客户意识里会有他认为当下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或困惑,这是客户概念中最关键的部分,所以也是客户最关注的。而信息类问题,就是为了获得客户最关注、而销售不知道的信息。”我说。
  “举个例子啊?”小朱看着我。
  “比如,你去拜访一个信息中心主任,过程中你可以问他‘李主任,是什么原因让您考虑优化公司的服务器呢’,再比如‘赵总,这次项目建设最看中供应商的什么能力和资质呢’等,类似这些既不是太泛泛、可以让客户说出自己关注点,又不限制客户思维和表达的问题。”
  “哦,这样啊。那使用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呢?”小朱问。
  “咱们都知道‘4W1H’,也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哪里)、how(如何、多少、怎么样),这都是信息类问题。这类问题的使用有三个关键点,首先一定是站在客户角度的问题,而不是站在销售角度的问题,其次是针对具体业务或情境,而不是那种泛泛的问题,三是开放式问题,让客户多开口说话,只有客户开口才有机会获得更多信息、获得客户的概念!”
  “什么情况下用呢?”小牛问。
  “这种‘信息类问题’一般在确认类问题之后了解客户当下的一些具体情况和信息、鼓励客户积极思考和探索、或者确认时客户说‘不’就要用信息类问题跟进了。我们不知道的、有疑问的,都可以用‘信息类问题’探索客户。”
  “我真不知道问他们什么问题。”小朱说。
  “信息类问题要看对象,像客户底层的业务人员更关注手头的事务性工作,中层关注未来两三个月或半年要做的重要事情,而高层更关注公司价值观、使命和战略,需要纵观全局的能力去了解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明智决策,所以信息类问题要因人而准备。”
  “客户真的愿意被问吗?”小朱问。
  “看怎么问。我们以为客户不愿意被问,其实只要给机会,客户一般情况下愿意说。口乃心之门户,客户开始说话,防备就逐渐降低,慢慢就放松了!”其实客户说得越多,对销售越有利,销售可以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问问题是门大学问啊!”小朱不禁感叹。
  “老寒,信息类问题,是问销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那客户知道答案吗?”小牛不太清楚。
  “你觉得的呢?”我反问。
  小牛慢慢说:“我觉得,问的问题客户张嘴就能回答,显得我们没什么水平,客户也感觉在浪费时间。要问客户不知道答案的,是不是有点儿为难他?”
  “要看是不是从对方的角度和处境出发的,人都喜欢谈及自己关注的事情。对了,还记得什么是好问题吗?”我又问。
  “引发对方思考的问题!”小朱抢答。
  “先求同,后存异,先问客户关注、或许知道答案的问题,会让客户感觉到被尊重。再问客户关注、但没有清晰答案的问题,从而引发客户思考,客户会可能会顺着你的问题延伸思考,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关注的领域,或是没想到的事情。”让客户更多思考,并跟销售分享思考所得,是双方开始建立信任的开始,交浅不言深。
  在这里很多销售容易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自作聪明地用问题把客户引向自己的产品和方案、或者优势,迫不急待地想让客户走到自己的产品和方案上来。现在的任务,只是不断地了解和探索。客户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无知,我们也没有自以为地那样聪明。
  “你是说,可以问一些客户客户没有答案的问题?”小牛问。
  “没答案的问题,客户会回答吗?他会感兴趣吗?”小杨问。
  “就是啊,怎么才能让客户感兴趣呢?”小朱也困惑了。
  大家的这个问题很有道理。
  销售提出适当的信息类问题之后,客户一般都愿意讲自己最关注的事情。如果客户没有最关注的问题、或者不愿意讲太多怎么办呢?
  销售只问客户意料之中的问题,客户难免乏味并失去兴趣。如果问客户意料之外的问题,客户也可能会感觉那些跟他没什么关系,更不愿意去关注。那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客户才有兴趣关注、愿意去思考呢?
  人的思维过程是信息获取、加工、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决定的过程,在这个运算过程中,是基于自己的已经知识、经验和逻辑得出的结论。
  意料之外的问题,是指给客户思考输入新信息、或在客户思考逻辑中多一些角度的建议,引起对方的关注和思考,让客户重新思考他的现状和期望。
  这时候,客户或者是从他的概念、他正关心甚至困惑谈起,或者是以前忽略根本没有注意到的“意料之外”的事,而这个问题细一思考,又是情理之中的。
  “嗯,通过提问,让客户自己意识到事实和原先以为的不太一样,就有了反差,有反差客户就会有反应,有反应才会更关注、更感兴趣,从而带来思考。”我解释说。
  试图让客户关注他没关注的,这是把双刃剑。
  有时候销售人员容易“自以为”具备了“指出客户不了解的东西”的能力,从自己的认知和概念出发而忽略客户的真实概念,让客户很不舒服。所以,必须要先关注客户的关注点,用开放的问题探索,请客户针对自己的关注点做比较全面的分享。如果客户没有兴趣,可以再用第三方的故事、其他客户的案例等来提出客户可能忽略的关注点,征询客户的意见。
  想到这里,我接着说:“除非你是一个行业专家,比客户更清楚他的行业发展趋势、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否则很难比客户还懂客户。所以,就刚入门的销售来讲,针对要了解的信息,客户基于什么现状、期望实现什么去设计和准备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提出让客户关注和反思的问题,是对销售最大的挑战。
  “这确实比较难,专业的人才可以问出专业的问题。像我们这些刚入门、没什么行业经验的销售,就关注客户关注的,问他们关心的问题吧!”小朱说。
  “知不足而后学,这次知道学习的方向了吧!这是水平!”小杨自信地说。
  “对!一个人专业不专业,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问什么!”我说。
  “站在客户角度问客户最关注的,针对具体业务或情境的开放式问题……”小朱好像知道了他问龚总的问题有什么不妥,略显有些兴奋了,冷不丁地问我:“老寒,你说的表妹,真的还是假的?”
  
  作者:深深深深深深深深 回复日期:2010-04-19 14:29:33 
    我搞不懂了,那个《信任五环》的群为啥将我T出来啊?我干什么了???????
  作者:深深深深深深深深 回复日期:2010-04-19 14:30:51 
    不是和大家还讨论问题的吗?没说什么过分的东西啊,这不见鬼了吗?群主就是想T谁就T谁的么?那个倒过来的爱因斯坦的,你说说看你T人的准则是什么?
  ========================
  这是群管理者根据公告做出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大家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让更多的朋友参与分享!
  现在可以申请加入!
  不妥之处请见谅!
  群已打开,可申请加入!
  
  38472672
  
  1、拒绝广告
  2、只谈销售
  3、不谈公司/地点
  4、欢迎分享销售心得和案例
  5、大家共同探讨困惑、寻找答案
  
  作者:yinhebao1225 回复日期:2010-04-23 10:57:42 
    废话太多,讲不了重点
  ==========================
  
  谢谢你的建议!
  
  这是闲聊贴,所以闲扯得没边儿!当时搞了36万字。
  
  现在,我正在修改,进行“脱水”,估计脱水8万字,最后稿子约28万字左右。
  同时,加入了一些当时遗漏的、不完整的小技巧,力争使内容更充实实用。
  还有,有些情节和故事更贴近“现实”,讲出了大家在练习、使用、拜访现场的心得和感觉、自我的纠结、旧习惯与技巧冲突之间的矛盾心理。
  因为这是逆人性的,要销售关注潜意识,抵制自己原始本能的冲动,所以,使用过程中会进行很多潜意识本能的我,和意识到的我之间的斗争……
  
  感谢关注!
  
  
  
  本文的部分整理修改版在五环的群中有下载
  版权有所,请尊重
  作者:菜刀不留情 回复日期:2010-04-24 02:34:51 
    一直跟帖到现在,看了这么多我发现自己到不知道何为销售了,请老师指教,销售这个词如何定义??
  
  
  作者:菜刀不留情 回复日期:2010-04-24 02:36:27 
    跟帖到现在我发现自己迷茫了,请老师指教销售这个词该如何去定义???
  ======================
  
  好的,正好我以前写过一个“销售的定义”的博客,在我的贴子“降龙十八掌与程咬金的三斧半”中也讨论过,我复制过来……
  
  销售是什么?
  
  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自己认为精准的答案。
  
  经过汇总分析和思考,试着对销售做出如下定义:
  
  销售是用商品特性所提供的利益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价值互换的过程
  
  定义中的关键词
  
  特性:客户购买的是商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某个特性(包含属性),不是商品本身
  
  利益:客户必须在使用该商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收益和利益
  
  特定需求:客户是源于某个特定的需要、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购买
  
  价值互换:客户在需求被满足并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
  
  定义是正着的,从商品--利益--需求--价值互换
  
  销售做起来应该是倒着的,从双赢(价值互换)角度出发,了解客户特定需求,找到利益点,用商品的特性满足
  
  
  
  附:
  
  科特勒:营销是有盈利地满足需求
  美国营销协会:营销是一种组织职能和一套流程,用来对顾客创造、沟通和交付价值,以及以有益于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方式管理顾客关系
  销售: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应用科学
  4P:产品(Product)定价(Pricing)分销(Place)促销(promotion)
  STP:细分(segmentation)瞄准(targeting)定位(positioning)
  
  (如转贴请标明出处 作者:老寒,博客: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hanyashigu)
  如上选自: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s/blog_5f92cf870100fyvi.html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