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坐姿,”我见小熊仰面靠在椅背上,便和大家说,“你们看看现场,从坐姿来看判断一下,谁在倾听,谁没有在倾听。”
这时候众人相互看看,小熊仰面靠在椅背上。小牛坐挺比较直。小马用手托着下巴,胳膊肘支在桌子上。小杨双手垫在前胸和桌子沿之间,上身也探向了我的方向。小朱本来就在做笔记,再加上有些自然驼背,显得好像是向前探出了前身。
“我觉得除了小熊,大家都在听吧。”小朱显得有些童言无忌。
“哼!”小熊回应了一下,然后坐直了。
“因为我觉得身体要倾向说话的人,这才是正式的姿式。”小朱参加过一些销售礼仪的培训。
“那我们应该前倾多少度呢?”我斜着眼睛、微笑着问小朱。
“多少度,这个还真没深究过……”小朱无言。
“30度?”
“45度?”
……
我说:“你们可以把自己做成30度或45度的情况,试一下!”
结果小熊和小马一做,整个人都爬在子桌子上,引来大家哄堂大笑。
我说:“据传说,倾听时的上身前倾,应该在10度到15度之间,微微前倾,也是让对方感觉被关注,但不要让对方感觉有压力。”
“嗯,除了上身前倾,其他方面呢?”小杨抛出了一个延展性的信息类问题。
“我们从下往上说吧,先说腿和脚。”我想了想说。
从下肢到上肢,从胳膊和手,到头和脸,越往外往上,肢体语言越丰富,越往下越简单,反过来说,越往下离大脑越远,越难以受人的意识支持,也就是说越能透露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腿和脚应该怎么样呢?”小朱问。
“如果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样,就先看看应该不怎么样!”我说,“其实腿和脚因为离大脑最远,最难受意识支持,也就最能反应内心的秘密。在客户说话的时候,如果我们翘着二郎腿,会给对方什么感觉呢?”
小朱说:“有些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感觉!”
“嗯,所以,在倾听客户说话的时候,要避免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防卫的姿态。”我说。
“防卫姿态?我们在桌子下面,客户又看不着!”小朱问。
“是啊,人的身体和意识是相辅相承的,当人的身体处于交叉封闭的时候,人的心理也是封闭的,人的身体打开放松的时候,心理也是开放的。所以,虽然对方看不到,你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很难说你能听进对方的话。想要找开自己的心,要先从自己的身体开始打开!”我觉得,人的身体和心理,就是阴阳,身体是外在表露、是阳,而内心世界就是阴,是内在的趋动原因。
“那如果说客户下意识地翘起二郎腿,说明他内心对我也是封闭的?”小杨举一反三,虽然是说沟通,也把这个用在观察客户身上。
“不能绝对说,一般情况下是这样。我们看肢体语言,要结合语言语境、连贯地看,也要看个人的习惯,不能照搬照抄、给人上纲上线。”我借机解释了一下肢体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接着说,“如果说翘二郎腿感觉不好,那还有感觉更不好的一种腿部姿式……”
“什么姿式?”小牛看着我追问。
“就是我们所说的‘架四字腿’,把右脚的脚踝放在左腿的膝盖上,小腿平架在自己面前。”我描述着这个姿式。
小熊往后挪了挪,把自己的右脚架在左腿上,做出了这个姿式,引得众人都看他。
小熊感觉了一下,不解地问:“这怎么就是防卫呢?”
“你看上面这条腿,像不像横在他与你之间的一个界线,让你有隔离感,会不会让你想起‘横刀立马’这个词?这不仅是防卫,而且进很坚定地防卫,其实内心对你的意见很敌视、很反抗!”我解释说。
“嗯,确实有,有时候我们去拜访信息中心主任,和他们谈技术架构的时候,他们有时候就架起这个姿式,还仰面靠在沙发上,一脸的不屑和难以撼动!”小杨好像想起了谁,不禁说了出来。
“如果说这就让你觉得很痛苦的话,还有一类人,会让你更崩溃的。”我笑着说。
小杨回过神来,满脸愁容:“啊?还有什么腿啊?”
我说:“还是‘四字腿’,不过他的双手握在横起的刀上……”
“你是说……”小杨不解。
“就是双手抓着脚踝,或小腿的位置。这种人,他对自己的意见那是相当顽固,你千万不要企图说服他,那简直是自讨苦吃!”其实我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大家讨论起来,有很多人经常使用这种姿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要让他把自己的意见全部说出来,让他说痛快,然后再找机会。要不让他说,他就在那儿拿着刀瞪着你,满脸不服气。
“哦……”小杨有所悟。
“再有,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双腿叉的太开,一是不雅观,二是给人感觉也太自信了。还是那话,虽然客户看不到你,但你的肢体和心理已经形成了互动,有时候肢体也决定心理。比如我们太紧张的时候,作深呼吸,就可以让自己放松下来,一个道理。”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不大,但很多销售就是不太注意这些细节,反而给客户一种不好的感觉,具体是哪儿不好,客户也说不明白,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对你这个人的综合感觉。
作者:四季花开开 回复日期:2009-10-30 18:16:58
老寒同志啊,跟您学了好多东西呀,膜拜下~
==========================
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今天和朋友吃饭,明天后天培训,所以找机会再更新。
不会像这两天能够更新这么多了……
小牛点了点头,说:“老寒,这有时候大家还是比较注意的,特别是老一些的销售,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肢体,争取表现出一种专业的形象,给客户留下专业和尊重他的感觉。”
“是,我相信大家都很留意这些。不过关于倾听过程听腿脚部肢体语言,还有两个小问题要和大家说一下,第一是哆嗦,有时候哆嗦得人心烦。”我想起经常哆嗦的那几个哥们,就有种要犯心脏病的感觉。
小熊乐了:“哈哈,你说的是来回快速抖动的那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哆嗦穷’吧!”
“呵呵,对方哆嗦的时候没注意到还好,要注意到了,想把注意力移开都难,真想上去给他按住!”说起这个,小马也很痛苦。
我说:“是的,这给人的感觉有些心不在焉。在我们倾听的时候,要是这么哆嗦,不仅会让对方觉得心不在焉,还让对方觉得你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进对方的话。所以这是要尽可能避免,我以前偶尔也有这毛病,后来每次我一发现,就强行忍住,虽然很别扭,但有过几次就扳回来了。贵在有这个意识!”
“那还有一个呢?”小朱听得特别认真,一直在做记录。
“还有一个,就是注意脚尖……”我说。
“脚尖?”小朱不明白了。
“是的,脚尖。很多时候,在和人交流的时候,我们脚尖指向的方向,就是他心里想去的方向。比如现在,就有人的脚尖,指向了门的方向。”我盯着某些人的脚说。
大家立即四顾观察,只有小熊发现自己的脚架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冲着门口,急忙窘迫地把架着的腿收回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给小熊打圆场,说:“这得综合来看,只看一点不能说明问题。还有,人们在思考如果他对某个观点有些不同意见,或自认为有更好的理解,往往会两脚相扣,或伸向前方,或弯曲在座位之下,这往往是有动摇但缺乏把握的表现。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习惯双脚都踩在地止,以获得安全感。”
“哦,那跟客户交流时,腿脚应该怎么放呢?”小朱问。
小牛接话说:“怎么做不要紧,其实大家都有直觉。注意不要做老寒说的那些就行了,翘腿、交叉、哆嗦、相扣……”
听完小牛的话,我看看大家,说:“其实这些都是肢体对外发送的无线电波信号,只有掌握了密码的人才能破译,一般人很容易忽略。但人们都有这种信号的接收能力,虽然不能破解直译出来,但它传递的是一种感觉。所以,客户和我们沟通,会给他们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我们先从发射这种身体的无线电波信号开始!”
“老寒,这种无线电波很重要!你刚才只说了坐姿和腿脚,那上半身呢?”小马追问。
“上半身,就更复杂了!”我摇了摇头,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
(预告:下节 手脸千机变)
作者:细雨黄昏红袖刀 回复日期:2009-10-31 16:32:19
不过,我现在再回头想象,很有意思。我现在见客户的时候不太想这些问题了。原因也简单,我几乎100%的精力都关注在客户的谈话上了。有时候的确能听的入迷(不是看电影那种入迷,而是要考虑很多客户话里的深层含义,根本无暇想别的),听着听着一个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好像连姿势都没换过,呵呵
=======================
刀兄,你其实在完全投入倾听的时候,是你的心理和意识在控制你的身体,虽然你没有刻意去做肢体的动作,但当你全身心的倾听的时候,你的意识已经支持你的身体,做出了相应倾听的肢体语言,所以,这时候你已经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本能。
这是倾听是高境界!
39 手脸千机变
回想远古时代的人类,以及当今的各种动物,相互交流时的信息传递,一多半应该都是从上肢、头部和面部表情传达出去的,“身体语言发送的信息占到信息总量的55%”这句话,再起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
和大家聊完坐姿和腿脚的肢体语言密码之后,小马就一直追问关于上半身的问题。这也是我认为很重要、并且很有效的内容,便看着小马说:“小马,你觉得上肢里面,肢体语言最丰富的,可能是什么呢?”
“我觉得可能是手势、面部表情,还有……”小马奋力思考。
“光一个面部表情就很多呢,嘴和眼,这些都是可以动的,这一动可多了去了!”小杨替小马补充。
我点点头,说:“嗯,对啊。我们先看相对简单一些的,来说说胳膊和手吧!你们说胳膊都可能有什么肢体语言呢?”
“其实胳膊和腿差不多,或许交叉或打开,是通用的。”小朱翻了翻前面的笔记,看着本子,然后又问,“老寒,你说对吗?”
“嗯,其实人和很多哺乳动物差不多,除了脑袋以外,咽喉和肚子是全身最薄弱的地方,所以从本能上来讲,感觉到外界有危险的时候,或是认为对方与自己不是同类、观点不同而防卫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抱胸缩住。所以,抱掏的姿式,一样是没能打开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你在防卫,所以在倾听的时候,不要抱着胳膊。”我觉得这方面作为现在很多职业的销售,都已经很注意了。
我刚说完,小牛抱着的胳膊松了下来,垂在两边感觉又有些不舒服,很不自然地不知道怎么放才好。
“我们现在谁和客户的交流,还抱胸呢,这个错误,我们很少犯!”小杨的自信又开始抬头。
我笑了,说:“是,这我相信。对于这些修炼过的商务人士来说,还有那些社会名流,当然已经很少直接抱胸了,但还有些其他动作,和抱胸有着类似的信号。”
“什么动作?”小杨问。
“比如说,双手相握,胳膊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置于自己前面,那不也是一道屏障吗?”我问。
小牛反应比较快,说:“嗯,这是个道理。那意思就是说,那些背着双手,腆胸叠肚的家伙,相当于把自己最薄弱的部位暴露给对方,是一种感觉没有危险、超级自信的表现了?”
“你感觉不是这样吗?”我反问小牛。
小牛闭着嘴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还有,说到双手,对倾听者来说,有时候紧握双手、或交叉十指,也传达着不积极的信号,它表达了一种拘谨、焦虑的心理,或是消极、否定的态度,这对说话人的心理暗示还是蛮强的。如果是说话者十指紧紧相扣,他会觉得自己的话缺乏说服力,会有一种失落感、挫败感。紧握双手的位置,从脸部、桌子到膝盖、小腹前,位置高低与挫败感的强烈程度相关,位置越高,程度越高。所以,我的建议,在倾听的时候,尽可能不要把双手的十指相交叉、放于下巴或脖子的正前方,那给对方的感觉会很不爽!”
“这也不行,那也不好,那该怎么放,总不能让我双手自然下垂、老老实实听命吧?”小熊有些困惑,觉得这东西真有那么玄乎?
“自然下垂,你就浪费了你非常好的一个倾听资源!”我说。
“哦?”小熊没想到我能这么说。
作者:骑牛追火箭 回复日期:2009-10-31 21:28:47
如果我直视他的眼睛倾听说话...会不会给他认为一种压迫感
===================
所以,要有适当的移动。
左眼右眼之间、眼鼻之间。
不能死盯。
作者:2009飘在西北 回复日期:2009-10-31 21:26:06
我对采用这种姿势时的心理变化,起码我采用这种方式时的心理变化还是没有体会明白
=====================
其实刚开始你不用明白,只要留心就可以。
最低的要求:记住一些不适合在倾听时做的,倾听时留意一下不要做。
然后,倾听的时候有意识地做一些能让对方感觉好一些的。
“其实我们身上的肢体语言也好,或其他的任何东西也好,有多不好,就会有多好。有多大价值,就有多大杀伤力。就好像一个人,有多少优点,就会有多少缺点,优点有多明显,缺点也就会多明显,一样的道理,手臂的肢体语言能够传达多不积极的信号,我们用好了,就可以传达多积极的信号!”我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一切都是平衡的,就好像就暴富挣了多少钱,总会有个窟窿把你挣来的钱吞了去。
“这双手有什么妙用呢?”小朱问了一个听上傻傻的问题。
“我们思考的时候,经常会把手放在什么地方呢?”我又反问以引起大家的思考,顺便也观察一下有没有人做出相应的手势。
这时候,小朱发现小杨的手放在太阳穴附近,好像在努力思考,便说:“是不是太阳穴?”
“一般手放在太阳穴附件,是在自己思考。如果是倾听中的思考呢?”我又启发大家。
小牛说:“应该是在下巴和嘴附近吧!”
我笑了:“对,应该是有这附近,大家感觉一下!”
说完,大家纷纷摸着自己的下巴,然后点点头,说:“嗯,你说的有道理!”
“其实,手放在嘴和下巴附近,是在边倾听边思考。但嘴和下巴的位置不同,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手指放在嘴唇之间,是受到了压力,内心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如果拇指食指分开摸下巴左右两侧,正在边思考对方建议,边总结自己结论。”我对此手势的观察和应用,屡试不爽。
“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来观察客户呢?”小杨问。
“当然可以了,大家都是人嘛!就拿抚摸下巴来说,如果你在说什么话,或讲什么东西,客户在抚摸他的下巴,说明他在思考你的话,甚至在考虑如何做出决定,接下来的手势很重要,代表了他的思考和要下的决定,如果之后交叉双臂和双腿,或后背紧紧贴着椅背,很可能提出反对意见,那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时候要及时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之后双臂舒展,身体前倾,或拿起建议书等,很可能给出肯定意见。”在我的销售拜访和方案讲解过程中,曾经有无数的人做过这样的动作,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小朱想了想,问:“老寒,那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倾听客户的时候,要把手放在下巴附近?”
“可以这么说,这至少在表示你在关注地倾听对方的话。如果你想表达一边听、一边在思考的话,你可以这样,脑袋保持直立,把握住的手放在下巴或脸颊附近,然后向上竖起食指,轻轻贴在脸的一侧。”我曾经试过这个姿式很多次,无论是听客户说话,还是跟领导面对面谈话,换来的,都是关注的目光,和肯定的微笑。
“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手势,还有这么多说法!”小马感叹。
“以后听别人说话时,就放在下巴了!”小朱下定决心。
“也不一定,或许还有更好的方式……”我说。
“啊?”小朱不解。
“你看,有很多专业的高级销售老手,他们见客户时,手里都带着什么?带着黑皮的笔记本啊,一边听,一边记,这给对方的感觉,比你放在下巴处还要有效,让对方觉得他的话对你来说很有价值,这更能激发对方说话的欲望!其实初级销售和高级销售的区别,就是高级销售拿的是个本,准备随时记录,而初级销售拿的,是随时准备丢给客户的公司介绍和宣传资料。”我说。
我的话说完,在场有好几位歪着头想了想,然后尴尬一笑。
“好,说完了胳膊和手,我们再说说脸吧!脸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眼睛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里想什么,眼神里都能带出来。”说完,我看了看正巴瞧着我的几人,当然,也有眼神迷茫的小熊。
小牛也深有感触,说:“眼神确实是个很复杂的东西,表达的内容太充分了!”
“是,复杂我们就搞简单些。我们在倾听的时候,目光应该看着哪里呢?”我问。
“看对方的脸。”小杨回答。
“脸的什么地方?”我问。
“有什么不一样吗?”小杨问。
“如果我们一直盯着对方的嘴看,是不是会让对方感觉有些不自然?对方觉得你盯着他正在说话的嘴,会让你有一种不安,好像你想把它封住。对方甚至担心自己中午吃饭时,是不是在牙上留了个菜叶……”我说。
大家听了嘿嘿一笑。那咱感觉,偶尔会淡淡地扫过心头,但细细一想,确实是那么回事。
小朱问:“那我们应该看哪儿?”
我说:“我给你三个选择,一,眉毛以上,二,眉毛和嘴之间,三,嘴巴以下,请选择!”
“当然是眉毛和嘴之间啊!”小杨抢答。
“为什么不能看额头呢?”小朱问。
我说:“看对方的额头时,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表达权利的威严目光,被注视的人始终会有遭到威逼和胁迫的感觉,不仅把气氛变得严肃,还是在想让‘讨厌的人’立刻闭上嘴。你们想想海报上的终结者什么样,看人的额头就是什么样。再有,如果我们总盯着对方的嘴以下,特别如果对方是个女同志的时候……”
大家都嘿嘿坏笑,我知道这帮家伙在想什么。
我接着说:“所以,我们一般看着对方的眼睛,但不要一直盯着,可以在两眼之间转换一下,或偶尔看下眼睛与嘴之间的区域,然后再回到眼神交流。当然,我们最好是要面带善意的微笑。”
“嗯,这个好,我喜欢微笑!”小朱觉得好不容易说到自己的强项。
小牛这时候来劲儿了,问小朱:“你会微笑吗?”
“怎么,你看我微笑得还不标准吗?” 小朱回答。
小牛看了看,笑了,说:“瞧你那皮笑肉不笑的样儿!”然后,转头对我说:“老寒,你觉得应该怎么笑?”
我晕,现在连大家怎么笑也来问我,搞得我也摸不到头脑,想了片刻,说:“这个我可真帮不上忙了。不过有一点点建议,笑得真诚不真诚,从眼角有没有细纹就可以看出来。如果笑得不真诚,那些细纹只会在嘴的周围,所以看起来有些假。再有,我们笑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紧闭着双唇……”
“为什么?”小朱问。
“因为紧密双唇,表示你压抑住想说话的冲动,或隐藏了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或不想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再有,如果你歪着脸笑、左眉毛上挑,左脸看似微笑,右嘴角和右脸没怎么动,俗话所说的半边脸笑的话,对方能够很直接感受到你在挖苦讽刺!”我回想着在某本书上读到的,还有遇到过的类似情况。
“呵,做人真难,做销售更难,笑起来也要留有三分小心,是不是以后睡觉也得睁一只眼啊?”小熊觉得这东西搞得有些玄了,根本没必要。
我说:“其实这些都是人的本能,以前很少有人注意。但如果我们注意了,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在倾听客户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说话,但我们一直在相同频率上给对方发送着信号,有时候这比我们说话还有效,这属于心灵的沟通!”
“老寒,除了目光和微笑,还有什么吗?”小朱像海绵一样,总想更多地汲取。
“有啊!最后的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那就是――点头!”我说。
小朱点点头,说:“嗯,这个直接,好明白!”等他下意识地点完头,才发现自己也在用这招,很服气地笑笑。
“越简单的,可能就是越复杂的。小朱,你知道怎么点头吗?”我又问小朱。
“该怎么点就怎么点呗,本来就是本能的反应。”小朱回答。
我摇了摇头,说:“我们之所以把这些总结出来,目的是要应用。也就是说,在沟通的时候,我们本能认为不应该点头的地方,也去点头,这才是功夫!因为点头可以激发说话人的表达欲望,这也是在推动对方思考,说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你知道点头一般点几次,什么频率最合适吗?”
小朱想了想,皱着眉问:“啊?”
“几次啊?”小杨听得也新鲜。
我说:“一般点三到五次,频率是大约一秒一次,缓缓地、轻轻地点。如果点快了,一秒五次,你试下什么感觉?”
小杨鸡啄米似地点起头来,引来大家的笑声一片。
“感觉怎么样?”我问。
“嗯,像是说‘明白了,明白了’、‘我已经听得不耐烦了’,还真是!”小牛笑着回答。
我看大家基本上都已经很认同了,便反问大家:“哥几个,假如我们在倾听客户说话的时候,身体处于打开的姿式,上身前倾,手放在下巴处,也可以食指向上贴在脸颊,面带些许微笑,眼睛看着对方,进行着目光的交流,还在轻轻地一下一下点着头,浑身传达出关注、顺从与鼓励的信号,大家想想,客户是什么感觉?”
我刚说完,发现大家纷纷做出如上动作,如众仙儿般点头,我顿时感觉到被从来没有过的尊重包围。
“大家做得挺好啊!”我说,“其实,除了前面谈到要抑制说话的冲动、做好心态准备、进行合理回应、关注肢体语言之外,倾听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获取客户的概念上,也有比倾听更厉害的招数。”
“那是什么?”小朱又急不可待地问。
40 心意临其境
有时候想想,人真是一种难以琢磨的怪物。
而作做销售的,不仅要琢磨自己,还要琢磨对方。不仅要琢磨对方,还要被对方琢磨,还要互相琢磨得认可了,牵手同行。
在这琢磨来、琢磨去的过程中,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打开对方的心扉呢?
小马、小牛等几人,好像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销售、考虑过人,以前用了太多的技巧,太多的“术”,当再反观自己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时,发现自己“道”的层面上竟是那样的贫瘠,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我正在眯着眼睛沉思的时候,小朱再一次耐不住寂寞,终于在沉默中爆发,问我:“老寒,你发什么呆呢?大家都想听你除了肢体语言之外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深奥喽!”我也把握不太好,所以先和他们打个马虎眼儿。
小牛问:“有什么复杂的?”
我想了想,岔开话题,说:“对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几个一岁多的小孩儿在一起,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儿哭,别的小孩儿也会跟着哭,最后哭成一片?”
“有啊,怎么了?”小牛问我。
“还有,两岁多的小孩儿,看到别人摔倒了,自己会下意识地扶住一个东西,或扑到大家怀里寻求安全感,或看到别人的手划破了,会把自己的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都是下意识的本能,你们留意过吗?”我又问。
“好像有印象。这说明了什么?”小牛说。
我思索了一下,然后看着小牛,说:“据说,这是小孩子会把摔倒的、划破手的人当成自己,这是把自己放到了同样的场景中,所以他们才会做出这样的下意识反应。这是源于人的一种本能,叫作同理心,人与人之间有同理心,从而产生共鸣,这说明已经和对方建立了极致的沟通。”
“同理心?”小朱问。
“对,同理心,这个概念延伸开来,内涵越来越广泛。虽然同理心这个名词源于西方的心理学家,实际上,古人早就有所总结了。”我在努力探索和思寻。
小牛有些好奇,没想到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能在老祖宗那里找到出处,问了句:“是吗?”
“是。《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孔子,‘你能给我一个字,让我可以受用终生吗’,你猜孔子给他一个什么字?”我故意卖了个关子。
“什么字?”听得入神的小朱下意识地问。
“孔子说‘其恕乎’,给了一个‘恕’字,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的意思不就是说,要将心比心吗?”我说。
小牛似乎想起了什么,说:“没错,是这个意思,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高度概括了孔子文化的核心思想,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恕心就是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同理心!”
小朱觉得我们谈得酸腐,有些不明白了,问:“这和倾听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2009飘在西北 回复日期:2009-11-03 20:51:18
同理心,就是一定要搞明白客户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的背后原因吧
===========================
不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而是要搞清楚“怎么”……
你仔细体会一下这两个词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我说:“其实客户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自己的看法。在他说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当成是客户,用心去体会,想像自己是因为什么心理,导致了会有这样的看法和行为,形成了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自己明白并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理解了别人的想法和态度,才能理解对方这种态度和行为。”
“你说的,不就是理解客户所说的话吗?”小熊被我的话搞得有些晕,有些不耐烦地问。
我看了看小熊,说:“小熊,我很理解你的想法,我曾经也这么认为。后来我发现,在谈肢体语言的时候也说到沟通中的‘631’,六成是通过肢体语言,三成是通过语音语调,只有一成是通过语句本身,所以,在倾听的时候要去感受对方的信息内涵,而不是信息本身!”
“那信息内涵和信息本身,有什么区别?”小朱问。
“很好的问题,是这样的,‘所说事实本身+说话人的情绪=他所表达信息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听话听音儿,而不是听话本身,就是要把对方说的话,与他的情绪、肢体语言信号等结合起来,用心去感悟和体会。”我解释说。
“你的意思,是‘身临其境’?”小牛问。
“不单单是‘身临其境’,还要‘心临其境’、‘心随彼动’,不仅要真正明白他描述的是什么情景、说的是干什么事情,还要按照对方的思维,去考虑他为什么这么想、他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样,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也才能真正明白他的内心世界!”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销售不仅要学相学,还要学心理学,真是复杂!”小熊感叹。
“这算什么,真正的销售高手,还要学逻辑学和数学,学会理性地思维。”我接了一句,然后扯回到话题本身,“之所以这样,因为人也是一种群居动物,所谓物以类据,人以群分。人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理解,如果谁能理解他,就能产生共鸣,那种共鸣是任何外在物质和利益都无法取代的!当今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浮躁,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拿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别人,彼此之间太缺乏理解了!”
小牛阴着脸,没说话,他觉得这个话题太沉重了,已非这帮做销售的土豹子讨论的范围。但回过来想想,那些赢下的大单,都是和客户实现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在价值观层面达成了共识。看来,倾听也好,销售也好,同理心这个东西,还真的挺重要。
作者:2009飘在西北 回复日期:2009-11-03 21:25:48
原因分析:UB
1、我以为搞定了上边教务处长,所以,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有些横。对我有意见
2、这是他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估计会占用他们部门的费用。没有通过他来做,所以有意见
3、害怕通过这个软件进行考试,考务的权利就到了教务处,害怕教考分离。
4、害怕应用软件后,达不到教务处想要的效果。
教务处做计算机系工作的方法:
1、教务处副处长、实践科科长 到 计算机系 跟他们开过会,口头答应,但是一直不提交报告
2、教务处长给计算机系主任通过电话,让提交报告,但是被拒绝
========================
他不支持你,我臆断可能的原因:
1、你通过上级压他,通过下级顶他,没有重视他,当人被忽略、不被尊重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就会种下
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当我们忽略他人的地位、权利和感受时,恶果只有自己吞食(请参考策略九问之《忽略TB的代价》案例)
2、他出于个人的“概念”和“赢”考虑,或许这个事情对学校有好处,对管理有好处,但对他所在的部门、对他的政绩、业绩考核更加公开,他的小九九、小权利没有了,所以有些本能的“抗拒”
3、他认识到这是趋势,在这种公开的“反抗”中,反抗得越厉害,他自己的私心暴露越明显,所以,他自己或许也是矛盾的,虽然胳膊拧不过大腿,但拖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4、做销售,如果不把客户的疑虑处理好,即使单子签下来了,后面还会有无尽的麻烦。更别说是这个UB了。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
可能建议:
1、足够的尊重,足够的面子,或许还可以挽回
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是请老大还是走商务,你自己想,不过不要再拿那些小礼品去寒碜人家了,让人家心里更痛苦;
2、除了对你的仇恨,他内心或许也比较矛盾
3、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如何表现出你的“为客户着想”,真正地考虑好他的概念,根据他的概念设计有效约见理由,去真诚地拜访他,无论是约见理由,还是约见过程,一定要表达“我很理解您的看法,我就是希望和您沟通一下”
真正设计好问题,去倾听,去探索,不打断,不评价,让他得到释放
然后再通过好问题,引发他的想法、他的建议、甚至可以和他一起形成解决的方案
你要精心准备了……
“理解确实很重要,不是理解客户的业务那么简单,也不是理解客户的话那么简单,而是理解是什么原因让他会这么想、他这么想的思维过程是什么,这太厉害了!”小杨像是在做总结,也像是在感叹,之后,他又转头问我,“老寒,你说的这个同理心,和同情有什么关系呢?”
我点点头,说:“我们说的同理心,重点在理解,表现的是一种尊重,尊重对方的思维方式,理解对方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同理心侧重在思维逻辑的理性。而同情心,是我们被对方表达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表现的是一种怜悯之心,所以,同情心重在对对方情感的同情与共同感受。人们渴望被理解,但一般人不希望被同情,因为认为被同情的往往是弱者,客户不希望你把他当成弱者。”
同理,并不是同情,我们要做的只是理解他的想法,以及是怎么形成这个想法的,只有这样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再加上适当的表达,对方才会感觉到你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值得信任的人。
小马也好像有所悟,说:“老寒,那你说我理解了,可我有自己的观点和他不一样怎么办?”
“你们的观点呢?”我问有些开始发愣的大家。
经过片刻沉默,小牛率先说:“是啊,理解可以,但想让我也按他的想法去办事,那不瞎扯了?”
“就是,客户说,‘我们现在没钱,原来的也能凑和用,暂时不需要’,如果我理解了他的想法,那‘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啊?”小杨也问。
我听着他们的观点,点点头,但没说话。
“就是啊,否则理解对方越多,偏离自己的销售目标越远,越痛苦!”小朱也有些无奈地摇摇头。
我问大家:“我们用同理心、理解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理解他的目的,不是影响和改变他吗?”小杨说。
“要想影响别人,先得让别人影响自己,先把自己放下,才能真正理解对方!”我说。
小熊有些不服气,说:“那理解了又怎么样,他又不接受我的想法,又达不到我自己的目的!”
“其实,理由并不代表认同,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就好比你老婆花钱买衣服了,作为女人爱花钱、爱买衣服,你能理解吧?可你认同吗?你不一定认同。所以只要有理解,双方就有沟通的基础,而不是上来直接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对方。所以,我们的理解只是开始,只是过程,并不是终点。从沟通与倾听来讲,我们努力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问题、看问题,了解对方的想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我觉得能够做到理解的人,就很少了,做到完全认同的几乎没有,因为没有两个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完全一样。而理解的目的,让彼此互相了解更深,从而可以找到更多的共通点、找到更多的交集。特别是当我们开始试着理解客户的想法、我们的思维随客户的思维去感知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不同了!
“嗯,同理心,听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啊!”小朱觉得他想做到这种层面,尚需要时日。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小牛补充了一句。
“所以,古往今来,圣贤大德,都讲修身养性,其实修的就是人的原始与本能的冲动,包括这种‘放下’。只有修养到有,才能把握自己,享有内心的平静,才能抵御外来的力量,正如老子说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觉得销售也好、处世也好、为人也好,竟然都是相通的!
小朱挠挠脑袋,说:“唉,以前觉得倾听挺简单的,没想到让老寒搞得这么复杂!”
“不是让老寒搞得这么复杂,是本来就这么复杂!”小牛补充说。
我看了看大家,说:“你看到了吧,从倾听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拜访,就知道以前是什么样了。其实倾听也分成了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听而不闻,即使听到声响,也如耳边风,一心只想着自己要说的话,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想法,一点儿也听不进去。
第二个层次,是心不在焉,‘嗯……是……对对对……’,知道略有回应,其实心不在焉,只是虚应着。
第三个层次,是听我想听,只选择自己觉得有用的话、只听合自己品味的话,还是以自己脑子里的思维框架为主。
第四个层次,是专注地听,对方说的每句话都进了自己的大脑,但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明白了,知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说,不一定。
第五个层次,才是倾听的最高层次,就是将心比心,完全把自己的固有思维往下,随着对方的思维和意念而动,从而理解了对方为什么这么说、这么想,一般人很难做到。
前四类倾听,都摆脱不了为了做出反应、控制对方、操纵对方而倾听,很多时候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而第五个层次,是为了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要回应对方,通过沟通探索对方的观念、感受与内心世界,这才是心与心的沟通。”
“哦,我越来越觉得,销售真不是人干的!”小朱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搞这么复杂。
小牛说:“站在客户的角度,全身心地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想法,以同理心的角度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把我的东西强加给他,要有效得多!同理心,应该!”
“老寒,谈到这儿,是不是倾听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小杨问。
我摇摇头,说:“倾听是个没有尽头的话题。再说了,你们不是还要掌握比提高、倾听更厉害的招数吗,现在是出杀手锏的时候了!”
“杀手锏?”小杨更加好奇。
作者:阳光中的鹰 回复日期:2009-11-04 16:59:41
我现在做销售唯一担心的是不够灵活,听话听不到音!另外你能评价下诊断试剂的销售吗?
诊断试剂销售面对医院,里面潜规则很多·
谢谢!!!!
========================
销售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方法和技巧。
关于诊断试剂的销售我不熟悉。
我觉得只要这种公对公的销售,包括天下的销售,都离不开“道”。
潜规则没关系,谁都不是天生熟悉潜规则的。
有时间建议你看一下《策略九问》,或许对你有些帮助。
祝你好运!
作者:leeriy 回复日期:2009-11-04 19:13:30
回头买个录音笔,把拜访客户时的谈话录下来,好回来反复揣摩客户的话里玄机
======================
客户有时候需要现场的反应,所以,还是要努力学会倾听!
41 概念杀手锏
“杀手锏?还有杀手锏?”小朱也跟着小杨一起追问。
我笑而不答,看着大家。
大家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猜不出我的葫芦里卖的什么东东。如果能做到倾空自己、合理回应、肢体语言、同理心,这就已经是倾听中的高高手了,莫非还真有一招绝杀的不传之功,可以让大家者成为倾听武林的至尊?
一阵沉默之后,连小熊也坐直了上身,开始关切地看着我,用眼神询问。
我问大家:“一个会向客户提出好问题的销售,你们觉得怎么样?”
“怎么样?这还用说,很好啊!”小朱率先回答。
“对啊,这至少是放弃了自己的推销,开始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想法了。”小杨也跟着说。
我轻轻点点头,又问:“如果我们拜访客户,准备了很多好的问题,在问完我们精心准备的问题之后,我们通常会怎么做?”
“倾听啊!”小熊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水平。
“我们已经知道倾听了,但客户如果暂时没有反应,或是回应,接下来呢?”我问。
小牛想了想,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是他一直困惑、并且比较担心的问题,说:“嗯,这也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
“其实在客户没有什么反应的时候,我们常常特别心虚,因为我们怕冷场,对吗?”我问。
大家默默地点点头。
我看了看大家,说:“其实,这也是大家的一个习惯,可能以前没有太注意过。我观察过很多销售人员,他们有时候在一分钟之内,能向客户提出五个问题!”
“多问问题不是好事吗?”小熊心不在焉地说。
“可是,我们仍然放不下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在问完问题后只停顿一秒,然后就紧接着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或者把自己的预设答案也一起说出来让客户选择或确认,或者是自问自答,或者提出一下个问题,还有的,开始表达一些其他的观点和评论,对吗?”我反问大家。
小朱闭着嘴,斜着眼睛好像在回忆什么。
小马说:“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都是销售,都有太大的压力,都想告诉客户更多、了解到更多……”
“嗯,或许问题就出在这个‘更多’上!”小牛陷入沉思。
小牛说得很有道理。
最近通过实践,我越发觉得,其实每个人在提出问题时,脑子里都有一些想法、或是对答案的某种预期、或是一个不太清晰的迷团,而人提出问题之后,盘旋在脑海的,就是自己那团东西,销售是这样,客户也是这样,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虽然是倾听时要学会倾空自己、放下,但有多少销售能够修炼到那种境界呢?不仅不能倾空,那团东西还会跳出来作祟,那种冲动让销售无法自抑。当我们那些兴趣点受到外界的信息刺激,那团东西就想往外蹦,挡都挡不住。所以,在得到客户回答之后,我们马上就迫不急待地应答客户的话、或者和客户展开讨论,甚至评论客户的答案。
我清晰记得,包括小朱在内的很多销售一听客户客户说什么,马上接话说“对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您能这么认为太好了”、“您说的我明白”,甚至在客户说话的过程中,我们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忍不住打断客户,直接抢话。
所以,虽然知道了放弃推销,知道了关注客户需求、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放弃了“机关枪”式的推销,取而代之的是“机关枪”式的发问,同样不给客户以喘息之机,更无暇顾及客户脑子里面的那个迷团。
作者:leeriy 回复日期:2009-11-04 20:28:23
概念杀手锏?愿闻其详
=======================
这是武林秘籍中的一招。
五环中大约有六七招吧,招招绝杀!!
作者:工业为王 回复日期:2009-11-04 21:46:52
感同身受,这个时候最怕客户的不回应。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规避呢?
================
客户不回应的问题,后面会谈到。
这也是心理与人性的博弈。
作者:2009飘在西北 回复日期:2009-11-04 21:53:54
看问题的角度很关键。
五环一点点的体会,一点点的运用。
=========================
有具体的心得,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小牛沉思许久,然后慢慢地说:“老寒刚才说的,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给客户一两秒的时间,就希望让他给我们答案,如何能保证客户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呢,那他给的答案将会是什么样的答案呢?”
“……”小杨话到嘴边,却不知道怎么说了。
我接着说:“对,小牛说的很对!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用不到一秒的时间来分析和呼应客户的回答,然后就问下一个问题,我们自己对这个答案又进行了多少思考呢?我们又怎么能听明白客户的话呢?”
小朱这时候在旁边吐吐舌头,缩成了一团,他不敢想以前的拜访了。
这时候,小马说话了:“养成这样的习惯,也不能怪我们。很多营销的培训,还有很多所谓的高人都说过,冷场就意味着拜访的失败,我们要保持沟通的状态,不要给客户反应思考的时间,要控制他们的想法和意识,让他们‘一直往前走,别往两边看’,直到最后签单!”
“对啊,确实有人说过,只要我们的嘴在动,我们就在控制着销售的进程,如果谈话一旦慢了下来,我们就失去了控制权,客户很有可能要溜走。”小杨也怨气横生地说,“谁知道听了你的‘信任五环’,都不一样了!”
我笑了笑,此时此地这话就是一句牢骚。现在大家已经明白,真正能最终操纵拜访局面的,不是滔滔不绝的那个人,而是那个真正倾听的人,那个用心在聆听、观察和琢磨双方的那个人。
“对了,老寒,你说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小朱又揪出了刚才的问题。
“好吧,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声调稍高,以便把大家从沉思中唤醒,因为此时的沉思,除了对问题的思考,更是在沉浸在回忆的痛苦之中。
作者:2009飘在西北 回复日期:2009-11-04 22:12:39
什么时候可不可以
能不能把应用流程发一下啊??
=====================
到最后,否则,画虎不成反成犬。
想真正使用五环的朋友,希望把这部分,及之前的部分了解更透一些。
否则,前面的基本功搞不到位,后面的招数一用,很可能经脉逆转、气血攻心,而走火入魔。
届时老寒概不负责!!
作者:工业为王 回复日期:2009-11-04 22:25:56
我比较期待故事。
结合场景比较好理解~
===================
实际场景只能见招来招往。
内功心法,只能闭门修炼。
所以,欲成此功,必须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必先……!
作者:2009飘在西北 回复日期:2009-11-04 23:12:14
攻单策略:
1、拜访计算机系主任,重新建立联系,争取能做通他的工作。
问题:不知道难度有多大,计算机系主任不教计算机,教其他 课 程;另外,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我与副主任走的太近,会不会对我有意见
2、下边的任课老师有一个是科技处的处长,对软件非常认可,职位还可以,可以通过他做一些工作。但具体还没有想好
3、经常到教务处长那里坐坐,虽然不同意上软件,总能混个脸熟,合适的机会总能发现他的需求。
具体的拜访计划:
1、已经做通科技处长的工作,期末考试继续用软件
2、争取拜访正主任的机会,先不冲击客户的概念,就是混个脸熟,用二踢脚挖掘对方的概念
=======================
你的分析能力不错!
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效的策略。
首先,明确你的坚定支持者,向他们征求意见,请他们给你指导,同时把他们作为坚定的后盾和阵地。
其次,对于有兴趣的人员多交流(如科技处长等),探索概念,建议愿景。
再次,对于主任,虽然不支持,如何形成合围之势,同时正面出击与其做深入的沟通,放弃推销的想法,不要脑袋上系着“买软件吧”去见他,放空自己,真正听听他的顾虑在什么地方,试着能不能找出他的解决方案。
最后,教务处长那里不适合常去,要去就正式拜访,别让他觉得你没有什么真东西、不能真正帮他,每次去都是晃晃,这是你专业与不专业的区别。
你要发展一个坚定支持你的人,最好再有一个暗中的指导者(最好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人是你的通风报信、支招的人,也就是COACH)。
以上属于策略九问的范围。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