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英式船长、大有行、致远悠扬、左道正门、围炉煮酒话桑麻、雁小驴1 、ty_郑鹤271828 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那些可以和杨坚相提并论的大佬


  现在的杨坚,在大周帝国的总体实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把当时的北周帝国比作股份公司,杨坚能占据多少股份呢?毫不夸张的说,最多也就是占据10%。
  更可怕的还在于,股权和杨坚类似的大佬,有多少呢?至少有五六个!

  徐州总管韦孝宽;相州总管尉迟迥;并州总管李穆;益州总管王谦;幽州总管于翼;徐州总管韦孝宽;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这几个大佬的实力,并不比杨坚差多少。

  这些大佬振臂一呼,都也可以拉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
  如果这些大佬都反对杨坚,杨坚肯定分分钟钟就会玩完的。

  我之所以说,杨坚当时是在赌命,就是因为这些大佬,都也没有一定要站在杨坚身后的理由;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杨坚的理由。
  换而言之,他们有可能会站在杨坚身后,也有可能站在杨坚的对立面;一切就看他们对时局怎么分析了。

  总的来说,杨坚能不能成功,并不在于他的实力有多大、能力有多强,一切就看这些大佬们会怎么选择。
  就如当年的宇文泰,可以爬坐在头把交椅;绝不是因为宇文泰的实力非常大,能力非常强,而是因为大佬们都支持他。
  至于宇文泰的儿子可以当皇帝,更因为大佬们都支持他。因为从实力上、能力上,宇文泰的儿子,都缺乏当皇帝的机会。
  这些大佬,看到杨坚图穷匕现要篡位时,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为这些大佬,从前与杨坚并无任何臣属关系;而且从资历、地位、家族背景都不逊色于杨坚。
  更主要的是,韦孝宽、尉迟迥、李穆司马消难都是杨坚父辈的大佬;而于氏家族家族在北周时代,一度是仅次于皇族的第一大家族。

  现在,杨坚与这几个大佬的江湖地位,大约就相当于西魏开国时的八大贵族。
  当然了,杨坚与这几个大佬的关系,大约也相当于西魏开国时八大贵族的关系。

  当杨坚明显流露出要当皇帝的意思时,这些大佬会怎么想呢?单就力量本身分析,肯定都会笑杨坚自不量力。但是从利害关系上考虑,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就好像,宇文泰死后,坐在前排的大佬,都也看不起坐在首席上的宇文护。问题是,于谨却是愿意屈居于宇文护之后,就让整个局势逆转了。
  于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的江湖地位、家族地位迅速上升了。

  杨坚明显流露出要当皇帝的意思后。
  极具传奇色彩的大佬韦孝宽,明确表示支持杨坚。这一块筹码足以改变他们的力量对比。
  虽然说杨氏、独孤氏、韦氏三个人的股权加在一起,也绝不会超过20%;问题是,在大佬众多的背景下,一个人能控制20%的股权,本身就是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更主要的还在于,基于最多数人的利益,谁也不希望帝国因为这种事打得崩盘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只要感觉支持杨坚有利于帝国稳定,而且不会触及自己的根本利益,自然不会拿着身家性命去反对杨坚。

  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与杨坚江湖地位当的几个大佬。

  第一个,当然是说韦孝宽了。

  韦孝宽当时的头衔是大司空、上柱国、郧国公、徐州总管。这些头衔加在一起,绝不比杨坚的地位低。

  关键是,韦孝宽这个人极具传奇色彩;韦孝宽虽然以军事才能著称于世,但是永远一副儒雅风流的样子;更主要的是,韦孝宽在战争中,不但阴险狡猾、更冷血残酷,是一个让所有对手都惊恐不已的对手;但是远离战场,他又是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朋友,好长辈。

  此时的韦孝宽,已71岁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里,韦孝宽绝对是元老级的人物。

  韦孝宽祖父、父亲,都是北魏高级官员。
  因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家族背景,所以韦孝宽在23岁时,就已是郡守级的官员了;当年30岁的独孤信(杨坚的岳父)也是郡守级的官员;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辖区相邻,所以交往密切,而且私交很好。

  韦孝宽的一生,真称得上战功卓著。
  在宇文泰时代,韦孝宽领衔的玉璧之战,是东西魏最重要的战争之一。
  在周武帝统一北方的时候,他是周武帝最重要的助手。
  而在周宣帝时代,韦孝宽更率军把陈朝长江以北地区全部夺取了。

  当时的韦孝宽已71岁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这个年龄足以熬倒大部分排在自己前面的人。所以杨坚篡位时,韦孝宽在军政各界的地位,已很少有人能相比了。

  韦孝宽愿意坚定的站在杨坚身后,从某种意义上,就如当年于谨愿意坚定的站在宇文护身后。

  第二个要的说的大佬是尉迟迥,看看他有没有资格与杨坚相提并论?

  尉迟迥是周宣帝尉迟皇后的爷爷、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
  宇文泰时代,西魏夺取蜀地时,大军统帅就是尉迟迥;而夺取蜀地后,蜀地最高军政长官就是尉迟迥。
  北周开国后,尉迟迥是柱国大将军,蜀国公、食邑一万户。周宣帝上位后,尉迟迥调任为相州总管。

  尉迟迥的地位,与西魏开国时代的八大贵族相比,也没有多大差别了;与杨坚相的地位相比,也未必就能差多少;甚至单纯看排名,还排在杨坚的前面。
  周宣帝时代,北周帝国的权力排行榜上,皇族成员宇文盛排名第一;相州总管尉迟迥排名第二;杨坚排名第四。[注1]

  而且尉迟迥的侄子,名叫尉迟勤,他是青州总管。
  这叔侄两个人,一旦达成共识,马上就可以组织起几十万大军,并且让整个关东地区变色的。史书说到尉迟叔侄对抗杨坚时是说这样说的,“尉迟迥所统辖的相、卫、黎、、贝、赵、冀、瀛、沧等州,尉迟勤所统辖的青、齐、胶、光、莒等崐州,都追随他们,军队多达数十万人。”

  第三个要说的大佬是李穆,看看他有没有资格与杨坚相提并论?

  西魏开国之前,李穆就一直是宇文泰的头号亲信;李穆的能力非常优秀,而且对宇文泰忠心不二,并且救过宇文泰的命,所以宇文泰赐予李穆可以免死十次的特权。[注2]

  在杨坚篡位前,李穆曾拥有的头衔是上柱国、大司空、太保、太傅,这些头衔其实已是人臣顶格的头衔了。

  李穆的这种地位,与杨坚相比,实在相差不多。
  事实上,周宣帝死前,人臣排行榜中,皇族成员宇文盛排名第一、李穆排名第三、杨坚排名第四。[注1]
  而且当时的并州军区,绝对是北周精兵良马云集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对抗突厥人的前沿。
  后来,杨广以晋王的身份坐镇并州;再后来,李渊也是以这里为基地进行叛乱的。

  因为李穆有这样强大的实力,而且在关键时候还站在了杨坚一边,所以隋朝开国后,“李穆的子孙即使还在襁褓之中,也一律授予仪同三司。因此,李穆一门手持牙笏身居官位的多达一百余人,贵盛无比。”

  第四个要说的大佬是王谦,看看他有没有资格与杨坚相提并论?

  王谦的父亲在西魏时代,是12个开府将军之一;与杨坚父亲的地位相当。
  王谦的父亲在北周时代,最重要的职务是太保,这地位也不逊色于杨坚的父亲。

  周宣帝时代,王谦的头衔是:庸国公、柱国大将军、益州总管。
  我们必须得知道,益州总管这个职务,那可是非同小可的身份,益州在普遍时候,就是一个独立的军事政治经济地区。
  东汉末年,刘备得到它,就可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西晋灭亡之后,占据四川的军阀势力、军政大佬,通常都一言一行可以决定天下的大势。

  王谦作为益州总管,他的何去从,自然也可以让天下风云变色。所以王谦反对杨坚时,史书是这样说的,谦以世受国恩,将图匡复,遂举兵,署官司。所管益、潼、新、始、龙、邛、青、泸、戎、宁、汶、陵、遂、合、楚、资、眉、普十八州及嘉、渝、临、渠、蓬、隆、通、兴、武、庸十州之人多从之。
  第五个要说的大佬是于翼,看看他有没有资格与杨坚相提并论?

  于翼是宇文泰的女婿。于翼当时的头衔;“大司徒、幽定七州六镇诸军事、幽州总管。”
  单就这些身份,于翼未必比上述几个人地位更高。问题是,于翼的另一层身份,是于氏家族的领衔人物。

  于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有多高,我前面说了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在于谨活着的时候,于氏家族绝对是仅次于宇文皇族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于翼的弟弟于智、于义;侄子于仲文、于顗都也是坐镇一方的大哥级人物。

  于翼作为于氏家族的领衔人物,他的何去何从,那可是非常小可的事。

  第六个要说的大佬是司马消难,看看他有没有资格与杨坚相提并论?
  司马消难的女儿,现在就是小皇帝的皇后。

  司马消难的家族背景说起来比较复杂,而且一说也实在话太长了,关键是它离我们的主题太远。更主要的是,许多事情,你说的越多,人们越是什么也不记住。
  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在许多年以前,司马消难就和杨坚的父亲结为兄弟;杨坚一直都是以叔父的礼节对待司马消难。
  这种身份本身就够高了吧。

  所以司马消难开始反抗杨坚时,他所管的九州、八镇之地都打起了反对杨坚的旗帜。
  史书是这样说的,隋文帝辅政,消难既闻蜀公迥不受代,遂欲与迥合势,亦举兵应之。以开府田广等为腹心,杀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郧州刺史蔡泽等四十余人。所管郧、随、温、应(士)〔土〕、顺、沔、环、岳九州,鲁山、甑山、沌阳、应城、平靖、武阳、上明、(须)〔涢〕水八镇,并从之。
  当然了,这些势力之外,还有一个家族不得不提,那就是李虎一系的李氏家族。只是这个家族的领衔人物叫李渊(虽然他当时只有14岁),是这个长篇的主人公之一,所以我们放到后面一节详细介绍。

  在英雄传奇的故事书中,通常只会把聚光灯照在少数人身上,于是众多举足轻重的大佬,好像都是一个个打酱油的人,所以我们难免会感觉,少数人的一言一行就可以左右天下大局。
  其实呢,那些能成为副国级、国级的大佬,哪个也不是白给的;虽然说这些人写在历史书上,好像就是一个个的符号,人们很少会注意到他们。但是,谁敢说这些人都是打酱油的?

  所以,任何重大的军政博弈开始,决定胜负的关键,永远都是站队。在这种背景下,你可千万不要觉得,你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大家都站在你竞争对手的一边,你当时就狗屁不是了!

  我前面只是介绍了六个与杨坚地位相当的大佬级的人物,其实还有很多大佬的地位,也是不容低估的。甚至地位,也未必就比杨坚低。

  比如,宇文忻的父亲,是西魏开国12个大将军之一;其地位与杨坚父亲一样。
  宇文忻的父亲,历任大司空、大司徒、太保、大司马,爵位许国公。这些官爵,也都是顶格的。单就这些而言,江湖地位应该不比杨坚的父亲差多少。

  因为类似的原因,宇文忻18岁,拜授仪同三司,爵位兴固县公。
  23岁时,开府、骠骑将军,爵位化政郡公。
  宇文忻这种升官的速度,并不比早年的杨坚逊色多少。

  宇文忻不但出身显赫,而且是第一流的军事人才。所以,军队内只要有人们称奇的好战略、战术,即使不是宇文忻提出来的,人们也都认为,这肯定是宇文忻提出来的。

  再比如,还有一个叫梁士彦的大佬,他当年66岁,单就年龄而言,显然是杨坚父辈。更主要的是,梁士彦当时头衔是:上郕国公,上柱国、毫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
  单就这种头衔,说他一言一行可以左右大局,应该也不为过吧。


  这是周宣帝死后,杨坚一直犹豫不定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杨坚能不能成功,并不取决于他的实力有多大,因为单从实力上分析,杨坚想篡位,那就是标准的自不量力。
  杨坚获得胜利的机会,就是众多举足轻重的大佬,众多打酱油的角色,会选择支持他,或是会选择旁边看大戏;否则分分钟钟都有可能翻船的。

  而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佬、各种打酱油的角色,会怎么选择?显然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乐观的分析,哪个试图篡位的权臣,也认为大家不会冒着全家被杀的风险,反对自己。
  问题是,悲观的分析,千万别说你位高权重,只要你敢篡位,马上就会有很多人,想踩着你的脑袋上位。

  遥想当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杨骏以外戚的身份想专权;但是面对拿着刀枪要找他讨说法的大佬,当时就吓尿了,于是很快就领上盒饭,带着全家上路了。
  遥想当年,看着智力有问题的晋惠帝,赵王忍不住想篡位;但是他刚刚爬上皇位,却很快发现,四面全是反对他的武装力量,于是他也领着盒饭上路了。

  总的来说,面对好好的一锅肉,你一个人想独吞,千万要考虑后果;因为这很容易死全家的。

  但是杨坚思前想后,终于决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了。
  而走出这一步,其实已没有回头路了!

  走出这一步后,杨坚就问一个会看星相的高人,总而言之,我前行之路,是福还是祸?
  那个会看星相的高人说了,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躲不过!就算我现在告诉你,前面是个无法跨过的大坑,你难道就计划回头吗?总而言之,上天会保佑你的,你勇敢的向前走吧!此时此刻任何犹豫害怕,都是大忌!
  这个看星相的高的人说得委宛,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总而言之,此时此刻,还说什么天相呢?既然走上了不归路,你就勇敢的走吧!面前这个大坑,你飞身跃过,就会修成正果,如果落入大坑,就只能怪你命不好。但是据我观察,你的命非常好!

  走到这一步时,杨坚又问自己老婆,总而言之,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他老婆告诉他,你现在已骑在老虎背上了。你觉得,你现在跳下去,会是什么结果?总而言之,现在你想活下来,就得想办法继续骑在老虎背上,还得把老虎驯服了。
  你能不能一直骑在虎背上?你能不能把老虎驯服了?我实在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你现在敢跳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条!
  总而言之,事已至此,任何犹豫、恐惧,都是无益的,它只会让你获胜的机会变小。
  总的来说,经过两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洗礼,大家对谁当皇帝,其实真不是多在意的。

  更主要的是,杨坚乱臣贼子之心,路人皆知。而那些打着保卫皇权,一心要灭杨坚的人,就是什么忠臣孝子?实在未必!
  这就好像,董卓造大汉帝国的反;那些打着保卫皇权,一心要灭董卓的地方大佬,就会忠于大汉帝国?实在未必!
  大家说是要保卫皇权,实际上盘算来盘算去,也就是想着如何割据一方;甚至想着找机会当皇帝。
  那些有机会取代杨坚的大佬们,他们取代杨坚之后,十有八九也会篡位的;甚至是肯定会篡位的。

  如果为了反对杨坚,就让天下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了。

  既然如此,大家盘算来盘算去,还是支持杨坚当皇帝吧。总的来说,支持杨坚当皇帝,更容易保持天下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反对杨坚的人,虽然声势浩大,但也就是虚有其表。


  [注1]: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崐,申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随公杨坚为大后承。
  [注2]:李穆字显庆,少明敏,有度量。太祖入关,便给事左右,深被亲遇。穆亦小心谨肃,未尝懈怠。太祖嘉之,遂处以腹心之任,出入卧内,当时莫与为比。
  是日微穆,太祖已不济矣。自是恩盼更隆。....久之,太祖美其志节,乃叹曰 :“人之所贵,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轻身命之重,济孤于难。虽复加之以爵位,赏之以玉帛,未足为报也 。”乃特赐铁券,恕以十死。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