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英式船长、夜相当美、秦风不灭 、致远悠扬、大有行 、ty_郑鹤271828、草苞、左道正门、围炉煮酒话桑麻 、野冰鸟、大众暖男、长翅膀的小公猫、致远悠扬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七节 站队开始

  杨坚篡位图穷匕现之后,就72岁的韦孝宽,去接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之职。

  杨坚之所以让如此高龄的韦孝宽,亲自奔赴相州接替尉迟迥,就是希望大家清楚的看到,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帝国大佬,已站在自己身后了;希望大家都认清形势。
  但是很不幸,听到韦孝宽即将到来的消息,尉迟迥表面上非常欢迎,实际上早已做好了捉拿韦孝宽的准备。
  也许是因为尉迟迥表现的太过热情,所以韦孝宽很快发现其中有诈,于是在紧要关头,韦孝宽赶紧逃出了尉迟迥的势力范围。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
  韦孝宽作为一个72岁的老人,不但要长途跋涉到相州赴任;更在紧急头还要跑路成功,想一想也是够拼命的。

  随后,杨坚调动关中的军队,让韦孝宽担任大军统帅,去讨伐尉迟迥。
  经过两个多月的争战,尉迟迥就穷途末路了。
  又过了两个多月,韦孝宽死了。享年72岁!

  如果早韦孝宽早死上三五个月,就意味着杨坚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持者。
  杨坚一方面让韦孝宽接替尉迟迥,另一方面又让尉迟迥的儿子,亲自到相州,请尉迟迥到中央政府报道。
  杨坚此时的意思很简单,只要你愿意乖乖到中央政府报道,我保证你以后吃香的喝辣的。
  遥想当年,司马懿图穷匕现之际,也让曹爽赶紧回洛阳城,曹爽思前想后,选择了回到了洛阳城,结果很快就让杀了全家。

  尉迟迥接受杨坚的征调,后果是什么呢?应该没有曹爽那样可悲。毕竟和尉迟迥处境类似的大佬太多了,如果尉迟迥选择站在杨坚一边,杨坚还敢清洗他,那整个北周帝国的大佬,恐怕就都也没有安全感了。

  问题是,尉迟迥借着维护皇权的机会,起兵反对杨坚,会是什么结果呢?乐观的想象,那就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尉迟迥拒绝了杨坚的拉拢。
  简单的看,尉迟迥完全有机会打败杨坚。因为尉迟迥本身的影响力就是惊人的,关键是,他还有许多举足轻重的同盟者。
  更主要的是,杨坚现在就是以乱臣贼子的形象出现;尉迟迥是以保卫皇权的形象出现。

  但是很不幸,尉迟迥最后输了。
  许多时候,人生就如坐在赌桌前。
  在关键的时候,你敢把全部家档都押上去赌一把,就有可能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问题是,输了呢?
  尉迟迥此时的处境,就是如此的;杨坚此时的处境,也是如此的。

  处于尉迟迥的背景下,他应该怎么做呢?
  杨坚本身就代表着杨氏、独孤氏两大家族的力量;而韦孝宽已用实际行动,表示站在了杨坚身后。如果尉迟迥也愿意站在杨坚身后,以这四大家族的实力,应该是不会输的。

  从这层意义上,尉迟迥如果愿意站在杨坚身后,肯定可以在大隋帝国常委席上就坐,更可以让尉迟家族实现一个新的辉煌。

  但是很不幸,尉迟迥想实现更大的辉煌,于是就选择了站在杨坚的对立面。于是两个多月后,他就输得一无所有了。
  邺城被攻破了,尉迟迥率众进入了内城,作着绝望的挣扎。最后,尉迟迥也感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扔掉弓箭,站在城楼上发表了一通感天动地的演讲,就自杀了。


  尉迟迥最后的演讲内容是什么?因为资料有限,我们不得而知了。
  但是从资料丰富的现代史内容去推想,无非是以下内容。
  总而言之,杨坚是一个坏人,我是一个好人;杨坚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择手段,我为了忠君大义不惜牺牲一切。
  再总而言之,我虽然马上就要死了,但是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可以无愧的对先帝说,我已经尽力了。
  再总而言之,你们跟着杨坚这个狗贼,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希望你们迷途知返。总而言之,这个世上的忠臣孝子是杀不光的,死了我,还有后来者!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有有机会说话的时候,都会把力求证明自己代表正义,自己的对手代表邪恶。
  至于说到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牺牲全家;冲在最前面的大哥,都有这种心理准备的。因为在那种绝顶争锋中,你连这种心理准备也没有,就算机缘巧合坐在了最前面,也就是曹爽、阿斗那样的角色。

  那些在最后时刻,依然追随在尉迟迥身后,做着绝望挣扎的小弟,应该怎么定性呢?

  人生的选择,许多时候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同样的选择,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在尉迟迥陷入绝望之际,他的众多小弟,依然不离不弃的追随在他身后;胜利者会怎么对待他们?
  这个很难说。
  因为,说这些人是传说中的忠义之士,能说通;说这些人是死不悔改的反动分子,一样能说通。
  不同的定性,对他们的处理,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韦孝宽对他们的处理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不剩,全部活埋!

  韦孝宽的意思很简单,你们以前和杨坚作对,可以理解为你们被少数坏人欺骗了、胁迫了;到了此时此刻,你们还与杨坚作对,只能证明你们就是一心想与人民为敌!
  韦孝宽希望得到的结果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大家认清形势。换而言之,在政府给你们机会投降时,你们赶紧投降;否则,等待你们的就是死路一条。

  随后的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
  因为面对韦孝宽这种铁血残酷的政策,敢继续顽抗的人,估计没有多少。
  当然了,这是后话。
  韦孝宽在率军围剿尉迟迥时,开始也并不是多顺利。
  总的来说,杨坚本身拥有的实力非常有限,而且篡位的吃相,也实在太难看了,所以即使有韦孝宽那样的大佬,站在了他身后,也依然缺乏足够的胜算。
  在这种背景下,坐镇前方的韦孝宽,就向杨坚秘密报告说,据可靠情报,他下面有三个司令官,和尉迟迥有着不清不白的关系。

  杨坚就想找人替换前方的这三个司令官。他的首席智囊李德林就说,这些军政大佬,从理论上,现在与您还是同事关系,他们对您缺乏绝对的忠诚,这是很正常的事。
  甚至而言,这几个大佬对您首鼠两端,您换几个大佬过去,这几个大佬,就一定可信?
  现在天下刚刚开始站队,大家心怀各种犹豫,那就是自然而然的;深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人们这样选择,都是一种罪过,那有类似倾向的大佬实在太多了,到时谁还敢站在您身后呢?

  关键是,您派人替换他们,无非有两种可能。
  第一、他们拒绝交出兵权。如果是这样,我们无非是逼着他们公开站在尉迟迥一边。
  第二、他们会乖乖交出兵权。问题是,这些人站在您一边替您卖命,却被您用突袭的方式解除了兵权;站在您一边的高级将领,谁还有安全感呢?

  更主要的是,您这样一折腾,等于在战争开始后,突然临时换将帅,从理论上,他就不是好事。
  不如这样吧,您再派一个心腹的人,到前方当总政委。总的来说,他们现在也就是首鼠两端,只要您派的总政委处理得当,应该能把他们控制住的。
  杨坚一想,也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杨坚挑选政治委员时,又出现问题了。
  因为有资格到前方当总政委员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这种人,其实都有坐看风云起的资本,你现在让他们拿着全家人的脑袋,陪你对赌到底,他们难免会犹豫的。

  杨坚先让一个大哥到前方当这个总政委,这个大哥说了,我爹在现在就在敌人的地盘上。我担任这种职务,好像不合适。因为敌人一看我这样积极为你卖命,直接杀了爹,我的损失可就大了。[注1]

  杨坚就又让另外两个大哥到前方面这个总政委,一听杨坚想让自己到前方当总政委。这两个人当时也拉稀了。
  他们一个人说,我从来没有率军打过仗,这种工作,我可真无法胜任;另一个说,我老妈这段时间病了,我必须得回家伺候我老妈。[注2]

  杨坚一看他们这副德性,当时就啥话也不说了,但是也给这几个人记了一笔账。因为我让你们当这个前敌总政委,那就是把你们当自己人!你们现在竟然就这种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高颎就主动表示要当这个前敌总政委。
  杨坚非常高兴。
  高颎在此前就对杨坚说过,您现在就是我的大哥;跟着您混,就算死了全家,我也绝不后悔![注3]
  一个人拥有了这种觉悟,在关键时候,才敢放手去做事的。

  几个人的资历、实力、能力相差无几,拥有这种觉悟的人,肯定会拥有辗压性的优势。
  因为一个人穷凶极恶(或是道德高尚)到这种境界,你与人家相争的时候,不要说真正过招了,就是人家强大的气场,也会把你吓尿的。
  对此,谁也不要吹牛X。不要说面对一个随时准备死自己、甚至死全家的对手了,就是面对一个随时准备下大狱的对手,你与人家相争的时候,也难免会吓尿的。因为和这种人相争,你不是没事找事吗?

  这种强大的气场,是装不出来,它需要内心强大的信念支持。
  许多人常常认为,自己穿越回去,就能如何如之何。
  其实呢,生于和平时代的人,经历过几次生死对决?又亲眼见过多少人,因为一念之差,当时就死了全家的事?关键是,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出去赌自己的命、赌全家人的命,你敢去赌吗?

  对于普通人而言,拥有这种觉悟,好像是难以想象的事。但是进入一定层次,在特定的环境中,拥有这种觉悟,常常就是必备的素质。
  因为进入一定层次,在特定的环境中,经常就是一脚天堂一脚地狱的选择。

  因为当时局势不明,所以并州军区主管李穆的儿子李士荣,一度劝李穆加入反对杨坚的行列,但是李穆拒绝了这种诱惑,并且坚定的站在了杨坚身后。[注4]
  当然了,因为当时局势不明,所以李穆的侄子(仪同大将军、怀州刺史李崇),一度也想加入反对杨坚的行列之中。但是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站在了杨坚身后。

  当然了,事后证明,李穆的这种选择绝对正确。
  李穆这一次站队正确,让他真正登上了人臣的顶点。

  《隋书》臣子列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李穆。
  杨坚当皇帝后,李穆的子孙即使是婴儿,也封为高官;一家称得上是高官的人有一百多。
  史书是这样记述的。“不久李穆自并州入朝,文帝即任命李穆为太师,。特许他在朝拜时不称名。李穆的子孙即使还在襁褓之中,也一律授予仪同三司。因此,李穆一门手持牙笏身居官位的多达一百余人,贵盛无比。”

  李穆选择站在杨坚身后,让支持杨坚的人信心更足了。
  毕竟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佬,控制着那样重要的地区,站在杨坚身后。让杨坚的胜算更大了。

  韦孝宽那一年72年;李穆当时多大呢?71岁!
  在人生70古来稀的时代里,这两个人都是高寿。
  如果这两个人死的早一点,在这个关键的站队时刻,会是什么结果呢?没有人知道。

  尉迟迥起兵后,派人拉拢于翼,于翼断然拒绝了;派人拉拢于仲文,于仲文也断然拒绝了。
  于翼、于仲文是于氏家族的核心成员,他们坚定的站在杨坚一边,怎么估量他的价值也不过分,因为这意味着于氏家族支持杨坚。

  于仲文拒绝这种拉拢,所付的代价那是惊人的,因为他的家属都在尉迟迥的地盘上,所以尉迟迥一看于仲文这样不服气,当时就把于仲文的家属都杀了。
  于氏家族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通过稍后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不久后,因为于翼、于仲文有错,杨坚就把他们都抓了起来。于仲文就在狱中上书说。
  当年,尉迟迥为了拉拢我,许我大将军之职,邑万户。但是我还是坚定的站在您身后,为此,尉迟迥杀了我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我二叔于翼帮您对抗尉迟迥;我五叔于智帮您对抗王谦;我哥于顗坐镇淮南帮您稳定南部;我三叔于义在中央政府帮您稳定大局。
  您现在局势刚刚稳定,就这样卸磨杀驴,您觉得合适吗?
  于仲文说的话,肯定比较委宛,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杨坚闻此,就不敢再追究于翼、于仲文的错了。毕竟,与这种根深蒂固枝叶繁茂的家族结了仇,关键时候,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注5]

  从于仲文的这封信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到,于氏家族拥有的政治能量有多大,也可以看出,于氏家族站在杨坚身后,对杨坚的帮助有多大。

  站队开始后,单从力量对比,我们很难说,谁比谁的力量更大了。因为双方身后都有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存在。

  但是反对者,最大的缺点就是乌合之众。
  杨坚已是一副要向皇位冲刺的架式,所以只要决定支持杨坚的大佬,都是习惯性的以杨坚马首是瞻。
  而反对者呢?大家地位都相当,所以很难说谁是老大。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他们很难实现有效的协作,从而很容易被杨坚逐个击破。

  更主要的是,经过若干年的博弈,大家渐渐感觉,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所以他们自然懒得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淌这池子浑水。
  最简单而言,杨坚、尉迟迥谁胜谁负,对杨坚、尉迟迥等人来说,自然是个大事。但是对绝大多数省军级、市师级大佬、县团级的大佬来说,那才是多大点的事啊?

  因为类似的原因,反对者的力量虽然声势浩大,始终改变不了它是乌合之众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反对杨坚的人,表面上声势浩大,却是却非常不给力。于是三个月后,就被杨坚打得灰飞烟灭了。
  这是一次标准站队的过程中。站错了队,从前的一切,就有可能一风吹光的,就算因为种种原因,不会让一风吹光,也会大大缩水的。
  王谦、尉迟迥等人冲在最前排,还站错了队,所以从前的成就,就这样一风吹光了。

  李穆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因为站对了队,所以家族地位迅速上升,隐然成皇族之外的第一大家族。
  于翼为代表的于氏家族,因为站队正确,所以江湖地位算是维持住了。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却是,随着皇权越来越强大,站在前排的大佬,处境越来越艰难了。
  因为皇权强大,就意味着,皇帝会通过各种削藩的手段,把各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力量逐渐清理出局。

  所以,站在杨坚对立面的人,自然很快都被清理出局了;而积极支持杨坚的人呢?也很难有什么好的结局。

  最经典的就是,支持杨坚篡位的宇文忻、梁士彦、刘昉,都很快就让清理出局了。
  这几个人江湖地位都比较高,所以隋朝开国后,一度还想获得更大的权力,于是被杨坚都杀了。

  再经典一些,就是虞庆则、王世积都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了。
  以至于杨坚对高颎动了杀机后说,刚刚杀了虞庆则、王世积,如果再把高颎杀了,人们肯定会说我这是要把功臣往光了杀啊。

  再经典一些,高颎、贺若弼、卢贲虽然算是全身而退了,但是权力都被剥夺了。
  而且,这还是在隋文帝时代,进入炀帝时代,高颎、贺若弼都死于非命了。

  再经典一些,就是李穆家族庞大,但是炀帝时代,因为各种原因(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人们都说李氏当为天子),于是整个李氏家族就被砍杀殆尽了。

  [注1]:于是命令少内史崔仲方前去监察诸军,并有权节制军事行动。崔仲方是崔猷的儿子,以父亲在山东而推辞。
  [注2]:杨坚又先后命令刘、郑译前往,刘以自己没有做过将帅为理由推辞,郑译以母亲年迈需要侍奉为理由推辞。
  [注3]:高颎接受了邀请,并欣然回答说:“愿意听从杨公差遣。纵使杨公大业不成,我也不怕遭到灭族之祸。”杨坚于是任命高颎为丞相府司录。
  [注4]: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
  [注5]: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曰:...。曩者尉迥逆乱,所在影从。臣任处关河,地居冲要,尝胆枕戈,誓以必死。迥时购臣位大将军、邑万户。臣不顾妻子,不爱身命,冒白刃,溃重围,三男一女,相继沦没,...臣第二叔翼先在幽州,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臣第五叔智建斿黑水,与王谦为邻,式遏蛮陬,镇绥蜀道。臣兄顗作牧淮南,坐制勍敌,乘机剿定,传首京师。王谦窃据二江,叛换三蜀。臣第三叔义受脤庙庭,龚行天讨。自外父叔兄弟,皆当文武重寄,或衔命危难之间,或侍卫钩陈之侧,合门诚款,冀有可明。伏愿下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上览表,并翼俱释之。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雁小驴1、英式船长、长翅膀的小公猫 、ty_郑鹤271828、我是一皮狼98、野冰鸟、围炉煮酒话桑麻、夜相当美 、gdszslt、草苞、致远悠扬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李虎一系的选择

  在杨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李虎一系的领衔人物,名字叫作李渊。
  没错,他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此时的李渊只有14岁。
  此时的李渊,虽然还是未成年,但他是李虎唐国公的承袭者,所以他自然就是李氏家族的掌门人。

  对一个豪门大家族而言,就相当于一个小的政治集团。
  谁是他们的首脑,并不是看他的年龄、也不是看他的能力,而看他的身份。就如,皇帝年龄再小,他也是一国之主。

  当然了,此时的李渊虽然是李氏家族的掌门人,但是以他的年龄阅历,显然不足以作为家族的真正的决策者。
  就好像这种年龄的小皇帝,从理论上就是一国之主,但是以这种年龄,显然不足以成为国家的真正决策者。

  虽然说,此时的李渊,并不是什么多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多少戏份。但毕竟我们这长篇的主人公之一;所以需要花点笔墨介绍一下,与他有关的背景资料。
  在杨坚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候,李氏家族在站队时,显然出现了一点点波折。
  因为当时的杨坚,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所以面对一些人的拉拢,李渊的四叔李璋,竟然加入反对杨坚的行列里。

  李渊的四叔在反对杨坚时,还想拉拢李渊七叔的儿子。结果呢,李渊七叔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和自己兄弟商量一番,马上就选择了出卖他。
  于是,李璋就因此领了盒饭,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渊七叔的这两个儿子,一个叫李安,一个叫李悊。因为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候,不惜出卖自己亲叔父,坚定的站在杨坚一边,所以在隋朝一直混得非常好。[注1]

  因为在类似的原因,李唐开国的时候,李渊七叔一系,绝对称得上举足轻重。
  毕竟,他们在隋朝的江湖地位比较高,所以在和李渊造反时,带的股份就比较多。

  李渊造反时,他七叔一系的代表人物叫李孝恭(李安之子)。
  李孝恭在凌烟阁上排名第二;这也是因为凌烟阁的排名是李世民给排的,否则,以李孝恭的地位影响力,妥妥会排在第一名。
  大唐平定西北、关东的战争是李世民领衔进行的;而平定巴蜀、江南的战争就是李孝恭领衔的。从某种意义上,李孝恭在大唐开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与世民对等的。
  当然了,这后话,这里说到李孝恭,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李渊七叔这一枝系,因为这次站队绝对正确,使自己在李氏家族,成为仅次于李渊(李虎唐国公的承袭者)一系的强枝。

  现在的问题是,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出卖自己亲叔叔,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按伦理说,这两个人根本不值得别人信任?因为一个人连自己亲叔叔都要出卖,还有什么人,是他们不能出卖的?
  更主要的是,他们当时也不是杨坚的臣属,关键是杨坚明显是要篡位啊。他们为了讨好杨坚,就出卖自己亲叔叔,这叫什么事呢?[注2]

  按照皇权政治的理论,当你的亲叔叔与真龙天子发生冲突时,你应该支持谁呢?当然是应该支持真龙天子了。因为真龙天子就是人们心中最伟大的慈父![注3]
  从这层意义上,不要说你亲叔叔与真龙天子发生冲突了,就是你亲爹与真龙天子发生冲突,你也应该支持真龙天子啊。
  因为老话早就说了,爹亲娘亲也不如真龙天子亲啊。
  而且老话也说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忠,只能舍弃孝了。

  当然了,类似的说法那是非常牵强的。
  这就好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候,有人为了支持司马昭,不惜出卖自己的至亲,你说,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从大道理上说,他们妥妥的就是汉奸卖国贼啊!
  杨坚当时的地位、形象,和司马昭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想要做的事,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
  仅仅是因为杨坚所生活的年代,篡位的乱臣贼子,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所以人们都懒得丑化他们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干着司马昭一样的事,人们却很少会认为他们是反面人物;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为了支持他们,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人们也很少会认为他们是反面人物。

  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是皇权时代。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出卖自己亲叔叔的事,一直是个禁忌的话。因为这种事说起来,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杨坚地位稳定后,就亲自给这两个人出来站台了。总而言之,他们的选择完全正确!我一直都想因此奖赏他们,但是因为世俗的一些偏见,我却一直犹豫。后来我想,因为世俗的偏见,就让他们的功劳淹没,就任由他们受世俗的非议,我觉得实在不应该。所以我决定正式表彰他们,奖赏他们。[注4]
  面对这种表彰与奖赏罚,李渊七叔的这两个儿子,多少也是有些尴尬的。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他们也是出卖了自己的亲叔叔。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李氏家族内部成员,主动把叛乱分子交了出来,所以李氏家族没有栽倒在这个关键的坎上,否则,李渊四叔的叛乱变成既成事实,李氏家族就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了。

  皇权时代,面对叛逆的问题上,总是强调诛连,就是因为权力者希望大家知道,看到你的亲人有谋反的企图,就赶紧告密,否则,后果是你承受不起的。

  既然李氏家族越过了这个关键的坎,那杨坚的篡位,对李氏家族来说,就是一个好消息。

  首先,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是李渊的亲姨姨,因为这层原因,隋文帝与李渊一直非常亲近;[注5]至于隋炀帝,更是一直非常信任、重用。所以在局势一片混乱之际,让李渊坐镇军事重地晋阳。

  而在杨坚篡位的时候,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用极尽夸张的方法(为了忠于杨坚、出卖自己亲叔叔),让李氏家族又拥有了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总的来说,杨坚篡位成功,意味着李氏家族在衰落的过程中,暂时放缓了速度。

  但是李氏家族此时的地位,显然已不能和李虎时代相提并论。

  要知道,李虎是常委级的大佬。但是李虎诸子就再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进入常委席了。
  虽然说李虎诸子时代,李氏家族的地位显然是绝不可低估的。因为李虎的八个儿子,有六个都先后混到了省部级及以上的高官;尤其是李渊的父亲,作为唐国公的承袭者,虽然没有进入常委席,地位也绝不能低估。

  三子: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四子:李璋,北周梁州刺史。
  五子:李绘,隋朝夏州总管,
  六子:李祎,隋朝上仪同三司。
  七子:李蔚,北周朔州总管。
  八子:李亮,隋朝海州刺史。

  面对这种事实,谁也得承认,李氏家族依然是一个显赫的家族。
  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豪门家族,没有一个代表人物能坐在常委席中,多少证明它的地位衰弱了。

  而到了李虎孙子的时代,大约只有李渊袭爵唐国公,地位在省军级以上;李悊、李安用叔父的人头,换取了杨坚的信任,也让自己升到了省军级。其它人的地位,好像就很一般了。
  面对这种事实,谁也得承认,李氏家族不复往日的辉煌了。
  这大约就是老牌贵族的悲哀。
  我在评论红楼梦时曾说过,一种处于衰落中的家族,就是一代的地位比一代低,混过三四代之后,家族就没有一个真正能拿出手的大哥级人物。
  但是老牌贵族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家族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人脉通天。这也就是红梦梦开始后,贾氏家族实在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大官了,但是贾雨身为知府,却只能小心翼翼的巴结贾氏家族。
  毕竟,贾雨村官职不算低,但是他在上层社会没有根;贾政等人的官职不算太高,但是贾政的人脉圈可以直达天庭;家里来来往往,那就是非富即贵。

  对于豪门来说,多子多孙是一种很重要的政治资源。
  因为豪门子弟,通常都很容易拥有较高的职务,如果一个豪门大户子孙众多,那他们就更容易占据最多的军政职务。
  当然了,这个豪门想让自己家族地位不衰,还需要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否则,这种政治资源虽然庞大,也会因为成员众多,而分散殆尽的。
  更主要的是,这个豪门想让自己家族地位不衰,更需要代代有人在常委席、中委席里就坐。否则,这个家族就会渐渐游出权力核心。而这,是很难保证的。尤其是豪门贵族势力渐渐衰弱的时代,这一切就更难保证了。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没有意外,李氏家族可能就会这样渐渐衰落下去。

  由盛转衰的老牌贵族,最经典的就是于谨为代表的于氏家族。
  最经典的就是于谨混到了人臣的顶点,诸子也拥有极高的地位;诸孙的地位也不容人低估。但是后来呢?显然渐渐没落了。
  李唐开国后,于氏家族能拿出手的人物,似乎只有于志宁了(官拜宰相)。但是于志宁之后,好像就没有什么人物了。
  虽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到于谨、于氏家族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但是对于大多数历史爱好者而言,恐怕都没有听过这号人物。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于氏家族最辉煌的时候,是西魏、北周,而这两个王朝,只是两个分裂的王朝。对于太多的读史者而言,他们恐怕连这两个王朝都没有听说过。
  第二、进入隋朝,于氏家族还不可低估,但是于氏家族已没有真正前排就坐的人物了。于仲文很牛,但是与杨素、高颖、贺若弼等人相比,知名度实在太低了。
  进入唐朝,于氏家族的影响力已不是很高了。于志宁很牛,但是在唐代历史的存在感,却显然很低;至少说起唐代历史时,很少有人会把于志宁当个人物看。

  李渊后来的兴起,大约和杨坚一样,也有着许多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在隋文帝、隋炀帝时代,众多坐在前面的大佬,都因为被皇帝猜忌、或是试图与皇帝分庭抗礼,而被清理出局了。
  以李渊早期的资历、地位、职务,显然还不足以处于这种嫌疑之地;更主要的是,坐在前排的人,一个个被淘汰出局、或是受到猜忌压制时,李渊的地位就开始日益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一个人起步早,许多时候未必是多好的事;而一个起步晚一点,也未必就是什么坏事。

  杨玄感叛乱后。
  隋炀帝让李渊坐镇弘化郡,关西十三郡的军队都受李渊的调遣。此时的李渊,已隐然是一方诸侯了。
  随后,李渊又让李渊坐镇山西,“奉命承担郡县选补的文武官员的升迁贬退的职责,还负责征发河东之兵讨伐群盗。”要知道,此时的李渊不但负责抵抗突厥人,更负责围剿叛乱,而且拥有独当一面的地位、权力。就更是一方诸侯的形象了。

  如果李渊开始,就在最前排就坐,简单的看,这肯定是好事。
  问题是,李渊如果一直在最前排就坐,就有可能因此猜忌出局,或是一直跟随在炀帝身边,而没有了造反的天时地利。
  史书为了夸大李世民的神功无敌,常常模糊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李渊起兵时,如果我们说李渊是第二大实力派,第一大的实力派,还真不好找了。
  要知道,李渊在晋阳,振臂一呼就可以组织起十多万军队,而且大多是精锐的职业军人;李渊的亲属团,在关中振臂一呼也可以组织起十多万军队,随时准备和李渊会师;关键是,李渊作为枝繁叶茂的李氏家族领衔人物,他一旦开始行动,众多非常有地位、有身份的人都会纷纷加盟。这样强大的力量,是当时哪个实力派,也无法相比的。
  至于李渊进入关中后,李氏集团作为天下第一大实力派的地位,就更无可动摇了。

  总的来说,李渊叛乱开始后,就没有一个对手的实力,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从这层意义上,李渊叛乱时,已占据了足够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对李渊威胁最大的力量,其实就是突厥!但是,李渊通过一系政治外交的运作,与突厥一直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至少从来没有与突厥,陷入硬碰硬的、不可调和的争斗之中。


  [注1]:数日,转邓州刺史。安请为内职,高祖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俄迁右领军大将军,复拜悊开府仪同三司、备身将军。兄弟俱典禁卫,恩信甚重。
  [注2]:安、悊之于高祖,未有君臣之分,陷其骨肉,使就诛夷,大义灭亲,所闻异于此矣。虽有悲悼,何损于侃。
  [注3]:悊谓安曰:“寝之则不忠,言之则不义,失忠与义,何以立身?”安曰:“丞相父也,其可背乎?”遂阴白之。
  [注4]:高祖尝言及作相时事,因愍安兄弟灭亲奉国,乃下诏曰:“先王立教,以义断恩,割亲爱之情,尽事君之道,用能弘奖大节,体此至公。往者周历既穷,天命将及,朕登庸惟始,王业初基,承此浇季,实繁奸宄。上大将军、宁州刺史、赵郡公李安,其叔璋潜结籓枝,扇惑犹子,包藏不逞,祸机将发。安与弟开府仪同三司、卫州刺史、黄台县男悊,深知逆顺,披露丹心,凶谋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诚节,嘉之无已,懋庸册赏,宜不逾时。但以事涉其亲,犹有疑惑,欲使安等名教之方,自处有地,朕常为思审,遂致淹年。今更详按圣典,求诸往事,父子天性,诚孝犹不并立,况复叔侄恩轻,情礼本有差降,忘私奉国,深得正理,宜录旧勋,重弘赏命。”于是拜安、悊俱为柱国,赐缣各五千匹,马百匹,羊千口。复以悊为备身将军,进封顺阳郡公。
  [注5]: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