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单从这个角度看,依附人口的生存状态,应该比自由人的生存状态更好。
  因为简单的去看,肯定是因为政府的傜役赋税更重,所以这些人才会依附豪门大族,去试图逃避这一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依附人口多少有着奴隶的性质。因为他们都是黑户;他们与主人的依附关系一旦建立,以后的命运是好是坏,实在难说的很。
  因为一个人想脱离政府的户籍,自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一个人想与主人脱离关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一个人只要依附了豪门大族,以后主人会怎么对你,这个实在难说的很;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依附人口就不是完全的自由人。

  许多依附关系的建立,本身就存在暴力、欺诈、胁迫等迫不得已的原因;并不会完全都是人们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想找豪门寻找保护。
  总的来说,帝国政府非常残暴贪婪!但是豪门贵族,也没有几个是省油的灯。

  从这层意义上,当强大的皇权,要给依附人口重新上户时,你说他们会是什么感觉?
  这个很难说,因为基于豪门大户的角度,肯定会说,这些人从此就会失去主人的保护,就会让残暴贪婪的政府奴役了;而从政府的角度,这就是政府要解放他们。

  而这一切,我们也很简单的说,哪一方的说法更正确。
  这就好像,一个人生活在中央集权强大的时代处境好?还是生于豪门贵族势力强大的时代处境好?它实在难说的很。

  为豪门贵族政治辩护的人会说。
  在豪门贵族政治下,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会受到各种约束,所以他不敢、也无法肆意妄为;关键是,豪门贵族会与依附自己的人口拥有长久的密切的利益关系,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关心依附人口的生存状态。
  而在中央政府集权下,皇帝高高在上,权力不受限制,他就会胡作非为;关键是,各级官员今天在这里工作,明天到那里工作,他只求政绩,绝不会考虑当地百姓、或某个系统的长远利益。
  我们很难说,类似的观点完全错误,但显然也很难说,它完全正确。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央集权下,社会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就会削弱,而一个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了,从普遍意义上,它肯定不是坏事。

  所以,当隋朝要清查隐藏人口、田地时,豪门大族自然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态度,但是底层百姓会是什么态度,这个实在难说的很。
  与此同时,隋朝政府编写的《五教》,在江南开始普遍流行,中央政府派下来的官员,强迫江南人必须背熟它。
  在这种背景下,江南豪门大族,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五教》到底写的是什么?
  因为史料缺乏,我们很难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江南人对这个《五教》深恶痛绝。以至于江南大规模叛乱时,人们在虐杀官员前,都是在质问官员,你还能强迫我们背诵《五教》吗?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江南人为什么会对这个《五教》如此深恶痛绝呢?因为史料缺乏,我们也很难知道。但是从情理上,这个《五教》应该包含两层基本内容。
  第一层基本内容,贬意的说,自然是奴化教;褒义的说,就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总而言之,大家要珍惜这来之这易的统一与稳定;要自然维护代表我们利益的社会秩序。
  第二层基本内容;就是是把中央政府的治国方针,作了基本的说明。总而言之,中央政府就是要打击各种各样的南霸天、北霸天,还人民一个公平的世界。

  就我理解,人们对五教如此深恶痛绝,苦大仇深,主要是原因于第二种原因;只是这种原因,无法说出口,所以大家在叛乱时就强调第一种原因。

  其实呢,什么奴化教育不奴化教育?因为南北文化的充分融合,们对北朝的统治,并没有多大的排斥感。如果江南人对北朝统治非常排斥,隋军哪能迅速席卷整个江南呢?

  但是,说到清查隐藏人口、田地这种事,那可不一样了。因为老话说了,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拥有大批隐藏人口、田地,这是豪门大族的根本利益;政府想剥夺这一切,大家能不急吗?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给农民减负、禁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但是,地方政府始终都是我行我素。在这种背景下,某地有一个人,就把中央政府的相关文件拿出来,四处传播、并号召大家学习。
  结果不用问,许多人那是杀这个农民的心也有。因为任由这个这个胡作非为,岂非是说在座诸位,都不用审判,就可以拉出去枪毙了?
  因为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禁止乱收费了;大家还乱收费;政府三令五申说,要给农民兄弟减负,大家却没事就是要压榨农民,你说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更主要的是,顺着这滕随便一查,在座诸位哪个能少了贪污腐败的事?
  本来天高皇帝远,大家都这样干,啥事也没有。现在有人却把中央政府的红头文件拿出来满世界宣扬,这不是号召刁民闹事吗?
  于是,这个人很快就被抓了起来。

  我们必须得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有收音机、有电视了;有汽车、火车了。尚且如此;在隋文帝时代,就更不用说了。

  地方豪门大族之所很牛,就是因为他们能阻止中央政府与他们争夺人口田地。
  隋朝征服江南后,就开始与江南豪门大族争夺人口了。面对这种问题上,豪门大族自然是绝不会退缩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看到众多鬼子、伪公务员组织老百姓学 政府的文件精神,自然是恨得想杀了他。
  豪门大族叛乱的目的非常明确。
  如果可能的话,那就追求江南自治独立;这样的话,江南就可以继续维持豪门大族统治的传统。
  退而求其次,就是让大隋皇帝面对风起云涌的叛乱,感到不能在江南继续推行相关政策了。遥想当年,光武帝刘秀想与豪门大族争夺田地,结果面对此起彼伏的叛乱,终于感觉这样折腾下去,有可能要翻船的。于是不敢再这样玩了。而中国豪门政治的历史,也就是从那时渐渐拉开序幕的。

  在过去的二三百年时间里,北方的统治者,一直无法把触角伸到江南;现在虽然统一了江南,但是基于江南豪门大族的角度,现在的江南依然是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想与他们争夺人口田地,是门也没有的事。

  但是很不幸,随着交媒的发展,皇权终于可以强有力的渗透到每一个地方了。


  为了彻底打击陈国旧势力的反抗;隋文帝选择 了釜底抽薪的策略。

  第一、通过各种宣传,以及事实,让底层百姓相信;你们把户籍归于政府;比依附豪门强多了。换而言之,希望你们不要给豪门当无谓的炮灰。对于你们而言,户籍、田产由豪门掌握,还是由中央政府掌握,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第二、在一些特殊地区,可以适当放宽政策,换而言之,对于边远地区,隋朝也承认鞭长莫及,所以适当承认他们的特殊性。

  这样一来,就会把叛乱者彻底的孤立起来。

  为了煽动大家跟自己一块叛乱,江南很快流传一种谣言,那就是大隋帝国要把江南百姓迁到北方去。
  类似的谣言,虽然经不起理性的推敲,但是在一些别人用心的人推动下,整个江南,一时那就是人心惶惶。

  面对这种叛乱,隋文帝杨坚的态度非常简单,那就是绝不妥协。总而言之,不服就打,多会儿打服了才算完。于是,隋文帝派以残酷著称的杨素,去执行相关军事任务。
  为了更强有力的与豪门贵族,争夺隐藏人口、田地。政府实行了很多优惠的政策。
  比如,缩减傜役的时间。以前一年徭役30天,现在缩减成20天;以前18岁开始服徭役,现在21岁开始服徭役;以前60岁才不服傜役;现在50岁就可以不服傜役了。
  再比如,你只要进入政府的户籍,政府就会按人头给你分配大量的土地。比如,一个男丁给八十亩;一个女丁给四十亩。
  事实上,在平定江南之前,这种政策就在北方开始大规模的实行了。

  而且,中央政府把相关政策性的小册子,强行要求大家都熟读熟背它。总而言之,大家千万不认为豪门贵族政治比中央集权政治更优越。

  总的来说,豪门贵族的势力开始渐渐衰弱,而且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所以这是江南豪族最后的挣扎,最后只能无奈接受这种事实。

  因为类似的叛乱,缺乏广阔的、坚实的底层基础,所以看起来声势浩大,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就被彻底平定了。

  看到我这样写,难免让会一些人产生错觉,那就是我认为隋文帝是天下人的解放者。
  我绝没有类似的意思,我前面一再说了,这只是皇权与豪门争夺资源、争夺控制权的产物。

  中央集权强大、皇权强大的时代,与豪门贵族强大的时代,哪个更好呢?这个永远不可能有简单的答案。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隋代开始,豪门贵族的政治已渐渐走入尾声了。
  当然了,这只是刚刚开始。从此之后,豪门贵族就只能沿着下坡路不断向下走了。

  因为西方的意识形态一度占据主流;而西方自古中央集权相对弱小,即使今天也相对弱小。
  所以许多学者,都会有意无意认为中央集权弱小,更有利于社会百姓。但是随着中国的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人们又似乎开始重新审视类似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我们很难说哪种政治制度好,也很难说哪种政治制度不好。关键是,即使它真的很好,也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能推行的。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草苞、围炉煮酒话桑麻、雁小驴1 、英式船长、大有行、赖不叽叽 、左道正门 、夜相当美、致远悠扬、我是一皮狼98 、RorschachS、ty_郑鹤271828、258歹、156032032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节 兔死狗烹

  看到开国皇帝清洗功臣,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皇帝太坏了。
  因为大家一块打江山,就应该大家一块坐江山;大家一块打下了江山,皇帝就大小吞吃,把别人都踢出局,这叫什么事呢?

  但是在政治舞台,就没有什么温情可言。

  如果皇帝无法把功臣集团清理出局,就意味皇帝与众多大佬共享天下。
  这种事,说起来非常有人情味。但是它的结果就是,皇权始终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于是,皇帝一死,他的孤儿寡母就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当然了,如果只是皇帝的孤儿寡母毫无保障,也就是皇帝与众多大佬,鱼大吃虾、虾大吃鱼的游戏罢了。对此,我实在懒得替他们抱不平;因为皇帝的孤儿寡母可怜,被清理出局的大佬就不可怜?
  问题是,他们之间争斗无休的结果,就是天下始终处于一片分裂混乱之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后,皇帝被废被杀如同家常便饭;帝国忽生忽灭如同走马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取得胜利后,永远只能维持皇帝与众多大佬共享天下的事实。

  皇帝与众多大佬共享天下的事实,说起来好像非常有人情味;还非常有民主共和的意味,但它显然意味着天下混乱纷争无休无止。

  在豪门大佬势力巨大的时代。
  皇帝就是自古轮着坐。而真正牛X的豪门大佬,却是一直屹立不倒。
  最经典的就是,晋朝亡了,宋朝(刘裕开创)灭亡了;王谢家族依然是笑看风云。
  再经典一些,就是西魏灭亡了;北周灭亡了,于氏家族依然笑看风云。

  以至于大唐开国许多年后。李世民竟然惊讶的发现,在人们眼中,李氏皇族竟然不是天下第一大家族。
  李世民当时就火了,因为我们李氏家族,不是天下第一家族,谁是天下第一大家族?
  这也真是因为豪门贵族势力削弱了。否则,李世民就因为自己是皇帝,就敢大放这种厥词,肯定就是不想混了。
  这就好像,刘裕当皇帝后,敢说王、谢家族凭什么排在我刘氏家族前面,人们肯定更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土鳖成精,关键是,他敢这样嚣张,肯定是不想混了!

  在这种政治环境中,皇帝哪敢奢言削藩呢?皇帝哪敢奢言把功臣集团清理出局。
  因为在那个年代,天下就是皇帝与众多大佬共有的天下。

  隋朝开国后,豪门贵族的势力渐渐削弱;所以,隋文帝玩兔死狗烹时就比较容易了。

  梁士彦、宇文忻;刘昉。
  这三个人,在北周时代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江湖地位,而且是杨坚可以篡位成功的重要支持者。对此,在前面章节已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
  杨坚当了皇帝后,就开始猜忌他们。

  说到杨坚猜忌刘昉,史书是这样说的“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
  说到杨坚猜忌梁士彦,史书是这样说的,“高祖忌之,未几,征还京师,闲居无事。自恃元功,甚怀怨望。”
  说到猜忌宇文忻,史书是这样说的,“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

  这三个人在北周时代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帮助杨坚篡位成功后,却是落了个这种下场,难免会感觉不服气。关键是,他们认为,既然自己能帮杨坚上位,就也可以把杨坚弄下台的。
  基于杨坚的角度,他对这几个人已是仁至义尽了。
  因为你们帮我当了皇帝,这份情我一直记得。关键是,我现在玩的,也不是什么兔死狗烹,而是杯酒释兵权啊。我只是解除了你们的权力,但是你荣华富贵一样也不少啊。

  问题是,基于这些人的角度,他们绝不会这样想问题的。
  因为这些人把全家人脑袋押在赌桌上,就为了交出权力,享受这种所谓荣华富贵?开什么玩笑!
  既然如此,双方的矛盾就是难以调和的。

  这三个人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影响力;更没有发现,时代已渐渐发生了变化。
  所以,梁士彦的外甥,有幸受到他们的拉拢,当时就吓得睡不着觉了,因为这是要死全家的节奏啊,于是赶紧选择了向杨坚告密。
  当然了,某个大哥也有幸与他们共事,一看风声不对,马上就选择了反水。这个大哥及时反水,所以躲过了一死。
  杨坚对这三个人的处理,也算宽大,这个三个全部杀头,家产全部充公;大小老婆也全部充公。[注1

  这种处理,有什么宽大可言呢?
  因为这是死全家的罪,现在只是杀他们三个人,自然称得上极为宽大了。
  当然了,他们全家死罪逃过,活罪是不会免的。于是他们全家都削职为民。[注2]

  杨坚杀死这三个人,实在没有什么过分可言。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他们也是在造反啊!
  但是接下来这两个人之死,多少就有些太过分了。

  王谊最牛时的头衔是大司徒、郢国公。
  王谊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有人对杨坚说,王谊没事就看各种算命的书,还说自己有帝王之相。[注3]

  元谐是杨坚的同窗好友,杨坚上位后,他一直担任显要的职位。
  元谐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有人对杨坚说,元谐曾说杨坚是一个窃国大盗;更说自己头上有五彩祥云。[注4]

  两个开国大佬被杀,就是因为有人说他们背后胡说八道,这叫什么事呢?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皇帝这样杀人,那是非常温柔的。因为皇帝可以用这种云遮雾罩的罪名杀人,本身就证明皇帝拥有极度的自信、权力,所以拿刀砍人时,通常不会伤及太多无辜。
  若干年前,有一个皇帝想杀某个大哥,就给这个大哥编排了一大堆罪状;问题是,这一大堆罪状被编排出来,你说这个大哥的全家会是什么结果?关键是,平常和这个大哥关系密切的人,会是什么结果?于是,许多人那真是躺着就中枪了,关键是,这一枪常常会打死全家的。
  如果这个皇帝杀人时,也有极度的自信、权力,直接说这个大哥背后说自己坏话,哪有这么多事呢?

  这两个大哥被杀,还不算最经典,下面两个大哥被杀,就比较经典了。

  虞庆则是隋文帝时代的四贵之一,地位有多高,不用多介绍吧!
  虞庆则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小舅子告他谋反。
  他的小舅子,为什么要告他谋反呢?据说是因为,他的小舅子和他的爱妾私通,害怕被他发现。所以就先下手为强,诬告他谋反。于是虞庆则因此被杀了。
  这个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杀了虞庆则后,杨坚就让虞庆则的小舅子升官了。[注5]

  既然皇帝鼓励大家告密,而且告好了,还能升官,自然难以阻挡人们告密的热情。
  所以不久后,有人向杨坚告密说,某年某月,王世积曾找人看相,看相的人说王世积大富大贵,以后能当皇帝;王世积听了非常高兴。
  更主要的是,告密者还揭发说,王世积到凉州赴任时,他的亲信说,凉州精兵云集,是可以成就大事的地方。王世积说,凉州地大人少,不是用武之地。
  于是王世积就因为这种原因,被隋文帝杀死了。而向隋文帝告密的人呢,也因此升官了。

  这两个大哥之所以被杀,都是因为有人告密说他们想造反;关键是都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谋反事实。
  更可怕的还在于,揭发虞庆则、王世积的人,还因此告密有功升官了。

  这种经典的事例保存着,让任何谋反者,在联络人一块谋反时,都会有这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因为对方只要出卖你,就可以免去所有的罪过;还可以连升三级。你说,对方会不会出卖你?
  李世民时代,有一个人被判了死罪,一着急,就在狱中高呼,我知道XXX要谋反。于是马上得到召见。等这个谋反的事件破获后,李世民马上免去他的死罪,还让他连升三级。

  这种经典的事例出现后,就会让大家都生活在皇权的阴影与恐怖之中,因为这意味着皇帝看谁不顺眼,谁有就会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
  事实上,皇帝要收拾某个大哥时,节奏通常都是这样的。首先,有人告他谋反!然后,皇帝派人调查,这种事调查开始了,一切就看皇帝的心情了!
  皇帝心情好,最后就会还你清白。问题是,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后,你还会认不清形势吗?如果你真的还认不清形势,你死了全家,也不冤枉!所以,这样一折腾,你就赶紧交出权力,回家怎么舒服怎么过吧。
  皇帝心情不好,这样一调查,肯定会查出确凿的证据。到时,杀你,你都得感谢皇帝的八辈儿祖宗。
  要知道,皇帝真的心情不高兴了。抓来你身边的人,把各种酷刑给他介绍一番,估计让他写啥,他就会写啥的。如果你身边的人,都这样写上好几页低,你觉得,你一颗脑袋能抵了罪?

  当然了,因为皇权渐渐强大了。所以隋文帝猜忌一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会抑制住杀机;而受到猜忌的人,也大都会选择任由隋文帝摆布。
  最经典的就是,在调查王世积的问题是,有意无意把高颎也牵连进来了。

  看到皇帝有整高颎的意思,有人就向隋文帝告发了一件事。
  总而言之,高颎这段时间赋闲在家,有点不高兴,他的儿子就劝慰他说,塞翁失马,安知是福?想当年,司马懿不是也一直失势在家吗?[注8]

  这种事,往小了说,这就是家里的闲话一句。但是真的坐实了,而且上纲上线,那可了不得了。因为高颎位高权重,影响力巨大,还把司马懿当成精神的偶像,这还了得?
  其实,单凭这一句话,就可以坐实高颎的死罪了。事实上,杨坚当时就是决定杀高颎的。
  但是,隋文帝考虑到前年杀了虞庆则,今年又杀了王世积。现在再杀了高颎,这多少有些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于是就让高颎赋闲回家了。[注9]

  与高颎结局类似的人,还有贺若弼。
  贺若弼是一个把牛X二字写在脸上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排在人臣第一位,但他始终也排在高颎、杨素等人之后,所以不服不忿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这种表现,往小说了,自然不是多大的事。
  但是往大了说,这不用上纲上线,也是死罪。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怀怨望。
  于是贺若弼也赋闲在家了。[注10]

  类似结局的功臣,并不是只有高颎、贺若弼。事实上,当时的重臣,大都受到类似的待遇。
  隋文帝通常的操作都是这样的,先从天堂之上,把你打到地狱的边缘;然后再把你拉到人间;还有可能再把你拉到天上。
  总而言之,让你实刻感受到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

  说得具体点,就是开始一副要杀掉你的样子;对此,千万不要说你不害怕。因为隋文帝一个不高兴,杀过的人多了。
  后来呢,只要你表示驯服,就会放你一马。对此,你千万不要说自己不会感恩戴德,因为这等于把你从鬼门关又拉了回来。
  再后来,如果心情好了,还会再回到天上;只是不会给你实权了。
  再后来,如果心情更好了,还有可能继续重用你。

  这里面,最经典的人物是苏威。
  最开始,苏威一直位高权重。后来,有人说苏威结党,于是就被免职回家了;因此受牵连的知名人士有一百多个。[注11]
  后来,隋文帝心情高兴了,又准许苏威参加朝会宴请。[注12]
  再后来,隋文帝更高兴了,就又让苏威当宰相了。[注13]
  这一通人生的大起大落,你说苏威是什么感觉呢?而这还没有完!

  过了一段时间,隋文帝又不高兴了,直接就把苏威撤职了。
  过了一段时间,隋文帝又高兴了,于是苏威就复出了。[注14]
  后来,苏威的地位再次不断上升,后来,似乎比从前更牛了。[注15]

  只要我们能正视君臣之间的博弈,就应该知道杨坚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太刻薄的。
  所以隋朝开国之后。愿意接受杨坚猜忌,乖乖交出权力的大佬,结局也不算太差。

  最早交出权力的人,大约是梁睿。
  北周时代,梁睿最主要的头衔是小冢宰、柱国、蒋国公。在杨坚篡位时,他是平定巴蜀的统帅级人物。
  隋文帝上位后。梁睿认为自己位高权重,始终独当一面,多少有点心存恐惧,于是就主动要求到中央政府任职,隋后就过着半退休的、而且极尽腐败的生活。隋朝开国15年后寿终正寝,也算是平安着陆了。[注16]

  杨雄是隋文帝时代的四贵之一;地位之高,不用多介绍了吧。
  因为杨雄位高权重,深受大家敬重,也受到杨坚的猜忌。于是,提高他的职务,却剥夺了他的军权。
  面对这种结果,杨雄于是开始过着半归隐的生活。
  杨雄在大业8年才死的;而且一直享受着尊荣的待遇。只是,实在不再拥有实权了。[注17]
  郑译是标准的豪门子弟,而且在北周时代位高权重,是杨坚能篡位成功的关键性人物。所以杨坚上位后,进位上住国、并且颁发十道免死金牌。
  后来,杨坚不愿意重用郑译了,就告诉下面的人,以后小事就不要麻烦郑译了;这句话往好了理解,自然是皇帝要减轻郑译的工作负担;问题是,大家自然都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于是郑译坐在主管的位置上,却从来没有人找他汇报工作,他很快意识到发生什么了。于是赶紧请求辞职。杨坚也很快批准了。
  当然了,杨坚在批准郑译辞职时,给他极高的待遇、赏赐。
  但是,作为权力者失去的权力的痛苦,就如同吸毒者突然没有了毒品,郑译多少也有些想不开, 所以又是找道士到家里作法。
  他这样玩,到底是想干什么?往简单了想,自然是希望驱赶一下霉运,但是往深了想,谁知道他这是想干什么呢?

  事实上,玩封建迷信,通常是政坛大忌。因为你玩这种封建迷信,到底是想干什么?这个谁也不知道。
  你找人算命,算命的人,难免会胡咧咧的;总而言之,你这面相真贵不可言啊;你夫人的面相,也真是贵不可言啊。这话,简单的说,自然没有什么;住深了说,这可是要人命的事。
  你找道士作法,道士云遮雾绕的折腾了半天,到底是想让你达到什么目的,这也好像也说不清楚。如果有人说你,这是想作法让皇帝早死,你恐怕也说不清楚;如果有人说,你这是想追求不可言说的富贵,你也说不清楚。
  关键是,基于皇帝的角度,你想祈求富贵、平安;就好好听皇帝的话;否则,你把佛祖、上帝、安拉求遍了,也不好使!因为皇帝让你死的时候,佛祖、上帝、安拉都也救不了你!
  你想追求富贵、平安,不天天想着如何让皇帝满意,却想着让天地神佛满意,你眼里还有没有皇帝?

  所以郑译找道士作法的事,很快传到杨坚耳朵里。杨坚直接就把他叫过来,你这是想干什么?
  于是,郑译很快就让撤职了。
  但是隔了不久,隋文帝又开始拉了郑译两把;虽然说郑译再也无法恢复从前的地位了,但是整体待遇也不算太差了。

  皇权强大了,皇帝猜忌一个人的时候,通常就有杯酒释兵权的自信。

  许多时候,各种内讧的残酷,就是因为处于优势的一方,也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难免会感觉,只有把对方杀掉,才能避免对方的反扑!
  关键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也不觉得自己只有交枪投降这一种选择,所以看到优势者磨刀霍霍,依然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一切交出去。

  而当优势者的优势比较明显时。优势者觉得,只要把对方的权力解除了,就可以避免对方反扑。
  关键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一看对方对自己高呼缴枪不杀,通常也不会、也不敢作任何反抗。

  这样一来,显得君臣之间也比较和睦了。而杯酒释兵权,就是在这种基础发生的。

  隋文帝时代,多少没有这样潇洒,但是也算比较潇洒了。

  当然了,文帝时代的君博弈内容有很多。限于篇幅,我只是举几个我认为比较经典的内容介绍一下。
  总的来说,在这场君臣博弈中,皇帝完胜;因为豪门势力衰弱的序幕已正式拉开序幕了。
  [注1]:士彦、叔谐妻妾及资财田宅,忻、昉妻妾及资财田宅,悉没官。
  [注2]:丙子,士彦、忻、皆伏诛,叔侄、兄弟免死除名。
  [注3]:隋朝大司徒郢公王谊与隋文帝有旧交,他的儿子娶文帝女兰陵公主为妻。后来隋文帝对他的恩宠礼遇淡薄,王谊因此非常怨恨。有人告发王谊说自己名应图谶,有帝王之相;公卿大臣上奏说王谊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壬寅,隋文帝将王谊赐死。
  [注4]:乐安公元谐性情豪爽,有气概风度,少年时和隋文帝曾同窗学习,非常友好,隋文帝即位后,元谐多次担任显要职位。.....后来有人上告.....其次,元谐曾经和元滂一同谒见皇上,元谐私下对元滂说:‘我是主人,在殿上坐的不过是个窃国盗贼。’于是让元滂观望王气,元滂说:‘皇上上面的云气就好像是只蹲着的狗和跑动的鹿,而我们上面的是象征福德双全的云气。’”文帝听后大怒,于是元谐、元滂、祈绪都被处死。
  [注5]:什柱先与庆则爱妾通,恐事彰,.....什柱至京,因告庆则谋反。上案验之,庆则于是伏诛。拜什柱为柱国。
  [注6]:因徼幸上变,称:“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世积竟坐诛,.....拜孝谐为上大将军。
  [注7]: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之。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
  [注8]:顷之,颎国令上颎阴事,称:“其子表仁谓颎曰:‘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于是上大怒,囚颎于内史省而鞫之。
  [注9]:上闻而益怒,顾谓群臣曰:“帝王岂可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犹不得天下。与子言,自比晋帝,此何心乎!”有司请斩之。上曰:“去年杀虞庆则,今兹斩王世积,如更诛,天下其谓我何!”于是除名为民。
  [注10]: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
  [注11]:于是文帝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负责调查此事,基本属实。隋文帝非常愤怒,秋季,七月初一,苏威因此被免除官职爵位,只保留开府仪同三司,回家闲居;卢恺被免官除名,受牵连而获罪的知名人士多达一百余人。
  [注12]:不久,隋文帝又说:“苏威是个有德行的人,只是被别人所误罢了。”于是下令苏威可以参预朝会宴请。
  [注13]:秋季,七月乙未(初三),隋朝任命邳公苏威为纳言。
  [注14]:从祠太山,坐不敬免。俄而复位。
  [注15]:勤劳,进位大将军。仁寿初,复拜尚书右仆射。上幸仁寿宫,以威总留后事。
  [注16]:睿时自以周代旧臣,久居重镇,内不自安,屡请入朝,于是征还京师。
  [注17]:杨雄对待部下宽容,朝野内外都倾慕攀附,文帝嫌恶他深得人心,暗中猜忌他,不想让他继续再掌管兵马。八月初二,文帝任命杨雄为司空,其实是剥夺了他的军权。杨雄既然没有实权,于是就闭门闲居,不见宾客。
  [注18]:俄而进位上柱国,恕以十死。.......译自以被疏,阴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其婢奏译厌蛊左道。上谓译曰:“我不负公,此何意也?”译无以对。


  待续
  复dfgd21501:

  一个疑惑没想明白,请教 @泪痕春雨 和诸位网友,为什么杨坚上位以前的权力结构表现出很强的贵族政治特征,各大家族对于谁来领衔并不在乎,而在上位以后,皇权变得那么大,豪门代表随便捏?而且从杨坚的操作来看,似乎是胸有成竹,完全不尊重豪门代表特权的潜规则?
  ====================

  事物的变化,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时候。
  这就好像,一座大厦在突然倒塌前,在许多时候,人们并不会感觉到它马上就要塌了。

  杨坚、赵匡胤是两个处于历史变迁节点上的人物。
  从前困扰人们多年的问题,到他们掌权后,就突然结束了。面对这种结束,有时候看来,似乎都有点不可思议了,因为他们的能力,实在不会比前人更牛;而他们用的方式,也实在没有高明到了前人无法想到的地步。

  杨坚上位时,豪门贵族还不会意识到他就是豪门政治掘墓者;赵匡胤上位时,军方大佬也没有意识到,他就是军人政治的终结者,否则,大家就不会让他上位了。
  但是他们上位后,显然终结了这一切。

  而这一切的变迁,显然是客观环境变了。至少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杨坚、赵匡胤的能力远远高于前人。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英式船长、雁小驴1、jjk2017 、大有行、围炉煮酒话桑麻、ty_郑鹤271828、致远悠扬、ty_郑鹤271828 、luxiaojia2005、左道正门、我是一皮狼98、2016重新选择、258474029625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章 杨广上位

  第一节 诸王分封

  杨坚当皇帝后,就有人建议杨坚分封诸王。
  面对这种建议,许多人难免会感觉,这就是一个脑残的建议。因为套用现代的名词,这就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行为。

  其实呢,在那个时代,皇帝之所以分封诸王,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当时豪门贵族、军政大佬势力太大,所以皇帝不分封诸王,自己家族就会因为势力单薄而遭受灭顶之灾。

  曹丕开国立号后,一直压制皇族成员,结果呢?被司马家族和平演变了。你别说,司马家族还算比较温柔,篡位归篡位,对曹氏皇族并没有大开杀戒。
  刘聪开国立号后,一直压制皇族成员,结果呢?刘聪尸骨未寒,全家就被外戚靳准屠杀殆尽了。
  周武帝、周宣帝轮番打压皇族势力,结果呢?周武帝尸骨未寒,全家就被杨坚屠杀殆尽了。

  总的来说,围绕皇权角逐的利益实在太大,皇帝想让自己一世二世的坐在皇位上,那是需要各种可遇不可求机缘,更得需要各种巧妙的的权力平衡。
  否则,什么皇帝不皇帝的?那就是狗屁!臣子势力大了,抢他的皇位都是小事,因为常常会杀他全家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隋朝开国后,有人提议分封皇族子弟为王,杨坚马上就同意了。[注1]

  当然了,事实再一次无情的证明了,皇帝分封诸王,后果是灾难性的。

  分封诸王的结果,首先会让太子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
  因为强势诸王拥有巨大的、自成系统的军政资源,自然会窥视太子的地位。

  在晋王杨广夺储之心,已是路人皆知的时候;太子杨勇难免一心要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呢,太子杨勇的势力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他终于可以抵御来自晋王杨广的威胁了;问题是却让隋文帝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了。

  因为太子势力越来越大,而皇帝已年近花甲,大家难免都是一副要向未来皇帝(太子)表忠心的样子。
  最后的结果就是,隋文帝进入太子杨勇的势力范围,半夜上个厕所都害怕出事。
  在这种背景下,隋文帝就开始大规模削减太子杨勇的直属军队。[注2]
  最后,更选择了废掉太子杨勇,并把他幽禁了。
  在看传统历史时,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狗血的细节所迷惑,总认为太子杨勇被废,是因为他生活奢侈。其实呢,太子杨勇被废,就是因为太子杨勇势力越来越大,大到让隋文帝没有安全感了。至于生活奢侈云云,哪个皇帝不奢侈?

  说到奢侈云云,皇帝都是坐在那装X罢了。

  李渊要扩建、重修宫殿。
  有人就说,这宫殿是隋炀帝留下来的。这宫殿有多奢侈、腐败?还需要论证吗?我们竟然还要扩建它、重修它,这叫什么事?
  这就好像,隋炀帝用纯金马桶,我们现在还要在这个马桶上镶几个钻,你说这叫什么事呢?
  这种话,从逻辑上没有错误,李渊也得对此表示赞扬。问题是,在内心深处,李渊肯定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过。

  李世民大肆扩建重修宫殿。
  房玄龄就过问宫内的营建问题。李世民直接告诉他,这关你屁事啊!你是不是觉得,我盖几间房、装潢一下房子,还得向你请示啊!你把自己的心操好了,就可以了!
  房玄龄的逻辑,恐怕和前面那个老兄的逻辑一样。总而言之,这宫殿是隋炀帝留下来的,它有多奢侈腐败,还需要论证吗?我们现在还扩建它、重修它。这就好像,隋炀帝用纯金马桶,我们现在还想在这个马桶上镶几个钻,这叫什么事?
  李世民一看房玄龄这样玩,当时气得就想扁他。而李世民一生气,吓得房玄龄只能磕头认错。

  魏征一看李世民这种表现,马上就对李世民说,您有点失态了。希望您注意一下形象;因为就您这种表现,写在历史书上,您觉得会是什么形象?于是,李世民马上就检讨自己的错误。
  但是,李世民真会停止这种行为吗?肯定是不会的。
  至于后来的大唐皇帝,更不用说了。关键是,面对盛唐统治者超越隋炀帝的大规模营建,读史者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因为这足以见证,我们的大唐盛世啊。因为这样雄伟建筑,除了我们壮哉盛唐,还有哪个时代能做到呢?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太子杨勇被幽禁后,一度想向父亲辩解,更希望父亲原谅自己,所以经常爬在树上大声哭喊。但是杨坚显然没有原谅他的意思,虽然看到杨勇天天爬在树上大声哭喊,也拒绝和杨勇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

  问题是,儿子天天这样爬在树上哭喊,自己理也不理,多少不是个事。所以就问下面的人,杨勇这是要干什么?
  于是有人就说,杨勇疯了!
  疯了?疯了好啊!疯了,我就不用和他对话了。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想象太子杨勇心中的绝望;也可以想象文帝杨坚内心的痛苦。
  问题是,父子之势已成为这样,有什么办法呢?
  再后来呢,次子杨广上位后,就把太子杨勇杀了。

  杨坚让四子杨秀坐镇巴蜀。
  后来杨坚想调杨秀回京,杨秀竟然一直称病不回去。杨秀为什么要这样做,大约是因为他无法确定,自己老爸是不是还活着?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如果隋文帝生前没有摆平蜀王杨秀,那隋文帝死后,杨秀几乎是注定要造反的。

  看到蜀王杨秀面对圣旨,竟然敢心存观望。他的助手就劝他说,您可千万不要这样玩,因为您一旦这样玩开了,距离造反,就差一毫米的距离了。[注3]

  不久后,杨坚又派高级官员接替杨秀;杨秀依然拒绝交出权力。这个高级官员就告诉他,您可千万不要这样玩,因为您这样玩开了,距离造反,连那一毫米的距离也没有了。因为您这样是公然造反啊!
  杨秀思前想后,也知道这样玩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终于决定交出权力,到京城复命。但是走到半路,还是各种犹豫不定,于是竟然试图用武力夺回权力。却发现对方早有防范,只能无奈的回到了京城。[注4]

  文帝杨坚看到杨秀竟然敢和自己这样玩,难免会又伤心又失望;所以看到杨秀回来,理也不理杨秀,甚至公开表示,要杀了这个逆子!并且派人调查杨秀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注5]
  这一调查不要紧,有关官员竟然发现杨秀有意无意流露出窥视皇权的意思;更可怕的还在于,有关官员竟然发现,杨秀还曾找人施法,希望隋文帝杨坚赶紧死!
  隋文帝面对此情此景,当时就疯狂了。因为前一段时间,他天天害怕长子杨勇谋杀自己;现在四子杨秀竟然也希望自己赶紧死。自己到底作错了什么,为什么自己亲生的儿子,会这样对自己呢?

  于是,隋文帝把四子杨秀幽禁起来。
  被幽禁的杨秀,一度希望能和自己的爱子见面。结果只是惹来杨坚的痛骂。因为就你这种畜生,也懂得父子之情?
  你作法诅咒杨坚赶紧死的时候,你知道杨坚是你的什么人吗?

  当然了,隋文帝也知道,是自己构建了这种注定会骨肉相残的政治格局,才会让自己家庭内部亲情淡漠、冷酷。所以,终于割舍不断骨肉之情,还是让杨秀之子与杨秀相见;但是杨秀从此只能过着幽禁的生活。[注6]
  他二哥杨广当皇帝后,并没有杀他,但他还是一直处于幽禁之中。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杨秀到底有没有施法,盼自己老爸赶紧死呢?
  从情理上,这就是一个历史迷案。
  因为当时负责调查的官员,认为杨秀就是这样做了;关键是,杨坚也认为这件事证据确凿。从这层意义上,杨秀就是曾施法,盼自己老爸赶紧去死。
  问题是,若干年后,案情反转了。那就是据可靠资料表明,这一切都是源于太子杨广的陷害。从这层意义上,杨秀并没有干这种大逆不道的事。

  因为炀帝杨广成了历史最大的反派,关键是,历史书还用肯定的语气说了,这一切就是太子杨广在栽赃嫁祸蜀王杨秀。所以,我们通常总认为,杨秀并没有施法诅咒隋文帝赶紧死。
  其实呢,让杨秀失势的主要原因,是他接到圣旨后,一直在观望,并且流露出用武力割据巴蜀的意图。
  仅这一层罪状,就会让杨秀彻底失势的。
  在这种背景下,杨广大约没有必要冒险栽这种赃,因为这种赃一旦没有栽好,肯定会弄巧成拙的。

  当然了,这一切,只是我从情理上做出的猜测。我这样一说,大家这样一听,就可以了。
  事实上,杨秀有没有找人施法让老爸赶紧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杨秀坐镇巴蜀,曾明确流露出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意思。
  只要这个事实存在,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分封诸王到底有多危险。

  杨秀的出局后,牵制太子杨广的力量变小了。于是隋文帝马上开始重新布局。
  现在隋文帝已年过花甲了,而太子杨广年富力强。如果太子杨广流露出抢班夺权的意图,下面的军政长官,会怎么做呢?这一切实在太难说了。

  所以,隋文帝必须设置一些可以牵制太子杨广的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汉王杨谅的势力,开始越来越强大。

  让汉王杨谅牵制太子杨广的结果,会是什么?
  估计是不用猜的,那就是杨广和杨谅会成为死敌!
  但是,隋文帝显然只能这样做了。因为,让外人牵制太子杨广。一来,未必有人敢公然与太子相争;二来,外人势力强大了,杨氏家族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的。


  汉王杨谅在此前,就是一个绝对强势的亲王。因为隋文帝让他会镇关东,主管五十个二州的军政大权,而且可以不请示中央政府,就作出众多重大决定。[注7]
  现在,杨谅更开始不断违规扩大自己的权力。对此,隋文帝始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注8]
  因为有一个强势的亲王坐镇关东,太子杨广合法继承皇位,自然什么也好说,如果他用武力夺取皇位,坐镇关东的强势亲王就可以用勤王为号召,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中的。

  问题是,如果太子杨广一举控制了中央政府,就算他是非法上位的,谁能知道呢?
  从这层意义上,仅一个汉王杨谅牵制太子杨广,似乎存在太大的漏洞。因为类似的原因,隋文帝必须得在中央政府,也留一个牵制太子杨广的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隋文帝就开始打击支持太子杨广的宰相杨素;于是此前权倾朝野的杨素,开始渐渐被排挤出决策圈。[注9]
  而处处与太子杨广作对的柳述,在中央政府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高。[注10]
  柳述出身豪门,而且他还是隋文帝的女婿,所以他不但处于凌驾于杨素之上,更对太子杨文充满了敌意。

  柳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简单的看,隋文帝已60多了,而太子杨广正年富力强。他现在站在隋文帝一边处处压制太子杨广,等太子杨广上位后,他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问题是,他愿意帮助皇帝牵制太子杨广,就可以坐在权力舞台的正中央,这种诱惑,他肯定是难以拒绝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太子杨广刚刚爬上皇位,就把他踢出局了。总而言之,太子杨广忍的他太久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