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政大佬,面对类似的机会,他会拒绝吗?我是说皇帝希望他帮助自己牵制太子。
这个难说的很,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人们难免会充满太多幻想的。所以,当皇帝需要人牵制太子时,愿意出来与太子作对的人,那是多的去了。
遥想当年,一心与太子杨勇作对的人,那是多的去了!而结果呢,太子杨勇天天爬在树上哭喊,而这些人却是啥事也没有。
总的来说,太子算个毛啊!
有皇帝撑腰,和他作对才多大的事了。
问题是,如果杨坚早死上几年,太子杨勇顺利的接了班,并且大权在握了。当年敢这样玩的人,我估计都会后悔的肠子也青了。
关键是,谁也觉得,这些人的行为,有些不可理喻,因为你们为讨好皇帝、就就和太子作对,这得蠢到什么境界啊?
其实,早就有人说过,利益大到一定程度,脑袋掉了,不就是碗大个疤吗?甚至死了全家,才是多大的事啊!
是的,按常理说,太子是未来的皇帝。
问题是,皇帝年龄大,太子年龄小,皇帝就一定会死在太子前面?
当然了,太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太子一定能顺利继位?
这就好像进入股市,你说哪个股会涨?哪个股会跌?现在有一支股大涨着呢。你买了他,就可以接连几十个涨停板,你会拒绝买它吗?这个实在难说的很。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这样一布置,隋文帝大约感觉安全了。
在中央政府,支持太子杨广的宰相杨素受到各种打压;与太子杨广公然作对的柳述,开始成为帝国执政官。
在地方政府,汉王节制关东五十二州的军政大权;而且不断违规扩大权力。
简单的看,隋文帝的权力非常巩固了。
因为,太子杨广想在中央政府突然发难,估计是难以实现的。关键是,就算他强行控制了中央政府,汉王率领的关东军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来灭他了。
但是,这种玩法的结果是什么?就是隋文帝的儿子,会变得如同仇敌一样。
隋文帝死后,杨广、杨谅兄弟大火并。杨谅仅仅两个回合,就让晋王杨广打得彻底失败了。
面对汉王杨谅的失败,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因为杨谅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言之下之意,如果杨谅有普通读史者的军政才能,哪能这样轻易失败呢?
问题是,幸好杨谅败得这样干脆利索;如果杨谅和自己二哥杨广打得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大隋帝国恐怕当时都有可能崩了盘。
分封诸王,几乎是必然会引起骨肉相残。
因为诸王都有自己的班底,而且他们在此过程中,会拥有巨大的声望、功劳、职务。
他们退一步,希望永远拥有这种独当一面的权力地位;他们进一步,就希望自己可以竞争过太子,成为帝国未来的皇帝。
无论哪种追求,也是非常危险的。就算他们只是想保持独当一面的权力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巨大的权力资源,也会成为帝国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虽然说,翻开历史书,分封诸王总是意味着骨肉相残,皇族内讧,这一切在两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历史中,已被无数的事实反复证明过了。
但是杨坚坐在皇位上,依然只能继续无奈的这样做;因为环境就是那样的环境,杨坚也只能这样无奈的饮鸩止渴。
面对这我这种观点,难免会被一些人讥笑为宿命论。
因为在他们的历史观中,皇帝分封诸王,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吸取任何历史教训。
什么在当时背景下,换谁坐在那个位置上,也只能这样玩?这就是标准的宿命论,更是无视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
那我们看看李世民坐在那个位置上,是怎么做呢?依然是分封诸王。
关键是,李世民这样玩的结果,和隋文帝杨坚相比,也是难兄难弟罢了。
太子承乾面对魏王李泰的挤压,也是玩命扩张自己的势力。
最后太子承乾势力越来越大,于是李世民也认为太子承乾一心想谋杀自己,于是就把太子承乾幽禁了。
李世民与太子承乾的关系,和杨坚与太子杨勇的关系,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太子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关系,也和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的关系似曾相识。
关键是,李世民要调齐王李进京。齐王李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看到自己儿子竟然这样不知天高地厚,李世民直接派人灭了他。
李世民和齐王李的关系,和杨坚与蜀王杨秀的关系,也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只是杨秀没有公然造反,而齐王李公然造反了;当然了,杨坚并没有杀蜀王杨,而李世民把齐王李杀掉了。
从这层意义上,李世民比杨坚更失败。
我经常举到李世民的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贬低李世民,只是想证明,在类似的环境中,李世民尚且不能免俗,其它人更不用说了。
如果有人说,李世民怎么了?李世民也是人,是人就有可能犯糊涂;是人就有可能干出蠢事。李世民也不例外!
对此,我只能呵呵了。
是的李世民是人,肯定也会犯错的,但是如果说李世民会犯普通初中生都不会犯的错,也未免把李世民说得太不堪了。
关键是,几百年来,众多最杰出的军政大佬,都在类似的问题上翻了车,如果我们真认为,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上,就能练过这个坎,也未免把自己说得牛X了。
总的来说,当时的豪门贵族政治,虽然已走向了没落的边缘,但是它也足以让坐在皇位上的人进退失据,无所适从。
杨坚只能在近于宿命的轮回中无法走出。
李渊、李世民,同样只能在近于宿命的轮回中无法走出。于是,太子、强势亲王如同仇敌,最后兄弟火并,父子成仇。
[注1]: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
[注2]:于是文帝就对杨勇疏远、猜忌,........东宫值宿警卫侍官以上的,名册都令归属各个卫府管辖,勇猛矫健的人都要调走。
[注3]:俄而秀被征,秀恐京师有变,将谢病不行。师数劝之不可违命,秀作色曰:“此自我家事,何预卿也!”师垂涕对曰:“......而有敕追王,已淹时月,今乃迁延未去,百姓不识王心,傥生异议,内外疑骇,发雷霆之诏,降一介之使,王何以自明?愿王自计之。”
[注4]:时蜀王秀镇益州,上征之,犹豫未发。朝廷恐秀生变,拜楷益州总管,驰传代之。秀果有异志,楷讽谕久之,乃就路。楷察秀有悔色,因勒兵为备。秀至兴乐,去益州四十余里,将反袭楷,密令左右觇所为,知楷不可犯而止。
[注5]:蜀王杨秀到了长安,文帝见到他,不和他说话。第二天,派一个使者严厉责备他。......接着他对群臣说:“应该把杨秀在闹市斩首向百姓谢罪。”于是就命令杨素等人对杨秀追究治罪。
[注6]:文帝就下诏列举杨秀的十条罪状,并说:“我不知道杨坚、杨谅是你的什么亲人。”但后来仍允许杨秀和他儿子在一起。
[注7]: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
[注8]:谅自以所居天下精兵处,以太子谗废,居常怏怏,阴有异图。遂讽高祖云:“突厥方强,太原即为重镇,宜修武备。”高祖从之。于是大发工役,缮治器械,贮纳于并州。招佣亡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
[注9]:此后,文帝也暗中疏远防忌杨素,他颁诏说:“仆射是国家的宰辅,不可事必躬亲,只要三、五天到省里去一次,评论审视一下大事即可。”表面上表示优待推崇杨素,实际上是夺下杨素的权力。自此直到仁寿末年,杨素不再完全经办省里的事务。
[注10]:俄而杨素亦被疏忌,不知省务。述任寄逾重,拜兵部尚书,参掌机密。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致远悠扬、雁小驴1、英式船长、秦风不灭、围炉煮酒话桑麻、碧水风吟、2016重新选择、夜相当美、大有行、左道正门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太子杨勇被废
传统史书在说太子杨勇被废的原因时,因为加入了太多的狗血细节,所以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太子杨勇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一一些家长里短的原因。
其实呢,杨能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皇帝与太子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了。
杨勇被废那一年,已足足当了20年的太子!
而隋文帝也60岁了。
60岁,放到今天也许不是一个多大的年龄,但是在两晋南北朝时,它显然已是非常大的年龄了。
更主要的是,翻开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历史,活过60岁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梁武帝。
皇帝到了这种年龄,难免会让太多的人,有太多的幻想。
而太子,还是一个当了20年的太子。人们难免会觉得,应该向太子靠拢了。
而这样不断靠拢的结果是什么?恐怕就是隋文帝随时提前退休的。
杨坚与太子杨勇矛盾公开化,主是因为隋文帝59岁那一年的冬至,文武百官竟然集体去拜见太子杨勇;而太子杨勇,还为此举办了盛的仪式。[注1]
杨坚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惊,于是就问大家,我还活着,你们就到东宫朝拜太子,你们这是想干什么?
有一个官员说,我们这不是朝拜,只是到太子家串串门。
杨坚就说,串串门?你们说得好轻松啊!如果是串门,应该是三三两两过去,一拨人走了,一拨人又来了,现在文武百官会集体到太子家,而且还有隆重的仪式。这叫串门?这叫朝拜!
虽然说我死了以后,太子会当皇帝,但是你们这样巴结太子,也未免太着急了吧![注2]
这件事之后,杨坚与太子杨勇之间隔阂已成。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下,自然就会知道,杨勇就算圣人下凡的样子,文帝也会废他的。更主要的是,如果杨勇真的圣人下凡的样子,文帝更会废他了。因为这样一来,太子随时会把他踢到一边的。
以前,东宫的武装力量那是自成系统的。这件事之后,杨坚不但让有关部门插手管理东宫的武装力量;并且开始削减东宫的武装力量,还把太子的亲信将领都调离了。[注3]
杨坚这种行为,让大家感觉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已无可调和了。
于是与太子关系密切的人,就开始试着开始与太子划清界限了。因为继续站在太子一边,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遥想当年,武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公开后,各级军政长官都纷纷表示,会永远的、坚定的站在武皇帝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狗急跳墙的想抢班夺权,却突然发现,自己身后竟然没有人了。
太子当时就抓狂了,因为现在除了交枪投降,好像就没有任何出路了。问题是,交枪投降之后呢?好像还是一点出路都没有。
于是太子只能跑路了,问题是,此时他已成了孤家寡人,跑路也是充满了绝望。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当隋文帝流露出要清理太子的意图后,人们自然都开始纷纷站在了隋文帝身后。
等这种队站的差不多时,杨坚就开始对太子收网了。于是更大规模的站队正式开始了!
在这种背景下,杨坚就问大家,这段时间,我一直感觉非常压抑,你们说,这是因为什么呢?
基于杨坚的本意,显然是希望大家顺着这根竿向上爬。总而言之,这都是太子邪恶变态惹的祸。[注4]
但是,面对这种事,人们都非常慎重。因为你没事偷偷向皇帝汇报一下太子的过错,这个还有回旋余地,在公开场合,你这样跳出来对太子落井下石,万一太子没有被打倒,你就做好死全家的准备吧。
因为类似的原因,面对隋文帝这种露骨的问题,大家都是装聋作哑。
看到大家一片沉默,就有一个官员站出来说,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干好,所以才会让您这样心情不爽。[注5]
杨坚一看大家到了现在,还和自己玩太极,就把底牌摊在了桌面上。总而言之,我今天就是要整太子,现在就是想看看你们的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杨坚就指着太子的属官大骂。我这段时间回到京城,总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我半夜上个厕所,都害怕出现意外。你们这段时间,背着我捣了什么鬼,还这赶紧给我招!
于是就让人把太子的几个属官都抓起来,交付有关部门审问。[注6]
接来下。杨坚就点名让杨素出来说话;总而言之,你知道我最近,为什么心情这样压抑吗?
杨素马上就站出来说,我知道,这都是太子惹得祸!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更明白,如果不积极站队,是无法过这一关了。
于是各种稀奇古怪、耸人听闻的罪过名就都套在了太子头上。
其实,只要看看杨勇被揭发出来的罪行,再看看后来大唐太子承乾被揭发出来的罪行。我们就知道,这两个废太子头上背负的罪名,也就是内奸工贼叛徒的罪名。
所以,对于类似的内容,大家看一看就可以,如果真相信,也未免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
看史书写的内容,我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幽默。
太子杨勇被废时,一项重要的罪名,就是杨勇曾大放豪言说,我当皇帝,就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敢劝谏我,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人后,我看谁还敢劝谏我。[注7]
许多年以后,李世民废太子承乾时,一项重要的罪名,也是太子承乾曾大放豪言说,我当了皇帝就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劝谏我,我就杀谁,杀他几百个人后,我看谁还敢劝谏我。[注8]
面对这种罪行,实在让我想起乱臣贼子篡位时,给小皇帝身上加的罪名,常常是惊人的雷同,而且充满戏剧性,关键是它就不象正常人说的话,干的事。
此时此刻,就是所谓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面对类似的内容,我常常觉得历史非常幽默。因为胜利者给人定罪的时候,能不能用点心?就用这种千古文章一大抄的罪名,还有一点新意没了?
问题是,这种内容一旦写在历史书上,尤其是没有其它相反史料的背景下,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真的。即使历史当事人的行为,根本不象正常人类所为,人们也会认为它是真的。
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站队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你揭发的罪行可信不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得明确表态。
在此时此刻,如果你敢说太子的道德、思维是正常人,他绝不可能说这种离奇的话、更不可能干这种离奇的事。我估计你死了全家,也不冤枉。
这就好像,在人们都说刘老大是内奸工贼叛徒时,你却说,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从情理上,这就是不可能的事。
我估计他肯定是不想混了。因为这么严肃的场合,你说话就敢不经大脑,你考虑过后果没有?
在此时此刻,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
你此时此刻,就算你站出来说,你见过太子强奸老母猪,人们也不会觉得你是在胡说八道;相反,皇帝还会对你非常满意,因为你的态度表达的最坚定、明确。
只是你这样胡说八道,明天写到历史书上,人们难免会觉得你是一个无耻小人,因为你抹黑别人的时候,还有点底线没有?
遥想当年,有一个大学者江湖地位极高,但是他不为皇帝所用,于是皇帝就就号召大家一块整他。
在这种背景下,他的同学、师长、学生都纷纷写材料,揭发他各种不能见人的事。
这个大学者面对这些黑材料,脑海中恐怕只会觉得天雷滚滚,一拨接着一拨。
这个大学者看到一个学生给他写的黑材料时,露出了欣慰之色,因为这个学生只是说了一些他在学术上的缺点,并没有进行任何人身上的攻击。
这个学生当时的表现,看似简单,实际上没有敢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气,绝不敢这样做的。因为大家都说你喜欢强奸老母猪,就他说你没事喜欢看A片,这份勇气那可不是一般的勇气。
这就相当于,大家都说你邪恶变态之际,有一个人说你其实是正常人,只是小节上有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
而在这种大是大非的站队时刻,一个人的态度敢这样模糊,可能祸及全家的。
看的历史书多了,尤其是看着太多失败者,常常都是脑残变态的表现,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内奸工贼叛徒等字样。
幸好刘老大被翻案了,否则,史书这样留下几百年、上千年,如果有人敢说,这种内容根本毫无可信度,肯定会让众多所谓的学者认为这是不能置疑的。
总的来说,太子杨勇被废。主要是皇帝与太子权力之争引发的矛盾。
至于小节问题,从谁身上找不到?
你别看当年的晋王杨广,在小节上一直非常注意。
问题是,那是因为皇帝不想收拾他。如果皇帝想收拾他。各种黑材料马上就会扑天盖地而来。
事实上,当胜利者需要抹晋王杨广时。晋王杨广所犯的错误,比杨勇更恐怕更变态。
最简单而言,晋王杨广率军征服江南后,竟然一心想霸占亡国祸水张丽华;相比而言,杨勇的所作所为,才是多大点的事啊?
更夸张的还在于,从古到今,总有一些认为杨广对女色是非常节制的。
第一、杨广与自己元配萧氏,在婚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关系一直非常亲密,至少表现在外是如此的。
第二、杨广的孩子大都是萧后的。在避孕手段有限的时代,如果杨广肆无忌惮的玩女人,怎么可能这样呢?
面对有人这样洗白隋炀帝,自然惹得一些卫道之士极为不爽。所以他们就说了,杨广与其女人生的孩子多了,只是杨广为了证明在女色方面非常有节制,所以把那些孩子都弄死了。[注9]
既然,在丑化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愿意用这种毫无底线的逻辑,那丑化谁,也是非常容易的事。
所以,杨广身为太子时,一直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当人们需要丑化太子杨广的时候,依然可以大肆强调他背后各种不能见人的勾当。
杨广背后到底干过什么?自然就由一些人随便说了。因为既然是背后干的事,大家肯定谁也不知道,就几个人知道。
所以,需要丑化太子杨广时。大家就说了。
杨广的妈死了,杨广表面上非常伤心,表现在外天天吃斋饭,但是背地里却是天天偷吃肉。
杨广的爹死了,杨广表面上非常伤心,但是当夜就急不可耐的把自己小妈睡了.....。
总而言之,杨广这种人,就好像八辈子没有吃过肉,见过女人.....。
面对这种内容,我总觉得,史书丑化一个人的时候,怎么就一点心也不走呢?
但是,你别说,丑化一个人的时候,如果真的走了心,反而没有那么多戏剧性了!
所以,翻开史书,失败者常常一个比一个变态;所作所为实在不象正常人所为。问题是,这些内容,常常最容易被人记住,而许多人说起历史时,也常常最津津乐道这种内容。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看着有人纷纷对太子落下石。有一个大哥就说,太子怎么可能这样不堪呢?总而言之,皇帝一定要慎重啊,您怎么可以因为一些毫无根据的、耸人听闻的流言,就废太子呢?[注10]
这个大哥说完这句话后,很快就悲剧了。
因为,这个大哥这样替太子辩解,隋文帝自然会认为他与太子一伙的。关键是,有人来说,这个大哥背着皇帝,一直和太子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关键是,这个大哥还手握兵权,隋文帝自然认为,他在此时还要站在太子身后,难免会狗急跳墙的动用武力。
于是这位大哥马上就被抓了起来;而且很快就让正法了。[注11]
当然了,太子的亲信,也都被斩杀了。
为什么要杀这些人呢?据说太子就是被这些人带坏的。
[注1]后遇冬至,百官皆诣勇,勇张乐受贺。
[注2]:上知之,问朝臣曰:“近闻至日内外百官相帅朝东官,此何礼也?”太常少卿辛对曰:“于东宫,乃贺也,不得言朝。”上曰:“贺者正可三数十人,随情各去,何乃有司征召,一时普集!太子法服设乐以待之,可乎?”因下诏曰:“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事非典则,宜悉停断。”自是恩宠始衰,渐生猜阻。
[注3]:上遂疏忌勇,乃于玄武门达至德门量置候人,以伺动静,皆随事奏闻。又,东宫宿卫之人,侍官以上,名籍悉令属诸卫府,有勇健者咸屏去之。出左卫率苏孝慈为淅州刺史,勇愈不悦。
[注4]:秋,九月,壬子,上至自仁寿官。翌日,御大兴殿,谓侍臣曰:“我新还京师,应开怀欢乐;不知何意翻邑然愁苦!”.......上既数闻谮毁,疑朝臣悉知之,故于众中发问,冀闻太子之过。
[注5]:吏部尚书牛弘对曰:“臣等不称职,故至尊忧劳。”
[注6]:上因作色,谓东宫官属曰:“仁寿宫此去不远,而令我每还京师,严备仗卫,如入敌国。我为下利,不解衣卧。昨夜欲近厕,故在后房恐有警急,还移就前殿,岂非尔辈欲坏我家国邪!”于是执太子左庶子唐令则等数人付所司讯鞠。
[注7]:文帝不听元的话,他命令姬威把太子的罪恶都讲出来。姬威回答:“太子向来对我讲话,意气极为骄横,还说:‘要是有劝我的人,就该杀掉他。杀百把人,自然就永远清静了。
[注8]: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李承乾。
[注9]:晋王广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
[注10]:左卫大将军五原公元劝说文帝:“废立太子是大事,诏书若颁布实行了,后悔就来不及了。谗言说起来是无定准的,希望陛下再仔细调查这些事。”
[注11]:右卫大将军元胃当时不应该值班了,但他没有离开,对文帝说:“我先前不下班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元。”文帝把元和裴弘都投入监狱。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夜相当美、大有行、围炉煮酒话桑麻、我是一皮狼98、英式船长、大众暖男、雁小驴1 、野冰鸟、jjk2017、致远悠扬、秦风不灭、ty_郑鹤271828、左道正门、2016重新选择、luxiaojia2005、草苞、ty_郑鹤271828 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成为太子的杨广
杨广成为太子之后,与隋文帝的矛盾,也马上变得尖锐起来。
以前,杨坚害怕太子勇突然抢班夺权,现在杨坚开始害怕太子杨广突然抢班夺权了。
所以,隋文帝就和坐镇关东的汉王杨谅,约定了一个暗号。
总而言之,我给你发的诏书,都会在某个字的旁边留一个小墨点。你记住,这个小墨点绝不是书写时无意中留下的,而是我专门给你留的暗号。
再总而言之,如果你收到的诏书上没有这个暗号,你一定要警惕,因为它肯定是一道伪诏。
面对父亲的这种约定,坐镇关东的杨谅,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因为这意味着父皇把他当成最亲近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他玩好了,退一步,可以割据关东;进一步,可以取代二哥杨广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在这种背景下,杨谅就用掩耳资铃的理由,大肆扩建自己的私人力量。[注1]
杨坚看到小儿子这样做,心情是矛盾极了。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太子杨广与汉王杨谅,难免会变成死敌的。
问题是,如果汉王杨谅没有这种野心,而是有意无意的想和太子杨广兄友弟恭,隋文帝就有可能要提前退休了。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隋文帝一方面默许汉王杨谅违规扩张力量;一方面又忍不住警告汉王杨谅,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想法。总而言之,你协助我牵制太子,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你想与太子争夺皇位,你实在差远了。[注2]
杨谅当时的心情,也是非常矛盾的。
眼前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处于类似的位置上,利益的诱惑,就足以让人们低估眼前的危险与困难。所以杨谅一心与太子相争,还有众多人支持杨谅与太子相争。
更主要的是,处于杨谅的位置上,他很难掌握好一个度!
如果杨谅与太子走的太近,甚至达成某种默契,那隋文帝肯定会收回他的权力,甚至还会对他进行某种打击。
用来牵制的太子的强势亲王,与太子达成了默契,那还了得?这样一折腾,皇帝还哪有什么安全感可言呢?
许多年以前,大宋帝国(东晋之后,刘裕建立的宋)的始兴王与太子太达成默契,直接就把宋文帝的脑袋砍了下来。
许多年后,大唐帝国的建宁王和太子达成了某种默契,皇帝直接就把建宁王灭了。
太子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但进入某个阶段,太子就会成为皇帝最大的竞争者,皇帝赋予一个亲王巨大的权力,他却与太子达成默契,他这样要干什么?从这种层意义上,汉王杨谅必须得与太子杨广形成竞争关系。
如果杨谅切实担负起牵制太子的任务,太子上位后,即使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肯定也会解除他的权力。因为他的权力太大了;而且一直与太子分庭抗礼。
我前面一再说,权力就是最大的毒品,当人享受惯了权力带来的快感后,你让他放弃,真心说那是非常痛苦的。
既然隋文帝赋予了杨谅如此巨大的权力,从杨谅内心深处,肯定就希望一直拥有它。而想一直拥有它,就只能沿着一条不归路朝前走。
现在汉王杨谅手握关东52州的军政大权,东至沧海、南到黄河、西至函谷关全归他管;关键是不用请示皇帝,就可以做出重大决策;更主要的是,还可以超越法律法规的限制。[注3]
这种权力之大,简单的看,好像比太子的权力还要大。许多年以后,大唐帝国的秦王李世民,在地方上也没有如此巨大的权力。
单从这层意义上,杨谅就是有着窥视皇权的资本。
但是,杨谅现在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隋文帝年龄实在有点太大了。
当时的隋文帝已年过60了,这个年龄放到现在,实在不是多大的年龄。问题是,整个两晋南北朝二三百年时间里,最高统治者多的去了,年龄超过60岁的最高统治者,也就一个梁武帝。
从这层意义上,杨谅巩固自己权力的时间,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从大概率上,他的时间非常有限。
但是,如果乐观的想象,杨坚有没有可能活过七十岁呢?这个谁也不敢保证。因为梁武帝不但活过了七十岁,更活过了八十岁!
翻开历史书,权力竞争时,人的寿数常常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比如,周武帝牛X闪闪,却在如日中天之际突然死了;死时只有36岁。如果周武帝也活到60多岁,估计就没杨坚啥事了。
再比如,隋文帝五十多岁时,就有人对太子杨勇说,隋文帝57岁时有一个大坎,换而言之,隋文帝肯定活不过那一年。你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隋文帝如果在那一年真的死了,估计就没晋王杨广啥事了。
问题是,隋文帝就是不是死,于是杨勇就失败了。
反过来说,如果隋文帝能活到七十岁,谁敢说汉王杨谅没有机会复制晋王杨广的成功呢?这个实在难说的很。
在权力竞争中,我们看到许多人的行为,有些不可思议。
就是因为,许多人都是在赌一些小概率的事情。关键是,因此取得成功的人,也多的去了;虽然说因此失败的人更多。但是,人们更容易被那些成功的榜样所吸引。
太子杨广自然知道自己的危机在哪里,所以他主动表示,要把太子的权力地位降一个标准。
总而言之,从现在开始,东宫属员绝不可以对太子称臣。
换而言之,现在大隋帝国只有一个权力中心;绝不允许出现新的权力中心。
隋文帝对太子杨广的表现非常满意。
而且从此以后,杨广就开始减少自己的活动,因为现在的杨广,已不需要扩大影响力了,也不需要争取更多的权力。
他现在需要的是,在太子的位子上安分守己。只要他没有明显的失误,老父亲一死,他就可以顺利接班了。如果他再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更多的权力,却有可能因此陷入万劫不复之中的。
所以这一段时间,太子杨广感觉非常无聊,因为他过剩的精力、太多的想法,只能压制在心里。
但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因为皇帝与太子似乎处于一种囚徒的困境中。
皇帝想信任太子,问题是,他不能确定太子会不会利用自己的信任,突然抢班夺权。
太子想通过安分守已,确保自己顺利接班,但是他无法确定自己的竞争者,会不会利用这种空档,渐渐抢占更多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与太子的猜忌、暗战就是难以避免的。
在整个权力博弈中,现在有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事,那就是隋文帝还能活多久?
如果人们能确切知道,隋文帝只有两三年的寿命了,那隋文帝内心的危机感,估计就不会太强烈;因为从大概率上,太子肯定不会为早上位一年半载、甚至几个月时间,就冒着天大的风险,去谋划抢班夺权。
如果是这样,隋文帝杨坚在布局牵制太子时,就可以相对保守一点;而这种布局,既不会刺激太子脆弱的信心,也不会加重强势亲王的野心。
当然了,如果人们能确切知道,隋文帝只有两三年的寿命了,那太子杨广就会更有信心安份守己,因为这么短的时间,他只要不犯明显的失误,就不会给别人留下机会。
当然了,在这种背景下,试图窥视太子之位人,也会都变得没有信心,因为这样短的时间,似乎不足以实现如此巨大的图谋。
这样一来,现在的权力格局,相对就会稳定了。
问题是,隋文帝到底能活大多岁数,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为类似的原因,看着年富力强的太子杨广,日渐衰老的隋文帝,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在这种背景下,杨坚就开始全面压制太子杨广的势力。
太子杨广的最主要支持者,就是宰相杨素!
在这种背景下,梁毗就罗列了杨素一大堆该死的罪状。为了照顾杨素的情绪,隋文帝马上把梁毗抓进监狱,但是,随后又把梁毗释放了。
而以此为契机,隋文帝就不再让杨素参决军国大事。更主要的是,隋文帝开始让经常与杨素作对的柳述取代了杨素的地位。
杨素是什么人?大隋帝国当时最有权力的军政大佬!关键是,谁也知道,他是太子杨广的主要支持者!
一个人攻击杨素,意味着什么?相信不用太多的推演。
一个人攻击杨素,以后的下场是什么?肯定是凶多吉少的。
而柳述不但攻击杨素,更取代了杨素的执政地位,那他与太子杨广关系,还用细分析吗?
柳述占据了中央政府执政官的位置,太子杨广在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马上就削弱了许多。
当然了,太子杨广上位后,马上就把柳述清出局了。
更夸张的还在于,有人还公然替废太子杨勇喊冤了。而隋文帝竟然没有生气。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信号。
因为这意味着,废太子杨勇就是有可能会复出的。如果废太子杨勇复出了,太子杨广以后承受的压力与风险,那真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说,废太子杨勇复出了,也只能亲王的身份存在了,问题是,前太子以亲王的身份出现,对现任太子而言,也是非常可怕的事。
幸好隋文帝杨坚,以太子勇已疯了为理由,拒绝了太子杨勇复出。[注4]
杨广坐在太子之位上,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就顺利爬上了皇位。
如果隋文帝活的再久点,太子杨广与隋文帝的暗战,会发展成什么样呢?关键是,随着暗战越来越激烈,太子杨广会不会选择激进手段呢?一切实在难说的很。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仁寿宫迷雾。
[注1]:他对文帝说,由于“突厥正处于强盛时期,应该修整军备。”于是他大规模地征崐发工匠夫役,修造武器,招集亡命之徒,身边的私人门客将近数万。
[注2]:高祖怒曰:“尔为藩王,惟当敬依朝命,何得私论宿旧,废国家宪法邪!嗟乎小子,尔一旦无我,或欲妄动,彼取尔如笼内鸡雏耳,何用腹心为!”
[注3]:汉王谅有宠于高祖,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距黄河,五十二州皆隶焉;特许以便宜从事,不拘律令。
[注4]:很久以后,贝州刺史裴肃派使者给文帝上书说:“......再有,杨勇、杨秀两个庶人获罪已经很久了,难道他们没有洗心革面的心意吗?希望陛下弘杨君父的慈爱,顾念父子天性之道,每人封个小国,观察其所做所为......?”奏表呈上去后,文帝对杨素说:“裴肃忧虑我的家事,这也是诚心诚意啊。”于是召裴肃来京师。......裴肃到了京师,文帝当面告诉他杨勇有疯鬼附身无法复原的情况,自新之事只能作罢,让裴肃走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