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夜相当美 、长翅膀的小公猫 、英式船长、围炉煮酒话桑麻、zztdf、大猫sdq、我是一皮狼98、dtan、左道正门 、我喜欢胡扯、雁小驴1、大有行、致远悠扬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章 三征高丽 大隋帝国衰败的开始


  第一节 大隋帝国与高丽国的恩怨


  说起高丽,我们的第一感觉,它就是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而实际上,高丽还占据着当时东北经济最发达的辽东地区。

  辽东,是一块非常特殊的地区;辽东从地理上在长城以北。

  因为它在长城以北,所以从地缘上,辽东似乎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地区;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发展,它显然渐渐成为最重要的农耕文明地区之一。

  因为它在长城以北,所以从地缘上,中原王朝对它多少是鞭长莫及的,而随着这里的农耕文明越来越成熟,它一旦被长城以北强大的势力占据,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

  匈奴、柔然、突厥强大之时,对中原王朝威胁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统治农耕文明地区的能力,所以对长城以南的土地,缺乏不可遏制的欲望。
  后来,契丹、女真、蒙古、满却因为在统一长城以北的过程中,统治了辽东这种农业文明相对发达的地区,他们自然渐渐对传统农耕文明地区,也有了无可遏制的欲望。而就此拉开了,北方蛮族一再入主中原的序幕。

  高丽作为朝鲜半岛上的强国,占据着整个辽东地区,那它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是非常大的。
  如果中原王朝不及时压制它,它就有可能在东北地区,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地方秩序。
  这种格局一旦形成,蒙古高原、东北地区的蛮族,就有可能在中原王朝、高丽之间纵横开合了。到时,中原王朝苦心经营的国际战略地位,就有可能彻底丧失。


  在隋文帝在位18年时,高丽率军进犯大隋帝国控制的辽西地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高丽为什么要率军进犯大隋帝国控制的辽西呢?
  显然是围绕东北地区的霸权而起!
  高丽当时之所以要侵犯辽西,主要是因为附属高丽的一个契丹部族,投靠了大隋帝国。
  从这层意义上,基于高丽国的角度,与其说是高丽侵犯大隋帝国领土,还不如是说大隋帝国侵犯高丽主权在先。
  而且,高丽进入大隋帝国的势力范围,也未必就是针对大隋帝国,而是针对背叛自己的地方势力罢了。

  不管谁是谁非,这次事件,显然拉开了大隋帝国与高丽国正式冲突的序幕。

  看到高丽竟然敢侵犯自己的领土,隋文帝当时就火了。于是大隋帝国出动30万大军远征高丽。[注1]
  但是很不幸,大隋帝国以惨败结束了,因为据说,大隋帝国的30万军队,损失了十之八九。[注2]
  高丽取得了这种胜利后,也感觉非常害怕。因为大隋帝国肯定不会善罢干休的。所以高丽王取得这种胜利后,赶紧派人向大隋帝国陪礼道歉。
  高丽王给大隋皇帝写的信中说,一切都是我的错!我是一泡狗屎,希望你不要和我这种狗屎一样的人计较。
  高丽王这样做,只是给足了大隋帝国面子,并给大隋帝国一个台阶。对此,隋文帝赶紧顺坡下驴了。[注3]

  此后五六年时间,隋文帝忙于突厥的事务,忙于废立太子,忙于猜忌元老重臣,于是一直与高丽相安无事。
  隋炀帝想收拾高丽的心,大约在大业三年时就有了。
  那一年,炀帝深入塞外,会见突厥可汗。却发现,高丽使者也在突厥可汗那里。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一切是显然的,高丽使者突然出现在突厥境内,所为何事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高丽想和突厥结盟;高丽想和突厥结盟,那是所为何事呢?自然是针越来越强大的中原王朝。
  一切是显然的,明知道大隋皇帝要进入突厥境内,高丽使者却仍敢进入突厥境内;关键是突厥可汗还敢接见他,多少有着向中原王朝示威的意思。

  当然了,突厥可汗知道这种事的性质,于是就领着高丽使者一块拜见隋炀帝。
  突厥可汗这样做的意思非常简单。
  第一、突厥作为大隋帝国的附属国,绝不敢背着大隋帝私自与高丽国往来,因为说一千道一万,高丽并没有真正臣服大隋帝国;突厥与高丽有不清不白的关系,这就是在挑战大隋帝国宗主国的权威。
  第二、希望大隋帝国不要随便侵犯突厥汗国的主权,因为真把我们逼急了,高丽绝对是我们强大的、潜在的同盟国。

  面对突厥可汗这种不阴不阳的表示。
  隋炀帝显然知道,责怪突厥可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打击高丽使者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隋炀帝必须得用事实证明,他是天下无可争议的霸主;任何试图挑战他权威的人或集团,都是不会有好果吃的。
  否则,隋炀帝责怪突厥可汗,只会让突厥可汗感觉隋炀帝欺软怕硬;因为高丽国一直与你分庭抗礼,你却是假装没事人一样;我像狗一样的趴在你脚下,你却鸡蛋里挑骨头的和我发脾气,你还叫东西呢?
  当然了,在这种背景下,隋炀帝打击高丽使者,也会让人们感觉他外强中干,因为你有本事,去收拾高丽国啊,和人家的使者,逞什么威风呢?

  高丽国这样一折腾,让隋炀帝多少有点尴尬;所以隋炀帝派人告诉高丽的使者。
  总而言之,我这个圣人可汗,可不是吹出来的;现在所有各族首脑都拜倒在我的脚下,你亲眼看到了吧。
  再总而言之,愿意臣服我们大隋帝国的民族,都享受着应有的权利地位,并且还得到各种实惠;你也亲眼看到吧。
  再总而言之,希望你们高丽国也顺应这种历史大潮流,加入大东亚共荣的行列里。
  当然了,你们可以选择逆历史潮流而上,但是等明天我率领各族联军大举围剿你们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后悔啊!

  高丽使者并没有明确表态,关键是,高丽使者回国后,高丽国王也没有选择向大隋帝国臣服,反而表现出一副更强硬的样子。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炀帝应该如何面对高丽这种表现。

  置之不理可以吗?
  表面上可以,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高丽这副鸟样,大隋帝国不能把他怎么样,明天突厥有样学样,也渐渐向高丽看齐,大隋帝国苦心经营起来的国际秩序,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关键是,这样一来,会让高丽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而把大隋帝国在东北地区的势力挤压出去。

  大举征伐高丽,可以吗?
  表面上看是可以的,因为大隋帝国正在巅峰状态,组织一波巨大的攻势,应该可以把它打服的。
  但是很不幸,这竟然拉开了大隋帝国崩盘的序幕。

  看到炀帝征高丽的失败,我们可以从炀帝的战略战术上找到各种失败的原因。
  但是,仅此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此前隋文帝与高丽大战,惨败结束;后来唐太宗远征高丽,灰头土脸的退了回来。
  这种失败一再的出现,它显然已不能用偶然原因(历史当事人的某种错误)去解释了。

  大隋帝国征伐高丽,并不是大隋帝国与高丽之间的战争,它关乎着当时的国际秩序。

  隋炀帝恐吓高丽国时说,现在突厥已臣服我们的,与我们亲如一家人。你们敢与我对抗,我会与突厥可汗携手一块进入朝鲜半岛,与你们展开友好而热烈的会谈。
  问题是,真等隋炀帝征伐高丽时,你说突厥会是什么态度?肯定是坐在那里看大戏,没准儿,还想找机会出手捅大隋帝国一刀。毕竟,大隋帝国越来越强大,对突厥的威胁也会越来越大。

  只要我们知道背景,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在征伐高丽之件事上,炀帝会执迷不悟到了不可理喻的境地。
  因为在炀帝看来,以大隋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马上就要构建成功了;现在却因为高丽出来横插一杠子,有可能会功亏一匮的;而且炀帝相信,只要加把劲,就可以打服高丽,很不幸,高丽没有让打服,大隋帝国竟然因此崩盘了。

  大业六年初,隋炀帝正式决定大举征伐高丽了。
  于是,为征伐高丽的准备工作,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了。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大隋帝国不安定的阴影,开始不断出现。
  从那一年开始,各地零星的叛乱开始出现,虽然这些叛乱还停留在占山为王的阶段,但是类似的叛乱毕竟开始出现了,而且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叛乱,有三种阶段。

  第一种阶段,就是占山为王的阶段。总而言之,叛乱者还不敢与政府军正面硬抗;政府军来了,他们通常就是选择往大山里跑。
  第二种阶段,就是割据一些城池了。总而言之,叛乱者已开始可以和政府军正面硬抗了。虽然说,还处于防守阶段,但是不用没事就往大山里跑了。
  第三种阶段,就开始主动争夺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心城市了。总而言之,叛乱者已开始追着打政府军了,政府军开始处于防守阶段。

  第一次征伐高丽时,大隋帝国的叛乱,显然就处于第一种阶段。
  面对这种性质的叛乱,大隋帝国政府认为并不需要及时调整国策。因为,在帝国政府看来,这只是暂时的问题,而且不是多大的问题。

  也许是当年统一江南的战争,让隋炀帝印象太深了,所以,隋炀帝大约有一种战略思想,那是战前作最充足的准备,动员最豪化的力量,就可以用最小的伤亡、最少的战斗取得最最辉煌的胜利。

  这种战略思想正确吗?当然了正确了!事实上,炀帝此前耀威于塞外、西域也是持这种战略指导思想。

  但是,太过迷信这种战略,它就是问题了。
  因为这意味着战争开始前,就需要动员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此过程中,常常是战争还未开始,就弄得整个天下为此骚乱。
  尤其是隋炀帝上位后,修东都、运河,深入塞外、西域;出巡江南。已消耗了大量的国力,现在又要大举征伐高丽,并且要组织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天下很快因此骚乱不堪了。

  但是,此时的叛乱,还明显处于占山为王的阶段。
  大隋帝国自然会认为,只要把高丽打服了;再以上百万凯旋而归的军队,国内那种草寇级别的叛乱,肯定可以风卷残云般平息。
  所以,隋炀帝征伐高丽的指导思想,就是用极尽豪华的阵容,以排山倒海之势,把高丽一举打服了;更让整个国际社会看到,任何试图对抗大隋帝国的企图,都是自不量力的行为。

  因为类似的原因,帝国不安定的因素已显现出来,但是炀帝依然有条不紊的调集空前的人力物力财力,筹备着如何征服高丽。

  如果一切进行的顺利。
  大隋帝国调集百万雄师,大败高丽;扬威于整个国际社会;再以百万凯斻之师回到中原。
  不要说打仗,就这种声势,也足以让那些草寇级别的叛乱者感到绝望。

  但是很不幸,隋炀帝以为必胜的战争,竟然败得一塌糊涂;于是大隋帝国当时就进退失据了。

  欢迎大家关注第二节 一征高丽

  [注1]:高丽王高元率领族部众一万余人侵犯隋朝辽西地区,营州总管韦冲率军打退了高元。隋文帝得知后非常愤怒,乙巳(初四),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同为行军元帅,统率水陆三十万大军征伐高丽......。
  [注2]:九月己丑(二十一日),隋朝大军被迫还师,兵士死了十分之八九。
  [注3]:高丽王高元也很害怕,派遣使节向朝廷谢罪认错,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子高元”,文帝于是下令罢兵,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一号、我是一皮狼98、长翅膀的小公猫、大有行、雁小驴1、大众暖男、致远悠扬、英式船长 、左道正门 、夜相当美、围炉煮酒话桑麻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一征高丽


  隋炀帝攻打高丽的意图,就不是简单的打败高丽,而是要构建一个稳定的,以大隋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所以隋炀帝当时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换而言之,我不但要打得你心服口服,还要打得你外带佩服。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这场战争开始时,隋炀帝就没有计划打大仗、打恶仗。而是想着以排山倒海之势,让高丽彻底屈服。

  于是,这场战争最初的过程,与期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游行、甚至是空前规模的阅兵式。
  据说有一百多万军队,加后后勤人员,足足有二百多万人,源源不断的、有条不紊的向辽东、朝鲜半岛推进。

  基于炀帝的想法,就这种扑天盖地的步步进逼,就足以吓破高丽人的胆子。
  炀帝的态度非常简单,随时欢迎你们投降;只要你们愿意投降,我们天朝大国,是不会和你们一般见识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整个战争初期,一切进行的缓慢却有节奏。
  100多万军队,一共分为25个集团军。
  正月初二,第一个集团军开始正式发出;以后每天都有一支军队出发;等隋炀帝亲自率领的第25个集团军出发时,已过去快一个月时间呀!
  这25个集团军,都间隔一天的行程(40里左右);征辽大军浩浩荡延绵千里,那是一点都不夸张,因这就是事实。

  每个集团军大约4万人;为了造势;每个集团军都配备大量的旗帜、战鼓、号角;还有大量与战争无关的乐器。
  两个多月后,征辽大军就这样缓慢而有节奏的集结在辽河岸边。

  我们可以想象,第一支征辽大军到达辽河岸边时,恐怕已称得上惊天动地了;这样的军队,一支接一支的经过,这是一种场景?
  但是,很不幸,高丽军队并没有屈服,相反还隔着辽河,试图阻击隋军。

  正月初二,第一个集团军开始出发;三月十四日,隋炀帝终于也到了前线。
  三月十五日,征辽战争正式打响!

  经过简单的战斗,隋军就大举越过辽河,并且包围了辽东的军政中心辽东城。
  整个战争中,进行的非常顺利、轻松!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渡河的战争进行的非常惨烈、艰难,无非是因为为史书总是大肆渲染麦铁杖之死。
  其实呢,在这场战争中,麦铁杖那种高级将领之所以会牺牲,主要是因为两个极为特殊的原因,绝不是因为这场战争进行的非常惨烈、艰难。

  第一、最初渡辽河用的桥,准备的有些不充足,所以桥距对岸有很大一段距离。因为类似的原因,只有少数弹跳力极强、而且极其骁勇的人,才能到达辽河对岸。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到达辽河对岸,就注定是寡不敌众,而且也难以退回来。
  第二、麦铁杖的弹跳力之强,而骁勇无比,所以他就是少数到达辽河对岸人之一。如果麦铁杖是一个普通的校尉,他的战死,就不是多大的事。问题是,麦铁杖是一个高级将领。

  总的来说,整个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轻松;因为只看最基本的内容,这场战争也就进行了三五天,而且也没有多大伤亡,相反还斩杀万余高丽军人,并全面占据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因为初期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所以隋炀帝对高丽人采取了极尽宽容的态度。
  总而言之,大隋皇帝就好像你们的父亲;你们犯点错,大隋皇帝绝不会多计较的。
  再总而言之,大隋皇帝强大到了,让你们都不敢相信的地步,所以大隋皇帝现在只拿出三层的功力,与你打一场友谊赛;你们累了、痛了,就说出来,大隋皇帝允许你们再歇会儿。
  换而言之,大隋皇帝就像你们强大的、只能高高仰视的父亲,你们除了跪下叫爹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既然隋炀帝报着这种态度打仗,于是整场战争,就有些近于儿戏了。
  高丽人只要表示投降,隋军就会停止进攻;虽然说,高丽人这样反复玩弄隋军;但是只要高丽人表示投降,隋军就会暂时停止进攻。
  于是好几次,眼看就要夺取辽东城了,但是,就是总这样莫名其妙的丧失机会。[注1]

  看着隋炀帝这样玩,人们都感觉不可思议了。但是这个兵书上有说教,那就叫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历史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是诸葛亮七擒孟获。
  总而言之,诸葛丞相就是你们蛮人的慈父、严父;关键是,你们必须得知道,诸葛亮老爸的本事,大到了你们都不敢想象的地步;诸葛老爸和你打,给你们各种优惠的条件,你们也只有败了一次又一次。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俘虏一次孟获,放一次孟获;一连抓了七次、放了七次。
  面对此情此景,孟获除了心服口服的给诸葛老爸磕头之外,还能有什么想法呢?

  因为在这故事中,诸葛亮胜了。所以,诸葛亮这种玩法,那就是千古佳话。
  否则,诸葛亮捉一次孟获,放一次孟获,最后让孟获利用这种机会,把诸葛亮打得只能无奈撤军,人们也难免会说诸葛亮真是脑子进水了!因为,哪有这样打仗?

  从某种意义上,隋炀帝征伐高丽时,就是抱着这种战略思想来的。
  换而言之,一顿胖揍打败高丽,就算胜了,高丽也未必心服。关键是,咱们走了,高丽肯定又会背叛的,这样玩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所以,我们必须得一仗打的高丽心服口服外带佩服!

  从战略上,这没有什么错误。
  问题是,高丽巧妙的利用了这种机会,让大隋帝国一再错过战机。
  看到高丽人这样玩,隋炀帝的态度也很简单。总而言之,你们蛮邦小国,想用这种伎俩对抗天朝大国,那就是徒劳的。再总而言之,面对天朝大国,你们除了俯首称臣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炀帝报着这种态度征伐高丽,最后打得高丽心服口服,不敢再反抗了。以后,肯定也会成为世人传颂的战略思想。
  总而言之,攻城为下,攻心为下!前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今有炀帝看到高丽人累了、痛了,还允许高丽人休息,最终打得高丽人败了又败,终于俯首称臣,再也不敢反了。

  战争进行到五月,进攻朝鲜半岛的战争,也大规模的开始了。

  隋军深入朝鲜半岛后,后勤通常只能靠人背的方式保障;尤其是在当地没有可供利用的分裂势力时,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
  用这种方式保障后勤有多困难?前面我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这种背景下,隋军一心想着速战速决,就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从后勤上,隋军就耗不起。
  高丽人也非常清楚隋军的这种困境与心理。所以一看隋军来了,就不断引诱隋军深入。
  这样一来,隋军统帅就在患得患失之间挣扎了,因为趁胜追击吧,会让自己的后勤压力越来越大;不趁胜追击吧,你和高丽主力决战的机会都找不到。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隋军很快打到高丽的王国都城之下,然后呢?终于感觉后勤无法支撑了!

  苦干年前,美军对中国军队也是这种套路;估计好中国军队的后勤极限,然后不断引诱中国军队进攻。到了中国军队后勤难以为继时,他们才会真正大打出手。中国军队接连吃这种亏,终于发现,追求与自己后勤能力不匹配的战果,那是非常危险的。

  隋军的困境,并不是只有后勤压力;还有时间的压力。
  进攻高丽的理想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
  所以隋军进攻高丽,通常都是一二月份开始正式筹备;三四月份正式投入战场;到了七月就得准备好撤军了。

  总的来说,辽东也好、朝鲜也好,秋季雨水太多、冬季太寒冷,初春也很寒冷。真正适合打仗的时间,也就是三四月到六七月这段时间。

  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丽,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时无法取胜,迫于后勤压力、时间压力,只能选择撤军了。

  据史书所说,隋军这场战争败得惨极了。就我理解,这种内容,我们听一听就可以了。

  翻开现代战争史,因为各方资料都可以看到,所以任何一场战争的具体细节,通常都是天差地别的。
  最简单而言,现代的朝鲜战争结束后,各方的伤亡数字,通常存在众多版本;而且数字差距之大,常常是惊人的。

  有看现在战争史的经验,看古代战争,如果只能看到某一方的 记载,各种战争的细节,我通常也就是看一看罢了;尤其是战争细节太过戏剧化,我更是只看一看罢了。总而言之,你说它不可信吧,我们想了解这场战争,只能看它;你说它可信吧,它通常总会包含太多的水份。

  因为类似的原因,隋炀帝第一次远征高丽,我们可以确切知道的事只有几件。

  第一、炀帝动员了很多的军队,试图用气势把高丽人征服了。至于真正动员了多少军队,这个应该是难以确知的。
  所谓百万大军,应该存在水分的。因为既然隋炀帝是试图用气势征服朝鲜军队,军队虚张声势,就是自然而然的。这就好像,曹操所谓的八十三万大军一样,到底有多少军队,曹操自己知道。

  第二、这场战争,在两个战场上进行。辽东战场上,隋炀帝亲自带队;朝鲜战场上,由来护尔率水军、于仲文、宇文述率陆军带队。
  辽东战场上,隋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朝鲜战场上,隋军大败而回了。

  第三、隋军以失败结束了。
  具体有多少伤亡?应该是难以确知的。
  朝鲜方面自然会极尽夸大自己的战果。在朝鲜人的抗唐神剧中,李世民还被高丽人打瞎一只眼,跪地求饶呢!以朝鲜人的这种神功,说自己曾歼灭三十万隋军,自然就是小儿科!
  隋炀帝的政敌,自然也会极尽夸大隋军的惨败。因为只有如此去写,才能证明隋炀帝的脑残弱智;更证明隋炀帝二征高丽,就是不可理喻的事。

  其实呢,隋军第一次远征高丽,即使只是因为后勤压力、时间压力无功而返,继续二征高丽,也有一种输红眼的感觉。

  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隋军主力云集在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它每天的耗费是惊人的。
  因为这意味着,全国的物资都得源源不断的、经过漫长的路程、惊人的损耗向那里调集。

  关键是,隋炀帝计划二征高丽,大量隋军就得继续在北方集结;后勤压力也是惊人的。
  要知道,军队分散在各地,后勤压力相对简单;因为运输成本比较低;军队集中在一个地方,后勤压力那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意味着全国各地的物资,都得向这里调集。

  关键是,第二次征高丽一旦开始,隋军主力又会云集在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全国的物资就需要利用倾国的人力、经过惊人的损耗,源不原不断向那里流动。

  在帝国内乱不断出现,而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切是非常可怕的。


  欢迎大家关注第三节 二征高丽


  [注1]:辽东高丽军几次出战不利,于是就闭城固守。炀帝命令各军攻城,同时又命令诸将,高丽人若请求投降,立即就宣布安抚接纳,不得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攻陷时,城中高丽人就声称要投降,将领们奉炀帝旨意,不敢抓住这一时机,先命人飞马奏报炀帝,等到答复回来,城中的防守已调整巩固好了,随即高丽军又坚守城池。崐如此再三,炀帝仍是不醒悟。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左道正门、致远悠扬、夜相当美、草苞、动感飞猪一号、我是一皮狼98 、长翅膀的小公猫、大有行、交叉口的卡、雁小驴1 、英式船长、王二十一 、围炉煮酒话桑麻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二征高丽

  第一次征高丽失败后,炀帝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再度集结倾国之力,一举打败高丽。
  下策,收缩现在的国际战略。
  中策:重长记忆,休养一段时间,再征服高丽。

  哪种选择正确呢?这个很难说。因为炀帝选择上策失败了,我们自然会觉得,这肯定是错误的。

  问题是,大隋帝国如果对高丽妥协,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都要向高丽看齐,炀帝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只是高丽公然不服大隋帝国,如果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掺和进来,一切就更复杂了。

  更主要的是,隋炀帝再次征伐高丽,能胜吗?
  从理论上,它是能获胜的。毕竟高丽是小国,与隋朝第一次对抗,隋朝自然让折腾精疲力尽,高丽恐怕更痛苦不堪了。

  从这层意义上,大隋帝国给再高丽重重一击,肯定能把它打翻的。
  而且事实上也证明,大隋帝国的这种估计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很不幸,就在大隋帝国临门一脚劲射时,突然杨玄感叛乱了!
  从第一次征高丽时的情形去看,当时的底层叛乱,也就是一地鸡毛罢了。
  因为隋炀帝大举远征高丽时,意味着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都远离腹地了。问题是,在此期间,这些看似声势浩大的底层叛乱,是一副什么景像?显然是一直被官兵追着打!

  在围剿这些底层叛乱的过程中,一个叫张须陀的市级大哥闪亮登场了。
  张须陀一出场,就先大败王薄。

  王薄在隋末的叛乱势力中,绝对是鼎鼎有名的人物了。
  第一、王薄出道非常早;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王薄拉开了反隋叛乱的序幕。
  第二、王薄写过一首非常牛X的诗。《无向辽东浪死歌》。
  这首诗在当时非常流行,在后世也非常著名。

  张须陀出场大败王薄后,就开始追着打王薄;然后,王薄联络孙宣雅、郝孝德、裴长才等部,一块进攻张须陀。结果呢,再次让张须陀打得大败。
  要知道,张须陀并不是多高级军事将领,但是依然一路追着打叛乱者打。
  虽然说,底层叛乱非常可怕,但是基于统治者的角度,很难把它重视起来。
  毕竟,在过去的三四百年时间里,灭亡的政权多了,但是没有一个政权真正亡于底层的叛乱,它通常都被上层力量、或是强大的外来力量所覆灭。

  因为类似的原因,底层叛乱虽然越来越多了,但是隋炀帝依然没有太多关注它。

  第一、现在的叛乱力量,说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也就是一地鸡毛。说一千道一万,现在的叛乱者,还只是一些草寇。面对官兵的围剿,他们还只是习惯性的往山上跑。

  第二、继续征伐高丽,肯定会把天下的军队集中起来使用。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要打败了高丽,都不用继续组织动员,顺路回师围剿那些草寇一样的叛乱者,肯定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

  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我们很难说类似的思考有什么错误。

  二征高丽时,隋军依然以扑天盖地的气势,一举越过辽河,打到了辽东城下。
  与此同时,来护尔所率的水军主力,集结在山东半岛的边上,随时准备从海路杀到平壤城下。
  炀帝的战略非常简单,那就是先在辽东城下,消耗、吸引高丽的有生力量;然后趁朝鲜半岛本土空虚之际,一举把高丽的军政中心推毁了。

  为了荡平辽东城,而且让高丽人真切感受到大隋帝国的强盛。
  隋军最后用了一种极笨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作了一百多万个布袋,装满沙土,在辽东城外围一路向前堆积,于是修建起一条宽敞的、与辽东城墙持平相接的鱼背形通道。
  这种鱼背形的通道修建完成时,对辽东城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
  隋军顺着这种通道,一路爬到鱼背上,然后再居高临下冲到城墙边,在这种背景下,城墙的优势就没有了。

  更主要的是,隋军还制作了高大的楼车,楼车修建的比城墙还高,楼车设置在鱼背的通道两旁;隋军可以在楼车上居高临下的射杀城内的高丽士兵。
  史书在记载这件事时,大约为了突出戏剧性,是这样讲述的。
  这种大型的工程、工事刚刚修建完成,辽东守军都感到绝望了。
  但是!就在当天夜里,炀帝突然接到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炀帝经过简单的分析判断之后,就决定撤军了。

  其实呢,杨玄感6月初3正式叛乱;6月28日,征辽大军,才正式撤军的。
  中原距辽东,虽然有三千里之遥;但是以传递紧急军情的速度,肯定也用不了10天。从这层意义上,隋炀帝接到杨玄感叛乱的消息后,是作了充足准备后才开始撤军的。
  否则,就不会在杨玄感叛乱25天后,才正式撤军的。

  此时此刻,隋炀帝最大的危险,并不是杨玄感的叛乱本身。
  因为帝国的军事主力,现在就掌握着隋炀帝手中;只要征辽大军的政治可靠性不出问题,那些处于草寇阶段的叛乱,自然是不堪一击的,杨玄感的叛乱,其实也是不堪一击的。

  要知道,现在征辽的水陆大军,那可是号称百万的;而且皇帝亲征,所以帝国最优秀的将帅、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大部分都在征辽大军中。
  从某种意义上,想以单纯的军事行动,挑战隋炀帝,那就是标准的作死行为。因为怎么看,这也是不现实的问题。

  杨玄感等人,之所以敢于叛乱,就是因为他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高举反对隋炀帝的大旗,帝国上上下下各个地方,就都会响应他的。到时,别看隋炀帝控制百万征辽大军,也会瞬间砖崩瓦解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有人竟然建议杨玄感,应该率军到山海关一线,与炀帝亲率的百万大军展开决战。面对这种疯狂的建议,杨玄感自然不敢接受。

  因为炀帝率领百万大军在前线,你率领一群临时组建起的军队,想把人家堵在辽东,无法返回来?
  你还如叫一条土狗,去把老虎堵在门外!

  从这层意义上,想把炀帝亲率的征辽大军,堵在辽东无法回来,那就是如同痴人说梦一样话。

  第一、率领几万、十几万临时组织起来的叛军,就去阻击炀帝亲率的百万正规军。就算组织者敢这样玩,下面的人也敢跟着干啊!

  第二、所谓掐断征辽大军的后勤,让征辽大军不战自溃,那也真说得太容易了。
  你能把征辽大军堵在山海关之外一个月,这种奇迹可能会出现。问题是,你想把百万征辽大军堵在关外一个月,还不如说让一条土狗,和老虎缠斗上几十个回合。

  第三、征辽大军,还有强大的水师,水师可以从很多地方登陆,杀到指定的战场。这枝强大的水师存在,所谓堵截征辽大军的战略,就是注定没有机会实现的。

  第四、叛乱开始后,如果叛乱者敢直接奔赴涿郡、山海关一线;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部队,就会纷纷行动起来。到时,前面是百万征辽大军,后面是长安、洛阳不断赶过来的军队。
  叛乱者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呢?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叛乱者敢于发动叛乱的底气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呢?
  从某种意义上,叛乱者最大的希望,就是征辽大军内部出现分裂、叛乱。
  乐观的估计,这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许多年以后,大金皇帝完颜亮率军南征,一副气吞万里如虎的架式。突然也是大后方出现了叛乱。
  关键是,南征大军中,也有很多人卷入了叛乱,于是大金皇帝完颜亮稀里糊涂就在前线交了粮本。

  隋炀帝现在亲率百万征辽大军,但是这百万大军的政治可靠性,有多高呢?
  这实在是个未知数!
  因为杨玄感、李密之类的人,可以在后方突然举起叛乱的大旗;征辽大军中,难道就没有人也蠢蠢欲动吗?

  毕竟,炀帝制订的国家战略,多少是存在重大问题的。希望他下台的人,肯定有很多。而且翻开此前二三百年的历史,皇帝算个屁啊,只要皇帝不能让大家满意,军政大佬们一旦达成共识,皇帝分分钟钟就有可能换人的!

  从最基本的时间表看。
  6月3日,杨玄感正式叛乱;6月10日左右,炀帝就应该得到消息了。之所以直到6月28日,隋炀帝才开始正式撤军,显然是因为隋炀帝需要时间整肃军队的政治可靠性。
  总的来说,整体局势让炀帝比较满意,因为征辽大军中卷入叛乱的高级官员,似乎只有斛斯政。

  杨玄感的两个弟弟开始也在征辽大军中,在杨玄感叛乱前,他们竟然逃回了内地。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逃回去的?这一调查不要紧,斛斯政当时就吓得赶紧逃跑投奔高丽了。因为杨玄感的两个弟弟,就是在斛斯政的协助下逃走的。

  现在让隋炀帝比较放心的事在于,经过简单的调查,除了斛斯政之外,好像并没有高级军政长官,此前接受过杨玄感的策反。
  问题是,他们此前没有接受过杨玄感的策反,此时听到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会不会响应杨玄感呢?
  这个比较难说!

  当时的大隋帝国的水军,由来护尔率领,已在山东半岛边上整装待命了,随时准备跨海杀入朝鲜半岛。
  要知道,大隋军事主力在辽东半岛上,与高丽军队缠斗了很久。在朝鲜半岛的决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的后劲更充足了。
  总的来说,大隋帝国家大业大,后劲肯定更充足。所以,来护尔所率的水军,就是随时准备一击刺翻高丽的利剑。而从正常情形下,这只利剑马上就刺出了。

  但是,在关键时候,杨玄感叛乱的消息,突然传来!
  经过简单的思考,来护尔马上就决定率军回援。听到来护尔决定率军回援的消息,人们纷纷反对,因为没有接到皇帝诏令,你就率师回援,这算什么事?

  人们之所以反对来护尔率军回去,大约有正反两个原因。
  反面的原因,自然是希望看隋炀帝的笑话,所以就用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来护尔回师救援。
  而正面的原因呢,显然是没有皇帝的诏令,你就擅自率军回去,你说你是要回去剿匪,有没有可能是想回去和杨玄感会师啊!因为有消息说,你儿子现在已投靠了杨玄感!
  到时,你率军进入中原,突然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帝国的叛乱才真的不可收拾了。因为杨玄感率领的叛军,就不是真正的精锐部队,你来护尔率领的军队,那可是传说中的海军陆战队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