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来护尔面对这些反对意见,态度非常简单。

  第一、擅自撤军的罪名,由我一人承担,但是你们谁敢反对我撤军,我现在就这法从事!
  总而言之,不能征服高丽,才是多大点的事?杨玄感率领众多高层子弟造反,这是多大的事!你们敢以所谓的没有诏令,就阻挠我回师救援,你们这是想干什么?

  第二、至于怀疑我的忠诚?
  来护尔马上让自己两个儿子亲自去给隋炀帝汇报工作。
  总而言之,我教子无方,有一个儿子卷入了叛乱,但是,我现在就用事实证明,我永远是忠于大隋皇帝的。

  炀帝看到来护尔派两个儿子向自己汇报工作,那是非常高兴。这至少表明,来护尔的忠诚度,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而且来护尔所率的大军已赴内地,意味着杨玄感的叛乱马上就会受到遏制。
  如果没有杨玄感在后方这样捣乱,谁敢说隋炀帝二征高丽,是一种失策呢?

  隋炀帝后来执迷不悟的要三征高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甘心啊。
  他感觉,高丽早让大隋帝国打得奄奄一息了。就差最后给它收尸了。如果不趁机把高丽干倒,过一段时间,他就会缓过劲了。

  杨玄感的叛乱,显然是隋炀帝计划之外的事。
  在隋炀帝看来,底层老百姓造反,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连不断的折腾,老百姓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但是,关陇贵族造反又是所为何事呢?

  杨玄感造反的动机非常简单,那就是看到此起彼伏的底层叛乱,以为自己高举反炀帝的大旗,就可以迅速打开局面。
  但是,很不幸,杨玄感对形势的估计,显然有些太过乐观了。因为杨玄感高举反对隋炀帝的大旗后,表面上有很多人响应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响应他。
  因为类似的原因,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叛乱,不到两个月时间,就灰飞烟灭了。
  6月3月,杨玄感正式宣布叛乱;6月28日,隋炀帝从辽东撤军;8月1日杨玄感就在穷途末路中自杀了。

  杨玄感叛乱的结果,似乎更证明了当时的底层叛乱,还处于一地鸡毛的状态。
  因为,杨玄感叛乱开始后,底层叛乱,依然不能利用这种机会打开局面。

  叛乱渐渐无可收拾,是此后两三年的事!
  杨玄感叛乱失败后,李密在逃亡中跌爬滚打了两三年,终于把握机会横空出世了。
  于是一地鸡毛的底层叛乱者,终于在李密的大旗下,渐渐凑成了个大鸡毛掸子。
  我之所以说,这一地鸡毛,终于凑成了大掸子,是因为普遍的底层叛乱者,都举起了李密的大旗,一时弄得地动山摇,但是折腾来折腾去,竟然连洛阳城都无法攻克。

  于是隋末争霸战中,主要选手,都是统治阶层内部的成员;杀入决赛的底层叛乱力量代表,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事实上,当时西北的李轨、薛举;山西刘武周、梁师都、李渊;河北罗艺、江都的宇文述,这些统治阶层内部的成员,都高举起反隋的大旗,大隋帝帝国的砖崩瓦解之势,才终于无可逆转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杨玄感的叛乱。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我是一皮狼98 、动感飞猪一号、夜相当美、长翅膀的小公猫 、左道正门、边城飞絮、王二十一 、谢幼安、大有行、围炉煮酒话桑麻、英式船长、雁小驴1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杨玄感的叛乱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

  隋文帝后期,杨素已稳坐人臣的头把交椅了。[注1]
  因为杨素的地位太高,而且与太子杨广走得太近,所以受到隋文帝的猜忌,渐渐有点失势。[注2]

  隋炀帝上位后,杨素再度坐在人臣的头把交椅上。[注3]
  平定汉王杨谅的战争,就是杨素领衔进行的。这场战争胜利后,炀帝亲自写信对杨素说,您对大隋帝国的功劳,那就是周勃、霍光,也不过如此吧!您武功之盛,就是白起、韩信,最多也不过如此吧![注4]

  杨素病危期间,隋炀帝一直关心他的病情,并且派御医为他治疗;但是杨素终于病死了。
  杨素死后,隋炀帝为他主持了盛大的葬礼;亲自给他吊唁,并且亲自给他提挽词。
  总而言之,帝国之柱石、一代巨星陨落了,他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注5]
  杨素死后,他的几个儿子,都受到隋炀帝的各种优待。
  如果这样记录历史,炀帝与杨素的关系,显然是非常好的。

  问题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同样一段历史,不同的细节,给我们的感觉,常常是天差地别的!

  第一、杨素病时,炀帝非常关心他的病情,并且还派御医给他治病。这似乎可以证明炀帝与杨素的革命友谊深厚。
  问题是,炀帝为什么这样做呢?一说细节,就比较可怕了。因为这是炀帝怕杨素不死,所以才这样关心杨素的病。关键是,杨素一看炀帝这副德性,吓得药也不敢吃了,于是很快死了。[注7]
  第二、杨素死后,炀帝对杨素的儿子各种优待。这按理说,似乎可以证明炀帝与杨素的革命友谊深厚。
  问题是,据可靠的小道消息说,炀帝曾对亲信说,他一度有诛杨素九族的想法。[注8]
  更主要的是,杨素的儿子的,后来就是因为这种猜忌,所以吓得造反了。[注9]
  史书强调这些狗血细节,大约是为了证明,杨玄感在大隋帝国混得不如意,所以才有了反意。
  其实呢,隋炀帝是非常信任杨玄感的。要知道,百万大军征高丽,后勤工作就是由杨玄感负责的,这种工作的重要性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面对这种事实,所谓杨玄感在大隋帝国混得不如意,又是从何说起呢?

  更主要的是,杨玄感负责后勤时,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一直故意炀帝使坏,但是隋炀帝从来也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依然让他主管后勤工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说炀帝不信任杨玄感,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这就好像,史书总用一些狗血淋头的内容,强调炀帝猜忌李渊。
  问题是,炀帝后来让李渊坐镇晋阳,这是一种性质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
  要知道,大隋帝国建立之后,坐镇晋阳的人,开始是晋王杨广,后来是秦王杨俊,再后来是汉王杨谅!
  大隋帝国危机伺服之际,炀帝让李渊坐镇这种地方,如果这都称得上猜忌李渊,那炀帝怎么做,才叫信任李渊呢?

  总的来说,历史之所会演变成各种罗生门,常常就是在细节上入手的。

  是不是开篇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书归正传说起吧。

  杨玄感为什么要叛乱?
  杨玄感说了,我家里,要钱有钱、要势有势、要女人有女人;我为什么要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呢?
  就是因为我看到昏君杨广脑残变态,让天下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在忍不住了。[注10]

  杨玄感的这套逻辑能说通吗?咋一听,好像能说通。
  问题是,谁也知道,这就是在扯淡!
  因为造反成功了,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

  那些支持杨玄感的豪门贵族成员呢?
  用这套扯淡的逻辑去说,自然也是他们家里,要钱有钱、有势有势,要女人有女人。他们为什么要冒着杀头的风险,跟着杨玄感造反呢?自然也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
  问题是,谁也知道,他们的觉悟哪有这样高呢?

  杨玄感要造反时,有一个大哥表示坚决的反对。
  面对这个大哥,杨玄感那是用尽了威逼利诱之能,更给他讲了各种大道理。总而言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昏君不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我们就应该灭掉他。再总而言之,你愿意跟着我们解救天下人,你可以得到的好处,那是大大的;你如果一心与人民为敌,我现在就代表人民一刀捅死你!
  这位大哥呢,却是反过来给杨玄感上各种忠君爱国的大课。总而言之,爹亲娘亲,不如皇帝亲啊!再总而言之,你可以杀我,却绝对无法让我和你一块造反!
  杨玄感一看这个家伙如此执迷不悟,当时就赏了他一刀。总而言之,这就是忠于昏君、一心与人民为敌的下场。[注11]

  看到这个大哥,我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隋炀帝祸害天下,这个大哥却一心忠于隋炀帝,关键是面对叛乱者各种威逼利诱,甚至宁愿死亡,也要一心忠于隋炀帝,你说这叫什么事呢?
  还有一大哥,也是坚定的站在了隋炀帝一边。但是他并没有公开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是趁杨玄感没注意,突然逃走了。
  这位大哥逃走后,就积极组织忠于隋炀帝的人,去抵抗这场叛乱。[注12]
  这位大哥的出逃,让杨玄感的叛乱,当时就蒙上了阴影。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消息保守的比较严密,杨玄感就可以出其不意的夺取一些重要的城池,现在消息走漏了,一切就比较难了。

  看着这个大哥,更让我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隋炀帝祸害天下,杨玄感高举义旗解民于倒悬,这个大哥却是忠于隋炀帝,并给起义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你说这叫什么事呢?

  关键是,前面这个大哥也好,后面这个大哥也好,写在历史书上好像都是正面形象。因为什么叫忠臣,这就叫忠臣!
  忠于昏君,就叫助纣为虐?岳武穆还忠于一心卖国的赵构呢?总的来说,皇帝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与之相比,什么国家、人民、民族那就叫扯淡。

  基于杨玄感最初的计划,那就是自己只要高举叛乱大旗,马上就可以得到各地、各阶层人的纷纷响应。
  但是很不幸,支持他的人,与他最初的预计相比,实在差的太远了。

  杨玄感叛乱之后,关中没有任何力量响应他,相反马上还有大军杀出来围剿他。更可怕的还在于,卫文升率军杀出关中时,路过杨素的坟墓,直接把杨素的坟墓挖了,并且把杨素的尸骨也烧了。卫文升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先给隋炀帝交一份天大的投名状。[注13]

  杨玄感叛乱之后,征辽大军中也没有任何力量响应他,相反来护尔来没有得到炀帝的诏令,就率军回来镇压他了;并让自己两个儿子亲自向隋炀帝汇报工作。来护尔的意思也很简单,那就是先给隋炀帝交上两个人质。

  更主要的是,在中原大地上,樊子盖坐镇洛阳抵抗杨玄感,杨玄感却是奈何不了樊子盖。

  在这种背景下,叛乱刚刚开始,杨玄感就进退失据了。
  说到这段历史时,我们常常被李密所说的上中下三策误导,所以难免认为,杨玄感的失败,就是因为他缺乏战略眼光。

  李密说,我们占据山海关一线,把昏君堵在关外,用不了一个月,征辽大军就会因为后勤缺乏,而彻底崩溃;到时我们一举抓了昏君,就会拥有绝对的主动权。这是上策!

  杨玄感说,你再往下说。李密又说,我们长驱直入夺取长安城,到时昏君从关外回来,也会因为丧失根本之地,而无法与我们对抗了。这就是中策!

  杨玄感说,你再往下说。李密又说,下策就是夺取就近的洛阳。这里驻军少、而且物资丰富,可以为我们后期的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玄感一听就说,你说的下策,在我看来才是上策啊!

  因为这段内容,太为大家所熟悉,所以我们难免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杨玄感太缺乏战略眼光了,所以才失败的。

  李密所说的上中下三策,其实并无优劣之别;而是按激进与保守排列。关键是,从执行难度去看,上策最难、中策次之、下策最容易。

  我们知道,夺取洛阳最为容易。
  第一、洛阳驻军最少。
  第二、洛阳距杨玄感最近,而且也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天险之地。

  相比而言,夺取长安,不但路途遥远,而且需要越过一系列天险之地。更主要的是,长安城作为大隋帝国的都城,肯定是重兵云集的。

  至于到山海关一线阻击隋炀帝,就更不用说了;那里不但路途遥远,还需要面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隋军。

  如果杨玄感攻克了洛阳,坐困洛阳而亡,说杨玄感没有执行上、中二策,所以失败,我还真不敢这样反驳。
  问题是,杨玄感连个洛阳城都无法攻下来,却奢言一战夺取长安城,这不是扯淡吗?
  这就好像,一个人举一百斤的东西,都没有举起来;却说,如果我当时举那个三百斤、五百斤的东西,肯定就能举起来,这不是扯淡吗?

  李渊造反后,杀入关中,用了三个月时间;攻克长安,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要知道,大隋帝国当时已呈瓦解之势了,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夺取长安城,都要用四个月时间。
  就杨玄感造反时的情形,说他可以一举夺取长安城,也未免把夺取长安城说得太容易了。

  至于杀到山海关一线,堵截百万征辽大军,就更不用说了。
  到时,长安为中心的西北,江都为中心的江南、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完全控制在大隋政府手中;山东半岛云集大隋水师;辽东半岛云集大隋陆军,杨玄感岂非更加看不到出路。

  因为李渊后来奔袭长安而夺取天下,所以人们更有意无意认为,如果杨玄感奔袭长安城,也有机会夺取天下。

  其实呢?杨玄感当时,哪能和后来李渊相比呢?

  第一、杨玄感的真正对手,是随时可能杀回来的百万征辽大军;在这种背景下,杨玄感拥有的时间窗口,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杨玄感如果不能夺取长安城,他就死定了。
  李渊没有这种威胁。否则,李渊用了三个月才杀入关中;又用了一个月才夺取长安城。就凭他这种效率,如果后面有随时杀回来的百万征辽大军,李渊全家都够死几十回了。

  第二、杨玄感没有同盟者,如果他绕过洛阳直奔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力量,就可以汇集关东强大的力量,从后面骚扰他、追击他;到时前有长安中为中心的力量堵截他、后有洛阳为中心的力量骚扰追击他,估计都不用百万征辽大军杀回来,杨玄感都有可能要玩完的。
  李渊可以奔袭长安城,那是因为李密率领的百万底层叛乱者,把洛阳为中心的隋军主力牵制住了。否则,千万别说李渊绝胜千里,李世民神功无敌,我们估计他们的结局,不会比杨玄感强到哪里去。
  杨玄感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
  在杨玄感看到,各个阶层、各个地方都遍布反对隋炀帝的力量。只要他高举反对隋炀帝的大旗,马上就可以得到天下人的响应。

  遥想当年,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于是大秦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了。
  陈胜这种人,要名望没名望、要地位没地位、要资金没资金,而且只率领九百乌合之众,就可以利用天下的不满情绪,一举把大秦帝国打得摇摇欲坠。

  杨玄感有名望有名望、有地位有地位,要资金有资金,而且有众多关陇贵族成员支持,乐观的想象,自然可以一举把大隋帝国打得砖崩瓦解了。

  但是很不幸,杨玄感想得有点乐观了。因为真正响应他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与他预期的计划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杨玄感虽然选择了最容易执行的下策。结果,也是折腾了半天,竟然是钝兵于洛阳城下,连个洛阳城都无法占据!
  总的来说,杨玄感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也高估人们对隋朝的反对情绪了。
  所以,这场叛乱的实际影响力,也就局限于他军队实际控制、攻克的地区,其它地方也没有人响应他。

  面对源源不断的隋军从各地赶过来,杨玄感只能作着最后的垂死挣扎。于是走到最后。杨玄感身后的人,那是越来越少,他也越来越绝望,最后和和弟弟决定一块自杀。
  他弟弟砍了他的头后,实在没有勇气自杀,于是带着他的人头,被炀帝俘虏了。

  这场叛乱之后。杨玄感的几个兄弟都被处死了;这个拿着杨玄感人头投降的弟弟,实在不想死,于是就说,我杀了杨玄感,多少能将功补过吧!
  隋炀帝说,你们兄弟,真是猪狗都不如的东西!
  我对你们那么好,你们竟然背叛我;你和你哥哥一块造反,竟然能想着拿你哥哥的人头逃脱一死。我现在就给你改个名字,你以后就叫猪狗不如吧![注14]
  炀帝这样痛斥杨玄感这个弟弟后,依然没有饶过他。用极为残忍的方式折磨死他后,又把他的肉煮了,让大家一块吃。

  [注1]:时素贵宠日隆,其弟约、从父文思、弟文纪,及族父异,并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亲戚故吏,布列清显,素之贵盛,近古未闻。
  [注2]:上渐疏忌之,后因出敕曰:“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评论大事。”外示优崇,实夺之权也。
  [注3]:大业元年,迁尚书令,赐东京甲第一区,物二千段。寻拜太子太师,馀官如故。前后赏锡,不可胜计。明年,拜司徒,改封楚公,真食二千五百户。
  [注4]:帝遣素弟修武公约赍手诏劳素曰:公乃先朝功臣,勋庸克茂。...及献替朝端,具瞻惟允,爰弼朕躬,以济时难,昔周勃、霍光,何以加也!.....斩将搴旗,伐叛柔服,元恶既除,东夏清晏,嘉庸茂绩,于是乎在。昔武安平赵,淮阴定齐,岂若公远而不劳,速而克捷者也!....。
  [注5]:乙亥(二十三日),杨素去世。炀帝赠杨素为太尉公、弘农等十郡太守的官衔,对他的葬礼葬送极为隆重丰厚。
  [注7]:素寝疾,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者,恒恐不死。素亦自知名位已极,不肯铒药,亦不将慎,谓其弟约曰:“我岂须更活邪!”乙亥,素薨,
  [注8]:杨素依恃自己有功,骄横倨傲,在朝宴上有时就有失作臣子的礼节,炀帝心中怀恨但不说。杨素也觉察出来了。等杨素去世,炀帝对身旁的侍臣说:“假使杨素不死,最终也得被诛灭九族。”
  [注9]:杨玄感很清楚这一点,而且他自认为自己是累世显贵,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很多人都是他父亲过去的部下,他看到朝政日益混乱,炀帝对他又很猜忌,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就和他的几个弟弟暗地策划谋反。
  [注10]:杨玄感在上春门屯兵,他每次誓师时都说:“我身为上柱国,累积的家资巨万,我对于富贵无所求,现在冒着来族的风险,只是要拯救天下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啊!”大家都高兴。
  [注11]:治书侍御史游元在黎阳督运军粮,杨玄感对他说:“独夫逞肆暴虐,使自己陷于绝远之地,这是上天要灭亡他的时候呵。如今我亲率义兵诛来无道之君,您意下如何?”游元正色道:“您父亲受国家的宠信恩遇 ,近世无比,您弟兄几个都位居高官显爵,正应该对国家竭诚尽节,上报鸿恩,怎想到您父亲坟土未干,您就亲自策划谋反!我只有一死而已,不能从命!”杨玄感发怒将游元关押起来,屡次以兵器威胁他,但不能使游元屈服,就将他杀害。
  [注12]:唐祎从杨玄感的军中逃回河内。.....于是杨玄感率兵向洛阳进发,他派杨玄挺率领骁勇之士一千人为前锋,先攻取河内。唐祎凭借城池拒守,杨玄挺攻城不克。.....唐祎又派人通知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和樊子盖率军防备。修武县的百姓纷纷据守临请关。杨玄感无法过关,就从汲郡向南渡河,
  [注13]:代王杨侑派刑部尚书卫文升统兵四万救援东都。卫文升到了华阴,挖掘杨素的坟墓,焚烧了杨素的骸骨,向士卒们表明自己必死的决心。
  [注14]:杨积善说亲手杀死了杨玄感,期望自己能免死。炀帝说:“他不过是枭一类的动物罢了!”就将杨积善的姓改为枭氏。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雁小驴1 、长翅膀的小公猫 、边城飞絮、大有行 、我是一皮狼98、围炉煮酒话桑麻、动感飞猪一号、夜相当美、英式船长、赖不叽叽、gdszslt、左道正门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三征高丽

  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跌跌撞撞的过了几个月,终于第二年又开春了。
  隋炀帝于是又想着攻打高丽了。

  听到隋炀帝还想再征高丽,大隋帝国的朝堂之上,肯定会分为鹰派、鸽派两种力量。

  基于鸽派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收缩一下国际战略?为什么一定要和高丽死磕呢?
  问题是,基于鹰派的想法,显然是只要抓一把劲,就可以把高丽干翻。到时我大隋帝国的国威,也打出来了;而且搂草打兔子,百万征辽大军胜利班师途中,顺路就可以把那些处于草寇阶段的底层叛乱剿平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谈收缩国际战略、休养生息,不是更好吗?

  总的来说,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相信人们更容易支持鹰派的意见!至少,坐在朝堂之上的人,会更倾向于这种认识。
  底层百姓需要为征伐高丽承担现实的牺牲,他们反对征高丽,那就是本能的、自然而然的。
  但是,坐在朝堂之上的人,相对那些只想着自己利益的草民,觉悟肯定会高出许多。
  这就好像,坐在书桌前的读史者,一说到各种大道理,觉悟通常都是非常高的。总而言之,为了各种大道理,死上几百万人、甚至几千万人,那才是多大点的事啊?为了各种大道理,让天下暂时大乱一会儿,那才是多大点的事啊?

  关键是,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人们也很难认为,大隋帝已快到崩盘的边缘了。
  最简单而言,杨玄感折腾的那样惊天动地,不也就是一个月多时间,就被打得灰飞烟灭了吗?
  这个事实本身,似乎就证明了,大家都是坚决拥护隋炀帝的统治;反对隋炀帝的人只是一小撮,而且也不是多得人心。

  至于高丽,大隋帝国上次就要给他收尸了,只是杨玄感从中出来捣乱,才让高丽躲过一劫。这次咱们再给他重重一击,肯定就能把它灭了。
  然后,我们率领得胜而回的百万征辽大军,班师之时,顺路就把各地的草寇都灭了。
  一万年也有左中右。
  这一切在网络时代,表现的最为清楚。最简单而言,无论国内、国外发生了任何大事,只要舆论敞开了,肯定会分为左中右三种观点。

  说得简单点。永远有支持者;有反对者;有吃瓜的群众。
  换一种说法,永远有粉,有黑;还有路人。

  如果说全国人民对某件事看法一致,只有少数人、甚至某个人独持异议,却影响了整个时代,那不过是在扯淡罢了。

  因为大隋帝国就是摔死这个坎上的,事后只要有机会发言的人,肯定都会和它划清界限,总而言之,我早我一直都在反对这样干。
  当然了,因为大隋帝国就是摔死在这个坎上的,基于事后诸葛亮的想法,人们自然认为鸽派的想法,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想法,而且正确的就如同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明了。

  看我这样分析历史,许多人难免会觉得,我这就是替隋炀帝在洗地。
  我从不认为,隋炀帝所作所为,有多正确;关键是事实也证明,他的行为就是错误的、失败的。
  在这里,我只是希望给隋炀帝的行为,找一个比较合理的逻辑。

  我习惯性的给历史当事人的失败、错误找合理的逻辑,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在分析历史当事人的错误、失败时,如果总是把原因归于他们太低能了、老年痴呆了,变态了。那我们看历史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我感觉,这样看历史,除了让我们拥有满满的廉价优越感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历史的主角,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如果他们不是第一流的人物,通常也成不了历史的主角。
  他们的行为,也许是错误的、更是失败的;但是,如果说他们的行为是荒唐的、低能的,也未免把历史说得太简单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平定杨玄感的叛乱之后,炀帝决定还要继续征高丽。
  这种选择,实在有一些质气的成份了。问题是,谁坐在隋炀帝的位置上,也实在不甘心啊!

  要知道,二征高丽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杨玄感在背后瞎捣乱造成的。
  更主要的是,杨玄感折腾的虽然很凶,但是炀帝一反手,依然把他打得灰飞烟灭。这似乎更证明,大隋帝国的军民依然是愿意忠于隋炀帝的,真正叛乱分子始终就是一小撮,只是他们上窜下跳的,好像让人感觉有很多。

  关键是,经过两番折腾,大隋帝国自然是精疲力尽了,高丽王国恐怕都有油尽灯枯的感觉。现在大隋帝国只要再组织一波进攻,估计轻轻一推,就能把高丽打服了。

  现在的高丽,多少是骑虎难下了!

  基于高丽最初的想法,大约是他高举抗隋大旗,东北、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都会响应自己。到时,只要能杀退大隋帝国一波进攻,就可粉碎大隋帝国的霸权主义。
  问题是,杀退了大隋帝国第一波进攻,大隋帝国还要进行第二波进攻;杀退了第二波进攻,大隋帝国还要进行第三波进攻。面对好像已失去理智的大隋帝国,高丽肯定那就是叫苦不迭。
  关键是,东北、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就是高丽一个国家独自苦撑。这肯定更让高丽叫苦不迭。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东北、蒙古高原、西域的蛮族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对高丽而言,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高丽是和大隋帝国单挑;并不是和大隋帝国代表的国际社会对抗。

  周边国家面对大隋帝国与高丽王国之间的战争,现在都是抱着看大戏的态度,总而言之,你们两个慢慢对着掐!
  高丽王国也真够苦逼的,因为他把大隋帝国的力量都吸引过来了,却没有任何人真正响应它;关键是,大隋帝国被打退一次,再冲上来一次,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但是大隋帝国这次远征高丽,从开始就一直磕磕碰碰,最后连滚带爬的,总算正式开始了。
  但是当大军集于辽河边上时,大隋帝国已有些进退失据了。
  当然了,面对此情此景,高丽国也感觉,如果没有意外,自己又可以打退大隋帝国的进攻了。

  第一次征高丽,隋军3月中旬就渡过了辽河。
  第二次征高丽,隋军4月底才渡过了辽河。
  第三次征高丽,隋军7月中旬才集结到辽河岸边。

  这种时间的不断延后,多少证明了大隋帝国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差劲了。

  关键是,征辽的合适时机,也就三到七八月之间。
  现在,大隋帝国军队刚刚集结在辽河岸边,已是七月中旬了。这仗还怎么打呢?

  来护尔所率的水军,在毕奢城大败高丽军队,并且趁胜追击,一路打到平壤城下。
  面对此情此景,高丽国王很是恐惧,但是他也洞悉了隋军的困境,所以他赶紧派人向隋炀帝请降。
  面对高丽的这种投降,隋炀帝很矛盾。接受吧,这投降好像毫发无诚意,不接受,人家要投降,你却不接受,这不是逼着人家和自己玩命吗?

  是的,此时高丽陷入了困境,但是隋军的困难也很多。
  是的,现在来护尔所率的大军,已逼 壤城下。但是这能证明什么呢?能证明一定可以攻下平壤城?乐观的想象,应该是可以的。问题是悲观一些的想,有可能还是得无奈撤军,甚至大败撤军。

  这一切,就看大家对战争前景如何估计了。
  来护尔对战争前景的估计非常乐观,所以他拒绝接受高丽这种毫无诚意的投降。
  此时的来护尔,大约和三国时代征辽的司马懿一样。
  总而言之,行军五大要你们高丽人懂得吗?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逃;不能逃就来降;如果降都不能,你就坐在那里待死吧。
  你们高丽,现在已穷途末没路了,我们大隋帝国给你们投降的机会,你们就用这种毫无诚意的投降来糊弄,我觉得,你们肯定已做好了等死准备!
  再总而言之,如果你们要投降,就拿出你们的诚意来,让你们的国王亲自率众出城来降。否则,后果是什么,你自己想好了!

  但是很不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来护尔一样乐观。
  在这种背景下,来护尔一再高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时,多少是有些无力的;在这种背景下,来护尔一再高呼,抗旨之罪我一个承担,我们就是要一心攻下平壤城,多少也是苍白的。
  因为大家反对他的意见非常简单。
  第一、你想得太乐观了,高丽是有很多困难,我们大隋帝国就没有困难。前面几个月,大隋帝国的组织动员能力,衰弱到了什么程度你看不出来了?现在已是七月底了,征高丽的最佳时机已结束了。我们强撑着,一定能夺取平壤?
  第二、抗旨之罪你一个人承担,说了个轻巧,如果我们大胜而回,这一切怎么也好说,如果有了闪失,这么大的事,你一个人能扛住,你也未免把你说得太了不起了。

  经过简单而激烈的争论,于是第三次征高丽,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整个过程,似乎只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武装大游行。

  在此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大隋帝国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差劲了;因为直到征辽时机已马上错过之时,大隋帝国的军队才集结在辽河边上。

  在此过程中,更充分暴露了大隋帝国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因为折腾的整个帝国鸡飞狗跳,就因为这种近于自欺欺人的胜利就撤军了。怎么一个虎头蛇尾了得啊!
  现在的问题是,大隋帝国这次征辽,算不算胜利?
  说没胜利吧,他把高丽打得乞降了;说胜利了,高丽这种乞降没有实际价值。

  但是,大隋帝国实在无力再征高丽了。
  说到征高丽,不要说打仗了,就是组织动员充足的军队、准备充足的后勤物资,也会把帝国折腾的鸡飞狗跳。
  这一次,年初就开始准备,直到七月中旬大军才集结在辽河边上;从时间上,征辽时机已错过了。
  就凭此前表现出来的组织动员能力,再准备一次远征高丽?谁也知道,它是一点都不现实的。

  此次失败,谁也知道,大隋帝国的辉煌时期过去了。
  现在已剩下一个滥摊子,等着大家收拾了。

  现在收缩国际战略,已是必然的了;现在专心平定国内的叛乱,已是重中之重的事了。

  如果能收拾好这个摊子,大隋帝国还是有机会再翻身的。但是很不幸,大隋帝国的窟窿那是越补越大,最后突然砖崩瓦解了。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