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我是一皮狼98、大有行、夜相当美、我喜欢胡扯、大有行、围炉煮酒话桑麻、动感飞猪一号、劲草1015、雁小驴1 、156032032、长翅膀的小公猫、围炉煮酒话桑麻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龙在深渊 困境中无法走出的李密

  李密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有四个困境,始终无法走出。

  李密的第一个困境,就是李密的基本盘在中原,而中原却是一个四战之地。
  纸上谈兵的分析李密的战略,谁也知道,李密就不应该在这种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寻找突破口。问题是,李密的基本盘就在中原啊!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李密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基本盘,放在中原大地呢?大约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李密之所以会横空出世,就是因为大隋帝国收缩国际战略,开始加大国内的剿匪力度。在这种背景下,底层叛乱者有了迫切的危机感。在这种背景下,李密敢硬桥硬马与大隋帝国军事主力开战,而且还能一再挫败政府军,遂成为叛乱者的偶像,于是人们纷分向李密的大旗下汇集。
  如果李密不再以这种形象出现,他就会丧失这种天然的领袖地位。

  如果李密在没有夺取洛阳之时,就率军西进、北上,多少就是自毁形象的做法。
  一切是显然的,你李密不是一副气吞山河的样子吗?怎么连个眼前的洛阳城都无法攻下啊!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你离开洛阳,也是因为你无法攻克洛阳啊。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不能夺取洛阳,李密就只能耗在中原大地上。

  第二个原因:瓦岗寨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就是因为李密夺取了洛口仓。洛口仓是大隋帝国最大的粮储重地。这种胜利,多少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占据一个空前丰富的粮储重地,对李密而言,那就相当于开了金手指。因为在乱世,有粮就有兵,这样空前丰富的粮储重地,握在李密手里,那还了得?
  不论谁占据了这种地方,也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的。而洛口仓距洛阳非常近,从这层意义上,处于李密的角度,似乎只能与洛阳的隋军主力死磕下去,否则,握在手里的洛口仓随时就会失去。

  第三个原因,当时中原地区的底层叛乱首脑都站在李密的身后,而且称雄山东河北的叛乱首脑,也都开始纷纷挂起他的大旗。
  处于当事人的位置上,不要说霸气冲天的李密了,就是普通人乐观的分析,李密就是可以一举攻克洛阳,然后席卷整个关东地区,到时他不论率军西北、还是南下,都可以迅速实现成佛成祖的目标。

  但是很不幸,李密竟然钝兵于洛阳城下,始终无法夺取洛阳城。基于事后诸葛亮的想法,谁也知道李密在中原是无法打开局面的,但是在当时,有几个人敢这样说呢?
  李密的第二个困境,就是李密和翟让的关系实在太微妙了。
  李密借翟让的鸡,生了很多的蛋;但是翟让在借给李密鸡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许多蛋。
  在这种背景下,翟让虽然让出了大哥之位,但是他的嫡系小弟,显然不甘心丧失这种地位。因为翟让的大哥之位丧失了,他们的地位也会跟着下降的。

  如果仅是这个原因,还不会让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无可调和。问题是,李密还有第三个困境,难以解决。

  李密的第三个困境,就是瓦岗系扩张太快,组织的改编的速度,一直无法跟上扩张的步伐。
  因为面对投靠自己的部队,你一心改编他们,肯定会引起他们的排斥;而过分尊重他们的权力,组织结构难免会变得太过松散。

  虽然说,基于整体的利益,只有不断加强中央系统的控制力,才能让整体拥有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但是基于个体的利益,谁也不想轻易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啊!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力量自然希望瓦岗系维持翟让、李密的双头格局。
  熟悉我文章的人,大约都知道,双头格局的好处,就是容易维持众多大佬共同执政的格局;而双头格局的坏处,就是容易让组织结构松散。

  在这种背景下,翟让一系蠢蠢欲动,对李密的威胁那就是巨大的。
  更主要的是,翟让把大哥位置让给李密时,就留下了一些后门。

  翟让把大哥的位置让给李密后,二当家的位置自然是翟让的,这个不会有任何疑问。
  现在的问题是,三当家、四当家、五当家、六当家应该让谁担任呢?这个比较微妙了。

  一方面出于对翟让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对翟让失去大哥之位的补偿,所以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李密是大当家,翟让是二当家。但是随后几把交椅,显然都是翟让的嫡系。
  因为当时最主要的两个军事主管,一个是徐世勣,一个是单雄信,而这两个人都是翟让的嫡系。相对而言,李密的嫡系王伯当,排名就比较靠后了。
  从相关的人事布置去看,翟让虽然退出了大哥之位,但是在军事领域中依然能与李密分庭抗礼。因为排在前四位的军事主管,李密、翟让、徐世勣、单雄信,李密虽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后三个是翟让以及翟让的两个嫡系啊。[注1]

  而在行政领域,这个就更复杂了。
  事实上,这就是李密的第四个困境。而这个困境,对李密而言,恐怕更是要命的。
  李密的第四个困境,就是瓦岗系的核心成员,最初全是底层豪强、甚至是底层老百姓。所以李密刚刚进入瓦岗寨时,才会被视为另类,差点还被清理出局。
  现在,随着李密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体制内军政长官溶入瓦岗系;这些人以前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江湖地位,进入瓦岗系后,就自然得靠前面坐了。

  这样一来,瓦岗系后来的问题就复杂了。
  李密作为贵族子弟,本身就与上层社会有着太多的渊源;关键是当时还处于贵族政治的阶段,如果不能得到贵族社会的广泛支持,所谓改天换日是不现实的。
  而这些体制内的人大批涌入瓦岗系,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所位置,瓦岗系的旧首脑自然会不高兴的。

  从有限的资料去看,行政领域排在前面的,大约只有邴元真是翟让的嫡系,其它人大约都和李密有着比较深的渊源,而且大都是体制里过来的人。

  这样一来,瓦岗系的斗争就比较复杂了。
  事实上,积极支持李密火并翟让的人,就是两个坐在前排的、从前在体制内混的大哥。李密火并翟让时,主要支持者,一个叫房彦藻,一个叫郑颋。
  房玄藻可能不太出名,但他的侄子非常著名,他的侄子叫房玄龄;房玄藻早期和李密一块参与杨玄感叛乱,现在瓦岗山官拜左长史,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职务。
  郑颋以前是大隋帝国的监察御史,在瓦岗山官拜右长史,这自然也是非同小可的职务。
  而火并翟让的结果,就是让体制内投降过来的人,地位越来越重要。[注2]

  在火并翟让时,按房玄藻的意思,应该顺便把单雄信也火并了,但是李密终于没敢火并单雄信。
  毕竟火并翟让,已有可能让翟让一系失控的,如果再把单雄信火并了,那与单雄信地位相当的徐世勣该怎么处理呢?如果把这两个人都火并了,李密还如何接管翟让旧部呢?
  要知道,翟让的嫡系并不是棋子,看着自己老大被人火并了,就会乖乖跟着李密混。相反,如果李密的打击面太大了,会让他们有可能实现某种串联,到时就算他们不敢反击李密,也会脱离李密一系的。

  当然了,因为翟让的几个金牌小弟还都活着,所以直接造成了李密的败亡。
  李密后来和王世充大战失利之际,单雄信突然率军投降了王世充,顿时让李密有一种要玩完的感觉。
  关键是,昞元真坐镇后方,直接打开城门,把李密的老巢也拱手让给了王世充。面对此情此景,李密更有一种要玩完的感觉。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唯一的希望,大约就是率军与徐世勣汇合。但是有人对李密说,徐世勣也是翟让的嫡系啊!而且我们在火并翟让时,还把徐世勣砍成重伤;我们现在率军与徐世勣汇合,你说徐世勣会怎么玩呢?
  李密当时就感觉,一切就是没的玩了。因为这还怎么玩呢?
  于是,有人就建议他投奔李渊。等待时机再东山再起。因为想当年,刘备失利之际,不也就是东奔西走的投靠他人吗?
  李密一想也是这么回事。结果呢,从此却是英雄末路,再也无法翻身了。

  [注1]:密向下颁发的公文书信等,署名为行军元帅府。魏公府设置三司、六卫,元帅府设置长史以下的官属。李密授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东郡公府也设置长史以下的官属,数目比元帅府减少一半。任命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为右武候大将军,各自统领自己的部队。
  [注2]:当初,李密杀了翟让后,很有点骄矜,.......对新来归附的人又极其优待,广大士卒心里很不满。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我是一皮狼98 、动感飞猪一号、长翅膀的小公猫 、围炉煮酒话桑麻、夜相当美、雁小驴1 、边城飞絮、夜相当美 、乘桴浮于海JGLX、大有行、王二十一、草苞、事了拂衣踏歌行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飞龙在天 李密力抗隋军主力

  因为隋炀帝成了标准的反面角色,所以史书在说隋炀帝坐镇江都时,通常都说隋炀帝把江都当成了最后的安乐窝,于是跑到江都抱着舒服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去混吃等死了。[注1]

  其实呢,炀帝坐镇东都的原因,显然是基于帝国大战略的考虑,对此我前面说过许多回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前面的章节。

  事实上,李密坐困中原战场无法自拔,就是因为炀帝玩了命的与李密争夺洛阳。
  最初,大隋帝国在洛阳有驻军二十万。所以,中原地区的底层叛乱,只能停留在草寇阶段。因为说破了天,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一旦开始行动,中原地区的叛乱势力就只能赶紧往大山里跑!在这种背景下,哪股叛乱势力敢试图攻占大中型城池,也是一种标准的作死行为;敢把根据地挪出大山,也是一种自不量力的行为。

  李密在瓦岗山站稳脚后,很快就吹响了与隋军主力决战的号角。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先率军夺取了洛口仓;洛口仓是大隋帝最重要的粮储重地;这里的粮储之丰富,实在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了。
  李密夺取这种地方之后,大隋帝国自然不可能坐视。所以,洛阳方面马上出动大军去收复。

  最初,洛阳方面认为,这就是一些饿疯了的饥民,在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率领下,干着一些不知死活的行为,因为这不是虎口觅食吗?
  但是,很不幸,洛阳守军收复洛口仓时,马上发现,这真是碰到硬钉子了![注2]
  到此为止,李密真称得上名动天下了。因为,他一战夺取大隋帝国最重要的粮储重地洛口仓;接下来一战,又打得洛阳军事主力一败涂地。
  事情发展到此时。翟让终于发现,自己只能退位让贤了。
  第一、现在李密声名如日中天;在其光芒下之下,翟让这个大哥之位,实在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第二、现在李密这种玩法,实在有点无法无天,翟让也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随后的战争发展了。

  于是,经过一番权力交接,李密正式成为瓦岗山的大哥。
  到此为止,李密继续往大了玩,而且越玩越大。总而言之,什么敌来我走,敌走我来;什么以大山为根据地,这都过时了。我们现在的战略,就是夺取大中型城市,争取让革 命的高潮早日到来!再总而言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看到李密这样牛X,面对大隋帝国四处围剿感到恐惶不安的底层叛乱者,纷纷向都向李密的大旗下靠拢。
  面对李密遇魔除魔、遇神砍神的霸气,大隋帝国的军政长官,也纷纷向李密投降。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再次吹响和大隋帝国军事主力决战的号角;于是百万叛军云集在洛阳城附近,打得洛阳城一时惶惶不可终日。[注3]
  此时是大业13年4月。
  坐镇江都的隋炀帝,发现中原战场有失控的倾向,于是就让庞玉、霍世举从关中率军赶赴洛阳。[注4]

  庞玉、霍世举从关中率领了多少军队赶赴洛阳,我们很难确切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庞玉、霍世举率领关中军队到达中原战场后,马上就重创了李密。
  当时发生了两场比较大的战役。
  第一场战役,李密亲率的军事主力被隋军打得大败而逃,据说损失大半人马。[注5]

  第二场战投,柴孝和率领的另一支瓦岗大军,也被隋军打得大败,而且杨德方、郑德韬都战死了。要知道,杨德方、郑德韬一个是瓦岗系的左司马,一个瓦岗系的右司马。这两个职务,都是非同小可的职务,如果瓦岗系英雄排座次,这两个人都是稳进前十位的。[注6]

  从这层意义上,庞玉、霍世举从关中带出的隋军,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肯定都是精锐。否则,我们无法想象,这两个人进入中原战场上,马上就能给李密造成如此巨大的损伤。
  庞玉大败李密这一战,是大业13年5月28日的事。
  而同年6月5日,李渊父子就拉开了大唐开国第一场战役的序幕!

  只要知道这个简单的时间表,我们就可以知道,李密的存在,对李渊的价值有多大了。本来呢,李密的存在,就会让大隋帝国无法对关中进行有效援助;而在李渊起兵前夕,隋炀帝为了打败李密,竟然还要从关中抽调大批人马进入中原战场;这肯定会让长安的防守能力变得更弱了。

  更主要的是,李密绝不是吃素的人,所以在6月17日,李密稍作休整,就再度大举反击隋军主力,并且再次夺回中原战场的主动权。

  看到中原战场再度陷入危机,隋炀帝又马上从江淮、四川、河北抽调大军赶赴中原战场。[注7]
  这是大业13年7月的事。而就在此时,李渊已正式拉开了奔袭关中的战争序幕。

  只要知道这个简单的时间表,我们就可以知道,李密的存在,对李渊的价值有多大了。
  因为,现在的李密就是把大隋帝国的军事力,全部拖在了中原战场。因为为了确保洛阳的安全,大隋帝国的在关中、河北、江淮、四川军队,都纷纷赶赴中原战场。
  本来呢,李密大败洛阳的隋军主力,已有望攻克洛阳了;但是隋炀帝突然从关中抽调出大批军队支援洛阳,于是握战争主动权的李密,突然被隋军打得大败。
  经过整顿,李密再次大败隋军主力,显然又有希望攻克了洛阳;但是隋炀帝再次从江淮、四川、河北、河南抽调大批军队支援洛阳;于是李密攻克洛阳的时间表,再次被无限期的拖后了。

  总的来说,隋炀帝不计血本的争夺洛阳城,让李密只能对着洛阳城可望不可及。

  史书为了证明李渊父子牛X无敌,常常讥笑李密不懂得离开中原战场,把战略主攻方向转向西北。
  问题是,大隋帝国各地的军事力量纷纷云集于洛阳一线,不计代价的要把李密歼灭于中原战场。在这种背景下,李密敢放弃洛阳,估计就是作死的前奏,因为这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李密让隋军主力打得要逃走啊!
  至于说李密一系搬运洛口仓的粮储转进,更让人感觉,李密也就是领着一群抢米之贼,混饭吃的贼寇吧。李密一旦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他树起的大旗就等于被砍倒了。
  从这层意义上,李密在中原战场上只要一松手,就有可能面临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我们必须得知道,不管李密朝哪个方向转进,云集在中原战场上的隋军主力,也不可能就因此掉头回屋睡大觉啊;到时李密敢向别的地方转进,隋军主力就会大举追击他的;这种局面一旦出现,李密一系崩盘,恐怕就是分分钟的事。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只能死撑着一口气与隋军主力在中原战场上死磕。

  从某种意义上,李密也好、隋炀帝也好,他们解套的机会都在中原战场上。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李密能在中原战场上,大败隋军主力夺取洛阳,以他当时的声势,席卷关东就是毫无悬念,甚至在此基础上,无论西进、还是南下,都是怎么玩,怎么顺手。
  但是李密就是无法夺取洛阳城。

  当然了,如果隋军主力在洛阳城下,一战把李密击溃了。在此基础上,暂时平定中原、河北叛乱,也不是多么无法想象的事。在此基础上,炀帝再解决李渊,好像更不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很不幸。
  李密、炀帝在中原战打得天昏地暗,谁也无法干掉谁。
  而晋阳的李渊抓住这个机会,用了四个月时间,终于夺取长安城。

  这样一来,李密开始拥有的先手机会,就这样被李渊后来居上了。
  至于隋帝炀帝就更悲催了,因为他坐镇江都的结果,竟然让帝国都城沦陷了;于是隋炀帝一时进退失据了。
  看着沦陷的帝国都城长安,看着中原无法迅速突破的局势。隋炀帝当时都不知道如何选择了。因为怎么选择,好像都是个错。

  隋炀帝当时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排列的。

  上策,就是暂时放弃江南,然后亲率大隋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北上,孤注一掷,务必把李密一举击溃在洛阳城下。
  只要实现这个目标,然后大举率军西进,再把李渊击溃于关中;应该是有希望的。

  下策,那就是退守江南,什么关中、中原,全都见鬼去吧。这些已溃烂的地方,就象一个无底洞,它会把大隋帝国的有生力量全部吞噬殆尽的。
  大隋帝国现在就应该全线收缩于江南,再重新玩个南北朝,然后寻找机会北伐,恢复大隋帝国。

  中策,那就是隋炀帝现在玩的战略。总而言之,一方面围绕洛阳与李密继续死磕;另一方面就是坐镇江都试图稳定江南。
  隋炀帝选择中策,显然会把上下二策的弊端全集中了。所以反对他的人很多,尤其是随他南下的禁卫军将士大都是关中人,他们自然都倾向于选择上策,因为在他们看来,大隋帝国能不能继续统治江南,关他们屁事啊,他们最希望的事,就是赶紧杀回老家去;而且从理论上,上策未必就没有机会。

  问题是,谁处于隋炀帝的角度,似乎也没有道理选择上策啊。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杀回北方的禁卫军,在宇文化及的领衔下火并了隋炀帝。
  这一折腾,李密当时就悲催了。因为李密面对王世充,面对洛阳都是可望不可及的样子,现在大隋帝国的禁卫军,在宇文化及的率领下孤注一掷的投入了中原战场。李密当时恐怕都感觉,这就是要玩完的节奏!

  幸好,在政治集团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敌人。
  于是在这种关键时候,洛阳方面的隋军竟然向李密表示友好;而李密也抓住这个机会,赶紧向洛阳方面的隋军表示友好。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终于暂时摆脱了腹背受敌的危机。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这其实是一杯慢性毒药,只是李密当时没的选择,所以明知这是慢性毒药,也得赶紧喝下去。否则,他当时就有可能死的。

  基于李密的角度,这杯慢性毒药现在不会致命;而且凭他的体质,以后应该也可以没事的。
  问题是,这种选择的恶果,还是显现了出来。
  一切是显然的,洛阳的越王也好,王世充也好,谁也不是活雷锋,在李密这么危急的时候,他们伸出友谊之手,能不提一些条件吗?虽然说这些条件,肯定都对李密不公平,但是李密显然是没的选择。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洛阳的军队是隋军,江都北上的军队也是隋军,他们现在自然存在各种恩恩怨怨,但是李密如果不愿意接受洛阳方面的苛刻条件,洛阳方面选择与江都北上的隋军合作,那就是自然而然。

  按这这一节的顺序,下一节就应该写宇文文及北上中原了。但是评书中经常有一句话,那就是说书人只有一枝笔,无法同时写两头的事。
  所以,接下来我们先把前面的一些事详细交待一下。

  所以接下来三节,分别是王世充横空出世;李密火并翟让;隋炀帝之死。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王世充横空出世。

  [注1]:隋炀帝到江都,更加荒淫,宫中一百多间房,每间摆设都极尽豪华,内住美女,每天以一房的美女作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负责供应美酒饮食,炀帝与萧后以及宠幸的美女吃遍了宴会,酒杯不离口,随从的一千多美女也经常喝醉。不过炀帝看到天下大乱,心情也忧虑不安,下朝后常头戴幅巾,身穿短衣,柱杖散步,走遍行宫的楼台馆舍,不到晚上不止步,不停地观赏四周景色,唯恐没有看够。
  [注2]: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五千人去讨伐李密。当时东都人都以为李密是饥饿的抢米盗贼,只是一伙乌合之众,容易击破,都争相来应募,国子、太学、四门三馆的学士以及贵胄勋戚都来从军。官军器械完备整齐,衣服鲜明华美,旌旗钲鼓极为壮观。........刘长恭等人脱掉衣服潜逃才得以幸免逃回东都,隋军士卒死伤十之五六。越王杨侗赦免了刘长恭等人的罪过,慰问安抚了他们。李密、翟让将隋军的辎重、器械、铠甲全部缴获,因而威名大振。
  [注3]:当时东都还有兵力二十余万,士兵们昼夜不解铠甲,在城上敲击梆子巡逻。......越王杨侗派太常丞元善达穿越贼军辖地到江都向炀帝奏报:“李密拥众百万,包围进逼东都,占据了洛口仓,东都城内已经没有粮食了,要是陛下迅速返回东都,李密的乌合之众必然会溃散,否则东都一定会陷落。”说着就欷呜咽哭泣起来。
  [注4]:炀帝命令监门将军泾阳人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领关内兵救援东都。
  [注5]:丁丑(二十八日),越王杨侗派段达和庞玉等人乘夜出兵,在回洛仓西北列阵,李密与裴仁基率兵出战,段达等人大破李密军,杀伤大半人马。李密只好放弃回洛,奔往洛口。
  [注6]:庞玉、霍世举在偃师驻兵,柴孝和的部众听到李密败退,就各自溃散。柴孝和轻骑回到李密军中,杨德方、郑德韬都死了。
  [注7]:秋季,七月,炀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的精兵,将军王隆率领邛都夷部的黄蛮,河北讨捕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崐人各自率领辖下的军队一同赶赴东都,协同讨伐李密。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