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一号、大有行 、长翅膀的小公猫、我是一皮狼98 、雁小驴1、luxiaojia2005、夜相当美、夜相当美、围炉煮酒话桑麻、gdszslt、左道正门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炀帝之死
李渊夺取关中后,大隋帝国必须得重新思考以后的战略了。
隋炀帝当时的基本选择,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放弃江南,调集大隋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大举北上中原战场,一战把李密击垮了,然后率军大举西进入围剿李渊。
下策,舍弃北方,因为北方已无可救药了,现在大隋帝国收缩力量好好经营江南,寻找机会再北伐回去。
哪种选择对呢?
如果炀帝的小弟都是棋子,炀帝做出的这种战略,不管是对是错,它都没有太大的毛病。
问题是,炀帝的小弟,都是人,都是有感情、有能动性的人。炀帝想执行下策,问题就大了。
因为隋炀帝身边最精锐的禁卫军,都是跟随炀帝从关中到江南的;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是反对下策(执行江南为本位的战略)。因为执行这种战略,他们会面临两个损失。
第一、执行江为本位的战略,可能永远无法回家乡了。而他们的家属、他们的社会关系、不动产都在关中。
第二、执行江南为本位的战略,江南土著力量就会崛起,南下的关中利益集团地位就会下降。
这样一来,隋炀帝敢执行下策(以江南为本位的战略),问题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关键是,谁也不能说上策(放弃江南,然后孤注一掷的争夺北方)缺乏可行性。
因为简单的去看,宇文化及火并炀帝后北上,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宇文化及披上了弑君的贼皮,与洛阳丧失了合作的可能。所以宇文化及率隋军北上后,洛阳的隋军宁愿与李密合作,也不与他们合作。在这种背景下,宇文化及率隋军北上后,自然没有机会打败李密了。
如果隋炀帝率隋军大举北上,从大概率上,肯定能与洛阳的隋军实现联合。到时两大隋军主力联手围剿李密,谁敢说没有获胜的机会呢?
既然如此,听到炀帝选择下策(以江南为本位的战略)时,禁卫军自然是遍布反对之声。
当然了,如果只是禁卫军反对,并没有多危险,因为禁卫军缺乏强大的政治、社会能量,他们绝不敢去火并炀帝的,因为火并炀帝的后果,是他们绝对无法承担的。
但是,随炀帝南下的豪门大佬,渐渐也和禁卫军达成默契,那就是比较可怕了。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难免会想到把炀帝火并掉算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炀帝为什么要选择下策呢?
就我理解,让炀帝选择下策的主要原因,大约有三个。
第一、选择上策,从大概率上就是会失去江南。这要一来,大隋帝国一个基本盘也没有了。如果能一战夺回中原,自然啥也好说,如果北上进展不利,隋炀帝当时就是要全部输光的节奏。
而选择下策呢,显然是一个进能攻退能守的战略;要知道,大晋帝国在北方无可救药的时候,就是依靠江南又续命百年的。
第二、隋炀帝和江南有着很深的渊源,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就是以前的南朝皇族成员;而且炀帝在当晋王的时候,曾坐镇江南十年。这会让炀帝从心理上,就感觉江南和西北并无本质的差别;更 要的是,炀帝身边的几个近臣、重臣,以前在南朝都是非同小可的人物。比如,虞世基、裴蕴。
第三、这个最为主要了,那就是随炀帝南下的军政大佬,以及底层将士,其实都有一个进能攻退能守的方案,那就是北上中原后,能一鼓作气大杀四方,自然最好不过;即使不能一鼓作气大杀四方,他们也可以选择与北方的实力派妥协作合作啊。
而炀帝呢,他选择上策,机会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得一鼓作气大杀四方,否则,他的人生就彻底完了。因为他是大隋帝国的皇帝,他舍弃南方后,如果不能在北方迅速打开局面,他能选择与谁合作呢?与谁合作,前景也是一片暗淡的。
遥想当年,鲁肃劝孙权说,我们大家都可以投降,唯独您不可以投降,孙权只是一个诸侯,尚且如此。隋炀帝作为一代帝王,更是如此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炀帝自然只能选择下策,进一步,也只能选择中策。我的意思是,他绝不会放弃江南,最多是以江南为中心,一心争夺中原。
隋炀帝的这种选择,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禁卫军的反对。
但是,最初反对炀帝这样做的禁卫军将士,通常都不是考虑什么我前面说的上策、下策,就是单纯的想回到关中。
对他们而言,想回关中,那太容易了,只要逃回关中,向李渊为代表的长安政府报道就可以了。
在他们看来,跟着江都的隋炀帝混也好,还是跟着长安的恭帝(当时李渊执政)混也好,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果有差别,就是跟着隋炀帝混,就可能永远丧失回关中和亲人相聚的机会;而跟着长安的恭帝(当时李渊执政)混,马上就可以和关中的亲人相聚了。
类似的行为,显然是叛逃性质的行为,所以炀帝不能不严惩。但是不论怎么严惩,也难阻止类似叛逃的事件不断发生。
开始,因为蠢蠢欲动逃回关中的人,并没有实现广泛的串联,所以大家在嚷嚷北还时,还比较收敛,甚至还会许多人为此付出代价。
后来,想逃回关中的人,串联的越来越充分,大家在嚷嚷北还时,就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但是直到此时,他们的计划,也就是联合起来叛逃回关中。
数万禁卫军一块要回关中,炀帝恐怕也只能表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因为想阻止他们回关中,似乎是不现实的。
这样一来,炀帝和禁军就可以好合好散了,总而言之,想回关中的人,就跟着禁卫军回关中;想留在江南的人,就跟着炀帝继续混。哪条是阳关大道?哪个是独木桥?在当时背景下,还真难说的很。
但是,后来豪门贵族也卷入这种事件中,问题就复杂了。
因为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加上帝国最强大的豪门贵族集团(这相当于炀帝在江都的中央政府班子)联手,就是要逃回去给李渊当小弟,开什么玩笑啊?
如果有人穿越回去,手握这样巨大的资源,就是想干这种事,谁也会觉得,这就是拿着黄金当生铁用啊。
大家这样一思考,那问题就复杂了,于是火并炀帝,然后趁乱争霸天下的计划开始出台了。
许多事,参与的人到了一定程度,秘密反而更容易保守。
因为参与的人达到一定程度,无论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不敢轻易告密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告密者通常都会死得很难看。
整个禁卫军几乎都参与了这种事,或是倾向于这种事,你为了讨好昏君,就出去告密,你到时交出自己的人头,肯定也得在梦中笑醒,因为你这样作,是希望昏君把大家都杀了啊,既然如此,大家杀了你全家,好像也不过分啊!
因为类似的原因,密谋叛乱的人后来就是在大庭广众下就四处煽动人们逃回关中。
这一切,渐渐根本不是秘密了,大约只有隋炀帝、以及支持江南本位的军政大佬不知道。
支持以江南为本位战略的人,大都是因为他们与江南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最经典的就是虞世基、裴蕴;这两个人在大隋帝国统一天下前,都是南朝人。现在听到大隋帝国执行以江南为本位的战略,从情感上,他们就容易表示支持。
后来,因为类似的密谋都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所以宫女们都知道这件事了;萧后也知道这种事了。
有一个宫女忍不住向炀帝报告这件事,炀帝第一选择就是杀了她。炀帝的这种操作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问题是,在禁卫军情绪不稳定的背景下,如果隋炀帝不严惩这个宫女,肯定更会刺激禁卫军的情绪。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现在是这个宫女的挑拨炀帝与禁卫军的关系啊。因为什么叫现在的禁卫军要造反,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你这不是胡扯吗?更主要的是,真的到了这种田地,你叫隋炀怎么玩?因为这就是标准的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啊。
后来,再有类似的消息,萧后也表示的很坦然了。总而言之,不要告诉皇帝了。因为这就好像一个人到了癌症晚期,你告诉他,又能如何呢?不如隐瞒这个消息,让他坦然的渡过最后那段时光吧。
炀帝的困境在于,他除了选择下策,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但是选择下策,支持他的人非常少。
在这种背景下,炀帝大约也只能在自欺欺人中过一天算一天了。因为怎么看,他也是没有出路的。
因为类似的串联越来越大,后来大家已不满足逃回关中了。
于是,他们就开始选择上策了,换而言之,数万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一心思归,这种战斗力那还了得?再做一些基本的动员,动员出十几万大军,也没有多大问题吧!
既然如此,我们就北上收复中原,夺取天下吧。到了此时,这场叛乱的性质彻底改变了。
最后经过一系列密谋,军方将领达成共识,那就是让宇文化及领衔大家改天换日。
宇文化及是隋炀帝的近臣,而是标准的豪门世家,在当时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当然了,因为他后来成了大反派,在史书中自然就好像一个小丑了。
宇文家族的势力有多牛,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宇文化及成为弑君凶手,而且后来经过一系列失败,整个家族遭受了惨痛的打击。但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在穷途末路后投靠李渊,依然是在前排就坐的,而且在唐太宗时代,更成为帝国宰相。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宇文化及看到大家让他领衔干这种事,那是又惊又喜。因为这是要造反啊;问题是,干好了,没准也有机会混个太祖皇帝的称号啊。
更主要的是,军方大佬都已达成了共识,你同意不同意,已无法改变这种事实了。现在他们和你打招呼,其实就是给你机会,你愿意接受这个方案,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大哥;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个方案,他们也不介意多杀个人,因为人家现在是要火并皇帝啊,你如果不服气,你算个毛啊,顺手一刀就可以削了你。
大家要杀炀帝时。
炀帝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杀我?
于是,他们就给隋炀帝讲了一套大道理。总而言之,你亲小人远贤臣,折腾的天下如何如之何,我们要代表国家、代表人民灭了你。
炀帝一听这话,当时就感,你们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我亲小人远贤臣?我靠你大爷的。我一直信任重要的人谁?不就是你们吗!
至于我把天下百姓祸害苦了。这个,我承认!我这么些年来好大喜功,天下百姓就是为此承受了太多的苦难。问题是,你们呢?
你们想当乱臣贼子,就当乱臣贼子好了。跟我唱这种高调,这不是拿肉麻当有趣吗?
此时,炀帝最疼爱的小儿子才12岁,他站在炀帝身边,面对此情此景,吓得大哭大喊。于是有人上去一刀,就把他砍翻在他,鲜血溅了炀帝一身。
但是炀帝的态度十分冷静,只是提出了最后的请求,希望给自己留个全尸。
炀帝想要一杯毒酒,但是没有人给他。
于是,炀帝解下自己的练巾,请人把自己勒死;于是有人接过他的练巾,把他勒死了。
他们杀掉炀之后,就对杨氏皇族展开了大屠杀。[注1]
最后留下秦王之子杨浩,让他当傀儡皇帝,让宇文化及当执政官。[注2]
总的来说,当时的天下,还是豪门贵族的天下;所以由禁卫军主导的政变结果,就是豪门大佬宇文化及当了执政官;关键是,领衔叛乱的禁卫军主管,很快就都被排挤到了边缘位置。
面对此情有景,禁卫军的主管自然是万分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应该构成一个以军方大佬为主的新政府。于是,他们就密谋斩杀宇文化及,改让禁卫军主管司马德戡当执政官。[注3]
在军方大佬看来,现在枪杆子握在他们手里,新政府就应该掌握在他们手里,但是很不幸,天下还是豪门贵族的天下,所以他们手握枪杆子,依然只能被淘汰出局。
宇文化改编禁卫军后,就开始率禁卫军北上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宇文化及北上
[注1]:炀帝每次巡幸,常常将蜀王杨秀随行,囚禁在骁果营。宇文化及弑炀帝,准备奉杨秀为皇帝,众人舆论以为不行,于是杀了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又杀齐王杨及其两个儿子和燕王杨,隋朝的宗室、外戚,无论老幼一律杀死。
[注2]: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理百官。以炀帝皇后的命令立秦王杨浩为皇帝,住在别宫,只让皇帝签署发布诏敕而已,仍然派兵监守。
[注3]:于是,司马德戡、赵行枢与几位将领李本、尹正卿、宇文导师等策划,准备用后军袭击诛杀宇文化及,改立司马德戡为主。派人到孟海公那里,联结他做外援,拖延着没有发动,等着孟海公的回音。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长翅膀的小公猫 、夜相当美、王二十一、动感飞猪一号、大有行 、我是一皮狼98、围炉煮酒话桑麻、雁小驴1、劲草1015 、水木玄心、草苞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九节 宇文化及北上
宇文化及火并炀帝后的战略计划是什么?
因为他是反面人物,所以他的行为自然荒唐的、盲目的。
还真不是吹,我二十岁多岁时看现代史,一看到某个政治集团、某个时代顶尖人物,做出荒谬、幼稚的行为时,就会本能的感觉到这只是戏剧性的、政治宣传性的内容。
关键是后来网络时代渐渐到来,各方记述的历史也都可以看到了。在这种背景下,我终于发现,自己从前的猜想完全正确。
我二十岁前,看的历史书已非常多了,所以难免会有一种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感觉。
但是我真的走上现实社会后,再回头看传统历史,难免会感觉,里面的内容太假了。因为现实中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非常精明的、至于能在几百、几千、几万人中混得有头有脸的人,那就都可以称之为人精了。而在传统历史中,众多称雄一世的人,常常一个个愚蠢幼稚的,让普通初中生都忍不住嘲笑。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习惯性的寻找各种不同视角下的现代史,看的多了。渐渐发现,如果你只看单方视角的历史,它通常就是政治宣传、戏剧性的故事。
因为任何一方在写历史的时候,都倾向于美化自己、丑化对手。比如,甲方的版本中,甲方自然是代表正义而且英明神武,失败了也是因为他太过善良忠厚拘于礼义;乙方自然是代表邪恶而且愚蠢可笑、成功了,也是因为狡猾奸诈不择手段。
这种思维定势形成之后,我再回头看古代史,忽然发现,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
宇文化及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关键是,后来失败的一无所有了;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以他视角记述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难免觉得宇文化及当时的选择,只能用脑残弱智来形容了。
宇文化及当时的选择,按我所说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排列的。我们先说他的下策(保守的方案)。
下策,就是西进关中,与长安的李渊实现合作。
宇文化及本身就有着绝不可你低估的家族背景,也有着绝不可低估的江湖地位。更主要的是,跟随宇文化及北上的大哥级人物,那是多的去了。
虽然说,跟宇文化及一块北上的大哥级人物,写在历史书上,常常就是张三李四一样的存在,但是在当时,那都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因为他们大都是隋炀帝的近臣、重臣。
这就好像,绝大多数的常委级人物,几百年以后,写在历史书上,通常都是张三李四一样的存在。但是在当时,他们哪个不是一言一行可以左右大局的人物?
宇文化及一块北上的大哥级人物,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就是苏威,苏威在隋文帝时代那是传说中的四贵之一;到了隋炀帝时代,又是传说中的五贵之一。在那种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能如此屹立不倒的重臣,恐怕也就苏威一个人。[注1]
第二个是宇文士及,他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的爷爷在北周帝国是上柱国;宇文化及的父亲在大隋帝国也是上柱国,而且还是炀帝时代的五贵之一;宇文士及是隋炀帝的女婿。关键是,他投降李唐后,后来也混成了大唐帝国的宰相。[注2]
第三个是裴矩;裴矩是河东裴氏的代表人物;所以裴矩在隋炀帝时代是前排就坐;他隋炀帝时代,是传说中的五贵之一;跟着宇文化及造反后,自然还是前排就坐,后来投靠窦建德,依然是前排就坐;再后来跟着李唐混,依然是前排就坐。[注3]
第四个是封伦,封伦的爷爷在北齐帝国是三公级的人物;封伦是隋炀帝的亲信重臣;他追随宇文化造反后不用问,肯定也是在常委席中就坐;关键是,他投降李唐后,后来还混成了大唐帝国的宰相。[注4]
现在,宇文化及既有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追随,又有众多顶尖豪门贵族代表合作,只要进入关中与李渊合作,肯定可以前排就坐。
从这层意义上,宇文化及杀死炀帝后,拥立秦王之子杨浩,只是为了增加与李渊合作的筹码。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宇文化及试图进入关中时,竟然受到李密的拦截。[注5]
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宇文化及是首选下策的。这种选择,之所以被我列为下策,是因为这种选择风险最低,也比较容易操作。
但是宇文化及的这种选择,显然对李密有着太大的威胁,因为李渊现在已称雄关中,再与江都北上的宇文化及合流了,李密就更难安心夺取中原了。
所以,宇文化及计划西时,直接就让李密给堵住了。
这样思考宇文化及的战略选择,我们必须还得思考通一个问题,那就是宇文化及西进关中,对李密的威胁这么大,对李渊的价值这样高,为什么宇文化及浅尝则止,而李渊没有积极响应他呢?
显然是因为这种选择对李渊和宇文化及都有弊端。
宇文化及这种选择,对李渊的弊端就是,现在的李渊还没有成功整合完西北,这样强大的力量突然进入关中,有可能会对李渊的权力地位构成威胁。所以,宇文化及能顺利进入关中,李渊自然会表示欢迎合作,但是宇文化及不能进入关中,他们也没有必要探着杆子响应。
而它对宇文化及的弊端显然是,现在这样进入关中,多少意味着丧失了争雄天下的机会,因为李渊现在已称帝了,不论宇文化及怎么操作,进入关中也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了。在这种背景下,既然李密要阻拦他,而李渊并不积极响应他,他就自然而然的去选择上策了。
如果一个人穿越回去,处于宇文化及当时的位置上,肯定都会充满信心的。
作为政治集团,这个集团的是当时最顶级的豪门贵族集合,因为它是由隋炀帝身边的重臣、近臣构成,这些人都有着绝不可低估的豪门背景。
作为军事集团,这个集团有当时最精锐的禁卫军构成。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宇文化及开始没有多少信心,走着走着大家也会充满信心的。但是很不幸,宇文化及的路却是越走越窄,最后穷途末路了。
处于乱臣之中,所有独当一面的大哥,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应该选择下策,还是应该选择上策。我的意思是说,他应该选对一个大哥,带股和这个大哥合作?还是应该自己独霸一方、角逐天下?
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许多大哥都曾面临这种问题,但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富贵险中求、没有胆量哪有产量;更觉得,汉王百败,终成大业;刘备一生东奔西走,终成照烈帝。我现在拥有巨大的军政资源,却带股跟别人混,这叫什么事呢?关键是,就算跟着别人混成了,最后也免不了和英布、彭越、韩信一样被兔死狗烹啊。
翻开乱世的历史,我们常常只看到成功者的风光无限,却常常忘了那一地的炮灰。
其实呢,不要说争霸路上的无名士兵、将领了,就是曾称霸一方的大哥级人物,有几个不是变成炮灰呢?
更主要的是,对于称霸一方的大哥级人物来说,这是一个极为残酷的游戏,当你进入这个游戏场时,你除了把竞争对手都砍光杀绝之外,好像没有多少活的机会。
所以,隋唐争霸战中的领衔人物,大约都是争霸战结束时,就一个个的领着盒饭走人了。
薛举父子与李渊相争,领盒饭走了;
李轨与李渊相争,领盒饭走了;
刘武周与李渊相争,也领着盒饭走了;
宇文化及、李密、窦建德也都领着盒饭走了;
王世充最后投降了李渊,虽然一再说秦王李世民答应过放他一条生路,但是爪牙已失的王世充,还是很快领着盒饭走了;
罗艺、徐圆朗一直站在李渊父子一边,但是态度不坚决,终于也是领着盒饭走人了;
杜伏威、辅公祏也都领着盒饭走了;
萧珗投降李渊后,只因为说话时有点傲气,也领着盒饭走了。
梁师都所在的地方紧靠突厥,所以多活了几年,终于还是让唐太宗李世民打得领着盒饭走了。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这些人在关键的时候,会怎么选择呢?他们会选择带股和某个大哥合作吗?实在难说的很。
因为谁有帝王相?大家都也看不出来。你觉得这个大哥能佛成祖,问题是,最后他有可能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更主要就是,就算他成佛成祖了,你最后一定能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但是我们只有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可以理解,宇文化及北上后,为什么不全力进入关中。
宇文化及可以选择的上策,就是北上中原,与洛阳的王世充合作。
从理论上,宇文化及与王世充也有合作的基础;而且一旦实现合作,就是有机会打败李密,而打败李密后,大家一块西进争夺关中,也是有机会胜利的。
这种选择,之所以被我列为上策(最激进的选择),是因为这种选择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取得成功后,可能获得的利益最大。
宇文化及的上策,能不能成功,首先受制于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洛阳方面会会选择与和宇文化及合作吗?
乐观的考虑,肯定会是的。因为洛阳已让李密打得快山穷水尽了,现在江都的隋军大举北上,大家同出一脉,应该会考虑合作的;而且基于阶级的利益,他们也应该更容易实现合作,共同对付李密为代表的力量。
现在最大的阻碍,也就是越王杨侗的存在。而这似乎也不是多大的问题,一切是显然的,只要洛阳方面愿意和宇文化及合作,火并个越王也不是多大的事,毕竟大家连炀帝都敢火并,火并个越王才是多大的事啊。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似乎也会让宇文化及相信,王世充等人会和自己合作的。那就是王世充等人的家属都在江都,现在宇文化及接管江都后,王世充等人的家属都在宇文化及手中。
当然了,对于争夺天下的人而言,似乎并不会多看重这种事,但是谁也得承认,这也算一块有份量的筹码。
但是悲观的考虑,洛阳方面似乎是不会和宇文化及合作的。
因为洛阳方面用这种方式与宇文化及合作,主导权不用问,肯定是归宇文化及一系的。因为双方代表的力量,从背景、资历,就不是一个等级级的,宇文化及代表的力量,相当于炀帝在江都的中央政府搬到了北方;而洛阳方面的力量,显然是无法相比的。
洛阳方面愿意丧失这种独立性吗?这个很难说,就看他们怎么考虑了。
洛阳方面经过一系列的盘算,终于发现,与其归顺宇文化及为代表的力量,还不如在李密、宇文化及之间玩三国演义。[注6]
于是他们马上就找李密联系。现在的李密正在发愁,如何解决腹背受敌的问题,一听洛阳方面主动找自己合作,自然马上表示赞同。[注7]
洛阳方面这样一折腾,当时就让宇文化及进退失据了。
因为宇文化及孤军北上,不能与洛阳方面合流,就与李密火并,多少是时机不成熟的。但是,宇文化及已没有退路了,因为他火并炀帝北上的结果,就是江南局势更乱了,他退回江南更无出路了。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得思考清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密既然担心宇文化及和洛阳方面合流;为什么还阻止宇文化及西进关中呢?
就我理解大约是这样的,宇文化及和长安合作,相对难度比较低,因为宇文化及只要把自己拥戴的傀儡皇帝踢开就可以了。到时,李渊肯定会给宇文化及一伙人,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留下大量重要的席位。这样一来,两股力量就算合流成功了。
但是宇文化及想和洛阳合作,相对难度就比较大了,因为这需要王世充等人火并越王杨侗(皇泰主),而这一切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从这层意义上,李密也认为,只要宇文化及留在中原,他就有机会和洛阳方面合作。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洛阳方面的这种玩法,从情理上、利害关系上的算计上,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在宇文化及制订北上计划时,大约很难考虑到这一点。关键是,就算宇文化及能考虑到这种结果,也会尽量模糊处理的。因为你在执行一个计划时,总用最悲观的视角思考问题,那你啥事也别干了!
洛阳方面这样玩,从理论上、从实际操作上,都是非常高明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
因为洛阳方面这样玩,可以向李密提出非常多的条件。而李密对此,也不能不答应。比如,李密占据中原最大的粮储重地,洛阳一度陷入粮食危机,现在李密对洛阳称臣,自然得解决洛阳吃饭问题啊。
在战略上,不用洛阳方面提出太多的要求,既然李密现在主要精力用于和宇文化及相争,洛阳方面生存的空间自然扩大了。
这样一来,洛阳方面不用担心宇文化及兼并自己了;也摆脱了李密的威胁,还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还可以坐山观虎斗,等着坐享渔人之利了。而且从最后的结果看,他们就是最大的获益者。
这样一折腾,宇文化及北上,只是给洛阳解了套,却把自己给拴了进去。
但是,宇文化及也未必就害怕这种结果。因为现在的结果,就是他与李密单挑,只要能把李密打败了,再掉头攻打洛阳,未必就会失败。
大隋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在他手上,难免会让他觉得,自己就是有机会打败李密的,横挑中原的。于是,宇文化及长驱直入,一举越过中原杀到黄河北岸,就要和李密争夺黎阳;黎阳不但是战略要地,更是大隋帝国另一个重要的粮储重地。
李密在黎阳的最高统帅,现在是徐世勣;徐世勣一看宇文化及率领大隋最精锐的禁卫军杀过来,哪敢与之相争呢?于是,宇文化及不战夺取黎阳;但是面对徐世勣收缩兵力防守的黎阳仓,他却一直无法夺取。[注8]
总的来说,宇文化及现在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大后方,所以他的后勤一直存在问题。因为类似的原因,宇文化及夺取黎阳后,想一鼓作气大败徐世绩时,李密就率军进攻他;但是当他回师和李密作战时,李密就深沟壁垒的拒绝和他打仗。这样一来,宇文化及那真是有力使不上来。[注9]
虽然说,宇文化及也曾与李密展开了一场大决战,更通过这场战役,充分证明大隋帝国的禁卫军绝对是精锐之师。因为这一战,足足打了一白天,更把李密打得大败,李密本人也中箭落马昏死过去,幸亏秦琼拼死相救,总算躲过一劫。[注10]
宇文化及虽然取得这种大胜,奈何后勤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终于在中原撑不住了。
宇文化及到黄河一线时,也有地头蛇愿意与他合作,毕竟宇文化及带着炀帝在江都的中央政府班子,还有大隋帝国最精锐的禁卫军,谁敢说他不能在群雄逐鹿中取得胜利?
但是,宇文化及退一步不能与洛阳方面取得合作,进一步又无法迅速解决李密;于是站在他身后的地头蛇,很快发现,这可是惹来大麻烦了,因为宇文化及一伙要吃要喝,都得跟他说话啊,最后把他们折腾的终于承受不起,于是就选择和李密合作了。[注11]
而那些禁卫军混到后面,一看跟着宇文化及连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于是纷纷跟着李密混了。[注12]
这样一折腾,宇文化及感觉在中原呆下去,那可是要命的事,于是就北上河北了。
李密一看宇文化及北上,终于舒了一口气。
对宇文化及而言,他最大的包袱就是他是弑君凶手。
在开始,大家都骂炀帝是独夫民贼;但是等宇文化及火并炀帝后。大家又都马上找了一副嘴脸。总而言之,宇文化及你个乱臣贼子,真是人人得而诛之。
当李密大骂宇文化及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时,宇文化及恐怕只是感觉天雷滚滚,因为老子是乱臣贼子,你他X的,就是忠臣孝子?
什么大隋皇帝对我恩重如山?我却起来造反,就叫猪狗不如!
你当年跟着杨玄感造大隋皇帝反的时候,不是一直高呼,只要你们愿意跟着大隋皇帝混,就不缺荣华富贵;但是看到昏君暴君让天下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忍不住要造反吗?[注13]
而江南的地头蛇、叛乱势力纷打着替隋炀帝讨还公道的旗号,开始争夺宇文化及控制的江南地盘 ;沈法兴以讨伐宇文化及为旗号,直接占据了江南十几个郡[注14];杜伏威更一副和宇文化及不共戴天的样子,于是向洛阳方面称臣了。[注15]至于宇文化及任命的江都留守陈棱,在宇文化及北上后,竟然又按天子的礼仪把隋炀帝风光大葬了,并把当时为炀帝死节的官员也都葬在了炀帝墓旁。[注16]
而江北的地头蛇、叛乱势力也都是一副要替隋炀帝讨还公道的样子,前追后堵的打击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进入河北后,窦建德更高呼,我是大隋帝国的百姓,大隋皇帝就是我的君主;宇文化及敢杀大隋皇帝,就是我的仇人。[注17]宇文化及想招降罗艺,罗艺则说,我是大隋皇帝国的臣子,死也不会和宇文化及这种乱臣贼子合作,于是杀了宇文化及派去的使者。[注18]而李渊听到炀帝的死讯,更是一副死了亲爹的样子,总而言之,你爹虽然是个王八旦,他他毕竟是我亲爹啊。于是哭得人们扶都扶不起来。[注19]
面对此情此景,宇文化及当时就是一副要崩溃的感觉。因为我杀了独夫民贼,怎么还有罪了?关键是,我是乱臣贼子,你们就不是乱臣贼子?我造反,还是在你们许多人之后啊!
虽然说满打满算,宇文化及进入中原,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这两个多月时间,却把李密的全盘计划都打乱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虽然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是李密的前景,显然是比较暗淡的。
第一、宇文化及这样横插一杠子,把李密夺取洛阳的时间表,再次推后了。在李渊夺取关中,不断兼并西北、西南的背景下,这可是要命的。
李渊马上就要统一西部了,李密却还钝兵于洛阳城下,等李渊统一西部,大军东出时,李密还怎么玩呢?
第二、宇文化及这样横插一杠子,让洛阳方面得到了喘息。洛阳借这个机会,解决了粮草的问题,并且让自己的生存空间扩大了。
当然了,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都不是洛阳为代表的利益集团。而是以王世充为代表的、新近崛起的、救援洛阳的军人集团。因为王世充抓住这个机会,一举把洛阳城整合成功了。
到此为止,李密与王世充开始了最后的争霸战。
[注1]:雄时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帝以威先朝旧臣,渐加委任。后岁余,复为纳言。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
[注2]:宇文士及,雍州长安人。隋右卫大将军述子,化及弟也。....高祖笑谓裴寂曰:“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时士及妹为昭仪,有宠,由是渐见亲待,授上仪同。....太宗即位,代封伦为中书令.....。
[注3]: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北齐太子太保隆之孙。父子绣,隋通州刺史。.....萧瑀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
[注4]:宇文化及弑逆,署为尚书右仆射。化及败,窦建德复以为尚书右仆射,令专掌选事。时建德起自群盗,事无节文,矩为之创定朝仪,权设法律,宪章颇备,建德大悦,每谘访焉。 .....及建德败,矩与伪将曹旦及建德之妻赍传国八玺,举山东之地来降,封安邑县公。武德五年,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太子詹事。....及太子建成被诛,其余党尚保宫城,欲与秦王决战,王遣矩晓谕之,宫兵乃散。寻迁民部尚书。
[注5]:李密占领了巩洛抵抗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能向西前进,便领着队伍朝着东郡进发,东郡通守王轨以城投降了宇文化及。
[注6]:东都听说宇文化及向西而来,上下震惊,一片恐慌。有一位盖琮上疏请求联合李密一起抵抗宇文化及。
[注7]:时密与东都相持日久,又东拒化及,常畏东都议其后,见盖琮至,大喜,遂上表乞降,请讨灭化及以赎罪,送所获雄武郎将于洪建,遣元帅府记室参军李俭、上开府徐师誉等入见。
[注8]:宇文化及将辎重留在滑台,任命王轨为刑部尚书,派他守卫辎重,自己率军向北到黎阳。李密的将领徐世占领黎阳,畏惧宇文化及的军队勇猛,率军向西保守黎阳仓城。
[注9]:宇文化及渡过黄河,占据黎阳,分兵几路包围徐世。李密率领二万步骑兵,驻扎在清淇,与徐世用烽火相呼应,挖深沟筑高城墙,不和宇文化及交战。每当宇文化及攻仓城,李密就带兵牵制他的后方。
[注10]于是渡过永济渠,与李密在童山脚下交战,从早晨七八点打到傍晚六七点;李密被流箭射中,落马昏死过去,亲随跑散了,追兵就要赶到,只有秦叔宝一个人保护着他,李密因此得以逃脱。秦叔宝重新收拾兵力与宇文化及作战,宇文化及于是退军。
[注11]:宇文化及进入汲郡求军粮,又派人拷打东郡的官吏百姓索取粮食。王轨等人受不了他的作法,派通事舍人许敬宗到李密那里请求投降;李密以王轨为滑州总管,
[注12]:宇文化及听说王轨叛变,十分惊慌,从汲郡带军队准备攻取汲郡以北各郡县,他的将领陈智略率领一万多岭南骁果,樊文超率江淮排,张童儿率领千江东骁果,均投降了李密。
[注13]:李密隔着淇水斥责宇文化及道:“你本来不过是匈奴的奴隶破野头,父兄子弟都受隋的恩典,几代富贵,满朝文武没有第二家。主上丧失德行,你不能以死规劝,反而谋逆弑君,还想窥测篡夺天下。你不效法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蜀亡而死的忠诚,却效法霍光之子霍禹谋逆,为天地所不容,还准备干什么?如果赶快归顺我,还可以保全你的后嗣。”
[注14]:沈法兴做吴兴太守,听说宇文化及弑君谋逆,以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待进发到乌程时,已拥有六万精兵,于是攻打余杭、毗陵、丹阳,全都攻克;占据了长江以南十几个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承制设置百官。
[注15]:宇文化及从江都出发时,以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他的任命,仍然向隋上表称臣,皇泰主拜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
[注16]:隋江都太守陈棱寻找到隋炀帝的灵柩,用宇文化及留下的车驾鼓吹,大体备齐了天子所用的仪仗,将炀帝改葬在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当时遇难的王公以下大臣,都依次埋葬在炀帝坟茔的两侧。
[注17]:窦建德对其群下说:“我是隋朝百姓,隋是我的君主;现在宇文化及叛逆杀了皇帝,就是我的仇人,我不能不讨伐!”于是带兵开赴聊城。
[注18]:当初,宇文化及派使节招降罗艺,罗艺说:“我是隋臣。”杀了宇文化及的使节,为隋炀帝发丧,哭吊了三天。
[注19]: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唐王李渊恸哭,说道:“我北面称臣侍奉君王,君主失道不能挽救,岂敢忘记哀痛悲伤呢?”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一号 、夜相当美、大有行、jjk2017 、我是一皮狼98、致远悠扬、骑鹤下揚州、围炉煮酒话桑麻、雁小驴1、英式船长 、王二十一、左道正门、长翅膀的小公猫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节 李密兵败洛阳
大败宇文化及后,李密再度声威大震。
但是在此过程中,洛阳也得到了足够的喘息机会,更实现了权力的统一。
以前的洛阳城,一直由两股力量构成。
第一股力量,是由越王杨侗、段达、元文都为中心的东都留守力量;和救援洛阳的关中的军事力量构成,救援洛阳的关中军事力量以皇甫无逸为代表。
第二股力量,则是由王世充为代表的江淮军事力量构成。
这两股力量,一直都在勾心斗角。
因为各种原因,最后进入洛阳地区的王世充,在洛阳城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东都留守力量(包括救援洛阳的关中军事力量,为行文简单以后就这样简称了),在洛阳城内渐渐丧失了主动权。
而宇文化及北上,让东都留守力量看到了夺回主动权的机会。
事实上,东都留守力量在选择与李密合作时,就是一石三鸟的计划。
第一、可以解决洛阳的生存空间;毕竟现在李密腹背受敌,如果洛阳方面对他摇出橄榄枝,他必须得有一些友好的表示吧。在这种背景下,洛阳方面说缺点吃喝,他们怎么也得给一些吧;在这种背景下,让过去的交战区,变成和平区,或是让出一些地区,李密不能拒绝吧。
第二、可以让李密与宇文化及火并,他们坐收渔人之利。
第三、把李密引入越王杨侗(皇泰主)的大旗下,可以制约王世充。
因为洛阳方面与李密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制约王世充。
所以,王世充自然积极反对与李密合作。总而言之,我是官兵,竟然与李密那种贼寇合作,这叫做什么事?[注1]
这种反对是非常有力的,因为越王一系和李密合作,就是有点不伦不类。至少从理论上是如此的。当然了,理论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最经典的就是,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李密、窦建德都以忠臣孝子的形象要为隋炀帝讨还公道;李渊更是哭得好像死了亲爹。这看起来实在有些滑稽了,因为宇文化及是乱臣贼子,他们哪个不是乱臣贼子。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世充的观点是非常有市场的。
而且王世充拥有军事上优势,他大肆散播类似的观点,让东都留守的力量非常害怕,因为这似乎就是为火并他们制造舆论的。
在这种背景下,东都留守力量的激进派,就试图火并王世充。
但是关键时候,东都留守力量的保守派不敢执行这种计划,因为火并王世充的后果,有可能就是无法控制局势,于是他们就选择与王世充合作,火并了激进派。[注2]
越王杨侗听到洛阳城发生了这种大火并,当时就惊呆了。
因为类似的大火并开始,本身就意味着越王杨侗变成傀儡了。
以前洛阳城内两系力量并存,越王杨侗可以居中制约。现在世充一地独大,越王杨侗丧失了纵横的空间。
以前,任何重大的人事变动,都是得越王杨侗的批准,而这场大火并的结果意味着,以后洛阳城内重大的人事变动,就与此越王杨侗无关了。
火并东都留守力量的激进派后,王世充跪在越王杨侗脚下,发表着各种感天动的演说。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洛阳城的老大,成了王世充。
以前,洛阳城内以越王杨侗为主;下面有七个大哥。他们分别是段达、元文都、卢楚、郭文懿、赵长文、王世充、皇甫无逸。
这一通火并下来,元文都、卢楚、郭文懿、赵长文四个人被清理出局;皇甫无逸趁乱逃跑,投靠李渊了。
七个大哥等于出局了五个人;而越王杨侗也成了傀儡。现在洛阳城开始以王世充为主、段达为辅的两个大佬控制着。
而段达做为东都留守力量代表人物,联合王世充火并其它东都留守的其它大佬,也等于给王世充交了投名状,现在洛阳城内完成中央集权,形成了王世充的一元管理。
李密向越王杨侗称臣后,就派自己的代表人物进入洛阳。
李密的计划很简单,东都内部众多大佬林立,而且矛盾重重,李密的代表人物进入洛阳,肯定可以坐一个重要席位。
在这种背景下,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先在越王杨侗的大旗下,让中原的两大军政集团实现联盟。在此基础上,先把李渊火并了再说。
如果实现了这个计划,对李渊来说,恐怕真是一件麻烦事。
因为这种力量一旦实现联合,在越王的大旗下,去收复帝国都城长安。李渊现在还没有解决薛氏,突然面对这种力量,被打崩盘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现在越王沦为傀儡了,这种机会就没有了。
越王为代表的力量存在,出于制约王世充的需要,看到李密加盟自己大旗下,自然是欢迎的。
王世充控制了洛阳城后,与李密之间合作,就失去了平台。他们两个人之间,只有通过火并,去解中原的何去何从了。
现在的王世充也好、李密也好,在中原战场上,恐怕都有一战赌输赢的念头。
因为耗了这么久,李渊统一西北的战争,已接近尾声了。李密、王世充还在中原干耗着。这何时是个头呢?再耗下去,恐怕都会成为李渊东出时的一盘菜。
双方虽然都有决战的动机,但是双方想要进行决战,需要双方都认为作战时机成熟。
否则,一方想打,另一方想逃避,这就很难实现决战。
这就好像赌博的时候,你拿了一手好牌,想把全部筹码押上去和对方一局定生死;那得对方认为自己手里的牌,也值得这样豪赌一把。否则,就算你押上了全部的筹码,对方直接割肉退出,你拿着一手好牌也没有多大用处。
以前,李密一直想决战,但是王世充不想决战,李密就只能在洛阳城下周旋。在这种背景下,李密空有一身力量也是使不上来。
就算偶尔打几仗,规模也是有限的,无论谁打败对方,对方通常也是只是皮肉之伤,绝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是致命的。
总的来说,双方都认为决战时机成熟,通常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就好像,赌博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手里的牌,值得全部筹码都押上;那得对方也认为自己手里有这样的好牌。否则,不论你拿的牌再好,也难以一局定输赢的。
宇文化及退出中原时,李密也好、王世充也好,似乎都认为这是决战的好时机。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很快就把最多的兵力投入到了一个战场上。
双方能达成这种共识,大约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李密大败宇文化及之后,认为自己收编了众多大隋禁卫军,而且大胜之后士气正旺;但是王世充却认为,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后不久,精兵良马损失众多,而且将士疲惫。[注3]
第二、王世充火并越王为代表的东都元老势力,认为自己现在对洛阳的掌控力更强了;但是李密认为,洛阳刚刚经过这次大火并,内部整合肯定不充分。[注4]
第三、李密内部的矛盾非常激烈,但是因为一直压制的比较好,所以没有显现出来;关键是,李密也认为对自己的掌控能力足够。
而王世充呢,显然已洞悉了这种矛盾,并且从后来的内容去看,王世充也充分利用了李密一系内部的这种矛盾。
大家既然都认为当时局势对自己有利,决战自然是无可避免了。
这就好像,你拿了一手好牌,认为可以一局把对方赢光;而对方还认为,自己手里的牌更好,双方自然都会把所有的筹码都押上去。
处于当时的背景下,我们很难说李密的选择有什么错误,但是很不幸,李密在这一战中,输得只能主动出局了。
处于当时的背景下,我们更难说王世充的选择有什么错误,因为王世充在这一战中,直接就把李密淘汰出局,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李密一战输得倾家荡产了,所以回头看这段历史,人们难免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李密当时太蠢了,因为慢慢与洛阳周旋,就是可以获胜了;甚至而言,史书上比较流行一种离奇的观点,那就是李密其实可以轻易耗垮王世充的,只是李密头脑一热非要和王世充决战。[注5]
类似的内容,我以为实在有些离奇。
在宇文化及北上前,李密也许存在这种机会。但是宇文化及横插了一杠子后,显然让李密丧失了这种机会。
在过去一年时间的对恃中,洛阳方面后勤危机就是非常严重,而且也缺乏出来和李密决战的能力与信心。在这种背景下,李密与王世充一直耗下去,应该有机会把洛阳拿下的。
问题是,宇文化及北上后,李密腹背受敌,为了摆脱危机,只能向越王称臣换取机会。在这种背景下,洛阳方面的生存空间、后勤问题肯定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一切是显然的,李密想和洛阳方面取得合作,必须得对洛阳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至少让洛阳方面感觉,宇文化及出局后,自己并不会让李密掉头就灭掉。
如果宇文化及出局后,李密耗上一时半会儿,就能夺取洛阳。那洛阳城前排就坐的人,也不是人头猪脑,怎么会同意这种合作呢?
所以,宇文化及出局后,李密与王世充长期对恃下去,也许有机会大败王世充,但是说李密简单消耗一段时间,就能灭掉王世充,实在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在那场大战开始前,谁敢说李密一定会败呢?
事实上,李密手下的人,都蠢蠢欲动,试图在这可遇不可求的一战中,席卷整个中原。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李密争雄天下的唯一机会。因为这样拖下去,他与李渊的差距会越拉大。等李渊称雄西北后,他还与王世充两个人围绕洛阳城穷耗着,那真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而且,李密一系的力量,从实力上讲,就是有机会大败王世充的。
但是很不幸,这种关系双方命运的大决战展开后,李密一系的各种矛盾都开始暴发了。
于是在大战时,李密一时失利,单雄信投降王世充;邴元真打开城门投降王世充;李密当时就进退失据了。随后,程咬金、秦琼、罗士信也投降了王世充。李密当时就有玩完的感觉。现在最大的机会就是退到黎阳与徐世勣汇合;而人们又提醒他,徐世勣是翟让的嫡系,而你当年火并翟让时,还差点把徐世勣也砍死了。李密一听这个,当时就绝望了。
李密一系的矛盾,为什么会在这个关键时候暴发呢?
大约是因为这一战李密胜利了,李密的江湖地位就会迅速提升。而得到这种提升后,李密加强中央集权就是再所难免的,这样一来,他下面实力派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损伤。
王世充取得了这种战争的胜利。
但是,这种胜利是不充分的。
第一、李密率领两万人马入关中投靠李渊了。[注6]
第二、徐世勣为代表的力量在黎阳,依然拥有不可估的影响力;最后犹豫再三,决定站在了李渊一边。[注7]
第三、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李密一系的大佬,并不看好王世充。所以王世充一再试图收他们为自己所用,但是他们都脱离了王世充。[注8]
第五、东都的旧势力,在王世充控制洛阳城时,也有很多人脱离了王世充。代表人物是皇甫无逸、庞玉。这两个人,都在东都有着非同小可的力量。[注9]
李渊大败李密后,这么多的中原实力派,都不愿意站在王世充一边。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王世充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是非常不充分的。关键是,等面对强大对手进攻时,站在王世充身后的人,也会纷纷选择脱离王世充的。
从这层意义上,王世充大败李密之后,其实只是把李密一系打崩盘了,根本无法做到席卷中原,至于说席卷整个关东,就更距离遥远了。
[注1]:元文都对于和李密的和解深感欣慰,认为天下可以平定了,在上东门摆酒作乐,从段达以下都起身舞蹈。王世充气愤地对起居侍郎崔长文说:“朝廷的官爵,竟然给了强盗,这是想干什么!”元文都等人也怀疑王世充想以东都城响应宇文化及,彼此因此有了裂痕,不过外表相互和解,假作友好。
[注2]:元文都听说了,十分恐慌,和卢楚等人谋划,趁王世充入朝时,埋伏士兵杀掉王世充。段达性格胆小怕事,恐怕事情不成功,派女婿张志将卢楚等人的计划告诉了王世充。......卢楚藏在太官署,被王世充部下抓获,到兴教门,见王世充,王世充下令乱刀砍死卢楚;进攻紫微宫门。皇泰主派人登上紫微观,问王世充:“举兵想做什么?”王世充下马谢罪说:“元文都、卢楚等对臣横加陷害,请杀了元文都,我甘愿受刑罚。”于是段达命将军黄桃树绑了元文都送给王世充。元文都冲着皇泰主说:“臣今天早上死,晚上就轮到陛下了!”皇泰主恸哭送他,出兴教门,象卢楚一样被乱刀砍死,还杀了卢楚、元文都所有的儿子。....于是以王世充为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到了中午,捉住赵长文、郭文懿,杀了二人。然后巡视全城,公布诛杀元、卢的原因。
[注3]: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世充欲乘其弊击之。
[注4]:密以东都兵数败微弱,而将相自相屠灭,谓旦夕可平。
[注5]:魏徵言于长史郑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
[注6]:左右莫不感激,从密入关者凡二万人。
[注7]:徐世勣占据了原属李密的地盘,没有归附任何人。魏徵随李密到长安,于是自己请求招抚潼关以东地区,高祖以他为秘书丞,乘驿站的传车到黎阳,致书徐世,劝他尽快投降唐。徐世勣于是决定向西投唐,.....。
[注8]:王世充任命秦叔宝为龙骧大将军,程知节为将军,待他们很好。但是二人憎恨王世充多诈,.........于是跳上马前来降唐,王世充不敢追逼。
罗士信跟随李密攻打王世充,作战失败,为王世充俘获,王世充对他很优厚,.....高祖听说罗士信投降,非常高兴,派人前去迎接慰问,供给他的人马军粮,任命罗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注9]: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前后自东都归义,.....高祖以无逸本隋勋旧,尊遇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