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英式船长 、夜相当美、雁小驴1 、我是一皮狼98、动感飞猪一号、致远悠扬、左道正门、草苞、围炉煮酒话桑麻、长翅膀的小公猫、浮萍随浪、王二十一 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一节 英雄末路

  李密在洛阳城下的大败,其实不是多大的事,因为类似的失败,李密经历过太多。
  以前庞玉打得李密大败过,而且李密一系两个高级将领战死;[注1]
  以前,王世充也曾大败过李密;[注2]
  宇文化及打得李密大败过,李密受伤落马昏迷不醒,如果没有秦琼拼死救护,当时就死了。[注3]
  但是李密依然是李密,依然是中原最大的军政集团代表人物。

  但是这一次不同,一战失利,翟让的嫡系单雄信率军投降了王世充;翟让的嫡系元真直接打开李密大后方的城门,把王世充引了进去。当时就让李密有些进退失据;而随后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也投降了王世充,更让李密有些绝望了。

  其实,到了此时,李密也是有机会翻盘的。
  因为李密可以退到黎阳徐世勣那里图谋发展。但是当时就有人提出疑问,徐世勣是翟让的嫡系,他会接纳我们吗?
  且不说,在火并翟让时,差点把徐世勣也火并死了;更主要的是,李密既然能火并翟让,谁敢说,他不会火并徐世勣呢?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徐世勣愿意和李密合作,他的小弟,也难免会劝他小心提防李密。
  所以,人们劝李密,不要轻易进入徐世勣的辖区,在这此情此景下,您进入徐世勣的地盘,不测的风险实在太大了。问题是,李密不能进入徐世勣的辖区,他的基本盘受到重创,他还怎么混呢?[

  面对此情此景,李密都忍不住要自杀了,总而言之,我李密作为一世之雄,混到这般田地,还有什么脸继续活下去呢?
  看着此时的李密,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如果此时李密,真的自杀了,他作悲剧英雄的形象,恐怕就更加浓烈了。项羽在乌江边自杀,让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想象,总而言之,如果项羽不自杀,卷土重来未可知。问题是,项羽自杀时,就是一个孤家寡人;而且项羽死后,也没有哪个手握重兵的大哥级人物,表示要永远忠于项羽
  此时的李密,追随在身边的嫡系人马就有2万,而且还有王伯当那种死忠小弟;关键是手握重兵的徐世勣随后一再高举李密大旗,表示自己会永远忠于李密!关键是,当时还是群雄逐鹿的格局,李密如果在此时就自杀了,肯定谁也会觉得,这实在太惋惜了。

  遥想当后,项羽率八千子弟北上,成为天下最风云的人物;人们就认为项羽不自刎乌江,肯定能如何如之何。
  而几年前,李密孤身逃亡江湖,就凭借天才的组织、演说能力量,成为天下最风云的人物。现在身边有两万嫡系人马,还有手握重兵的徐世勣表示永远忠于他,他如果顽强的活下去,怎么看也能东山再起啊。

  问题是,站在风口上,李密拿着一手滥牌就一飞冲天了;现在大风转向了,李密拿着一手看起来依然不错的牌,却越走越被动,终于输得啥也没有了。
  当然了,李密当时表示想要自杀,肯定是带有表演成份的。毕竟李密作为一世之雄,是不会轻易认输的;如果李密是如此轻易认输的人,当看跟随杨玄感造反失败后,肯定就自暴自弃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他听到小弟们纷纷劝他包羞忍耻等待时机时,终于又开始了新的战略规划。

  基于李密的本意,大约是自己还可以当刘备的。
  遥想当年,刘备在失利时,今天投靠这个人,明天投靠那个人,最终还是修炼成了昭烈帝。

  第一、当时天下大局未定。
  第二、李密身边的嫡系人马,还有两万多人。
  第三、李密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那是无与伦比的。
  从这层意义上,只要有机会,李密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但是很不幸,李密从此就英雄末路了。

  基于李密的角度,就算退一步,以他的江湖地位,进入李渊的地盘,李渊即使不会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说,天下英雄唯魏公与渊尔,也会让他在常委席上就坐的。[注4]
  但是很不幸,李密进入李渊的地盘,李渊虽然对他非常礼貌,而且还和他称兄道弟,但是只给他一个省部级的职务,李密当时就有一种羞与哙伍的感觉[注5];关键是,李渊一系的其它高级军政长官,都也不把李密当盘菜看,因为李密虽然一度称雄中原,但是毕竟是一群贼寇的头目啊,而且说一千道一万,李密也是穷途末路来投奔李渊啊,面对此情此景,李密更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感觉。[注6]

  李密来降,意味着李唐在关东地区影响力增大了,因为李密以前是关东最主要的实力派之一。

  李密从前的力量,当时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在翟让嫡系单雄信的率领下,站在了王世充一边;
  另一部分在李密、徐世勣的率领下,站在了李渊的一边。
  还有一部分力量,在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的率领下,暂时站在了王世充一边,但是很快也都站回了李渊一边。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下,就会知道,李渊后来大败王世充,其实就没有多大的难度。
  因为王世充称霸的中原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四战之地,更主要的是,中原地区还有众多地方是李密旧部控制着,而他们大多都站在了李唐一边。
  王世充是被一代战神李世民打败的,所以史书通常总会夸大王世充的实力,因为正视王世充的实力,李世民平定中原,还有什么可吹的?

  甚至而言,加上窦建德,也没有多了不起的。
  窦建德称雄河北,但是河北还有两个绝对称处大哥级的人物,都站在了李渊一边。他们就是幽州的罗艺;蔚州的高开道。
  不要说王世充、窦建德是两个自成系统的联盟了;就是他们两个实现了合流,并且能推举出一个无可争议的大哥,也没有多了不起啊。因为他们两个加在一起,也就是占着河北、河南部分地区啊。相对而言,李唐的地盘那可大的去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说李密。

  李密一系,后来出了几个标准的牛人。
  最牛的人,文职莫过于魏征;武职莫过于徐世勣。剩下还有秦琼、程咬金 ,这也都是凌烟阁绘像的人。

  魏征在唐太宗时代,几乎就是文臣之首。
  徐世勣在唐太宗后期,唐高宗时代,那就是军界坐头把头椅的人。

  魏征随李密进入李渊的地盘后,就对李渊毛遂自荐的说,他可以到关东地区,游说关东的实力派站在李渊的大旗下。
  魏征进入关东,就去游说徐世勣。徐世勣一直为何去何从犹豫不决,看到李密站在了李渊旗下,又看到魏征代表李渊游说自己,就选择了投降李渊。[注7]

  现在的魏征,还不是多牛的人物。
  但是徐世勣作为关东举足轻重的实力派,此时已经非同小可了。而徐世勣在这种背景下,也成为河北窦建德、关中李渊、中原王世充争相拉拢的对象;当然了,以徐世勣此时的实力,不论站在哪一边,也会受到各种信任重用。毕竟,他是中原争霸战中,一个绝对举足轻重的人物。

  是不是还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从徐世勣投降李渊说起。
  徐世勣在投降李渊时,做的非常高明。
  因为他是以李密小弟的身份归顺的李渊。总而言之,我的人马地盘都是李密的,我主要是因为李密投降大唐,所以才投降大唐的;所以我的人马地盘现在投靠大唐,主要功劳是李密的。
  于是徐世勣让魏征把自己地盘的名册都带给了李密。总而言之,我无权决定这些地盘人马的何去何从,只有我的大哥李密才有权决定这一切。
  徐世勣这种玩法,那是极尽高明的。
  第一、他给李密作足了面子;但实际上,李密是缺乏影响他能力的。因为从大概率上,李渊是不会让李密回关东的。这样一来,徐世勣推崇李密,可以在李唐中央政府得到一个强援,却不会影响自己的实际权力。
  第二、徐世勣这样做后,就可以作为李密的代理人在关东存在了;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李密在关东地区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徐世勣作为李密在关东地区的代理人,那还得了?
  后来,李密死后,徐世勣为李密隆重发丧,也是类似的意思。因为他从此,就可作为李密继承人的身份存在了。
  第三、树立了自己忠义之名。
  因为徐世勣决定投降李渊,让李渊在关东地区,一下钉入那样大的一个钉子,这种功劳,别人抢还抢不过来,徐世勣却把它全推给了李密。
  所以,李渊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对徐世勣免不了要刮目相看的。

  于是从此以后,徐世勣就不叫徐世勣了,改叫李世勣了。因为李渊正式邀请他成为李氏家族一员;从此以后,李氏家族的家谱上,也可以找到李世勣这一号人了!
  后来呢,唐太宗上位,李世勣又得改名了。因为他的名字,与唐太宗犯讳,所以只能叫李勣。再后来,李勣的孙子造反,大唐皇帝(其实是武后)又把李勣踢出大唐皇族,改称徐勣了。

  为了不被这种细节弄得晕头转向,在我的这篇文章中,徐世勣永远也是徐世勣。

  是不是又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说徐世勣投降李唐。

  徐世勣类似的表现,却显然让失意的李密充满了幻想,因为这似乎证明,李密就是在关东地区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李密就一心想返回关东发展。

  而李密决定从李渊地盘离开时,就如同刘备决定从曹操地盘离开时,难免有人会劝李渊,千万不要放虎归山!
  当年,曹操认为刘备飞不出自己的五指山,结果呢,刘备直接就飞出了曹操的五指山。
  现在,李渊似也认为李密飞不出自己的五指山,所以就让李密率军东出,帮自己经营中原地区。
  李密听到这个消息,难免会踌躇满志的,遥想当年,杨玄感失败后,李密孤身逃亡江湖,以他天才的组织、演说能力,很快步入了人生的辉煌;现如今,李密率领数万大军东出,在关东地区还有自己众多旧部等着自己去重铸辉煌,怎么看,也是李密再度东山再起的节奏。

  但是很不幸,李密走到半路,李渊也感觉,李密有可能会失控的,于是又叫李密回来一趟。
  李密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进退失据了。退回去,前途肯定是暗淡的,因为这显然意味着,李渊已缺乏信心驾驭他了。但是继续向前,他的追随者似乎都也没有什么信心。
  此前,李渊支持李密东出,大家追随李密东出,就容易进退自如。
  第一、有李渊在背后支持,他们更容易在中原地区打开局面。
  第二、有李渊背后支持,就算中中原地区无法打开局面,后路还是很宽很。

  现在,李渊突然表示不支持李密东出,大家追随李密,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最简单而言,徐世勣的态度是什么,谁也不敢确定。
  李密进入关中后,徐世勣依然把李密当大哥看,只是给李密作点人情罢了,给自己增添点忠义之名罢了。他这样作,对自己无损,毕竟,徐世勣再叫李密大哥,李密也无法把手伸进他的地盘;而李渊也得承认徐世勣成关东的独立的地位。
  问题是,李密突然进入徐世勣的地盘,徐世勣会怎么看他呢?还会把李密当大哥看吗?

  后来,李密死了,徐世勣给李密隆重发丧,那是因为李密死了,对徐世勣没有任何威胁了。徐世勣这样做,却可以作为李密的继承人,在关东称雄。如果李密活着,还进入了徐世勣的地盘,徐世徐世勣绩还会这样尊崇李密吗?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李密曾火并过徐世绩的大哥翟让。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徐世勣不在意翟让之死,也害怕李密突然火并他啊;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徐世勣真心把李密当大哥看,追随在李密身后的,也实在不敢相信。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让追随在李密身后的人,都不看好继续追随李密。

  李密最初选择投降李渊,就是因为大家都对徐世绩没有信心。
  现在,就因为徐世勣表示愿意把李密当大哥看,人们就会改变这种作法?估计是不可能的。
  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李密如果安份一些,与徐世勣联手在大唐帝国打拼,应该可能混得更好。
  因为徐世勣坐镇关东,拥有一支相对独立的、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关键是,他一直以李密的小弟自居;李密坐镇长安城,在大唐帝国中央政府前排就坐,还有一批嫡系小弟追随。
  他们联手运作,在大唐帝国谋求一席之地,并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李密作为一世之雄,而且当大哥已很多年了,显然不会安于这种地位的。
  但是他想再东山再起,他的追随者却都对前途不看好,李密走着走着,就越来越看不到出路了。

  看着李密的败亡,让人难免想到关二爷,英雄无敌之际,风光无限,最后越混越差,竟然稀里糊涂的被一个无名之将打残了。
  看着李密的败亡,让我又总想起苻坚、项 而言之,牛X之际,真是叱咤风云啊。后来,越混越惨,一直不认命,却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注1]:丁丑(二十八日),越王杨侗派段达和庞玉等人乘夜出兵,在回洛仓西北列阵,李密与裴仁基率兵出战,段达等人大破李密军,杀伤大半人马。李密只好放弃回洛,奔往洛口。庞玉、霍世举在偃师驻兵,柴孝和的部众听到李密败退,就各自溃散。柴孝和轻骑回到李密军中,杨德方、郑德韬都死了。
  [注2]:壬寅(二十五日),王世充率军夜渡洛水,在黑石扎营,第二天,他分兵守营,自己率领精兵在洛北列阵。李密听到这个消息,就率兵渡过洛水迎战。李密大败,柴孝和淹死,李密率部下的精锐骑兵渡过洛水向南,其余的部众向东逃到月城。
  [注3]:宇文化及十分气愤,他的军粮又吃完了,于是渡过永济渠,与李密在童山脚下交战,从早晨七八点打到傍晚六七点;李密被流箭射中,落马昏死过去,亲随跑散了,追兵就要赶到,只有秦叔宝一个人保护着他,李密因此得以逃脱。
  [注4]:李密就要到长安了,高祖接连不断地派人前去迎接慰问。李密非常高兴,对他的部下说:“我拥有百万兵力,一朝脱去战袍归顺唐,崤山以东几百座城镇,知道我在这里,派人去招降,也会全部来归顺的;比起窦融,功劳也不小,还能不给我安排一个要职吗?”
  [注5]:李密长期地位崇高又骄纵,自己又仗着归附国家的功劳,朝廷给他的待遇与他的愿望不符,因此郁郁不乐。曾经适逢大朝会,李密作为光禄卿应当进奉食物,他深深以此为耻,退朝后,告诉了左武卫大将军王伯当。
  [注6]:李密没能满足原来的期望,大臣们大多又轻视他,有些掌权的人向李密索取贿赂,李密内心很不满意。
  [注7]:徐世绩占据了原属李密的地盘,没有归附任何人。魏徵随李密到长安,于是自己请求招抚潼关以东地区,高祖以他为秘书丞,乘驿站的传车到黎阳,致书徐世,劝他尽快投降唐。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 、致远悠扬 、我是一皮狼98、夜相当美 、动感飞猪一号、gdszslt 、雁小驴1、英式船长、左道正门、长翅膀的小公猫、劲草1015、围炉煮酒话桑麻 、ty_袁伟592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章 李渊晋阳起兵

  第一节 李渊起兵时的背景

  李渊的父亲是唐国公李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的母亲是独孤皇后的亲妹妹。
  李渊的岳父是神武公窦毅,定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的岳母是北周太祖皇帝宇文泰的女儿。
  以至于大唐卸用文人都骄傲的说,翻开历代开国皇帝,身份尊贵如李渊的就没有了。因为这怎么看也是标准的贵族啊。

  更主要的是,李渊是李虎唐国公的承袭者。
  李虎是西魏开国八大贵族之一,是与西魏执政官宇文泰地位对待的军政大佬。而李虎的唐国公爵位,就是由李渊承袭了。
  从这层意义上,李渊就是李氏家族的少掌门。而李氏家族绝对是一个标准的豪门大族。
  李渊的父亲兄弟八个人,混到省军级及其以上的,就有六个人。而他们的子侄,因为生于如此强大的豪门家族,所以他们的岳父、岳母、舅舅、大小舅子也都是非富即贵;而他们本人通常也都会拥有不低的军政职务。
  李渊的起步,相对于他姨父杨坚来说,并不是十分顺暢。
  我们前面说过,杨坚在15岁时就已进入省军级行列,而且一直在中央任职;更主要的是,杨坚三十多岁时,就已是国级官员了,而且还是太子的岳父。
  而李渊在40岁前,除了唐国公的爵位是顶格的,其它职务一直都非常普通。

  从这层意义上,李渊的人生,相对于与普通人来说,绝对称得上开挂的人生了。但是对于他这种顶级豪门成员、而且是唐国公的承袭者来说,多少还是有些不如意。因为这意味着他只是众多豪门贵族之一,是众多省军级大佬之一。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如果只是这样走完一生,李渊的名字,恐怕只能在历史书的字缝中找到。

  你说国公的爵位牛X吧,当时有这种爵位的人多了。
  你说某个大家族的掌门人牛X,当时牛X的豪门大佬多了。
  你说省军级的职务牛X吧,当时省军级的大佬更多的去了。
  类似的人物,在史书上能留下一篇传记的,常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主要是,就算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篇传记,为后世读史者所悉的,又有几个呢?

  本来呢,李氏家族作为一个老牌贵族,单就实力而言,也未必就拥有多大的优势。
  但是有两个实力非常强大的豪门家族,此前不久,被隋炀帝清理出局了。

  第一个是杨素为代表的杨氏家族。
  杨素绝对是大隋的第一权臣。杨素在隋文帝篡位时,就积极站在隋文帝一边,并且立有大功;在平陈战役中,他是最重要的统帅之一;在与突厥作战时,他也是最重要的统帅之一。
  晋王杨广夺储时,他更是积极的站在晋王杨广一边,是晋王杨广最重要的支持。此后地位更是高的已无可复加了。因为类似的原因,杨素都心生恐惧了,因为功高震主、位高震主,杨素似乎都占了。
  当然了,杨素算是善终了。因为杨素死的比较及时,所以隋炀帝给他举办了很高规格的葬礼;并且让他的诸子都身居高位。
  如果杨素为代表的力量存在,肯定是李渊最最重要的竞争者,但是很不幸。杨素的儿子,在炀帝二征高丽时,组织叛乱,被清理出局了。
  而且在此过程中,众多豪门势力支持这场叛乱,所以都被隋炀帝大批清理出局。
  第二个是李穆为代表的家族。
  关于李穆我在隋文帝上位时曾介绍过,李穆为代表的家族,绝对是隋朝第一强势的家族,其家族之强盛,让所有老牌贵族都暗然失色。
  李穆为代表的力量有多牛,我们只要看史书这样一段话就可以知道了。
  “开皇元年,李穆来朝见,隋文帝走下廷阶致礼,拜授他为太师,允许他赞拜时不自报姓名,并赐实封成安县三千户食邑。于是,在李穆的子孙中,即便尚在襁褓的,也都拜为仪同,他一家中手执象笏做官的子弟有一百多人。李穆的贵盛,在当时无人可比。”

  这样强势的家族,因为各种原因,自然引起隋炀帝的猜忌。于是在杨玄感叛乱之后不久,隋炀帝便找借口把李穆一系的李氏家族清理出局了。
  李氏家族的重要成员杀了三十多个,其它的都流放到边远地区。[注1]

  这两大豪门被清理出局,对李渊来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这就好像,周宣帝上位后把宇文宪、宇文孝伯等人清理出局,对杨坚来说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李穆为代表的李氏家族被隋炀帝清理出局,本来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但是,为了证明李渊能成为开国皇帝是天意使然,所以后来人们就附会了一个故事。
  总而言之,当时有神秘的预言说,杨氏天下,将被李氏取代。隋炀帝听到这个预言非常恐慌,所以就先杀了大将军李金才[注2],更灭了李穆一门,并且猜忌李渊;结果呢,天意是不可违的,于是大隋天下还是被李氏篡夺了。[注3]

  其实呢,这就是一个扯淡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方面证明了李渊父子得天下,那就是天意;所以隋炀帝防来防去,终于还是王者不死。另一方面,也为证明了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就是隋炀帝的猜忌下成功。

  类似扯淡的故事,史书上有很多;与这个故事非常雷同的故事,还有一个武则天篡位的故事。
  据说,唐太宗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有武姓女子篡夺大唐天下,并且会屠戮李氏皇族成员。唐太宗听到这个预言非常恐慌,后来听到李君羡乳名叫五娘,当时就想到,神秘预言中武姓女子,肯定说的就是他吧。于是找借口就把李君羡杀了,但是很不幸,真正的王者是不死的。[注4]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其实呢,隋炀帝是非常信任李渊的。

  杨玄感叛乱时,坐镇西北的一个大佬,因为涉嫌与杨玄感叛乱有染。所以,炀立案就让李渊接替他的位置。
  这个大佬的地位,那可是非同小可的。因为李渊接管这个位置之后,史书是这样说的,“关西十三郡的军队都受李渊的调遣”。
  如果炀帝猜忌李渊,怎么会让李渊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隋炀帝南下江都时,又让李渊升任太原留守,这更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人事任命。
  我们都知道,北魏崩盘后,尔朱荣就是以晋阳为基地,一度控制北魏帝国;后来高欢、高洋父子以晋阳为基地控制西魏帝国。
  大隋开国后,第一个坐镇晋阳的人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后来坐镇晋阳的人是秦王杨俊、汉王杨谅。从这层意义上,大隋开国后,这种地方,都是皇帝至亲至近的人才能坐镇的。
  甚至大唐帝国崩盘的之后,李克用以晋阳为基地建立后唐;石敬瑭以晋阳为基地建立后晋;刘知远以晋阳为基地建立后晋.....。
  在天下大乱之际,李渊作为一个异姓之人,隋炀帝让他坐镇晋阳,这是一种什么信任?大家可以想象。
  李渊作为老牌贵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并且坐镇军事重地晋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也可以想象。

  面对此情此景,如果有人还坚持认为,隋炀帝不信任李渊,甚至隋炀帝一直猜忌李渊,那隋炀帝怎么对李渊,才叫信任他呢?
  史书在说李渊可以出镇晋阳时,通常是这样说的。
  炀帝非常猜忌李渊,一度都有杀李渊的想法。[注5]
  但是李渊突然想起李世民已故老妈的话,就给隋炀帝发了几个大红包,隋炀帝一看这几个大红包当时就高兴的连北也不找到了;于是不但忘了灭隋者李氏也!更让李渊手握重兵了。[注6]

  类似的内容虽然都出自传说中的正史之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都是标准的民间故事。
  第一、这种内容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
  第二、它也经不起任何常理、情理的分析。

  因为这样重大的人事任命,隋炀帝也没有疯,怎么会因为李渊给他发了几个红包,就决定了呢!
  关键是,既然隋炀帝相信神秘预言,杨氏天下会被李氏取代,更因此杀了众多姓李的大哥级人物,为什么还会让李渊坐镇晋阳那种军事重地呢?
  更主要的是,李渊懂得发红包躲过一劫,还能得到炀帝的信任,其它的李姓大哥级人物,就不懂得破财免灾?
  如果仅仅如此,李渊起兵的条件也未必多好。但是,在大家纷纷造隋朝反的时候,李渊一直都在观望。
  等李渊决定造反时,隋朝已被各种叛乱力量肢解成碎片了。
  李渊起兵叛乱时,天下就是传说中的十八路反王,四十六路烟尘。这些人或占据一个郡的地区,或是占据几个郡的地方割据一方。翻开大隋帝国的版图,现在还挂着大隋帝国旗帜的地方,已非常少了;至少愿意真心为大隋帝国效力的地方就更少了。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朱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郭子和起榆林,号永乐王;窦建德起河间,号长乐王;王须拔起恒、定,号漫天王;汪华起新安,杜伏威起淮南,皆号吴王;李密起巩,号魏公;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罗艺据幽州,左难当据泾,冯盎据高、罗,皆号总管;梁师都据朔方,号大丞相;孟海公据曹州,号录事;周文举据淮阳,号柳叶军;高开道据北平,张长逊据五原,周洮据上洛,杨士林据山南,徐圆朗据兖州,杨仲达据豫州,张善相据伊、汝,王要汉据汴州,时德睿据尉氏,李义满据平陵,綦公顺据青、莱,淳于难据文登,徐师顺据任城,蒋弘度据东海,王薄据齐郡,蒋善合据郓州,田留安据章丘,张青特据济北,臧君相据海州,殷恭邃据舒州,周法明据永安,苗海潮据永嘉,梅知岩据宣城,邓文进据广州,俚酋杨世略据循、潮,冉安昌据巴东,宁长真据郁林,其别号诸盗往往屯聚山泽。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的实力,那就非同小可了。
  这就好像,李渊的股权也就是3%、4%的样子。(这是打个比方,没有具体分析的价值);这点股权,实在不足以挑战大隋帝国。
  问题是,大隋帝国当时一片分裂割据,这3%、4%的股权,那可了不得了,因为这是标准的大股东了。在这种背景下,李渊一旦起兵叛乱,那就是传说中的惊天动地。

  李渊起兵时的优势,还不只这些。

  第一,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现在与李密在中原打得难解难分。这意味着,隋军中原的军事主力,无法阻止李渊叛乱;李渊的主要竞争者李密,现在也无法阻止李渊长驱关中。对此,我前面分析的太多了,这里不再分析了,有兴趣可以回看前面的章节。
  第二、李渊占据的地方,从地缘上关中相邻,只要他愿意,可以直插进关中地区。更主要的是,李氏家族作为盘根错节的、根深蒂固的豪门贵族,在关中有着极深的影响力,所以他向关中进军,会有众多力量响应他。

  这一切,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总的来说,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李渊全占了。
  说天时吧,叛乱当时就是一种潮流,李渊只是顺着大潮向前走一步罢了;事实上,李渊造反时,大隋帝国已象一艘随时沉没的破船了。
  说地利吧,李渊坐镇晋阳那种重地,长驱直入就可以逼入关中。
  说人和吧,李氏家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李渊大旗一树,愿意响应他的力量,那是多的去了;晋阳为中心的军政大佬、豪门大族自然都纷纷响应李渊;就是关中地区,李渊的女儿凭借李渊的名号,都能在关中为李渊筹集了十多万大军,等着响应李渊了。关键是,中原战场上,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还与李密打得难解难分无法脱身。

  在这种背景下,我不敢说谁处于李渊的位置上,也能叛乱成功。但是他显然不需要多惊世骇俗的能力,更不需要一个多么惊世骇俗的儿子。

  [注1]:三月,丁酉(初五),炀帝把李浑、李敏、李善衡及其宗族三十二人处死,三族之内的亲属,都流放到边远地区。几个月后,李敏的妻子也被毒死。
  [注2]:隋末有谣云:“桃李子,洪水绕杨山。”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
  [注3]:炀帝因为李浑家族门第强盛,对他很猜忌。正好有方士安伽说:“李氏当为天子”,他劝说炀帝杀尽天下姓李的人。......炀帝流泪说:“我的宗庙社稷几乎被倾覆,全靠您才得以保全呵。”三月,丁酉(初五),炀帝把李浑、李敏、李善衡及其宗族三十二人处死,三族之内的亲属,都流放到边远地区。
  [注4]:起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人李君羡掌管玄武门宿卫,当时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太史占卜说:“女主将兴起。”民间又广传《秘记》中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太宗听后非常厌恶。正赶上太宗在宫中与众位武将饮宴,行酒令,让每个人各讲小名。李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太宗非常惊讶,进而笑着说:“什么女子,竟这么勇健!”又因为君羡官衔封爵籍贯都有一个“武”字,非常厌恶,随后让他出任华州刺史。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进饮食,通晓佛法,李君羡非常敬慕相信他,多次与他形影相随,窃窃私语。御史上奏称君羡勾通妖人,图谋叛乱。壬辰(十三日),李君羡因此事定罪处斩,全家被抄没。
  [注5]: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注6]: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

  待续
  复巫纯林特莱斯L:

  还有两个刘秀的故事。这个可不是扯淡故事,这个是谶纬之学唯一神准预测。

  两个刘秀的故事,唯物主义者还不服,说不是刘歆谶纬之学算出来后改名刘秀,而是因为避讳汉哀帝刘欣才改名刘秀,至于谶纬是刘歆叛乱前编的,然后后面的刘秀是正好巧合了。
  但唯物主义者这种说法不靠谱,因为第一汉代没有避讳同音字的说法,第二西汉人不说mandarin,说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欣hin,歆him,发音大不相同。
  刘歆的故事告诉我们,算出彩票中奖号码后,涂改自己的号码是犯法的事情,中奖无效。

  其实唯物主义者真是色厉内荏,两个刘秀的事情,就算唯物主义也是能解释的,从古至今预言千千万,概率上说总有神准的,何必为了证明唯物主义的正确性而欲盖弥彰。

  不过刘秀这个神准谶纬的确让唯物主义者尴尬无比,因为刘秀打天下时连陨石砸敌营的事情都能出,而陨石的掉落概率是每年中国这么大的地方掉7颗,掉能对敌营伤害攻击的陨石概率就更低得多了。
  这么尴尬,不由得让唯物主义者开始满嘴胡说八道,扯什么刘歆避讳的屁话。

  =============================

  刘歆在王莽篡位前10多年就改名刘秀了。
  一个人改名的原因多了,刘歆为什么要改名刘秀?在当时肯定有一个能完全说通的原因。
  至少刘歆肯定不敢说,自己改名是想对应神秘的预言吧。类似的话,只人流露出去,他死了全家都不冤枉。

  刘歆改名刘秀;与后来叫刘秀当皇帝的事,本来是风牛马上不相及的事。但是,把它附会在一起,那可不一般了。

  问题是,既然刘秀这两个字,早已被赋予了神秘的内涵,刘玄杀刘縯是所为何事呢?当时怎么没有人劝刘玄说,神秘预言早就说了,得天下者的是刘秀呀!
  当时的刘玄刀往低压一压,刘秀还怎么混呢?
  甚至而言,刘玄不杀刘縯,也轮不着刘秀当光武帝呀。因为刘縯活着的时候,从哪个角度,也没有人认为刘秀能排在刘縯前面。这样说来,刘玄是怕那神秘的预言无法变成现实,才替老天除掉了刘縯啊。

  再说武则天。既然李世民生前就有传说,武氏女主将屠戮李氏皇族,怎么王皇后与武氏相争时,没有人拿这个作文章呢?关键是,二圣临朝时,也没人拿这个劝高宗千万不要铸大错呢?
  关键是,这神秘预言这样准(一步步就要变成现实了),徐敬业和武则天作对干什么呢?难道他是想和老天相争呀?


  各种神秘的预言,只存在于难以考证的时代。资料详尽的时代,类似的神秘预言,何时存在过?

  这就好像,一个人,可以同时打十几个职业格斗壮汉的故事,在难以考证的时代,那是多的去了。当然了,在电影中,这种人也很多。最经典的就是陈真、叶问,在电影中都是一个人要对付十个、几十个职业格斗壮汉。
  但是在现实的擂台,这种高人,永远也没有出现过,也不会出现的。

  我们再回头说各种神秘的预言。
  你说,从古到今预言千千万,从概率上都是神准的!
  但是,从民国到现在,你给找几个比较神准的预言?
  各种附会之说,在资料有限的时代,人们自然可以随便编;在资料详尽的时代,它就没有什么存身之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