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一号、长翅膀的小公猫、夜相当美、那就爱谁谁谁吧、大有行、jjk2017 、雁小驴1、致远悠扬、英式船长、zztdf 、围炉煮酒话桑麻、zhu_old、左道正门、那就爱谁谁谁吧、zztdf 、赖不叽叽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晋阳起兵

  李渊起兵时,晋阳最有权力的几个人分别是:晋阳留守李渊,晋阳令刘文静、晋阳监斐寂、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

  在这几个人里面,李渊肯定是排在第一位。
  第一、李渊与皇帝关系最亲近;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大唐创业起居注》中,马邑太守王仁恭不敢拒绝李渊的建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李渊是大隋皇帝的近亲。[注1]
  第二、李渊是老牌贵族成员,而且还世袭唐国公,是李氏豪门的领衔人物;家族成员都是非富即贵;家族势力根深蒂固。
  从某种意义上,李渊才是真正大佬级的人物。其它几个人都是高级军政长官罢了。

  当然了,在帝国稳定时,李渊与上述几个人之间,也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因为李渊的地位虽然尊荣,却不具备让其它人以他马首是瞻的权力。
  但是在帝国风雨飘摇时,如果大家想联合起来好好干它一票,这些人就有可能把李渊当自己的大哥去看了。
  经过简单的串联,晋阳的五个大哥,晋阳留守李渊、晋阳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三人实现了某种默契。
  史书为了突出李世民的地位,于是就说,这些人能决定联合造反,都是李世民巧妙安排、苦心运作出来的结果。其实呢,这就是叫扯淡,因为在当时造反就是潮流!

  在当时背景下,李渊为代表的力量愿意起来造反,并不需要多了不起的勇气;相反,李渊为代表的力量,愿意继续效忠大隋帝国,才需要惊人的勇气。
  要知道,在当时,叛乱已成为一种潮流,造反的启动成本已低得不能再低了;而一心效忠大隋帝国,才有可能稀里糊涂的被火并出局;因为大家都想造反,就你不想造反,你不死,谁死?

  高君雅在隋炀帝还是晋王时,就是一直跟着隋炀帝混了;所以他直到现在,还想和王威继续效忠于隋炀帝,结果很快就让李渊等人火并了。
  这两个人清理出局后,晋阳城就成了叛乱者的天下!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李渊是什么形象?是什么身份?
  因为李渊后来在玄武门政变中,被踢出局了,所以史书通常是这样说的,李渊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因为整个叛乱的组织策划,都是李渊19岁的儿子李世民一手完成;李渊完全是被动参与的;甚至而言,李渊就是被李世民胁迫着参与的;总而言之,李渊本来是不想、也不敢参与叛乱后,却在李世民的设计下,稀里糊涂的睡了隋炀帝留在当地的嫔妃,为了逃避惩罚只能同意叛乱了。[注2]

  其实呢,这种内容,大家听一听就可以了。
  众多资深望重的军政大佬、豪门大佬,拿出全部的家档去进行一项巨大的投资,主要策划人、组织者是一个19岁的少年,其它人都是打酱油的,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当时的李世民,充其量也就是重要的参与人之一。

  在当时,造反已是一种潮流。
  李渊是晋阳留守、刘文静是晋阳令;裴寂是晋阳监;他们之下还有众多高级军政长官、豪门大佬。在这种背景下,说到组织策划这起叛乱,真心说,有李世民不多,没李世民也不少。
  事实上,在当时背景下,一个人能推动这场叛乱,根本不需要多了不起的本事,恰恰相反,一个人能阻止了这场叛乱,那才叫真的有本事!

  要知道,在当时遍地都是叛乱。体制内的大哥级人物,罗艺据幽州叛乱了;刘武周据马邑叛乱了;梁师都据朔方叛乱了;薛举据兰州叛乱了;此后不久,李轨据河西叛乱了;宇文化及更火并炀帝叛乱了....如果说李渊的叛乱,是因为一个有天才的儿子在推动,其它人呢?

  当然了,李渊一再拒绝叛乱,最后被逼无奈选择叛乱,也未必就是李世民后来一手编造出来的故事。
  事实上,类似的内容,在李渊时代就存在了。因为大哥是忠臣孝子,因为大哥信奉的道理,永远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你现在说,大哥天天想着造反当皇帝,这不是比挖大哥祖坟还可恶吗?

  我们知道,项羽看着始皇帝说,彼可取而待之;刘邦看着咸阳宫说,大丈夫生当如是也!
  类似的内容有或是没有,史官这样写他们,无损他们的形象。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大秦皇帝也没有给他们多少好处,他们想着造大秦皇帝的反,理解为胸怀大志,好像没有多少毛病。

  李渊呢,他是大隋皇帝的亲信重臣;在兵荒马乱、遍地叛乱之际,大隋皇帝把晋阳这种战略要地托付给李渊,这是何等的信任啊?更主要的是,李氏一门在大隋帝国非富即贵,大隋皇帝有什么亏待李氏家族的?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如果天天想着造大隋皇帝的反,还一副不羞耻反以为荣的样子,总而言之,我胸怀大志,绝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我从小就想当皇帝。那封建纲常岂不是大乱了?

  既然如此,就算李渊一心处心积虑的要造反,御用文人也得说,李渊当时,那是说死说活的不肯造反,只是下面的小弟连逼带骗,李渊实在没有办法,所以选择了造反!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最初说李渊不想造反时,通常是强调李渊恪守臣节,绝不是说胆小怕事。比如,《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是这样说的。[注3]

  但是到了后来,为了强调大唐真正的创业者是李世民,所以说到李渊不想造反时,就是因为他胆小怕事。甚至李世民设计让老爸睡炀帝妃子的故事也编了出来。总而言之,李渊睡了炀帝的妃子,害怕被炀帝追究,才无奈跟着大家造反的。


  总的来说,大唐开国历史,因为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杀兄逼父合情合理,做出了太多的修改、篡改。对此,现在学界已成定论。

  对此看一下《剑桥中国隋唐史》就可以知道了。
  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地,他的次子李世民(公元617年时17岁)倒被说成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有进取心,英明天聪。因此,后来成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李世民在这些记载中就成了创建唐王朝的大功臣。.....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歪曲之处做出订正。

  类似的结论,会让一个喜欢英雄传奇故事的人,肯定是感觉难以接受的。
  幸好看到,发表这种言论的人,是标准的学界权威。否则,肯定又会说,这就是民科不尊重历史,喜欢脑补历史了。

  其实呢,如果李世民在大唐开国时,真有传统史书说的那样牛,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玄武门之变。因为一个人的实力地、地位真的那样牛,当个皇帝,还用弄得一地鸡毛、一片狼籍。

  如果李世民开国地位真的那样重要,历史肯定是这样发展的。
  那就是李建成一心要让出太子之位,李世民一再表示拒绝;当然了,下面的军政大佬,也纷纷上书,希望李世民当太子,但是李世民依然一再拒绝;最后,天下百姓也都纷纷派出代表,希望李世民当太子,最后李世民只能无奈的坐在太子之位上。
  这样一折腾,兄也友,弟也恭了;父也慈了、子也孝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一心要禅让出帝位,也就自然而然了。

  翻开历史书,有实力的大哥,都是这样玩的。最简单而言,后来的唐玄宗就是这样玩的啊。
  为了夺取太子之位,不惜发动一场突袭杀死自己两个一奶同胞;更把两个一奶同胞的十个儿子全斩草锄根了,就凭这种表现,你说你拥有压倒性的实力,谁信呢?
  因为类似的表现,本身就证明兄弟两个实力一直相当,所以一方想取得胜利,才需要如此赤裸裸的血腥的方式政变。

  如果李世民在开国时的地位,真如史书说的那样重要。就算李渊让李建成当太子,李建成也得敢当啊?就算李建成敢当太子,也得有人敢提议让李建成当太子啊?
  在政治舞台上,实力决定一切,什么法理云云,就是用来扯淡的。

  武则天实力巨大,如果有人敢扯什么,皇帝成年了,所以应该亲政,那就是不想活了!
  李世民实力巨大,如果有人敢扯什么,老皇帝一天不死,我就应该听老皇帝的话,那他肯定敢是不想活了!
  看到了吧,皇帝实力不够,尚且如此。李建成就凭一个嫡长子的身份,就想一直骑在李世民的头上,这不开国际玩笑吗?

  赵光义实力巨大,如果有人敢扯什么,太祖皇帝有儿子,太祖皇帝的弟弟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那他肯定也不是想活了。
  李三郎实力巨大,如果有人敢扯什么李三郎不是嫡长子,应该让嫡长子李成器当太子,那他肯定也是不想活了。
  看到了吧,谁应该继承皇位,那是凭实力说话的。至于道理,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啊。比如,国赖长君,皇子自然不能与皇弟相争了;再比如,立功立能,嫡长子自然不能与弟弟相争了,甚至都不能与庶子相争了。

  唐睿宗夺权的时候,李三郎是主角,所以,唐睿宗绝不敢让长子成器当太子;而且也没有人敢提议应该让长子成器当太子;关键是,就算有人敢提这种建议,太子成器了也得拼命拒绝啊。
  在这种背景下,李隆基与哥李成器,那就是兄也友了,弟也恭了。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博弈的过程,本身就证明,李唐开国的主角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本直拥有着对等的地位。所以,李渊高高在上,李建成、李世民作为嫡子,一直势均力敌;李世民最后通过突然政变,才彻底夺回主动权。

  专业历史圈之所以普遍认为,李唐开国历史经过了李世民修改篡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有一个非常权威的李唐开国历史书,流传到了后世,它成书于玄武门之变前。而在这本历史书中,李渊才是大唐开国的真正主角。
  这种本书的作者名叫温大雅,他是李渊的机要秘书,书名叫《大唐创业起居注》。[注4]
  这个书的作者因为工作关系,可以经常的近距离接触李渊父子,所以他写的书史料价值就比较大了;而且这个书的作者,显然是李世民的支持者,他也不存在贬低李世民开国地位的动机。
  而在这种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李渊是一个英明神武、绝胜千里之外的英雄形象,他才是大唐帝国的真正创业者。相对而言,李世民只是一个配角,基戏份、与作用,并不会多于李建成。[注5]

  更主要的是,我们看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感觉它更符合情理、常理。
  要知道,李渊七岁就袭爵唐国公;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历任各种省军级职务。
  在地方,他当刺使、太守;在中央政府当过少监、卫尉少卿。
  隋炀帝末期就更不得了。他先以弘化郡留守的身份,兼管关西十三郡的军事;后来更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坐镇战略要地晋阳,负责了许多军事行动。

  晋阳起兵时,李渊已51岁了。
  这样一个资深的豪门大佬、军政大佬;军政经验自然是非常丰富的。
  所以,在李建成、李世民率军第一次出战时。李渊是这样对他们说的,这是你们人生第一次大战,希望你们好好表现,因为大家都在看着你们。李建成、李世民都说,我们不会辜负您长期以来的悉心教育。您放心好了。[注6]]

  后来,在高级军事会议上,李渊总是循循善诱的让李建成、李世民发言;他们发言有可观之处,李渊总是不失时机表示的赞许。
  在李渊机要秘书的笔下,李建成、李世民的形象的相似的,都是在慈父、严父指导、监管下学习实践的有为青年。[注7]

  在早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建成、世民联手打大唐开国第一战时,李建成、李世民都是以实习生的身份出现。因为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青头一次率军出战,希望你好好协助他们。[注8]

  但是,玄武门之变后留下的大唐开国历史书,一切就都变了。
  于是,李渊、李建成都是庸人了。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推动,李渊就不敢造反;如果没有李世民一再坚持正确意见,李渊早就失败了。
  李渊晋阳起兵后,最核心的权力者是四个人。
  第一个是51岁的李渊,他是大元帅;
  第二个是28岁的李建成;他是左军元帅。
  第三个是19岁的李世民,他是右军元帅。
  第四个是14岁的李元吉,他是中军元帅。

  其实,我们从这个最基本的权力排行榜,大约就可以知道,李世民的权力来源于什么?
  那就是源于,他是李渊的儿子,而且还是李渊大老婆生的儿子。

  总的来说,李渊因为是李氏豪族的掌门人,自带的基盘非常强大,所以在起兵后才敢公然表示,我们这个军政集团,就是我们家的!
  失去这种背景,他让李世民当大军元帅,这个按传统史书的逻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谁叫李世民天纵英才呢,而且还是这场叛乱的主要组织者、策划者。
  但是李渊让李建成也当大军元帅,这叫什么事呢?
  至于让14岁的李元吉,也当大军元帅,这更叫什么事呢?

  要知道,当时的叛乱者多了,哪个叛乱者敢这样玩呢?大约只是李渊!
  因为李渊这种玩法,怎么看,也是标准的用人惟亲啊。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这样用人惟亲,能干成功吗?
  说到汉高祖清洗功臣,明太祖清洗功臣,李唐不清洗功臣时。许多人喜欢拿出身高贵、卑贱说事。总而言之,出生卑贱者缺乏心胸;出身高贵者心胸宽广。其实呢,这就是扯淡。

  在皇权时代,天下就是家天下。作为臣子必须得清楚一个事实,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混得再好,也只是打工仔,如果想当老板,那就是大逆不道。

  李渊的合伙人,大约有两种。
  一种以前就是跟着李渊混的,李渊既是他们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们高贵。
  一种是后来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人,他们以前的地位,虽然比李渊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渊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毕竟是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哪有资格敢与李渊相提并论。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相对容易接受天下就是李渊一家的天下。

  相对而言,刘邦、朱元璋起家时,合伙人那就是标准的合伙人,从起点、出身,他们都不比刘邦、朱元璋差劲,而且起兵后,这些人常常就是独当一面的。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天下就是刘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难度实在有点大。既然如此,他们不大开杀戒,怎么能保证一世二世万世的相传呢?

  这个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其实,只有我们知道这个基本事实,才能知道,李世民兄弟地位的来源是什么。
  因为李渊在起兵时,实力就已强大到了,可以让合伙人接受,天下就是李渊家的,其它人能力再强、资历再深、地位再高,也只能当打工仔。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起兵后,他的嫡子无论能力强弱、年龄大小,都会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其它人呢,不论有多牛,也只能给他们当助手。

  所以,李渊晋阳起兵后。
  14岁的李元吉在大后方独当一面;在征西大军中,大元帅是李渊,两个副帅就是18岁的李建成、19岁的李世民。其它人呢,不论资历多老、地位多高,也只能给他们当助手。

  更神奇的事还在于,平阳公主(李渊嫡女)在关中,高举李渊大旗,一样也成为各路豪杰争相依附的大姐大。以至于李渊还没有进入关中,平阳公主已在关中,为李渊拉起了近十万人马。

  简单的看,这是因为李渊的嫡子、嫡女都太牛X了,所以才能有如此成就。实际上,这就是因为他们是李渊的嫡子、嫡女。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李渊身边,自然不用说了;因为李渊是大老板,他们自然都是小老板。
  平阳公主在关中独当一面,人们争相依附,也主要是因为他是李渊的嫡女,如果没有这层身份,她能力再强十倍,也无法建立这种成就。

  [注1]:仁恭以帝隋室之近亲,言而诣理,听帝所为,不敢违异。”
  [注2]: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把炀帝的晋阳宫女弄来陪侍李渊,而没有告知她们的身分,以此迫使他父亲表态,当李渊得知他卷入了这一罪当处死的行为时不得不同意了他儿子的计划,勉强地起兵发动叛乱。《剑桥中国通史》
  [注3]:裴寂、刘文静等知此议,以状启闻,帝作色曰:‘公等并是隋臣,方来共事,以此劝孤,臣节安在’”。
  [注4]:历史学家近年经过对正史中所记关于此事的材料重新加以研究后,得出了新的结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根据其他材料,特别是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歪曲之处做出订正。《剑桥中国通史》
  [注5]:《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府人,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他的翔实记述着重指出,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根据《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的李建成。《剑桥中国通史》
  [注6]:时文武官人并未署置,军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为大郎、二郎焉。临行,帝语二儿曰:“尔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对曰:“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故従严令,事须称旨。如或有违,请选军法。”帝曰:“尔曹能尔,吾复何忧。”
  [注7]: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等,而谓之曰:“以天赞我而言,应无此势。以人事见机而发,无有不为。此行遣吾当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来之理。诸公意谓何“.....帝顾谓大郎、二郎等曰:“尔辈如何?”......帝喜曰:“尔谋得之,吾其决矣。三占従二,何籍舆言。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
  [注8]: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围炉煮酒话桑麻 、踏浪行波逍遥行 、致远悠扬、草苞、英式船长、动感飞猪一号 、雁小驴1、我喜欢胡扯、长翅膀的小公猫、夜相当美 、大有行、左道正门、簡單就是雅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从建林哥的一段话说起

  建林哥说:“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目标,比如想做首富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建林哥此语一出,直接把人们雷得外焦里嫩,因为这实在就象一个不食肉糜的笑话。
  其实呢,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无非是因为大家与建林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事实上,与建林哥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的少男少女,听到建林哥这样说,肯定不会认为建林哥这是在讲笑话。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挣一个亿就是小目标。

  人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人生活在不同的平台上。
  与建林哥生活在一个圈子里的少男少女,出来创业时,那都是自带大量的资源。

  这些少男少女从小接触的叔叔大爷,都也不是普通人;我们普通人,能有幸结识一个这种级别的叔叔大爷,也难免感觉人生要开挂的感觉;人家结识的这种叔叔大爷,那真就是传说中的车载斗量啊。

  这些少男少女在创业的时候,都会自带大量的资本。
  最简单而言,只要思聪愿意出去创业,三五个亿的资本,那是随手就来。对于思聪而言,三五个亿,赔了、赚了,都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学习锻炼,就算全赔了,建林哥也会认为太值了。

  更主要的是,思聪在创业时,总会有众多第一流的经理人、专业人士协助他、辅导他。
  事实上,众多第一流的经理人、专业人士,如果听说自己有机会给思聪当助手,肯定会非常高兴的,因为这种机会并不是谁也能碰到的,更不会是天天有的。
  思聪的起点高吗?自然很高,但是与李世民兄弟相比,估计还是要差一大截。

  思聪19岁时,出去负责一个项目,肯定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其它人,给王思聪当助手、当打工仔,绝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能力比思聪差,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爹,没有王思聪的爹牛X。
  如果有人认为,众多第一流的优秀人才,都给思聪当助手、当打仔,只是因为思聪的才能,远远高于这些人。肯定谁也会认为这是一个笑话。

  思聪19岁时出去创业,是以什么身份存在呢?
  显然是以老板、学徒的双重身份出现。
  而思聪的高级助手,是什么身份呢?显然是是以打工仔、导师的双重身份出现。
  只要我们明白他们的这种关系,自然就会知道,在此过程中,相关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就是思聪的高级助手。思聪在此过程中,必须得事事尊重、咨询他的高级助手,而且还得在此过程不断学习。

  如果这个项目失败了。思聪的高级助手,必须得向建林哥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建林哥以后不会重用他们的,甚至还会炒他们鱿鱼的。
  甚至而言,在此过程中,思聪一直没有任何进步,他们也得向建林哥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建林哥以后也不会重用他们的,甚至还会炒了他们的鱿鱼。

  李世民19岁时出去创业时,也是如此的。
  只因为李世民的牛X,吹得太久了,而且人们都只能随声附和,所以我们总认为,李世民19岁时,领着一群军政经验丰富的高级助手出去东征西讨,是李世民全权负责相关军政事务,而且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李世民天纵英才。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X二代的能力、实力。
  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X二代们从小就接受着第一流的教育、成年后,就在众多第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专业人士陪伴做着许多事,他们的平均水平,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的。

  更主要的是,X二代们的成功失败,绝不是关系着他们个人的前途地位;而是关系着他们家族的荣耀未来。所以他们更容易树立家族的责任感。
  当然了,X二代的成功失败,还关系着他的团队前途未来;比如,李建成胜利了,李建成的嫡系小弟,就会爬到最前排;李世民胜利了,李世民的嫡系小弟,就会爬到最前排。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的嫡系小弟,绝大多数就得靠后站了,甚至也跟着会被砍倒的。所以,他们从小就会拥有极强的团队意识。

  类似的学习机会、条件,普通人是不会拥有的;类似的责任感、团队精神,普通人也是很难树立的。
  但是,如果我们因为类似的原因,就把众多资深的军政大佬,都看成打酱油的人,甚至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那也未免把这些X二代看得太神奇了。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显然被史书无限夸大了。因为李唐的开国战争,从始到终都是以强对弱的战争。

  在夺取关中的过程中,李渊集团的军政资源远远高于任何一个对手,因为当时大隋帝国已被折腾的焦头滥额,根本无法调动大规模的军队围剿李渊集团;而山西、关中地区也没有多少大隋帝国的驻军。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集团通过反复的站队,就可以让对手屈服;如果有人不知死活要对抗李渊,通常都会在李渊集团砍大树的战略(扫清外围、孤立具体城池,然后一举夺取)下,毫无抵抗能力。
  最经典的就是,李渊大军所过之外,自然都是各路大哥不断前来投降;李渊女儿在关中树起大旗,各路大哥,也是不断前来投降。于是李渊进关中时,李渊女儿大旗下都有近十万兵马了!在这种背景下,试图与李渊对抗的人,还怎么玩呢?
  长安城有大隋帝国的驻军,但是长安城彻底孤立了;河东郡有大隋帝国的驻军,但是河东郡很快也就孤零零的存在了。最后在李渊的围困下,只能选择屈服。

  李渊和薛举打仗时;李渊集团占据着巴蜀、关中;还有山西的主要经济区域。而薛举只占据着西北一隅之地,这种实力差距有多大,对中国历史稍有点理解,大约就会知道。
  李唐军队第一次遭受挫折,是盲目与薛举开战。后来扬长避短,遂开始通过对恃就把对方耗垮了,然后奋力一击,薛氏直接就崩盘了。
  至于李轨就不用提了,因为李轨纯粹就是被李渊用政治手段运作翻船的。

  李渊和刘武周开战时,李渊占据着整个西北、巴蜀;这种实力,是一个什么概念?
  不要说对付一个山西军阀就刘武周了,就是对付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三个人混为一体的政权,整体实力也可以称得上旗鼓相当。因为周武帝灭北齐时,就是这种格局。
  因为大唐开国的主角是李渊,所以不要说太子建成了,就是齐王元吉,也一直与李世民拥有对待的地位。
  李渊晋阳起兵时,元吉只有14岁,甚至死的时候,李元吉也只有23岁。而写在历史书上,元吉始终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从来没有干过一件露脸风光的事。但是,李元吉的地位呢,始终与李世民相当。

  李渊晋阳起兵时,14岁的李元吉,从理论上拥有独当一面的大权。因为他主管当地十五郡的军事,并用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注1]
  要知道,19岁的李世民,拥有的权力并不会比李元吉更大。

  我们可以说,李元吉只是名义的统帅,因为李渊绝不可能把这样重要的权力交给一个14岁的少年。问题是,李世呢?难道李渊就放心把军事主力交给一个19岁的少年?

  从这层意义上,他们的权力来源、或是地位并无本质的别;他们的地位也没有本质的差别。
  再后来,李世民是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世民的司徒,李元吉司空。
  李世民尚书令,李元吉侍中。[注2]
  他们的权力地位,始终都是一个等级的。

  李世民在最后,只有一个天策上将的名号,是李元吉无法比拟的。
  面对这种事实,真有人相信,李元吉的道德才能功绩,只比李世民差那么一点点吗?显然不会有人这样认为,因为李元吉的军政地位,一直可以与和李世民相提并论、最后也只差这一个格,就是因为他是李渊的嫡子。

  因为李元吉被清理出局了,所以谁也会认为,李元吉的道德才能功绩,从哪个角度,也不能与李世民相比的。总而言之,这就是李渊用人惟亲的结果!
  其实呢,李元吉的权力地位,自然是李渊用人惟亲的结果,李世的权力地位,与此相比,难道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我无意就此否定李世民的军政才能,但是,如果我们无视这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那我们看这段历史,其实就好像看英雄传奇的故事。

  [注1]: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
  [注2]:十月己丑,秦王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齐王元吉为司空。.......癸卯,秦王世民为中书令,齐王元吉为侍中。

  待续

  吞掉两段,删一些用词不当的字句,重发一下。

  李世民打王世充、窦建德的时候。李渊集团占据着整个西北、西南、山西,还有江南大部分地区。
  而王世充、窦建德呢,只占着河北、中原部分地区;因为河北的罗艺、高开道;河南的徐世勣、徐圆朗都站在李渊一边;而且李世民大军一出动,窦建德、王世充下面的军政长官,纷纷向李世民投降。
  面对这种实力悬殊的战争,人们竟然还要说,没有李世民,大唐帝国就无法打出这种胜仗?

  总的来说,李唐的开国战争,从头到尾都是以强对弱;而且强弱之势是那样明显!我无意说,谁处于李世民的位置上也能打出类似的胜仗,我只想说,打出相关的胜仗,真心说不用多么惊世骇俗的有力。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动感飞猪一号、雁小驴1、左道正门、大有行、赖不叽叽 、夜相当美、长翅膀的小公猫、踏浪行波逍遥行、英式船长、那就爱谁谁谁吧、zztdf 、王二十一、围炉煮酒话桑麻 、簡單就是雅、我是一皮狼98、zztdf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兄弟携手 开国第一战

  李渊决定起义后,他辖区内的军政长官就需要站队了,任何一个体制内的大哥在造反时,都需要越过这道坎的。

  若干年前,汉王杨谅造隋炀帝反时,他下辖有52个州,但是他宣布叛乱后,只有19个州响应。其实,不用看后来的内容了,仅仅看到此时,汉王杨谅的叛乱就是凶多吉少的。因为你高呼叛乱时,自己辖区内的人,大部分都拒绝响应你,其它地方还多少乐观可言呢?

  这就好像,曹爽与司马懿对决时,他身边的人,都不敢积极的鼓动他和司马懿一决雌雄,指望千里万里之外的人,积极支持他和司马懿一决雌雄,开什么玩笑呢?

  在这种背景下,千万不要说你多能打,多能打也没有用啊。因为你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人,都不积极追随你,你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有多少呢?
  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你还拿什么与对方争夺什么战略要地了?因为你现在连自家的后院都搞不定啊!
  在这种背景下,你也不要说你的组织领导能力有多强。因为你一声令下,连自己辖区的人都搞不定,你的组织领导能力有多强,还用细分析吗?
  李渊宣布造反后,自己辖区内的反应不错,因为只有一座城池拒绝响应。在这种背景下,李渊就让李建成、李世民率军去摆平他们。
  这是大唐开国的第一战,也是建成、世民兄弟第一次指挥作战;这场战争的目标,就是摆平不服李渊的西河郡。[注]

  李渊让建成、世民兄弟指挥这场战争,一方面是因为李渊希望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控制在自家人手里;另一方面,也是李渊希望通过这场小战,给这两个嫡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所以在开战前,李渊告诉他们,这是你们人生第一战,你们必须得好好表现,因为人们都在看着你们。李建成、李世民也表示,绝不会辜负父亲多年的栽培。

  虽然说,李建成、李世民作为小老板,在当时背景下,是天然的统帅。但是他们也不能表现的太差劲。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们表现的太差劲,李渊依然让他们当统帅,跟随李渊的人,也会缺乏信心的。因为跟着这种用人惟亲老板,而且又败家的小老板,肯定是死了全家,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注]:严格的说,西河郡并不在李渊辖区内,但是西河郡与太原郡都在太原盆地内。所以从地缘上,李渊自然把它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类似的原因,当李渊正式叛乱后,听到西河郡敢不服自己,自然马上想着打服它。
  当然了,严格说的,西河郡也不是一个城池,而是一个郡。但是西河郡普遍地区,都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从这层意义上只要把西河郡的治所拿下,这个地区就等于落于李渊之手了。
  当然了,从大概率上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不会表现的太差劲。至少综合表现,从大概率上会远远高于普通人家的子弟。

  第一、他们从小就会有远大的理想,因为他们担负着振兴家族的使命;而且关心军事大事、军事政治艺术,会受到周围人的积极肯定、支持。
  普通人家的子弟,很难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因为他们最需要关注的是柴米油盐、买房置地开、升职加薪、或是开个公司;如果他们成天关心一些军国大事、军事政治艺术,会被人们嘲笑不务正业的,总而言之,你能不能干点正经事?

  遥想当年,有一位军界牛人,年青时非常喜欢关注军事,没事就琢磨着如何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于是周围人都是嘲笑他。
  这位军界牛人的家庭背景,虽然史书没有过多介绍,但是有一点可以,这位军界牛人肯定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如果他是豪门贵族的子弟,对军事如此痴迷,而且总能产生众多新奇的想法,肯定会受到周围人的鼓励,并会给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更让他拥有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赋异常啊。

  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豪门贵族子弟,与普通人家子弟之间的重大差距,这种差距,如果没有特殊背景,通常是难以超越的。因为普通人家子弟在许多方面,与人家相比,那就是标准的业余对职业,甚至是外行对内行。

  第二、他们从小可以接受第一流的教育。拥有着全方位的学习、实践机会。
  最简单而言,军事政治组织管理都是他们从小的必修课,而且有很多实践的机会;普通人家的子弟,不要说不会专门学习这种东西了,就算专门去学习了,又能有多少实践的机会呢?

  李建成、李世民有很小的时候,李渊就会培养他们军事政治、组织管理的能力;最经典的就是,李世民16岁就已开始参加高级军事会议,并有不俗的表现[注1];再经典一些,李世民19岁时,就在晋阳结交各色人才,并且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当然了,李建成当时也受李渊之命,在河东地区结交各色人才,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注2]
  普通人家的子弟,哪有这种机会呢?十几岁就想参与高级军事会议,开什么玩笑?一个人在这种年龄,能进入团级指挥中心,参与军事会议,在普通人眼中,他也早就不是普通人了。如果能进入军级指挥中心,参与军事会义,在普通人眼中,人生开了挂,也不过如此吧!

  关键是,只要时机允许,他们就会在众多职业高手、专业经理人的协助下,具体负责军政事务了。这种昂贵的学成机会、成本,普通老百姓自然不敢想象了,就是普通的富豪之家,肯定也不敢想象的。

  总的来说,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在特定的环境中长大,都是标准的青年才俊。
  仅仅是李世民最后胜利了,所以历史会把他说得美仑美奂;而建成、元吉失败了,所以人们难免感觉他们是纨绔的二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