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在大唐开国第一战中,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合作应该很愉快,而且表现的都非常优秀。

  第一、他们兄弟是一奶同胞,从小生活在一起,相信感情不会太差。更主要的是,他们现在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会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如果他们此时就想到未来会如此残酷,那他们就难以成功了。因为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大家心里就惦记着这种事,那还怎么怎么玩呢?

  虽然从大概率上说,兄弟手足都站在最前排,通常总是意味着骨肉相残。
  虽然从大概率上说,一将功成万古枯,成功很美好,但是很多人根本等不到那一天。
  虽然从大概率上说,兔死狗烹,就算你等到了成功的那一天,但是也根本无法享受这一切。
  这种事,翻开历史书,那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大家在创业时,通常都是会模糊类似的内容,因为大家在创业时,就总是想着这种事,当时就啥雄心壮志也没有了;就算有雄心壮志,也会没完没了的勾心斗角。

  总的来说,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创业之际,通常都会模糊这种丧气的内容。总而言之,我们都是好朋友、好兄弟,我们友谊的小船永远不会翻,我们兄弟之情永远不会变;再总而言之,我们一块打天下,一共坐天下,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等着我们。

  但是很不幸,走着走着,大家就会感觉到现实的残酷。
  建成、世民、元吉这种标准的一奶同胞,渐渐就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当他们手下的小弟,都怂恿他们火并自己兄弟的时候,他们会想到什么?恐怕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刘文静跟着李渊混,如愿以偿的成为大唐帝国的宰相,但是结果呢?因为他不知天高地厚,很快就被李渊清理出局。刘文静死的时候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我还以为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没有想到,我还是要死在这里![注3]

  裴寂算是善终了,但是最后也是在猜忌中死去。
  更主要的是,他作为大唐帝国最重要的参与者,最大的股东[注4];并且是大唐帝国第一代宰相,而且在李渊时代地位尊荣,是李渊的主要助手,绝对是大唐帝国的元勋[注5]。但是因为李渊的江湖地位都被抹煞了,所以裴寂自然成为李渊亲小人远贤臣的重要证明。总而言之,裴寂就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只有李渊那种不识好坏人的庸人,才一直把斐寂当块宝。[注6]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再说李建成、李世民平定西河之役。

  第二、这一仗打得非常顺利,总的来说,天下大势在那里,一心为大隋帝国效忠的力量,实在有限。

  从某种意义上,这一战,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个次大规模的军事演 建成、李世民需要的,只是展示义军的军威、军容、军纪。只要把这些做好了,这一战的胜利,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而作为统帅,能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把军队的军威、军容、军纪展示无疑,基本就可以打八十分了;表面上,做到这一切很简单,其它它是很难的。

  总的来说,叛乱是潮流,一心要为大隋帝国卖命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李渊的辖区,主要军政长官集体宣布叛乱了,某座孤城内,恐怕也就是某个、某几个军政长官幻想出现奇迹,所以才逆潮流而上。

  所以这场战争的时间表大约是这样的。
  6月5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军进攻河西郡。历时3天到达河西城下;攻城用了1天;入城整顿2天;返回又用了3天。只用了九天时间,就胜利完成了这次军事任务。
  看到两个儿子在这一战中的表现,李渊的点评是,你们非常优秀。你们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辜负我多年的培养。

  把自己辖区内的异己力量摆平后,6月14日,李渊开始成立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成立后,大元帅是李渊,左路元帅是李建成,右路元帅是李世民,中路元帅是李元吉。
  谁处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父子的位置上,内心也会充满了激情,更充满了温馨。因为父子兄弟都是要文能文要武能武、而且现在是父慈子教兄友弟恭,关键是,集团内部的大权,都掌握在他们父子兄弟手中,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潮之中,似乎整个天下似乎不久后就会落在他们手里

  当然了,大家都也知道,刚刚结束的战争,只是一道开胃小菜罢了。未来还有无数硬仗等着自己,所以他们父子兄弟目光相对,肯定更会充满温情,未来的艰难险阻虽然很多,但是只要他们父子同心、兄弟同心,就没有过不了的坎。

  [注1]大业末,炀帝于雁门为突厥所围,太宗应募救援,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将行,谓定兴曰:“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 ,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定兴从焉。
  [注2]: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注3]: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注4]:帝尝从容夸语曰:“前王多兴细微,间关行阵而后成功。我家陇西旧族,世姻娅帝室,一呼倡义,不三月有天下,公复华胄,职宦光显,非刘季亭长、萧曹刀笔吏比也。我与公无愧焉。”
  [注5]:唐公即位,曰:“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尚书右仆射,赐服玩不赀,诏尚食日给御膳,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不名也,贵震当世。
  帝每巡幸,必委以居守。
  [注6]:裴寂历任仕隋,官至为宫监,总子女玉帛之务,据仓廪兵甲之饶,喜博戏之利苟多,启举义之谋为首。谒岳神以徼福,始彰不逞之心;留贵妃以经宿,终昧为臣之道。居第一之位,乏在三之规。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踏浪行波逍遥行、我是一皮狼98、大有行、夜相当美、雁小驴1、夜zztdf 、长翅膀的小公猫、动感飞猪一号、英式船长、258歹、围炉煮酒话桑麻 、致远悠扬、簡單就是雅、gdszslt 、左道正门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李密的选择

  传统史书说,李渊造反后,害怕李密阻挠自己夺取关中,就给李密戴了各种高帽子,于是李密一时骄傲,就不再阻挠李渊夺取关中了。

  其实呢,李密的困境在于,他现在已被隋军主力牵制在了洛阳地区。如果再与李渊树敌,实在是一种作死的选择。所以李密只能接受李渊的示好,这与战略眼光无关。换而言之,就算李密明知,李渊会成为自己最危险的敌人,他也不可能和李渊为敌啊。
  是的,李密可以选择与李渊争夺关中,也可以选择阻挠李渊夺取关中。但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军主力,并不会因此回屋睡大觉的!

  李渊在霍邑,面对两万隋军,都是如临大敌的样子,并把它当成一场重要的战役。
  而李密在洛阳一线,面对的隋军有多少呢?最保守估计,那也是以三十万论计的。

  洛阳城内最初就有守军20万[注1];而且因为洛阳一再告急,所以隋炀帝还从关中、江淮等地向洛阳调集大批军队。

  洛阳城就有20万隋军,其它地方调集的军队有多少呢?虽然史书上找不到具体数字,但它肯定不是小数目。
  最简单而言,庞玉、皇甫无逸率关军援军进入洛阳一线后不久,洛阳就开始大举反攻李密;而且一度把李密打得大败。[注2]这本身证明,庞玉、皇甫无逸从关中率去的军队,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再简单而言,王世充率江淮援军进入洛阳一线后不久,不但大败李密,更成了洛阳城的主角。[注3]这似乎更证明,王世充从江淮等地带去的军队,更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这种背景下,李密不专心和洛阳为中心的隋军主力作战,却是费尽心机的和李渊争夺关中,或是一心阻挠李渊夺取关中,那不是标准的作死吗?
  李渊可以和李密达成某种默契,就如他可以和突厥人达成某种默契,主要原因都是基于他们的利益,就是只能与李渊合作。失去这种背景下,李渊再会玩,也不可能让他们坐视自己夺取关中的。
  李密的困境,我前面分析也很多,这里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分析,李密为什么会接受李渊的示好。

  李渊当时对李密表示友好,等于对李密说,咱们两个人先打一场外围淘汰赛。
  换而言之,我派军夺取关中;你率军夺取中原。咱们谁也别捣谁的乱!如果你捣我的乱,我肯定无法进入关中;但是这样一折腾,恐怕就是打翻了狗食盆,谁也吃不成;最后无非便宜其它人。

  如果你安心在中原发展,我专心在关中发展。
  最后你夺取洛阳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霸主;我夺取长安,成为西北最大的霸主,我们之间再打一场争霸战。这样一来,无论谁胜谁负,天下也不会逃出我们二人之手。
  如果你成功了,我失败了,我就去投靠你;我成功了,你失败了,我也欢迎你来投靠我。

  总而言之,咱们英雄重英雄,英雄惜英雄;千万不要互相拆台,最后便宜了各种阿猫阿狗之辈。希望最后的争霸战就在你我之间展开。
  总的来说,翻开此前三四百年的历史,关中、关东始终拥有着对等的地位。
  换而言之,一个大哥统一了关中,另一个大哥统了关东;他们通常就会成为势均力敌的、地位对等的竞争对手。
  晋朝崩盘后,前赵统一关中;后赵统一了关东;最后鹿死谁手,受制于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后赵统一北方崩盘后;前秦统一关中,前燕统一关东;最后鹿死谁手,也受制于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前秦统一北方崩盘后,后秦统一关中、后燕统一关东;最后鹿死谁手,也受制于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北魏统一北方崩盘后,西魏(北周)统一关中,东魏(北齐)统一关东,最后鹿死谁手,也受制于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当然了,翻开此前三四百的的历史。江南实现基本的统一,就完全可以和上述两大大版块相提并论。
  后来,李渊占据关中,拥有压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关东、江南始终是一盘散砂。如果李渊统一西北时,关东、江南也出现了无可争议的霸主,那李渊的这种优势,就比较小了。

  李密的失败,不在于他不懂得夺取长安。而是他一直无法攻克洛阳,更无法席卷关东地区。
  此前,石勒、慕容俊、高欢都没有夺取长安,但是因为他们统一了关东,所以与关中争夺天下之际,到底鹿死谁手?在没有决出胜负前,谁也不敢肯定。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李密当时有上中下三策选择。
  上策,就是发现李渊快要崛起了,就全力以赴的对付李渊。这样一来,李渊肯定没有机会成功;但李密肯定也是作死的前奏。
  中策,就是一边分手对付王世充,一边分手对付李渊。这样一来,李密估计会死的更难看;因为以李密的实力,对付一个洛阳,都不敢说稳稳能取得胜利;如果再分兵对付李渊,那什么也不要做了。
  下策,就是与李渊结成战略竞争伙伴关系。就看谁能先实现自己眼前的战略目标了。一切是显然的,李渊先夺取长安,席卷关中,李渊就会占据优势;李密先夺取洛阳,席卷关东地区,李密就会占据优势。

  如果双方同时实现这个目标,双方就会成为势均力敌的对手;最后鹿死谁手,就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了。
  李密后来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去争夺关中,而是因为他说死说活,就是无法夺取洛阳;最后竟然在洛阳城下被王世充打得崩盘了。
  因为李渊夺取关中,拥有了占据天下的优势。
  所以,史书就会说,李渊有战略眼光,所以懂得先夺取关中,其它人不懂得。

  其实呢,一个人先夺取哪个地方,通常是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不是单纯的战略眼光决定。

  李渊能夺取关中大约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地缘决定了李渊可以向关中发展,因为李渊的基本盘紧靠关中;
  第二、李渊作为根深蒂固的豪门,在关中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李渊向关中进攻时,关中会有大量的力量响应他。
  第三、隋炀帝说死说活,不想放弃洛阳。于是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都集中在了洛阳为中心的地方。要知道,隋炀帝让王世充率领援军大举奔赴东都时,李渊早已开始叛乱了。在这种背景下,隋炀帝不集中力量对付李渊,却依然不断增兵东都,自然让李密难以夺取洛阳,更无法席卷关东了;却是让李渊失控了。

  李密无法夺取关中,是因为他的基本盘就在中原;关键是,大隋帝国军事主力云集在中原战场,李密根本无法脱身。
  在攻克洛阳前,李密就想夺取关中。那就是作死的前奏。
  第一、这会被人们解读为,李密让大隋政府军打得无法在中原立足了,所以编个理由要逃窜了。在这种背景下,李密一旦做出战略转移,就有可能崩盘的。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洛阳的隋军主力,绝不会因为李密离开洛阳地区,就会回屋睡大觉的,在这种背景下,李密没事再主动进攻李渊、或是长安的隋军,那不是想腹背受敌吗?
  第二、不管李密怎么说,无可改变的事实也是,李密连个眼前的洛阳城都无法攻克,就敢奢言越过函谷关天险夺取长安城,这不是扯淡吗?因为从普遍意义上,长安城无论从哪个角度,也比洛阳城难以夺取。
  当时的洛阳之所以难以夺取,主要是因为隋炀帝一心争夺中原,所以洛阳城的隋军,远远多于长安城的隋军。如果当李密军事主力大举西进时,洛阳的军事主力,肯定也会跟着向西跟进的。
  刘武周无法夺取关中,是因为从地缘上,他就无法进入关中。
  因为刘武周想进入关中,需要把挡在前面的李渊灭掉。且不说,李渊坐镇的晋阳,本身就是大隋帝国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关键是,基于突厥的利益,就不可能支持刘武周这样做的。
  突厥人愿意支持李渊奔袭关中,是因为乐观的想象,突厥人始终可以支持刘武周制约李渊;如果支持刘武周入关中,首先得把挡在前面的李渊灭掉,这样一来,突厥人在制约刘武周时,就没有称手的牌可打了。

  至于窦建德、罗艺、高开道之类的人无法争夺关中,原因更简单了。
  因为他们是河北的实力派,他们想接近关中,那得先摆平山西的李渊,或是中原的李密啊,否则,从地缘上就无法接近关中。关键是,他们三大实力派并存于河北,连个河北地区的争霸战,都打不出结果,拿什么奢言摆平山西李渊或是河南李密,夺取关中呢?

  当然了,江淮地区的实力,也是如此的。
  第一、从地缘上他们就难以接近关中。第二、他们几大实力派纠缠于江南,连江南地区的争霸战,都打不出结果,拿什么奢言夺取关中呢?

  总的来说,李渊制定出了夺取关中的战略,李密一心争夺中原,窦建德一心争夺河北,与他们的战略眼光无关,只是各种主观客观原因促成的。

  李渊起兵后,最大的威胁是李密和突厥。
  李密对李渊的威胁,其实并不明显。因为李密想对李渊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前提是他能一举夺取洛阳。否则,李密全部兵力、精力都会耗在洛阳城下,根本无法与李渊产生什么交集。
  而后来的结果,就是李密不但没有攻克洛阳,还在洛阳城下崩盘了。

  突厥的威胁呢?就比较复杂了。在李渊平定西北前,突厥人和李渊的合作,一直比较稳定。
  如果在李渊夺取长安之前,突厥人选择支持刘武击夺取晋阳,那李渊可真是要玩完的节奏。
  问题是,直到李渊平定西北后,突厥人才开始支持刘武周夺取晋阳。但是因为此时李渊基本盘已强大稳定了,自然有机会躲过这一劫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突厥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突厥人的阴影。

  [注1]:李密亲自率领部众屯驻于回洛仓。当时东都还有兵力二十余万,士兵们昼夜不解铠甲,在城上敲击梆子巡逻。
  [注2]:炀帝命令监门将军泾阳人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领关内兵救援东都。....丁丑(二十八日),越王杨侗派段达和庞玉等人乘夜出兵,在回洛仓西北列阵,李密与裴仁基率兵出战,段达等人大破李密军,杀伤大半人马。李密只好放弃回洛,奔往洛口。庞玉、霍世举在偃师驻兵,柴孝和的部众听到李密败退,就各自溃散。柴孝和轻骑回到李密军中,杨德方、郑德韬都死了。
  [注3]:秋季,七月,炀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的精兵,将军王隆率领邛都夷部的黄蛮,河北讨捕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崐人各自率领辖下的军队一同赶赴东都,协同讨伐李密。
  壬寅(二十五日),王世充率军夜渡洛水,在黑石扎营,第二天,他分兵守营,自己率领精兵在洛北列阵。李密听到这个消息,就率兵渡过洛水迎战。李密大败,柴孝和淹死,李密率部下的精锐骑兵渡过洛水向南,其余的部众向东逃到月城。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我是一皮狼98、致远悠扬、英式船长、夜相当美、长翅膀的小公猫、雁小驴1 、那就爱谁谁谁吧、踏浪行波逍遥行、簡單就是雅、左道正门、动感飞猪一号、大有行、jussiary、王二十一、commando_lee1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突厥的阴影

  李渊5月5日开始清洗自己辖区内的异己力量,6月14日就已基本整合好了自己辖区,但是直到7月5日才开始率军离开晋阳。

  李渊叛乱开始后,行动之所以如此迟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叛乱环境非常好,所以他不用担心大隋帝国派军来围剿他;从而可以从容的、等着把自己辖区整合完毕,再开展下一步的军事计划。
  这种机会,以前的汉王杨谅自然没有;后来的杨玄感,其实也是没有的。因为他们造反开始后,大隋帝国的军事主力,随时都会过来镇压他们。时间线上的这种紧迫感,是杨谅、杨玄感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巩固自己的后方,只能手忙脚乱的去吃各种夹生饭!

  当然了,李渊叛乱开始后,行动之所以如此迟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突厥人的阴影,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为这个阴影不能去除,李渊的行动计划不论多完美,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李渊叛乱开始后,最大的困境就是突厥人会是什么态度?
  如果突厥人不愿意与他合作,那李渊是注定没有机会成功的。一切是显然的,李渊离开晋阳后,突厥人就支持刘武周夺取晋阳,李渊肯定啥雄心壮也不用有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叛乱开始后,李渊就一直和突厥人进行磋商。
  6月18日,突厥人派使者前来和李渊会谈,并且明确表示突厥方面会支持李渊造反。为了表示诚意,突厥人先给李渊带过一千匹马来。
  突厥人的态度似乎很简单,我们是真心支持你李的,所以现在给你带过一千匹战马来。当然了,我们也不是活雷锋,就算我们说自己是活雷锋,你肯定也不会相信,所以我们希望你们会出高价买这些马。
  突厥人的这种态度,让李渊其实非常安心,因为这似乎表示,突厥人只是想借机从李渊这里敲诈点钱财;对于现在的李渊来说,只要能拿钱解决的问题,它就不是问题。

  与此同时,突厥使者还提出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总而言之,如果你们需要,我们突厥人还会给你们提供军事援助;更主要的是,你觉得我们派多少军队过去合适,我们就派多少军队过去。
  这是一种极尽友好的表示!
  如果若干年后,满清对吴三桂也这么友好,吴三桂没准也会成为高祖、太祖皇帝的。

  简单的考虑,突厥人派的人越多好。问题是,多了,这有可能要引狼入室啊。
  最简单而言,如果突厥可汗说,我们愿意率十万大军和你并肩作战,李渊也啥也别干了。因为十万突厥大军进入并州,李渊还玩什么呢?李渊玩来玩去,恐怕也只只能受制于突厥人了。

  所以李渊表示,突厥派上几百人精锐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李渊只是希望世人相信,突厥愿意和他合作;别的嘛,李渊并不是多需要。
  世人相信,突厥愿意和李渊合作,这个非常重要,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突厥人不表这个态,谁也不会看好李渊的,谁也不看好李渊,那李渊肯定走到哪里,都是一步一个坎,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谁还敢没事站在李渊身后呢?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从回纥那里借四千人马,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其实也是与此类似的。
  如果当时回纥派二十万大军支援大唐皇帝,大唐皇帝肯定会连东南西北也找不到的;而四千回纥军队的支援,却显然会让大唐皇帝在政治外交上,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因为这意味着大唐皇帝不用分兵防范回纥了,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从回纥那里找到更多的援助。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

  突厥使者6月18日进入李渊地盘,通过为期一周的友好协商,达成了基本共识。于是6月26日,刘文静就作为李渊的全权代表,随突厥使者与突厥可汗进行最后阶段的谈判了。

  看到与突厥达成了基本共识,李渊终于在7月5日开始率军离开晋阳,试着兼并辖区附近的地盘了。

  7月14日,李渊到达有隋军驻扎的霍邑附近,但是到达这里后,李渊一伙就开始心里没底了。
  刘文静6月26日就随突厥使者,去会见突厥可汗了,但是直到现在,谈判还没有出来正式结果,因为说好协助李渊夺取关中的突厥军队,直到现在也没有到达。

  李渊并不稀罕突厥人的军事援助,但是没有突厥人的部队参与,李渊心里那是一点谱也没有的。

  我们必须得知道,突厥人如果派上几百人前来,参与李渊争夺关中,这种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第一、这是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合作,所以突厥人即使只派几百人前来,带队的军政长官,也是非同小可的人物;而陪同这个军政长官的助手,也都是有身份的人;加上这几百人马,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派来了大批的人质。
  第二、这会让李渊的追随者、潜在的同盟者、敌人、潜在的竞争对手,都明确的知道,李渊与突厥人达成了合作。至少,突厥人在关键时候背后捅李渊一刀的概率,小的可以不做考虑。
  这样一来,李渊的追随者有信心了;李渊的潜在同盟者,也会更有信心站在李渊一边了;而让李渊的敌人、潜在竞争对手,对抗李渊时就信心不足了。
  问题是,6月26日刘文静随突厥使者会见他们的可汗;直到7月14日,突厥答应的支援部队,还没有到达。这似乎不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因为突厥人,此前会不会就是忽悠李渊呢?
  换而言之,他们此前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骗李渊率军离开晋阳,然后好趁机夺取晋阳。
  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呢?显然是有的。
  事实上,如果突厥当时真这样玩,估计李渊肯定会输得连毛也不剩的。

  这种阴影,当时让李渊一伙有说不出的恐慌。
  7月18日,又有突厥使者又进入李渊军营,总而言之,我们突厥可汗,已和你们的全权代表刘文静达成了基本共识。
  总而言之,您现在放心开展军事行动吧,我们突厥的兵马,随后就会跟过来。

  得到这样一保证,李渊心里似乎比较踏实了。
  但是,突厥人到底是什么态度呢?目前还不能确定,毕竟突厥的军队随后就会跟着过来,它本身就是一句让李渊捉摸不透的话。
  因为突厥军队随后会过来多少呢?如果只过来几百,或是两三千,这个李渊不害怕;如果过来十几万,李渊当时肯定哭都哭不出来了。因为这样一玩,李渊就算不会沦为突厥人的傀儡,恐怕也啥要不要干了。
  当时天公也不作美,因为一直秋雨绵绵,也不适合展开军事行动。
  所以,李渊就想着,再等等吧。这一等不要紧,一晃又好多天过去了,突厥人的态度,更让人们摸不透了。

  虽然乐观的看、大概率的看,突厥人会与李渊合作的,至少没有背后捅李渊刀的意思。但是这个谁敢保证?于是,很快各种流言出现了,那就是突厥人已和刘武周商量好了,马上就要率军夺取晋阳了。
  这种消息可信吗?虽然从说乐观的分析、大从概率上,应该是不可信的。问题是,谁敢说它一定不可能呢?

  这大约是李渊创业时,最纠结的一段时间,也是李渊创业时最重要的一个坎。
  所以,李渊等人就在霍邑城附近,一直犹疑不定。

  事实上,李渊从晋阳起兵到夺取长安,并没有遇到什么大仗、硬仗、恶战。霍邑之战成为李唐此行途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并不是因为霍邑守军有多强大,也不是因为霍邑有多难夺取,实在是因为当时,李唐与突厥的合作关系出现了一点点波折。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集团内部出现了战略分歧。而这种战略分歧,实在有可能会让影响李渊一伙人的前途命运。

  当时的李渊一伙,必须得赌一件事,那就是突厥会真心与他们合作吗?至少,突厥会不会背后捅他们一刀?
  如果突厥人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突然变了卦,李渊一伙除了赶紧回师晋阳,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选择。
  真正的问题是,李渊一伙无法真正确定突厥人的态度。现在就得赌一把!

  看到这里,就好像看小说《教父》中,教父年青时代曾有一个关键选择。如果教父当时认怂了,他就绝不是后来的教父了!
  类似的选择,按教父的话说,那就是人只有能有一种命运。

  在人生的路上,人总会有许多关键的选择,而这个关键的节点上,你的选择不同,人生就会不同了。

  李渊等人当时的选择也是如此的。如果他们当时敢抛开恐惧,大举向前,那就会开启一系波澜壮阔的人生;如果他们当时被恐惧吓垮,那就只能退回去,开始谨小慎微的未来规划。
  成功人士、庸人的最大差距可能就在这里。
  我这样说,无意说,敢冒险、敢赌博就会成功。但是,一个人如果总是谨小慎微,他注定只会是一个庸人。

  我这样说,无意说,敢冒险、敢赌博就会成功。因为在那种年代,敢冒险、敢赌博的人,常常都是一地炮灰。
  和李渊前后脚起兵的大哥级人物,常常都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应该把全部的家档、甚至全家人的脑袋都推上赌桌,去赌一个美好的明天;还是谨小慎微的玩几把小的呢?
  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乱世起家的大哥们,在这个问题上,通常都是经过一番犹豫,就去选择玩大的。总而言之,没有胆量哪有产量!
  最后呢,如果上天重新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如何选择呢?这个实在难说的很。因为他们狂赌一场,也算是风光过;问题是,他们狂赌一场,通常都是全家很快死光光了。

  李渊一伙,现在就处于这个十字路口上。
  如果他们大胆向前冲,就有可能赢得一个辉煌的未来;如果他们突然因为恐怕退回去,就啥也不是了。
  在情报战中,突厥人的态度,显然是李渊最重要的一个空门。
  在这种背景下,隋军统帅难免会制造各种假情报,让李渊迟疑不定。
  总而言之,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要告诉你,那就是突厥人已做好了大举进攻你老巢的准备,行动代号是XX,整个行动的计划是这样、这样....。
  类似的消息,你可以解读为,这就是隋军进行的情报战;但是万一它是真的呢?

  这就好像,苏联、美国都曾接收到类似的情报。他们都认为这是第三方力量,混淆是非的假情报。
  但是很不幸,这些情报事后证明都是真。于是苏联、美国当时就让德国、日本打得蒙头转向了。

  李渊在霍邑城下,面对这种情报,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他们坚信,这只是敌人干扰自己战略计划的虚假情报,那他就应该继续按自己的作战计划大举向前。
  如果他们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他们就得赶紧率军返回晋阳。否则,晋阳丢失了,自己距夺取关中还有很遥远的距离,当时就会输得一无所有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突厥人要联合刘武周突袭晋阳,是一个标准的虚假情报。
  如果李渊被这个虚假情报吓垮了,并真的率军返回晋阳,那李渊以后就啥也别干了。因为李渊率军从晋阳兴致冲冲的杀出来,突然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情报,就率军返了回去,这对整个集团的士气就是一种不可以想象的打击。关键是,这会让突厥人看出李渊集团的漏气,毕竟这种表现有点军人的不是、胆色的不足;以后再与突厥人合作时,就更难以占据有利的地位了。

  而且,以后李渊还能干什么呢?
  要知道,不论在任何时候,李渊大军离开晋阳后,都需要面对类似的考验。因为突厥人的态度,永远也是不能完全确定的。你如果前怕狼后怕虎,你还干什么呢?

  当然了,李渊不愧为李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犹豫,终于决定要大胆的按原计划赌下去。总而言之,不论刘文静有没有回来复命,不论突厥人现在表现的诚意有多大,他也必须得按原计划赌下去。
  因为敢赌,才有机会赢得整个天下!
  而不敢赌,你永远也没有机会获得天下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时的突厥人,为什么不背后捅李渊一刀呢?

  用鸿门宴的思维去看,突厥人就是应该优先灭掉李渊。
  问题是,突厥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非常低,他们缺乏统治统治农耕文明地区的能力。换而言之,他们把李渊淘汰出局,也缺乏自己统治晋阳为中心地区的能力;这样一折腾,最大的概率,只是为刘武周崛起扫平道路。
  李渊崛起后很可怕,刘武周崛起后,就不可怕?

  因为类似的原因,突厥人显然缺乏把李渊淘汰出局的足够动机;除非突厥人知道后来的历史。
  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即使突厥人知道后来的历史,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阻止了李渊崛起,恐怕只会改变李渊一伙的命运;却无力阻止中原王朝渐渐走向统一。

  更主要的是,突厥人现在与李渊合作,可以看到的利益那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作为李渊的主要盟友,潜在的利益也有很多。

  如果突厥人一心制约李渊,李渊自然无法崛起了。问题是,如果李密或是王世充争霸天下胜利了,突厥人再试图以这么有利的条件,与李密或王世充合作,估计就不可能的。
  后来,突厥人支持刘武周争夺晋阳,那是因为李渊势力越来越大,突厥人感觉需要增强刘武周等人的力量压制李渊了。
  但是,此时多少有些晚了。因为支持李渊已拥有了大半个天下的力量,突厥人支持刘武周,有可能会陷入一个无底洞之内的,所以支持到一半时,突厥人终于退缩了。
  这就好像,国 共相争之际,欧美一直支持老蒋,但是支持来支持去,当他们发现,这有可能是一个无底洞时,就只能选择放弃支持了。

  总的来说,用鸿门宴的思维去看。
  无论李密、突厥当时的选择,都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现在李渊还在萌芽之中,他们全力全力阻挠李渊,李渊肯定无法胜利的。
  问题是,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吗?仔细分析,显然是不符合的。
  要知道,李渊会不会胜利?这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为了阻止一个可能威胁自己的敌人,就错过自己发展的机会、耗尽自己的资源,多少是不明智的。因为当时,角逐天下的大哥多了,你为了阻止李渊发展,最后让自己失去发展的机会,通常只会便宜了其它人。
  突厥人的困境在于。李渊崛起后,有可能失控,刘武周崛起后,其实也是一样的。
  而突厥人亲自争夺中原吧,多少有点鞭长莫及、环境也不允许。因为突厥人的基本盘在草原世界,而且突厥人的汉化程度比较低,对长城以北缺乏无可抑制的领土要求。
  这就好像,中原王朝强盛时,也通常很少亲自统治草原世界。因为中原王朝的基本盘就在长城以南,更主要的是,以中原王朝的文明程度,对草原世界也缺乏不抑制的领土要求。

  总的来说,对于突厥人的利益,就是保证中原王朝一直维持某种均势,让中原王朝永远在混乱中存在,让它永远也无法统一起来。如果是这样,中原王朝就永远无法威胁突厥了,相以还得永远受制于突厥人。
  反过来说,对于中原王朝而言,他最大的利益,也就是一直让草原世界保持某种分裂、混乱,才能保证自己北部边防的安全,才能让草原世界一直臣服自己。
  这种战略构想,是最基本的战略构想,而且是大家一直积极执行的战略。但是,这种战略能不能变成现实,却受制于太多主观、客观的因素。

  所以,不论中原王朝怎么努力,也很难保证草原世界无法统一强大;草原世界怎么努力,也不能保证中原王朝一直处于各种力量互相制约的格局下。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夺取霍邑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