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zhu_old 、英式船长、灰太狼大王卐 、夜相当美 、luxiaojia2005 、交叉口的卡、我是一皮狼98、左道正门、野冰鸟、156032032 、大有行、雁小驴1、zztdf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西魏崛起
  如果拿公司作类比。西魏帝国就是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

  它的名誉董事长是原来的北魏皇帝。

  下面有七大股东。
  他们是宇泰、李虎、独孤信、李弼、侯莫陈崇、赵贵、于谨。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就是这七大股东之一的李虎。

  再下面还有12个小股东。
  他们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就是12个小股东之一的杨忠。

  传说中的府兵制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总而言之,这19个军方大佬,都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相关的军事力量,通常都带有私兵的性质,所以现代历史学者说到这些人,通常都称他们为军事贵族。
  西魏帝国还处于明显的贵族政治之中。
  所以,最前排就坐的几个大佬,都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坐在那个位置上;所以他们不但视皇帝为傀儡,更视首度执政官为同事。

  最开始,元氏皇帝有点认不清这种形势,所以一直试图拥有更多的股权、管理权;于是下面的几大军事贵族达成共识,由宇文泰出面,把他谋杀了。
  然后西魏又换了一个元氏皇族成员当名誉董事长、名誉总经理。这个新上来的元氏皇帝看着前面皇帝的惨死,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比较安份了。

  而身为首席执政官的宇文泰,大约一直能认清这种形势。所以宇文泰一直不追求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权力。
  西魏帝国的皇帝,一直受宇文泰的控制。关键是,宇文泰死后,宇文泰的儿子就把西魏皇帝踢到一边,自己爬上了皇位。单看这一点,宇文泰江湖地位和曹操一样。
  但是宇文泰的实际权势,显然是不能与曹操相比的。因为曹操手下,虽然有众多大佬级的人物存在,但是绝没有哪个大佬敢说,自己与曹操地位相当。而宇文泰下面的六大军事贵族,显然都有着和宇文泰相当的地位。
  《周书赵贵传》中是这样说的:“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
  《周书于谨传》中是这样说,“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
  西魏虽然开国了;而且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但是整体实力,它明显不如东魏。
  东魏占据着大约相当于战国时代的燕赵魏韩齐五国的地盘;而西魏却只占据着多半个秦国的地盘。从经济、人口、地盘上,东魏是西魏三倍左右。
  此时的东魏,一直处于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中。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西魏打败了东魏,其实也就是西魏打退了东魏的进攻。
  西魏开国第九年,高欢率军大举进攻宇文泰,在这场战争中,宇文泰都差点让高欢俘虏了;而高欢更率军杀入了关中。当时就有很多人劝高欢应该一鼓作气,把宇文泰彻底灭了,但是高欢认为补给线越来越长,越来越深入敌境,一旦发生意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简单扩大了一下战果后,就率军撤退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氓山之战。
  西魏开国第十二年,高欢再度率军大举进攻西魏,这场战争持续了快两个月,最后高欢病重,于是东魏撤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玉璧之战。
  此时,西魏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地缘上的优势,毕竟关中地区易守难攻。所以东魏一直咄咄逼人,却终于无法真正打败西魏。
  高欢死后,西魏终于找到了崛起的机会。
  这倒不是因为高欢死后,西魏有机会进攻东魏了。而是高欢死后,侯景不服高欢之子,被高欢之子打得大败而逃,最后率领八百人进入梁朝境内。
  按理说,这并不是多了不起的大事,因为侯景率领八百人逃到江南,才是多大点的事呀?问题是,这八百人竟然把江南折腾的天翻地覆,而梁朝更因此砖崩瓦解了。

  江南的砖崩瓦解,对西魏可是一个好机会。
  宇文泰把握这个机会,一举把梁朝控制的巴蜀拿下,并且控制了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江陵。
  西魏的这种胜利,怎么高估它的价值也不过分。秦国在崛起时,也是在夺取蜀地后,成为秦国称雄天下的真正起点。
  西魏夺取蜀地,并成功控制长江中游重镇襄阳、江陵后,怎么看也是秦国当年虎视天下的格局。
  梁朝砖崩瓦解之际,西魏趁乱夺取梁朝占据的巴蜀,已让西魏拥有一定的主动权了。
  更主要的是,在宇文泰时代,突厥人开始在草原世界崛起,并且对柔然的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然后的结果呢?就是宇文泰为代表的西魏,与新兴的突厥成为战略伙伴;高欢为代表的东魏,与草原世界的霸主柔然结成战略伙伴。
  而随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那就是突厥人在西魏的支持下,渐渐成为草原世界的新霸主;而西魏在突厥人的支持下,与东魏的战争中,开始渐渐处于上风。
  等东魏意识到,应该与突厥结盟时;等突厥也意识到,应该制约西魏不断膨胀时,西魏已彻底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说到东西魏的攻防之势,渐渐逆转时,我们常常把它归于东魏的统治越来越混乱。
  其实呢,说到混乱,西魏与东魏相比,也就是大哥笑二哥罢了。因为大家都是贵族政治,所以围绕最高权力,通常总是一片血雨腥风。
  东西魏攻防之势开始逆转,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西魏夺取了南朝控制的巴蜀地区。
  西魏夺取蜀地后,从经济、人口上,自然还不能与东魏相比,但是加上地缘的优势,就不再处于被动的防守状态了。
  从这层意义上,西魏崛起。
  一方面是因为宇文泰神功无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侯景率八百人闯入江南,把江南折腾的土崩瓦解。否则,宇文泰恐怕真没有机会夺取四川、湖北的。而不能夺取这种地方,西魏与东魏相比,就永远处于难以言说的劣势。

  第二,就是在突厥、柔然相争之际,西魏选择了与突厥人合作;东魏选择了与柔然合作。而我们都知道,突厥人成为草原世界的霸主。
  从这层意义上,西魏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宇文泰神功无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兴的突厥,需要与西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否则,西魏想从东魏手里夺取战略主动权,也是难以想象的。
  总的来说,历史并不是某个人可以改写的。
  因为历史的发展变迁是几百万、几千万人,历经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才实现的。
  一个人只能起的作用,永远是有限的。
  当我们抛开客观背景,只看英雄人物造成的结果,自然会觉得,历史就是某个人神功无敌的结果,或是某个偶然结果造就的。

  最简单而言,看着侯景把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如果抛开客观背景,谁也会觉得,侯景实在太神了。因为他率领八百人深入江南,就把江南搅得天翻地覆。单就此而论,如果给他八千人,那岂不是要杀出东亚,征服全地球了。
  问题是,侯景在此之前,也曾率领过十万大军,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创造这种奇迹;关键是,侯景后来也曾率领十多万大军,却是在穷途末路中绝望而死了。

  英雄史观的逻辑,常常就是模糊客观背景,然后极力夸大某个人影响,好像一切就是这个人思想道德决定的。
  而文学化的英雄历史,更是试图抹去一切客观背景,然后无边无沿的夸大某个人的影响,好像一个神功无敌的人物穿越到任何环境、任何时代,也能重复他的丰功伟业。

  所以,在一些历史圈子里,李世民永远很忙。因为人们总忍不住想,以李世民那种神功无敌的人物,穿越回某个时代、某个地区,会是什么结果?当然了,他们难免会习惯性的认为,李世民肯定还能创造他的神功伟绩。

  问题是,项羽率领八千人能成为天下霸主;并不意味着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就能维持这种霸主地位。
  所以,顺风顺水时,项羽率领八千人,杀成了天下霸主;逆风逆水时,项羽率领几十万大军,却只能在乌江边自刎。

  当然了,侯景率领八百人可以控制南朝;并不意味着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可以维持这种胜利。
  所以,顺风顺水之时,侯景率八百人,就把江南打得天翻地覆,并控制了南朝皇帝;但是逆风逆水时,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却也落了个亡命而死。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拿破仑以几千人马,可以称雄法兰西;后来更称雄整个欧洲;但是后来率领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却一败再败,最后两度被囚海岛,从此再也没有翻过身。
  老蒋率领几千学生,可以称雄东南,后来称雄华夏,还要与美、英、苏三国首脑并世称雄。但是后来率领几百万军队,却是一败一再败。

  难道是因为他们前期神功无敌,所以拿着极少的资源,就可以傲视天下;后来变得脑残弱智了,所以拿着世人羡慕的资源,却一败再败,败得一无所有了。显然不是的!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交叉口的卡 、大有行、英式船长、我喜欢胡扯、夜相当美、草苞、Cfmeng1234、灰太狼大王卐、Cfmeng1234、左道正门 、雁小驴1 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九节 北周的建立与崛起

  宇文泰只是八大贵族之一,他虽然坐在帝国执政官的位置上,但是他显然缺乏凌驾于其它几大家族之上的实力。
  因为类似的原因,宇文泰死后,西魏帝国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帝国的权力应该怎么分配呢?

  从理论上、从实力上,宇文家族都没有父死子继的机会。
  因为从理论上,宇文泰只是执政官,执政官通常是能者居之;从实力了,宇文泰死后,宇文家族的二号人物,与前面说的几大军事贵族首脑相比,实在只是一个小字辈。
  史书是这样说的:中山公宇文护,名望地位一向比较低,虽然被宇文泰所倚重,但各位王公大臣都想执政,谁也不肯服从他。

  现在,就需要考验西魏几大军事贵族的政治智慧了。因为围绕宇文泰从前地位的竞争,有可能让帝国走向分裂混乱,甚至因此灭亡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最后,七大贵族之一的于谨,显示出他优秀的操盘手能力。最后在于谨的操盘下,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成为新一代执政官。

  虽然说无论从实力、能力上,宇文护都缺乏当这个执政官的能力,但是只有让宇文护当执政官,西魏政权才不会围绕这个执政官权力竞争,而出现混乱分裂。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于谨作为八大贵族之一,力挺宇文家族二号人物坐在首席位置上,其它家族就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史书是这样说的:于谨平时一向处于与宇文泰一样的地位,宇文护常常向他跪拜,到了这时,于谨立起身来对宇文护说:“您要是出面统一管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就都有所依靠了。”于是向他跪拜了两次。各位王公大臣迫于于谨的严厉,也跟着跪拜了两次,于是大家的议论才统一起来。宇文护整顿内外,安抚文武大臣,人心才就此安定了

  于谨作为优秀操盘手,并且成功操了这次盘,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那是巨大的。
  在此前,于谨并没有明显居于其它几大军事贵族之上的资本,现在显然拥有了。
  宇文护虽然是执政官,但是无论从资历、威望、影响力都是不能与于谨相比;关键是,他是在于谨全力支持下才上位的。
  但是因为于氏家族地位超然,既没有人爬上皇位、也没有人出任执政官,所以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但这显然是当时最牛的家族。因为于谨的儿子,取得上柱国地位的就有四个。
  于寔,上柱国、大左辅,袭爵燕国公。
  于翼,上柱国、大司徒、太尉,封常山郡公
  于义,上柱国、潼州总管,封建平郡公。
  于智,上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封齐国公。

  而且史书是这样评说于谨、于氏家族的。
  于谨有智谋,善于为主上效力。......加上他年寿很长,受到的礼遇隆重,他的子孙绵延,都官位显达,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摘自《白话周书》
  宇文护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具有传奇色彩的人。
  因为西魏最后一个皇帝(恭帝拓跋廓),是宇文护杀死的;北周的前两任皇帝(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也都死在宇文护之手。
  这样算来,宇文护一共杀过三个皇帝。

  看到宇文护连杀三个皇帝,就跟吃盘菜一样简单,人们难免会觉得,宇文护真乃忠义无双之人,因为别人有这种实力,应该早就当皇帝了。

  其实呢,宇文护只是大家推在前面的执政官。
  表面上宇文护想杀谁就杀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际上这都是众多军事贵族共同做出的决定。

  最初,小皇帝宇文觉不服宇文护。
  宇文护就问大家,我应该怎么办?大家说,这是你的家事!换而言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们不会多管的。
  有这句话作为保证,宇文护直接就把小皇帝宇文觉干掉了。

  后来,宇文毓当了皇帝,也不服宇文护,宇文护继续照葫芦画瓢,把宇文毓也清理出局了。

  一个权臣真具备了篡位的实力。
  就算他突然死了,权力也很难流出他的嫡系之手。
  最简单而言,曹操突然死了,权力就留在曹氏手里;司马懿、高欢、宇文泰也是如此的。
  甚至尔朱荣突然死了,权力最初依然还在尔朱氏手里。

  这些人拥有了如此巨大的权力,尚且不敢奢言篡位。宇文护不敢奢言篡位,有什么好奇怪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宇文泰诸子势力越来越大后,周武帝抓住机会,一举就击杀了宇文护,并成功夺回了权力。
  从这层意义上,宇文护本身的权力,只是非常有限。他只是在大家拥戴下,坐在了首席执政官的位置上。

  从这层意义上,周武帝后来夺权的主要对手,就不是宇文护本人。
  如果豪门大佬们都支持宇文护,周武帝杀了宇文护,恐怕也得给宇文护偿命:如果宇文护的嫡系力量巨大,周武帝杀了宇文护,更得给宇文护偿命了。
  问题是,周武帝上位后,经过十年的力量博弈,真正支持宇文护的豪门大佬越来越少,宇文护的嫡系力量又非常有限。所以,周武帝把握住机会,一举击杀宇文护,就可以夺回权力了。
  周武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
  他之所极具传奇色彩,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通过火并权臣夺回了权力。而是因为随后不久,他就率军把北齐灭掉了。
  灭掉北齐,意味着天下进入统一,就剩下临门一脚了。

  灭掉北齐后,北周帝国显然比从前的北魏帝国更强大,也让天下更接近统一的边缘了。

  第一、此时的北周不但统一了北方,更兼并了巴蜀地区。而南朝显然已退化成了历史上最弱的时代,长江上游的益州已被全被北朝占据;长江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都已控制在北朝手里,现在的南朝只是一个偏安东南一隅的地方政权。
  此时的北方的人口更达到3000多万。而南朝的人口只有200万。单就人力而言,北朝整体实力就是南朝的十倍。
  第二、此时的北周已高度汉化了,至少很少有人感觉它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了。这种变化对于统一天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北朝的征服,人们不再感觉是被一个落后的、野蛮的民族征服,相对排斥心理就会弱一些。

  但是很不幸,周武帝寿数就此结束了。

  于是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就只能由他的后继者完成了。
  当然了,周武帝还有个身份,也极具传奇色彩,那就是他名列“三武一宗”之列。三武一宗,就是中国历史上打击佛教最强硬的四个皇帝。
  宗教势力与皇权,永远存在着竞争合作的关系。
  宗教势力强大了,就会与政府分享经济、政治权力;宗教势力越大,和政府分享的相关权力就越多。

  在世俗权力分散的时代,宗教势力总会不失时机的发展起来。
  中国佛教势力四个高峰时代,都是天下长久大乱的时代。一个是西晋崩盘后的几十年;一个是北魏崩盘后的几十年;还有一个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一个是黄巢之乱后的几十年。

  而皇权高涨时,也总会不失时机的残酷打压佛教势力。
  所以,北魏皇权巩固之后,魏太武帝开始灭佛;北周皇权巩固之后,周武帝也开始灭佛;安史之乱后,唐宪宗削藩有所成就,他的孙子唐武宗也开始灭佛;柴世宗时代,皇权渐渐巩固,也开始灭佛。

  周武帝废佛时,手段相对比较文明。
  周武帝先是召集各地高僧到中央政府开会,然后宣布废佛。面对这种惊人的消息,佛教高僧自然是极力为佛教辩护。但是,批叛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叛。争辩的结果,自然是灭佛的理论占据了上风。
  最后,佛教高僧也只能告诉周武帝,你这样做,会遭报应的!你死后,一定会下十八层地狱的。
  周武帝说,只要国家能倡盛,百姓能安居乐业,下地狱,就下狱!多大点的啊!
  周武帝这种反驳,实在无懈可击。因为佛教在某种意义上,主旨也在这里啊!
  周武帝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要把佛教组织控制的大量土地、人力资源都收归国家所有。
  当时各地有寺庙4万所,僧侣300万;控制的土地有多少,大家可以想象;在佛教庇护下公开、隐秘不纳赋税的人有多少,大家也可以想象。

  看周武帝,总会让我想柴世宗。
  周武帝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业并没有终结;因为篡位者杨坚,在周武帝的基础上,很快就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大统一。
  柴世宗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事业也没有终结;因为篡位者赵匡胤兄弟,在柴世宗的基础上,也很快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如果有什么不同。
  仅仅是隋文帝上位后不久,草原世界的突厥发生分裂,而且愈演愈烈,隋文帝在此基础上借力打力、分化瓦解,很快把中原王朝的辉煌推向了鼎盛。

  而赵匡胤上位后,草原世界开始渐渐进入全盛时期,所以开始长久的占据着农耕文明的地区不撒手;并且不断深入农耕文明地区,于是中原王朝的沉沦开始了。

  待续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英式船长、夜相当美、大有行 、左道正门、致远悠扬 、我是一皮狼98、雁小驴1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十节 一段相对温和的历史

  因为北魏崩盘后的这段历史主角,大多是所谓的胡人,所以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段历史很黑暗、很残酷。
  其实呢,因为这段历史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完成了海选、地方争霸战;所以就王朝更替的历史去看,实在说不上多黑暗、残酷。

  对此,只要与汉末三国历史对比一下,就比较清楚了。

  尔朱荣公元528年,进入洛阳城,北魏帝国开始崩盘;公元534年,高欢称雄关中,建立了东魏帝国;宇文泰称雄西北地区,建立了西魏帝国。
  其间历时只有短短6年。

  董卓公元189年进京,东汉帝国开始崩盘;而直公元214年,刘备才入主益州,天下才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三国鼎立格局。
  其间历时35年。

  北魏末年,东西并立相对稳定后四五十年,天下人口就恢复的接近了东魏全盛时期。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相对稳定四五十年后,天下人口依然不到东汉全盛时期的百分之二十。
  不要说别的,单看这种人口损失,我们大约就可以知道,哪个时代更黑暗更残酷了。

  东汉末年人口削减太多。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用了三四十年,才完成最初的海选、淘汰赛、地区争霸战。
  对天下而言,最可怕的、最残酷的就是海选、淘汰赛、地区争霸战时间太久。

  在海选阶段,众多大哥为了争夺一个省、一个市的地区,那都是玩了命的打仗。
  如果围绕一个省、一个市的地区,都是反复的、没完没了的打仗,常常是折腾十年、二十多年都没有结果。你说可怕不怕?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所有的地区都处于战乱之中,普遍地区的正常经济活动都会无法再继续。
  以小农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饥饿将成为最可怕的杀手。
  如果所有的省市,都是处于这种无休无止的战争状态,你说天下人还活不活了?
  东汉末年人口损失惨重,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而进入天下争霸战后,天下就剩下两三个大哥争夺天下。他们都占据着好几个省的地区,在他们统治的地区,普遍都保持着稳定,经济活动都可以正常运行。
  虽然隔上一段时间,双方就会出动军队到某个地方约上一架,死上大批人马,但这种人口损失,通常不会让人口急剧下降。
  这种状态,自然不如天下统一、太平时代让人感觉更容易生存,但是他造成的人口损失却是有限的。毕竟对于普遍地区而言,战争好像离他们是很遥远的。
  北魏末年人口损失相对比较少,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小农时代,人口的增长衰减,通常是衡量一个时代好与坏的重要标志。
  你把一个时代的统治者说得再伟大;你把一个时代说得再美好;但是当时或曰人口减半、或曰十室九空,那也叫扯淡。至少让谁回那个时代,谁也会觉得,那就不是人生存的地方。
  当然了,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回到那个时代,就会成为高高在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会觉得,那个时代太美好了。因为进入那个时代,热血、激情,自己都可以拥有,关键是,死亡离自己、自己家人还好像很远。

  你把一个时代的统治者说得再人渣,把一个时代说得再黑暗,但是人口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我们也很难说它多差劲,因为套用一句官话,人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生存权!人口稳定增长,本身就证明普遍人的生存权得到了保障。

  这就好像,人们把三国历史说得再热血浪漫,但是在三国鼎立四五十年后,它的总人口,连东汉全盛时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我也会觉得,那个时代太残酷太黑暗了。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一个人想活下去,都感觉很艰难的社会,它把它说得再美好,也让我不敢恭维。


  说到汉末三国的人口损失时,现在许多学者热衷于统计各种隐藏人口。因为说一千道一万,三国时代的人口之少,已到了让我们难以直视的地步。
  问题是,说到隐藏人口,哪个朝代没有呢?至少北周、北齐这种贵族政治非常明显的时代,隐藏人口就一定很少吗?

  关键是,就是按人们最高的推算;三国鼎立相对稳定四五十年后,天下人口也就是东汉全盛时期的一半;而宇文泰、高欢两系对恃相对稳定四五十年后,按人们最高的推算,人口早已超过了北魏全盛时期。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
  所以,隋朝才二世,官方统计人口已达890万。
  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在宋代之前的一千多年皇权政治史上,只有两汉、唐代超过这个数字;而这三个时代达到这个数字时,都已三世四世的传了很久。

  为了让大家对890万这个数字,有个比较直观的感觉。
  我们再看两组数字。
  晋统一天下后,官方掌握人口数字只有240万户;后来经过在量清查人口之后,官方掌握的人口户数,也就370万户。
  唐统一天下后,官方掌握的人口数字不足300万户;高宗上位后(大唐开国20多年后),大唐官方掌握的人口户数也只有380万户。
  看历史时,因为人们习惯从英雄传奇的角度看它,所以通常只关注那些站在时代顶峰争雄的大哥小哥如何装X耍酷、拉风露脸,却很少关注那些如同一地炮灰的普通百姓生存状态。

  因为类似的原因,当我们看到某个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恩怨情仇,不惜牺牲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不惜让帝国毁灭时,都会为之大声喝彩,因为这才是传说中的热血男儿、这才是传说中的快意恩仇。
  因为站在英雄史观的角度看,普通老百姓只是一串串数字、符号;或是一件件无生命的道具。
  只要能让主人公彻底爽一下,只要能让读者彻底爽一下,死上几十万、几百万才是多大点的啊。

  问题是,当我们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时,马上就会发现,我们永远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只是几十万、几百万炮灰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思想就会完全转换过来。

  这个长篇的题目是隋唐历史,但是写了十节,还没有写到隋唐,许多读者恐怕早已等不及了。
  下一章,开始从我们的主人公隋文帝写起。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章,隋帝国的建立。

  待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