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先闲扯点理论。 个人认为,经济学是通过社会现象,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并且思考人们未来行为的一种思路。 比如说,关于强行拆迁新西兰籍居民潘女士的行动,如果这是孤立事件,那就没有经济分析的意义。 如果他们之间的交互往来,恰恰是社会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的焦点,那就引起大家都关注,也就成为经济学思考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现象。 就需要透过这个现象去分析人们的人们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是习惯的俘虏。 比如说,一个人从小喜欢吃面食,那么他可能将来一辈子都喜欢吃面食。 这就是,人们未来的行为方向往往会从过去的行为中反映出来,并且强化下去。 而有的人喜欢抽烟,某一天他被检查出严重的肺病,医生勒令他不能抽烟,他就开始戒烟。 在这个例子中,当人们的行为达到某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让他的行为难以为继,那么他的行为模式被打破,开始一个新的行为模式。 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转折。
  
  学习经济学,有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感觉。 比如说,如果我们属于什么都没有的“无产阶级”,那么可以看清楚人们的行为方式,然后采取“顺势而为”的策略。 当然,如果我们有一定的能力和影响力,我们能够通过对人们的行为分析,然后对人们的心理施加一些影响,改变人们的一些行为。 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很不容易。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跟别人的交流,对别人有所帮助,我们自己也会有所学习,感觉也会更好点。
  
  五、城市居民收入 (续:多余的话)
  
  这一段本来没想写这么多,但是既然写了,就多写一点。 下面是我的一些浅层的感想,也算是呼应上面一些发表真知灼见的网友。 感想点到即止。
  
  作为城市居民,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吕氏春秋》说:“民之於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抽肝以求之。” 就是老百姓追求利益,都要冒着箭雨,上着刀山,流血挖肝都要去获得它。 在两千年前,吕不韦就看到,连老百姓都对利益奋不顾身。 到现在,想想国家财政和城市财政正在面临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压力,各种费用开支又不能减少,那么的话肯定要采取非常积极的方式要获得财政收入。 也就是说,国家财政和城市财政已经很难了,刚刚停止了对农村的税收。 即使重新对农村征收税收,也是“杯水车薪”。 所以,如果不从城市获得主要的财政收入,那么国家财政和城市财政怎么办? 这时候,城市居民就要体谅国家财政和城市财政的压力。
  
  考虑到这样的背景,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比如说,即使是新西兰籍,即使手里拿着国家颁布的《物权法》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可能美国籍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个没人能够预测。 也就是说,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们发现,过度抗争是没有用的。 既保护不了自己的利益,对自己的生命还更有危险,更解决不了问题。考虑到我们应该平和地处理问题,也就是既不成为矛盾的焦点,又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利益,那么就需要我们想得更多一些。 更多地思考一下周围的环境,更多地想想不伤害各方和谐的方式,自己也不会产生过激的情绪。
  
  不少城市居民目前就处于不冷静状态。其实,这样的不冷静是不应该的。 比如说,人们买车的时候,不仅仅比美国市场的车价格要高出50%以上,而且还要交各种费用,包括特殊城市的特殊上牌费。 很多人心里就不平衡。 然后,油价涨起来了,然后人们又觉得心里不平衡。 油价涨起来,过路过桥费没有减下去,心理不平衡。 然后,开车又碰到“钓鱼”执法了,人们心理还不平衡。 之后,人们发现自己的收入开始明显减少,再加上还要还房贷,生活费又涨了很多,于是觉得养车艰难了,心理又不平衡。 就这样,买辆车的结果,往往是产生了各种不平衡,等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比尔 盖茨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说,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所以,碰到不公平的事情不要抱怨,要想法解决。 比如说,如果自己买了车,就要有准备好贡献各种税收的奉献意识,要觉得自己纳税光荣,缴费光荣。 当然,碰到“钓鱼”执法的时候,是应该争取自己的权益的。 但是,即使争取自己的权益,也要心情平静,找出更好的方法应对。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好的方法就是不买车。 十年前绝大多数人们都没有买车,也是一样地生活,并没有缺胳膊短腿。 现在,很多人买了车,确实长了不少肉,但是那都是囊肉,有害健康。
  
  房子也一样。 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 不仅不完美,更是有大缺陷的。 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不要总想着好事都能轮到自己。 人生更多的是从各种的坏选择里,找出那个最为不坏的选择。 比如说,买房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那就不要买房,可以租房,反正房租要低很多。 不要过于贪婪,不要羡慕其他人买房赚了钱。 因为只有贪婪的人才会失去对事情的理智判断,然后上大当。 这样的话,既不会担心房子“楼倒倒”或者“楼歪歪”,不用痛恨开发商偷工减料,不用担心房贷、不用担心强拆、不用担心做“房奴”,不用担心以后开征这样或者那样的税费。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很多,抱怨就会少很多。
  
  据说没房子就结不了婚,那也是谎言。 当一个人真正把这些物质的东西抛开的时候,思想才能够更开阔,人格也才能更独立,也就是“无欲则刚”。 如果哪个男生碰到女生说,没有房子就不结婚,那就要好好想想这句话的潜台词。 或者是你自己不够独立,也就没有足够的魅力,或者你太着急结婚了。 如果你为了结婚而超出自己的负担、甚至把父母都拖了进来,然后买了房子,并且成了“房奴”,你会发现自己把自己套牢了。 你将不仅仅背负“房贷”的枷锁,还要背负人格的枷锁。
  
  我的一个朋友,说他有几个朋友,为了结婚,超过自己的能力贷款买房子。结婚后,再也没有参加他们的活动聚会。 过两年再见他们的时候,就像老了五岁或者十岁,整个被生活压弯了腰。 而我的这个朋友,因为最初坚持不拿父母的钱超出自己能力贷款买房,结果女朋友跟他吹了。他后来痛定思痛,决定不结婚了。 然后,用自己的工资去参加多种学习培训,去参加不同的聚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因为他没有经济压力,所以想跳槽就跳槽。 结果,越跳槽工作越高,没几年就月薪上万,而且基本上不用加班。业余揽活又有很多收入,还在租房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他快到30岁了,有更多的女孩接近他,他反而不想结婚了。
  
  当人们开始挣脱物质的枷锁,就逐渐在生活和思想上变得自由。 国外有一个税收激励理论,如果对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收入课税的比例过低,那么财政得不到收入;如果课税过低,那么就会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反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然后财政也得不到收入。 所以,像加拿大这样课税过高的福利国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普遍要差;而美国课税相对较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就高很多。 反过头来,如果我们不用背负房贷、不用养车、不用攀比消费,那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生活和思想自由。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收入和消费有多少是交了税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消费。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加心平气和的对待很多事情。 首先,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不必惊讶,因为这些事情都在情理之中。 而且,如果我们没有房子,也就不担心房子质量不好,或者需要交新的物业税,不用担心房价下跌。 我们没有股票,也就不用担心今天涨,明天跌。 我们没有汽车,也就不会看到北京停车1小时2元,但是回到上海看1小时5元、10元而心理不平衡。 我们不去攀比有没有名牌,或者谁的名牌是新款,也就不用费脑筋在所谓的时尚上。 我们的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够我们生活,我们也就不要觉得个人所得税率过高。
  
  有句话说:“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其实,这句话在哪里都一样。 在哪个城市之中,都不是鲜花铺就的道路。 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怎么活。 当我们能力不够的时候,就要尽可能节约我们自己的力量,保护好我们自己,然后持续地积蓄我们自己的力量。 如果我们没有朋友的话,结交几个真诚的朋友;如果有朋友的话,能够互相帮助,相互鼓励。 这样的话,社会也就更加和谐。
  六、医疗与健康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实施全民医保制度,那么结果将会如何?” 当然,从上节的分析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国家和地方财政都非常缺钱,非常非常缺钱。 所以,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做一个假设,不考虑谁出钱的问题。
  
  可能对于社会来说,最大的冲击还不是医药本身,而是经济运行过程。 如果全民医保制度实施,在现有制造加工企业中,50%以上的企业要关门。 这个结论一出来,道理估计大家一下子也就明白了。 如果实施全民医保的话,那么国家必须要为每个人的疾病买单。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当自己承担责任的时候,就必须要把医疗成本降下来。 而把医疗成本降下来,首先就要对很多加工制造企业开刀。
  
  降低全民医疗成本有三个途径:
  A、 集中采购:通过规模优势压低医药及医疗器械进货价格;
  B、 围堵疾病源头:国家就要非常重视,什么在造成人们的疾病,谁在造成人们的疾病,如何造成人们的疾病;
  C、 促进国民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A措施,而是B措施。 这就像治病一样,A措施是治标,B措施治关键症结,C措施治本。 对于一个肿瘤患者来说,首先应该通过B措施,开刀切除肿瘤;然后用药稳定住病情,不让癌细胞继续增长; 等病人的身体开始康复的时候,再通过饮食、作息、锻炼等综合保健方式,让病人强身健体,逐渐恢复全身的机能。
  
  那么,什么在造成人们的疾病? 谁在造成人们的疾病?如何造成人们的疾病? 其实问题是昭然若揭的。 不少的矿业、冶炼等半成品加工、以及加工制造业。 这些企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赚取微薄利润的同时,危害着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福利,危害着未来中国的生存空间。 本部分仅列举环境污染、血汗工厂、有毒有害产品生产等三种最普遍危害国人健康的企业和产品。
  
  1、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也要讲效益。 比如说,日本的丰田汽车在日本具有一个庞大而且完善的汽车生产链,包括机械、电子、化学、纺织等等多种材料生产及制造。 它的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少污染物。 而只要将污染维持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对社会造成大范围、明显的危害,就可以大量生产,获得巨额的高价值外汇收入,为日本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
  
  但是,中国的不少企业,在获得微薄利润的同时,制造出大量的污染,扩散到人民居住的地区,严重危害当地、甚至外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估计每个人都对污染有个人的体会,而且也看过不少有关环境污染的文章,本节就少量摘抄一些内容资料,充实一下本节的思考。
  
  根据人民网2005年10月31日的一个消息,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
  
  根据中国环境生态网2006年6月16日的一篇文章: 近年来,中国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不断上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很低,多数仅是简单堆放或随意弃置,不仅占用农田,而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 严重污染。目前受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因此而造成的粮食减产每年在1000万吨以上。
  
  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村和城市近郊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2000年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02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 排放量的28.2%;乡镇工业烟尘排放量993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54.2%;乡镇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358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 量的68.3%;乡镇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670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中公学需氧量排放量的46.5%;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是很惊人 的,达到当年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8.6%。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制革等是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行业。
  
  环境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和经济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2003年,全国发生工业污染事故11446起,其中废水污染事故 4667起,废气污染事故3585起,固体废物污染事故938起,噪声污染事故839起。在上述污染事故中,特大事故42起,重大事故31起。据不完全统 计,2003年共发生753起渔业水域污染事件,有1490平方公里的养殖水面受到污染,损失水产品2.8万吨,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7亿元,其中淡水产 品损失0.9亿元,海水产品损失0.8亿元。
  
  此外,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和导致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各种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均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恶性肿瘤的死亡中,城市仍以肺癌的死亡率为最高,达35.59人/10万人,这与城市大气污染有直接关系;农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占死亡总数的17.25%,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占死亡总数的26.23%。
  
  2、 血汗工厂:
  
  需要强调的是,“血汗工厂”不仅仅是低价值加工企业的“特色”,一些号称高科技企业也同样在压榨员工的血汗。
  
  这也是社会持续的热点话题。 本帖也就不做评论,主要摘抄一些来自中国人力资源网的2006年6月的一个专题内容,填充本部分的内容: 国际自由工会联盟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说,中国自4年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消除贫困的进程一直停滞不前,预计在2001至2007年间,将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村家庭实际收入减少。报告称,随着大量农民和国有企业下岗 工人进入城市工作岗位,进一步压低了工资,中国正成为世界的“血汗工厂”。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第二次发布类似血汗工厂信息。 与第一次次公布的20家各种各样违反劳动法规所不同,当次公布的30家血汗工厂,其违法事实主要集中于是拖欠工资和拖欠社保两个方面。产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餐饮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上。“血汗工厂”的恶劣程度也令人触目惊心:仅广州市白云区宝盈鞋厂一家企业,就拖欠586名员工工资共 203.4万元。而位于东莞厚街三屯的润亿手袋厂,则在其经营过程中累计拖欠2800名员工工资共600万元,成为此次公布的“血汗工厂”中欠薪数额最大 的企业。根据记者测算,仅拖欠员工工资、经济补偿金一项,三十家企业所拖欠的总额就达到了2181.17万元。
  
  “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的课题组,在调查深圳千禧制衣厂时发现,工程长期拖欠克扣工资,当月工资要拖到第三个月才发,加班工资只有0.4元/小时,只相当于法定最低标准的10%。该厂还长期强迫员工月平均加班160 小时以上,部分员工更高达230小时。全厂近2000名员工仅两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未参加。该厂还多次抗拒检查,提供虚假材料,威逼工人说谎。
  
  在华为员工胡新宇猝死之后,引起华为内外员工的轩然大波。 因为,这已经不是华为的第一次。 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位员工猝死或者自杀。一位网友这样评论:“公司用人往死里用,致使英年早逝,还没有来得及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培养他花了那么多钱,家里更是卖房卖地甚至卖血的供出了个大学生,就这样死了。这对于社会来说算不算浪费呢? 为什么企业总是要加班?这是不是工作量不合理?还是人员配置不合理?这是对人才的浪费,这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据统计,我国煤炭、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电子、轻工等几大职业病高发行业现有4633952名在岗职工,54%参加了2005年的职业健康体检,发现134244人有职业病。2005年,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占75.11%,尘肺病病例死亡966例。截至2005年,尘肺病累积病例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470089例。2005年,全国发生各类急性职业中毒326起、613例,死亡28例。在1379例慢性职业中毒者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中毒589例、苯中毒253例、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9例。主要发生在有色金属业、化工业、电子业、冶金业。 当然,这些都是已经被确诊的统计数字。 而“开胸验肺”事件则反映出更多不被承认的职业病。
  
  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全球最大的运动用品生产商耐克公司13日发表一份报告,承认其旗下工厂存在强迫工人加班,并且不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喝水等问题,从而印证了外界指责耐克公司的工厂是“血汗工厂”的说法。
  
  3、 有毒有害产品
  
  在不知不觉之中,人们突然发现身边的有毒有害产品似乎无处不在。 人们花钱买产品,本来希望增加自己的福利,没想到却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危害。 其中,“三聚氰胺”事件在2008年奥运之后轰动世界。 不仅如此,三鹿破产后竟然连一分钱都没有赔偿给受害者家长。 而“三聚氰胺”只是一个有毒有害产品的集中爆发。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经历过很多严重污染的家具和装修,让不少人患病,甚至死亡。 多种假药和有毒药品、电死人的热水器、爆炸了的电磁炉等等让人们防不胜防。 这些产品都在危害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经济博弈:火中取栗
  
  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就是火中取栗的故事,一个很有意思、可以充分延伸的经济博弈论经典故事。 在本部分中,只分析一下这个故事反映的利益立场问题。
  
  这是一场猴子和猫关于栗子展开的一个博弈。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猴子占据了完全主动的地位,而小猫则是被猴子左右、受猴子驱使、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工具。 而火中取栗故事的发生是有前提的,只有先把前提分析清楚了,这个有趣的博弈论故事才能够有后来的结果。 它的前提有两个:
  
  首先,猴子自己不会去火中取栗。 因为猴子自己计算的很清楚,火中取栗是个得不偿失的行为。 虽然说栗子比较好吃,但是跟被烧伤的危害比起来,它带来的福利太小了。 比如说,栗子带来了一个单位的福利,但是去治烧伤得消耗两个单位的福利,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算出来不值。 而且,烧伤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身体和精神痛苦,这样的痛苦是多少呢? 对于猴子来说,可能超过十个单位的福利。 而且,烧伤之后,还得停止工作,又要损耗一个福利的收入。 这样算下来,只有赔没有赚。
  
  其次,猴子不用为小猫的利益负责。 也就是说,小猫不管是烧伤了爪子,还是截了肢,猴子都不用给小猫出医药费,或者给小猫出生活补贴。 小猫如果烧伤了,那么只能自己在那儿喊疼,然后自己去找狐狸医生去治病。 这样的话,猴子就可以通过夸赞小猫特别勇敢,让小猫继续火中取栗,然后吃到更多的栗子。 反过来,假如小猫伤了,猴子得出医药费的话,那么猴子不仅不会想方设法让小猫去火中取栗,而且还会明令禁止小猫火中取栗的行为。 因为,那样的话,不仅小猫的福利受损,猴子的福利也受损。
  
  因为利益的立场不同,人们想的就不一样,火中取栗的利益博弈就开始了。 从外人的角度看来,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一输一赢,小猫输,猴子赢。 但是,对于小猫和猴子两个当事人来说,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我们看到,在整个博弈过程中,猴子通过给小猫精神的鼓励,让小猫进行了火中取栗活动。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小猫表现出了勇敢,在精神上感觉到自我强大,在精神上觉得自己成为了强者。 所以,小猫可能还觉得自己很幸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猫。 而猴子通过让小猫在精神上感觉到自我强大,获得了实际的栗子。 就这样,小猫和猴子在局部实现了“双赢”的局面,小猫赢得了精神,猴子赢得了栗子。
  
  当然,如果猴子必须为小猫的利益负责,给小猫花钱治病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故事。 猴子会让小猫学会害怕,要冷静理性,学会权衡利弊。 即使小猫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勇敢,猴子也会让小猫不要冲动,不要为了所谓的心理强大而做傻事。 因为,冷静和理性才是真正的心理强大。 然后,猴子和小猫会一起想办法,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不费太大功夫,不伤害自身肉体的情况下,一起把栗子取出来。 这样的“双赢”,是利益的双赢,合作的双赢。 而且,小猫也会冷静理性地看问题,并且能够知道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 不是通过自残而标榜自己精神强大,而是通过冷静理性和实际方法展现自己精神强大,这就是小猫真正的成长。
  
  当然,在火中取栗的博弈中,猴子不能让小猫真正在精神上变得强大。 因为,猴子就是依靠鼓励小猫勇敢,依靠小猫自我感觉精神强大而获得栗子。 当小猫“勇敢”的去火里面取栗子的时候,他只会想如何从火里面取到栗子,怎么能让火少伤害自己。当他全神贯注想着证明自己勇敢,想方设法取栗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猴子就是在利用他证明自己勇敢的心态,实际上是获得他取得的栗子。 而且,小猫在证明自己勇敢的急迫心情下,不会想着找到一个既不伤害自己,又取得栗子的方法。 如果小猫真的找到了这个好方法,他自然也就变得强大起来。 他就会开始想,他付出了努力,就要得到努力的劳动果实。到那个时候,他还会让猴子把栗子都拿走吗? 所以,这个博弈能够继续的关键在于,猴子一直夸奖小猫、赞赏小猫、用积极的精神激励小猫,让小猫忽视实际的利益分配状况。
  
  当然,对于小猫来说,这样精神上的自我强大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猫来说,精神上的强大需要肉体的强大做基础。 绝大多数的“身残志坚”猫都是包装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像很少有人高烧40度的时候,还能够强有力地去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仍然表现的精神抖擞。 火中取栗的小猫也一样,爪子烧伤了就得去治,去上烫伤药。 如果不上烫伤药,那么爪子就会开始化脓、溃烂。 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去治疗,那么整个爪子就有可能废掉,成为残疾猫,以后做什么都不方便了。 所以,烫伤了就得去治爪子,而且最好是刚刚烫伤之后,就及时医治。 而烫伤了以后,还在继续火中取栗的小猫,往往是自我精神感觉最强大的小猫。 但是在外人看来,往往也是最愚蠢的小猫。 等他们实在坚持不住,停止取栗的时候,他们也就废掉了。
  
  当小猫烫伤之后,需要治爪子的时候,猴子也就没有栗子可得了。 不过,猴子还是比小猫聪明的,于是猴子又发现了新的商机。 于是,猴子跑去收购了狐狸的医院,并且控股了獾的烫伤药厂。 当小猫来治病的时候,猴子让狐狸出面,问小猫要很高的治疗价钱。 小猫必须得给狐狸钱来治病,因为如果不治的话,爪子就废了。 然后,狐狸给小猫开出了药方,让小猫买獾的烫伤药。 小猫一看药价,贵的惊猫,倒吸一口冷气。 但是,药还必须得买,不买跌话,爪子也废了。
  
  就这样,以火中取栗为开始,猴子控股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小猫虽然爪子已经不好使了,也因为治病变得很穷困,但是仍然对其他的猫和自己的小猫,经常说起自己的英雄历史,表现出自己的勇敢精神。 而猴子则经常来看小猫,赞扬小猫的勇敢与坚强,同时通过控股“火中取栗”产业链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 大家都过上来幸福的生活。
  作者:苦恼的社会 回复日期:2009-12-05 15:23:50 
  
    看了LZ的贴,深受启发,只是对用"火中取栗”形容所谓的“血汗工厂”不太认同,
  --------------------------------------------------
  谢谢!
  
  不过,我说的“火中取栗”,并不是指的“血汗工厂”,而是给后面的内容做联想铺垫。
  作者:lucycailucy 回复日期:2009-12-04 23:40:05 
  
    激动得不得了, 这是我自06年逛天涯以来, 离高深楼主这么近距离地接触!
    
    楼主晚上还在更新, 辛苦了。 请问, 你是不是在西半球呢?
  ---------------------------------------------------------------
  谢谢! 我就在中国呆着呢。
  
  作者:儿子胖胖 回复日期:2009-12-05 22:49:28 
  
    继续等后续。
    如果zf面对经济危机,真想削减开支,我想很多人会理解的。可是为什么反而要给gwy加工资?真是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
  这是我准备在垄断企业中,要涉及到的一个问题,谢谢关注!
  请教各位,上传不了。 自己也查了敏/感/词,好像没有了。 为什么呢?
  六、医疗与健康 (续:医疗/产业链)
  
  有一本书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 顾名思义,就是探讨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去哪里了。 这本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的书,引起了无数成年人的阅读兴趣,而且人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其实,如果人们的心理再成熟一些,可能思考方式就有所不同。 在利益竞争的世界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我是谁的奶酪?”
  
  孤立地看,这个问题似乎比较让人费解。 但是,放到医疗上,就变得非常切合实际了。 当我们病了的时候,我们将成为谁的“奶酪”? 其它的方面也类似,当我们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想买房子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股票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彩票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汽车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甚至当我们什么都不买,把我们的存款放在银行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所以,当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要考虑我们能够拥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先问问我们自己能否生存下去?
  
  回到正题上来,不论财政是否支持医疗保障系统,人们该得病还是要得病。 这就像不论有没有鞋,人们该走路还是必须要走路的。 不论这个世界多么大,国家多么辉煌,我们每个人都理想多么美好,但是如果我们个人得了病,那么什么都变得没有意义。 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在体温36度多的时候,可能会对未来踌躇满志、精力充沛、说话声音洪亮; 到了37度,他可能还在努力工作,还在拼搏,但是开始表现出力不从心,行动上开始萎靡; 等到了38度的时候,工作可能就开始从他的注意力中淡出,他必须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想想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39度的时候,他的心里估计已经没有了工作,世界也基本上消失,只剩下了自己和自己的病;40度以上的时候,即使强壮的人也只能基本上躺在床上,即使下床也已经非常虚弱,他的所思所想只有现在,有可能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还能存在,甚至连思想都开始停滞。 就这样,小小的4度的差异,就完全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既然人们得了病,就需要去要看病,看病就需要去医院。 相信只要人们有能力,当体温上了39度之上的时候,几乎没有不去医院的。因为即使是感冒发烧,39度的体温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担心的温度。 而且,要去医院看病,就尽量去好点的医院。 谁也不愿意因为看病不及时、医生不够水平,耽误了看病,导致生命的消逝。 而且,人们去医院的时候,经常也就意味着准备付出相应的代价。 尤其是一些大病,比如说做心脏手术等,做手术人就能活,恢复过来;不做手术,人就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准备拿着过去所有的积蓄,以及私人能够借到的钱,用来换取人们自己或者家人从疾病中恢复。 这也就是说,得病的人们成了医院的“奶酪”。
  
  于是,医院开始掌握了主导权。 当人们去看病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了医院。 那么,当医院掌握了主导权的时候,医院的态度就成了决定一切的关键。 而医院有两个选择: 一是,提供以成本为导向的服务,以公益的心为病人服务,治病救人。 这是医院这个形式从建立第一天开始,医生从受教育的第一天开始,就认为是应该为病人而付出,救治病人是理所当然的。二是,提供以利润为导向的服务,以利益的心为病人服务,治病赚钱。 建立或者掌握医院的人,也可以为了获取高利润,将医院做成具有非常高的投资回报价值的利益型机构。 这样的追求投资回报率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医疗产业化。 医疗产业化以利润为导向,通过对创造利润的各个医疗环节进行整合,通过医院来实现利润的系统,又叫做医疗产业价值链。
  
  2004年3月24日,《中国 经济时报》的记者刘树铎发表有关医疗商业运作的文章的时候,强调“要效率更要公/ 平”。 他访谈相关的医疗界人士说:“医疗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首先是要公/平,其次才是要效率,连产业化的概念都没想清楚呢,就来谈什么应不应该产业化的问题为时过早。让市场发挥其应该有的作 用,这是没什么错的,但如果把市场化理解为政/府应该逐渐的退出,让投资主体靠自己的经营行为发挥作用的程度越来越强的话,那就会有问题了,因为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共财政用于人民健康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政/府更应该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公益性的投入上,而不是说社会越发展,公共健康问题也越应该由个人行为来解决。”
  
  记者写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医疗已经成为“前景诱人”的产业链。 “人们普遍相信的一个论据是:目前中国的年人均医疗消费只有31美元,而美国年人均医疗消费4090美元,德国2339美元,德国与美国分别为中国的70 和130倍。在美国,医疗消费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4%。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大约为1万亿美元,中国为400亿美 元,只是美国的1/25。以中国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89404亿元计算,只要医疗消费能占到10%就是8900亿元,照此计算,医疗行业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有人预测,医疗机构迟早会成为“摇钱树”甚至支柱产业,只要成功的运作,无论是卖出还是寻找机会上市都可以带来丰厚和稳定的利润。”
  
  那么,公益型的医院是如何变成利益型的医院的呢? 最初,在人们的概念里,医院就是救死扶伤的公益性机构。 而打破这个概念,还是经历了一段时间,以渐变型的过程,完成了事情的转化,医院逐渐成了医疗/产业链的主导者。 这个渐变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 当时,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过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因为拉动“内需”的支出压力过大,所以中/央财政即使将大量本属于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自己手中,钱还是不够的,因此中/央财政开始了赤/字财政,并且发行了大量的债券。 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过大,财政就开始相应地削减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当然,也不能直接地告诉大家,因为拉动“内需”的基建投入过大,所以需要削减这些开支,然后让人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样的话,人们的情/绪就会不稳定,会变得心/神不宁。 在当时“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大家如果心神不宁,肯定就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局面。 所以,就要以比较好的包装,以很温柔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很乐意地接受。 比如说,提出医疗体制改革,让人们感觉到过去医疗的缺乏和不完善,因此需要改革,也就是后来的医疗/产业化。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然后大量扩招大学生,也就是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当然,人们还是相信领导的,所以为了国家的强盛,人们还是能够多付出一些,自己支付医药费、自己支付孩子的学费、自己支付住房的费用等等。
  
  上个部分说过美国医疗,关于钱的问题。 不论美国医疗改革的具体方案如何进行,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大幅提高财政支出,因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与奥巴马的政策相对比,减少财政支出的医疗改革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尽量维持现状,以不改变的方式“改革”。 当然,社会是快速变化的,维持现状的想法可能不行。根据刘树铎记者的文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投入总量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收费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在我国,占社会总人口不足2%的大中城市拥有 80%以上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1.6万家,床位总利用率仅为60%,许多中小医院的床位利用率更低至30%以下,而靠医院收入生存或真正赢利的医院还很少,上万家中小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社会趋势的大背景下,发生了重大一个事件,公共医疗系统开始被逼到了关键的转折点。 2003年,一种很小的微生物进入了人们的身体,非典全面爆发,人们才发现整个医疗系统如此“不堪一击”。公共卫生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很少有人具备前期卫生预警和协调组织进行疾病阻止的能力。 即使有人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无法组织和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为阻止疾病的蔓延而努力。在早期的隐瞒封堵失效之后,非/典面临全面失控的状态。
  
  在公共卫生系统之后,人们发现公共医疗系统缺医少药。 医院中缺乏基本的医疗隔离设备,有的人去医院的时候,本来只是输点软化脑血管的药品,结果被传染而死亡。 另外,很多医生和护士在投入非/典护理与治疗。 当他们投身于他们行动的时候,深知自己面临的生命危险程度不亚于在诺曼底登陆时的战场。同时,相关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全面脱销,消毒液和口罩全面脱销,各种杀菌食品脱销等等。 在医疗系统失效的时候,人们只能全面自我隔离,停止上街坐公车、停止去超市买菜等等,希望非/典能够过去,期盼非/典不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非/典之后,人们都知道,不得不对医疗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了。 当时,侥幸的是,非/典的消退就像爆发时一样,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消失。 但是,如果非/典再次来临,或者其它另外一种疾病来临,那么人们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对于人们来说,有个发达的医疗系统,自己才感觉到安全。 虽然人们都知道,一个发达的医疗系统可能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能让人们多点安全感,另外切实少点把自己直接暴露于危险之中的机会。 所以,经历了非/典之后,一直关注于经济的人们,开始迫切地感受到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那么,医疗系统的问题暴露之后,就需要来补救,让医疗系统更健全。 同时,财政的钱都已经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多余的钱给医疗系统,怎么办? (本部分未完)
  
  作者:蓝莓慕思 回复日期:2009-12-06 00:03:02 
  
    mark
    挺受教的,有见地,难得的是也有文笔
    请问LZ在哪里高就,是校园,企业,还是衙门?
  ----------------------------------------------------------------
  谢谢! 现在坐家,当宅男,嘿嘿
  
  六、医疗与健康 (续:医疗/产业链 2)
  
  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 什么是客户? 就是有能力消费来消费、并且愿意消费的人。 没有能力消费的人就不是客户,企业就可以将其拒之门外。 就像五星级高档酒店,可以随时拦住衣着不整的人,阻止其进入。 进入快餐店,不付钱的话,快餐店就不给吃的。
  
  为了有更好、更完善的设备,医院需要自筹资金,进行投资。 非典的爆发对于一些医院是严重的负担。 医院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的付出在后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他们还得自己担负免费救治病人的负担,这对于很多当时已经比较穷的医院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而且,非典之后又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材料投资。 老的经济负担还没有解决,新的经济负担又压了下来。 那么,医院只有一个办法,转向“市场经济”,向病人要收入、要效益。对于不能创造效益的病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拒之门外。很多医院从此完成了从公益型机构向利益型机构转化的过程。
  
  同时,医院收购的热潮也随之而起。 有些老板收购了医院之后,在几年之内赚得盆满钵满。一是,通过打广告,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解决不孕不育问题,吸引有相应需求的人们前往; 二是,高价收费,如果正规医院收费500,它可以收5000,当然是利用各种名义,开各种所谓的“进口特效药”。 就这样,很多人高价掏钱买了药。 不少人发现自己上当了,但是也没办法,也投诉无门。 而这些医院也不做“回头客”,见一个“宰”一个,做一段时间就可以有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这样的问题开始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进入Google搜索,输入“医院欺骗”,有196万条结果。
  
  非典让很多人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某市的卫生局看到了疾病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对非典的总结中,这样写道: “非典”疫情,对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防治“非典”用药品生产企业和医药中间体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市药品生产、 经营企业一方面从讲政治的高度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涉及防治“非典”药物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保证市场供应;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产品供不应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市药品生产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抗病毒类、增强免疫类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涉药化工 企业也看到了医药行业的良好前景。
  
  不过,由于法律规定医院是非营利组织,即使医院赚了钱,老板也不能从账上把钱提走,那么老板该怎么办呢? 其实大家也都清楚: 一是提高药品进价,5元钱的药品,如果只卖10元的话,那医院是绝对不会买的。 因为这样做,医院会赔垮。 所以,就需要药厂用新的批号,新的名字、新的包装,新的价格来医院销售。 那么,出厂价五元的药品,就可以在医院卖到80元,药厂、中间商和医院都获利。 二是大兴土木,并且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搞建设和做采购是最容易走账的,内幕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就这样,一个以医院为龙头的完整医疗产业链形成了。 在这个产业链中,医院、医药和设备中间商、生产商、医疗卫生监督部门就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线作业系统。 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下,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住院67天花费550多万元,然后老人还是病故,轰动了全国。 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个消息同样轰动了全国。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杭州市立案侦查的医疗系统22名犯罪人员中,中高级职称的有18人,占总数的80%。这些专家型人才是省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栋梁之才,原本应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他们的落马令人惋惜。
  
  这样的一个医疗产业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增量。 而这样的经济增量又支持了财政的收入。 一个药品从5元卖到80元,让病人的躺在银行里的钱动了起来,进入了经济循环。 而每个环节都在实现着“增值”,每个增值中的一部分都要变成税收进入财政,支持财政的建设。 而富起来的医院、医药相关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通过购买房屋、汽车等消费,间接支持了财政。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不论从直接和间接,都为GDP和财政做出来相当大的贡献。
  
  问题在于,中国的民众越来越难以承受高医疗成本。 当财政的整体负担转移到民众每个人的头上的时候,看病就成为非常艰难的过程。 再加上医疗产业链的形成,导致看病的结果也非常昂贵。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这样的问题还不是非常明显,但是当人们的收入实际在降低,而各种成本费用持续上升的时候,医疗问题就成为了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焦点。 同时,民众的情绪开始变得非常敏感,而民众情绪与医疗产业链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医疗产业链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过了十多年的逐渐改变和积累。 那么,改变这个产业链,也就变成了非常艰难的工作。 因为,在这个产业链中,有太多的利益取舍和冲突,并且关系到大量的财政收入。 那么,如何有效地改造这个产业链,缓解这个医疗产业链与民众利益之间的冲突,也就成为2010年之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不起各位,写得多了,就过于进入细节。 现在先将结论提前总结:
  
  六、 医疗与健康:
  中国人口红利即将耗尽,“未老先衰”的特点极为显著。 2010年,在各种经济压力下,中青年身体问题凸显出来。 医疗系统与人们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社会造成明显冲击;
  
  七、 食品安全等:
  食品安全的根源,在于长期化的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的原因,包括城市扩张,出口加工业、矿业、冶炼等行业占用耕地、污染水源、砍伐森林等。 真正的健康食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将更加稀缺。
  
  八、 生活费用:
  人们的生活费用将持续上升,城市费用上升很可能更快。 而且,在2010年,估计要明显高于房价上升速度,到下半年两者差异可能更大。
  
  九、 垄断企业价格:
  预估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仍然会继续上涨。 垄断企业和公务员收入还会上升,收入升幅根据不同级别和圈子而定。
  
  十、 养老问题:
  社保基金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养老将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十一、 股市问题:
  股价在上半年可能会跟随物价上涨,贷款资金注入而继续走高。 但是分化越来越明显。 下半年随着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资金饥渴症,如果持续扩大融资规模,加快上市速度,股市会受到打压。
  
  作者:therandy 回复日期:2009-12-06 15:02:21 
  
    故事问题 更改成 金融故事 比较好
    
    而且不应该牌最后一位至
  -----------------------------------------------------------
  开头没有看太懂,受教了,改成金融股市
  不过,还是放在最后一位吧,因为它是所有前面内容的总结,反映前面所有的内容
  
  
  作者:燃亮灵感 回复日期:2009-12-03 22:15:58 
  
    一、大学生问题——搞大学产业的要破产。
    二、楼市问题——老百姓放银行的钱随时成肉包子。
    三、出口问题——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大帮下游企业全犯头疼病。
    四、产能和基础设施过剩——大企业很多员工将挥手下岗。
    五、城市居民收入——身在其中,无任何依靠,只能强身健体听天由命吧。
    
    楼主所指的这种环境,大象生存可能要减肥,可蟑螂的生存机会要宽松点。
    
    搬凳子继续听楼主磕叨。
  -------------------------------------------------------------
  写东西给太聪明的人看是非常痛苦的,内容还没有写出来,读者就已经猜出来了。 只要打破脑袋,想点新鲜的东西,希望不会令大家失望。
  
  个人宗旨: 不写垃圾文章,不讲垃圾课程
  自我支持一下
  作者:咆啸的狼 回复日期:2009-12-06 18:14:43 
  
  年初政府制订的经济政策现在看来是不妥的 ......
  ----------------------------------------------------------------
  探讨一下,我个人看来是非常妥的,只不过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和一个非常高知、高智、高能的朋友说起教育,他说中国教育是失败。 我跟他说,错,中国教育非常成功。
  
  这样的经济政策也是很容易猜到的。 年初和我哥聊天,他是一个理科生,没有学过经济,他说政府应该怎么做,结果完全正确,就按照那样做了,只不过幅度没有他说的那么高而已。
  
  换位思考,太容易理解了,只不过你没有从历史看未来而已。 我在十几年前从好几次“血”的教训中爬出来,终于学会了认清现实的意义。 嘿嘿
  作者:蓝莓慕思 回复日期:2009-12-06 19:40:10 
  
    换位思考,太容易理解了,只不过你没有从历史看未来而已。 我在十几年前从好几次“血”的教训中爬出来,终于学会了认清现实的意义。 嘿嘿
    
    ===================================================
    换位思考,兰州觉得ZF接下来在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和更远的时间内会怎么做呢?
    说来听听
  -------------------------------------------------------------
  小时候,听说书《隋唐演义》。 程咬金有著名的“三板斧”:劈脑门儿、扎眼仁儿、砍肚脐儿, 然后呢 .......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火爆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经常强调一个词是“人口红利”。 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利用的是“人口红利”,大量建筑工地用的是“人口红利”,大量软件外包企业利用的是“人口红利”,大量服务业企业用的是“人口红利”。 但是,从2007年开始减少的“人口红利”,将在2010年加速流失,并成为社会矛盾焦点之一。 失去了“人口红利”支撑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多的问题。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八章中说:“ 如果雇主听从理性及人/道主/义的主宰,就不应常常鼓励劳动者勤勉,应当要他们适度地工作。我相信,在各个行业,一个能工作适度的人,能够继续不断工作,不仅长期保持健康,而且在一年中做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 学经济必然需要学习《国富论》,而《国富论》里基本的要素就是劳动者。 亚当 斯密作为学者,建议雇主的人/道。 而作为国家,则应该强迫雇主的人道。 因为,健康的国民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财富。 国家应当想方设法,保证国民健康,让劳动者适度地工作,这是国家管理的核心课题; 同样,让劳动者适度地工作,保持健康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所以,懂得经济和管理的地方,都尽可能延长劳动者的劳动寿命。
  
  二战后,美国回归到正常状态,于是引发了“婴儿潮(baby booming)”。 在这个“婴儿潮”的影响下,美国形成了以前难以想象的长期经济增长。 从1945年到2000年,除了石油危机和日本竞争对美国造成的较为短暂的影响之外,美国长时间保持着极为强势的增长势头。 这些Baby Boomers在早期集成了勤奋刻苦、勇于竞争的美国传统文化,后来又经历了叛逆的“嬉皮士”文化时期,因此具备了颠覆性创新的特点。 而在baby boomers的领导和推动下,美国的技术革/命、管理革/命、跨国公司扩张等行为得以实现,使美国从一个战前奉行“孤立主义”的世界强国,变成了一个战后经济势力遍布全球的强国。 到2000年之后,大量的Baby Boomers开始淡出历史舞台,美国有了老龄化的倾向,逐渐开始了大经济循环的衰退周期。 顺便说一句,日本与美国的周期类似,正在经历一个更加明显的老年化衰退周期。
  
  不过,即使到了2010年,美国不少Baby Boomers、甚至是他们长辈年龄的人,仍然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以健康的体魄、强壮的神经、年轻的心态、敏锐的感觉,推动美国经济的前进。 2008年,53岁的比尔 盖茨退休,给自己的高科技生涯画上了句号,准备开始自己的慈善生活。 接替他的掌管微软这个IT行业领导者的,是比他小一岁、1956年出生的鲍尔默。 比鲍尔默年纪还大的,是软件巨头甲骨文的CEO、1944年出生的拉里 埃利森(到2010年为66岁)。 而比埃利森还大的,是2009年以年届70退休的、在英特尔公司供职35年的董事长克瑞格 贝瑞特。 比贝瑞特还大的,是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79、80岁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和投资分析师沃伦 巴菲特。 不论他们年纪多大,他们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随时保持知识更新,判断未来的趋势,领导企业的发展。
  
  在社会中,人们竞争的主要是职业寿命。 53岁退休的比尔 盖茨虽然退休的时间很早,但是如果计算他13岁就开始疯狂地迷上计算机,通过偷机时的程序两次把计算机系统弄崩溃,后来就开始通过捉“Bug”换取上机时间等等,工作寿命也算是达到了40年。 巴菲特从小就是个“财迷”,就想着怎么赚钱,看见他姑姑家临街,但是没有摆摊做生意就觉得特别可惜。 他喜欢吃糖,专门大老远跑到糖果厂,去看看糖果厂卖不卖股票,弄得他的家里人还以为他走丢了,还报了警。 可以说,从不到10岁左右开始,他专注于赚钱,到2010年,他的职业年龄也就达到了70年。 千年的狐狸能成精,没听说2年的狐狸可以的。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让巴菲特损失惨重,但是“老奸巨猾”的巴菲特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搞到钱。
  
  在国家的竞争中,国民的平均职业寿命同样是决定性因素。 不少人说,做软件编程就是个吃“青春饭”的活,到了35岁以上就干不动了。 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一个比较年轻的软件程序开发员移民到了加拿大,进了一家软件公司。 他感慨公司的领导层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大都是40以上的,似乎已经过了编程的年龄。 但是,这些“老人们”干起活来比他都要精力充沛。 而且,由于他们经验非常丰富,思路清晰,领导起研发团队得心应手。 一个大型软件编程如果中国用50个人,他们就用不了30个人,而且速度非常快。 他在里面干起来效率特别高,每天做的也很开心,虽然也是总是加班,但因为收入高,不仅不觉得累,还觉得很高兴。 就这样,这些年纪较大、职业年龄较长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把高效的方法转移给年轻人,然后其中不少年轻人到了40、50岁,也会变成“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或是技术管理者。
  
  顺便提一下职业化。 职业化是延长人均工作寿命的最好方式。 而通过延长工作寿命,人们实现了更大的价值。 迈克尔 乔丹40岁才退役,除了中间有两次“忽悠”大家玩“退役”之外,将近二十年活跃在NBA的赛场上,成为技术、艺术、精神和耐力的完美化身。 他在最初的时候有闯劲,然后有体力,之后有技术,后来有耐力,后来有组织能力,后来有经验,再到后来有名气。 他有好的老板,给他配备优秀的中锋和“篮板王”等同伴,一起打出精彩的篮球。必不可少的是,他有好的教练。 不仅仅是在NBA的前期,菲尔 杰克逊像父亲一样关心他、照顾他、持续地对他加以引导,带领他快速成熟起来。 还有在北卡大学时的教练迪恩•史密斯,通过一盘录像带改变了乔丹,让乔丹开始真正朝着职业化篮球的方向努力。
  
  在人们的职业工作寿命中,往往是后面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 就像一个23岁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工作到38岁的时候累垮了,那么他的职业年龄只有15年。 而如果能够工作到53岁,职业年龄就延长一倍,成为30年。 30年和15年的价值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在迈克尔乔丹的职业篮球二十年,代表了NBA,代表了Nike,他推动了NBA的全球化扩张,为联盟带来的收入至少在100亿美元以上;而且,他同样推动了Nike的全球化扩张。 当年他宣布退役的消息,一度让Nike的股票大跌。这就是他的职业价值,或者说社会经济价值。 而如果他的篮球寿命只有十年,那他的职业价值折损就不是1/2,可能是折损9/10,甚至是折损99%。因为前十年是他在技术上生长成熟,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夺金后的十年,才是他在商业意义上“开花结果”,在全世界创造经济效益的时期。
  
  企业管理和国家发展有两条路,优质竞争(竞优)和劣质竞争(竞次)。 人们经常提起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竞优呢? 武侯问吴起:“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 也就是说,如果想在竞争中胜利的话,立竿见影的方式是,让素质和能力高的人领导能力低的人,这也就是竞优; 如果让能力低的人领导能力高的人,那就麻烦了。 1978年前,毁掉了两代人,所以中国企业没有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引导年轻人的职业化的向上发展,那么年轻人就只能向“下”了。 比如说,不少在80-90年代毕业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到了单位之后,都得先从早上上班擦桌子、打热水开始做起。 因为,单位中的“老字辈”们自己都连基础的专业知识都不懂,更不要说引导新毕业的大学生更高效地工作了。 但是,他们对能力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就是要大学生老实听话,端茶倒水“眼疾手快”。 于是,很多大学生浪费了最宝贵的初期工作时间,看着他们上司和老同事的眼色,去做大量没有专业价值的事情。 他们没有树立起个人的职业人生规划,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
  
  再说一下本节开头就提到的,“血汗工厂”的问题。 当组装加工出口企业成为“潮流”的时候,很多基本上没有学历的人当了老板。 当然,一些学历不高的人也很有知识,但是大多数没有学历的人都既不懂现代技术,又不懂现代管理。这些以组装加工起家的老板们(有的企业号称“高科技”也没有用)没有学过经济学、管理学,以为自己赚到了钱就是成功,就可以藐视知识。 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连比较初级的泰勒制管理的基本思想都不懂。 所以, 他们不是想着如何能够让员工以更舒适、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而是想方设法让员工加班加点,榨取员工“剩余”价值。 有的企业老板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即使晚上没事,也要让员工加班,显示自己的权威,让员工表现对自己的忠诚。
  
  又扯远了,回到医疗保障体系上来。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们通过组织工会,与资本家用拳头、棍棒甚至枪炮进行斗争,取得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到了二战之后,世界开始进入更加文明的时代,国家开始起到决定性的角色,通过立法保护工人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资者权益等等。 而这些立法的实施,不仅仅是靠消费者聘请律师打官司。 很多国家还有一个非常强硬的“底线”,就是依靠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来保证这些法律的实施。 通过强有力的保障制度,阻止企业老板通过“竞次”的方式,以危害员工和消费者健康来赚取自己的利润。 这是因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纳税人出钱、国会批准和监督、政府发放和监督,是三方共有的钱。
  
  谁的钱谁心疼,利益永远是现世最强有力的驱动器。 在上述国家中,如果有人要是敢于危害到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钱的话,那么就是和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作对,危害到国/家机/器来的运转。 那么,强大的国/家机/器将运转起来,对付这些人。 比如说,在这些纳税人花了大价钱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如果谁敢开“血汗工厂”,剥削压榨工人,那就不是工人与工厂之间的纠纷了,而是国家与工厂的纠纷。 只要有员工举报,国家机器立即行动起来,严惩不贷。 因为,“血汗工厂”意味着危害员工的身体健康,损害员工的职业寿命,让社会保障体制在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上背上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其他利益者的利益,纳税人和国/家机/器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同样,如果企业生产出毒奶粉,不要说毒死人了,就是毒死小猫小狗,都要遭到重罚。
  
  所以,越是社会福利健全的国家,人们似乎就越“懒”。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普遍退休金制度的欧洲大陆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 很多德国工人每周工作时间是35小时,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企业的工人增加到40个小时,达到了每天8小时工作制。 同样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瑞典,也是高福利国家,瑞典人每周实际工作时间约39.6小时,每年的带薪假期约33天,是欧盟国家中带薪假最多的国家。 可能让很多中国企业老板困惑的是,那么短的工作时间,那么高的工资,还有大量的带薪休假,让企业怎么赚钱。
  
  德国导演弗兰克和吕肯的记录片“Losers and Winners”展示了德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400多名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德国多特蒙德,他们的工作热情让德国人感到震撼: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每个月挣400欧元,却干着德国工人给4000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一年半就完成了……在这场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博弈中,究竟谁是“失败者 ”,谁是“胜利者”? 这个故事讲的是2003年初,中国兖矿集团以购买技术的方式完成了对焦化厂的收购,中国人买的只是技术,至于原价6.5亿欧元的设备是以卖废品的价格卖给中方的:每吨15欧元。中国机械工业建筑总公司(简称中机建设)的400多工人将该厂拆解,装在万吨货轮上运回中国。
  
  整个影片在失落的德国工人和意气风发的中国工人之间交错切换,德国工人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显得非常无奈。相比之下,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工人更多地吸引了德 国导演的目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让德国导演感到震撼:他们8个人睡一个房间,吃着“大锅饭”,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将每天能剩下的一点钱留 给家里,希望的不过是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做个白领就好了,不要像他爸爸这么没出息”;工人给千里之外的妻子和孩子打电话,只希望能听到孩子叫一声“ 爸爸”;这些工人每个月挣的工资只能折算成400欧元,干的却是德国工人4000欧元也不愿做的工作;每4周,中国工人就要选出7个最勤奋的工人作为“本月最佳工人”,戴上大红花照相上光荣榜,但是永远只有这种奖励……
  
  相比于工人的清贫,负责这个项目的兖矿党委书记莫立崎(音)却是期望能早早地开上“大奔”。对于德方的一些安全建议,这名负责人认为:“德国人就是不敢承担责任,稍微出点格的事情都不敢做。毛 有句话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哪有兖钢的今天?我们在地下800米矿井工作的工人,头上哪天不是嘎扎嘎扎的响,那能没有一点危险吗?要是按照德国人的做法,那就别干了。” 这名貌似严肃的党委书记讲话充满了幽默,面对镜头的直白讲述,经常引发满场德国观众的大笑:“我们来到德国,觉得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首先是德国人好绿化,为了爱护植被甚至绕道走;其次是全民健身,还很爱护小动物……如果中国工地上有这么多野鸽子,那恐怕早被工人吃光了……如果我还能来德国,我希望能将德国空中客车的生产基地都搬到中国去。
  
  德国企业老板是不敢有兖矿负责人这样“豪迈气概”的。首先,德国老板让工人这样干的话,是要进监狱的。 另外,一个德国老板不要说鼓励工人危险操作了,就是这样的话都不敢说。 如果一个德国老板这样说的话,随时都会有严厉的法律等着他。 因为一旦出了事故,那么首先就要追究老板的责任,到时候可能不仅要罚得倾家荡产,还要坐牢。 因为,在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下,不能过度使用工人,更不用说蓄意伤害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老板只有一条路,通过“竞优”的方式去赚钱。 也就是说,在德国工人每周35-40小时的工作时间,每月4000欧元的情况下,企业还得赚到钱,获得较高的利润。
  
  对于德国老板来说,只有一条路,卖高价产品。 打个比方,兖矿的负责人想买“大奔”。 那么,德国老板就卖给他“大奔”,然后赚到他的钱。 而只有高价格的工人才能生产高价格的产品。 或者说,中国工人是生产不出来“大奔”的,别说一周工作7天,就是一周工作14天都生产不出来。 德国的工人也不是白拿钱的。 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受着严格的技师型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技师型的工作不是以量取胜,而是靠质取胜。 他们在业余时间,虽然不工作,但是在持续的学习。 德国人爱读书,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 因为即使是工人,也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高价值的职业化工人,或者说是技师。 而技师是能够解决一些需要知识的、比较复杂问题的工人,而不是只会卖力气的低收入工人。 还有,他们必须通过密切的团队合作,共同保持“大奔”的高品质。 而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沟通和合作技能,更需要团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 而长时间这个最关键的要素,是中国老板无论如何都没有耐心去做的。
  
  通过优质竞争,德国、瑞典这些高福利国家,创造出大量的高价品牌,既让“懒”工人挣到了高工资,自己也获得了高利润。 德国创造出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博世、西门子、SAP、汉高、蒂森克虏伯、巴斯夫、拜耳、麦德龙、Hugo Boss等等品牌以及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 这些企业生产出技术先进、工艺精良的产品,深受全球用户的信赖。 而瑞典作为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国家,创造出宜家家居、沃尔沃集团、山特维克集团、伊莱克斯、爱立信、H&M服装,Saab和斯堪尼亚、柏丽地板、博纳地板、摩曼墙纸、绝对伏特加等世界知名品牌。 而这些品牌都是“逼出来”的。 因为人们在享受高福利,工作时间还很短,所以企业管理水平就必须要高,而且企业员工都需要持续地学习,提升职业化水平。 这样工作轻松、知识丰富、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技术工人,往往也是越老越值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