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现在,房价已经成为一个极为火爆的话题。 本来,我不想过多涉及这个话题,但是没想到很多朋友一谈起经济,首先就要问我对房价看法。 那么,对于这个接近“沸点”的社会性话题,我为什么不想过多涉及? 我是有内在思考的! 因为,当人们天天关注房价的时候,就会忽略掉更加实质性的问题! 那么,这个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我就在这个部分探讨一下。 下面的内容分析,揭示房价和股市、经济整体方向;个人发展、子女教育等各个领域背后的关键问题。 因此,如果有兴趣的朋友,请耐心阅读本段中的逻辑推理部分。
  
  在讨论之前,我先做个经济学理论上的铺垫。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不少婚姻、家庭等内容,被一些朋友划归“人类学”内容,好像跟经济越离越远。 但实际上,人性,或者说人们的心理研究是经济学领域中的核心问题。 因此,以研究社会心理为关键导向的“博弈论”成为21世纪经济学的主流,占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当的比例。 比如说,围绕“房价”而产生的房地产经济、刚需(丈母娘经济)、房奴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弈论”的心理分析,进行很好地解释的。 而我在这里要谈的,是跳出“房价博弈”本身,从整个社会环境背景下,来探讨人性、心理、经济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思考“博弈论”。
  
  房价现在成为社会“沸点”问题之一。 我本来不准备在本贴中过多讨论房价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跟我询问经济的朋友,都要问有关房价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房价竟然受到如此的重视呢? 我就在这里进行相应的探讨,揭示房价作为现在经济的关键象征意义。 在最初,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的时候,易宪容作为一位经济学者,就谈到房价不能上涨,防止国民经济被房地产绑架。 在当时, 这种“房价不能涨”的论断,是很多没有买房的人所欢迎的。 而且,因为不少人觉得房价已经太高了,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因此房价不应该涨,也不会涨。 于是,这时候出来一些“空头”代表人物,在房价上涨的时候,大量写文章分析市场,认为房价不会上涨,建议大家不要买房。 于是,不少人就认同这些“空头”,开始观望。 没想到,越观望,房价越涨;房价越涨,多空之间的争论就越激烈; 然后房价还在持续上涨。 涨到最后,很多曾经的“空头”在心理上彻底崩溃,于是花费最初可能买房价格一倍以上,有的甚至两三倍的价格,最后买了房。 然后,这些花了更多钱买房的人们,就开始大骂“空头”代表人物。 因为,他们觉得,正是因为这些“空头论”者,导致自己损失惨重。 而在我个人看来,易宪容作为经济学者,提出了“房地产绑架经济”的前瞻性断言,是值得尊敬的。 但是,一些“空头论”的代表人物,虽然出于好意,但是因为缺乏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就缺乏思想=高度,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洞察,因此“办了坏事”。 他们让很多曾经准备买房的人们非常犹豫,错过了房价快速上涨前买房的好时机,最后花更多的钱买房,让相信他们的人们的福利受到很大的损失。
  
  那么,这些空头为什么好心办坏事? 从相对温和的角度说,他们错误地预测了未来;如果严厉地说,他们等于是被房地产利益者利用,起到了帮助房地产利益者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对金融市场的性质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空头不死,多头不止”。 股市里是这样,房地产市场也是同样。 在过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空双方争论越是激烈,就越能够坚定一些空头的立场,这些空头就绝不买房。 但是,所谓的“绝不买房”和“刚性需求”一样,都是心理层面的决定。 如果房价持续上涨,那么绝不买房的人心理压力就会逐渐增大,“刚需”的渴望就越大。 而每一次价格上涨都会引发绝不买房的人们的心理崩溃,在痛苦中“被迫”买房,这时候就会有“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重新来过”的痛苦。 不过,如果房价下跌的话,人们坚决不买房的意志就更坚定,而“刚需”就会在一夜间消失。 那么,在双方的对决中,谁会失败? 是空头们,还是房地产商? 其实结果显而易见,“多逼空”是毫无悬念的,因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 而且,多空争论越是激烈,也就越容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就是“眼球经济”。 当全社会都重视了房地产的时候,房价上涨就更有基础了。 因为,很多人注意到房地产,然后就会进行房地产投资。 最后,在“空头认输”、“刚需”和炒房资金的“共同努力下”,房价持续上涨。 因此可以说,“空头论”者在房价上涨中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有的朋友会说,我这么说似乎对“空头论”的人们不公平,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代表民众在说话的! 其实,我这么说是非常有道理的。 打个比方,敌人是十倍于我们的精锐部队,而我们是散乱的“乌合之众”,这时候如果我们去跟敌人面对面地硬拼,结果只可能是“羊入虎口”,小狗跟狮子斗狠。 而真正的斗争智慧就像华盛顿带领的“大陆军”跟英军作战。 最开头,名头响亮的“大陆军”其实就是一些“乌合之众”的民兵。 一见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步伐整齐英军,心理上就打哆嗦。 有的一见英军开枪,有的没见英军开枪,立刻就“鸟兽散”,各回各家。 而华盛顿带着这样的部队,再加上缺粮少钱,相信他自己也是“焦头烂额”,所以总是“屡战屡败”。 不过,这些民兵的好处是,英军一走,这些人又跑回来了,然后追着英军打,骚扰英军。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打仗,这些“乌合之众”终于打成了“老兵油子”。 有的形成了“一打就散”,回头再追的套路,有的肩负起跟英军正面作战的重任,能跟英军僵持一下。 最后,通过一个偶然战役的偶然胜利,让英军缴械投降。 当然,即使这个战役没有打赢,只要继续打下去,总会碰到一个具有决定性胜利的战役。 我举这个例子是说,“空头论”的出发点没错,关键是方法错了。 因为缺乏竞争智慧,反而帮了“倒忙”,造成了不利的后果。 到现在,多头一谈到房价,还会用胜利的口吻说“你们唱跌房价已经很久了,但是什么时候跌过”?
  
  那么,为什么房价一直在上涨? 人们应该如何应对房价持续上涨?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只考虑房价本身,而需要把自己放在整个经济环境下进行思考。 更明确地说,只有分析“大机器”经济的运作特点,才能洞察房价为什么只涨不跌。比如说,美国房价涨了6、7年,房价涨了大致涨了80-100%,结果一个次贷危机就打回原形。 在一年内,房价跌30、40%,有的断供拍卖房降价达到或者超过50%,等于是回到了过去。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出现后,日本采取政策实施房价“硬着陆”,最后有的地方房价跌幅达到3/4。 这是因为,美国的社会规则非常严格,就是人们破产、银行破产,也得保证社会规则的实施。 而日本经济在创新的支持下,本身非常强大,再加上日本的地缘经济特性,也需要挤破房地产泡沫,保持经济健康和整个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反过来说,在大机器经济中,却不能让房地产价格降下来,而是必须让房价涨上去。 更确切地说,易宪容先生说的“房地产绑架经济”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 正确的结论是,房价持续提高是大机器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大机器经济中,房价(对名义货币)的价格只能升,不能降。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需要再回过头来,分析大机器经济的关键特征,并且思考房价以及其它产品价格的走势。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价格是经济的集中载体。 不同的经济系统归根结底,就是不同的定价机制。 美国和日本的定价机制不同,因此形成了明显不同的经济形态;德国、瑞士、瑞典等国家的定价机制类似,因此形成了类似的经济形态。 而所以的定价机制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对人的定价和对物的定价。 比如说,“知识经济”是重知识,轻实物资产,也就是说人的价格高于物的价格。 因此,“知识经济”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导,带动社会发展,而企业的主要代表是可口可乐、微软、Google、Nike、任天堂等物质资产非常少、主要通过人们的智慧赚钱的企业。 与之相对比,大机器经济则是重实物资产,轻知识,由掌握物质资源的人们为主导,企业的主要代表是房地产、钢铁水泥厂、组装加工企业等物质资产非常大,很少依靠人们的智慧赚钱的企业。 或者说,“知识经济”主要的重点是人,一方面通过“远见”,洞察社会的发展潮流,并且通过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最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而这样的解决方案往往是由少量可见的物质材料和大量不可见的知识组成,达到以看不见的知识赚钱的目的。 比如说,我用于码字的正版微软windows +Office系统,几个光盘加点包装,就可以卖到数千元。 或者说,一些拥有DVD专利的企业,只需要给中国DVD生产厂家一纸通告,就能赚到几十亿美元。 而大机器经济的重点是物质资产,因为大机器本身既无法通过思考形成“远见”,又组织不起来研发力量,所以一切经济行为最后都要落实到通过可见的资产赚钱。 也就是,给nike鞋做加工,耗费大量的实物和人力、通过复杂的工序和极少量的知识,最后每双鞋赚个十几元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机器经济也需要赚钱。 那么,怎么赚钱? 这是个问题。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深入,创造出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都在诱惑着大机器经济中的人们,掏出更多的钱,换取“知识经济”产品。 比如说围绕互联网发展的各种新奇的消费、豪华汽车、奢侈品牌等等,都是大机器经济中人们追逐的对象。 那么,随着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大机器经济已经完全暴露出毫无国际竞争力的弱点,也就是说根本在国际上赚不到钱。 那么,一方面大机器经济中人们的消费追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机器经济的产品利润越来越低,而且遭遇国际经济危机,未来的产品销售越来越困难。 那么,大机器经济怎么赚钱? 怎么赚更多的钱? 这就需要深入系统的思考了。 在社会竞争中,人们赚钱的手段都是过去方式的延续,也就是经济管理里说的“路径依赖”,中国俗话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知识经济”是靠知识吃饭,而大机器经济是靠资产吃饭。 那么,要找到大机器赚钱的道路,我们就需要分析大机器是如何靠资产吃饭的。
  
  从根本来说,人们所有的利润来源都是“低价买,高价卖”。 在金融投资市场中,巴菲特、索罗斯等人直接“低买高卖”就赚了钱;而在实业界,比尔 盖茨通过更加复杂的资源要素组合,实现“低买”人力资源,“高卖”产品价格,成为世界首富。 而在大机器经济中,这个系统操作更为复杂。 早期,大机器经济通过资产国有化(包括城市的公私合营和后来的国营,农村的人民公社)实现完全掌控资产的目的。 然后,通过户口制度实现对人们的高度控制,完成人们对大机器实施经济依附的过程。 并且。通过打倒关键的知识分子,实现人们在心理上对大机器衣服的过程。 然后,通过这样一个人身绝对控制和资源绝对垄断的机制,实现大机器经济“低买“各种资源,”高卖“大机器产成品的盈利方式。而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的绝对控制和垄断机制被打破,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产品竞争,销售“劣质高价”产品的国营企业很快陷入困境。 尤其是到了后来,人员实现相对自由的流动、资源价格国际化之后,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的大机器经济全面亏损,变得难以为继。
  
  在这种背景下,大机器经济必须通过“进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既然大机器经济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高耗低效,生产出来的产品劣质高价,那么大机器只能从产品市场上撤退,退向对于资产和资源的控制。 或者说,大机器已经不能依靠销售产品为生,因为现在的产品知识技术附加值已经远远超越大机器经济的能力;因此,大机器只能依靠销售资产和资源为生,获得自己的收入来源。 而且,大机器必须通过高价销售资产和资源,满足自己越来越高的物质消费需求。 那么,大机器就需要对自己掌控的资产和资源进行“盘点”,在自己能够对资产和资源保持绝对掌控的状态下,尽可能高价销售自己拥有的资产和资源。 于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再次巩固资源的垄断,比如说严厉打击油品走私,严厉限制“小产权房”入市、实施土地“招拍挂”等关键措施。 然后,根据垄断市场的资源定价远远高于竞争市场的资源定价原理,通过有限发行股票和有限推动房地产来实现大机器的经济来源。
  
  “进化”的过程并不是最先就设计好的。 但是社会最终能够成为今天的结果,是因为结果的选择是符合大机器进化需求的。 比如说,由于朱/容/基本人并不懂经济,在最初的时候不了解股市的功能,所以起初是严厉打压股票市场的。而且,他当时在到国家会计学院的时候,题词是“不做假账”。 到后来,轮到他制定国企三年解困目标的时候,他似乎才真正理解股市的功能,态度来了180度大转弯,大力鼓励股市扩容。 当然,他可能也忘了自己的题字了。 而对于房改,当初地方政府是消极抵制的,但是后来发现卖地能够赚钱,也就开始把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产业。 当时,上海市长亲自拍胸脯向中外商家保证,开发房地产是稳赚不赔、能赚到大钱的好买卖。 除了房改之外,医改、教改等其它的措施,最初都只是卸包袱,然后让人们自己掏钱,“拉动内需”的行为。 没想到,市场反映相当“热烈”。 随着市场的培育和进化,市场运作水平越来越高,于是这些资产和资源销售局面日趋“火爆”。 股市经过2005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成功地实现了上亿开户的“盛况”;商品房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销售数量越来越多,同时房价实现了翻几番的效果;教改实施后,广大家长们也“踊跃”掏钱,大学生入学人数连年创出新高;医疗同样超乎想像,在医疗价格翻几番之后,医院越来越“人满为患”。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大机器经济的增长。 顺便说一句,有的人认为把房地产作为支柱性产业很荒谬,因为其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支柱性产业。 我在这里说句话,这是最为理性的选择,是特色经济的最好体现!
  
  有的朋友认为,我写的都是过去的内容,写的太多就没意思了。 但是没有办法,我的题目是经济分析,现在进行的也是经济分析,而不是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可以就个人的喜好,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然后给出几个结果,让未来验证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了,就成为“大仙”,让无数人顶礼膜拜;如果失败了,可以下次换个马甲再预测。 但是,经济学就是通过分析历史,研究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趋势,然后探讨未来的方向。 我只是模仿其他经济学家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经济驱动力,然后思考未来的经济方向。 就我个人的分析投资经验来说,对历史挖得越深,“远见”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我还是继续挖据历史。 那么,经过刚才的挖据,我们会发现,大机器经济的获利关键是“质次价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其盈利,保持其经济增长。在“知识经济”持续追求以最低成本,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然后实现高价高利润的时候,大机器则希望通过蒙混过关的方式,实现高价高利润。
  
  我们再回到前面说的关于房价的争论上。 为什么“空头论”和“多头”的争论如此激烈,从网上争到报纸上,再从报纸上争到电视上,但是“多头”一直在奉陪? 因为,代表大机器的多头早就计算好,“空头”必输。 而给“空头”发表言论,形成激烈争论的结果,一方面能够吸引大量眼球,另一方面还在房价上涨时,有利于打击“持币观望”的人们的信心。 那么,对于空头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不争论! 在房价1万一平米的时候,可以建议涨到3万,涨到5万,涨到10万。多头准备涨100年,涨到100万都行! 不过,另外一个问题是多头无法回避的,就是房子的“劣质”。 空头可以充分教育民众,让民众的眼球从价格转到质量上来! 中国北京北5环之外,一个类似于美国贫民区的、使用面积70平方米(建筑面积88-90平米)的类似“水泥窟窿”的高层住宅单元,可以买到130-140万人民币; 而美国芝加哥郊区中产阶级居住地,一个200-300平米的装修好的独栋house(地下室和车库面积白送),价格20万美元。 这些中产阶级收入是家庭人均收入1.5万美元以上(4口之家),那么中国人是多少呢? 然后,再让人们想想以后要承担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费用,自己去冷静地想。 当多头持续强调房价的时候,空头就可以一直强调劣质,然后举例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商欺诈和劣质的行为。 虽然说的多了,似乎就贫了,大家都不爱听了。 但是,正是这种最为枯燥的反复强调,才能够真正让买房的人不会头脑发热,不会去争抢着排号买期房,不会让房地产商把房价抬起来,然后给人们劣质的房子。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永远要警惕,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商业宣传,永远要防止自己买到“劣质高价”的产品。 而这就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价值观错误,失去对“劣质高价”产品的警惕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陷入“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的困境中,越来越穷。 因为,每个人赚钱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买“劣质高价”股票亏钱、“劣质高价”房屋亏钱、“劣质高价”教育亏钱、“劣质高价”医疗亏钱、“劣质高价”保险和养老亏钱、“劣质高价”汽车和其它产品亏钱,那么结果就不是自己陷入赤贫的问题,而且要祸及子孙。 而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社会文化的导向问题,就陷入这样的困境,危害已经明显地体现在自己孩子身上! 那么,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导致人们陷入越来越穷的境地,并且影响到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下面继续分析。 同时,如何开始做“独立人”,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也是后面要顺便涉及到的内容。
  作者:then520 回复日期:2010-01-04 18:05:26 
    lz我读到日本发展产业的地方有个困惑:日本大城市个人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日本平均寿命长,但企业员工普遍处于大负荷运作状态,不说东京,就是京都这种城市,人们在马路上去上班都是不用走用跑的。以前看过一个世界各国个人幸福感调查,日本人认为自己不幸福的比例是最高的。虽然日本非常重视人的教育,但总觉得是片面的教育,类似与LZ“工具人”的概念,他们的经济虽然发展,环境虽然没有污染,但似乎天天那样操劳也不是很有意思的生活,类似的困惑还有香港,至少我不喜欢过香港人那样的生活
  --------------------------------------------------------------
  日本出于地缘经济的考虑,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天天在为着整个族群的生存而挣扎。 而且,日本人的心理有强烈的文化自卑情节,所以需要通过奋斗,实现经济上的强大,来补偿心理上的自卑。 而这种挣扎和奋斗的结果是,极具奉献精神、极具团队精神,也就是很大程度上压抑或者牺牲个性,保证团队性。 这种文化有好也有不好,好处是追随的时候容易,不好的是赶超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日本教育和文化在1990年代后,也开始出现部分崩溃的现象。 近些年,日本文化开始了新的进程,从过去过于强调危机意识、挣扎意识,开始朝着部分放开个性化发展空间的方式转变。
  作者:我来说1句 回复日期:2010-01-04 20:48:27 
    太长了,长篇大论,看的累呀!
    观点不鲜明,不知道你的观点是什么?要说什么?你说的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多少也听说了一点的,我们不是从外星球来的呀,你要想说什么你就直说,不要绕来绕去,东扯西拉。
  -----------------------------------------------------------------------
  我也希望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 但是,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啊,见谅!
  作者:小事也不能简单化 回复日期:2010-01-04 06:09:59 
    文化和经济是一起发展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立国时文化人少。好的老师更少,培养出来的大才也要充实在各行各业中去,第一要务是防止战争,所以要发展经济和军事,大才也就要进入到这里面去,不可能把大才送到教育行业里。现在教职员工也1000000把人了,去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不是一时半会不能见成效的,我近来看了一部动漫《开心西游记》很好的作品,有一两个敏感问题,这么好的产品对动漫行业有很好的推动带动作用,如果因为敏感问题影响推广,也不是明智的。像现在的教育,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如果有经济条件的可以放慢你们挣钱的步子,安下心来好好教导好子女,只要能科学的教育,他们一定比你们有能力,他们去开创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子女也能安心的由你们这些做爷爷的再次教育,这样就是良性来回,走入爷爷教孙子的模型,走出富不过三代的格局,政治上的事情理情批评不必过由强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会更理性视野更开扩,教育子女也更有水平,一下子就让子女站在你们理性而开扩的思想之上,何乐不为呢,做好自己的事情,独/立和依附是对立统一的。学会了依附再去学独立吧,
  --------------------------------------------------------------------
  对于一个成人来说,独/立和依附是不相容的。 而且,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兴旺,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永远不能牺牲教育而发展其它。 这是所有成功国家的启示,也是失败国家的启示! 况且,立国时候的大师很多,人才更是“浩若繁星”。 我前面说过了,对于当时的大师,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对于现在的专家们,唉,不说也罢。
  作者:地方可怕 回复日期:2009-12-29 23:30:47 
    LZ的文章不错,能够诱发人的思考,赞一个先。
    
     关于教育部分我不赞同,美国的基础教育完全被高估了,表明上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压力小,但美国的科研成果却是世界上最多的;因此很多人推崇美国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这里面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个人认为如果中国实行这些人所谓的素质教育,中国就全完了,原因在后面讲)
    
     美国科技从二战之后才领先全球,主要原因不是美国的教育突然变强了,而是因为二战时期美国稳定的环境,以及战后"掠夺"的德国科学家。正是这一批当时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使得美国科技领先世界至今,这几乎没有美国基础教育什么事。
  --------------------------------------------------------------------------
  对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我觉得可以这样看: 美国人自己拼命批评自己的基础教育,那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基础教育可以更好、更强大。 不过,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太值得学习了! 看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合理性了。
  
  另外,美国教育的强大,不是从二战开始的,而是从殖民地就开始了。 比如说,美国的殖民地小镇上,中心是教堂,周围是住户。 而教堂(教会)顾名思义,就是教育的地方。 牧师作为整个社区最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会教大人道理,教孩子识字。 所以,我记得一个数据,在18世纪,当时美国殖民地的居民识字率是98%以上。(如果我错了,请提醒我)
  
  在美国建国后,美国先贤最强调的就是教育,先是照搬德国的现代教育模式(平民教育),后来发展出“实用主义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同时,建立大量的技能教育学校,像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就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培养出来的。 到19世纪后期,强大的教育结出了强大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推动美国经济迅猛发展。 到二十世纪初,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战前和二战后,美国大力搜罗德国人才,是其教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而且,德国人才只是美国人才体系的一个补充。 如果多读读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各个企业和社会的资料的话,你就会发现美国的教育、科技和经济管理有多么的强大。 这样的强大给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作者:海河之家 回复日期:2010-01-04 21:30:07 
    1 生于0715——《2010年经济分析》 3
  -----------------------------------------------------------------
  非常感谢海河之家!!! 鞠躬!
  作者:80岁的学生 回复日期:2009-12-27 15:22:09 
    失业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我当时的扩招政策有关,在有的就是住房和看病,还有现在的养老问题,这都是社会的遗留问题,需要我们的社会好好的解决,但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工具型人才和独立性人才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就是怎么样合理的配置以及劳动分配的问题。我觉得看问题不能那么的极端,应该中性的去看待问题。知识没有楼主那么高,眼界也没有楼主那么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不对的地方望楼主指正
  -----------------------------------------------------------------------
  大学生失业问题确实是个结构性矛盾,不过我觉得,更多的是缺乏知识经济成分所导致。 另外,独立性人才在这个社会中,更能够起到工具性的作用,因为只有成为社会的工具,为社会贡献价值,才可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但是他们在心理上是独立的,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组织就能生存和获得持续发展。 所以,从外部功能上来说,咱们说的并不矛盾。而我这里说的工具型人和独立型人,关键在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
  作者:长风亿万里 回复日期:2009-12-28 00:05:58 
    
    大多数本科大学生不可能拥有太过系统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强,能够迅速的改变自己。
    
    但是正如楼主所说,我国面对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就我的小公司招人的情况而言,我只能给一个大学本科生两千的工资。但我很清楚,一些在大商场中卖服装、化妆品的初中生也可以赚每月五千。
    
    所以我觉得在一个工具性社会系统中,独/立人是很难存在的。
  --------------------------------------------------------------------
  在我看来,独/立人的空间实际在扩大,而且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说,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持续学习新技术,有一技之长的人现在越来越吃香。
  作者:yezhiqiu 回复日期:2010-01-04 23:40:48 
    最直接决定价格变动的因素是资金的流向。 请问LZ有没有看过刘军洛的文章,关于他的争议很多,他的很多观点的确很新颖,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金融门外汉来说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不知道LZ这样的专业人士对他的观点有何评价。
  ------------------------------------------------------------------------
  不好意思,我也看不懂。 因为他说的做日元利差交易(可能是swap,外汇掉期)的人是超过我能够知道的范围的。 按道理来说,如果这么大的资金存在,应该是人们都会知道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个外汇掉期似乎对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我们应当从过去历史中学习到更加审慎和理性思维方式,而这个方式来自于对复杂现象的简单总结。 比如说,他在其中谈到了复杂的资金的动向。 但是,资金的流动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原因,或者说本质。 只有找到本质,才能够透过知道资金为什么流动,然后在眼花缭乱的资金动向中,找到一个简单的方向。
  
  我接触经济和金融的时间长了点,并不是说我的理解力更强了。 反之,我更需要简单的解释了。 对于某个现象,如果解释的人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那么我就要非常怀疑他的解释了。 如果别人不能一句话告诉我问题的原因,那我就自己找出来那一句话。 这就是我的思考方式,有点弱智,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感觉好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