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八、 生活费用问题 –- 制度经济学的思考 (续)
  
  1520年以来,世界上共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50家是大学。 大学依靠梦想、依靠希望生存下来 - 这就是大学的历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李 C 柏林格
  
  事物的表象和实际往往是相反的(强调过好多次了)。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在观察表象的时候,往往是片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多方面看问题;人们往往从局部看问题,而不是从系统看问题。 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们往往看眼前的状况,而不关心长期的发展。 在这个社会中,能够全面、系统洞察问题的人总是少数。所以,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大多数人赔钱,少数人赚钱。
  
  如果用一个字总结德国的产品,那就是“贵”。 德国的机械、汽车都以高价闻名于世,而且就连厨具也卖得很贵。 但是,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德国产品形象并不像意大利法国的奢侈品牌产品,而是更加朴实、更加实在。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呢? 其实,贵和便宜都是相对的。 尤其是耐用产品,产品卖得便宜,往往就意味着长期使用成本高,反而导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感到更贵;有的产品卖得贵,那可能是长期使用成本低,让用户花费更少。 从管理学的角度,这叫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或者“全生命周期成本”。 越是大宗耐用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意义就越大。 因此在耐用消费品、大型机器设备等领域,世界领先企业都在致力于通过管理与技术创新,降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让用户觉得“贵得值”。 而德国产品就建立起了这个国家品牌形象,虽然前面东西卖得贵,但是后期使用成本很低,使用更省心,因此还是觉得非常实在。 而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学从根本上也是研究“社会生命周期成本”,持续通过资源的更高效配置,让地球上的资源能够支持更多人的生存,支持人们更好地生存。
  
   那么,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就拿汽车来说,自从丰田推出雷克萨斯品牌之后,已经二十多年。 雷克萨斯创造了辉煌的市场成绩,在北美市场成为最畅销的高档汽车品牌。 拿雷克萨斯与奔驰相比,类似车型、排量的汽车,雷克萨斯比奔驰便宜将近一半。 雷克萨斯也在投入巨资进行研发,设计更加符合审美的外形,使用最先进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主被动安全性也是达到最高级别,另外各种装饰也更多,另外也越来越耐用,跟奔驰车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小。 而且,丰田汽车的服务系统要明显比奔驰的好,让众多美国消费者觉得自己是豪华车车主。 同时,随着电子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奔驰的小毛病也在持续增加,故障率反而比雷克萨斯还高。但是在全球市场,奔驰的产品虽然卖得贵,销量仍然要超过雷克萨斯。 那么,为什么世界上的富人更倾向于买奔驰车,奔驰宝马的高档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难以撼动? 是富人们有钱没处花,“只求最贵”吗? 可以说,中国的富人可能这样做,但是欧美国家的富人已经“久经考验”,具有高度的消费理性,不会盲目崇拜某个品牌的。
  
  2010年,丰田汽车的故障问题发酵,引发美国国会传唤丰田章男到美国回答问题。 据说,是因为丰田汽车的油门和刹车问题,导致美国已查明有数十人出车祸死亡。 在传唤过程中,场外丰田车主愤怒地声讨,场内国会议员或者出于真心,或者出于表示自己作为民众代表的立场,声色俱厉地质询为什么丰田要长时间隐瞒问题真相。 而在出现问题的车型中,就有雷克萨斯品牌的汽车。 这时候,富人们宁愿出高价也要买奔驰宝马车的道理就清楚了。 加油和刹车是决定乘车人生命的部分,丰田因为持续无原则地缩减成本,导致了致命问题的发生,而且还故意隐瞒问题的严重性,极大地增加了乘客的生命成本。 尤其是对于富人来说,自己的命是最值钱的,人们动辄花费数万美元、十几万给自己家里安装更先进的安全系统,花钱找比较好的医生做手术,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安全,让自己的家人更安全。 那么,仅仅从生命安全角度来说,在汽车这种高速移动的产品上,多花几万美元,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性,甚至说减少自己的恐惧成本,都是很划算的。 除此之外,还有实际驾驶感受或者乘坐的舒适性,审美的品位等等,都是奔驰车高价也能卖得好的原因。 比如说,在内部乘坐的时候,丰田的雷克萨斯看上去似乎更加豪华,有更多的乘客电子装置、更多的乘客服务功能,而奔驰给人感觉明显要朴素得多。 但是,对于真正理解高端消费的人们来说,能够明显体会到,雷克萨斯豪华装备的堆砌并不是真正的高档。 真正的高档是持续地做减法,最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品质。 就像评论真正的美女,少一分太瘦,多一分过胖;多一件首饰庸俗,少一件首饰寒酸。
  
  那么,为什么德国汽车能够持续保持高品质,在全球“高价畅销”? 众所周知,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世界学习仿效的典范。 日本企业通过学习美国戴明、德鲁克等大师的管理思想,引进德国生产系统精神,形成了追求“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特色,而丰田的“精益生产”成为其中的典范。 但是,丰田的刹车系统暴露出来的致命问题,以及丰田刻意隐瞒问题的情况,让很多人对丰田汽车,乃至日本汽车产生强烈的怀疑。 这时候,德国车的品质优势就更加凸现出来。 其实,更需要思考的是,大多数德国企业并不为人们所了解,表现得非常“低调”。 德国汽车企业也没有刻意宣传自己的文化,或者强调自己的管理方式,而且似乎是很自然地做出高品质的汽车。 比如说,在一些汽车评论中谈到,有的新款奔驰汽车需要经过超过十万公里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路面条件下的运行,然后找到潜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然后才能上市。 但是,奔驰汽车往往也不刻意强调这些内容,反而是主要强调自己的豪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强调品质的企业,产品品质成了问题;而不强调品质的企业,产品品质反而好。
  
  高利润的企业都是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的企业。 德国企业高品质的形成,是社会消费氛围、或者说消费文化的背景。 就拿德国汽车为例,德国汽车生产厂商自然就认为汽车必须非常坚固耐用。 因为,德国公路很多地方不限速,想开到300公里以上都可以。所以,很多人在不限速路段就经常把汽车开到200公里以上。 而汽车在高速跑起来之后,才是对汽车各方面品质的考验。 而且,在高速路上驾车,随时可能因为小的问题,导致车毁人亡,所以驾乘者也才对汽车的品质和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 跑过高速的人知道,时速超过100公里的话,开国产车就已经比较担心;时速 130公里以上,开一般的日本品牌车就开始提心吊胆;超过180公里,就需要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等欧洲车,或者美国高档车。 而对于德国汽车生产商来说,因为国内消费者总在开快车,而企业员工自己也是开快车的人,所以理所当然认为汽车必须做的坚固耐用,因为任何机械系统上小的瑕疵都会导致车毁人亡。 而且,那个车毁人亡的人可能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朋友。 所以,在消费需求的导向下,德国汽车不需要强调所谓的企业文化,人们就自觉地生产高品质的汽车,对每个可能发生致命问题的环节都绝不含糊。 这样的结果,就是费时、费工、废料,再加上德国的技术工人工资高的可怕,所以德国车的成本很难降下来。
  
  “环境造就人”。 其实,当人们称赞德国汽车高品质,感叹德国汽车生产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的时候,还不如称赞德国“不限速”的道路交通法规好。 而德国的道路交通法规敢于让人们不限速,基础是德国道路的质量超强。 当很多汽车高速行驶于公路的时候,对公路的要求甚至比对汽车的要求都高。 在持续高速汽车的压力下,道路不会破损,不会出现凸凹或者小石子脱离路面,成为高速汽车的“杀手”。 所以,真正需要强调的并不是德国的汽车质量,而是要强调德国道路的质量。 所谓“好马配好鞍”,而从交通系统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好马”是道路。 如果道路质量不行,再好的车也不敢高速行驶,或者根本跑不起来。 而高质量的道路就需要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材料、高质量的施工装备、高质量的工程队伍和严格的工程监理。 或者说,德国车高质量的背后,是追求高质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 那么,德国如何形成高质量的产品文化? 这就需要从心灵家园、物质依托和文化传承进行思考。
  
  当我们在不同国家旅游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社会的不同形态。 西安和北京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迹旅游城市。 西安的兵马俑和唐代陵墓,北京的故宫、北海、颐和园、圆明园、十三陵、香山等等知名的旅游景点,都是规模极其巨大的工程,而这些工程都是为历代皇帝服务的。 在欧美国家的城市旅游,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 总的来说,欧洲从东向西,皇宫和王宫规模逐渐缩小。 东部的俄罗斯有规模巨大的皇宫,越向西的国家,皇宫或者王宫就越变成众多建筑中,并不是非常出众的一部分。 如果把美国看作是欧洲的向西延伸的分支,那么美国就没有了王宫。 从华盛顿坚拒做美国国王开始,就意味着美国不再仿效其宗主国英国的立宪体制,而采取宪政共和的体制,美国老板头衔也变成了总统(President)。用中国话说,就是总裁,现在也经常被称为CEO。 而美国总统的府邸“白宫”也变成了White House(白房子),除了保卫设施和警察FBI军队人员多一些以外,跟平民住的房子没有太大区别,就连中国的地方富豪或者地方政/府都盖得起。 到加拿大就更显得“散漫”,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人声嘈杂”的国会,或者说是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相互之间吵闹的“政/治集市”,对总督府或者总理府都不太关心了。
  
  需要关注的是,欧美国家有大量历史悠久的教堂,或者教堂群。 在欧洲旅游,有很多的博物馆、歌剧院和市民公园(花园)等等景点,居民区的房屋经常也可以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地点。 不过,除了这些地方之外,欧美城市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堂。 大多数旅游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知名的教堂。 在古代,当中国的主要资源都用来建设皇宫、官府和城墙的时候,欧洲的大量资源用来修建大教堂。 基督教在经过近千年的艰难挣扎成长之后,逐渐形成罗马教皇领导的宗教体制,并且与欧洲封建王权形成制衡。 从经济角度来说,每个宗教都是规模巨大的经济体,基督教也不例外。 基督教作为当时欧洲人的心灵家园,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欧洲,封建王权通过武力和荣誉的传承维护自己在国家的经济地位,并且通过收取地租或者商业交易税,实现自己的收入。 而基督教则通过教化人民,并且代表广大民众约束封建王权,然后主要靠信众自动缴纳的“十一捐”获得收入来源。 后来,基督教成为联合整个欧洲,抵御蒙古人和伊斯兰教入侵欧洲的核心力量。 随着基督教地位逐渐巩固,大部分欧洲都在信仰基督教,广大信众的捐款也就汇集成为巨大一个收入来源,而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变成了修建大教堂的建设资金。 就这样,在整个欧洲尚处于贫困之中的时候,大规模的教堂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了。
  
  很多人知道管理大师德鲁克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忙碌的石匠他们正在干什么。第一个回答道:“我在挣钱谋生。”第二个回答道:“我在做全国数一数二的石匠活儿。”第三个石匠目光炯炯有神地说道:“我在建造一座雄伟的大教堂。” 德鲁克将第三个石匠作为管理者的典范,强调目标管理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德鲁克会强调石匠和大教堂? 因为可以说,石匠和大教堂是欧洲制造业文化的起源。 世界知名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是著名的“跨世纪工程”。 而德国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则是建筑时间跨度最长的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主教座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年建成,从开工建设到彻底完工历经632年。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 可以想像,如果一个人家世代为石匠,在科隆大教堂做工,而每代人的年龄间隔为21岁的话,那么要经过30代人的努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快速实现回报,而如果告诉一个人,他的工作只有在30代人以后才真正得以实现,那么他将是什么样的想法? 可以说,只有出于教会的需求,出于信仰的要求(上帝给予的任务),出于建设心灵家园的目标,让其中的建设的人们即使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也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可以说,只有为人们的心灵找到家园的信仰,才能够穿越时空,让人们经历如此漫长的时间,仍然能够善始善终,最后竣工。
  
  文化就像鱼生活的水,而文化本身来自于最佳实践。 已经习惯于教堂的欧洲人自己可能不会觉得什么。但是,在我这个非欧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来看,古希腊的雕塑和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是决定欧洲制造业文化的两个关键象征。 尤其是对于德国人来说,科隆大教堂虽然经过了600多年的建设,但是它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另外建设执行者(工匠们)也在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信仰这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激励着人们,最终让后人看到科隆大教堂圆满完工后的效果。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往往会仿效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最佳实践”具有强有力的文化榜样效应。 比如说,中国1959-1976年间完工的建筑中,会场往往仿效人民大会堂,楼房仿效苏联式的方盒子。 改革开放之后到21世纪,不同的人们出于不同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开始仿效不同的建筑。 比如说,有的地区仿效故宫和天安门,有的仿效白宫。 而在北京,这些仿效的结果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很多以欧美城市或者文化命名的小区,或者直接就叫做“CBD”、“燕莎商圈”,给人感觉进了“联合国”。 而在德国,人们只需要天天看着外观、结构和做工都非常精湛的教堂建筑群,就应当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如果生产出质量低劣的产品,那就跟教堂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而教堂建设过程和结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理解为“环境造就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德国的机械、汽车工业发展虽然缓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保持着在世界市场的强大竞争实力。 而经历“刹车门”事件,追求发展速度,车型推陈出新速度很快的丰田汽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损,也提升了奔驰宝马奥迪等德国车的“含金量”。 可以说,这些都与教堂和石匠文化影响密不可分。
  
  教堂可以看作城市的关键支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格局。 欧洲教堂的建设耗资巨大,曾经差点让教会破产,后来迫使教会通过销售“赎罪券”集资,也引发了由马丁路德为开端的“宗教改革”运动。从此,新教(基督教)从以前的教会系统(天主教)中脱离开来,并且改写了世界历史。 那么,前期巨大的投入,通过强有力和精巧的结构、坚硬的石材作为主材料,以及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让这些教堂非常稳固,可以长久耸立和使用,修缮成本也相对较低。 这样的建筑看上去成本很高,但是如果考虑到持续的使用,不用经常的“推倒重来”,那么从长期是成本较低的一种方式。 而且,德国不少城市以教堂(心灵家园)作为城市发展关键支点,开始进行有系统规划的城市发展建设,逐步形成城市市政设施网,为城市的良性发展和功能完善的创造基础; 在城市功能完善后,主要进行建筑的建设和翻盖,实现居民合理的生活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和各种建筑已经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开始了进行建筑修缮和提升,创造适宜人居的生活空间; 最近,德国开始了“生态型可持续城市”的尝试,推动城市的集成化可持续生存。 有的人看到德国的市政和建筑似乎没有改变,就以为德国的城市发展停滞不前,这实际上是非常表面和浅薄的看法。 因为,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城市发展,是真正社会发展的体现,反映出“一次做好,循序渐进”的社会财富积累模式。 那么,我们就通过欧美城市发展的方式,思考消费思维和社会财富积累,探讨制度经济学及其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 (待续。 还有较多内容,我将加紧写,并且尽量及时更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