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生活费用问题 –- 制度经济学的思考 (续)
消费与制度经济学分析
在技术层面,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1、宏观背景下的个人行为,2、个人出发点的宏观资源配置。 通过这两个方面,制度经济学思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软规则)、法律规则(硬规则)、经济模式、经济发展阶段等等各种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人心理形成的行为对上述各种因素的反作用,思考动态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向。 制度经济学将被割裂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内容重新整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图景,让人们的思维更开阔,也更加易于理解经济模式和方向。 比如说,博弈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就是 而从消费角度来说,制度经济学可以分析:1、大家的钱谁花了;2、个人的钱花到哪儿;
1、 大家的钱谁花了: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教士阶层(后来演化成为西方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形成了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导权。 教士阶层和世俗力量的结合,开始形成了骑士制度的勇敢为“表”,知识分子的智慧为“里”的社会精英文化模式,也塑造了今天西方的政/治经济形态。而美国的发展就是为了美国利益,总统的强硬和智囊团的智慧相结合发展的过程。 用吴子话说,就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内政外交机制和“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的内部运作机制。 在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背后,强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中坚。 总的来说,大家的钱让知识分子阶层来花,那么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否则,社会倒退,百姓困苦。
在现代社会,西方国家领导人和军队作为一个国家的“门面”,主要的作用是表达自己的强硬姿态,实施国家竞争。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和富兰克林两个强硬派联合起来,打败了“轴心国”。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实施“国有化”的措施,美国J F肯尼迪最初对苏联的温和态度,法国明显偏向苏联,都给苏联以“西方国家软弱”的感觉。 所以,苏联“得寸进尺”,试图把导弹部署在古巴,最后肯尼迪重新采取进行“核战争”这个最强硬的立场,让苏联退缩。 1980年代,里根代替软弱的卡特,和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大力实施私有化,强化自由市场经济,扭转被动局面,并且通过“星球大战”骗局迫使苏联巨额投资在军事上,最后导致苏联体系瓦解。 19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的主要矛盾变成日本,克林顿通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再一次把日本甩在身后。 但是,克林顿在内部经济方面强势的同时,在军事外交上过于软弱,让恐怖主义的实力增长导致了后来的“9.11”,联合国对伊拉克“石油换粮食”的严重腐败导致萨达姆在国内的力量更强,以及现在的索马里海盗埋下了伏笔。 2000年开始,是小布什和布莱尔联手的时代,推翻了萨达姆、压制了塔利班、基本上解决了基地组织。
乔治 W 布什总统作为西方政/治经济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遵循了作为总统的“角色”。 在他任内,他同时面临着经济恶化和恐怖袭击,他牺牲经济而专注于打击恐怖,导致了日后更大的经济危机,因此公众支持率低。 但是,他很好地履行了自己作为美国总统的职责,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安全做出了很好的基础保障。 他在内政外交和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像里根。 里根作为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一改其他总统“废寝忘食、日理万机”的习惯,经常“睡觉睡到自然醒”,成为一个最清闲、同时极富成效的总统。 而他的作用跟当演员时差不多,就是把总统的角色演好,剩下的事情留给智囊团来解决。 乔治 W 布什总统也类似,经常回德克萨斯农场度假,同时很好地承担了自己作为美国总统的职责。 主要问题是,小布什的主要问题是不像里根那样演技出众,小布什以本色演出,给人很强有力的“牛仔形象”。 他的表现就像比尔盖茨在和欧美等国政/府打官司的时候,在自身实力非常强大的时候还表现得过于强硬,因此不容易赢得人们的同情,容易不招人喜欢。 所以,有的人非常讨厌小布什的态度,嘲笑他的“智商”,嘲笑他的语法错误。 当然,有的人非常喜欢小布什,因为小布什勇敢地坚持理想,而且小布什亲民,奥运会的时候不赶快回国,而是跑到体育馆给美国队加油,另外小布什留下了一些经典的言论,尤其是“以暴制暴”、“笼子理论”等。
在政/府运作上,小布什的“弱智”给了内阁很大的操作空间。 在克林顿时代,美国主要是“文人内阁”,副总统戈尔作为主要的“智囊”,通过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战略,引导美国经济的复兴,可以说成就卓著。 但是,在如此强有力的业绩支持下,戈尔在竞选中还败给了小布什。 从公众的反映来看,戈尔作为学者型的人物,虽然大家都认可他的政绩,但是并不非常青睐他本人。 而小布什虽然说话错误很多,但是因为其强硬的形象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小布什就是美国总统形象。 而小布什组阁则是典型的“鹰派”班底,当时国内声望非常高、军人出身的国务卿鲍威尔反而是“鸽派”,副总统切尼是鹰派的代表人物,而鹰派的核心人物是与切尼亦师亦友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拉姆斯菲尔德曾是福特总统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在乔治 W 布什任内是最年长的国防部长,具有强硬的作风、对军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经验、另外还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让企业“起死回生”。 在“9.11”之前,小布什是温和派,鲍威尔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经济政策也主要采取有限参与的方式。 但是,世贸大楼被炸之后,整个鹰派行动起来,出兵阿富汗,追击本拉登。 同时,拉姆斯菲尔德加快改组美国军队,而拉姆斯菲尔德的措施在世界军事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过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专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打伊拉克。 那么,拉姆斯菲尔德制定作战方针,极为高效地解决了萨达姆。小布什出兵伊拉克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国际专家智囊团、军事专家智囊团、参众两院的精英讨论、大多数国民支持。 通过伊拉克战争,在中东地区树立样板,开始引发中东的变革过程。不过,当美国人在伊拉克死亡超过两千人、耗资过于巨大的时候,美国民众实在不耐烦自己人为他国的民众而丧命,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更主要的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布什成为一个支持率很低的卸任总统。 但是,小布什的政策无疑是符合美国长期利益的,小布什的角色是符合美国体制的。
奥巴马在竞选中高喊着“Change”上台,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在竞选中,奥巴马具有多重优势:奥巴马出身于平民家庭,对于广大民众具有非常强的号召力。 他以极优等的成绩从哈佛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在竞选中奥巴马给人的印象是年青、精瘦、并且充满活力。 他经常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深受广大年青人的喜爱。 他竞选的时候,正好碰到美国在伊拉克耗资过大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转差等社会背景,而且共和党竞选人麦凯恩年龄过大等多种不利于共和党的情况。 因此,他用Change的口号吸引了广大的民众,而且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黑人肤色,吸引了绝大多数美国有色人种的选票;他利用年轻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筹集到了历史上最大数量的竞选资金。在各种优势的整合下,奥巴马相对轻松地成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并且很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奥巴马竞选胜利后,对于广大美国人来说,奥巴马似乎就是一个新的希望,以年轻与激情带领美国人进入新的四年或者八年; 对于奥巴马来说,自己也充满了灿烂的前景,因此他的就职之旅是乘坐火车专列,以当年林肯就职时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就职历程。 在上任之初,奥巴马是世界共同认可的"人气总统",支持率最高达到76%,一切都在以最美好的方式开始奥巴马的任期。 问题在于,奥巴马上任后民众支持率一路走低。 在2010年3月22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的民众反对率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1%,而其支持率仅有46%。 奥巴马上任仅一年,就已经有超过30%的民众“倒戈”,原因在于奥巴马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
奥巴马在2004年民/主党大会上进行演说:“人民并不指望政府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他们能感到,深入骨髓地感受到,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政策优先权,美国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生活,机会能向每个人敞开。他们知道我们能做得更好。他们希望这样的选择。” 但是,奥巴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所说的话。 他在上台后,并没有着手针对民众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政策优先权”处理,这让奥巴马政策乏善可陈。 一方面,奥巴马在外交上无一建树。 首先,由于伊拉克局势迅速好转,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最初推翻萨达姆并且重建法律和秩序的目的,证明了小布什当时出兵的正确,也让奥巴马这个“反战派”失去了关键的着力点。 其次,奥巴马上任之初就签署文件,承诺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监狱。 结果,在处理囚犯的过程中才发现,这样的承诺根本无法实施。 因为,关塔那摩监狱关押的是最危险的恐怖分子,在前期释放的最为轻微的恐怖分子,离开监狱后就立刻重新开始恐怖活动,那么剩下的更危险的恐怖分子,如果释放后将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奥巴马最初因为自己的“反战”形象而要求关闭关塔那摩,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发现关塔那摩监狱的必要性,因此关闭计划也无限期推迟。 另外,在其它多项外交政策中,奥巴马最初采取的亲和策略失败,造成很多外交方面的被动局面。 可以说,他最初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美国有利的。 在很多地方,他个人获得的“面子”,是以损害美国价值观的“里子”为代价。 在外交过程中,他的“亲和”并没有被看作是善意,而被认为是软弱。 经过了一年,当奥巴马从最初“受世界欢迎”的表象中回过头来思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亲和”形象对美国造成的损害已经形成,扭转这些损害的话则更加艰难,因此被迫向小布什在任时的强硬路线回归。 所以,刚就职的时候,奥巴马充满灿烂的微笑,一年后则是面对巨大压力时,越来越强硬的表情。
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国内。 最初,奥巴马的路线是外交从伊拉克撤军,内政主要推进医疗制度改革。 对于美国这个极为昂贵的医疗系统,奥巴马希望在降低综合成本的同时,覆盖几乎所有的人群。 奥巴马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美国的医疗系统也接近非改不可的地步。 主要问题在于,奥巴马改革的时机和改革的方式。 首先说改革时机,如果从“政策优先性”的角度来说,所有问题都应该按照“紧急”和“重要”分类,先处理最紧急的,然后投入最大的资源解决最重要的。但是,奥巴马因为缺乏全局观念,导致矛盾越来越突出。从2009年开始,美国最紧急并且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尤其是10%的失业率。其实,10%的失业率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它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是正确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合格技术人员,支持美国的经济方向。 同时,失业人员又缺乏足够的技能来补充这些岗位,因此造成一方面社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 所以,奥巴马真正应该做的工作是,从整个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大量进行国家投入,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顺便解决医疗系统问题。 也就是说,将医疗系统作为最紧急且最重要的经济结构失衡的一部分来解决,而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单纯医疗系统改革。 但是,奥巴马因为不懂经济,缺乏宏观经济的战略想像力,突出了医疗系统改革这个错误的重点,因此失去了对整个国内宏观局势的掌控,甚至导致美国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失去大局观是极为可怕的。 2009年,奥巴马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是,这个经济刺激计划跟70、80年前胡佛和罗斯福的经济计划基本上如出一辙。 当年,胡佛以个人奋斗史和出众的演讲能力上台,遭遇经济危机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忙的不可开交,但是结果把美国乃至世界拖入大萧条泥潭,被评为史上最差的总统。 在胡佛(“罗斯福新政”也类似)的政策中,以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为主导,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刺激,在货币政策上,通过降息和银行系统支持,像打“吗啡”一样,短期稳住了经济。 在财政政策上,大规模进行公共建设,支持建筑业和人们的贷款买房行为,实际上加剧了落后产业的供求矛盾,挤占了私人企业的创新发展空间,导致后来的市场供应过剩更严重。 而且,胡佛还通过禁止做空来支持股市,结果就像“堰塞湖”,导致后来股市下跌更加猛烈;通过货币贬值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从股市短期危机变成长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并且间接引发了世界大战。 奥巴马上台之后,在2009年采取的政策跟当时胡佛的政策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采取的仍然是过去已经被证明错误的政策。 而且,由于美国已经从当时的“小政/府”转变成现在的“大政/府”,所以经济刺激强度相对更大。 问题是,即使奥巴马采取了规模空前的刺激政策,但是美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失业率没有明显变化。 因为,这种经济刺激的“拖延”不仅仅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而是将美国经济进一步拖入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在医改上遭到各方的反对。 共和党人集体反对医改,而民主党内部分歧严重。此外,自由派、中间派、反堕胎集团各有各的主张。保险公司等企业更是不惜血本地大打反医改广告,动员民众抵制医改。2010年1月,民主党在马萨诸塞州选举失利,失去参议院绝对多数地位后,医改陷入停滞。奥巴马改变了一直以来由国会主导医改的策略,先是提出"白宫版"医改方案,进而主持召开两党医改峰会,在医改立法进入决战阶段后,又屡次到全国各地宣传医改,并两度推迟出访,留在国内主持医改大局。 虽然医改方案获得通过,但是如果美国经济再度恶化,那么再好的医改方案都不是人们的福利,而可能是加速美国经济进入更深程度萧条的“关键稻草”。 如果在3年之后,奥巴马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差总统之一,那么“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将是奥巴马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更大的问题是,奥巴马解决方式的错误,正在危害美国的成功模式。 由于在世界上高度受欢迎,可能让奥巴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因此,他要像“超人”一样去解决问题,要改变他认为应该改变的东西,而且在参众两院因为医疗改革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以”一己之力”迫使参众两院通过医疗改革方案。 这种方式实际上打破了国家领导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力量均衡,或者说严重侵蚀了美国的社会运行模式。 从运作模式来说,医疗改革就意味着建立更大的政/府,将更多的权力掌握在总统手中,形成总统“一股独大”的局面,必然导致社会效率更低,内部交易乃至腐败将越来越频繁。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在奥巴马除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鼓励人们买房买车(等于和次贷危机之前的银行做法类似),就是推动将近一万亿美元投入的医疗保险。 而加起来超过两万亿美元的项目,主要都是支持纯消费、纯消耗的项目。 这意味着,奥巴马没有具体措施帮助美国民众提高个人技能,降低失业率和结构性经济风险,让人民形成更强的收入能力。 本来这些钱可以用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研发、技术改造等等更加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但是奥巴马并没有相应的对策。 奥巴马的着眼点就是“花钱”和“花更多的钱”。从这点来说,奥巴马浪费了美国民众一年的时候,也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 当然,奥巴马利用自己的超高人气和讨好中下层短视的人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对美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公共消费是社会关系的缩影。 对于伊拉克战争,美国经过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各种专家的深入讨论,认为推翻萨达姆是有利于维护中东局势稳定、减少恐怖主义、保障美国安全的措施。 这种讨论对于美国人从全球视野思考美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知识启发作用。因此,民众支持率很高,所以参众两院内部的异议不大,多次拨付巨款和追加款项用于战争经费和伊拉克重建。 即使后来民众对伊拉克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美国人的生命负担非常不满,但是也实现了“善始善终”。 但是,在医改过程中,奥巴马在医改的优劣问题讨论不充分,人们没有达成基本共识的情况下,亲自上阵“强行闯关”。 这本身就意味着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深入思考分析和合理规划,因此也将造成社会内部的矛盾激化。 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每一项社会开支都必须有人买单。 在奥巴马强调医改会让更多人受益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么,谁在受益,这些受益者是否应该受益;同时,谁买单,这些人是否应该买单。 在没有成熟的思考和规划的情况下,奥巴马就贸然推进医疗法案,必然导致社会内部矛盾激化。 更主要的是时机,现在世界经济正在面临长期萧条的局面,美国人已经开始明显地节俭。 但是,奥巴马如此大手笔的花钱,从宏观上进一步替美国人“寅吃卯粮”。 在微观上,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人们对于税费负担的容忍度高,因此即使医改方案激进一些也问题不大,但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这样的政策正在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更加尖锐的利益冲突。 说得严重点,奥巴马事实上起到了分/裂美国、而不是在困难时期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中国,因为没有知识分子阶层,所以一切反而变得非常简单。 4万亿的中央财政、10万亿的银行贷款、以及地方财政支出,刺激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火爆”。 另外,国有企业在获得大笔贷款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垄断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汽车、房子、奢侈品、出国游等等。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到底从哪里来呢? 很简单,就是从人们的储蓄中分离出来,通过通货膨胀达到让人们存在银行里的钱贬值的目的。 当然,这也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比如说,郑民/生作为一个具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医生,在中国医生资源非常缺乏的情况下,无房住、无工作(也就无收入)、无家庭。 最后,郑民/生专门打摩的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当地最好的小学(普遍被认为是贵族学校),然后专门杀小学生。 他疯狂行为的背后是极端的冷静理性,就像被城管收缴摊位的小贩未成年儿子愤怒的眼神,都在反映既得利益者和被剥夺利益者之间的深刻对立。 (待续)
消费与制度经济学分析
在技术层面,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1、宏观背景下的个人行为,2、个人出发点的宏观资源配置。 通过这两个方面,制度经济学思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软规则)、法律规则(硬规则)、经济模式、经济发展阶段等等各种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人心理形成的行为对上述各种因素的反作用,思考动态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向。 制度经济学将被割裂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内容重新整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图景,让人们的思维更开阔,也更加易于理解经济模式和方向。 比如说,博弈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就是 而从消费角度来说,制度经济学可以分析:1、大家的钱谁花了;2、个人的钱花到哪儿;
1、 大家的钱谁花了:
从欧洲中世纪开始,教士阶层(后来演化成为西方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形成了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导权。 教士阶层和世俗力量的结合,开始形成了骑士制度的勇敢为“表”,知识分子的智慧为“里”的社会精英文化模式,也塑造了今天西方的政/治经济形态。而美国的发展就是为了美国利益,总统的强硬和智囊团的智慧相结合发展的过程。 用吴子话说,就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内政外交机制和“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的内部运作机制。 在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背后,强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中坚。 总的来说,大家的钱让知识分子阶层来花,那么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否则,社会倒退,百姓困苦。
在现代社会,西方国家领导人和军队作为一个国家的“门面”,主要的作用是表达自己的强硬姿态,实施国家竞争。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和富兰克林两个强硬派联合起来,打败了“轴心国”。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实施“国有化”的措施,美国J F肯尼迪最初对苏联的温和态度,法国明显偏向苏联,都给苏联以“西方国家软弱”的感觉。 所以,苏联“得寸进尺”,试图把导弹部署在古巴,最后肯尼迪重新采取进行“核战争”这个最强硬的立场,让苏联退缩。 1980年代,里根代替软弱的卡特,和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大力实施私有化,强化自由市场经济,扭转被动局面,并且通过“星球大战”骗局迫使苏联巨额投资在军事上,最后导致苏联体系瓦解。 19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的主要矛盾变成日本,克林顿通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再一次把日本甩在身后。 但是,克林顿在内部经济方面强势的同时,在军事外交上过于软弱,让恐怖主义的实力增长导致了后来的“9.11”,联合国对伊拉克“石油换粮食”的严重腐败导致萨达姆在国内的力量更强,以及现在的索马里海盗埋下了伏笔。 2000年开始,是小布什和布莱尔联手的时代,推翻了萨达姆、压制了塔利班、基本上解决了基地组织。
乔治 W 布什总统作为西方政/治经济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遵循了作为总统的“角色”。 在他任内,他同时面临着经济恶化和恐怖袭击,他牺牲经济而专注于打击恐怖,导致了日后更大的经济危机,因此公众支持率低。 但是,他很好地履行了自己作为美国总统的职责,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安全做出了很好的基础保障。 他在内政外交和工作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像里根。 里根作为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一改其他总统“废寝忘食、日理万机”的习惯,经常“睡觉睡到自然醒”,成为一个最清闲、同时极富成效的总统。 而他的作用跟当演员时差不多,就是把总统的角色演好,剩下的事情留给智囊团来解决。 乔治 W 布什总统也类似,经常回德克萨斯农场度假,同时很好地承担了自己作为美国总统的职责。 主要问题是,小布什的主要问题是不像里根那样演技出众,小布什以本色演出,给人很强有力的“牛仔形象”。 他的表现就像比尔盖茨在和欧美等国政/府打官司的时候,在自身实力非常强大的时候还表现得过于强硬,因此不容易赢得人们的同情,容易不招人喜欢。 所以,有的人非常讨厌小布什的态度,嘲笑他的“智商”,嘲笑他的语法错误。 当然,有的人非常喜欢小布什,因为小布什勇敢地坚持理想,而且小布什亲民,奥运会的时候不赶快回国,而是跑到体育馆给美国队加油,另外小布什留下了一些经典的言论,尤其是“以暴制暴”、“笼子理论”等。
在政/府运作上,小布什的“弱智”给了内阁很大的操作空间。 在克林顿时代,美国主要是“文人内阁”,副总统戈尔作为主要的“智囊”,通过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战略,引导美国经济的复兴,可以说成就卓著。 但是,在如此强有力的业绩支持下,戈尔在竞选中还败给了小布什。 从公众的反映来看,戈尔作为学者型的人物,虽然大家都认可他的政绩,但是并不非常青睐他本人。 而小布什虽然说话错误很多,但是因为其强硬的形象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小布什就是美国总统形象。 而小布什组阁则是典型的“鹰派”班底,当时国内声望非常高、军人出身的国务卿鲍威尔反而是“鸽派”,副总统切尼是鹰派的代表人物,而鹰派的核心人物是与切尼亦师亦友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拉姆斯菲尔德曾是福特总统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在乔治 W 布什任内是最年长的国防部长,具有强硬的作风、对军事具有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经验、另外还通过强有力的手段让企业“起死回生”。 在“9.11”之前,小布什是温和派,鲍威尔有很大的操作空间,经济政策也主要采取有限参与的方式。 但是,世贸大楼被炸之后,整个鹰派行动起来,出兵阿富汗,追击本拉登。 同时,拉姆斯菲尔德加快改组美国军队,而拉姆斯菲尔德的措施在世界军事史上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过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专家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打伊拉克。 那么,拉姆斯菲尔德制定作战方针,极为高效地解决了萨达姆。小布什出兵伊拉克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国际专家智囊团、军事专家智囊团、参众两院的精英讨论、大多数国民支持。 通过伊拉克战争,在中东地区树立样板,开始引发中东的变革过程。不过,当美国人在伊拉克死亡超过两千人、耗资过于巨大的时候,美国民众实在不耐烦自己人为他国的民众而丧命,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更主要的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布什成为一个支持率很低的卸任总统。 但是,小布什的政策无疑是符合美国长期利益的,小布什的角色是符合美国体制的。
奥巴马在竞选中高喊着“Change”上台,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在竞选中,奥巴马具有多重优势:奥巴马出身于平民家庭,对于广大民众具有非常强的号召力。 他以极优等的成绩从哈佛获得法律博士学位,在竞选中奥巴马给人的印象是年青、精瘦、并且充满活力。 他经常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深受广大年青人的喜爱。 他竞选的时候,正好碰到美国在伊拉克耗资过大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转差等社会背景,而且共和党竞选人麦凯恩年龄过大等多种不利于共和党的情况。 因此,他用Change的口号吸引了广大的民众,而且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黑人肤色,吸引了绝大多数美国有色人种的选票;他利用年轻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筹集到了历史上最大数量的竞选资金。在各种优势的整合下,奥巴马相对轻松地成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并且很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奥巴马竞选胜利后,对于广大美国人来说,奥巴马似乎就是一个新的希望,以年轻与激情带领美国人进入新的四年或者八年; 对于奥巴马来说,自己也充满了灿烂的前景,因此他的就职之旅是乘坐火车专列,以当年林肯就职时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就职历程。 在上任之初,奥巴马是世界共同认可的"人气总统",支持率最高达到76%,一切都在以最美好的方式开始奥巴马的任期。 问题在于,奥巴马上任后民众支持率一路走低。 在2010年3月22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的民众反对率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1%,而其支持率仅有46%。 奥巴马上任仅一年,就已经有超过30%的民众“倒戈”,原因在于奥巴马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
奥巴马在2004年民/主党大会上进行演说:“人民并不指望政府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他们能感到,深入骨髓地感受到,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政策优先权,美国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生活,机会能向每个人敞开。他们知道我们能做得更好。他们希望这样的选择。” 但是,奥巴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所说的话。 他在上台后,并没有着手针对民众最关心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政策优先权”处理,这让奥巴马政策乏善可陈。 一方面,奥巴马在外交上无一建树。 首先,由于伊拉克局势迅速好转,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最初推翻萨达姆并且重建法律和秩序的目的,证明了小布什当时出兵的正确,也让奥巴马这个“反战派”失去了关键的着力点。 其次,奥巴马上任之初就签署文件,承诺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监狱。 结果,在处理囚犯的过程中才发现,这样的承诺根本无法实施。 因为,关塔那摩监狱关押的是最危险的恐怖分子,在前期释放的最为轻微的恐怖分子,离开监狱后就立刻重新开始恐怖活动,那么剩下的更危险的恐怖分子,如果释放后将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奥巴马最初因为自己的“反战”形象而要求关闭关塔那摩,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发现关塔那摩监狱的必要性,因此关闭计划也无限期推迟。 另外,在其它多项外交政策中,奥巴马最初采取的亲和策略失败,造成很多外交方面的被动局面。 可以说,他最初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美国有利的。 在很多地方,他个人获得的“面子”,是以损害美国价值观的“里子”为代价。 在外交过程中,他的“亲和”并没有被看作是善意,而被认为是软弱。 经过了一年,当奥巴马从最初“受世界欢迎”的表象中回过头来思考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亲和”形象对美国造成的损害已经形成,扭转这些损害的话则更加艰难,因此被迫向小布什在任时的强硬路线回归。 所以,刚就职的时候,奥巴马充满灿烂的微笑,一年后则是面对巨大压力时,越来越强硬的表情。
更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国内。 最初,奥巴马的路线是外交从伊拉克撤军,内政主要推进医疗制度改革。 对于美国这个极为昂贵的医疗系统,奥巴马希望在降低综合成本的同时,覆盖几乎所有的人群。 奥巴马的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美国的医疗系统也接近非改不可的地步。 主要问题在于,奥巴马改革的时机和改革的方式。 首先说改革时机,如果从“政策优先性”的角度来说,所有问题都应该按照“紧急”和“重要”分类,先处理最紧急的,然后投入最大的资源解决最重要的。但是,奥巴马因为缺乏全局观念,导致矛盾越来越突出。从2009年开始,美国最紧急并且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尤其是10%的失业率。其实,10%的失业率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它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是正确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合格技术人员,支持美国的经济方向。 同时,失业人员又缺乏足够的技能来补充这些岗位,因此造成一方面社会发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 所以,奥巴马真正应该做的工作是,从整个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大量进行国家投入,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顺便解决医疗系统问题。 也就是说,将医疗系统作为最紧急且最重要的经济结构失衡的一部分来解决,而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单纯医疗系统改革。 但是,奥巴马因为不懂经济,缺乏宏观经济的战略想像力,突出了医疗系统改革这个错误的重点,因此失去了对整个国内宏观局势的掌控,甚至导致美国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失去大局观是极为可怕的。 2009年,奥巴马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刺激计划。 但是,这个经济刺激计划跟70、80年前胡佛和罗斯福的经济计划基本上如出一辙。 当年,胡佛以个人奋斗史和出众的演讲能力上台,遭遇经济危机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忙的不可开交,但是结果把美国乃至世界拖入大萧条泥潭,被评为史上最差的总统。 在胡佛(“罗斯福新政”也类似)的政策中,以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为主导,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刺激,在货币政策上,通过降息和银行系统支持,像打“吗啡”一样,短期稳住了经济。 在财政政策上,大规模进行公共建设,支持建筑业和人们的贷款买房行为,实际上加剧了落后产业的供求矛盾,挤占了私人企业的创新发展空间,导致后来的市场供应过剩更严重。 而且,胡佛还通过禁止做空来支持股市,结果就像“堰塞湖”,导致后来股市下跌更加猛烈;通过货币贬值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从股市短期危机变成长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并且间接引发了世界大战。 奥巴马上台之后,在2009年采取的政策跟当时胡佛的政策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采取的仍然是过去已经被证明错误的政策。 而且,由于美国已经从当时的“小政/府”转变成现在的“大政/府”,所以经济刺激强度相对更大。 问题是,即使奥巴马采取了规模空前的刺激政策,但是美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失业率没有明显变化。 因为,这种经济刺激的“拖延”不仅仅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而是将美国经济进一步拖入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巴马在医改上遭到各方的反对。 共和党人集体反对医改,而民主党内部分歧严重。此外,自由派、中间派、反堕胎集团各有各的主张。保险公司等企业更是不惜血本地大打反医改广告,动员民众抵制医改。2010年1月,民主党在马萨诸塞州选举失利,失去参议院绝对多数地位后,医改陷入停滞。奥巴马改变了一直以来由国会主导医改的策略,先是提出"白宫版"医改方案,进而主持召开两党医改峰会,在医改立法进入决战阶段后,又屡次到全国各地宣传医改,并两度推迟出访,留在国内主持医改大局。 虽然医改方案获得通过,但是如果美国经济再度恶化,那么再好的医改方案都不是人们的福利,而可能是加速美国经济进入更深程度萧条的“关键稻草”。 如果在3年之后,奥巴马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差总统之一,那么“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将是奥巴马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更大的问题是,奥巴马解决方式的错误,正在危害美国的成功模式。 由于在世界上高度受欢迎,可能让奥巴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因此,他要像“超人”一样去解决问题,要改变他认为应该改变的东西,而且在参众两院因为医疗改革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以”一己之力”迫使参众两院通过医疗改革方案。 这种方式实际上打破了国家领导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力量均衡,或者说严重侵蚀了美国的社会运行模式。 从运作模式来说,医疗改革就意味着建立更大的政/府,将更多的权力掌握在总统手中,形成总统“一股独大”的局面,必然导致社会效率更低,内部交易乃至腐败将越来越频繁。 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在奥巴马除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鼓励人们买房买车(等于和次贷危机之前的银行做法类似),就是推动将近一万亿美元投入的医疗保险。 而加起来超过两万亿美元的项目,主要都是支持纯消费、纯消耗的项目。 这意味着,奥巴马没有具体措施帮助美国民众提高个人技能,降低失业率和结构性经济风险,让人民形成更强的收入能力。 本来这些钱可以用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研发、技术改造等等更加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但是奥巴马并没有相应的对策。 奥巴马的着眼点就是“花钱”和“花更多的钱”。从这点来说,奥巴马浪费了美国民众一年的时候,也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 当然,奥巴马利用自己的超高人气和讨好中下层短视的人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对美国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公共消费是社会关系的缩影。 对于伊拉克战争,美国经过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各种专家的深入讨论,认为推翻萨达姆是有利于维护中东局势稳定、减少恐怖主义、保障美国安全的措施。 这种讨论对于美国人从全球视野思考美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知识启发作用。因此,民众支持率很高,所以参众两院内部的异议不大,多次拨付巨款和追加款项用于战争经费和伊拉克重建。 即使后来民众对伊拉克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美国人的生命负担非常不满,但是也实现了“善始善终”。 但是,在医改过程中,奥巴马在医改的优劣问题讨论不充分,人们没有达成基本共识的情况下,亲自上阵“强行闯关”。 这本身就意味着缺乏知识分子阶层的深入思考分析和合理规划,因此也将造成社会内部的矛盾激化。 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每一项社会开支都必须有人买单。 在奥巴马强调医改会让更多人受益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么,谁在受益,这些受益者是否应该受益;同时,谁买单,这些人是否应该买单。 在没有成熟的思考和规划的情况下,奥巴马就贸然推进医疗法案,必然导致社会内部矛盾激化。 更主要的是时机,现在世界经济正在面临长期萧条的局面,美国人已经开始明显地节俭。 但是,奥巴马如此大手笔的花钱,从宏观上进一步替美国人“寅吃卯粮”。 在微观上,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人们对于税费负担的容忍度高,因此即使医改方案激进一些也问题不大,但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这样的政策正在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更加尖锐的利益冲突。 说得严重点,奥巴马事实上起到了分/裂美国、而不是在困难时期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中国,因为没有知识分子阶层,所以一切反而变得非常简单。 4万亿的中央财政、10万亿的银行贷款、以及地方财政支出,刺激了房地产和汽车业的“火爆”。 另外,国有企业在获得大笔贷款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垄断价格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汽车、房子、奢侈品、出国游等等。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到底从哪里来呢? 很简单,就是从人们的储蓄中分离出来,通过通货膨胀达到让人们存在银行里的钱贬值的目的。 当然,这也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比如说,郑民/生作为一个具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医生,在中国医生资源非常缺乏的情况下,无房住、无工作(也就无收入)、无家庭。 最后,郑民/生专门打摩的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当地最好的小学(普遍被认为是贵族学校),然后专门杀小学生。 他疯狂行为的背后是极端的冷静理性,就像被城管收缴摊位的小贩未成年儿子愤怒的眼神,都在反映既得利益者和被剥夺利益者之间的深刻对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