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 中国文化浅思(续)
在微观的组织文化层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化同样是人的结果,是由关键人物所决定的。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关键在于老板。 企业文化的起源是老板文化,什么样老板创造什么样的企业。 人以群分,老板会吸引跟自己相似的人,并且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 而且,老板是所有人的榜样,老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仿效,也成为员工“见缝插针”的前提。 爱迪生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其发展企业的方式首先是建立“发明工厂”,把其他研发人员也招进来,跟他一起进行大规模的发明工作,做出大规模的产品系统,然后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这样就形成了GE的文化传统。 而且,当一个新来的研发人员问爱迪生,发明工厂里有什么规矩的时候,爱迪生说没有规矩,等着这位员工去制定呢。 而爱迪生这样的言行又形成了GE相信员工、依靠员工的文化基础,形成了GE100多年的内部管理方式。 IBM的老板老沃森曾经制定了一个政策,员工需要佩戴个人工作标牌才能进入工厂。 结果,他有一次带客户参观工厂的时候,忘记了带自己的标牌,工厂的门卫不让他进。 老沃森的随行人员跟门卫说,这是IBM的老板,门卫说自己知道。 然后,老沃森说门卫这样做事应该的,就没有进工厂,带着客户离开了。 可以说,每个伟大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以上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的人物不仅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和洞察,而且必须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并对自己行为严格的约束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员工仿效的典范,并且持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在竞争中持续发展企业。
更需要强调的是,在宏观的社会竞争发展层面,榜样具有极其强大的“连锁反应”的力量。 斯隆挽救了通用汽车,并且将通用汽车做成长达几十年的世界最大企业,创造了真正“富可敌国”的财富。 而斯隆可以说是典型的现代管理者的形象(德鲁克的现代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从研究通用汽车开始的),把个人爱好和企业事务严格区分开来,让员工都凭借能力和贡献在企业中发展,而不是通过投斯隆的个人所好得到职位。 所以,斯隆的管理团队都是“将军”类型的人物,而不是“太监”。 而且,即使他(很)不喜欢德鲁克对通用汽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但是仍然继续请德鲁克对通用汽车进行研究。 德鲁克通过系统研究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管理完善的典范企业,也直接促成了他对管理进行定义,开始了现代企业管理,为世界的企业发展树立了理论上的标杆(榜样)。日本企业通过疯狂学习德鲁克、戴明的管理思想,迅速发展和强大,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发达。 德鲁克和戴明都很喜欢去日本,因为他们在那里获得极其热烈的欢迎和顶礼膜拜,让这些源自美国的思想“墙里开花墙外香”。 而在德鲁克和戴明的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汽车业、机械制造和电子业等。日本汽车利用美国汽车业内部组织的官僚化特征,反过头来抢夺美国汽车市场,一方面增加了日本人的就业,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打击了美国的就业,降低了部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而美国汽车企业失业率的上升,又对美国经济造成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 当然,从宏观的美国经济角度来说,汽车业虽然重要,但是目前的情况并非不可接受。 因为,美国在社会创新文化形成大量创新企业、从创新企业总结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指导更多的创新企业发展的支持下,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态势,让美国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地位。
那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美国社会的创新文化是如何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的。众多优秀的人物创立大量的美国企业,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发明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 另外,众多的大学培养或者支持了大量天才人物的发展,天才人物创立天才的企业,而天才企业通过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另外,大学毕业生成为美国企业的中坚力量,支持美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够出现如此众多的大学,涌现众多的天才人物,支持大量的优秀企业,支持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或者说,为什么美国能够形成世界上最有创新精神的文化? 那么,从“连锁反应”的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创新文化的形成,除了北美殖民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乔治 华盛顿的“个人榜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历史,但是有大量的历史学家,出了大量的历史书籍。 那么,这些历史学家靠什么吃饭,怎么让自己的书籍卖钱? 就是把历史的每个细节都翻出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其中,有些历史学家专门“揭批”正面的历史人物,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少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美国的开国先贤们,将他们的所有行为进行“揭底”。 经过这些历史学家进行“过筛子”,发现其他开国先贤虽然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在个人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甚至是“恶行”,所以不足以做“民众仆人”的榜样。 但是,而历史学家检验华盛顿几十年的生命历程,除了说华盛顿不是天才之外,找不出华盛顿言行上的大问题。人们只能说,华盛顿不是才华横溢的天才,而只是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靠知识、信念、纪律(自我约束和规范)和执着而获得成功的凡人。也就是说华盛顿的品德高尚,方法得当,因此成为“走不下神坛的华盛顿”。 而华盛顿就像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通过“连锁反应”,形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之“飓风”。
乔治 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州最大的种植园主,1774年被选为维吉尼亚州的代表,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参加了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战役之后,华盛顿是唯一穿着军服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并且表示他希望带领维吉尼亚民兵参战。 麻萨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荐他担任所有殖民地的总指挥官,经由大会选举无异议支持,成为美国的“大陆军总司令”。 在战争期间,华盛顿可以说“屡战屡败”,而且还要协调各州为军队提供弹药、物资、军饷。 经过极为艰苦的努力,华盛顿终于带领从“散兵游勇”开始的“大陆军”打败了英军,实现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 更重要的是,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之后,美国内部开始发生混乱。 美国军队的军人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打败了英国人,但是因为各州都是“各自为政”,很难达成一致,欠军人们的军饷也一直没有发。 所以,军队里面有人写信建议华盛顿当国王,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同时,军人们也准备哗变,支持华盛顿当国王,然后向各州征税,拿到自己的军饷。 华盛顿驳斥了写信的人,并且瓦解了军队拥立他做国王的企图,然后他提出辞呈回家,当年是1783年。 华盛顿拒绝当国王的行为成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更主要的是开创了军事保国、平民治国的先例。
华盛顿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对于权/力的争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人们的传统是,通过军事的争夺获取权力,然后实现个人的充分福利,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打倒皇帝做皇帝”。 那么,当时的世俗政/权都是军事政/权或者军事政/权的变体,军事力量一直是各国和各个时期的人们关注的主要力量。 而每次一个军事政/权被打垮之后,建立起来的只不过是新的军事政/权。 而这种情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文化定式,根深蒂固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中。就连《阿凡达》里,那美克星球的人们反击人类,也是谁的鸟大谁说话。 而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受人拥戴的军事领袖,却选择了递上辞呈,回家经营自己的庄园。 华盛顿的离开意味着军事不再干预国内的事物,而由平民决定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物。 而军事作为主要的暴力工具,离开内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公众意志之上,人们就必须通过协商讨论解决相互之间的主要差异。 华盛顿这样的决策对于美国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当人们讨论拉美为什么自然条件比北美的更好,但是没有成为像北美这样的高度文明与发达的国家。关键原因在于,拉美的军事力量在持续干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给国内造成严重混乱的局面,让社会经济秩序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
美国“平民治国”精神不仅支持了本国的发展与强大,而且在20世纪改变了世界版图。 在欧洲,各国的君主都是依靠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然后相互征伐,夺取土地与资源。 在战争的过程中,君主和贵族获得荣耀和利益,广大的民众则生活在困苦之中。 虽然罗马教廷在后来相对强大,但是对各国之间的战争束手无策,也经常受到强大君主的暴力侵扰。 那么,在德国这样的新教国家,因为教育的发达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科技和工业能力,但是社会文化和科技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为君主服务,支持君主的军事暴力扩张行为。 军事力量的强大对于君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巩固君主的地位;但是,它对民众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剥夺了民众增加福利的机会。 不论是“圈地运动”和海外扩张时期的英国,还是一战到二战的德国,都在依靠压榨民众的福利机会,实现国家的“强大”,实际上是君主的强大。 而军事强大的结果是,必须进行侵略,才能够摊销军事力量的庞大成本,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本国民众陷入越来越深刻的贫穷。 而纳粹德国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 当各国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君主主导的军事强权就会发动战争。 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攻打波兰,拉开“二战”欧洲战场的序幕。 同理,日本在经济发展之后,全国“勒紧裤腰带”增强军事力量,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半岛和台湾岛,驻军中国东北,进行势力范围扩张,成为东亚的强国,保持其军事力量的消耗。 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因为美国对日本实施钢铁、橡胶、石油等战略资源禁运,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也是为了获得支持军事机器的资源。 可以说,以军事的消耗为根本的经济驱动力,纳粹德国和日本共同将世界拖入资源毁灭惨重的世界大战。
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苏联和中国坚持了下来,开始了对于德日的反攻,导致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垮台。 二战后,美国开始在德日驻军,对两国进行“非军事化”改造。 对于德日两国的平民来说,国家的战败似乎是耻辱,但是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因为,社会资源不再消耗在建造大炮战舰,不用再维持庞大的军队,而是用在建立企业,生产民用的产品,改善民生上。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大过程,才是与民众福利增加最紧密的过程。 当美国和苏联相互对抗,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进行宏观“冷战”和局部战争的时候,德日两国的人们则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教育,发展工农业,进行产品的“国际扩张”。同时,苏联从本质上仍然延续过去的沙皇俄国的老路,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来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控制范围。 大规模的工业建立起来,似乎显得非常强大,但是主要还是为军事服务,人民生活仍然非常艰苦,跟沙皇俄国时期也没有非常大的区别。同时,苏联上层的军事集团和克格勃集团的生活日益腐化。 在美国的遏制战略引导下,苏联无法再进行版图扩张,又得在美国军事战略的压迫下增强军事力量,最后军事消耗和上层消耗累加在一起,共同导致苏联一夜之间瓦解。 俄国经济回到本来的面貌,二战时期其力量远远不如德国,解体之后更是差距甚远。 经过“非军事化”改造的德国和日本成为美国主要的战略盟友。 而美国的主要战略盟友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家,也是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
在微观的组织文化层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化同样是人的结果,是由关键人物所决定的。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关键在于老板。 企业文化的起源是老板文化,什么样老板创造什么样的企业。 人以群分,老板会吸引跟自己相似的人,并且形成相应的企业文化。 而且,老板是所有人的榜样,老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仿效,也成为员工“见缝插针”的前提。 爱迪生作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其发展企业的方式首先是建立“发明工厂”,把其他研发人员也招进来,跟他一起进行大规模的发明工作,做出大规模的产品系统,然后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这样就形成了GE的文化传统。 而且,当一个新来的研发人员问爱迪生,发明工厂里有什么规矩的时候,爱迪生说没有规矩,等着这位员工去制定呢。 而爱迪生这样的言行又形成了GE相信员工、依靠员工的文化基础,形成了GE100多年的内部管理方式。 IBM的老板老沃森曾经制定了一个政策,员工需要佩戴个人工作标牌才能进入工厂。 结果,他有一次带客户参观工厂的时候,忘记了带自己的标牌,工厂的门卫不让他进。 老沃森的随行人员跟门卫说,这是IBM的老板,门卫说自己知道。 然后,老沃森说门卫这样做事应该的,就没有进工厂,带着客户离开了。 可以说,每个伟大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以上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的人物不仅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和洞察,而且必须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并对自己行为严格的约束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员工仿效的典范,并且持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在竞争中持续发展企业。
更需要强调的是,在宏观的社会竞争发展层面,榜样具有极其强大的“连锁反应”的力量。 斯隆挽救了通用汽车,并且将通用汽车做成长达几十年的世界最大企业,创造了真正“富可敌国”的财富。 而斯隆可以说是典型的现代管理者的形象(德鲁克的现代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从研究通用汽车开始的),把个人爱好和企业事务严格区分开来,让员工都凭借能力和贡献在企业中发展,而不是通过投斯隆的个人所好得到职位。 所以,斯隆的管理团队都是“将军”类型的人物,而不是“太监”。 而且,即使他(很)不喜欢德鲁克对通用汽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但是仍然继续请德鲁克对通用汽车进行研究。 德鲁克通过系统研究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管理完善的典范企业,也直接促成了他对管理进行定义,开始了现代企业管理,为世界的企业发展树立了理论上的标杆(榜样)。日本企业通过疯狂学习德鲁克、戴明的管理思想,迅速发展和强大,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发达。 德鲁克和戴明都很喜欢去日本,因为他们在那里获得极其热烈的欢迎和顶礼膜拜,让这些源自美国的思想“墙里开花墙外香”。 而在德鲁克和戴明的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汽车业、机械制造和电子业等。日本汽车利用美国汽车业内部组织的官僚化特征,反过头来抢夺美国汽车市场,一方面增加了日本人的就业,提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打击了美国的就业,降低了部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而美国汽车企业失业率的上升,又对美国经济造成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 当然,从宏观的美国经济角度来说,汽车业虽然重要,但是目前的情况并非不可接受。 因为,美国在社会创新文化形成大量创新企业、从创新企业总结的创新理论,创新理论指导更多的创新企业发展的支持下,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态势,让美国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地位。
那么,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美国社会的创新文化是如何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的。众多优秀的人物创立大量的美国企业,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发明创造出优质的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 另外,众多的大学培养或者支持了大量天才人物的发展,天才人物创立天才的企业,而天才企业通过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另外,大学毕业生成为美国企业的中坚力量,支持美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够出现如此众多的大学,涌现众多的天才人物,支持大量的优秀企业,支持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或者说,为什么美国能够形成世界上最有创新精神的文化? 那么,从“连锁反应”的角度来说,现在美国创新文化的形成,除了北美殖民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乔治 华盛顿的“个人榜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只有短短二百多年历史,但是有大量的历史学家,出了大量的历史书籍。 那么,这些历史学家靠什么吃饭,怎么让自己的书籍卖钱? 就是把历史的每个细节都翻出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其中,有些历史学家专门“揭批”正面的历史人物,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少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美国的开国先贤们,将他们的所有行为进行“揭底”。 经过这些历史学家进行“过筛子”,发现其他开国先贤虽然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在个人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甚至是“恶行”,所以不足以做“民众仆人”的榜样。 但是,而历史学家检验华盛顿几十年的生命历程,除了说华盛顿不是天才之外,找不出华盛顿言行上的大问题。人们只能说,华盛顿不是才华横溢的天才,而只是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靠知识、信念、纪律(自我约束和规范)和执着而获得成功的凡人。也就是说华盛顿的品德高尚,方法得当,因此成为“走不下神坛的华盛顿”。 而华盛顿就像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通过“连锁反应”,形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之“飓风”。
乔治 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州最大的种植园主,1774年被选为维吉尼亚州的代表,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参加了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战役之后,华盛顿是唯一穿着军服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的代表,并且表示他希望带领维吉尼亚民兵参战。 麻萨诸塞州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推荐他担任所有殖民地的总指挥官,经由大会选举无异议支持,成为美国的“大陆军总司令”。 在战争期间,华盛顿可以说“屡战屡败”,而且还要协调各州为军队提供弹药、物资、军饷。 经过极为艰苦的努力,华盛顿终于带领从“散兵游勇”开始的“大陆军”打败了英军,实现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 更重要的是,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之后,美国内部开始发生混乱。 美国军队的军人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打败了英国人,但是因为各州都是“各自为政”,很难达成一致,欠军人们的军饷也一直没有发。 所以,军队里面有人写信建议华盛顿当国王,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同时,军人们也准备哗变,支持华盛顿当国王,然后向各州征税,拿到自己的军饷。 华盛顿驳斥了写信的人,并且瓦解了军队拥立他做国王的企图,然后他提出辞呈回家,当年是1783年。 华盛顿拒绝当国王的行为成为人类历史的里程碑,更主要的是开创了军事保国、平民治国的先例。
华盛顿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对于权/力的争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人们的传统是,通过军事的争夺获取权力,然后实现个人的充分福利,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打倒皇帝做皇帝”。 那么,当时的世俗政/权都是军事政/权或者军事政/权的变体,军事力量一直是各国和各个时期的人们关注的主要力量。 而每次一个军事政/权被打垮之后,建立起来的只不过是新的军事政/权。 而这种情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文化定式,根深蒂固在人类社会的文化中。就连《阿凡达》里,那美克星球的人们反击人类,也是谁的鸟大谁说话。 而华盛顿作为大陆军总司令,受人拥戴的军事领袖,却选择了递上辞呈,回家经营自己的庄园。 华盛顿的离开意味着军事不再干预国内的事物,而由平民决定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物。 而军事作为主要的暴力工具,离开内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公众意志之上,人们就必须通过协商讨论解决相互之间的主要差异。 华盛顿这样的决策对于美国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当人们讨论拉美为什么自然条件比北美的更好,但是没有成为像北美这样的高度文明与发达的国家。关键原因在于,拉美的军事力量在持续干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给国内造成严重混乱的局面,让社会经济秩序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
美国“平民治国”精神不仅支持了本国的发展与强大,而且在20世纪改变了世界版图。 在欧洲,各国的君主都是依靠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然后相互征伐,夺取土地与资源。 在战争的过程中,君主和贵族获得荣耀和利益,广大的民众则生活在困苦之中。 虽然罗马教廷在后来相对强大,但是对各国之间的战争束手无策,也经常受到强大君主的暴力侵扰。 那么,在德国这样的新教国家,因为教育的发达形成了强大的综合科技和工业能力,但是社会文化和科技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为君主服务,支持君主的军事暴力扩张行为。 军事力量的强大对于君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巩固君主的地位;但是,它对民众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剥夺了民众增加福利的机会。 不论是“圈地运动”和海外扩张时期的英国,还是一战到二战的德国,都在依靠压榨民众的福利机会,实现国家的“强大”,实际上是君主的强大。 而军事强大的结果是,必须进行侵略,才能够摊销军事力量的庞大成本,否则就会直接导致本国民众陷入越来越深刻的贫穷。 而纳粹德国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 当各国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君主主导的军事强权就会发动战争。 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攻打波兰,拉开“二战”欧洲战场的序幕。 同理,日本在经济发展之后,全国“勒紧裤腰带”增强军事力量,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半岛和台湾岛,驻军中国东北,进行势力范围扩张,成为东亚的强国,保持其军事力量的消耗。 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因为美国对日本实施钢铁、橡胶、石油等战略资源禁运,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也是为了获得支持军事机器的资源。 可以说,以军事的消耗为根本的经济驱动力,纳粹德国和日本共同将世界拖入资源毁灭惨重的世界大战。
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苏联和中国坚持了下来,开始了对于德日的反攻,导致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垮台。 二战后,美国开始在德日驻军,对两国进行“非军事化”改造。 对于德日两国的平民来说,国家的战败似乎是耻辱,但是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因为,社会资源不再消耗在建造大炮战舰,不用再维持庞大的军队,而是用在建立企业,生产民用的产品,改善民生上。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大过程,才是与民众福利增加最紧密的过程。 当美国和苏联相互对抗,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进行宏观“冷战”和局部战争的时候,德日两国的人们则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教育,发展工农业,进行产品的“国际扩张”。同时,苏联从本质上仍然延续过去的沙皇俄国的老路,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来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控制范围。 大规模的工业建立起来,似乎显得非常强大,但是主要还是为军事服务,人民生活仍然非常艰苦,跟沙皇俄国时期也没有非常大的区别。同时,苏联上层的军事集团和克格勃集团的生活日益腐化。 在美国的遏制战略引导下,苏联无法再进行版图扩张,又得在美国军事战略的压迫下增强军事力量,最后军事消耗和上层消耗累加在一起,共同导致苏联一夜之间瓦解。 俄国经济回到本来的面貌,二战时期其力量远远不如德国,解体之后更是差距甚远。 经过“非军事化”改造的德国和日本成为美国主要的战略盟友。 而美国的主要战略盟友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家,也是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