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我三番五次了,把主要内容放下,东拉西扯,就是请各位理性跟贴!!! 我主要是讨论经济理论,然后理论解释现象而已。 希望大家都要克制,共同让这个帖子持续下去,做点实实在在的功课。
另外,我不知道各位网友对“社会经济心理学”,或者“社会竞争心理学”感兴趣不,如果哪天大家不够理性,帖子OVER了,我们就探讨探讨经济心理和竞争心理的问题,也很有意思。
请理性跟贴!!!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08 17:45:55
楼主又如何看待
新加坡,香港,邦加罗尔等城市
--------------------------------------------------------------
邦加罗尔不太了解。 谢国忠先生曾经因为说了新加坡的话,结果从大摩辞职,我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 香港,呵呵,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将会非常戏剧化。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08 17:55:57
楼主 对其实中国城市之间产业趋同化带来竞争,人为形成分割的市场,资产效率不高等是否做过研究?
-----------------------------------------------------------
我好像一直都是在说这个问题的,从出口加工、到基础设施、到城市居民收入,还有后面的内容也要涉及,当然不能说的太明白。 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咱们可以一起交流。
作者:不明真相的草民 回复日期:2009-12-08 18:19:18
还是职业的问题
----------------------------------------------------------
能稍微说一下您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觉得做老师的优势吗? 因为既然有人请您,肯定觉得你在某一方面比较强,与各位网友共同分享一下,然后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今天出去玩了玩,回来又跟网友沟通,没有时间写东西了。 想想把本来去年准备写了将近一部分的有关“应对经济风暴”的书的部分内容贴出来,凑凑数吧。
当时,我研究了华尔街,感觉到华尔街太坏了,让世界人民都损失惨重,大家都应该严厉地批判他们。 再说一次,求各位网友理性跟贴!!!
第二章 华尔街盗贼与劣质经济增长
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历史、声誉卓著的雷曼兄弟公司突然宣布寻求破产保护。 从此,次级贷款以超乎人们预料的方式升级,华尔街开始了“大地震”,并开始引发全球金融和经济的“海啸”。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华尔街的崩溃。在一夜之间,华尔街从无可匹敌的强大,衰弱到难以靠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它必须寻求破产保护、寻求被兼并的保护、或者寻求政府保护,否则无法生存下去。 它不仅仅需要美国政府,而是需要世界各大国的政府共同拯救它。
即使再巨大的财富,盗贼可以让它化为乌有。 人们获得财富、积累财富非常艰难,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历经困难挫折。 但是,人们赔钱很容易。 如果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端是失败的全部。 站在世界经济塔尖100年的华尔街,突然重重跌落,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和经济“海啸”,让所有人都难以估量其损失。而这些事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开端,就是让盗贼掌控华尔街。 盗贼掌控的华尔街不仅让美国损失惨重,而且把整个世界经济都拖入“泥潭”。 而因为华尔街的盗贼,中国人民也损失惨重。
让盗贼掌控的社会,是无法持续的社会。 盗贼只管制造表面的“繁荣”,尽可能把“泡沫”吹大,并从“泡沫”中盗取财富,而不管“繁荣”过后的崩溃。 华尔街从20世纪早期开始,逐渐变成世界金融中心。 尤其到了二战以后,华尔街似乎是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引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华尔街的强大有目共睹,它似乎是不可撼动的顶峰。 但是,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华尔街成为“泡沫”的吹鼓手。 而到2002年以后,“盗贼文化”开始全面腐蚀华尔街。 到2006年,它带着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
第一节 泡沫鼓吹者
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沃伦 巴菲特在公司的年报中曾经抨击华尔街,提出了“没有鸟的林子”的理论。 他说,“公元前600年,伊索提出来他对投资久经考验的洞察,就是一鸟在手值二鸟在林……没有什么能够像大剂量的易得之财(effortless money)更能够使理智麻痹……财富转移经常大规模发生。 通过无耻地贩卖没有鸟的林子(shamelessly merchandising birdless bushes),推广者在最近几年将巨额的美元从公众的口袋中搬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伙伴和朋友)的钱包中。 事实是,一个泡沫市场允许创建泡沫公司,而这些公司更多地在考虑从投资者那儿赚钱,而不是为投资者赚钱。 归根到底,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老式的连锁信(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击鼓传花”-作者),而很多渴望赚取手续费的投资银行家们扮演了热情的邮差。 但是,每一个泡沫都有一个针在等着它。 当两者最终相遇,新一波投资者学了一些非常老的教训: 首先,很多华尔街的人-一个质量控制并不被重视的群体-将卖给投资者任何他们会买的东西;第二,当投机看起来最容易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 。
巴菲特的话概括了华尔街的盗贼掌控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因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华尔街开始了“垃圾债券”等一些金融衍生证券热。 但是,当时由于几家大金融机构做衍生证券亏损而破产,还有“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入狱,所以这个热度并没有明显超出华尔街。 但是,拥有最多金融精英、对金钱最为敏感、拥有巨大“胃口”的华尔街不会甘于寂寞。 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寻新的热点,并从中“掘金”。 而他们“掘金”的方式主要是“价值发现”和“金融创新”。 这个时候,互联网开始进入华尔街“掘金”的视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贪婪者。 到九十年代后半期,互联网开始走红。具有敏锐嗅觉的华尔街行动了起来,鼓吹互联网的美好未来,引导投资者投资互联网。 “新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眼球经济”等前卫的词汇创造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从1997年到2000年间,美国媒体也在天天“吹”大互联网泡沫。 新闻报导总在说,一些普通员工因为中小型高科技公司上市而一夜致富的消息。 而这些公司大多和互联网有关,也就是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员工都有股权,而公司一旦上市,股票价格往往飙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成功故事”刺激了其他人赚钱的欲望。
在狂热前面,理性总是很苍白。 联储 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指出,美国股市存在“非理性的投资热情”。 从199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专业机构都警告说,互联网公司的泡沫快要破裂。 但是,华尔街有一批像“网络女王”这样投资分析员,他们因为鼓吹互联网而走红。 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不顾当时“泡沫”已经很严重,而只顾鼓吹美好前景。 于是,在公众面前出现两种人:一是像“网络女王”那样热情似火的人,他们用前人获得财富的经验做“榜样”,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而另外一个人像格林斯潘那样,感觉冰冷、缓慢、迟钝,只谈理论,不讲现状,给自己“泼冷水”。 而且,格林斯潘和一些投资分析员喊“狼来了”已经好几年,但是股市还在持续上涨,让很多人错过了机会。
现实说明,那些热情似火的人往往能够赢得大多数“观众”。 因为他们点燃了人们的希望。 或者说,他们满足了人们喜欢被“忽悠”的“需求”。 即使格林斯潘这位拥有巨大权力、德高望众的老专家,人们都不愿意听他“泼冷水”。 同样德高望众、拥有长期成功经验的老专家、“股神”巴菲特也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人们已经认为他的投资理念、他所投资的行业已经落后于时代。 所以,人们纷纷抛售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其股票价格陷入低迷。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和其他一些机构以理性“唱衰”股市、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基本上置之不理。 而无数人在听着网络投资分析员的热情“布道”,跟随他们的投资建议,加快了投资互联网的步伐。
“现实”也让格林斯潘和巴菲特们显得“苍白无力”。 当时,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随着股票市场一路走高,众多的美国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数万亿美元的回报使得消费者和公司企业都大把大把地花钱。 投资者和广大股民像服用了兴奋剂,越炒越上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普通公司只要加上.com后缀,再建立个网站,立即就会受到追捧,变得身价百倍。 大部分的传统公司都恐慌起来,害怕自己因为落后于网络时代而被淘汰。 在1999年底的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因互联网科技而发家的富翁几乎占据了大半的位子。当时,在美国硅谷,每天有64个亿万富翁产生,同时有无数个百万、千万级的富翁出现。
当然,巴菲特说到“没有鸟的林子”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在美国政府巨额投资“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的美好前景。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美好的前景就只能是个“白日梦”。 人类已经有过太多的美好愿望,而绝大多数愿望导致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灾难。 互联网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没有能力去市场上赚钱。 所以,大多少互联网公司都在“圈钱”、“烧钱”。 或者说,通过让投资者“水中望月”,给投资者“画饼充饥”,这些公司获得资金,维持运转。
“圈钱-烧钱”是最容易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个公司只需要“烧钱”,而不需要去市场上竞争,不需要通过竞争赚钱,那么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人们不会赚钱,还不会花钱吗?因为没有办法去市场上赚钱,那么就只能从投资者那儿“圈钱”。 而“圈钱”的前提是“烧钱”。于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形成了:烧钱-圈钱-烧钱。于是,“烧钱”的竞赛就产生了,谁“烧钱”越多,似乎前景就越好,“圈钱”的可能性就越大。 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公司“烧钱”到公司上市“圈钱”的那天。 上市后,风险投资以高价卖掉手中的股票,获得十倍百倍的回报。 而新进入的股东则继续支持公司“烧钱”。
当然,股东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能够总是看着互联网公司只有“烧钱”,没有赚钱。 随着股东的耐心越来越到极限,需要看到公司的收入。 这时候,不同互联网公司就开始串谋,相互购买对方的服务,产生帐面的收入成长,以应对投资者。 这种行为就像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喜欢夸耀勇气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有一天,两个人突然在路上碰到了,就说,“一起喝酒怎么样?” 他们就一起喝酒。 喝了几斗以后,说,“找点肉吃怎么样?”一个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还要到哪里找肉呢?也就找些调料拌肉就行了”。 于是,拿出刀来,相互吃对方的肉,一直吃到死了才停止。 而互联网公司相互买服务,就像这两个夸耀勇气的人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互联网公司都不是拿自己的钱,而是通过交换各自投资者的“肉”来“相互而食”。
“圈钱-烧钱”的模式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现金分红。 美国市场对于传统公司分红派息的要求很高,很多企业即使是亏损,也要进行现金分红派息。 2007年,通用汽车巨额亏损,也没有说停止分红。 2008年通用再度巨额亏损,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才宣布暂停分红。 但是,互联网公司是“新经济”。 它们的“新”就在于,只从投资者口袋中掏钱供自己来“烧”,而不需要像传统公司那样,从市场赚了钱,然后拿出现金来给股东分红派息。 既然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拿钱,而不必给投资者回报。 那么,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只要绕过了现金分红,这些公司就多了好几年的生存时间。 如果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圈钱”,而不需要给投资者进行现金分红,那么在财务帐目上就可以“大做手脚”。 普遍的就是,把大量的费用当作投资。 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做帐,做出漂亮的“成长曲线”。 而上市之后,就可能会出现“第一年赚、第二年平、第三年亏,第四年破产”的情形。 但是,因为有了三年的“腾挪”时间,所以这些公司就尽可能在把帐面数字做大、做漂亮。 这样,通过描绘更大的“馅饼”,继续给股东希望,并再三从股东那儿融资。
但是,当人们狂热的时候,谁会注意这些“小问题”? 在互联网公司的“靓丽表现”推动下,1999年,代表高科技股票行情的纳斯达克指数上升了84%,至2000年3月10日前又上升了24%。当时,纳斯达克只是刚刚到达5000点,但是不少人已经开始鼓吹,要赶超当时已经过了10000点的道琼斯指数。投资者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对股市预期极度乐观,人们已经感觉不到泡沫了。很多热门的高科技股还没有利润,甚至连收入都没有的时候,股民们就趋之若鹜。 美国的股票市场处在一种极端“兴奋”状态。虽然美联储自1999年6月以来已5次提息,意在冷却过热的经济。但是,新进入的投资者们看到前人已经赚到手的巨额财富,被利益的诱惑冲昏了头脑,失去了对其它方面的考虑,还在往股市里投资。
热情最终要让位于理性。 “出来混,欠下的总是要还”。 2000年4月的第二周,美国三大股指遭重创。当周,纳斯达克总计下跌25.3%,是有史以来美国重要股指在一周内下跌的最高纪录,超过1929年发生“黑色星期一”的那一周,也超过1987年发生股市大崩盘的那一周。标准普尔500和道•琼斯指数也分别暴跌10.5%和7.2%。纽约股市的投资者在一周中损失逾2.1万亿美元。 仅仅在这一周内,一些科技股的跌幅就高达70—80%,有的甚至跌幅超过90%。 之后,纳斯达克持续下跌,曾经跌到1200之下,整体跌幅接近80%。
当困难时期来临的时候,盗贼就开始现形了。 当“击鼓传花”不能持续,互联网公司就必须依靠从市场赚进来的“真金白银”生存。 这个时候,能够发展的强者,与“忽悠”投资者的“盗贼”之间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实际的赚钱能力,所以大量互联网公司从2000年开始,纷纷关门,“烟消云散”,结果是很多人“血本无归”。 而“倒闭潮”在2001年达到高峰。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的报告指出,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破产数目打破了历史纪录,总共有257家上市公司宣布破产,破产公司数目比2000年提高了 46%。到2001年底,美国个人破产申请激增52%,达到1464961宗。
当强者被腐化为盗贼的时候,投资者成为受害者。 2001年12月2日,曾经“辉煌一时”, 股票市值曾高达800亿美元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 这时候,安然“金玉其外”的盖子被揭开,做假帐、关联交易、虚报利润,并牵扯到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 安达信作为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本来应当是投资者的“看门狗(Watch Dog)”。 它应当通过严格的会计审计,监督上市公司的帐目,揭露营私舞弊的行为。 但是,在接受了安然公司的好处之后,它与安然公司“同流合污”,一起欺骗投资者,让投资者失去了应有的依靠。 2002年6月26日,市值曾冲破1960亿美元的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因虚报利润38亿美元而被指控起诉,后来破产。 再加上倒闭的环球电讯,它们成为“互联网泡沫”中,通过造假等方式,欺骗投资者的典型企业,使无数投资者受害。
或者说,在一个不道德的环境中,弱者总是“最受伤”。 安然等企业中的盗贼通过诈骗可以“辉煌一时”,而结果是导致这些企业无法持续经营。 虽然其中的一些盗贼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毕竟造成了巨额损失。 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只看到这些盗贼掌控的公司的“辉煌”外表,并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 但是,当这些公司崩溃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贬到一文不值。 不仅这些投资者损失惨重,就连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在雷曼兄弟倒闭的时候,都措手不及,眼看着自己的数亿美元就“付之东流”了。
有时候,最“温暖”的现实可能都要比最“冷酷”的言辞要“冰冷”一百倍。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可以不接受。 但是现实“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只能以“赔钱”的方式接受,而且是很痛苦地接受。 广大股民不仅仅在倒闭的上市公司赔钱,就是在科技“蓝筹股”上也赔了大钱。 加拿大的“北电网络”曾经是网络设备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供应给互联网公司网络设备。 在互联网火爆的时期,北电大量赊帐给互联网公司,卖它的设备。 互联网公司自然是大规模赊帐“购买”。 随着北电销售的“爆炸式”增长,它的股价曾经达到过100多加元,总市值占到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的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北电的大量应收帐款成为坏帐。 北电网络的股价一路下行,最低不到1加元。 而无数加拿大人购买了它的股票,有很多还是在100加元之上购买的,守到1加元的时候,亏了99%,几乎等于“血本无归”。
第二节 华尔街盗贼
对于人们来说,赔钱往往是敲响了警钟。 赔钱实际是警告人们,现有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已经不能持续。 所以,人们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不改变的话,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人们会由赔钱变成赔大钱,再演变成“血本无归”。 很多人在赔钱的时候,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能够扛过去。 但是,历史一次次地证明,“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结果往往导致自己陷入难以应对的困难与危机中。
赔钱就像“烂苹果”。 当一个苹果烂了之后,必须迅速捡出来,否则可能会迅速影响到一整筐的苹果,导致整筐苹果很快都坏掉。 当盗贼掌控华尔街的时候,华尔街在最初通过“互联网泡沫”毁掉了很多投资者的财富。 但是,这些盗贼并没有真正被清算,所以盗贼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而且,华尔街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没有从大量投资者赔钱的事情中吸取教训。 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将手伸向银行系统。 引发了规模更加巨大的危机。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级贷款”、“次级债”、“次贷危机”这些陌生的金融词语突然闻名世界,闯入人们的生活中。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因为这个复杂难懂的概念而“急转直下”。
“次级贷款”、“次级债”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即使金融业人士,理解起来都需要一定时间,就不要说普通人了。
但是,所有的复杂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本质。 次贷、次级债指的是,借钱给信贷情况欠佳的人,让他们买房、消费。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曾连续十余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降到1%。 因为利息的猛烈下降,导致美国债券价格大涨,并带动与债市紧密关联的房地产,引发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在此情况下,美国的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推出Subprime Mortgage(即次级按揭、或次级贷款),以高于市场的贷款利率,向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提供物业按揭贷款,而首期款则往往由发展商代为垫付,也就是“零首付”。 这种贷款产品的问世,一方面使以往无力置业的人士,就可以随时取得贷款、购置物业甚至拥有豪宅;另一方面促使物业需求更加旺盛,房价进一步上涨,金融机构的业绩也更加亮丽。
谁是“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 说白了,就是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给他们“零首付”的贷款,让他们去买房、去消费。 中国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 这句话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穷人的还款能力差,当我们借钱给穷人的时候,别说他不想还,就是想还的话,他有能力还吗? 所以,一旦借钱给穷人,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 但是,在“次级贷款”中,华尔街假装这些无力还钱的穷人有能力还钱,然后把钱借给这些穷人。 当走到这一步,华尔街已经从最初“互联网泡沫”的“吹鼓手”,已经沦落为不折不扣的骗子、盗贼。
股市与银行的差异在哪里? 如果说,股市是社会的皮肉,那么银行就是筋骨和血脉。 人们在股市投资赔了钱,经常就像是瘦身,虽然心理上经常难以接受,但是还能正常地活下去。 整个社会经济可能会一段时间下滑,但是还能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银行系统受损,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伤筋动骨”、“大伤元气”,甚至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引发整个社会经济的瘫痪。 “互联网泡沫”是股市层面的问题,而“次贷危机”则已经侵入到银行系统。 而当年华尔街在榨干股市投资,将手伸向银行系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问题华尔街从“吹鼓手”向“盗贼”的转变。
如果说,“互联网泡沫”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烧”的是人们的“余财”; 而“次贷泡沫”则把很多穷人拉入了游戏,同时吞噬的是社会民众放在银行中的“保命钱”。 在“互联网”游戏中,有钱人投资,让少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去赚钱。 最后,这些有钱人亏了,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还仅仅是财富“减肥”、经济减速,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但是,“次贷泡沫”把在银行系统中应该安安静静放着的钱,也调动了出来。 在大多数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些钱“借”给了很多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同时,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把这些给穷人的贷款包装成为“次级债”,卖到了全世界。
次贷引起了“房地产热”、“消费热”等美国经济的整体过热。 如果把互联网热比喻成局部发炎,那么房地产和消费热潮就像全身高烧。 互联网的局部发炎只是引起有限的疼痛; 而“房地产热”、“消费热”就像全身发高烧,会引起整个人的休克昏迷。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一个统计,过去5年,发达国家的楼市总值由30万亿美元升至超过70万亿美元,升幅相当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这次楼市泡沫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股市泡沫(历时5年、升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80%)和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股市泡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更加膨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第三节 多输的结局
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开始。10月6日,美国国会就救市问题举行听证会,雷曼兄弟前CEO理查德 富尔德(Richard Fuld)出席了听证会。 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 亨利 维克斯曼质问富尔德,“你拿别人的钱去冒险,为你自己挣了这么多钱。制度对你有利,但其它国民呢,其它纳税人呢?他们现在要拿出7000亿美元来拯救我们的经济。” 维克斯曼还问富尔德,“你的银行已经破产,金融体系面临巨大危机,但是你却获得4亿8千万收入,我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想问你,这样公平吗?”
维克斯曼还批评福尔德在上个月公司倒闭几天前还为离职的经理们索取数百万美元奖金的做法。 他补充说,“即便在雷曼兄弟向财政部长鲍尔森请求获得联邦救助的时候,该公司仍在为其高级经理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赔偿金。” 富尔德则说:“我对我作出的决定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但他拒绝承认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前那段时间他有误判或其他失误。 他同时辩称,公司高管与雇员的薪酬都有专门的定薪委员会裁定,与股东收益相挂钩,因此自己得到的天价薪水并无不妥之处。
雷曼兄弟的高层不仅骗了投资者,也骗了自己的员工。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在崩溃前的几周里竭力掩饰自己正在飞速滑向金融悬崖。 到9月10日,雷曼还在电话会议上向投资者保证自己根本不需要新的资本,而此前一天雷曼的管理人员刚刚计算出公司需要至少30亿美元的新资本注入。 9月11日,警觉得摩根大通终止了雷曼伪装强大的努力。警觉的摩根大通再次要求雷曼提供50亿美元的额外抵押品——即容易出售的证券。 50亿美元的抵押品要求,加上雷曼的对冲基金客户大量撤资,成为压垮这家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曼兄弟不得不在4天后申请破产保护。而身负6130亿美元巨额债务的雷曼破产之后,其在市场上引起的“强震”超乎了一般人的预想。 当天,道琼斯指数以“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收盘。也就在同日,24000名雷曼员工因持有雷曼股票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据报道,自从雷曼破产后,有关前CEO富尔德的传闻不绝,有说他惊恐症发作要被抬上担架送医院,也有说他在公司邻街差点被的士辗过,据称司机还是前雷曼员工。 虽然很多传言都不足信,但CNBC在10月7日证实,富尔德9月的时候真的被人打了。 最初爆出这件事的,是《名利场》的撰稿人沃德(Vicki Ward)。沃德其后更承认,他不仅亲眼目击了事件,也上前打了富尔德。 沃德称,在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周日,富尔德来到雷曼大楼的健身房,“当时我身边有位老兄怒上心头,走到富尔德跟前,向他狠狠挥拳。”他看到那人出手后,自己也忍不住走过去打了富尔德。沃德说:“我觉得他不知羞耻,他对不起那些基金及投资者,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我觉得他很傲慢可憎。”
贪婪和短视让强者沦为盗贼。 对于华尔街的投行来说,年终奖金让这些本来应当具有远见的精英们变得极度短视。 对华尔街来说,年终奖金而不是年薪,是华尔街投行精英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6年,取得了高额利润的华尔街各投资银行为员工准备了丰厚的年终奖。高盛向来以员工待遇高而著称。一般大公司的员工可能分为“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两种,而英国《泰晤士报》说,高盛公司员工只能分为“有钱人 ”和“有游艇的有钱人”两类。包括底薪,高盛平均每名雇员2006年拿到的支票价值约合62.6万美元,其中许多人的年终奖金数额大大高于他们的工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公司高层的奖金高得吓人。专家预计,高盛公司为数不多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人能拿到2000万美元左右的年终奖金,还有数百名中层员工的奖金则达到200万美元。
到2007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开始显露,并且越来越成为华尔街投行的噩梦。但是,这些投行一边急着引资或变卖资产,一边却仍在豪派花红。据彭博社数据,高盛、大摩、雷曼兄弟以及贝尔斯登四大机构,2007年用于员工薪金、福利以及花红的开支总额高达497亿美元,其中,花红占比高达60%,较历史性丰收的2006年还要高出14.2%。其中,根据该行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高盛用于员工薪金和花红的支出将占到其2007年全年净收入的43.9%,该比例比2006年的43.7%更高出0.2个百分点,支出总额高达201.9亿美元,比2006年大涨23%。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ckfein)2007年的基本年薪仅为60万美元(约450万元人民币),而花红总值却高达6790万美元(约人民币5.09亿元),一举打破由他自己2006年创下的5340万美元华尔街年终分红纪录。
盗贼的特点就是透支未来。 “盗贼式”的短视已经彻底腐蚀了华尔街。华尔街的奖金制度让管理层有巨大的动力要去把当年的业绩做大,而不管公司资产质量究竟如何。 换句话说,华尔街的分红文化让这些高管们无法不短视,无法不去冒险。 而且,由于并无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华尔街的"花红文化"让这些人的工作变成了一场"赢定了"的游戏——赚钱则有花红,亏了就算了。华尔街为了自己的利益,置投资者的更大的利益于不顾。 可以说,他们随意盗取股东的财富,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崩溃。 以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为开端,华尔街上百年积累的信用和财富已经全面“垮塌”。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盗贼“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快变成“多输”的结局。
第四节 劣质经济增长
为什么说华尔街在沦落?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作为前瞻性行业,对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即使人们投资赔了钱,从社会效益来说,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并且形成了“知识型”财富。 所以,它即使是导致很多投资者亏损,还能算是“优质亏损”。 在整个互联网氛围的烘托下,蕴育了 Google这样的伟大公司和一批真正的“新经济”企业,同时加速了微软、Google等企业的全球扩张、也帮助IBM、苹果等企业实现了复兴。 同时,它推动了3C的进程,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的运作效率。 所以总的来说,华尔街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忽悠”还有很多真实的基础,还不能完全说是欺骗。
但是,在“次级贷款”上,华尔街就已经沦为骗子、盗贼。 如果对美国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穷人都是些什么人。 美国的穷人或者好吃懒做,或者缺乏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缺乏基本的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在吃“失业救济”,然后把自己养的很胖。 就是这些毫无还款能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人,这时候贷款机构突然告诉他们,可以给他们贷款买房、买车等等。 那么这些穷人拿到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钱”干什么? 我们可想而知,他们肯定是去超前消费、去乱花。 等钱花完了,房子还给银行,自己宣布破产,不再还钱。 华尔街不知道这个情况吗? 那华尔街为什么还要做“次级贷款”,只有一个解释,华尔街已经彻底沦为骗子。 。
华尔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们发明了“次级债券”。 通过“次级债”,将银行贷款变成可以发行的债券,将风险从银行中转移出去。 “次级债”的本质就是“垃圾债券”。 美国华尔街七八十年代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垃圾债券”。就是没有信誉、或者快要破产的公司发行债券,因为这些公司还款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它们发行的债券就像“垃圾”,所以叫做“垃圾债券”。 华尔街把这些债券打包、包装之后,以低价卖给大家。 当时,不少人人买了“垃圾债券”后,因为企业破产而 “损失惨重”。 而“次级债”的本质就是个人型“垃圾债券”。
“次级债”的问题比“垃圾债券”的问题更大。 企业本身是有资产的,不少企业即使破产后,如果清算这些公司的资产,并且进行拍卖,有些债券持有人还是能够收回一些投资的。 因此,“垃圾债券”也还有一些价值的。 但是,把穷人的 “次级债”卖给大家。 如果这些穷人把钱花完了以后,只需要宣布破产,那么债券持有人什么都得不到。 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到他们的房子、车子。 车子本身就是迅速贬值的东西,而房子是唯一可以保值的大宗价值品。 但是,不少穷人在最初贷款的时候,本身就是“零首付”。如果房价一旦下跌,“次级债”的债权持有人就“血本无归”了。
不仅如此,美国的“次级贷款”把整个世界带入了“劣质经济增长”时期。 在“互联网热”的时代,人们强调“知识经济”,用大量的金钱换取知识,大量的投资也倾注到高科技领域。 同时,社会中有很多人在疯狂地学习和工作,以跟上“新经济”、“知识经济”的步伐。 但是,到了因美国穷人借贷消费引发的“房地产热”、“消费热”的时期,大量的资金去盖了房子、买了汽车。 盖房子是高能源、资源消耗的产业,而且技术附加值接近于零,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 而且,穷人在贷款买了房子以后,对与房子相配套的电器、家居装饰、维修工具等等相关产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而这些产品同样也是低科技、低附加值、高能耗和资源消耗。 美国自己已经很少生产这些东西,所以大量从中国等亚洲国家进口。
这些进口也主要由“劣质经济”组成。 穷人消费的特点就是落后、低水平、重复。 在北美逛商场,可以看到有些人买衣服,同样的一个款式但是不同颜色,一买就是三、四件。 人们对于服装、玩具、简单工具等低端物品的大规模需求,导致了大规模的进口,而这些进口直接引发了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美国最初还关心贸易赤字、贸易平衡,但是到后来,“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任由贸易赤字扩大。 就这样,美国的中低端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刺激了亚洲国家低科技、高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的产能迅速提升。 于是又间接引发了能源、资源、大宗产品的价格提升,形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美国的“房地产热”、“消费热”又成为其它国家的“榜样”。 美国的“大房子”、“大汽车”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富人树立了榜样,美国的“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也引导了这些国家的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所以,人们开始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住房、买汽车、买名牌生活用品。 而这些国家的“房地产”等低技术行业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高速度、低质量的经济增长。 这样也就必然导致经济过热,进一步加剧了大宗产品、能源和资源产品的价格提升。 最典型的就是石油期货价格从1990年代末的曾经不到10美元/桶,持续上涨到2008年147美元/桶的高峰值。 而这些价格上涨,又刺激了大量资金涌入能源、资源等低技术行业,使世界经济和货币资源向“劣质经济”倾斜。
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都在享受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溢价”的好处。 人们甚至可以把房地产升值带来的效应再拿到银行做抵押,获得贷款进行消费。 这样的钱来得“太容易了”。 但是,房价上涨总有个尽头。 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引发美元贬值,再加上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吞噬了人们的生活费用。 而且,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人们每月“按揭还款”的数额大幅上涨。 于是,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 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
于是,泡沫破灭了,危机发生了。 穷人们因为经济拮据,已经没有力量偿还银行贷款。 所以,银行只能收回房子,通过拍卖拿回本金。 但是,随着被拍卖的房子越来越多,房价持续下跌,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银行拍卖房子越来越难,拍卖的价格越来越低,根本无法弥补损失。 所以,“次级债券”的还款状况迅速恶化,次贷债券迅速贬值。 因为世界上很多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都买了这些债券或者是由这些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所以就形成了亏损。
“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深入到实体经济。 因“次贷危机”而受到震动的不仅是美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 汽车、建材、家装、零售等行业受到了显著的影响。美国的进口企业遭遇了资金周转和商品销售的困难, 而这种局面很快传导到了中国。 而为美国市场提供大量产品的中国外贸企业,也开始遭遇收不到货款的困境。美国的进口商从2007年的下半年开始纷纷要求中国的出口商延长付款期限,从原来国际通行的60到90天付款,延长到120天,甚至180天,占压中国企业的资金。 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每年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大量的出口信用保险,一旦国外进口企业无法支付国内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中国信保将提前把钱赔付给国内出口企业。 2008年1到5月份,中国信保共接到了受损案件799宗,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88%,报损金额(2.3亿美元)更是增加了125%。 其中,有将近一半的案件(43%)来自于美国。
作者:七弦琴1999 回复日期:2009-12-08 18:48:48
------------------------------------------------------------
很高兴认识你! 如果我是你,我绝对继续读博,太好的条件了。 多读三年,未来海阔天空! 强调一下,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读。
我一个朋友在加拿大读的法律,学士,可以上庭的那种,5年前毕业的,到了上学的第二年,几乎所有的大Law Firm都希望她去实习,实习收入还特高。 其中很重要一点,她有中国人的背景,当然她还有工作经验。
作者:不明真相的草民 回复日期:2009-12-08 19:10:29
-----------------------------------------------------------
我觉得做老师也不错。 不过,像这样的情况,选择可能并不是全部。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有一个未来的职业生涯打算。 如果65岁退休,怎么做最增值? 如何完成增值的过程? 能不能干一辈子都觉得很高兴?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08 19:28:18
楼主 碳经济是否也要走互联网曾经走过的路?
就目前的科技和应用水平,它与传统产业比,其经济比并不突出。
就拿中美要在内蒙古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膜太阳能发电厂,其建成后在短时间内也不一定盈利。那还是几年后的事情
-------------------------------------------------------------
个人对行业经济的看法,借鉴德鲁克的思想,以及我不成熟考虑,
关于“先烈”和“先锋”:
1、 某个行业开始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少“先烈”,不一定是它们不好,而可能是市场环境不成熟,或者经济性还没有达到关键优势点;
2、 能够成为成功的“先锋”,可能有两个方式:a、趁别人还没有进入,抢占市场,然后用利润滚动发展,然后逐渐建立规模壁垒和专利技术壁垒;b、捡漏:从“先烈”的残骸中“淘金”,或者模仿市场领导者,然后发展起来,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
这个问题没有想成熟,所以不敢说做了归纳。
至于碳经济,我比较倾向于自由经济学派的认识,西方(主要是欧洲)政客们利用民众情绪,进行的无聊炒作而已。
作者:大基本 回复日期:2009-12-08 19:36:36
------------------------------------------------------------
太大了,不是一个东西。 只要不是“克莱顿”大学
作者:蓝莓慕思 回复日期:2009-12-08 19:40:40
------------------------------------------------------------
华尔街告诉我们,出来混,欠下的一定要还。 文/革后,清除四/种人,他们也付出了代价,而且没有人理他们,视之如瘟疫,更是得不偿失。 人总是要讲点人性,有几个朋友,赢得一些尊重的。 虽然不一定非得做张/志/新、遇/罗/克,但是要不就不说,要说就说真话。 说假话本身就是犯罪。
作者:wangmumu2008 回复日期:2009-12-08 20:36:14
两位真心求教的 同志。。。楼主给出的答复肯定不能另两个人满意。
------------------------------------------------------------
我不知道能不能让两位满意。 我觉得,像两位这样的人才,保护一个是一个。 在美国读博士自然是促进人才增值的;国内的朋友,看上去也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现在不多了,所以需要自我保护。 但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2)
B、 白酒
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 经济学经历了从重农和重商,生产到需求,再到高级需求的发展阶段。 而依托于不同的经济理论,形成了级别不同的经济形态。 到21世纪,以人们的高级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经济”统治了世界经济方向。 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的“劳心者”,轻松而且富有; 以生产为主导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劳动力,或者说“国际民工”,劳累且贫穷。 那么怎么能够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从白酒的消费就可以折射出来。
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从注重生产到注重消费的过程。 在18世纪,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主题是从商品生产谈起,通过阐述劳动、资本(土地、资金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提出资本的利润是由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得的,因此提出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颠覆了过去经济学的思维顺序,重新定义了经济学的思想。 马歇尔从需求出发,通过重组生产要素,达到需求与产品生产的均衡,并实现国民收入分配。 世界经济因此而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命运也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从需求出发? 就是说,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需求去生产。 需求是决定劳动价值的核心,是决定生产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不能满足需求的生产是负价值,不仅浪费了劳动力,更浪费了社会资源。 因此,生产变成了次要和从属的因素,而谁最能够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甚至引导需求,谁就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这个原理应用到微观经济当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品牌。 Nike连一双鞋都,但是它通过引导需求,控制了生产,让生产成为它的“廉价劳动力”,然后获得了产业链的主要利润。 或者说,从生产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企业和经济,最后很自然地就会成“廉价劳动力”企业和经济。
在宏观上,日本二战后早期的经济政策是符合“从需求出发”的方向的。 当时,欧美国家并没有真正理解到需求导向的经济方针的意义,不过日本的经济政策从直觉出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而日本的经济政策不仅引导了日本的“经济奇迹”,更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大变革。(这与日本的地缘经济和当时的日本经济情况紧密相关。 有机会,我会结合日本,谈谈地缘经济与社会经济形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人们心理对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 日本采取了产业优先的政策,其中一个就是VCR录像机产业。 通过政策扶持,加上日本企业的积极竞争,日本在VCR录像机上打败美国企业,占领了美国市场,满足美国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的方法促成了一批日本企业的崛起,让日本人得到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打入美国市场,打垮美国企业的商业模式。 到1970年代后期,也就是日本战后重建的30年,日本形成了纵横美国市场的品牌集群,让美国的知识界和管理界开始陷入恐慌之中。
同时,从生产角度出发的经济,与通货膨胀紧密相连。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发生通货膨胀? 是因为纸币发现过多。 那么,为什么纸币发行过多? 就是因为以生产为导向是盲目的生产,必然会与社会的需求产生较大的偏差,生产出大量无需求的产品,然后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同时,社会真正的需求没有满足,导致人们争抢剩余的满足真正的需求的商品而导致的。 比如说,社会里有土地十亩,能够生产十桶食用油,而社会需求是十桶油。 那么所有十亩地都用来生产油,社会生产与需求完全匹配。 但是,经济政策决定,其中的五亩地用来盖房子,剩下的五亩地用来生产食用油。 那么,市场上只有5铜油供应,同时出来5套房子。 但是,人们首先必须得吃饭,连饭都没得吃,就不用谈什么房子了。 于是,人们只需要油,那么5套房子就变成了无需求生产。 而市场上还是那么多钱,人们必须拿同样的钱,购买剩下一半的东西,所以物价整体上涨一倍,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多说一些吧,让问题更明白一些。 虽然物价整体上涨一倍,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却并非如此。 在这儿通过动态的分析,把通胀问题讲得更切合实际一些。 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感觉物价不仅上涨一倍,可能是两倍。比如说,我们假设本来市场上有10瓶油,100元钱。 但是,其中5瓶油给浪费掉了,市场上只剩下5瓶油,而还有100元钱。 人们可能想当然会认为每瓶应该20元,通货膨胀一倍。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刚开始发生通货膨胀时,可能人们并不知道市场上还有几瓶油,所以第一个人用12元买了一瓶,第二个人用15元买了一瓶,第三个人用20元钱买了一瓶,第四个人用25元钱买了一瓶,第五个人只能用28元钱买最后一瓶。 那么,人们认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呢? 是180%,而不是100%。 这样,人们的恐慌加剧,可能会觉得通胀将会继续上升。 所以,通胀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急于抢购,这是符合经济学道理的。 因为早抢购的人们,只需要承受20%的通胀损失,而最后一个人却需要承受180%的通胀损失。 (有时间的话,用这个机理探讨一下房价和股价的机制,分析一下“泡沫”形成的过程,“泡沫”的高点和“泡沫”破裂的征兆)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是真正的经济发展,必定是通胀率很低或者较低的经济增长。 那么,什么是没有满足的需求? 我个人感觉,经济学意义上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和企业所说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应当区分开来。企业说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往往是说某个细分市场的欲望要求。 而经济学意义上,它更主要考虑社会运转成本。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帮人搬一个全都是铁焊的床(单人床),这个床最少重达300斤,我们四个壮劳力费了大劲把它搬到了二楼。 我当时就想,这个床是我见过最为低劣笨重的床,做工粗糙,一看就是一个毫无知识的粗人做的活。 如果让一个有一些经验的技术工人做这个床,随便弄弄就可以减少2/3的铁,如果精心设计一些,就可以减少5/6的铁,而且同样坚固。 对于我来说,觉得做床的人太那个了。 就是让我打破了脑袋,也做不出这样笨重、粗糙的床。 随便找一个技术工人来做,用更少的材料,做出同样效果的东西,也减少了搬运等各种资源消耗。 这样,买床的人降低了一部分成本,技术工人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这就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能够做到世界级品牌的企业,都是思考经济学意义上的“未满足的需求”。 顺着这个床说下去,我就顺便说说宜家家居。 宜家家居为什么能够把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拼板家具卖到全世界? 我个人的看法是,宜家家居卖的拼板家具本来就是一个创新。 做家具的人都知道,中低端家具的成本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运费,也就是家具的内部空间被无效地进行了运输。 而拼版家具则完全消除了运输空气的成本,节约了大量的运费,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块成本。 另外,宜家家居通过设计,把拼版家具既做得美观耐用,而且也非常省材料和加工成本,看上去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拼装,体现出简约的美,而且还比较便宜。 就这样,宜家家居通过降低自己的制造和运输成本,给消费者让利并且也让方便了消费者的搬运,自己也实现了利润和成长。 宜家家居和消费者共同获利,实现了优质的经济成长,也就是经济发展。
以微观经济为开端,推动世界进步的企业,都是大幅降低社会整体运作成本的企业。 比如说,亨利福特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因为他给美国“装上了轮子”,极大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或者说美国的社会生活方式。 而亨利福特的关键价值就在于,通过流水线作业,让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普通消费品,替代了马车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而汽车替代马车就是经济发展。 因为制造和维护一辆汽车的综合成本要比养马低得多,而且马力更大,速度更快,能够运更多的东西,还能持续运转。 同理,飞机运人的成本要比轮船运人的成本低得多,速度更快、也更舒适,所以航空业发达起来。 而世界经济就是靠这些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发明创造,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最近的一次最重大的全球性、社会化的发明创造,就是1990年代中期从美国开端的“知识经济”,而其标志就是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美国经济从日本竞争中恢复过来。而且,在初期高速增长的几年中,美国经济几乎没有通胀。 举个例子,在这段时间,原油期货价格甚至跌穿10美元一桶。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因为在当时,美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应用IT技术,并进行互联。 企业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实现更高的产品质量,明显地减少库存,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聚合起来,大幅提升企业的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产出。 通过互联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益开始大幅提升,遍布世界、但是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开始形成,国际经济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的协同效率也大大增强。 另外,美国人通过向国外销售IT软硬件等低成本、高价值商品,也获得了大量的收入。 于是,美国人享受了新的一次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克林顿成为一个极为受欢迎的总统。
反过来说,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中,通胀经常会出现,反映经济停滞。 通货膨胀越严重,反映出经济问题也就越严重。 通货膨胀是滞后性指标,一旦通货膨胀出现,那就意味着问题已经造成,常常难以扭转。 2003年开始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大量的资源都耗费在大规模、豪华奢侈的建设上,导致世界性的资源和原材料严重紧缺,引发价格上涨,人们的基本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受到侵害。 2008年,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地施工建设全面停滞,立刻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通货收缩。 而为什么施工建设停滞? 就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没人要的生产。 这些没人要的生产大量挤占了真实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严重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让人们非常痛苦,只能拿同样的钱买更少的产品。
无需求生产的规模过大的时候,就会造成经济危机。 这种危机经常被成为“生产过剩”的危机。 确切地说,它不是真正的“生产过剩”,而是一方面生产浪费,一方面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危机因为是结构性危机,所以消化的过程将是非常的痛苦和漫长,只能通过时间换空间完成。 顺便说一句,从2001-2008的通货膨胀规模来看,这个危机是世界性危机,而且危机的规模可以说“前所未有”。 现在是世界经济问题刚刚暴露的时期。 大多数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暴露,而充分暴露的问题就还需要几年。 充分暴露后,消化这些问题、重新实现经济增长,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人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结束这个危机,那就很难说了,应该是相当漫长。
所以,需求的角度来说,凯恩斯主义是荒谬的。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生产为导向,进行印钞票,通过印钞票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经典例子是,通过找一个工人挖坑,再找另外一个工人埋起来,就创造了就业,然后这些就业人口就有了钱,有了钱就可以消费,消费之后经济就发展起来,就是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 正常人一听就觉得是荒谬的。 那么,为什么荒谬? 人们可能不太考虑。 而当政府真正用印钞票的方式,促进就业的时候,加速生产的时候,人们就会感觉到这个政策比较好,因为自己的工作保住了。 但是,长期来看,这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更加扭曲,无需求生产更大,通货膨胀更严重,工人虽然在就业,但是收入越来越低。 当通货膨胀让经济政策不可持续的时候,人们失业将发生更大规模的失业,而且更大的通货膨胀把人们的储蓄全面掏空。
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学就能看出来问题。 每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没有满足的需求,就像我说的那个铁床。 社会中,总是有无数可以提升效率的空间,只要人们有相应的知识或者技能,就能够通过提升社会效率,而为自己创造就业。 所以,人们失业的原因总是结构型的,永远不存在因为人口太多导致的失业,而是因为人们缺乏教育和技能而导致的失业。 或者说,人们失业的原因并不是市场上没有工作了,而是人们的技能达不到这些工作的要求。 因此,更重要的是政府花钱让这些人去接受教育,然后让他们去找到有意义的工作,这才是可持续的工作,才会促成整个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提高。 从需求的角度看凯恩斯,挖了坑再埋,一方面并没有提升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浪费了工人的宝贵时间,另外一方面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扭曲了资源配置,结果只能导致以后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发生更严重的萧条。
而政治家们为了眼前的就业率,为了眼前的所谓经济增长,往往采取荒谬的计划来刺激经济。 1929年股市崩盘,本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胡佛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刺激经济,然后将股市和经济拖入“泥潭”。 罗斯福击败胡佛上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新政,同样大量进行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好像热火朝天。 但是,钱从哪里来? 政府挤占了私人的自己需求,这已经在胡佛政府发生过,结果在罗斯福政府如法炮制。 结果,最为无效的方式的政府投资,抢占了私人企业本来应该拥有的资源。 这样的结果,短期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表面增长,但实际上让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苏联的经济模式最初为世界所瞩目,后来无法持续的原因,就是因为以生产为导向的模式的问题。
从需求的意义来说,私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是决定美苏之间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而只有私人企业才能够通过企业家精神,在人们的日常交易中,敏感地发现的真正需求,并且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持续满足客户需求而创造利润。 然后这些企业满足经济学意义的需求,降低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提升社会运营效率,进而引导客户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所以说,政府扩大投资的行为,在宏观意义上就是挤占私人资金,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实际应用。 后来,罗斯福发现自己的政策开始失效时(因为政府花钱的浪费越来越严重),然后取消了大规模的投资,立即造成美国经济立刻进入新的衰退,政府投资支持起来的“泡沫”破裂了。 那时候的衰退,已经是没有任何生机的衰退了。 正好,欧洲的战争和日本偷袭珍珠港转移了大家都视线,让很多人不深入研究经济的人们以为罗斯福新政是成功的。 2009年,奥巴马采取的还是一贯的政府刺激,比罗斯福的计划规模还庞大,而且还伴随着大量印钞票。 通过通货膨胀掠夺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价值,这个方式更加不可持续。 所以,下一步奥巴马如何收场都很难说。 (待续)
作者:没文化的书生 回复日期:2009-12-09 11:19:45
经济理论发展来发展去,最后还是最原始的规律:需求决定一切!
------------------------------------------------------------
唉,我费了这么多时间和脑油,码这些字,就是想说明,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需求”,是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的经济理论的变化过程才得到的。
我需要强调的是,今天的经济状况,是由昨天的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昨天的经济政策,又是前天的经济理论决定的。 所以,要想知道明天的经济状况,就需要看今天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而思考今天的经济政策,又需要探讨昨天的经济理论。
所以,思考经济理论能够让我们比时代超前两步。 在这个世界上,超前一步的人不赔钱,超前两步的人才能赚到钱,或者赚大钱。 但是,有多少人关心超前两步的理论呢? 所以,我也就在这里默默地写,有兴趣的人、真正关心自己命运的人看看就算了。
作者:mayanjun518 回复日期:2009-12-09 13:45:36
那我们中国目前的4万亿政府投资算不算是创造无效需求呢?因为政府把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投入到房地产上面去了,而房子的价格目前又怎么贵,属于无需求生产,当下抬头的通货膨胀是不和这有关系呢?请教楼主!
------------------------------------------------------------
道理是一样的,不论国内国外,我发的内容都是说的直接反映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内容。不过,我主要是讲道理,降低这个帖子的关注度,便于理性思考和回帖。 也希望大家支持我,理性支持这个帖子,让这个帖子在大家帮助下能够持续下去。
另外,所有的事情都有时机问题。 我写了很多东西,思考了很多相关的内容,选择这个时机来发帖子,就是因为时机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理解我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