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经济大局紧密相关,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宏观经济大局我们也看得多了,大概能够判断出个眉目。 那么,经济大局是如何跟个人紧密相关呢? 经济的方式决定个人的收入、消费和发展潜力。 经济大局决定我们的收入能力和收入方式,收入方式和社会形态决定了消费方式(也就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决定个人的发展潜力。 在这里,我用一个人的例子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个人的发展潜力: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由不同的经济导向所决定。 一位计算机程序员在中国的某个美资企业,他的收入是每个月2万人民币。后来,按照轮岗的要求,他去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美国人认为他的技术好,直接给他开出8万多美元的年薪,想让他留下来。 也就是说,同样的人,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工作、更差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更高的待遇。 在中国每年24万元,到了美国就是将近60万人民币,比在中国高了一倍还多。 有人说,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被故意低估导致的。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但是,对于这个只靠死工资生活的程序员来说,生活水平当然要提高了很多。 到了美国,扣掉各种税费之后,每个月还能剩下4000多美元。 考虑到开车、吃饭、生活消费等因素,他每个月要花2500美元,还能存2000美元左右。 而如果他在中国北京、上海或者深圳,他每个月赚的2万元人民币在扣税之后,还不够维持美国时的消费水平,更不要说存钱了。 如果碰到病痛看病,那就没谱了。 更主要的是生活的质量:美国的汽车比中国的便宜将近一半,质量要更高;房子便宜,内在质量更高,环境更是没法说; 生活消费品,很多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但是质量要更好,价格还更便宜;美国的食品安全也没有那么大的问题。 所以,在中高级消费水平上,美元比人民币更值钱,或者说人民币的价值被高估了。 也就是说,这个程序员在不同的环境中,赚得更多,生活质量更高,更有社会保障,还有剩余。 这个大家也知道。
第二,经济形态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时,这个程序员面对这个offer,却非常犹豫。 因为,他所在的企业并不在美国的大城市,而是离纽约、波士顿等地开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中等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他的感觉是冷冷清清,也基本上谈不上业余生活。 不像中国的大城市,他晚上下班后,可以去找朋友,一起吃饭和玩。到了周末,节目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而在美国,人们的主要娱乐好像就是运动,举行一个party似乎就是很大件事情了。所以,中国的城市似乎更像城市,美国的城市更像郊区,小城市直接就像农村。 当然,每个人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方式,但是他都不太喜欢的。 他喜欢热闹,喜欢大家在一起玩。 权衡了利弊,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他还有个女朋友在中国,让他决定不去了。 后来,那家美国公司着急了,说他女朋友也够资格,可以跟他一起去,不过工资涨不了多少,申请绿卡也是主要给他申请。 给了如此优厚的条件,才让他下定决心,去了美国公司。
第三,生活方式决定个人发展潜力。 我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先插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农民种地,春天播种,夏天施肥,秋天收割,冬天让土地恢复活力。 也就是说,秋天的成果,是经过冬天、春天、夏天的努力和秋天的收割共同作用而成的,缺一不可。 每个农民都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为了秋天收割更好的结果,就需要冬天对土地的修整,在春天和夏天对作物一丝不苟的工作。 另外,还需要学习更好的方法,用更好的种子,施用更好的肥料。 之后,粮食才有丰收,粮食的质量才会好,产量才会高,价格才会高,个人收入才会提升。 所以,其实农民是最为渴求知识的一个群体,只要教给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让他们的收入增加10%,他们愿意付出100%的努力去学习知识。 农民对知识也是极为尊敬的,因为他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效益。 从这点上来说,农民是最有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群体。 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他们局限了自己,让企业家精神失去了基础。
反过来,有一些“有知识”的人却藐视知识,认为知识没有用。 人们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人吃了“苦中苦”,也看上去拥有了知识。 但是,不能凭知识升官发财,所以觉得知识没有用。 不少人“弃文从商”,从学校和科研院所出来“下海”,有知识的人在商业上当然容易成功,但是这等于荒废了自己未来的潜力。 有的“有知识”的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能力和素质低劣但是有钱的利益阶层服务,昧着良心说谎,忽悠缺乏知识的人。 这就像有一些卖假种子、低劣种子给农民的“农业专家”一样,不能算是知识分子,只能说是“人渣”。 而更可怕的是一些隐性的危害,大多数人看不到,但是危害到中国的未来。 比如说,一些人水平还挺高,也当着教授,社会形象也不错。 但是,每天却飞来飞去讲课谈项目,然后拿自己的研究生做“廉价劳工”做项目。 这样做不仅让自己的思想停滞、知识荒废,更可怕的是毁掉了研究生的思想、进取精神和知识结构。
就拿MBA来说,对比国外的MBA和国内的MBA,有时候很替国内的MBA悲哀。 国内不少人上MBA的目的,就是认识更多的人,编织一个更大的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 而实际上,不少人确实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了实际的利益,让更多的人希望通过上MBA来编织社会资源网络。 而怎么样在同学之间编织资源网络? 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喝酒”(哈哈,自己都觉得有意思,码了很多字,绕了全世界,终于跟主题沾了个边)。 但是,老师在哪里? 这就像“买椟还珠”,把MBA的精髓扔掉了,就留下来MBA的壳。 而喝酒交友的方式更是跟MBA的思想“南辕北辙”。这样的MBA在平时看上去还挺风光,但是当真正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大变革发生的时候,将被“一网打尽”。 这就像屋檐下的鸟窝,虽然很安逸舒适,但是当大火烧了房屋的时候,小鸟也无处可逃。
国外的MBA不是不交朋友,同学网络也是MBA的重要附加值。 但是,交朋友是次要的,对知识的渴求才是第一要素。而知识来自于大师。 在国际上,一个顶尖商学院应该拥有三个层级的教授: 最高级的就是思想家级的教授,就像迈克尔 波特这样的人,弄出几个关于国家竞争、产业竞争和企业战略竞争的模型,然后就用这几个模型给全世界的MBA“洗脑”; 第二个就是方法级的教授,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创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教授虽然还没有像迈克尔 波特那样,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思想理论,但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创性的思维,正在朝着系统方向进化; 第三就是实践级教授:工作经验丰富,很多都是在工作中有了二三十年的经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用他们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且讲述其中的诀窍,让整个学习过程兴趣盎然。
对于一个在国外顶尖MBA上学的学生来说,MBA有两方面的价值。 打个比方,就像小老虎成长一样,一方面得有虎妈妈天天教授野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又跟其它小老虎嬉戏打闹,在打闹中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捕猎能力。 MBA的方式也一样:一是,如果能够遇到几个第三个层次的老师,然后学习到一些诀窍,那就值了;碰到一两个第二个层次的老师,学习到领先于社会的创新思想,那就是惊喜。 如果能够遇上思想家级的教授,那就太幸运了。 二是,学会团队技能: 在国外商学院,同学们一起做Case ,做Project。 在Case和Project的过程中,大家有交谈、有争吵、有分工。 每个人如果认真参与到团队中,就会通过跟其他优秀同学的碰撞,发现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发现别人的特点,然后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且提升个人的团队技能,形成“战斗的友谊“。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庞杂的课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MBA只有四个学期,两年的课程,学到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构化思维,以及相应的皮毛知识。 那么,是什么让高水平的MBA价格这么高,而且还特别难进,关键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些教授教的课程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或者观点都不同,学生听多了可能甚至会发生思想混乱。 因为,即使在国外,“左”和“右”也是泾渭分明,观点相互矛盾,甚至针锋相对。 但是,好的教授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能够看到的优点,那就是敬业。 他们把他们教的内容看得非常宝贵。 就是最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的会计课程,他们都充满感情地去讲。 其实,他们到了外面,可以赚更多的钱,收入随随便便可以超过当老师几倍。 但是,因为他们喜欢教课,喜欢他们所学、所研究的课题,所以能够感染大家,带领大家认真地学习。 两年下来,一个人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就能够培养起学习的习惯,开始形成对于知识的持续追求。 所以,这就是环境造就人。
那么,这跟日常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迈克尔 波特在哈佛大学枯坐了十年,然后灵感闪现,创立了几个战略模型,就成了大师。 而更多的人还在持续地追求和探索,虽然没有取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仍然甘于寂寞地进行研究。 其实,大学也是国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的生活方式。 而说“甘于寂寞”这个词并不恰当,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寂寞的,所以人们觉得寂寞很正常。 也就是说,人们可能往往从电影、电视里看到纽约的时代广场、拉斯维加斯赌城、加州好莱坞、名流富贾的聚会。 但是,那些都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的状态。 普遍的状态是,绝大多数人们都在默默地生活。 整个社会相当安静,相当有条理。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平静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方向,持续进行研究。
环境塑造人,生活方式塑造人。再说说这位程序员,他去美国工作的时候,既没有热闹的城市气氛,有没有朋友晚上一起玩,女朋友又不在身边,所以每天下班后百无聊赖,又不愿意回家,只好呆在公司加班。 他人又聪明,而且跟上司距离非常近,上司很快就能看到他的优点。 有时候,上司同样加班,他们就直接沟通。 有时候,上司下班回家,他打个电话,就能跟上司沟通。 顺便说一句,上司也是个工作狂。 而且,在中等城市,跟在农村差不多,除了健身、偶尔有个聚会或者电影音乐会之外,基本上也都在家。 反正也都是没什么其它事情,随时都可以谈工作。
就这样,他的工作效率非常高,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结果,到了两个月轮岗结束,又留了他三个月。 后来,他实在是觉得太没意思了,不想续签了,上司才勉强让他回中国。 就是在美国的孤单五个多月,他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开始,他的聪明和“敬业”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开始接触和解决更高层次的程序问题,给了他很大挑战,再加上他无聊之下的“敬业”,通过解决问题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所以,再回国后,因为接触过了底层的程序,还解决过问题,所以外围的问题解决起来过于得心应手,让他觉得工作没有了意思。 其实,从他的心理状态来看,他开始适应了那种单调的生活,而且希望工作中有更强的挑战,这样工作起来才有价值。 而且,老板面对面的认可和鼓励,也让他更加自信,手把手教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也让他有了新的目标。
社会是进行自我调节的。 当这些人培养出学习习惯,持续不断进取的时候,他们是不用担心失业的。 只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平静平淡中,专注于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人的潜力就会迸发出来,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据我个人的不完善观察,在北美有不到5%(肯定是不到10%)的精英,就靠着自己的持续学习和进取,在寂寞之中不断成长,然后带领其他人,应对不断而来的竞争和挑战。 虽然在经济上起起落落,因为经济周期就像自然周期,谁也阻挡不了,而大的因为人口导致的大的经济周期更是没有办法。 但是,只要有这个机制存在,人们在平和的环境氛围之下,不断地在专业上精进,整个社会就有生机和活力。 但是,奥巴马进行的国有化/政策,正在扼/杀这样的生机。 (待续)
贴一个去年准备写的一本书的部分章节。 请大家理性回帖!!!
第二章 房奴是怎样炼成的
人生的所有智慧,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人们放弃智慧的时候,不仅赔钱,而且还要赔上自己的人生,“房奴”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人的本质都一样,就是每个人都有弱点。 人的命运不同,主要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些弱点。 成功的人充分地利用别人的弱点,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弱点,防止自己的弱点被别人利用;失败的人则相反,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让别人利用。 充分利用别人的弱点,并趁机获利,又叫做“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36计中第5计,“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它的意思是,当敌人处在极大的危险困难之中的时候,要乘此势头获得他的利益,以强击弱,力争上游。
“趁火打劫”是人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最普遍使用的智慧原则之一。 能否运用好这个原则,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命运。 比如说,买卖的过程,就是人们相互“趁火打劫”的过程。 买方充分利用卖方的弱点,进行“趁火打劫”,就能够买到“物超所值”的东西;卖方充分利用买方的弱点,进行“趁火打劫”,就能够卖掉“质次价高”的东西。 人生的输赢就在一次次的买卖中,在一次次的“趁火打劫”中积累起来的。 而且,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不被人“趁火打劫”;同时,还要在其他人重要的事情上,尽可能发挥“趁火打劫”的效用。
如果人们不对自己负责,就很容易被人“趁火打劫”,造成人生的“满盘皆输”。 结婚,人生的大事;买房,人生的大事。 而结婚买房是双重的人生大事。 这时候,人们必须要对自己负责,做好周密的自我保护措施,防止因为自己的弱点暴露,而遭到别人的“趁火打劫”。 如果人们因为急于因为结婚而买房,而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就会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购买“质次价高”的住房。 那么,这些负债将长期成为自己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而因为买房而“负债累累”的人,又被称作“房奴”。
“房奴”,这个21世纪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描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警戒线。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91.1%的人按揭购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 他们由于背上沉重的还贷包袱,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不敢轻易更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有能力享受生活。 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从过度繁荣突然走向衰退,“房奴”们更面临着房屋价值缩水、个人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等难以克服的困难,未来的生活将面临更大的问题。 所以可以说,“房奴”通过买房,不仅耗光了自己过去的经济积累,更可能会赔上自己的未来。
第一节 房价“合谋”
赌场为什么能够在开遍全世界? 赌场唱不了“独角戏”,必须有赌徒做配合。 赌场往往规模大、装修豪华、服务档次高。 如果仅仅靠零散的赌客,赌场根本无法应对庞大的费用。 “一掷千金”的赌徒才是赌场真正的“搭档”。 赌场和赌徒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赌徒送钱让赌场来赢,赌场才能够维持下来,而且“长盛不衰”。 当然,每个赌徒进入赌场的时候,都不是为了输钱去的,而是有着“美好理想”,急切地希望 “大捞一笔”。 而正因为赌徒们有这样急切的“理想”,同时又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赌场才能够利用赌徒们的心理,赚赌徒们的钱,赌场才可能活下去。
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如此有钱? 他们唱不了“独角戏”,必须有“房奴”做配合。 没有“房奴”们的“刚性需求”,没有他们“踊跃参与”房地产,房价不可能涨的如此之快、涨的如此之高,而且房子卖的如此之好。 只有房地产商与“房奴”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房奴”以高价买房,大量送钱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才能够活下去。 每个“房奴”买房的时候,都有着过上美好生活的“美好理想”,急切地想住上“自己的”房子,尽快实现美好的未来生活。 而正因为“房奴”们有这样急切的“理想”,又缺乏对家人、对自己生活负责的态度,房地产商才有机会赚取高额利润,并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房奴”是房地产商利润的“买单者”。 2007年,当中国100富豪榜大部分由房地产商占据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人需要向他们大量“输血”。 而“房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也就是在房地产市场中,经常被提到的“刚性需求”。 “房奴”之所以成为“房奴”,是因为这些买房的人愿意在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房价上买房。 于是,在“房奴”的“刚性需求”的支持下,房地产商和炒房人蜂拥而至,将房价节节推高。 随着房价上升,人们买房的“刚性需求”反而更加急迫,进一步给了房地产商和炒房者信心,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就这样,在房地产商和“房奴”的“合谋”下,房价到达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位。
大量的“房奴”们以自己的“牺牲”,“造就”了房地产商。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6月末,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达到25720亿元。而十年前的1997年末,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过190亿元。从190亿元到近2.6万亿元,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在不满十年时间里增长了135倍。 而根据中国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8.09%背负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 因为还房贷,还出现诸如困惑、迷茫、焦虑、压抑、悲观以及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很大压力等生存体验。 如果人们每个月按揭还款超过自己收入50%的时候,生存心理压力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而也就是说,几乎所有背负房贷的人,都因此而受到过心理与精神的影响,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呈现“爆炸性成长”,其身上的负担超过了2.5万亿元。 而在这些人当中,“房奴”是房贷负担的“重灾区”,其精神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房价的最终决定权在于“房奴”。 如果人们都愿意高价买房,做“房子的奴隶”,那么房价就会持续上涨。 而人们一旦觉得不能做“房奴”,开始停止买房,那么市场的“刚性需求”就会马上消失,那么房地产商就开始着急了。 因为他们手中有海量的土地和房屋,必须尽快卖出去,换回来现金,以维持他们的生存。 如果买房的人不做“奴隶”,那房地产商们就得做“奴隶”,被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压垮。 所以,一旦人们决定不买房,房地产商为了把自己手中海量的土地和房屋卖出去,就必须打“价格战”。 房价就会像当年的家电、汽车的价格一样“飞流直下”。
房价,跟赌博一样,归根结底也是心理对抗的结果。 房地产商的目的,就是抬高房价,在人们追涨的时候“趁火打劫”,获取高利润。 而抬高房价就需要操纵市场氛围,操纵买房的人们的心理,获得心理优势。 在这个时候,心理能力决定买房人的命运,决定人们是否做“房奴”。 如果买房的人们缺乏良好的心理习惯,失去冷静与理性,那么就会充分暴露自己的弱点。 然后,超出自己的能力,以高价去买房,也就会变成“房奴”,背上沉重的债务,透支自己的未来。 如果人们能够时刻思考自己的承受能力,随时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即使房价上涨势头再迅猛,都会顶住各种压力不买房。 所以,买房人能否冷静地进行思考,顶住市场压力,从微观上决定了人们自己的命运,在宏观上也决定了房价的涨跌。
第二节 无房的生活
小风,男,三十岁,上海人,未婚,无房。 现在上海男人似乎成了一种经典的代表,成为很多人调侃的对象。 但小风跟人们印象中的上海男人不太一样。 他五官端正,衣着体面,真诚、热情、大方、好客,同时思考问题也非常周全,兼具北方的豪爽和南方的细致。 而且,他现在的工作好,收入又比较高。 按道理来说,他找个条件好的女士,结婚成家不是问题。 但是,他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 为什么没有结婚? 因为没有房子。
小风太固执了,所以连婚都没结成。 在上海,房子似乎成了结婚的必需,没有房子似乎就没有婚姻。 而为了结婚而买房的人,成了房地产市场中“刚性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小风是有条件买房的。 他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了8年,现在的月薪超过了1万元,而且还经常赚外快。 同时,他有了将近四十万的存款,完全可以付按揭买一套房子。 而且像他这样年轻、事业准备开始起步,各方面条件都好的人,会有无数女孩愿意跟他结婚的。 但是,因为他在几年前的时候,因为坚持不买房,他女朋友跟他分手了,他也就错过了急于结婚的年龄。
小风为什么固执到宁愿不结婚,也不买房? 小风有好几个朋友,因为想结婚,于是超出自己的能力去买房,结果成为“房奴”,后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他在反复思考以后决定,不能为了结婚买房而掏空家人和自己的储蓄,并让自己“负债累累”,进而毁掉自己的生活。 他的女朋友催他结婚,而结婚又似乎必须要买房,最终两个人因为在买房上的意见分歧,女友跟他分手了,他结婚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他发现不结婚的感觉越来越好,就索性连结婚的事情都不提了,更不要说去买房了。 他的父母一直着急他的婚姻问题,但是他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以后,耳根子也就清静了。
他的“房奴”朋友们的经历让他感觉到压抑。 他有一些从小就在一起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 大家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总是聚到一起去吃饭、泡吧、跳舞、郊游等等。 但是,其中有一些朋友,一旦结婚之后,马上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 就是给他们打电话请他们参加聚会,他们也不来。 一两年以后,他有时候会碰到他这些朋友,他们的变化让他感觉吃惊,这些朋友就像老了10岁以上。 他这些朋友虽然都还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但是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的萎靡、老态,让人感觉到,生活压弯了他们的腰。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房子压弯了他们的腰。 小风看到他们,心里非常的难受,他们怎么变成了这样?
上海内环的房价早就已经1万多了。 他的朋友们要结婚,小两口往往都是选择100平米以上的房子。 一套房子买下来,总价往往都得120-150万元。 这些年轻人刚毕业三四年,收入比较低,各方面花费比较大,经常成为“月光族”。所以,买房的首付40-60万元,房屋装修、装饰、家电等又需要10万元以上,而这些钱中的大部分由双方父母贴补。 去银行做30年的按揭贷款,月供得5000-6000元。 就是工作已经很不错的小两口,加起来年收入达到十万,或者说月收入达到8000元,扣去所得税、交了房贷按揭之后,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所剩无几,还得经常向家里人要钱。 一两年以后,他们又面临生孩子的问题,生活将更加艰难。
小风看着自己做“房奴”的朋友们,深有感触。 “房奴”们买房的时候“一掷千金”,但结果赔上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他的“房奴”朋友们现在都是谨小慎微,生怕工作出差错,生怕丢了工作导致房贷按揭断供。 因为他们手头没有余钱,他们不敢给自己买衣服、不敢去进行适当的娱乐。 为了保住工作,他们天天加班也不敢有怨言。 他们没有钱和时间去进行自我教育投资、给自己“充电”,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看着他们“未老先衰”,小风也在叹气,现在他们已经就变成了这样,等他们5年、10年以后,等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他们怎么办?
小风没有买房子,失去了女友和婚姻,却逐渐感觉自己“如鱼得水”。 他因为手头上有比较多的积蓄,所以不用为生活发愁。 于是,他有了一个很大的优势,想跳槽就跳槽。小风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通过“跳来跳去”,让自己的收入翻了一倍。 与此同时,小风的“房奴”朋友们为了稳定,根本不敢随便跳槽,不敢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所以,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为了应付还贷压力而拼命工作,成为“工奴”的时候,小风的工作则非常轻松,基本不用加班。 所以,他还能够在业余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赚不少外快。 最近有企业老板想让他策划一个项目,给他开出了十万的价格,周期三个月。 他也在权衡,是否去接。 如果接了去做的话,他后半年不上班也不怕了,而且他有可能从此开始自己的事业。
小风收入增长这么快,心理状态很关键。 他的积蓄是他的心理后盾,所以他在心理上非常放松,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找更好的工作。 而因为他找工作的心态放松,再加上他面试经验的增多,他找工作的成功率很高。 面试的人都喜欢他的放松状态,所以只要业务基本对口,都想要他。 他不着急找工作,而企业着急招他,所以企业就开出高价吸引他。 而他拿了高工资之后,心情也就更加愉快,工作也就更积极、更认真。 同时,因为他工作心态放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他的领导和周围的同事也都喜欢他,他的工作效果也就更好。 企业觉得他这样的人才不好找,就尽量留住他。 因此,他工作的自由空间和弹性很大,基本上等于自己说了算,他也就不用像别人那样去加班。
不用加班,他的业余时间就很多。 除了业余工作赚外快之外,他更重要的是去花钱:首先,他会经常和朋友去吃饭、泡吧、喝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去学习别人。 随着他的朋友圈扩大,他能够获得的知识源也就越多,对他的工作帮助也非常明显。 其次,他持续地学习和“充电”。 除了跟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习以外,他还喜欢读书,在周末去报一些课程进行学习,保证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 有几次,他现学现卖的知识让他的老板和同事开了眼界,更提升了他在公司里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他保持每周两次的大强度锻炼,这让他保持着很好的体力,也让他看上去年轻、有活力、精力充沛。
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从容,很惬意。 他正在变成“王老五”,逐渐成为女孩们青睐的优秀男士,年龄变得非常有利于他。 他从家中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获得了自由的空间,所以他的生活也不寂寞。 说到婚姻,优秀的女孩中,大龄未婚的还比较多,而一些有车有房的女性也愿意跟小风交往。 所以,小风变得更加从容,更不着急结婚,因此也就更显得有魅力。 现在,他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未来,在找机会,开始自己的事业。
“长痛不如短痛”。 回想因为不买房而导致的困难,小风非常感慨,他觉得自己幸亏没有买房结婚。 当时,女友因为买房的分歧,和他了分手,他也经历了痛苦与煎熬。 后来,他有时候也在怀疑自己的决定,总在想自己当时是否应该买房结婚。 不过,经历了困难与挫折,他已经“轻装上阵”,他在事业上也变得非常顺利。 现在,他那些成为“房奴”的朋友们,都在“背着重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处境可以说越来越艰难。 而小风自己则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不仅收入快速增加,而且自己创业的机会也开始显现。
“千万不要‘一叶障目’”,小风总结说。 他虽然收入较高、积蓄也不少,但是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对他来说,生活费用、置装费用、社交费用、学习费用、健身旅游费用等等各种费用“一个都不能少”。 他还需要继续攒钱,一方面为了防备万一,另一方面为创业奠定资金基础,支持他创业成功。 在他看来,房价已经“高处不胜寒”,房价下降已经成为必然。 而且,只要房价不下降到底,他就会一直租房。 在他看来,随着市场中房子的空置率越来越高,房屋租金和房屋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可能还会再找到更便宜、更好的房子去租,而且可以随时搬家。
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就是因为负重少。 如果让千里马像骡子一样驮一大车的东西,跑不了几里地就累垮了。小风坚持不买房,失去了三十岁前结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也卸去了各方面的负担,专注于个人发展,工作显著进步,事业也在开始起步。 而他的“房奴”朋友们顺利地结了婚,但是因为房贷按揭的重压,再加上生活的其它压力,过早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就这样,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本来各方面都很相似,都处于积极向上的年龄阶段。 但是因为“买房”,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截然不同。
第三节 趁火打劫
人生的命运,往往决定于几件重要的事情,是否因为它们而被人“趁火打劫”。 在事业发展的起点上,小风和他的“房奴”朋友们很类似,但是到了最近几年,他们的命运已经开始截然不同。 而小风的“蓬勃向上”和他的朋友“未老先衰”,差异的起点就在于买房。 小风的“房奴”朋友们因为急于结婚买房,结果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生活变得困苦。 小风坚决不买房,即使女友离他而去,他也没有改变主意。 当他挺过了难关,在心理上明显成熟了很多,加快了他个人发展的步伐。 小风深刻地体会到,在重要的事情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该坚持的也要坚持,不能轻易屈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人“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的关键在于时机。 时间往往决定双方的力量对比。人们在日常小事上,也总在通过时间优势,进行着“趁火打劫”。 家庭妇女往往在早市、或者在傍晚出去买菜。 因为在早市和傍晚,菜贩们必须少赚钱、甚至赔钱,都要赶快把所有的菜都处理掉,所以菜价也就便宜。人们去买菜的时候,往往还利用菜贩们急切的心理,趁机多压点价下来。 这样,中午可能卖2元的菜,花1元、甚至0.5元就可以买到。 而人们买衣服的时候,往往也要挑商家“大降价”的时候,尤其是“换季清仓”或者“关门甩卖”,因为那时候商家因为急于收回现金,所以经常赔本销售。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攒一些钱。
但是到了大事上,人们却往往“被趁火打劫”。 房子是大宗商品,房价小小地变动一下,往往就是几万块钱,够人们几年的菜钱。 从理论上说,在这个能够影响人们一辈子生活的商品上,人们更加需要采取“趁火打劫”的策略,在房地产商利润微薄、无利可图、甚至“吐血甩卖”的时候,趁机购买住房。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房价越高、房地产商利润越大的时候,人们反而更加积极地买房子。 这就像高价买菜,人们不在早市或者傍晚买菜,反而专挑中午价高的时候买,而且还是大家“蜂拥”去买,“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结果,人们在不利于自己的时间去买房,推动房价节节攀升,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 很多人因此做了“房奴”,生活日渐艰难,而房地产商则过上了奢华的生活。
“趁火打劫”意味着必须要有“火”。 房地产商要想“趁火打劫”买房者,首先要把市场做“火”。 而做“火”市场首先需要“宣传攻势”的“点火”。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土地资源稀缺”、 “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城市化人口增加”、“房价上涨二十年”等标题的文章充斥着媒体的各个角落。 然后,房地产商们通过控制房源,制造火爆成交场面,吸引炒房资金等等方式,将房地产市场做的“火”了起来。 等市场“火”起来,人们看到房屋成交活跃,房价快速上升,于是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房地产商要想高价卖房,还需要进一步诱导人们的“心火”。 随着市场向好, “财富故事”也大量出现。 据媒体上说,有不少人通过房贷的“杠杆”作用,购买了多套住房。 随着房价上涨,不仅自己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通过炒房获得不菲的收入,一跃跨入富人阶层。 通过这些“财富股市”,房地产商给人们制造了“美好的理想”,让人们充满乐观、充满信心。 随着房价持续上涨,舆论就开始引导人们的乐观情绪。 因为,只有让人们充满信心,人们才会积极加入买房的“大潮”,成为高价买房的一分子。 在舆论的诱导下,买房者感到,自己买房子的价格虽然是高了“一点点”,但是,想到“有恒产者有恒心”、“买房不仅可以住,还能够增值”、“明天肯定会更好”,于是人们充满“信心”。 人们乐观地相信,即使现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贷款买房,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这些贷款在未来还起来也会很轻松。
要想高价卖掉大量的房子,还要“引火烧到人们身上”。 引起人们的乐观情绪、让人们充满信心,只算是“趁火”,只完成了一半工作。 而“打劫”是另外一半工作,要让人们感到恐惧,这样人们才会“束手就范”,乖乖的掏出钱来买房。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结婚买房等“刚性需求”变得恐慌起来。 当年,小风虽然态度坚决,坚持不买房,结果女朋友离他而去,婚也没有结成,也让他很沮丧了一段时间。 而社会上有多少人像他那么坚决,在巨大的压力下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呢? 据中大恒基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07年报显示,恐慌性心理在购房需求中高达40%。 这些“恐慌性需求”,因为房价上涨,担心未来承担更高的购房成本,将买房计划提前。
什么是“趁火打劫”? 虽然赚了“房奴”的钱,但是房地产商也不会感激、同情或者怜悯“房奴”。 房地产商的代表之一,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啊。” 他说,买房肯定要量力而行,解决住房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租房等,如果不理性消费,买不起房的去买房,买不起大的去买大的,最后日子难过,那是活该。“人家国外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呢,我们有些城市的自有房拥有率目前已经远远高过国外……你让大学才毕业的年轻人就去买房,这无异于让幼儿园的小男孩找媳妇……还有一些人买房是为了面子,有些消费者的心理很奇怪,他买房可能是给其他人看的。”
“风水轮流转”。 小风既然在困难的时候都能坚持住,不被房地产商“趁火打劫”,那么他就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了。 小风虽然现在生活很好,但是他还在因为女友离他而去,对房地产业耿耿于怀。 房地产商成了他关注的重点,他下一步就要等待时机,等着去“趁火打劫”房地产商。 看着房地产商囤的越来越多的地,看着晚上黑灯瞎火的小区,看着房价已经到了天上,他要做的就是等待。 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房地产商们的资金链一天一天绷紧,而且随时可能断裂,导致“后院起火”。
“趁火打劫”需要等待最佳时机。 要买便宜菜,就要等天黑了再去。 要“趁火打劫”,就一定要等火烧到无可挽回。 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他相信,房地产行业也同样需要这个历程。 他听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了“1美元”房,而且还有很多成本二三十万美元,但是卖价只有几万美元的抵押房。 这些消息都给了他信心,所以他要用“时间换空间”,等到绝大多数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关门,等到所有炒房人都亏到绝望,而最后的房地产商都在“吐血大甩卖”的时候,再考虑买房。 而且,只要房价还高到影响他的生活品质,他也只选择租房,绝对不出手买房。
请大家理性回帖!!!
作者:THD2 回复日期:2009-12-08 19:01:59
通读楼主言论,受益匪浅,只是在如今的情况下中央经济会议如同预想的一样,没有太高明的操作手法。还是老样子继续沿袭09年的经济手段,请教一下明年如果依然走09年的老路,经济状况会有怎样的起伏?谢谢
------------------------------------------------------------
我煮水的时候,要判断水开没有开。 主要是经过三个过程: 1、悄无声息; 2、水开始响,而且越来越响,这时候水并没有开; 3、水不响了,然后壶里开始震动了,说明水开了。
作者:小妖的绿茶 回复日期:2009-12-09 12:06:25
请问楼主出版过什么书,想买来看看,天天等更新好痛苦啊。。
----------------------------------------------------------
不好意思,写了不少内容,分了不少题目,但是都没有写完,所以也没有出版。 后来,书商也很郁闷,不理我了。 我尽量把未完成的书里的内容多发一点,谢谢了!
作者:aheadwen 回复日期:2009-12-09 19:55:14
作者:THD2 回复日期:2009-12-08 19:01:59
太高深了听不懂啊
------------------------------------------------------------
每个人做事都是有原因的,我也一样。 请考虑一下我写帖子的目的,就明白了,谢谢。 点到即止。
一位朋友问我经济学入门的书,我本科就是拿的经济学的学士(不是经济学专业),但是好像不知道有哪些入门书,觉得惭愧。
我觉得 国富论 和 经济学原理 挺好,不过要对比着看。 比如,亚当斯密说劳动者高工资的地方是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方。 那么跟现实就是一个对比。
制度经济学不错,但是好像制度经济学没有成系统的书籍。 我挺久以前是在网上读的有关美国制度的形成对经济的决定作用,但也没有保存。 后来就很关注有关制度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国的制度和历史的分析和思考。
另外,我读哲学的书、管理方面的书、一些法律方面的书、历史书等等,都有经济学的感觉。 最后大学最初学的宏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反而记不住了。 反正书是读了一些,但是读书习惯不好,所以总是比较肤浅、泛泛。
如果哪位朋友觉得有好的经济学入门的书,请推荐一下。 我也顺便读一读。
作者:这个冬天不冷abcd 回复日期:2009-12-09 20:24:31
特地穿衣服顶楼主!
请教两个问题:
一,国家为什么把钱借给美国,而不用来改善民生?
二,中部的一个中小城市,房价3500--5000,是在高位吗(人均月收入2000)?
------------------------------------------------------------
1、这是制度的必然,不这样就不正常了;
2、名义货币我不知道,这个取决于通货膨胀率。 而且,时间我不敢确定。 但是,如果按照实际价值(一平米对一吨大米),中长期的话那我觉得有点太高了。
作者:这个冬天不冷abcd 回复日期:2009-12-09 21:53:14
-------------------------------------------------------------
对不起,我就说明白点吧。 在目前的制度下,权富民穷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赚的钱放到哪里去? 必然是放到国外。
另外,关于房价,因为我现在不做预测了,所以我就不好说。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让我买大米,还是买房子,我买大米。 如果让我买房子还是买外汇,我买外汇,还是现金,放手里。
作者:都市穷人1号 回复日期:2009-12-09 22:19:13
-----------------------------------------------------------
赞同
作者:wangmf8877 回复日期:2009-12-10 03:05:29
整体写的不错。但是有些观点还要商讨:
------------------------------------------------------------
很高兴认识你! 我先把我要写的内容写完,然后咱们进行讨论,我觉得你提出的问题,都是可以深入分析和对比的,有挖掘的意义。
作者:笑长2009 回复日期:2009-12-10 05:45:34
---------------------------------------------------------------
谢谢! 其实也不需要太多人顶,因为理论必然要导出结果,将来的结论可能会很直接,所以希望各位朋友理性跟贴。 人多了,出格的话就会多,不利于理论的研讨。 如果大家看着帖子还不错,就随便顶顶,或者拿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平和地看问题。
请斑竹删贴!!!
感谢 科苑南 朋友提醒。 请将dear2050的贴和科苑南朋友的提醒贴都删掉。
我们需要一个冷静理性的氛围!!!
作者:wangmumu2008 回复日期:2009-12-10 10:56:22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09-12-09 22:13:49
作者:这个冬天不冷abcd 回复日期:2009-12-09 21:53:14
-------------------------------------------------------------
对不起,我就说明白点吧。 在目前的制度下,权富民穷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赚的钱放到哪里去? 必然是放到国外。
------------------------------------------------------------
这个问题我有不同意见,跟楼主探讨一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钱用来买美国国债,而不是放到国内,改善民生等。。。
-----------------------------------------------------------
谢谢讨论! 我还是不太同意你的观点。 就我个人来看,中国如果最初的制度和经济政策得当,是不需要任何外汇储备的。 中国跟日本等经济体的状况完全不同,从经济发展的最初,就应当采取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制度决定了人们的立场,人们的立场决定了思维方式,也就决定了人们的做法。 等我把这个帖子的论题写完,把我研究分析的内容发出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作者:没文化的书生 回复日期:2009-12-10 11:13:43
------------------------------------------------------------
请各位稍安毋躁。我会尽量为每个关于重要问题的帖子回帖。 我正在写的内容,就是相关论题。如果到时候,还不清楚,再请提出问题,我会就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同时,也希望其他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3)
B、 白酒 (续)
(多余的话:其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一节分析这么多,得出以下这个结论。 而这个结论背后有我很多的假设和思考,但是因为码字的原因,不能都写出来。 所以,朋友们看到后必然会感觉有很多漏洞,我们可以进行探讨和思考。 继续说一下,敬请朋友们理性回帖。 我是个很喜欢激动的人,经常也很偏激。 但是,在这个帖子上,我自己一直在进行最大的克制,也请朋友们理性回帖,请大家理解。)
说了这么多,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跟酒业有什么关系呢? 当社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向着高级需求升级的时候,白酒的消费变化就显现出来。 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附录,谈到了消费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那些刺激精神活动的饮料,正极大地取代着那些仅仅满足感觉器官需要的饮料。 茶的消费增加很快,而酒的消费却静止不变,在社会所有阶层中,对于各种较浓的和较易麻醉人的含酒精程度较高的饮料的需要,正在日益减少。” 当然,从道理上我们觉得这个观察是正确的。 越是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往往喝酒越少,喝茶越多。
据中国酒业新闻网2009年初一篇文章说:“最近几年,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快于整个酒类行业。从2005年开始,白酒行业的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4.66%和50.12%,快于酒类行业的25.25%和39.69%,在各酒种中增速最快。”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国的白酒行业发展是多么的迅猛! 比如说,利润复合增长率为50%,第二年就是1.5倍,第三年就是2.25倍,第四年就是3.4倍左右,说明白酒的消费快速高档化。 这说明,中国过去几年的白酒消费并未日益减少,反而实现了发展升级,其状况与马歇尔的描述正好相反。那么,到底出了问题?
白酒消费的趋势,反映出中国向生产导向型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 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8年,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和2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为2007年的43.42%,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却从1995年最低时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 2009年12月3日,商务部官员表示,预计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达到12万亿元。另据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将达5.7万亿-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
那么,什么是生产导向型经济呢? 我们可以把它用一个更通俗的方式描述出来,就是:既得利益型经济。 而需求导向型经济,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描述:未来价值创造型经济。 那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用白酒的消费动机来做个分析:
为什么人们喝高档白酒呢? 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为了拉关系。 个人感觉,其实现在大家自己喝酒的人越来越少了,就像马歇尔说的消费升级的问题。 喝茶的人好像也多了不少,我就是最近两年喝茶很多,而且基本上喝铁观音。(哈哈,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一斤茶,我给你做广告了!) 就是喝酒,一般也喝啤酒。而且,如果我们自己在家喝白酒的话,必然要喝价廉物美的酒。 那么,高档白酒的消费去了哪里? 必然是跟别人一起喝酒消耗掉的。 那么,为什么喝,一个很自然的普遍现象: 拉关系。 这个好像大家都同意。 那么,我们就有了以下的推导。
我们跟什么人拉关系? 很简单:有权有势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在家宅了几年了,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请我吃饭的。 为什么? 因为大家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成本收益。 比如说,请我吃饭的话,除了听我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讲一些大道理,进行一些似乎毫无道理的末世预言,跟大家赚钱的想法背道而驰。说实话,每个人都想找到门道赚钱,谁会喜欢我说他们要赔钱的话呢? 所以,大家连跟我呆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那么就更不可能拿出成千上万一瓶的酒来招待我。 那么,人们就会拿上名酒,去宴请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效益的人。 现在,一顿饭两三个人吃上万是很正常的,另外还要加上差不多价格的酒。 为什么花上万元吃饭呢? 花上万元喝酒呢? 肯定是人们相信,花了两三万之后,能够给他们带来远远超过两三万价值的利益回报。 赔钱的买卖傻子才会做。 那么,请什么人能够吃一顿饭就能带来了远远超过两三万元的回报呢? 请有权优势的人。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白酒消费迅猛增加呢? 其实也很简单,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有权优势的人越来越重要呢? 市场上的钱越来越难赚。 其实,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淘汰过程,能够在市场上活下来的老板们,都是有自己的能耐的。 有能耐的人们,谁愿意低声下气,花上钱,给人陪上笑脸,听别人轻蔑地对自己说话呢? 其实钱还是其次,关键是心理受不了。 但凡市场上有能力、有机会的话,有能耐的人不会去请人花几万去吃饭的。 因为,那是自己的利润,一个员工一年的收入,结果一顿饭就报销了。 但是,势比人强。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普通的市场一直在萎缩,而商家越来越多,也就是狼越来越多,肉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好的制度规范,结果是大家共同走向衰亡。 那么,不是几乎是无路可走的老板们,只能去从越来越大的权力经济中,讨口饭吃了。 而要讨饭吃,就得请人吃饭,而且是钟鼎玉食。
再做个对比,为什么发达国家的高度酒消费就少得多呢? 我们知道,其实人都是有高度酒消费倾向的,尤其是压力大的人。 比如说,矿工收工,出租车司机下班,往往都需要通过喝酒来舒缓神经。 同样,企业经理、股票经纪人、律师等等各种行业和职业,也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也经常需要喝一些酒。 但是,在以知识为主导的行业中,人们都非常清楚,喝酒必须少量。 因为,人们需要时刻保持非常敏锐的神经,而酒则是麻醉人们神经的物品,如果碰到突发事件,酒是要误事的,有时候甚至能够毁掉人们的职业生涯。 国外不少职业很好、收入很高的人,就是因为酒后驾车出了事,一辈子就完了。 因为,不仅仅是坐牢几年的问题,还有失去人们的信任问题,还有自己的内在自责问题。 因此,人们会通过其它方式舒缓神经,比如说喝茶(铁观音朋友,请送我两斤茶,我又给你做广告了!)、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锻炼、读书、思考、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等等。 而在这些高等级消费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在天才与潜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然后创造力逐渐培养出来。
说到这里,还得谈谈什么是创造力。 在我个人看来,社会经济中的创造力就是颠覆既得利益群体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比如说,美国的汽车业很强大,看上去难以战胜。 GM曾经说过,有利于GM的,就有利于美国。 多厉害,当个GM的老板,感觉比当美国总统都牛。 但是,GM这么强大,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战败国的汽车生产商就怕了吗? 现在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那么,德日两国的汽车厂家是怎么瓜分GM的? 创造力! 再罗嗦一句,说日本人靠模仿起家的人,都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或者故意这么说。 看看丰田的第一桶金,就是依靠卖发明专利,而这个发明的文化传统在后来被继承了下来。 德国人的核心是通过技术的创造力,日本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和管理的创造力,开始蚕食美国市场,后来侵占美国市场,再到后来鲸吞美国市场。
那么,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在最初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后来打垮了强大的GM? 说白了,靠美国人民,也就是美国消费者。 德日两国的汽车洞察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引领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消费者愿意买他们的汽车。 不论美国汽车制造商多么大声地呼吁要买“爱国车”,那都没有用。 消费者不是傻瓜,不会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去买垃圾的。 除非美国汽车商做出根本的改变,做出更好的汽车,才能够赢回消费者。 但是,美国汽车生产商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还在那里顽固不化,继续着过去的生产为导向的企业运作系统。 这样的系统必然失去了对消费者的理解,人们都说以心换心。 你不去关心他人,他人也必然不会关心你。 所以,很多开始还支持“美国货”的美国消费者,到后来也对美国车失望了,纷纷转向德日两国的汽车,这就是“人心向背”。 于是在1990年代初,有一位知名的美国政治家哀叹,苏联解体了,胜利的却是德国和日本。想想也有意思,二战的战败国到1990年代初,眼看着就成了经济战胜国,而美苏成了经济战败国。
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 德鲁克早就预见到美国社会的变革,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美国后来的创新思想拉开序幕。 迈克尔 波特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并且指出日本经济因为缺乏战略创新,正在走向没落。 同时,复杂战略成为社会的新思潮,开始渗透到国家和企业发展思想当中。 而破坏性创新(Destructive Creation)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hristensen教授提出,成为经济学范畴的战略思想。 破坏性创新指的是,通过推出一种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其产品往往比主流市场已定型产品的性能要差,一般比较便宜、更加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些都是新用户喜欢的特性,所以全新的市场能够开拓出来,此类创新对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的在位企业具有破坏性,因而称之为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起源,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以及后来的经济学家进行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的研究。 美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发展,反映了“破坏性创新”思想,更掀起了人们对熊彼得开创创新经济学的学习研究热潮。
在需求价值导向的经济理论与生产方面的创新经济理论合流下,消费升级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 在1990年,《第三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发布《权力(Power)的转移》一书,以强悍的视角诠释了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势,阐述了权力从最初的暴力,转移到后来的资本、再到未来信息的转移过程。在这本气势恢宏的作品中,托夫勒深入而精辟地阐述知识经济的作用,宣告了知识力量的崛起,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宣言。后来,“Information is Power”成为商学院的核心词之一。到二十一世纪,知识富人阶层成为社会主流,并保持了非常稳定的财富流动特征,其代表比尔盖茨稳居世界首富榜十三年,而沃伦 巴菲特也长期保持着前列的位置。 而这些知识阶层的消费又推动了世界的产业变革与升级,品牌开始成为主导微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消费更注重于精神的消费,为了追求精神的回报而放弃物质的享受。 比尔 盖茨将他的财产主要用于高效率的慈善消费上,他通过慈善支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或者说精神需求。而他的行为又带动了他的朋友沃伦 巴菲特,“爱财如命”的巴菲特把自己的钱划归盖茨基金会,就是相信盖茨能够高效率地使用这些钱做慈善。 “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在知识阶层得到持续的贯彻,并且开始实现效率升级。与之相对比,以生产为导向的落后社会的人们,不论有多少钱,都在进行着低等级的消费。 迪拜想把自己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但结果只是奢侈的酒店和房地产,只是做了个“销金窟”。 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可持续的精神愉悦,而只能像白酒一样,暂时麻醉人们的精神而已。 (待续)
论坛里有位网友发了一个帖子,关于经济学书籍的,推荐一下:
影响每一代学人的知识名著(经济学传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