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1年1月20日 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涨的联想
社会金融资金链的时间似乎不多了,随时可能断裂。 从2011年1月20日,Shibor的数据来看,一个月内的短期拆借利率用了一周实现暴涨,并且创出新高。从表上来看,近期利率高,说明短期货币紧张,有的人急需用钱。 远期利率低,说明远期资金相对宽松。 而且这个数据似乎是近两年的新高,比2010年12月31日的数据都高。也就是说,虽然2011年1月份大量贷款投放之后,目前的资金情况甚至比2010年底更紧张,社会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 那么,为什么资金需求会更加迫切? 以下内容的分析,主要属于根据个人专业知识,进行联想性质的分析,其中可能有内容属于yy范畴。 因此,对分析结论的确定不高。也就是说,本文对金融资金链有可能短期断裂的分析推理,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仅供部分参考。
金融业是经济的核心部分。 那么,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金融业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的。 在西方社会的金融系统中,资金利率是由贷款风险所决定的。 比如说,美国政府债券是贷款风险最低的项目,因为美国政府是美元的信誉保证,所以国债利率属于美元贷款中最低的利率范畴。 那么,给穷人们买房的贷款利率就要高很多,因为美国的穷人还款能力差。 如果穷人还不了款,房子就砸到银行手中,银行还得低价买房,那么的话,就要亏损严重了。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大量穷人还不上钱,导致大量房子砸到银行手中,于是银行系统就要破产。 美国政府没办法,只好通过救市,将部分银行的风险转移到政府身上,挽救即将倒闭的银行系统。 与之相对比,在“中国特色”的金融系统,资金利率是由体制决定的。 其中,体制内的单位是国家的延伸,而国家是人民币的信誉保证,所以体制单位就是人民币的信誉保证。 因此,体制内部的单位,可以通过很少的利息,就拿到大量的贷款,也就是最低利率范畴。 同时,体制外单位不受体制信任,国家也不能让体制外单位太富裕、规模太大。 以免体制外单位日子过得不穿,或者规模长得比较大后,就开始胡思乱想,然后挑战国家和体制的权威。 所以,金融对于体制外单位的资金卡的非常紧。 因此,体制外单位一方面得通过高成本的方式从银行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就得通过自身的造血进行融资。 自身造血机制就像温州商人自己组成的基金,相互进行借贷。 而不论哪种方式,体制外资金的融资成本都非常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利贷。 这样的好处是,体制内控制资金的个人或者机构,可以通过把钱从评价的贷款,高利贷给体制外机构,从中获得巨大的回报;体制外的资金拥有者,也可以通过高利贷赚钱。 而这样的好处是,资金拥有者可以坐着收钱,同时资金使用者必须拼命干活,才能够生存下来。 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高利贷的债权人会依赖体制,因为体制给高利贷者创造了这样的获利机会;而高利贷的债务人,往往是实业经济,则因为高昂的贷款利率,天天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所以,实体经济不可能长大,也不可能拥有更多的资金进行产业升级的投资。 因此,中国的民营实体经济一直处于“小而散”的状态,非常符合体制的利益。 因为这些“小而散”的民营实业,容易控制,容易征税,属于体制最好的“民工”。 因此,中国民营实业作为“国际民工”,是符合体制需求,也是在体制支持和控制下形成的结果。
Shibor短期利率上涨,形成严重的资金压力。一般来说,体制内贷款利率是个位数,体制外的贷款是两位数。 而融贷款利率的“双轨制”,放大体制外贷款利率的变化。 最近,银行间拆借利率的飙升,首先反映出体制内大量缺钱的状态。 由于2010年下半年银行贷款“刹车”,导致社会资金严重不足。 除了中央政府和垄断央企贷款充足、收入保障之外,大量以地方为主的经济体都开始陷入困境。 比如说,虽然房地产企业仍然信心十足,到处高价拿地,推动地价上涨,进一步推动一手房售价上涨。 但是,这种信心的背后是整个房地产的产业链越绷越紧。 而房地产企业的背后是地方财政的困境,没有人知道地方融资平台到底的融资规模有多大。但是,人们都知道,这个数据必然很大。不论地方财政还是房地产商,都在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 按道理来说,国家应该大量进行信贷放款,才能够让这些快速增加的地方负债运转下去。 而且,2010年底,很多人也在等待新年之后,能够获得贷款,注入已经非常紧张的资金链。 但是,从这个数据可以推断,2011年1月份的贷款(尤其是下旬开始),明显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贷款需求。 所以,各银行更积极地需要拆入资金;同时更不愿意拆出资金。 而Shibor 利率上升,从资金利率反映出体制内对于资金的缺乏。 另外,Shibor还间接反映体制外的资金状况。 如果民间资金充裕,通过存款支持银行的资金,Shibor也不会明显升高。 所以,Shibor也能够基本上反映出,民间资金明显处于紧缺状态。 而且,根据“双轨制”的特点,体制内资金开始紧张的时候,体制外资金往往已经非常紧张。 而且,体制外的私人之间的拆借高利贷,应当也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而民间利率提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1、资金供应量减少,也就是市场资金需求增加,但是资金供给减少,逼迫更多的资金需求者以高利息寻求资金;2、借贷风险过高,民间经济越来越脆弱,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经济体越来越多,导致债权人惜贷,只愿意以更高的资金进行借贷。 这两点原因加起来,形成更高的利率,共同造成一个结果,就是加速民间资金链的断裂。
近期Shibor利率远远高于远期,可能并不是近期资金紧张、远期资金宽松的问题。远期利率明显低于近期利率的原因,一般都是因为近期的通胀水平高,而中期以上是通缩预期。 Shibor近期利率上涨,可能预示着因为通货膨胀,国家会再度提高利率。 银行作为消息灵通的地区,通过Shibor则提前消化利率上调的消息。因此,人们仅仅借贷够短期的资金,应对短时间的需求。然后等通缩之后,市场开始增加货币供应,以应对通缩,引发利率下调。 而一般来说,通缩就意味着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 也就是说,资金需求者普遍预期,到一年左右经济危机会突然来临,因此等待着到时候,根据远期的低利率,大规模地借贷。而一个月的的短期拆借利息达到6.3750%,竟然超出半年的拆借利息3.7157%的将近1倍,这对于很多经济体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因为,除了人们都预测到严重经济危机以外,很少有经济体会出现如此巨大的1个月内和6个月拆借资金利息“倒挂”。如果不是预期1、2个月之内就要严重通缩,也就是经济危机和萧条,银行可以拆入6个月的资金,然后再进行短期拆出,就能够在0资金的情况下、以毫无风险的银行拆借方式,获得多达3%的可观利息差。 问题在于,这样的机会不可能存在,因为一旦出现很少的利差,立刻就有套利者进行填补。 而根据中国的经济特点,不可能出现近期通胀高,远期通缩的可能性。 因为,中国只能持续印钞,不可能回收钞票,所以不可能出现通缩,更不可能出现显著通缩。 因此,这种预期通货收缩、经济萧条的预测不存在,按道理不可能会出现如此大的息差“倒挂”。 那么,这样的息差“倒挂”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很多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经济体,都处于资金链濒临断裂的边缘,急需短期资金来救急。 这时候,人们不关心远期利息情况,而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1个月之内。 同时,远期拆借的资金量过小,或者短期拆出资金的风险大,也就是套利风险过大,不值得做套利。 如果是这样的话,Shibor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这种难以想像的“倒挂”利差,反映出一些经济正在面临很大的资金链断裂的可能。
Shibor短期利高企,意味着“两难”已经进入一个“高难度期”。 如果以这个利率进行银行间拆借,那么意味着贷款利率将更高。 现在,不论体制内资金,还是体制外资金,都难以承受更高的资金利率。 少量的资金利率提高,都会把更多的经济“淘汰出局”。 对于体制内,房地产、铁公基、地方债务,这些都已经难以承受资金利息的提升。 任何资金利率上升的“一小步”,都可能导致体制困难的“一大步”。 而房地产作为显性行业,将承受更加明显的压力。 同时,实体经济就更难了,本来大量实体经济已经处于亏损边缘,新的利息提升可以让一批实体经济陷入亏损,然后被淘汰出局。 所以,央行必须要增加资金投放,贷出更多的钱。 因为,如果放贷过少,导致实业和房地产资金链断裂,那么现有资金就会更多从实业和房地产退出。 中国现有M2已经达到73万亿多,而实业、房地产和股市是沉淀资金的主要领域。 如果这三个领域因为缺钱而资金链断裂,那么大量的资金会逃离这些领域。 逃离后,只有商品领域和外汇黄金可以购买,而只需要很少量的资金就能够把粮食和其它必需品价格炒上天,把外汇储备和黄金很快买光。 所以,国家必须通过资金操作,释放出足够的资金,将短期的Shibor打下去。 但是,这又意味着,对市场投放大量的资金。 而这些资金流入市场后,不仅仅将流入体制和实业,也会通过“溢出”和“管道”的传递效应,很快开始进入商品领域,引发生活必需品领域的大规模通胀。 而且,即使央行大量印刷货币,进行信贷投放,也不一定能够挽救一些资金链接近断裂的行业或者领域,反而加快资金进入生活必需品领域的过程。 因此,不论央行是继续卡死资金,还是大量进行货币投放,大量资金都随时可能进入生活必需品领域。 因此,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可能导致大规模通胀,那么央行的操作也越来越难了。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