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那点事:一人一梦一生不悔,揭秘王莽篡汉真相

  事实却是,他再三问过,还是没人继续附议,场面再次陷入僵局。
  哀帝不甘心,诱导道:“众位爱卿不必先自有了成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嘛。”
  丞相孔光闻得哀帝这样说,想自己作为主持行政工作的最高长官,再不说话于情于理不和,便上前道:“大司马是有德的,其德行未入仕之前即已名动天下。”
  孔光的意思很明显,我且不说同不同意他引退,只说他的德,这是事实,应该不得罪皇上吧,对王莽,更重要的是对太皇太后,也算有个交代。
  卫尉傅喜原想待师丹说过话再开口,但师丹不在,知师丹得罪了皇上不受待见,有好几次皇上召开的会议都不通知他了。
  正不知咋处,听孔光的意思分明偏向王莽,心中一时激愤,道:“臣附议丞相,臣以为大司马不仅有德行,操劳国事也勤勉有加,又肯主持正义,皇上应尽力挽留,以彰显皇恩浩荡,也不冷了忠臣的心。”
  余者皆有如此想法,只不知该不该说,见已有两人表了态,纷纷道:“臣附议丞相和卫尉。”
  “这个王莽,居然有如此的威望!看来,朕暂时还不能表现得太过。咋办呢?对了,我不妨以恩惠待他,让朝臣们嫉恨他,即便朝臣们不嫉恨他,只要他去了职,没有权力再拢络人,慢慢地也就没了影响力。”
  拿定了主意,哀帝道:“众位爱卿所言甚是,既是太皇太后的诏命,自然不能妄议,但虑及大司马勤劳国事有功,朕决定,赐大司马黄金五百斤,乘坐四匹马拉的安车,离职回家。回家后,派中黄门供他差遣,每十天赐御膳一次。”
  众人皆称善,王莽也满意。
  哀帝却又下旨:新都侯王莽操劳国事,坚持正义,朕本期望与他共同治理天下,太皇太后却诏令他引退,朕很同情他。现将黄邮聚三百五十户加封王莽,赐特进,朔日望日辱朝进见之礼如同三公。朕车驾出行,王莽可乘绿车随从。
  对于如此安排,王莽自是无话可说。但王莽所看重的,显然不是这些虚华的东西,虽然这些虚华同样让他舍不得。他隐隐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去找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竟避而不见。
  王莽的预感没错,两年后,由于少了他的干涉,傅太后、丁姬都称了尊号。
  这一日,朱博上奏道:“王莽之前不弘扬尊敬尊长的道义,贬低尊号,有损孝道,本当伏诛,幸蒙赦免,不应再享有爵位封地,请免去官爵,贬为平民。”
  哀帝道:“王莽毕竟是太皇太后的亲侄儿,不便罢免,让他回封地去吧。”
  其时,王莽正想应对之策。接到圣旨,王莽大脑里登时一片空白。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一刻不停地进了宫。
  太皇太后已经获知了消息,准确地说,她无时无刻地不在关注着局势的发展:由于她的妥协,皇上的势力日大。
  不过,她并不担心,因为皇上终究年少,他所推行的那些改革,譬如限田限奴令、禁郡国献名兽等,根本不用她说话,仅所谓的他的那些自己人,就让之全部变成了一纸空文。
  渐渐地,哀帝已先自失了锐气,转而一门心思地宠爱董贤。两人同起同坐,一日,董贤睡觉压住了哀帝的衣袖。唯恐惊扰了董贤,哀帝居然挥剑斩断了衣袖。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候,他又怎么会突然想起让王莽回封地呢?必又是董贤、朱博之流在拨弄是非。内侍很快就证实了她的猜想,她不由大怒:“这帮人渣,竟敢惑乱朝政,当真该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