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那点事:一人一梦一生不悔,揭秘王莽篡汉真相

  “大司马?那可是掌兵的。”哀帝一愣,暗想着,但心里的火直欲把他烧毁了,忙道:“好,就再加一个大司马,不过,你可得顺从朕。”
  董贤见目的已经达到,心里一松,身子也软了下来……
  太监过来传旨时,董贤居然也在想这事儿,闻得哀帝相招,心里实厌恶之,但哀帝毕竟给了他大富贵,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故作轻松地问道:“小崽子,不知皇上又有啥事呢?”
  传旨太监原是他的上官,但见他当下是哀帝的第一宠臣,闻得他竟如此称呼自己,心里恨死了他,却还是讨好道:“应该是大事吧。”
  《王莽那点事》http://book.tianya.cn/book/89225.aspx
  董贤反问道:“何以见得?”
  传旨太监道:“董大人现官居大司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研究的自然不会是小事。”说着,心里暗骂道:“狗东西,傲什么傲,你们之间的那点苟且之事儿,谁人不知?”
  董贤不知其所想,心里高兴,道:“哦,那就快走吧。”说罢,感觉这样不足以显摆自己,便又道:“唉,这个皇上,倒也不一定非要研究大事,屁大点儿事也要找咱口家商量。”
  哀帝原是有事儿找董贤商量的,但见他来了,早已把所要商量的事儿忘到了脑后,忙过来抱了他。董贤闭了眼,任由他摆弄。待他摆弄够了,问道:“皇上有事要吩咐微臣吗?”
  哀帝尽了兴,不由一阵心慌,颓废地坐了。闻言,猛地拍了一下额头,道:“是啊,颂扬王莽的奏折雪片一样飞进了宫里,可该咋办呢?”
  “这王莽可是前任大司马,他若回来了,我该咋办?可不能让他回来。”董贤一惊,暗自盘算着,撒娇道:“好不容易才把他赶出了京师,可不敢再让他回来。”
  哀帝为难地道:“不让他回来,恐怕不行啊。”
  董贤道:“皇上贵为天子,整个天下都是皇上的,有什么行不行的?”
  哀帝道:“朕虽贵为天子,但上天已发出了警告,朕也不能置之不理啊。再说了,群臣,甚至普通百姓,都在为他颂扬,朕总不能因此犯众怒吧。”
  董贤还是不愿,但想想也没有其他办法,便道:“叫他回来做啥,他原来是大司马,莫非要让微臣让位给他不成?”
  哀帝笑道:“当然不会,你可是朕的美人哪。”说着,轻轻搂了搂他的肩。
  他居然感到了一丝暖意,问道:“那,让他回来干什么?”
  哀帝道:“是啊,让他回来干什么呢?”
  董贤灵机一动,道:“就让他回来伺候太皇太后吧,这样既给了他恩惠,又显示了皇上的孝心,还可以不给他权力,岂不是一箭三雕?”
  哀帝赞道:“爱卿好计策,就这样定了。”说罢,又抱住了董贤。
  为了表达对他的感谢,董贤极力地迎合着他。待要渐入佳境时,哀帝突然又一阵心慌。心慌过后,竟浑身颤抖,酸软无力。
  “回京师伺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怎么了?她可是王家现在唯一的支撑,这个时候可不能没有了她。”接了圣旨后,王莽大急,马不停蹄地回京师去见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事情显然正在飞速地向着她所预料的方向发展;担心的是,如果任其继续乱下去,刘氏江山迟早要不保。
  “咋办呢?废掉哀帝?肯定不行。那样的话,后继无人且不说,势必要引起更大的混乱。清君侧?应该也不行,哀帝虽说已病得奄奄一息了,却仍然固执得要命。若是非要硬来,势必要跟他起冲突。
  难道哀家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氏江山垮掉?不能,绝不能,只要哀家还活着。可是,又该从哪里入手呢?别无他法,只能清君侧。
  清君侧,当然不能让哀帝有所察觉,只要他不知道,又怎么起冲突呢?怎么才能不让他知道呢?暂不动他身边的人。
  对了,先动他的祖母和母亲,这两拨人居然饿死鬼一样地贪,若是任她们继续贪下去,一旦羽翼丰满,再要去剪可就难了。动她们当然不能明着来,必须悄悄地进行。”
  想到这里,太皇太后蓦然记起,西域曾送给她一种药,说是这种药初服时毫无察觉,十个月之后,药才能起作用,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死掉。
  “何不就用这种药呢?可是,又怎么才能让她们悄无声息地服下呢?这两个跟所有贪婪者一样,贪得越多越多疑,唯恐有人害了她们。据说,她们现在除了自己谁都不相信,连吃饭喝茶都必须要下人先尝过。
  也就是说,纵使她们最亲近的人也无法下手,除非下手之人抱定了必死之决心。选谁呢?”
  太皇太后实在想不出,忍不住想:“若是巨君在就好了,他办法最多。”
  正想,但听太监一声尖叫:“新都侯王莽奉旨前来侍驾——”
  “咦,想啥来啥,看来这事儿能成。”太皇太后闻言暗喜,忙道:“快快有请。”
  说罢,两眼紧紧地盯着宫门的方向,但见王莽健步如飞地来了:“他清瘦了不少,目光却愈加坚定了,只不知意志有没有被磨光了,且待哀家探探他再说。”
  王莽也在观察着她:“她虽说憔悴了不少,身体却显然无恙。”王莽稍稍放了心,快步向前行礼道:“太皇太后万福金安。”
  太皇太后道了声“安”,问道:“新都侯几时到的京师?”
  王莽道:“刚到,因为圣旨说的不甚明了,臣担心太皇太后,没敢停留,径直进了宫。”
  太皇太后“哦”了一声,不再客套,问道:“不知新都侯对眼下的时局怎么看?”
  王莽道:“臣虽说奉旨回了封地,但臣不敢有一时一刻忘了朝廷,忘了太皇太后。依臣看来,现已混乱不堪,到了该彻底整治的时候了,只是巨君手中无职无权,恨不能为朝廷效力。”
  太皇太后闻言,心里高兴,问道:“倘若危及生命,新都侯也肯吗?”
  王莽坚定地道:“只要能还大汉清明,王莽宁肯粉身碎骨。”
  太皇太后赞道:“新都侯好志气,果我大汉之栋梁。”说罢,见王莽还欲再说,又道:“新都侯且附耳过来,听哀家说。”
  王莽知事涉机密,心下感动,忙凑了过来。但听太皇太后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又问道:“新都侯可曾记清了?”
  王莽道了声“是”,匆匆告辞而去。
  王莽径直回了家,回到家里,他仍跟做梦一样,待用凉水洗过才慢慢地冷静了下来。
  “看来,太皇太后终于忍无可忍了,太皇太后忍无可忍了,就是咱反攻的开始。”想着,他感到自己没有理由不兴奋,但他努力地压制着自己的兴奋,想:“太皇太后交代之事,并不易做,不易做也必须做,可是,该咋做呢?”
  蓦然,他记起了小兰。
  小兰是他曾经救过的一对落难夫妇的女儿:那年,天下大旱,难民蜂拥而至。王莽刚刚受了皇封,出于义举,收留了十对落难夫妇,小兰的爹娘便是其中的一对。有感于王莽的举动,其他的富户也纷纷跟着收留难民。这事儿曾一时传为美谈。
  因此,每逢灾年,王莽必要收留十对落难夫妇。俗话说,人祸大于天祸。因为朝政腐败,灾年必多。至此时,王莽已收留了上百对落难夫妇。
  对于这些落难夫妇,王莽不似其他富户那样强迫为奴而后进行买卖,而是把自己的封地分给他们耕种。实在不愿耕种的凭自愿进入王家为奴,而且这些家奴绝对不进行买卖。这些人心中感念,自要不问情由地维护王莽。
  随着职位的不断攀升,单靠收买来获取各方面的消息,显然已无法满足王莽的需要,而且收买也极容易泄露而招致反对。王莽便从这些夫妇的子女中择其聪明伶俐者,赠送给王公贵族们。王公贵族们自以为得了便宜,岂不知他们从此对王莽而言再无秘密可言。
  小兰是在刘欣被成帝收为养子时,王莽送给定陶王府的,现已成为共皇傅太后的贴身侍婢,备受信赖。
  念及此,王莽自得地笑了笑,起身去找小兰。
  这种事儿,王莽通常都是要亲自去做的,他不想任何人抓住自己的把柄:现在的人哪,干别的不行,抓尾巴的功夫倒是日见炉火纯青了。
  再说小兰,因为感恩,刚进定陶王府时,自然要把定陶王府的消息无一遗漏地报告给王莽。但随着跟共皇傅太后和丁太后的感情日深,小兰渐渐地感到不妥。正纠结,王莽又来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