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热炒”了好多年的上门保养、洗车服务,痛点难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行业规则?



双十一,对于汽修行业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毕竟,在新零售模式驱动下,轮胎、机油等产品也开始和其他快消品一样,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前后迎来大爆发。

于是,大家能看到路边有些汽修店开始排起长队,店里仓库堆满了客户在电商平台上下单购买的轮胎、机油等产品,需求的大爆发导致门店订单,甚至有媒体报道堵塞周围交通的极端案例。
此时,我们如果不想去门店排长队,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让技师上门来做服务了。既省了时间成本又节省了开支,上门保养、洗车等服务可谓是直接解决了多个痛点。于是,这种服务模式被迅速炒作,各类线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然而那么多年过去了,这种上门服务更像是昙花一现,还在坚持做的企业寥寥无几。究竟是有什么问题呢?
01
场景有限制,服务质量层次不齐
和所有O2O上门服务的出发点一样,上门保养也是为了解决目前的一些行业痛点而产生的。其实,上门保养、洗车等服务并不是这些网络平台发明的。大概10年前就有一些主机厂的4S店和一些有实力的社会修理厂尝试过这种服务。
那时候大家为了能吸引到客户,地推发传单的地推手段被利用起来,商场、地库、园区等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上门服务广告,但这种火热劲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逐渐消失殆尽。

小编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两个很有对比性的案例,来自于同一个网络平台做的“上门保养”服务,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A案例: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做上门保养,后在师傅的建议下,顺便做了节气门清洗,但保养结束后,车辆出现了故障,首先是打火困难,随后在怠速时剧烈抖动,偶尔还伴有金属撞击的声音。
之后,消费者和施工的师傅以及该网络平台多次协商,但就是拒绝赔付。最终,消费者只能前往品牌4S店修理,花了近千元才完全修复故障。一怒之下,消费者因平台拒绝支付维修费用而向315投诉,最终平台迫于压力支付了赔偿款。
B案例:同样在该平台的微信公众号里的小程序预约小保养并下单,技师在到达之前电话确认上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到达车主小区之后,开始保养。
据消费者描述,整个保养过程耗时差不多半小时,技师操作专业,沟通顺畅,服务完成后车辆没出现任何故障,是一次不错的上门保养初体验。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门保养虽然看起来是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但服务却很难标准化。互联网+汽修服务的模式,不是一个手机APP就能做起来的,汽修服务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场景,这是不同于其他一些O2O上门服务的。
小编曾经采访过几位在汽修行业深耕多年的老板和店长,在他们看来上门做维保服务是个伪命题,自己也曾经想过给一些自己的VIP客户提供类似的服务,但最后都以“上门取送车保养”的服务模式代替了,关键点就是在于这个服务所需要的固定场景。
举例子来说,技师在上门服务时无法使用店里的举升机、照明以及精密的监测仪器,虽然现在有很多便携式的监测设备,但精准度和可靠度却无法保障。
另外,维修工在上门服务时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考验这位维修工有没有丰富的经验来提供应急的解决方案。一旦发生客诉,消费者在网络上发布消息产生的舆情,那需要额外花费很多精力和成本去平息,有点得不偿失。
02
上门服务只是补充,并不能替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服务模式显然算不上成功,尤其是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给“补贴获客,补贴黏客”的O2O上门服务项目狠狠一击,尤其是洗车和保养更是出现了最坏的情况:出局!
甚至还有多家曾经在行业内拥有不少声量的O2O上门洗车、保养的平台传出了倒闭、圈钱跑路等负面消息。

一时间,行业内有几种人,看笑话的看笑话,忙着追债的追债,而被割了韭菜、买了各种年卡的终端消费者,只能走上漫长的维权道路。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在拿了平安创投2000万美元融资的E洗车被列上O2O死亡名单时,就有很多行业大佬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其中有一位就指出:上门保养不是一个边际成本趋向于0的概念,有店、有员工、有费用,这决定了价格战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无法靠价格和城市拓展来驱动,所以这种模式只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各种痛点打击,以及行业本身的竞争带来的冲击。
对此,目前行业内对O2O上门维保服务的一个普遍的评价就是——的确是有这类需求存在,但只能作为线下渠道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能完全替代到店维保服务。
总结一句,小编认为,这种植根于“懒人经济”的上门维保服务始终会存在,但它是一种非常重线下的运营模式,在企业疯狂融资和补贴的风头过去之后,能在市场中留下的企业其实是凤毛麟角的。
我们要时常记得当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博湃养车”案例,切勿让资本冲昏了头脑,毕竟这个体量巨大的实体经济行业是需要时间沉淀的,O2O上门模式仅仅是一种获客方式,核心还是在于“服务”二字。
回顾
3年月产值从30万做到200万,这家店做了什么转型?
爆了一条胎,维修结算费用14万!行业乱象何时休?
7000多家中石化易捷入局后市场,你怕了吗?
促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