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战斗民族被痛殴的那一场克里米亚战争

  这个草根曾经发过,但是被小编给删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草根给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永远的草根“的二维码?现在重新贴出来,跟大家分享。

  前些年普大帝策划克里米亚公投,把克里米亚从乌克兰肢解出去并入俄罗斯,让克里米亚这个原本生僻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热门词儿。也确实克里米亚对俄国来说地位十分重要,俄国人也花了大把人力物力经营于此,俄罗斯族还占了当地人口的大部分,回归俄罗斯也不是毫无道理,只是方式方法存在些问题,就是说总得讲个规矩,不能先入洞房再办手续不是?草根写这些东西不是想给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评评理判断判断是非,而是想给大家说说历史那一场名叫“克里米亚战争”的战争,让草根就给大家说一说这咱中国人大都不太熟悉的克里米亚战争。

  要想说清楚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当年的“东方问题”说起,从老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说起。想当年亚洲的版图上有两个老大帝国,一个是我大清,再一个就是奥斯曼土耳其。草根找了张1683年时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疆域图,给大家看看鼎盛时期的这个老大帝国,疆域有多么辽阔。图上草根用红色标出的那块地方,就是咱们要讲的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克里米亚半岛。1683年地图上的克里米亚,是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辽阔疆域的一部分,由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一个藩属国克里米亚汗国统治着。
  
  全盛时期的土耳其吞并了巴尔干半岛、匈牙利、高加索和中东,甚至逼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而土耳其人也的确尝试过拿下维也纳,把伊斯兰教的旗帜插到欧洲的心脏,这项伟业只是险险地没有成功。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老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早已是虚弱不堪,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内忧怎么讲?大家都知道奥斯曼土耳其是个穆斯林国家,鼎盛时期一路向西,于占领君士坦丁堡灭了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后,继续高歌猛进,占领了大片原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治下不少基督教臣民。基督教徒在穆斯林的统治下自然心有不甘,反抗的烈火从来就没有完全熄灭过。而此刻伴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实力的衰落,巴尔干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斯拉夫民族主义兴起。以往奥斯曼朝廷强大时倒也弹压得住,此时衰败虚弱,维稳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加上外部敌对势力的各种纵容挑唆,不但基督教的希腊获得了独立,连穆斯林的埃及也趁机分家另过。周边列强也没闲着,法国割走了阿尔及利亚,奥地利抢去了匈牙利,俄国更不用说了,不但什么克里米亚早已被俄国吞下,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势力已经进入黑海周边地区和多瑙河三角洲。在周边各个列强的打击下,老大帝国奥斯曼的边界不断退缩,其中最亡土耳其之心不死的,要算是沙皇俄国了。在俄国人的挑唆下,土耳其治下的斯拉夫人认为俄国人是他们的解放者和天然盟友,这让俄土两国摩擦不断,成为当年有名的“东方问题”。
  说起沙皇俄国跟奥斯曼土耳其的关系,那可谓是国仇家恨集于一身,两家最早正式开打还要回溯到1568年。打了这么多年仗,没仇也打成有仇了,有仇还要打成血海深仇,可家恨怎么讲?说来话长,那一年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拜占庭灭国不久,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个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嫁给了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东罗马帝国灭亡了,同为东正教的莫斯科大公国,自以为从此继承了罗马皇帝的法统,以拜占庭帝国的后人自居。如同刘皇叔要匡扶汉室一样,沙皇俄国一门心思想的也是复兴拜占庭帝国,把穆斯林土耳其人打回老家去。几百年来两家不停地打,本文打算说的克里米亚战争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第九次俄土战争”,从这个名字上大家就能明白两家这冤仇有多深了。

  当然有同学说了,即便没仇没怨,俄国人能放过你?你说跟俄国接壤的国家,哪一个没有让俄国人入侵过?说这话的人一看就是了解俄国人的。大家想想,历史上搞侵略扩张登峰造极的是哪一个?当然是成吉思汗的蒙古人,曾经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被蒙古人统治了250年的俄罗斯人,最好地继承了蒙古人的衣钵。欧洲国家至今还称俄罗斯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孙”、“白皮肤的蒙古人”。有句欧洲俗语是这么说的:“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意思是剥开一个俄罗斯人,就会看见一个鞑靼人(蒙古人)。鲁迅先生也说过,俄国人比咱们更有资格说“我们成吉思汗”。更何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还有一个让俄国人欲罢不能的理由,那就是他们扼守了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

  话说早年间,无论莫斯科公国也好,沙皇俄国也好,都只是个内陆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要能够控制海洋。这样的榜样从来都不缺乏,从西班牙到葡萄牙到荷兰,一直到眼下的大英帝国。俄国人也要有样学样,获得出海口进而统治全世界。然而,费劲气力打败瑞典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后发现,这个地方太糟糕了,一年中有半年冰冻着无法航行,于是转头向南,寻找不冻的港口。南面拿下亚速海后一阵激动,激动过后发现这亚速海是个内海,只有一扇大门朝外开着叫做刻赤海峡,还得拿下扼守刻赤海峡的克里米亚半岛,才能从里面出来。又经过一番努力,通过痛殴土耳其,终于从亚速海出来进入了黑海,又悲催地发现,原来这个黑海也还是个内海,这个内海也只有一个口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地中海,这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把着这扇门的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唉,革命尚未成功,土耳其仍需敲打啊!这个继续敲打土耳其的重担,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就落到了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的身上。

  

  沙皇尼古拉一世1825年继承俄国皇位,同时领有波兰国王和芬兰大公。尼古拉是一个意志坚决,努力进取的君主。上任伊始,就开始了同波斯的战争。1826-1828年间的俄罗斯-波斯战争(Russo-Persian Wars) ,沙皇俄国夺取了波斯帝国在内高加索地区的最后领土,也就是今天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两个国家的疆域。同波斯帝国的战争还没结束,趁着希腊要独立的当口,沙皇又投入到同土耳其的战争中,这就是1828-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战争。此战俄国大获全胜,土耳其不得不签署《阿德里亚诺条约》 (The Treaty of Adrianople),重申了对塞尔维亚自治权的保证,并同意了希腊的自治,还允许俄罗斯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直到奥斯曼帝国支付大量赔款。

  沙皇尼古拉是个极端保守的人,打拿破仑时代,俄国就获得了欧洲宪兵的名声,尼古拉本人也热衷于充当欧洲的宪兵的角色,对欧洲开始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极为反感。这也难怪,他刚一上任就发生了要剥夺他权力的十二月党人暴动,他自己就说,我就是什么宪政和民族主义的的人,神圣的俄国同这些东西势不两立。为此,当匈牙利人拉约什•科苏特(Lajos Kossuth)打算在奥地利境内的匈牙利建立一个共和国的时候,沙皇1849年立即出兵灭了这个共和国,把政权还给了奥地利。他毫不掩饰他的想法,要把他的主张和俄国的势力加诸于整个欧洲。他跟奥地利和普鲁士达成共识,要消灭革命的萌芽。不过在1851年的时候,沙皇更大的兴趣在于肢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不过此时已是十九世纪中叶,世界已然全球化,俄国沙皇和土耳其苏丹之间的是是非非,可就不是过去简简单单的两家的关系,有两个大国绕不过去,那就是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

  接下来请看《英法的态度》。
  上篇《东方问题》里面咱们提到,俄土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是绕不过去,这两个国家在土耳其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国势可谓是如日中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祥,殖民地遍及全球,皇家海军统治着整个海洋。您要是想在国际上搞点儿大事儿,得不到超级大国大英帝国的首肯,怕是没什么好结果。沙皇尼古拉一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想也好办,咱拉上大英帝国一块把土耳其给分了不就成了?怎么说咱跟大英帝国也有着鲜血凝成的友谊不是?想当年俺们一起打败了拿破仑……。于是从打1844年起,沙皇就给英国政府发送秘密外交照会,邀请英国一起探讨如何瓜分土耳其的方案,但英国方面一直没有积极回应。沙皇并不死心,以后逮到机会就跟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提这个事,说你看那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然病入膏肓,咱们得对这个形势有个准备,贵国政府觉得咱们咋样把土耳其大卸八块比较合适?贵国打算要哪块给俺们留哪块?对土耳其生死存亡的问题,英国人的想法显然跟俄国人不大一样。英国人对俄国人的打算心知肚明,也知道,事实上的确如沙皇所言,奥斯曼土耳其这个西亚病夫正在衰亡,但是英国人有自己的算盘。

  英国人的想法是,哪块土耳其人的土地都不能给你。你占了土耳其人的巴尔干,就打开了进入欧洲的大门,整个南欧都可能落入你手。拿下君士坦丁堡和海峡,你的黑海舰队就能进入地中海,不但会挑战我在地中海上的霸权,连我大英帝国的印度都可能受到威胁。大家打开地图看看,就知道这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了。想当年咱中国买了艘旧船瓦良格号,搞了多少年拖不回来,卡就卡在土耳其那里。土耳其扼守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黑海通往外面的唯一门户。如果俄国人取得了这个地方,就为俄国的黑海舰队打开了通往地中海的大门,海上霸主大英帝国肯定不喜欢这个局面。对英国人来说,这扇大门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就相当于掌握在英国人手里。弱势的土耳其人为了自保,必然会极力讨好大英帝国,让奥斯曼土耳其垂而不死,才最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这点便是俄英双方在“东方问题”上分歧的根本所在。

  英国是这样想的,那么法国人是怎么想的呢?法国人跟俄国人也有矛盾?还是法国人爱土耳其人?要来趟这个浑水。
  法国人跟俄国人还真有矛盾,说起这法俄之间矛盾的来由,那就要扯得更远了,扯到俄国和土耳其发生恩恩怨怨之前。话说公元四五世纪的时候,随着罗马帝国的长期衰落,基督教也产生了分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把首都迁到了拜占庭(Byzantium),基督教的领导们也跟过去了一半,一时基督教领袖出现了俩,一个留在西边的罗马,一个跟着皇帝来到了拜占庭,彼此成为分庭抗礼的对手。到1054年的时候分歧严重得不可调和,留在罗马的大主教干脆宣布开除东边那位大主教的教籍。东边的大主教一看,嗬,你有什么资格开除我的教籍?我才是正统好吧?于是东边的部分自立门户,成为希腊正教派或者叫东正教,就由跟着皇帝来到君士坦丁堡那一派的大主教领导。西面留下的部分的由教皇领导,成为天主教派。虽然名字里面没有一个“正”字,但您要说罗马天主教不是正统,那不论是教皇本人还是天主教徒都不会答应,两个基督教就此掐了起来。
  
  穆斯林土耳其拿下君士坦丁堡打开了通往欧洲的大门,夺取了广阔的原属东正教的领土。一开始,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对东方的基督徒相对比较宽容,不但让东部的教会繁荣起来,还让东正教在北面的俄罗斯发扬光大。很快俄罗斯就成为东正教最大的团体,继任的沙皇认为他们继承了拜占庭的衣钵,是东正教的保护者。

  1690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为了分化瓦解基督教拉拢法国人,就把基督教圣地拿撒勒、伯利恒和耶路撒冷的统治权交给了罗马天主教会。1740年甚至同天主教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达成了一个协议,明确了天主教在巴勒斯坦的权力,圣地的那些老教堂都成了天主教堂。

  虽然说基督教圣地的统治权被苏丹交给了天主教会,但是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几百年来,无数虔诚的俄国人不远万里,前往巴勒斯坦的圣地去朝圣。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穿过库尔德斯坦和叙利亚,来到巴勒斯坦,历尽千辛万苦,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那些法国天主教徒对圣城的虔诚,可就远远比不上俄国的东正教徒了,他们来圣城就像是观光旅游,走走看看写写微博发发朋友圈就完了。到了十九世纪,随着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西欧人的思想越来越世俗化,宗教的思想也越来越淡漠。于是这几百年来,实际上主要是东正教的教会出钱出力维护着圣地的教堂。前面说了,最大的东正教团体是俄国人,沙皇自认为是东正教的保护人,当然对圣地的保护权责无旁贷,这便是法国人和俄国人矛盾的由来,是不是扯得相当远?
  信众虔诚度可以有差别,两个教派的教士们可不敢懈怠。既然名义上圣地归天主教管,教皇自然要任命一位大主教在那里,但是这位主教一直是名义上的,因为他一直住在罗马,根本就没去圣城耶路撒冷。但是1847年,前一年当选的教皇庇护九世(Pope Pius IX)要求主教必须长住耶路撒冷,因为1845年,东正教的主教住到了耶路撒冷。两边的教士们都到了圣地,矛盾就明面化了。教士们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和正宗,在圣殿的争夺上就不能不尽力,争执起来不光文攻还要武卫,武卫起来不只是动拳头,还要抄家伙,比如烛台什么的还有供奉耶稣的圣器,一时斯文扫地。教士们打打架倒也无关紧要,顶多算是个治安事件,然而1852年的时候两边的皇帝要掺和进来事情就要闹大了。

  沙皇想把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东正教保护起来,宗教是面儿上的理由,觊觎土耳其的土地特别是那个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里子的缘由。而这,法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就不能同意,您说拿破仑?
  
  此拿破仑非彼拿破仑,此拿破仑是彼拿破仑的侄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民选总统。不过此时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已经解散了议会,打算把法兰西从第二共和国变成第二帝国,自己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要从总统变为皇帝,当然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法国再怎么世俗也是个天主教传统的国家,争取到广大的天主教徒,才能团结大多数,完成成为一代帝王的伟业。再说,你沙皇不是瞧不上我吗?我就是要给你找找别扭看,不蒸馒头也要争这口气。于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决定在巴勒斯坦干出点儿漂亮事儿,把圣城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打算怎么做呢?请看下期《法俄较劲》。
  上篇《英法的态度》里面咱们提到针对土耳其的“东方问题”,英国和法国跟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还打算在其中的圣地问题上做做文章。于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便命法国驻土耳其大使拉瓦勒侯爵(Marquis de Lavalette),请土耳其政府遵守1740年的协议,确认法国在圣地拥有“保护权”。同时拉瓦勒也暗示了,法国的请求是有大炮在后面背书的。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可把个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气得,你个西亚病夫竟敢出尔反尔,于是命令装有90门大炮的蒸汽战列舰查理曼号(Charlemagne)穿过达达尼尔海峡,给土耳其人上上课。这一举动不但吓住了苏丹,惹恼了沙皇,还惊动了英国人。为啥惊动了英国人呢?因为这一行动违反了1841年签署的《伦敦海峡公约》(London Strait Convention),公约要求达达尼尔海峡不准军舰通过,法国这是违反公约啊!

  十九世纪是个强盗的世纪,谁拳头大谁就是爷,讲究的就是炮舰外交。这一招果然见效,土耳其人怂了,再加上法国人诱之以利,苏丹赶紧宣布圣地属于罗马天主教。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这让他很是高兴,也让沙皇尼古拉很不高兴。沙皇可不想就这么算了,他觉得这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侮辱,也是对他保护下几百万东正教徒的侮辱,他要把这一局扳回来,哪怕是动用武力。
  上篇《英法的态度》里面咱们提到针对土耳其的“东方问题”,英国和法国跟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还打算在其中的圣地问题上做做文章。于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便命法国驻土耳其大使拉瓦勒侯爵(Marquis de Lavalette),请土耳其政府遵守1740年的协议,确认法国在圣地拥有“保护权”。同时拉瓦勒也暗示了,法国的请求是有大炮在后面背书的。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可把个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气得,你个西亚病夫竟敢出尔反尔,于是命令装有90门大炮的蒸汽战列舰查理曼号(Charlemagne)穿过达达尼尔海峡,给土耳其人上上课。这一举动不但吓住了苏丹,惹恼了沙皇,还惊动了英国人。为啥惊动了英国人呢?因为这一行动违反了1841年签署的《伦敦海峡公约》(London Strait Convention),公约要求达达尼尔海峡不准军舰通过,法国这是违反公约啊!

  十九世纪是个强盗的世纪,谁拳头大谁就是爷,讲究的就是炮舰外交。这一招果然见效,土耳其人怂了,再加上法国人诱之以利,苏丹赶紧宣布圣地属于罗马天主教。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这让他很是高兴,也让沙皇尼古拉很不高兴。沙皇可不想就这么算了,他觉得这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侮辱,也是对他保护下几百万东正教徒的侮辱,他要把这一局扳回来,哪怕是动用武力。
  《东方问题》那篇里咱们就介绍过,俄国同土耳其干仗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之前一系列俄土战争的结果,就是俄国的领土越打越大,土耳其帝国的疆域越打越小,往往都以割地赔款作为结束。既然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只要俄国人有决心,就能收拾土耳其让苏丹就范,那么1853年俄国没有理由不再证明一次。于是沙皇命令俄第四和第五军团,沿着多瑙河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边界动员起来。同时俄国外交大臣内斯尔罗德伯爵(Count Nesselrode)正告土耳其,他的国家不能接受如此侮辱,如果你不能给俄国人以公正的对待,那就准备战争吧!

  当然,外交大臣内斯尔罗德伯爵不是莽莽武夫,他深知土耳其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土耳其问题上不可轻举妄动。如果因为土耳其的问题跟法国会打一仗的话,俄国将会独自面对列强,不会有一个盟友出面支持俄国。想想看吧,普鲁士在土耳其毫无利益,奥地利即便不支持土耳其,最多也就是采取个中立政策。毕竟俄奥两家都在打土耳其巴尔干领土的主意,俄国人多占一份儿,奥地利人就会少一份儿。而英国人保土耳其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把英国人再扯进来这仗就打大了,英法加上土耳其的海军,会迅速打垮俄国海军。然后俄国门户大开,仗就要打到俄国自己的土地上了,这个局面绝对不可以接受。一定要用外交手段搞定法国,消除法国对土耳其朝廷的影响,同时争取土耳其盟友英国的支持。于是内斯尔罗德劝告沙皇,还是应该用其它的办法搞定土耳其,动员军队只是为了获得外交方面的好处,可不敢真打。

  您说内斯尔罗德伯爵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沙皇本人如何看呢?沙皇当然认为有道理,不过沙皇还认为自己能搞定英国。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
  话说那是1844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访问英国,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皇的热情接待,女皇甚至称赞沙皇是“强人中的强人”。当然作为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女皇的称赞不足以维持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沙皇也确实不能理解为啥英国的政治家们要听选民的,要对议会负责,当女皇是摆设?不过管他呢?英国国内政治如何运作是他们自己的事儿,沙皇关注的只是英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那一年担任英国首相的是罗伯特•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 2nd Baronet),外交大臣是第四任阿伯丁伯爵乔治•汉密尔顿•戈登。沙皇见他们的时候,自然提及了土耳其即将灭亡,咱们要有所准备这样的话。但是英国首相皮尔爵士和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都没接这个话茬,最后双方只是签署了一份备忘录,英国“精神上”支持俄国对东正教和圣地的合法保护,认为俄国采取这样的保护行动无需咨询法国的意愿。’

  
  英国首相阿伯丁伯爵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几年后的1852年,阿伯丁伯爵当选为英国的新任首相,沙皇尼古拉自然希望沙皇的老朋友,阿伯丁伯爵能继续其亲俄反法的基调。沙皇当然有理由这样期待,阿伯丁伯爵对法国人并不信任,前不久阿伯丁伯爵还向俄国驻英国大使布朗诺夫(Brunnov)表示过疑虑:这个拿破仑到底想干什么?想学他叔?此外,阿伯丁伯爵不喜欢奥斯曼土耳其这个腐朽帝国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我鄙视土耳其人,”他这样说奥斯曼土耳其,“因为我认为他们的政府是世界上最邪恶和最压迫的。”所以啊,当基督徒的生命受到威胁时,阿伯丁伯爵会支持他们反对俄罗斯?

  布朗诺夫大使告诉沙皇,前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会主导外交政策,这让沙皇尼古拉相信他有机会在伦敦和巴黎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孤立法国。

  此时的英法关系如何呢?众所周知,英法是世仇,其打仗历史源远流长,一直流到最近的围殴拿破仑。对法国新近上台的这位路易•拿破仑,英国人从官方到民间都不待见。媒体一提到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使用的形容词都是骗子、小人、投机者、屠夫、强盗,反正把他们能想到的文明骂人话,全给咱们这位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加上了。1851年双方关系很糟,1852年也未见好转。

  不过咱这位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以大局为重,深知搞好同大英帝国的关系乃重中之重,于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经常邀请一大票英国政界人士,去他的爱丽舍宫共进晚餐。自然,这些出席拿破仑晚宴的人,回来后又遭英国媒体一通臭骂。但是,但是但是,几个月后,两国关系即将迎来重大转机,他们发现他们需要友好起来面对共同的利益,起因就是俄国。 那俄国人都干了些什么事儿,让这两个仇敌团结一致了呢?
  上篇《法俄较劲》里面咱们说了法国跟俄国在土耳其较上了劲儿,法国赢了一合,沙皇发誓要扳回来,那么沙皇尼古拉打算怎么做呢?

  沙皇尼古拉是个意志坚定的行动派,光耍嘴皮子不是沙皇的风格。尽管知道了英国人的态度,沙皇还是决定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必要的时候不惜斥诸武力。1853年1月7日,他拟定了一个军事计划,打算抢在英国和法国能够采取干预行动之前,武力搞定土耳其。行动包括派遣一支由28艘军舰和32艘运输船组成的舰队,远征博斯普鲁斯海峡。预计要搭载的包括骑兵和炮兵在内的16,000名士兵,以及他们的全部给养,都已经集结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随时准备出发。然而,沙皇的大臣们都劝主公千万不能这样干,这样的话全欧洲都会反对我们,看来内斯尔罗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俄军总司令官帕斯克维奇公爵(Count Paskevich)说要不咱们这样,出兵巴尔干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这些个公国,压土耳其答应咱们的要求。

  沙皇一想这办法不错,英国人关注的是海峡,对宗教圣地东正教权益什么的,本就是无所谓的态度。英国人不掺和,法国也不大会单独出面保卫土耳其。况且这办法还有成功的先例,想当年黑山闹独立的时候,奥斯曼土耳其准备出兵镇压,奥地利立即派莱宁恩(Leiningen)元帅率领外交代表团,前往君士坦丁堡进行交涉,要求土耳其人撤出黑山,并且要求土耳其人在知会奥地利之前,不得动用任何军队。与此同时,奥地利军队也是进入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Dalmatia)以示威慑。土耳其人一开始还拒不退让,但是莱宁恩元帅一威胁要退出谈判,土耳其人立马就怂了,乖乖地退出了黑山。这件事给了沙皇尼古拉两点重要启示:首先在那次行动中俄国支持了奥地利,相信这次奥地利也会投桃报李;其次这件事充分证明了只要足够强硬,土耳其终究会屈服。
  
  缅希科夫亲王

  有鉴于此,沙皇尼古拉决定照方抓药,也派一位老将军前往土耳其,选出的这位老将军就是缅希科夫亲王(Prince Alexander Sergeyevich Menshikov) 。1月28日沙皇授予缅希科夫锦囊妙计,说一定要土耳其人在圣地问题,还有东正教教徒的权益方面完完全全满足俄国的要求,否则立马就走不跟他们多废话。只给土耳其人三天时间改变主意,如果土耳其人还执迷不悟,不妨把俄国的军事准备情况吐露给他们。反过来,如果土耳其人接受了俄国的要求,俄国可以同土耳其结成针对法国的秘密同盟,保卫土耳其。此外,缅希科夫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跟土耳其商谈两国高加索地区的划界问题。
  为了让土耳其人确实了解俄国的所有要求,内斯尔罗德给了缅希科夫三封信,要他交给苏丹的大臣默罕默德阿里(Mehemet Ali)。第 说明了沙皇的意图,第二封信包含条约草案,第三封信要求同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会建立一种特殊关系,把俄国的影响深入到土耳其帝国境内。俄国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圣地的管辖权了,还要完全掌控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会。
  
  俄国外交大臣内斯尔罗德伯爵

  派老将军缅希科夫亲王去进行外交谈判,在当时便充满争议。六十六岁的缅希科夫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但是处理起错综复杂的外交问题,却不见得合适。即便真的非要派军人去谈,另一个人似乎是更好的选择,那就是阿列克谢•奥尔洛夫(Alexei Orlov)。奥尔洛夫是什么人呢?1833年的时候,是奥尔洛夫跟土耳其人谈成了《互助条约》(Treaty of UnkiarSkelessi),内容是俄罗斯对土耳其提供军事援助,作为交换,土耳其允许俄罗斯舰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自由通行。同时在俄国遭受侵略的时候,关闭这两个海峡。这个条约显然对俄国大大有利,海峡成了土耳其人为俄国把守的大门,俄国人想出就出,列强却不得进入,这当然不能为世界警察大英帝国所接受。于是1841年英国牵头搞了个《伦敦海峡公约》(London Straits Convention),把这个约给废了。

  奥尔洛夫在谈判上有一手,知道进退取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软什么时候应该硬,知道不必急于让土耳其人答复,会玩等待的游戏。他对自己的能力也很自负,甚至跟英国大使西摩说,沙皇没有派他去是个大错:

  “毫无疑问缅希科夫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他墨守成规,并且多疑,不是一个外交家。他不知道变通,太拘泥于给他的指令。”

  西摩倒也同意奥尔洛夫,不过并没有把获得的消息详细及时地报告给伦敦,没有把缅希科夫出访土耳其当作一件很大的事儿。

  沙皇也曾考虑过奥尔洛夫,但是后来给他另派了任务。或许沙皇觉得这本就不是一场外交谈判,而是去下最后通牒,要的就是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你看人家奥地利就是元帅出马马到成功。沙皇给了缅希科夫处理的全权,“如果土耳其人不让步,就威胁摧毁君士坦丁堡占领博斯普鲁斯海峡。”当然,沙皇也批了一笔经费给缅希科夫,让他该打点的地方打点。软硬兼施是俄国人对土耳其人的传统做法,屡试不爽。
  2月16日缅希科夫亲王乘坐雷公号抵达君士坦丁堡,开始往外掏锦囊同土耳其人谈判,事情立刻惊动了英国大使馆。此时英国大使并不在君士坦丁堡,大使是新近重新出山的斯特拉特福子爵(1st Viscount Stratford de Redcliffe),此时子爵还在赴任的路上,临时负责的是休•罗斯(Hugh Rose)上校。罗斯上校马上向英国外交部做了汇报,说事情可能要有麻烦。

  在缅希科夫到来之前,俄国驻土耳其大使向英方通报了他来访的目的,说是来解决所有同土耳其之间的问题,包括高加索地区的划界等等,俄国会及时向英国通报情况,但没透露具体细节。但是自打亲王到来之后,俄国人就不再理会英国人了,因为谈判涉及“机密”,英国人感到受到了冷落。
  
  英国使馆临时代办休•罗斯上校

  罗斯上校觉得大使不在刚好是个表现的机会,如果他表现突出,获得提拔升迁自然不是难事。他开始发动他的情报网打探消息,希腊教会方面说,缅希科夫的主要使命,是解决圣地问题,以及保护土耳其帝国治下的东正教徒的合法地位。罗斯不相信缅希科夫来仅仅是为了个圣地问题,怀疑俄国人打算逼土耳其人签个更大的不平等条约,就像上次奥尔洛夫的《互助条约》那样,单独给俄国人好处。很快他的怀疑得到了证实,俄军沿着边境开始集结,果然是要玩大的。罗斯担心如果土耳其人没有满足缅希科夫的要求,俄国人就可能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3月7日他给伦敦的报告中说,俄军第五骑兵军团在丹嫩伯格(Peter Andreivich Dannenberg)的指挥下正在开向摩尔多瓦边界,俄国人的目的看起来不那么简单,并且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势。

  罗斯把他的担心也告诉了法国人,刚巧这时候法国大使也不在,文森特•贝内代蒂(Vincente Benedetti)也是临时负责。罗斯和贝内代蒂两人找到土耳其首席大臣默罕默德•阿里(Mehemet Ali),阿里告诉他们说情况很不妙,俄国人正在逼土耳其人就范,一旦苏丹顶不住土耳其的独立完整就要受到影响。以他的经验,苏丹很快就会像以往一样,在威胁面前屈服。他请求英法两国赶紧派舰队来支持土耳其,不过,阿里说,可能来不及了,英法舰队赶到之前就会木已成舟。

  随后又一个情报证实了阿里的说法,除了俄军在沿着边境继续调动,又有几艘俄国军舰来到君士坦丁堡,带队的是俄国黑海舰队副司令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科尔尼洛夫(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орнилов),一同前来的还有一大票高级军官,这是在搞战前侦察?这一切都让罗斯确信,如果俄国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俄国便会对土耳其发动海陆联合打击。情报汇集到一起,罗斯觉得他应该立即从地中海舰队调动军舰,来土耳其水域给苏丹撑腰。他打报告给外交大臣克拉伦登勋爵(Lord Clarendon)说,他已经命令地中海舰队的军舰离开马耳他,前往土耳其的维拉湾(Vourla Bay)集结。地中海舰队的六艘军舰,是离土耳其最近的英国皇家海军力量,希望能来得及。

  到底英国军舰及时赶到了吗?请看下篇《英国人无所作为》。
  前面咱们说到英国大使馆临时负责的罗斯上校,命令地中海舰队立即派军舰到土耳其海域,为苏丹撑腰。不过当时通往伦敦的电报线路,只铺设到贝尔格莱德,到君士坦丁堡这段还需要其它联络方式,于是罗斯赶紧派海军军官约翰•海(John Hay)坐蒸汽船黄蜂号(Wasp),把信件送出去。

  皇家海军很少接到使馆临时代办的命令,驻马耳他的皇家海军分舰队司令是詹姆斯•惠特利•邓达斯(James Whitley Dundas)爵士。邓达斯是拿破仑战争时代的老兵,他说他得听从海军大臣的命令,也就是要让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James Graham)爵士给他下命令。
  格雷厄姆接到邓达斯的报告,马上问外交大臣克拉伦登这是怎么回事儿?克拉伦登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按说调动军队这件事也不是内阁能随随便便做出决定的,首相阿伯丁伯爵希望等到大使斯特拉特福子爵到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阿伯丁首相还是相信沙皇的说法,对罗斯的担忧不以为然,于是3月15日告知邓达斯命令取消。只有法国决定采取行动,应文森特•贝内代蒂的请求,3月25日法国舰队离开土伦港前往土耳其,支持法国在土耳其的立场。
  
  格雷厄姆爵士认为任何冲突都会是海上战争,目标首先就是摧毁俄国舰队,就像内斯尔罗德估计的那样。
  @沉寂的_海 2021-07-26 08:21:06
  学习了。
  -----------------------------
  谢谢捧场,继续:
  罗斯的举动也改变了俄国人谈判的节奏,意识到可能迟则生变,缅希科夫加快进度,力压土耳其接受全部条件。这时候又出了个错,预计用来谈判高加索划界的地图落在敖德萨了,但这只是个小问题。英国人没派军舰的确让土耳其人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缅希科夫又适时地向土耳其人透露了俄军的准备情况,简直让土耳其人崩溃。不过尽管土耳其人已近绝望,但是俄国人也没能快刀斩乱麻拿下他们想要的条约,原因?原因一是土耳其人工作效率比较低下,另外,土耳其人还心存一丝幻想,法国人这不是派舰队来了吗?英国人也不会坐视不管吧?土耳其人民的老朋友斯特拉特福爵士已经在路上了,他来了或许就不一样了呢,是不是?

  斯特拉特福现在在那儿呢?3月17日斯特拉特福离开巴黎,6天后到达维也纳,会见奥地利外交大臣波尔-绍恩施泰因(Buol-Schauenstein),4月5日终于抵达君士坦丁堡。应罗斯的要求,苏丹按照欢迎缅希科夫的礼仪迎接了他的到来。斯特拉特福爵士受此礼仪当之无愧,他还带着尚方宝剑来的。英国内阁授权他在俄国威胁君士坦丁堡的情况下,“请求指挥英国地中海的军事力量做好准备”。现在形势大变,形势向罗斯希望的那样走着。
  
  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勋爵(Lord Clarendon)

  由此苏丹大臣阿里押宝英法,而他的同僚里法特(Rifaat)帕夏还得继续同俄国人周旋。

  那让英国人忐忑不安的俄土谈判,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形了呢?
  @卫公李靖 2021-08-01 09:25:27
  支持楼主,很详细地介绍了这段历史。这次战争影响深远,甚至到现在。
  -----------------------------
  谢谢捧场,继续:

  上一篇《英国人迟疑不决》里面,咱们说到俄土谈判令英国人忐忑不安,这谈判桌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回到1853年的3月16日,缅希科夫拿出内斯尔罗德给的第一个锦囊,要求土耳其人在圣地问题上满足俄国人的要求。土耳其方面负责谈判的里法特说,你容我去给苏丹汇报下,缅希科夫说好。几天后3月22日,缅希科夫拿出第三封信,俄国人的意图完全展现,要求给予俄国对土耳其帝国境内东正教会的完全掌控权。里法特脑子里轰地一下,顿时惊得说不出话来。大家知道,那个年代什么世俗化还是西欧那边开始的新思潮,东方这里不论是东正教还是伊斯兰教,哪个人敢离经叛道?这个条件一旦答应,土耳其境内的那些东正教地区,都该听命于沙皇了,土耳其国将不国,这条件实在没法答应。

  土耳其人有实力拒绝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里法特帕夏想了个主意,就是拖。过了几天,他跟缅希科夫说圣地的事儿没问题,土耳其可以照办,但其它几件事还得容我们再商量商量。这一拖,就拖到了斯特拉特福回到君士坦丁堡。一开始斯特拉特福并不知晓全部真相,以为还只是谈俄国对圣地的要求问题,立即表态支持俄国,要里法特想办法尽快解决。然后把消息传回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松了口气,事情过去了。不过,苏丹这到底是犟个什么劲儿呢?

  5月10日缅希科夫终于等到了土耳其方面的答复,里法特说东正教会这一条损害了土耳其的主权,没法接受。缅希科夫说,不接受后果自负。依照沙皇的指示,缅希科夫拿出了第二封信,要求土耳其人必须针对条约条款,在三天内给出答复,否则他就不再谈了。三天后的5月13日,苏丹想打个圆场,给里法特升了职务以表示对谈判的高度重视,但是缅希科夫不为所动:别给我这儿玩儿虚的,要么接受俄国的条件,要么断交,你们看着办。随后几天他回到雷公号上,静等苏丹改弦更张。一周以后,5月21日,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缅希科夫命令汽轮启航回敖德萨。

  谈判破裂,接下来事态会如何发展呢?
  @卫公李靖 2021-08-01 09:25:27
  支持楼主,很详细地介绍了这段历史。这次战争影响深远,甚至到现在。
  -----------------------------
  是的,发生在欧洲的很多战争,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很大。继续:

  缅希科夫回到圣彼得堡报告谈判失败,沙皇顿觉奇耻大辱,西亚病夫竟然敢拒绝我大俄国的要求,还反了你啦。沙皇也对斯特拉特福怀恨在心,缅希科夫回来说苏丹之所以没有答应沙皇的要求,就是这个英国鬼子在后面捣的鬼。其实这多少有些是缅希科夫的托辞,英国人对俄国人对圣地的要求还是赞同的,只是土耳其人觉得实在不能接受丧权辱国的其它要求,才在英国人的怂恿下拒绝的。但是沙皇不想再跟土耳其人费口舌了,他打算采取行动。

  缅希科夫回去不久,沙皇就跟帕斯克维奇元帅商讨军事打击土耳其的行动方案。计划首先由陆军进入土耳其治下的多瑙河公国,保护那里东正教居民的权益。然后由海军展开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上封锁,进而向土耳其开战。

  尽管沙皇还没有下最后开战的决心,但是他还是下令戈恰尔科夫亲王(Gorchakov)率领第四和第五军团,做好渡过摩尔多瓦交界的普鲁特河(River Pruth),占领多瑙河诸公国的准备工作。5月31日沙皇又派了一艘巡洋舰前往君士坦丁堡,“给土耳其政府八天时间再考虑考虑,如果还考虑不清楚,那么沙皇陛下将不得不采取他所不愿意采取的行动。”

  同一天,沙皇召见英国大使西摩,指责说斯特拉特福主导了土耳其的政策,破坏了俄英两国的传统友谊。土耳其苏丹不接受沙皇的条件,都是那个家伙在后面捣的鬼。沙皇警告说一旦战争爆发,英国人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战争将对英国的贸易造成严重破坏。如果土耳其人再执迷不悟,那战争就不可避免。我是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者,这种责任我无法无视,我不得不进行战争,形势在我们这一边。西摩辩解说你看圣地问题上他不是支持你们了吗……
  
  英国大使西摩George Hamilton Seymour

  一周以后,沙皇召见法国大使,说造成目前僵局的责任在英国人,如果英国不在背后捣鬼俄国就会达到目的,就不会需要战争。然而既然事已至此,他不得不占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直到要求得到满足为止,沙皇说他并不想打仗。

  上述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人觉得不能再置之不理了,内阁5月30日决定派邓达斯的六艘军舰前往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并且授权如果土耳其遭到攻击,就参与保卫君士坦丁堡。不过这时候英国政府有些两难,万一冬天来临的时候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军舰在海峡外面没法避风,要么就需要撤回来,这就是夹着尾巴逃跑了,要么就要进入达达尼尔海峡,那可就破坏了《伦敦海峡公约》,这可是英国人自己主导签署的条约啊,作茧自缚的感觉有木有?

  咱们有好几篇都提到了这个《伦敦海峡公约》,到底这个公约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01 19:26:15
  楼主继续
  -----------------------------
  谢谢捧场,继续:

  1831年土耳其治下的埃及发生叛乱或者说是起义,看你屁股坐在埃及一边还是土耳其一边了。这场战争中沙皇出兵支持了苏丹,苏丹投桃报李,就跟俄国签了个《互助条约》,允许俄国舰队自由进出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在俄国遭受侵略的时候,关闭这两个海峡。这个条约显然对俄国人太有利了,英国人一看这哪儿行啊?你俄国可以自由进出,我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却不能。于是1841年7月13日,英国拉上俄国、奥地利、普鲁士、法国、土耳其6国,在伦敦签了个《伦敦海峡公约》,把这个《互助条约》给废了。

  这个新条约规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行,土耳其有权准许友好国家使馆所辖的轻型军舰通过。看英国人多么老奸巨猾,一纸条约又把俄罗斯海军封在黑海里面了,成了名副其实的黑海舰队,让俄国人几个世纪寻找出海口的努力化为乌有。当然,英国人也不好玩得太过,把条款写成“任何外国军舰”。然而这当口,邓达斯的六艘军舰也是“外国军舰”……
  
  6月底英法两国的军舰都到达了土耳其水域,两个俄国军团也部署到了俄国土耳其边界,谈判继续但是显然各方都作势谈判破裂就大打出手。沙皇选在6月10日召见英法大使,重申需要的话他就进入多瑙河口,他会关注英法舰队是否违背公约进入达达尼尔海峡。

  内斯尔罗德给英国大使解释了为啥要下最后通牒,沙皇不会容忍土耳其人的冒犯,战争是无法避免的选择。一旦最后通牒被拒绝,俄军立即进入多瑙河口诸公国。英国大使说英国不想为难俄国,只是想保住土耳其的独立。内斯尔罗德说沙皇一定要从苏丹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即便是英国舰队撑腰我们也要进军土耳其。

  土耳其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沙皇下令俄军进入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随着形势的变化,连《泰晤士报》都开始转变立场,从赞同政府的和平立场转向谴责沙皇的野心,支持政府派舰队去土耳其。6月28日,前外交大臣现内政大臣帕默斯顿写信给克拉伦登,建议英国警告俄国,任何军事行动都将招致英国的反应。

  尽管帕默斯顿主张强硬,但是首相阿伯丁仍然希望俄国和土耳其能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斯特拉特福说还有机会继续为和平谈判。几方这就僵在这里,需要有人出面给打个圆场,这个打圆场的人是谁呢?
  上篇《陷入僵局》里面咱们说了,几方剑拔弩张,作势谈判破裂就大打出手。沙皇入侵多瑙河口诸公国的消息,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在英国广泛传播,但是阿伯丁首相认为那并不表明就要打仗了。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西摩传回的消息说,俄国进入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只是为了达成有利于俄国的外交协议。既然是这样,那仗肯定打不起来,俄土两国最终还是会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协议的。

  英国大使西摩在圣彼得堡跟英国商人们聊起局势来的时候,商人们也认为仗打不起来。当然,打仗会让他们破财,但是俄国更是承受不起同欧洲列强的战争,特别是同英国交恶。俄国经济严重依赖进口,同英国打仗不但会让俄国商船无法在公海上行驶,就是波罗的海的航运也会被英国海军封锁,而这将切断俄国的海上生命线。尽管如此,英国使馆还是开始搜集俄国军舰的情报,虽然战争还没有爆发,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海军大臣格雷厄姆爵士的战略是开战后立刻打上门去。

  眼下的需要解决的是俄军进入多瑙河诸公国的带来的问题。沙皇尼古拉命令部队进入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陈兵多瑙河给土耳其人以压力,但是此举也打破了地区平衡。奥地利对此感到十分不爽,这让奥地利在多瑙河地区的正常贸易陷于停顿。理论上奥地利是俄国的盟国,打败拿破仑后,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个君主制国家的皇帝和国王,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会晤,建立了一个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所以作为盟国的奥地利应该支持俄国的行动。但是奥地利人非常怀疑俄国人醉翁之意不在圣地问题上,而是在巴尔干半岛有领土野心。这个情况让奥地利人很是为难,如果他们同英法站在一起抵制俄国,那么俄国下一个收拾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毕竟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同俄国接壤,会招致直接打击。反过来如果全心全意支持俄国,那会让他们成为俄国的小马仔,绑到俄国的战车上。此外还有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四年前奥地利被迫向俄国求援,请俄军帮助镇压匈牙利民族主义者起义,就让奥地利很没面子了。
  
  说到这里草根想插一句,1850年代的奥地利不是今天的奥地利,1850年代的俄国也不是今天的俄罗斯。今天看地图这两个国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在1850年代,那可是邻邦啊,至于是不是友好邻邦,那就看你奥地利的表现喽。
  于是奥地利赶紧做东邀请各方到维也纳开会,这次会议由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公爵(Count Karl Ferdinand von Buol)主持。奥地利搞外交那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的,想当年大师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就是靠着外交手段,让实力平平的奥地利跻身于欧洲大国之间。布尔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让俄军从多瑙河诸公国回家去,二是解决俄国对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徒的保护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互相牵扯的。同时法国人对圣地问题也有诉求,所以还需要征得法国人的同意。取悦于各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公爵

  哪个说弱国无外交?弱国不通过外交手段为自己争利益,难道靠战争?弱国玩战争手段争利益存粹找死,奥地利人就不相信这个。

  英国、法国、普鲁士外交大臣受邀来到维也纳,7月31日,在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的主持下,拿出解决方案《维也纳备忘录》(Vienna Note),马上送交圣彼得堡和君士坦丁堡审阅。这个备忘录显然是照顾了沙皇的要求,授予沙皇保护土耳其治下的东正教徒的权力。这项权力沙皇一直强调是条约赋予的,土耳其应该接受,闹得这么僵就是因为5月10日土耳其拒绝了这项要求。

  8月5日沙皇表示接受备忘录的安排,这让英国首相感到高兴,看来问题解决在望,现在就等着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消息了。一周过去了,没有获得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任何消息。终于在8月14日,土耳其苏丹给出了答复——拒绝,这根本就不能代表土耳其的利益。

  土耳其不但对侵害土耳其利益的条款本身拒绝接受,对措词也表示不满。这下沙皇有话说了,说你们看,这个备忘录并不是我们提出的,也不是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思办的,但是我们接受了。破坏欧洲和平的是土耳其,那你土耳其也甭想要我从多瑙河流域撤军了。一下子舆论从谴责沙皇欺压土耳其,转向了批评土耳其拒绝接受和平倡议。

  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那个气啊,心想这一定是斯特拉特福在背后捣的鬼,阳奉阴违,暗地里唆使土耳其拒绝接受《维也纳备忘录》。法国大使说就是这样,其实法国大使倒是暗地里纵容土耳其拒绝备忘录。当然这个《维也纳备忘录》本身也有问题,确实损害了土耳其的利益。或许斯特拉特福暗中做了手脚,但是英国和法国舰队出现在土耳其海域,这件事本身就让土耳其人腰杆硬了起来。
  @卫公李靖 2021-08-01 09:25:27
  支持楼主,很详细地介绍了这段历史。这次战争影响深远,甚至到现在。
  -----------------------------
  确实,继续继续:

  沙皇去奥地利开会,请布尔再提出一个新动议,就是一旦土耳其接受《维也纳备忘录》,他就从多瑙河口撤军。新的提议由俄国和奥地利商定后,交给了英国和法国大使。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此时已经是拿破仑三世了,拿破仑三世觉得土耳其肯定干不过俄国,双方一旦打起来,君士坦丁堡很快就会陷落,俄国就会拿下那些海峡然后舰队直趋地中海,于是敦促苏丹接受这个新动议。英国首相阿伯丁公爵私下里也这样认为,还担心法国趁火打劫,也倾向于避免双方开战,但是此时英国阵营内对俄强硬已经不可避免。9月20日土耳其再次正式拒绝了布尔的动议,四天后克拉伦登私下里跟斯特拉特福说,看来真要打了。同时他授权英国大使召唤邓达斯舰队到金角湾去保卫君士坦丁堡。几天后法国舰队也跟上,由哈梅林(Hamelin)率领。

  10月4日,土耳其向俄国发出正式通牒!要求俄国人在两周内撤出多瑙河口诸公国。斯特拉特福尽其所能劝说土耳其人不要这样,但是土耳其人已经横下一条心来:反正仗打起来你们英国人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土耳其垮了对你们来说是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你们看着办!

  您问土耳其人这是吃错了药吗?掂量不出自己的斤两?也是也不是。大家知道,愚民政策历来是独裁政权的标配,奥斯曼土耳其也不例外,土耳其人从小便被灌输我朝威武俄帝吓傻的神话。就拿这次维也纳会议来说吧,土耳其对内封锁消息,然后便是传言苏丹请来了英帝法帝助拳,沙皇吓尿派他老婆来求和,不但赔款还打算割让克里米亚……

  既然这样,那不能就这么饶了俄国人!土耳其愤怒青年上街游行,签名请愿要求朝廷发动对俄国的“圣战”。穆斯林学校和清真寺成为集会场所,宗教界首脑们推波助澜。说起来宗教界这么积极,还要怪罪到万恶的英帝国主义身上。大英帝国自诩为民主国家,要求专制的土耳其进行民主改革。民主便意味着世俗化,这不能不动到阿訇们的奶酪,于是大阿訇们要求就是战是和朝堂对话。朝堂上,大阿訇们引经据典,说《古兰经》里这样说,《古兰经》里那样说……,诸位大臣哪个不是穆斯林?不听《古兰经》的听外国人的?

  于是掂量出来自己分量的土耳其将军和大臣们,有啥选择?硬着头皮上呗。否则来场伊斯兰革命,大伙儿死得更快更彻底。

  “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让我们在战斗中牺牲吧!”

  10月7日英国内阁开会讨论土耳其局势,帕默斯顿认为英国舰队应该支持土耳其,压俄国人让步。前首相外交大臣罗素伯爵(John Russell, 1st Earl Russell)也是如此好战的态度,主张立即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采取行动。新闻届也要求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泰晤士报》提醒读者,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不就是要来做这个的吗?只有财政大臣格莱斯顿(Gladstone)依然坚持和平路线。可怜的阿伯丁政府是个联合政府,一直是靠妥协维持,内部意见严重不一。后来克拉伦登伯爵说这样吧,在俄国进攻土耳其的情况下,让邓达斯的舰队进入黑海。内阁终于达成了一致,就按克拉伦登这个意见办。

  英国人不喜欢土耳其,不过现在英国要站在土耳其一边保卫土耳其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03 18:47:03
  楼主继续
  -----------------------------
  继续继续:

  上篇《维也纳备忘录》里面咱们说过,土耳其人要求俄国人两周内必须撤出多瑙河口诸公国。土耳其最后通牒一下,俄国人大吃一惊,哟?土耳其人这是怎么了?咋突然变得这么硬气了?

  俄国阵营这时候倒不是那么坚决了,赞成内斯尔罗德看法的人不少,冲突一起将是四个大国之间的对决。现在英法民间对俄国非常反感,这种情形出现的几率很大,继续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很可能会导致战争,于是俄国这厢有些人想打退堂鼓,不过最终做决策的还是是沙皇本人。沙皇尼古拉一世现在已经五十七岁了,统治了俄国三十多年,在俄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不能丢这个面子,不论是在他保护下的东正教徒面前,还是他治下的子民。沙皇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创造一个泛斯拉夫主义的庞大帝国,俄国的东正教大帝国,囊括俄罗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大帝国。沙皇认为他还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这个梦想。而跟不上沙皇梦想的内斯尔罗德,已经受其它大臣排挤,渐渐地被沙皇疏远了。这种情况英国大使西摩并没有马上意识到,他还想通过内斯尔罗德,来影响沙皇的决策。此时的内斯尔罗德也已经73岁了,属于他的时代渐渐远去。

  “没有同盟又能怎样?如果我们虔诚地相信上帝,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他们!”沙皇说:“俄国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已经到来,如果俄国不勇敢前进,就会受挫,这是历史的规律。俄国会失败吗?上帝会让俄国失败吗?不!他将指引着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将在天父的指引下创造历史。他绝不会让这样的情形发生:彼得大帝在东方建立了俄罗斯帝国,凯瑟琳大帝让她强大,亚历山大让她壮大,而我尼古拉把她拱手让给拉丁人?绝不!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绝不后退!”沙皇发出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号召所有的基督徒加入进来,加入到解放受奥斯曼帝国几个世纪以来压迫的战斗中来。沙皇相信在他神圣目的的感召下,英国人不再会站到土耳其人一方,来对抗基督徒。

  沙皇赌上了,赌上帝站在他这一边。西方越是施压,沙皇的反抗劲头就越足。

  沙皇觉得英法一恫吓俄国就后退太丢脸了,绝对不能接受。双方都不肯退让,战争就此打响。土耳其军队在奥马尔帕夏(Omar)的率领下,渡过多瑙河进入瓦拉几亚,构筑起强大的工事,小规模的战斗随即展开。11月2日,双方军队在多瑙河上的一个岛屿爆发了激战,土耳其军队依托坚固的工事,在炮火掩护下击退了俄军的进攻,彼得•丹嫩贝格(Peter Andreivich Dannenberg)率领的俄军第四军团被迫撤回布加勒斯特。俄军试图渡过多瑙河的另一次行动,也被土军挫败,土军初战告捷。
  
  土耳其军统帅奥马尔帕夏(Omar)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08 10:02:44
  还真叫我猜对了,哈哈!
  -----------------------------
  没办法啊,奥地利位于四战之地,几大强国之间,不能不小心应对,继续:
  到目前为止,战争还是俄土两家的事儿,两家除了在多瑙河沿线,同时也在高加索战场开打。俄国人一直观察着英法的动向,希望英法之间闹出矛盾。有消息说法国和荷兰在密谋入侵比利时,英国在1839年承诺保护比利时中立,果真如此的话,英法之间也可能爆发战争,这下俄国便毋须担忧什么了。同俄国结成神圣同盟的另两家奥地利和普鲁士,对俄土之间的争执作壁上观,不会成为俄国的帮手。
  美国呢?这个时代的美国既不是一个能跟英国比肩的工业大国,也面临着内战问题,所以绝对不会去招惹英国。两国之间就有争议的俄勒冈领地划界问题,早已于1846年达成了协议。虽然美国人一直叫嚣着他们国家的“天命”就是一统北美大陆,并吞加拿大和墨西哥,但也就是说说而已。北美大陆还有大片的荒野,开荒还来不及呢,哪有兴趣管什么旧世界的纷争?
  
  土军取得了军事上的初步胜利,苏丹的态度也转而变得强硬。而此时沙皇对英国的态度十分恼火,咋土耳其人怎么做都是对的,俺们俄国咋都是错的,拉偏架不是?
  @好猫不一样 2021-08-09 20:43:10
  哎
  -----------------------------
  谢谢捧场,继续:

  英法联合舰队于11月24日抵达博斯普鲁斯海峡,显然离阿伯丁公爵谋求的和平愿望越来越远了。三周前他还说和平是他的主要目标,但是此时他发现自己的内阁里面,就已经很难实现统一了。英国的国内舆论也是纷纷主战,看来只有发生外交奇迹,才能避免战争。
  
  俄国开始全国征兵,二十岁至三十岁符合条件的男子都要应召入伍,地主们需要出钱出物。战前大家普遍认为,俄国陆军是欧洲最庞大的一支军队,1812年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表面上看,这支军队确实是十分强大,但实际上却不一定是这样。俄军名义上人数有一百五十万之众,是能投入战场上的英军的至少十倍,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那么正规的部队,不适合野战。1853年战争爆发的时候,真正的精锐只有近卫军和六个团的步兵、一个骑兵师和一个炮兵师。

  此外俄国军队还面临着装备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步兵。大部分部队装备的是过时的燧发枪,只有百分之四的步兵装备了同英法步兵类似的来复枪。大家都知道,来复枪是有膛线的步枪,这种枪发射的是现代枪弹,而不是燧发枪的那种球形弹,射程远命中率高。另外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是,即便是滑膛枪,也只装备了一半的俄军部队。俄军的状况就是,严重缺乏各种枪,不论是还是来复枪还是滑膛枪。更加糟糕的是,由于组织纪律性差、维修保养差以及缺乏备件,这些武器的状态也很差。加上俄军糟糕的后勤……

  糟糕的情况还不仅于此,俄军的战场指挥官帕斯克维奇亲王把指挥部设在华沙,他和幕僚们需要向位于圣彼得堡的沙皇报告,而战场远在多瑙河和高加索。这些地方之间的通信都靠通过陆上的“八百里加急”,糟糕的道路条件,给通信和后勤工作带来巨大灾难。同拿破仑打过仗的帕斯克维奇老将军,非常注重战场平衡。认为派往南方战场过多的军队,会减弱圣彼得堡和北方边境的防御。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家伙貌合神离,不得不防。沙皇觉得老将军过于神经过敏,奥地利怎敢冒犯我大俄国?尽管如此,他还是同意帕斯克维奇留一些部队在西部边境。
  @沉寂的_海 2021-07-26 08:21:06
  学习了。
  -----------------------------
  谢谢捧场,继续: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困难,俄军收拾起土耳其军队来,仍然是不太费力。经过初期的挫折后,帕斯克维奇取代了戈尔恰科夫,1853年年底俄军在高加索和小亚细亚战场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高加索地区一直是俄土之间充满争议的地区,这里一直活跃着抵抗沙皇俄国的伊玛目沙米勒(Şeyh Şamil)率领的车臣游击队,每每都能搞得俄军头疼不已。随着俄军进入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土军派兵进入高加索地区,打算同沙米勒一起把俄军拖在这里。
  
  伊玛目沙米勒(Şeyh Şamil)
  然而,尽管土耳其军有西方军事顾问,经验丰富的贝巴托夫(Bebatov)将军指挥下的俄军,还是在亚美尼亚的巴耶济德(Bayezid)打垮了土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又是只剩下沙米勒到处游击。
  尽管处于人数处于劣势,另一支由安东涅科夫(Andronikov)亲王率领的俄军,11月14日在Akhaltsike打得土军再次狼狈逃窜。俄军排成密集队形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用刺刀将土军杀得大败。五天以后俄军在Ongulsi又取得了一次类似的胜利,贝巴托夫(Bebatov)的骑兵冲入土耳其大营,土耳其军连大炮都成了俄军的战利品。
  12月12日,圣彼得堡接到小亚细亚战场上传来的捷报,沙皇命令全城张灯结彩庆祝胜利,英国大使表示很郁闷。更让他郁闷的是,不久之后从黑海又传来一个更大的海军的捷报。这太过分了不是?别的还能忍,这个大英帝国真的不能忍了。
  作为世界第一海上强权,皇家海军要求对海洋的完全掌控,以保护大英帝国的利益,特别是那个女皇皇冠上的明珠印度,这也是英国如此注重土耳其的缘故。那这个让大英帝国不能再忍的海军捷报是什么呢?
  @沉寂的_海 2021-07-26 08:21:06
  学习了。
  -----------------------------
  谢谢捧场,继续: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困难,俄军收拾起土耳其军队来,仍然是不太费力。经过初期的挫折后,帕斯克维奇取代了戈尔恰科夫,1853年年底俄军在高加索和小亚细亚战场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高加索地区一直是俄土之间充满争议的地区,这里一直活跃着抵抗沙皇俄国的伊玛目沙米勒(Şeyh Şamil)率领的车臣游击队,每每都能搞得俄军头疼不已。随着俄军进入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土军派兵进入高加索地区,打算同沙米勒一起把俄军拖在这里。
  
  伊玛目沙米勒(Şeyh Şamil)
  然而,尽管土耳其军有西方军事顾问,经验丰富的贝巴托夫(Bebatov)将军指挥下的俄军,还是在亚美尼亚的巴耶济德(Bayezid)打垮了土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又是只剩下沙米勒到处游击。
  尽管处于人数处于劣势,另一支由安东涅科夫(Andronikov)亲王率领的俄军,11月14日在Akhaltsike打得土军再次狼狈逃窜。俄军排成密集队形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用刺刀将土军杀得大败。五天以后俄军在Ongulsi又取得了一次类似的胜利,贝巴托夫(Bebatov)的骑兵冲入土耳其大营,土耳其军连大炮都成了俄军的战利品。
  12月12日,圣彼得堡接到小亚细亚战场上传来的捷报,沙皇命令全城张灯结彩庆祝胜利,英国大使表示很郁闷。更让他郁闷的是,不久之后从黑海又传来一个更大的海军的捷报。这太过分了不是?别的还能忍,这个大英帝国真的不能忍了。
  作为世界第一海上强权,皇家海军要求对海洋的完全掌控,以保护大英帝国的利益,特别是那个女皇皇冠上的明珠印度,这也是英国如此注重土耳其的缘故。那这个让大英帝国不能再忍的海军捷报是什么呢?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10 09:26:19
  原来土耳其参战是因为国内原因.......
  -----------------------------
  老大帝国都是内忧外患啊,继续:

  上文《土俄开战》里面咱们说到,12月12日沙皇在圣彼得堡接到小亚细亚战场上传来的捷报,命令全城张灯结彩庆祝胜利。随后从黑海又传来一个更大的海军捷报,这个捷报让大英帝国难以忍受。这个海军捷报是什么呢?这就是俄国海军在锡诺普海战(Battle of Sinope)的大获全胜。
  
  保罗•纳西莫夫(Paul Nakhimov)

  纳西莫夫不是等闲之辈,1827年在希腊独立战争中,纳西莫夫作为一个年轻的海军军官,就参加了纳瓦里诺战役(Battle of Navarino Bay)的战斗。那一次俄国海军随同英法联合舰队一起,歼灭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舰队,今天纳西莫夫想来一次完美再现。

  不过此刻的纳西莫夫处于劣势,他的小舰队对于躲在港内,并有海岸炮台保护的土耳其舰队无能为力,于是他决定守在港外,立即派船回去求援。这里距离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只有300多公里远,而君士坦丁堡和英法舰队远在500公里开外。如果双方同时求援,也是俄国人的援兵先到,时机对俄国人有利。

  对于俄军军舰出现在港外,奥斯曼帕夏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认为锡诺普港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大量的海岸炮台,固若金汤。他甚至还给水兵们放了假,让他们上岸去寻欢作乐。

  诺沃什斯基(Fyodor Novosiliski)率领六艘战舰从塞瓦斯托波尔赶来了,随后又有三艘武装蒸汽船加入进来。现在手里有了六艘战舰、两艘护卫舰和三艘武装蒸汽船,纳西莫夫决定不再等了,机不可失。
  @卫公李靖 2021-08-12 12:28:11
  楼主勤快,今天更这么多。
  -----------------------------
  原本打算来一个长段子,结果说有敏感信息,于是截成两段看看敏感信息在哪一段,结果都发出来了!

  继续:

  11月30日,俄国舰队冲入锡诺普港,纳西莫夫指挥他的军舰插在土耳其舰队和海岸炮台之间,让土耳其的军舰和海岸炮台开火的时候,都有所顾忌,担心伤到自己人。俄国军舰排成两列,开始对着土耳其军舰开火。
  
  此战是风帆舰队的最后一场大战,从此宣告了木制风帆军舰时代的结束。对俄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12天后消息传到圣彼得堡,沙皇命令再次举城欢庆。纳西莫夫以大胆果断的举措,歼灭了前往高加索前线运送兵员和给养的土耳其舰队,让黑海成为俄国的海。但是,这引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触动了大英帝国敏感的神经。须知,此时英法舰队正在土耳其的金角湾,为土耳其苏丹打气撑腰呢。
  @板桥渔翁 2021-08-09 09:25:22
  弱国当然有外交,其着眼点都是以夷制夷,或者叫借力打力。大清和朝鲜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玩这手。
  朝鲜从“明成皇后”一片看,她是想借力打力谋求独立,摆脱属国地位。结果是玩砸了,导致了甲午战争,导致朝鲜被日本控制,皇后被杀,朝鲜更没有自主权,最终日韩合并,实际是被日本吞并。
  因为你的外交本质就是接力打力,高难度动作,故不是说不能成功,难度太大。
  -----------------------------
  小国外交不容易,但总好过动武,动武必败,外交还可以闪转腾挪。继续:

  12月2日,这个坏消息由拼死逃出的伊夫号带到了君士坦丁堡,斯特拉特福一获得这个消息,马上请求命令邓达斯舰队进入黑海。土耳其舰队已灭,如果英国人再不出面,黑海将是俄国人的内湖,君士坦丁堡将在俄国人的直接打击之下,土耳其人哀求英国人赶紧派军舰进入黑海保卫土耳其。不过英国舰队进入黑海可能会导致同俄国开战,所以斯特拉特福也不敢擅自做主。在12月4日给外交大臣克拉伦登的报告中,斯特拉特福提醒外交大臣英国有保卫土耳其的义务:尽管我们大家都避免战争,但现在看来难以置身事外了。

  这个决定太过重大,英国政府为慎重起见,派詹姆斯•杜蒙德(James Drummond)乘坐军舰惩罚号(Retribution),前往锡诺普实地查看情况。12月8日惩罚号到达锡诺普港,证实情况所言非虚。杜蒙德报告说,毫无疑问俄国人取得了彻彻底底的胜利。12月12日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报纸直接用“锡诺普大屠杀”来吸引眼球,这不能不引起公众的极大震动。沙皇承诺他的行动局限于多瑙河诸公国,但是这仗都打到了黑海打到了土耳其本土,这不是在打英国人的脸吗?而且这还是一场海上胜利!

  英国大使奉命向俄国进行严正交涉,但是俄国人对此不以为然,俄国外长说那些舰队是在为土耳其陆军运送给养,打他没毛病。至此,英俄双方的关系越发紧张,英国内阁中对俄强硬的意见占了上风。但也有人主张邓达斯舰队到君士坦丁堡就算了,进入黑海会刺激到俄国人。咱们前面说了,阿伯丁政府是个联合政府,内阁里意见难于统一。这个时候帕默斯顿突然辞职,面上的原因是跟首相阿伯丁公爵在选举权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但也有传言说他是对英国政府的怂样不满。

  这时候土耳其方面有些撑不住了,12月5日,土耳其人请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给沙皇带话,说可以接受《维也纳备忘录》的要求。如果沙皇同意立即撤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土耳其立马派人去俄国谈判条约细节,圣地什么的都可以照着俄国人的意思办。咱前文《维也纳备忘录》里说过,沙皇打算见好就收接受《维也纳备忘录》列出的条款,但是土耳其人不干。这下吃了个大亏,土耳其人头脑有些冷静下来。

  不过不冷静的头脑还有很多,宗教学校的学生们依然走上街头,发起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兼暴乱,坚决反对接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消息说君士坦丁堡发生了针对基督徒的暴力行为,吓得斯特拉特福赶紧让他手下带着家眷躲进大使馆里,同时要海军派几艘蒸汽船过来,然后要求苏丹立即平息事态。土耳其警察出动,逮捕了160多个学生。宗教及学生领袖们说根据《古兰经》云云云云,苏丹说好吧,既然你们这么喜欢打仗,那我就把你们都送到前线上去。学生们说不,我们的职责是传道不是打仗。气得苏丹说有多远给我滚多远!这个举动的学名叫做“流放”。

  法国人给英国主战派以极大的支持,拿破仑三世也想就着锡诺普这事儿,给俄国来硬的。拿破仑三世觉得这样一来可以夯实跟英国的同盟关系,二来也刚好就着这个事儿给俄国人以颜色看看,你沙皇不是瞧我不上吗?12月19日,拿破仑三世提议法国和英国的舰队进入黑海,迫使俄国军舰回到塞瓦斯托波尔。他甚至提出即便英国人不干,法国也要单独采取行动。这下子英国人坐不住了,法国牵头大英帝国颜面何在?12月22日,英国内阁做出决定,派英国舰队进入黑海,同法国军舰一道建立禁航区,而帕默斯顿也回到了内阁,继续领导主战派。

  英国大使西摩认为此举对俄国人是大大的羞辱,沙皇必定会同英法宣战,俄国人会因此而宣战吗?
  @bzqc马到成功 2021-08-12 16:40:23
  ,
  -----------------------------
  继续:

  《锡诺普海战》中,咱们提到俄国海军在锡诺普歼灭奥斯曼土耳其海军的舰队,给英国和法国以极大的震动,两国立即决定派舰队进入黑海。

  1854年1月4日,邓达斯接到命令,五天后英法联合舰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邓达斯派他的副手埃德蒙德•莱昂(Edmund Lyons)少将,率领新锐的战列舰阿伽门农号(Agamemnon)号前往锡诺普。阿伽门农号建于1849年,航速11节配备91门大口径火炮,是皇家海军最新式的战列舰之一。说起来皇家海军建造这种新式蒸汽动力战列舰,还是为了应对法国海军建造的同类型军舰,而俄国并没有这种战舰。派如此精锐的战舰进入黑海,就是要给予俄国明确无误的信号:英法已经下定决心要保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了。

  前文《土俄开战》里面,咱们说过俄军的状况很糟,那么英军的情况如何呢?英国人也没有准备好在欧洲打仗。这个时候的英国,跟随惠灵顿打拿破仑的那一代人已经成为过去,当兵在英国不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英国并没有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当兵全靠自愿。1840年代英国工业大发展,到处需要人手,找工作不是件难事。除了在英国本土找工作,移民美国或者加拿大也是条路子,所以英国兵源有限。拿军饷的大部分是穷困潦倒的人,胸怀保卫祖国伟大理想的人少之又少。按当时的一位军士的话说就是,这帮家伙都不是合格的兵,自己都顾不住自己,你得管吃管穿像孩子一样照顾他们,钱还不能给他们太多,给他们太多他们就去买酒喝然后酩酊大醉。

  这说的倒是不错,穷困潦倒借酒消愁的人是英国兵的主要来源。

  当然,酗酒的并不只是当兵的,当时英国整个社会都是这个样子。违反军纪的士兵自然要受惩罚,从罚款一便士到关禁闭168天,有些还要被鞭打屁股。然而自打1846年打死了一个兵后,鞭刑就成了众矢之的,惩罚的鞭数越来越少。
  
  萨默塞特勋爵(Lord Fitzroy Somerset)拉格伦(Raglan)

  英国陆军上一场对欧洲强权的大战,还得追溯到打拿破仑法国。随后的这段时间里,只参加了一些小规模的战争,英军的武器和战术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着装还是拿破仑战争时代的猩红色军装和毛皮帽子。
  @zhuhui777999 2021-08-12 13:49:44
  楼主继续
  -----------------------------
  继续继续:

  法国陆军也有几十年没有参加过欧战了,战争的经验也是仅限于殖民地战争。但是情况稍有些不同的是,1830年到1847年间法军一直在阿尔及利亚打仗,这些战争迫使法军认真检讨其战术思想。要说阿尔及利亚战争也只是对付游击队的殖民地战争,但是反抗的埃米尔阿卜杜•卡迪尔(Abd-el-Kader)证明是个难缠的对手。一开始的法国将军们,一个接一个被证明都搞不定他,直到1840年汤马斯•比若(Thomas Bugeaud)元帅上任。比若元帅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了非洲军团。殖民地战争是游击战,阿拉伯武士骑着骆驼神出鬼没,让拖着大炮的法军疲于奔命。比若让他的手下抛弃欧洲战场上的教条,打一场完全不同的战争。比若元帅说:

  “阿拉伯人快速行进快速进攻,你们带的大炮和辎重会拖慢你们的行军速度,移动缓慢,所以你们只能被动防御,敌人可以随时打你,不能再这样啦。现在,把大炮都给我留在家里,也不带过多的辎重,所有的补给品全都驮在骡子上,炮就只带最轻便的那种。”
  
  采用新的战术后,阿卜杜•卡迪尔的游击就不灵了,1844年经过伊斯利(Isly)战役后,阿卜杜•卡迪尔日渐式微,不得不向法军投降。经过这些战争,年轻的法国军官被提拔起来,这些人不但有拿破仑的雄心,还有现代战争经验,且不墨守陈规。相比之下,英国军官都是些贵族老爷,靠家族和声望财富获得提升。
  @zhuhui777999 2021-08-12 13:49:54
  楼主继续
  -----------------------------
  继续:

  这段发不出来,只好截图:

  
  有意思的是,尽管土耳其的盟友对土军没有信心,土耳其人自己却自我感觉良好,反而对他们的盟友评价不高。土耳其大臣看过英军后说,英军看起来威武雄壮,但是估计仗一打起来立马撒丫子就跑。

  @漫画家2021 2021-08-13 03:00:39
  克里米亚战争规模不大,确实在战争史上有重要意义!
  不仅开花弹宣告了木制风帆军舰时代的结束!
  来复枪也结束了排队枪毙的战法,诞生了战壕,战术隐蔽等现代步兵战法!
  1900年八国联军到底什么步兵阵型打的,存疑!
  -----------------------------
  八国联军时候都应该是跟一战差不多了吧?年代接近。继续:

  鉴于对土耳其军队战斗力的严重不放心,英法觉得必须赶紧行动,万一俄军逼近君士坦丁堡,土耳其军便会土崩瓦解。等土耳其人签了城下之盟,必然会给予俄国人极大好处而损害英法的利益,需要马上做好在加里波利登陆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准备。

  1854年2月8日,英国内阁批准派遣1万名士兵到马耳他组成远征军,给远征军选择一位总司令是个问题。1852年接任惠灵顿公爵的是哈丁(Hardinge)爵士,但是哈丁的身体显然已经不适合眼下这种远征。英国人考虑来考虑去,还是拉格伦爵士吧。拉格伦曾任惠灵顿公爵的高级幕僚,记录完美,一位传奇般的英雄。在滑铁卢战役中他失去右臂,截肢手术的时候连麻药都没用。截肢过后拉格伦命手下赶紧把切下来的胳膊给我拿回来,我的结婚戒指还在上面呢。但是拉格伦爵士的主要贡献,是在惠灵顿身边筹谋划策,是个参谋人员,作为统帅不知道合不合适。当然拉格伦爵士有个优势,当年的对手如今的盟友法国人挺尊重他,这让他适合做联军之间的协调工作。多国协同作战,这一点十分重要。

  法国那厢,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Leroy de Saint-Arnaud)毫无悬念地成为法国远征军的统帅。圣阿尔诺相对年轻,没有赶上拿破仑时代,他第一次参战的经历是在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建功立业。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雾月政变的时候,他是拿破仑的得力干将,因此被任命为战争部长。时人对他的任命也不是完全没有微词,法国政治圈子里的人就认为拿破仑三世任人唯亲,圣阿尔诺靠的是同拿破仑三世的关系,挤掉了两位阿尔及利亚的战友。英国人对圣阿尔诺也不以为然,觉得这就是个溜须拍马之徒。
  
  雅克•勒鲁瓦•德•圣阿尔诺(Leroy de Saint-Arnaud)

  不管怎么说,圣阿尔诺上任了,带着一直折磨他的胃癌。接下来英法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芜湖仔 2021-08-13 11:21:39
  太慢了
  -----------------------------
  加快进度,当然,实在着急可以看草根的微信公众号“永远的草根”,这里方便互动,继续:

  上文《组织远征军》里面,咱们说到英国和法国准备保卫土耳其,开始组织远征军。在同一时候,还有一个英国机构也为战争做好了准备,这就是《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打算派一位记者同远征军一道出发到前线去,什么报道能比来自前线的战争报道更吸引读者呢?这位派往前方的记者名叫威廉•霍华德•拉塞尔(William Howard Russell)。有同学可能注意到这位“拉塞尔”的名字英文Russell,怎么跟前文提到过的前首相、内阁成员 John Russell, 1st Earl Russell一样,但那位你怎么译作“罗素”了呢?说到人物的译名,有公认的中文译名草根尽量采用,多数介绍克里米亚战争的文章把这位记者译作“拉塞尔”,草根就跟着拉塞尔。而那位政治家有个孙子叫做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就是著名的哲学家、作家、数理逻辑学家罗素,所以那位前首相只好“罗素”了。
  
  威廉•霍华德•拉塞尔(William Howard Russell)的照片,此时摄影术已经发明

  编辑告诉记者拉塞尔说去吧,仗很快就打完,夏天就能回伦敦了。拉塞尔一听没问题,马上就动身前往马耳他,结果再次回到伦敦已经是两年后的事儿了,那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位著名的战地记者,世界上第一位战地记者。而克里米亚战争,成为世界上第一场新闻报道中“直播”的战争。
  @板桥渔翁 2021-08-13 13:25:14
  此文到此我已经看出来两个问题,深刻影响了中国命运。
  1、俄罗斯在欧洲寻找理想出海口的希望通过此战彻底破灭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半年封冻,不理想;建立地中海出海口的希望被英法彻底打破。遂想在东方建立,那么海参崴、大连是首选。
  2、但是夺得外东北和海参崴后发现,理经济中心太远,只有这里成为经济中心才行。但是,不适合农业,养不住人。
  3、遂必须占领内东北,获得农业基地,则整个内外东北可以建立经......
  -----------------------------
  总结的好,继续:
  英国陆军在组织远征军,皇家海军也没闲着。前面说过,英国皇家海军的战略是一开战就打上门去,那么就要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同时展开对俄国海军的行动。塞瓦斯托波尔是俄国在克里米亚半岛上最重要的海军基地,黑海舰队的母港。1854年1月6号,皇家海军的惩罚号蒸汽舰在考察完锡诺普后,造访了塞瓦斯托波尔。表面上的理由是正式通知缅希科夫,俄国海军驶出领海的举动将会受到英国皇家海军的制止,还有一个任务是接回两名英国工程师。不能明说的任务,是顺带着侦察一下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情况。向俄国海军致意并送交文件后,杜蒙德开着他的船故意打着擦边球,尽量靠近俄国军舰锚地行驶。

  侦察的结果令杜蒙德很是泄气,海岸炮台装备数百门大炮,牢不可破,还有大批军舰可以封锁港湾入口。看起来由海上进攻很难,怕是只能从要塞的北面通过陆地攻占,这需要压倒性的火力支援。

  从圣彼得堡获得的情报也证实了杜蒙特的想法,西蒙从俄军里的一个熟人那里获得的情报,也是只能从陆上攻取。

  海军的想法是要打就尽早动手,为了确保皇家海军在黑海的安全,必须摧毁塞瓦斯托波尔。法国同英国打过招呼,皇帝拿破仑三世表示支持英国的行动。不过从杜蒙德侦察的结果看,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远非轻而易举的事儿,首要的目标还是先保住土耳其,为此英国方面派伯格因(John Fox Burgoyne)工程师前去考察君士坦丁堡的防御情况。尽管接到的命令只是考察君士坦丁堡周边地区,前往土耳其之前,伯格因还是提到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重要性。他跟海军大臣和外交大臣都提到了这一点,还交给内阁 ,阐述了他的研究结果:塞瓦斯托波尔不适合从海上攻取,只能走陆上,攻击部队不能少于守军,也就是说不能低于3万名士兵。
  
  伯格因(John Fox Burgoyne)工程师

  陆路夺取要塞需要海陆联合行动,英法上次这样的经验也是老早以前了,并且那时候不论是在欧洲大陆和在阿尔及利亚,都离英国或者法国本土很近,这个克里米亚的距离有些远。不过不管怎么说,要想给俄国人以惩罚,斩断北极熊的利爪,拿下俄国的这个要塞是必须的,塞瓦斯托波尔应该是首要目标。
  @bwangel 2021-08-13 13:50:15
  奥斯曼帝国霸占了中东,阻断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客观上造成东方文明不思进取,发展停滞。此为东方现在落后西方的原则之一吧。
  有人说为何西方没受影响。西方其实长期限于中世纪的黑暗也和奥斯曼有关系。不过是西方人性格偏于冒险,开辟了新航路,才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占得了先机。
  -----------------------------
  是,有个猜想,如果西边没有个新大陆,会怎么样?相信西方仍然会领先,只是进度要慢得多。继续:

  方案拿到英国内阁,帕默斯顿表示同意,此外还加了一条,要土耳其人在英法的支援下,在高加索开辟第二条战线。但是罗素爵士和纽卡斯尔公爵,都希望能把战事局限在保卫君士坦丁堡上。首相阿伯丁伯爵仍寄希望于经济制裁会起作用,能不打就不打,内阁意见还是不一,所谓民主制度的低效率一如既往。

  英国法国的高级将领们开始制定作战计划,外交人员则继续做着外交解决的努力。在维也纳,布尔仍在试图拿出新方案,让俄国和土耳其都能接受的方案。拿破仑三世也放话出来说要跟沙皇直接对话,皇帝跟皇帝之间的对话,结果沙皇拿眼睛夹都没夹他一下。切,你个拿破仑•波拿巴算是神马皇帝?还三世,“君权神授”懂?皇帝也好国王也罢,那都是上帝的选择,血统必须纯正!有全民公决“决”出来的皇帝?笑话!在2月份正式拒绝的文件里,沙皇特意提到:你的叔叔当年在莫斯科……

  此举倒也正中拿破仑三世下怀,虽说当了皇帝,那也是民选的皇帝,跟沙皇那种君权神授完全不是一码事儿。法国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还有个民意这个东东,拿破仑三世也需要让国内主和的那一派看看,我为和平尽了力…….

  正如英国大使西摩所料,俄国人视英法舰队违反《海峡公约》进入黑海,为赤裸裸的挑衅,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1月22日他们要求邓达斯舰队立即退出黑海,否则就要断绝外交关系。随着英国立场毫不后退,2月3日俄国正式同英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尽管就在这会儿阿伯丁公爵仍然试图让他的阁员们相信,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的车轮开始向前滚动,克拉伦登在议会里介绍情况时说:关于我们现在是战是和,很难回答。我们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因为还都没有宣战;我们跟俄国也不算是完全和平,外交关系已经断绝。

  1854年2月27日,英国要求俄国在四月底之前退出多瑙河诸公国,“拒绝或者沉默意味着宣战”。法国同样向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形势已不可逆转。
  @神仙也工作 2021-08-13 16:02:59
  @永远的草根阶层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多谢,继续:

  英法的最后通牒送达圣彼得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做法是不予理会,看你们能怎么着?内斯尔罗德说沙皇不会向英法宣战,他还是不能相信阿伯丁政府会因为穆斯林土耳其跟他开战。他也不希望破坏1815年以来的和平。沙皇还有些担心欧洲列强会趁火打劫,比如奥地利会不会借机侵占瓦拉几亚?帕斯克维奇说不会,我这儿早有准备,奥地利人不敢。沙皇想也是,布尔还在试图打破僵局,寻求外交解决方法。弗兰兹•约瑟夫皇帝也不应该跟我们作对,我们是神圣同盟的盟国,再说,他感谢我1849年帮他镇压匈牙利起义还来不及呢。最最重要的是,奥地利没必要来这儿趟浑水得罪我们,对他们来说坐山观虎斗更有利。

  于是沙皇决定不睬他们,特别是那个拿破仑三世,算是个什么东西?

  算是个什么东西?我倒要让你看看。3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法国立法机构发表演讲,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到近东去跟俄国人打一仗。拿破仑说:

  “法国同英国一样,在那里有利益存在,甚至比英国人的利益更加重大,法国要清除俄国人对土耳其的影响。谁控制了君士坦丁堡,谁就控制了地中海,我相信先生们,你们不会认为只有英国人需要这一地区,这片离我们海岸只有三百里格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去君士坦丁堡?我们同英国人一起保卫苏丹,也是在保卫我们基督教的权力,保卫那里的自由和我们在地中海的影响力。”

  三月里英法两国开始在巴黎开会,讨论他们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策略。法国人倾向于把战场设在多瑙河地区,如果奥地利和普鲁士可以拉进来一起打俄国,那就可以在多瑙河地区和俄国南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攻势,同时让普鲁士和奥地利进攻俄国的波兰。但是英国人不相信奥地利那个软蛋敢动俄国人,怕奥地利成为猪队友耽误英国人的事儿。

  英国内阁里也有不同意见,阿伯丁伯爵希望战事限于保卫土耳其,帕默斯顿和他的主战派要求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把俄国的势力从近东彻底清除出去,把俄国人打服。两派最终达成了妥协,先执行格雷厄姆爵士的俄国版瑟堡方案,然后再说。
  
  不过随着英国走向战争轨道,人们的情绪高涨,单纯保卫土耳其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了。随着内阁决定派兵前往马耳他,公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2月14日第一支部队出发,随后又有几只部队跟进,《泰晤士报》报道了人们欢送战士出征的情景。

  几大强权互不退让,下一步局势如何发展呢?
  @神仙也工作 2021-08-13 16:02:59
  @永远的草根阶层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多谢,继续:

  英法的最后通牒送达圣彼得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做法是不予理会,看你们能怎么着?内斯尔罗德说沙皇不会向英法宣战,他还是不能相信阿伯丁政府会因为穆斯林土耳其跟他开战。他也不希望破坏1815年以来的和平。沙皇还有些担心欧洲列强会趁火打劫,比如奥地利会不会借机侵占瓦拉几亚?帕斯克维奇说不会,我这儿早有准备,奥地利人不敢。沙皇想也是,布尔还在试图打破僵局,寻求外交解决方法。弗兰兹•约瑟夫皇帝也不应该跟我们作对,我们是神圣同盟的盟国,再说,他感谢我1849年帮他镇压匈牙利起义还来不及呢。最最重要的是,奥地利没必要来这儿趟浑水得罪我们,对他们来说坐山观虎斗更有利。

  于是沙皇决定不睬他们,特别是那个拿破仑三世,算是个什么东西?

  算是个什么东西?我倒要让你看看。3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法国立法机构发表演讲,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到近东去跟俄国人打一仗。拿破仑说:

  “法国同英国一样,在那里有利益存在,甚至比英国人的利益更加重大,法国要清除俄国人对土耳其的影响。谁控制了君士坦丁堡,谁就控制了地中海,我相信先生们,你们不会认为只有英国人需要这一地区,这片离我们海岸只有三百里格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去君士坦丁堡?我们同英国人一起保卫苏丹,也是在保卫我们基督教的权力,保卫那里的自由和我们在地中海的影响力。”

  三月里英法两国开始在巴黎开会,讨论他们的战略目标和战术策略。法国人倾向于把战场设在多瑙河地区,如果奥地利和普鲁士可以拉进来一起打俄国,那就可以在多瑙河地区和俄国南部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攻势,同时让普鲁士和奥地利进攻俄国的波兰。但是英国人不相信奥地利那个软蛋敢动俄国人,怕奥地利成为猪队友耽误英国人的事儿。

  英国内阁里也有不同意见,阿伯丁伯爵希望战事限于保卫土耳其,帕默斯顿和他的主战派要求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把俄国的势力从近东彻底清除出去,把俄国人打服。两派最终达成了妥协,先执行格雷厄姆爵士的俄国版瑟堡方案,然后再说。
  
  不过随着英国走向战争轨道,人们的情绪高涨,单纯保卫土耳其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了。随着内阁决定派兵前往马耳他,公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2月14日第一支部队出发,随后又有几只部队跟进,《泰晤士报》报道了人们欢送战士出征的情景。

  几大强权互不退让,下一步局势如何发展呢?
  @川江纤夫20090225 2021-08-13 22:54:21
  精采!望楼主开启快进模式!
  -----------------------------
  好,继续:

  咱们说过英国法国开始调兵遣将,英吉利海峡的各个港口忙碌起来,运送部队的船只进进出出,步兵、炮兵、骑兵以及支援部队登船出发。运送大批部队到地中海东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英国政府动员了大量的船只,包括最现代化的蒸汽船。《泰晤士报》说这些船可以运送2万部队从南安普顿到君士坦丁堡,比起俄国人行军300英里到达战区要舒服得多。

  不过当兵的很快就发现船和船差别很大,有些几百吨的小船比如亚洲号(Asia)只能装运一个连的步兵或者一小队骑兵,而现代化的汽船喜马拉雅号能装下一个团,两周内就抵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兵们问题不大,战马在长途运输中有所损失。
  
  查尔斯•纳皮尔(Charles Napier)爵士

  纳皮尔也是一员参加过拿破仑战争的老将,1811年就率领泰晤士号(Thames)战斗在地中海。此后参加了1814年攻击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的对美战争,给美国人悍然入侵加拿大以教训。他以大胆著称。打完美国人和拿破仑后他也没闲着,葡萄牙内战他也掺和了一把。尽管英国政治上表示中立,但是对皇家海军参与其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扶持一个亲英国的政府上台符合英国利益。然后是在埃及修理奥斯曼土耳其的海军舰队,那时候俄国还是盟友土耳其还是敌人,看敌人和盟友的变化就是这么快!

  不过1854年纳皮尔已经68岁了,有人对纳皮尔担纲波罗的海舰队司令提出异议,说他那些辉煌战绩都是上个年代取得的,不一定适合领导新时代的海战。不过,皇家海军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将军,除了纳皮尔还有谁呢?纳皮尔对他的新任务早有准备,早在1853年夏天俄军进入多瑙河诸公国的时候,他就提醒阿伯丁首相注意俄国北方舰队的威胁,把他的舰队开往哥本哈根,这样一旦发生战事他可以立即封锁波罗的海——看俄国地理状况这个糟糕,你说能不拿下土耳其,把博斯普鲁斯海峡掌握在自己手里吗?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14 09:35:55
  马上就该“细细的红线”了,楼主加油!
  -----------------------------
  还得等等,继续:

  3月12日英法土三国政府签署了一个三方协议,以保卫土耳其领土完整对抗沙皇俄国。英法最后通牒的期限已过,俄国方面依然没有任何回复,3月27日和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国宣战。英国和俄国这四十年前的盟友此时兵戎相见,自打1815年以来的和平结束了。
  
  剑桥公爵(Duke of Cambridge)

  拉格伦和剑桥公爵一行被安排先跟法国战争部长让•韦永(JeanVaillant)见了面,随后在杜伊勒里宫觐见皇帝拿破仑三世。在法国期间,拉格伦及其随员受到热情款待,除了皇帝接见,还安排听了歌剧参观了法国军队。法国群众高呼“英国万岁”,报纸上也是一片热情洋溢之声。拉格伦和圣阿尔诺两个人会面的时候,彬彬有礼地回避了指挥权的问题,倒是花了大把时间探讨土耳其军队的不足。

  到达土耳其后,拉格伦发布的第一道命令是跟法军搞好关系,盟军之间的团结乃重中之重。在当兵的中间这不是问题,尽管有语言障碍,英国兵和法国兵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特别是喝了酒以后,喝过酒大家就都是兄弟了。

  英法已然对俄宣战,联军部队纷纷抵达战区,此时的土俄前线,是个什么状况呢?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17 16:31:36
  俄国的纳西莫夫呢?死了?
  -----------------------------
  还早呢,继续:

  英国法国对俄宣战,派遣大批部队前来保卫土耳其,这个时候多瑙河前线是个什么状况呢?

  前文说过,此次危机乃至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俄国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陈兵多瑙河畔压土耳其接受俄国的条件。压土耳其接受俄国条件的同时,沙皇和他的将军们还寄希望这一举动,可以让土耳其治下的东正教徒发起反抗穆斯林土耳其的大起义,从内部瓦解土耳其人在巴尔干的统治。俄军统帅帕斯克维奇说:“我们最有利的武器,就是我们在土耳其基督徒中的影响力。”
  
  俄军统帅帕斯克维奇

  然而军事上,帕斯克维奇将军一直担心奥地利人会抄俄军的后路。理论上奥地利是俄国的盟友,但是遇到利益攸关的事儿,盟友翻脸也比翻书还快。帕斯克维奇的顾虑不无道理,奥地利人的确担心俄国人期盼的,斯拉夫民族纷纷发动起义迎接俄国“解放军”的情形,会波及到奥地利的领土上。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地利是个多民族国家,也有很多东正教臣民。帕斯克维奇非常清楚奥地利在巴尔干问题上,跟俄国有着重大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非常有可能导致双方反目成仇。为了不过分刺激到奥地利,帕斯克维奇迟迟没有按照沙皇的指示采取积极行动,而是沿着多瑙河布防做了一个守势,静待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民发动起义,然后俄国解放军便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这些地方,关键词“兵不血刃”。

  帕斯克维奇把他的策略禀告沙皇:“按兵不动加强同土耳其治下的塞尔维亚人、黑塞哥维那人、门的内哥罗人,还有保加利亚人的联系,即便他们不会为我们而战,但是反对土耳其人是一定的,俄军可以支持他们搞垮土耳其帝国……,然后便可以兵不血刃达到目的。”这个想法很合沙皇的胃口,沙皇一直以东正教的保护人自居,认为这是一场东正教对穆斯林的宗教战争,把东正教徒从穆斯林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无需过多言语,沙皇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方案,让老将军帕斯克维奇守在那里等着斯拉夫人揭竿而起,等着兵不血刃。
  @我是白衣卿相 2021-08-15 16:08:32
  不知道普鲁士对此是什么态度?
  -----------------------------
  普鲁士此时打酱油,继续:

  沙皇的宗教情节加上帕斯克维奇老将军的谨慎,让俄军并没有迅速出击。考虑到塞尔维亚人造反的意愿最为强烈,沙皇想让俄军向西南,向靠近塞尔维亚的鲁塞(Rusçuk)方向运动,不过被帕斯克维奇将军劝住了。帕斯克维奇说鲁塞这个地方太过靠近奥地利,如果塞维尔亚人真的起事,奥地利人难以坐视不管,毕竟奥地利治下也有很多东正教徒,这种起义会传染。一旦奥地利加入敌对我们的一方,他们可能进攻咱们的波兰抄了咱们的后路。不如向南进攻锡利斯特拉(Silistria),这个方向沿着黑海海岸指向君士坦丁堡,奥地利人不至于太过敏感。如果对面的保加利亚人起来反抗,配合咱们的行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识相的外交大臣内斯尔罗德又来泼冷水了,说巴尔干斯拉夫人根本不会大规模起事。即便真的发生了这种大暴动,那也未见得是好事儿,整个欧洲都会被惊吓到。内斯尔罗德看得很准,现在确实是整个欧洲都在对俄国人在巴尔干可能进行的扩张感到担心。再说,同样的策略土耳其也可以采取,他们也可以煽动高加索的穆斯林反对咱们,煽动东正教徒起事不是好的谋划。

  一直是拖后腿的内斯尔罗德越来越讨人嫌了,这厢自然有人投沙皇所好,鼓吹泛斯拉夫主义,这种言论沙皇听着顺耳。他们一通忽悠沙皇,说不但要定都君士坦丁堡,为了保卫斯拉夫民族的利益,即使与奥地利开战也在所不惜,这真是嫌沙皇的敌人还不够多。

  沙皇同意了锡利特斯拉,但是帕斯克维奇老将军依然小心翼翼,缓缓地朝着锡利特斯拉方向前进,此间期待的保加利亚人大起义并没有发生。斯拉夫人倾向于俄国人,希望俄国解放军能把他们从穆斯林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但是真正揭竿而起的人并不多,只有少部分人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制造了些骚乱。而这些小骚乱迅速被奥马尔帕夏的部队残酷镇压下去,反叛地区的男人被屠杀,妇女们被土耳其士兵强奸。

  英法对俄宣战后,俄国人需要跟时间赛跑了,沙皇命令尽快拿下锡利特斯拉前进到黑海沿岸的瓦尔纳(Varna),沙皇预计到英法联军会从那里登陆,一定要抢在他们前面。此刻帕斯克维奇将军的主动性更低,对腹背受敌的担心更加严重了——前有土耳其军和不知什么时候会出现的英军法军,后面是不怀好意集结起来的奥地利军。于是在进攻锡利斯特拉的行动上,帕斯克维奇将军并没有如沙皇期待的那样大胆果断。整个春天帕斯克维奇都在拖延着沙皇的命令,缓缓前进,直到四月中旬,5万俄军才进占到锡利特斯拉对面的小岛上。

  沙皇对进展迟缓迁怒于前敌指挥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将军(Mikhail Dmitrievich Gorchakov),让帕斯克维奇把他替下了直接指挥。一周后的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了一个防御联盟协议,这是一个非常不详的信号,共同防御哪个?帕斯克维奇顿感紧张,赶紧向沙皇报告说要不咱们撤了吧。把个沙皇气得半死,奥地利根本不敢乍刺儿,你给我加大攻击力度,用一场胜利把那帮家伙镇住:“奥地利人?我四个团加龙骑兵就足以收拾他们了,哪儿那么多废话!”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