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战斗民族被痛殴的那一场克里米亚战争

  随着联军占领刻赤切断通过亚速海的补给线,俄军供应紧张起来,弹药开始供应不足。炮兵指挥官奉命节约弹药,敌人每打四发炮弹己方还击一发。此时英法的工业能力和运输体系的优势显现出威力,每天落到俄军阵地上的炮弹达到75,000发。这是工业时代的战争,俄国落后的农奴制经济完全无法匹敌。消耗战消耗战,耗到这个时候俄军有些油尽灯枯的感觉了。
  
  俄军士气也是十分低落,6月份还失去两员大将,6月22日的炮击中托德尔本严重受伤,不得不被送往后方。6天后纳西莫夫在视察凸角堡的时候,被一颗子弹击中面部,两天后死去。纳西莫夫出殡那天,塞瓦斯托波尔全城的人都出来相送,联军看到这一幕,也停止了炮击。

  到6月底塞瓦斯托波尔的形势看起来已经毫无希望,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连饮用水都供给不上了。而瘟疫依然肆虐,每天都有30人病死。

  大多数市民已经逃离了塞瓦斯托波尔,当兵的也不断逃跑,开小差成为常见现象。从华沙调来增援的部队跑掉四分之三,守城部队每天都有20多个逃兵,特别是炮击严重的时候,当官的一个不小心部下就没了一批。法军报告说夏天以来一直不断有俄军投降过来,大都是因为没东西吃,或者吃的东西腐烂变质。8月开始俄军哗变的消息不断传来,传说有军人参与暴乱被镇压,被处决的军人有上百人。很多部队因为不可靠,被打散了重组。
  @刀口岁月 2021-10-27 09:20:37
  顶赞佳作!致敬原创!
  -----------------------------
  谢谢,继续:

  意识到塞瓦斯托波尔可能坚持不了多久,沙皇亚历山大命令戈尔恰科夫,再做一次打破联军封锁的尝试。命令传达给戈尔恰科夫将军,将军想这怎么可能?我现在守都快守不住了,还有能力去进攻敌人?敌人现在不但数量上占上风,还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部队冲出去岂不是以卵击石?

  这次看看这些能不能发出来,本来想发一段长的,结果……抱歉,您所提交的内容可能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通过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操作,请确认后再提交。
  中间差了一段发不出来,只好请大家去草根的微信公众号去看了,继续:

  既然如此,那就发动一场攻势吧,戈尔恰科夫觉得唯一可行的地方,是法军和撒丁王国军队在乔尔纳河对岸的阵地。“拿下这个地方可以威胁到联军侧翼,让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放缓,也能获得进一步发展攻势的可能。”他在给沙皇的信里这样说到:“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欺骗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沙皇不想听这样的失败言论:“每天在塞瓦斯托波尔都要损失很多人,需要采取些决定性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沙皇想这将军们到底是无能,还是谨慎过头,不愿意承担进攻的责任?于是在信的结尾他这样写到:“我想要打一仗,如果作为主帅的你不敢承担责任,那就组织一个委员会,让他们替你做决定好了。”

  8月9日组织起来的委员会开会讨论沙皇的进攻要求,很多高级军官都反对发起进攻。奥斯顿-萨肯(Osten-Sacken)将军说,塞瓦斯托波尔的丢失已经不可避免,人员损失这么大,连纳西莫夫都战死了,是时候放弃这个海军要塞了。其他人心有赞同但是大都不敢讲出来,干脆顺着沙皇的意思说,那就进攻吧,尽管他们既无信心也无方略。又是有勇无谋的叶夫帕托里亚败将克鲁莱夫站了出来,说干脆像1812年放弃莫斯科那样,彻底破坏塞瓦斯托波尔,然后派上全部能参加战斗的人,向敌人的阵地发起冲锋。“万岁冲锋”?奥斯顿-萨肯说这是自杀行为,除了造成数以万计的无谓牺牲外毫无意义。克鲁莱夫说:“那又怎样?每个人都会牺牲!我们将在这里留下我们的印记!”最后大家头脑冷静下来,投票表决通过戈尔恰科夫的行动方案,进攻乔尔纳河的法军和撒丁王国军阵地。攻击前夜,戈尔恰科夫写信给俄国战争大臣多尔戈鲁基亲王(Prince Dolgoruky)说:“我们不进攻的话,塞瓦斯托波尔很快也会丢失,”如果攻击不成功,他将“以尽可能小的损失放弃塞瓦斯托波尔”。

  到底提交的哪些内容可能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通过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操作,需要确认后再提交呢?
  进攻定于8月16日清晨发起,前一天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在过节,虽然过不一样的节日,两军将士都一直喝到深夜,此时刚刚上床休息。凌晨四点俄军的炮火把他们从梦中惊醒,俄军利用晨雾的掩护,向着联军阵地摸来。俄军出动了47,000步兵,10,000骑兵和270门野战炮,左翼由利普兰迪率领进攻撒丁王国军阵地,右翼面对法军的是里德(Read)将军的部队。里德是苏格兰后裔,移民到了俄国。戈尔恰科夫给他们的命令是,没有接到他的命令之前,不要渡河,由他来决定主攻方向,是把预备队投入到菲迪库金高地上的法军方向,还是盖斯福特山(Gasfort Hill)上的撒丁王国军方向,他要视炮击效果而定。

  晨雾中俄军的炮兵没有打中目标,反而打草惊蛇,让18,000法军和9,000撒丁王国军做出准备,进入了前沿阵地。见前方没有进展,戈尔恰科夫派副官去命令前方的两位将军“开始”。里德接到命令后糊涂了,开始什么?传令的副官也答不上来。里德想既然炮击已经开始了,那现在的“开始”应该是步兵冲锋,于是他命令部队过河,尽管预备队和骑兵都没有跟上来。此时戈尔恰科夫感到应该是利普兰迪方向相对容易,决定集中兵力于左翼,进攻撒丁王国军阵地。但是听到里德的部队已经跟敌人交上了火儿,戈尔恰科夫又留了些人给他。这就犯了兵家的大忌,没能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

  里德的部队过河后没有得到骑兵和炮兵的支援,受到法军阵地上枪炮火力的打击,20多分钟就有2,000多俄军倒在地上。预备队第5步兵师被派了上来,指挥官提议全体发起冲锋,打算靠人数优势压倒法军。但是里德让他们一个团一个团逐次投入战斗,这就让唯一可能突破的方式作古,结果是一个接一个被法军撂倒,法军完全有信心能够顶住俄军的攻势了。
  
  此战联军方面伤亡1,800人,俄军阵亡2,273,4,000人受伤,另有1,742人失踪,失踪的相信大都是趁着大雾当了逃兵。沙皇亚历山大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失败让他的设想化为泡影,而失败也成了俄军的灾难,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塞瓦斯托波尔什么时候陷落了。

  意识到局势已经无可挽回,俄军开始做放弃塞瓦斯托波尔的准备,而沙皇的命令仍然是不准撤退。俄军计划在海湾里建一座通往北部的浮桥,如果南边顶不住了俄军就撤往北部。7月初工程师布克米耶(Bukhmeier)就提议建这么一座桥,不过立即被其它人给否了,这要在960米长的波涛汹涌的海上建浮桥,还从来没有人建过这么长的浮桥呢。不过到现在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戈尔恰科夫下令建桥,几百名士兵把木材从300公里外运来,水手们把他们同平底船连接在一起,布克米耶负责指挥施工,最终8月27日浮桥建成。

  接下来局势将如何发展呢?
  俄军在沙皇的严令之下,发动了对乔尔纳河对岸的联军阵地的进攻,结果惨遭失败。这次战斗失败后,俄军逃兵如潮水般每天都向联军阵地涌来,带来的消息是城里的情况极其糟糕。联军指挥官们都意识到,俄军看起来坚持不住了,马上开始行动起来。

  9月份就要到来,天气很快又会变坏,联军将士可不想再在克里米亚熬一个冬天了,再一次进攻马拉科夫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佩利西耶现在掌管大局,乔尔纳河之战胜利后,拿破仑三世也不再要求野战了,对佩利西耶给予充分信任。

  6月18日的攻击失败,让潘缪尔要求英军不得再进攻凸角堡。不过随着乔尔纳河一战取胜,情况也有了变化,英军重新开始计划攻打凸角堡。

  法军冒着俄军炮火挖出的战壕,已经到了马拉科夫堡前俄军堑壕20米远的地方,俄军可以清楚地听到战壕里法军的对话。英军也在努力挖战壕,但是由于是石头地,只挖到了距离凸角堡200米远的地方。不过这个距离也够近,基本上战壕里的英军只要一露头,便会被凸角堡里的俄军狙击手毫无困难地干掉,俄军现在也有了来复枪。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是每天联军方面差不多也要损失250到300人,这种情况下联军也不愿意继续耗下去了。再说8月份一过很快冬天又要来了,联军可不想在塞瓦斯托波尔城外再熬一个冬天了,就这个理由也要打一仗,何况现在看起来时机非常好。

  行动日期定在9月8日,从9月5日开始实施炮火准备。在那之前,8月底联军的炮击就在持续增加,每天有5万发炮弹落到俄军阵地上。随着距离更加靠近,联军炮火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塞瓦斯托波尔的市中心像遭到地震一样,几乎没有了完整的房子。俄国方面的伤亡更是巨大,每天达到上千人,8月底的三天里伤亡更是接近8,000。俄军也期待着联军的进攻,不管是福是祸,总要来这么一下子,那就早点儿来吧。

  炮火的增加显示联军新的进攻在即,俄军判断联军的进攻日期是9月7日,因为这一天是博罗金诺(Borodino)战役纪念日。1812年的这一天,三分之一的拿破仑军队在同俄军的战斗中被消灭掉,俄军想法军应该在这一天报一下仇。结果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联军并没有采取行动,于是俄军松了一口气。8号早上5点,猛烈的炮火又开始了,一分钟内联军发炮400发,10点钟炮击突然停止,而进攻也没有发起。通常联军发起进攻的时间都选在黄昏或者黎明,所以俄军想一会儿会重新开始炮击,为晚上的进攻做准备。11点钟,俄军在英克曼高地上的观察哨报告说,看到联军军舰出动,让俄军更加坚信进攻将在晚上发起。观察哨的报告没错儿,联军舰队确实打算加入对城市的炮击。但是早上天气还好,午后风云突变刮起了西北风,海况不好行动只好取消,军舰又回到港口,让俄军感到这天又是和平度过的一天。但是俄军错了,博斯凯把发起攻击的时间定在中午,正是俄军警惕性最低开始换班的时间。

  进攻计划同6月18日那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规模更大。这次不是投入三个师,而是投入10个半师,5个半进攻马拉科夫堡,另外5个进攻其它阵地。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各部队校对时间,在同一时刻发起进攻的战斗,主攻部队是35,000人的法军和2,000人的撒丁王国军队。法国统帅将亲自下达进攻的信号,以免再发生上次那样的错误,攻击总指挥是博斯凯将军。中午下令开始进攻,鼓手开始擂鼓,号角开始吹响,乐队奏起了《马赛曲》,9,000人的麦克马洪(MacMahon)师高呼着“皇帝万岁”,跳出战壕向着马拉科夫堡冲去,俄军被打了个冷不防。中午是俄军换班的时间,很多当兵的换班下来,想着刚好趁着炮击间歇时间休息一下,吃个午饭。法军冲进来的时候,很多俄国兵连枪都来不及拿起来,十分钟后,法国的三色旗就飘扬在马拉科夫堡上空。
  
  俄军被蜂拥而上的法军完全淹没了,没有经验的俄军士兵掉头就跑,把后背暴露给法军。此刻的守卫部队是第15预备步兵师,大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什么战斗经验,自然不是身经百战的法国祖瓦兵的对手


  
  像6月份那次一样,英军也在等着法军首先开始进攻。看到法国的三色旗飘扬在马拉科夫堡上空后,英军发射火箭信号,英军第一攻击波第19和97团步兵冒着俄军的弹雨,冲过开阔地冲向俄军的堑壕,近半数士兵倒在路上。第23团接上来,冲进堑壕但是被俄军的反击击退。英军进攻总指挥科德林顿命令预备队投入战斗,同俄军激战在一起,但是始终无法取得进展,直到晚上俄军主动放弃凸角堡。
  晚上俄军主动撤离,是因为受到失守的马拉科夫堡上法军火力的威胁。正如佩利西耶战前所预料到的那样,马拉科夫堡是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防御的核心。一旦被拿下,法军可以从这里打击各个地方,俄军撤退用的浮桥也处于打击范围之内,俄军再也没法守住塞瓦斯托波尔了。
  
  戈尔恰科夫命令放弃塞瓦斯托波尔撤向北部,军事设施被接连爆破,仓库被引燃,部队和平民挤上浮桥向城北逃去。仍有俄军不愿意撤离,他们觉得除了马拉科夫堡,其它阵地还在手中,而马拉科夫堡也可以再夺回来。另有一些水兵,想同他们爱戴的统帅纳西莫夫一起,战死在塞瓦斯托波尔。

  撤退从晚上七点开始,持续了一整夜。士兵、平民、伤员、老人、妇女、孩子,还有车马大炮,都挤上了浮桥。天空被大火照得通红,俄军把带不走的东西统统烧光炸掉。人们挤向浮桥,最先过桥的是部队、马匹,然后是拉着大炮的牛车,草料车上载着伤员,都默不做声地走上浮桥。海上风高浪大,西北风始终在吹,平民带着随身的东西,排成一队过桥。

  第二天早上八点撤退行动结束,阻击部队收到信号开始撤离,他们放了最后一把火,走之前还把黑海舰队最后一艘军舰凿沉。

  位于星堡内的托尔斯泰目睹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他也是最后一批过桥的战士之一。这一天是他27岁生日,但这一天显然让他心碎:“我看到城内一片火海,法国国旗飘扬在我们阵地上空,我哭了,”他在给婶婶的信里说:“这是我最痛苦的一天。”

  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大火持续了几天几夜,9月12日联军进城的时候,很多地方的火仍未熄灭。并不是所有的伤员都被撤走,伤员太多没法全部运走,仍有3,000多伤员被遗弃在即将被联军占领的城内。

  进入成为一片废墟的塞瓦斯托波尔的联军将士,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俄军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还把这座城市守了这么长时间。

  塞瓦斯托波尔终于被联军被拿下了,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划上了一个句号,下一步战事如何发展呢?
  经过349天的鏖战,塞瓦斯托波尔终于被联军攻陷。塞瓦斯托波尔被拿下的消息,让巴黎和伦敦沸腾了,人们涌上街头喝酒跳舞高唱爱国歌曲,巴黎圣母院也装饰上了各个盟国的国旗。胜利让法国人感到当年那支所向无敌的法军又回来了,拿破仑战争之后这么多年屈辱的日子成为历史。法军不但在野战中战胜了一个欧洲强权,还攻克了俄军重兵把守的要塞,这给法国人带来极大的自豪感。

  佩利西耶被授予元帅权杖,海军将领布鲁阿被提升为上将,英国统帅辛普森也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电报线也不再让大家反感,因为9月12日收到的是拿破仑三世的嘉奖令:“荣誉属于你,属于你勇敢的部队,我衷心祝贺你们!”


  很多人认为战争就此结束,摧毁塞瓦斯托波尔和黑海舰队是联军战争的主要目的。老百姓是这么想的,有些西方领导人也以为,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就会让沙皇屈服,但是很快他们就失望了。9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前往莫斯科,如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候那样。“记住1812年,”9月14日沙皇写信给戈尔恰科夫:“塞瓦斯托波尔不是莫斯科,克里米亚不是俄国。莫斯科被烧毁两年后,我们的胜利之师就进入了巴黎。我们仍是俄国人,上帝与我们同在。”

  沙皇亚历山大策划继续战争,9月下旬他制定了1856年在巴尔干进攻的详细计划,要把战争引到敌人的国土上去,要激起敌人境内斯拉夫人民的反抗,谁来劝和都要被沙皇一通训斥。一直以来的的主和派内斯尔罗德依然希望讲和,托人带话给奥地利人,说俄国愿意接受和谈,只要保证俄国的荣誉。但这时候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人们谈论的都是战争,尽管多少有些虚张声势,想讨个好的和平条件的意思。亚历山大沙皇了解西方,知道法国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争,所以只要能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获得个标志性的胜利,拿破仑三世也就达到了目的,大抵会接受和平的。只是英国还不愿意停战,对帕麦斯顿来说,克里米亚只是对俄全面大战的开始,而英国公众大体上也支持继续战争,连维多利亚女王都说不能让拿不下凸角堡,成为英军这场战争的最后记录。

  既然维多利亚女皇都这么说了,那就再打一仗呗。陆战那是法国强项,咱大英帝国还得打海战,这次行动由英国海军将领莱昂提出,计划先拿下位于第聂伯河(Dnieper)口外金本半岛上的一处俄军要塞金本堡(Fort Kinburn),然后再看情况发展。
  拿下塞瓦斯托波尔后,法军就有了收手的意思。此后法军的重大行动,只是派阿隆维尔(D’Alonville)将军率领部分骑兵,前往叶夫帕托里亚。10月20日,阿隆维尔率领法军跟一支比较大的俄军部队交火,俄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撤退,而德阿隆维尔也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还是维持着跟俄军小规模交战。法军接到的命令是不要采取大的行动,不要太积极,法军觉得俄军可能会主动撤离克里米亚,然后就是和谈,此时没必要再大打出手。

  10月8日联军舰队出发,还是先向西向敖德萨佯动,然后回过头来于10月14日到达金本半岛。当晚,一支由9艘炮舰组成的部队,护送巴赞将军 (François Achille Bazaine) 率领的8,000联军部队登陆,切断了金本堡同外界的联系。俄罗斯人没有发起反击,法军和英军开始挖战壕,17日上午,联军完成防御工事。法军面对俄军的金本堡,英军负责阻击可能的援兵。与此同时,法军的舰船开始进行水文侦察,为炮击做准备。

  10月17日9点左右,英法舰队开始炮击。由于近岸水浅,主力舰难于靠近,炮火打击重任落到了吃水浅的舰船身上,特别是三艘法国新建成的浮动炮台。三艘浮动炮台前进到距离俄军堡垒仅有550米的地方下锚,开始射击。俄军反击炮火打在浮动炮台10厘米厚的装甲上,要么弹开,要么就只能砸出一个小坑。给浮动炮台造成的唯一损害,是一发从破坏号(Dévastation)射击孔打进来的炮弹,炸死了两个水手,炸伤25人,但是没有给船造成大的伤害。其它海军舰只在1,100米或者2,600米的距离开火,俄军炮台很快就被打哑了。随着俄军火力减弱,其它炮舰也冲上近前射击,到中午12点,俄军堡垒已经无力反击,挂白旗投降了。联军同意俄军放下武器后,离开这座堡垒。这一战俄军伤亡也不算大,只有几百人。联军方面的损失,就是破坏号上那2死25人伤。这一战中,破坏号被击中75次,熔岩号(Lave)被击中66次,雷鸣号(Tonnante)也被击中66次,但是所有三艘浮动炮台都没大碍,只是装甲板上添了些坑坑洼洼。

  10月20日,巴赞派步兵对赫尔松(Kherson)进行侦察,并没有遇到有组织的抵抗。他们撤回到金本堡,联军指挥官决定留下1,700人和三艘浮动炮台镇守这座堡垒,其余部队撤回克里米亚。尽管英国人最初考虑继续前进攻占尼古拉耶夫(Nikolaev),但是发现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后,取消了这个计划,改为来年春天再发动进攻,拿下尼古拉耶夫。

  如果不攻占尼古拉耶夫,拿下金本堡本身战略效果有限,对战争的结局影响不大。不过此战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法国和英国联合舰队具有极大的技术优势和两栖作战能力,整个俄国的沿海地区都处在联军的海上威胁之下。另外这一战在海军史上意义很大,如同锡诺普海战宣告木制风帆舰队的末日,此战宣告了铁甲舰时代的到来。从此强国海军纷纷放弃木制军舰,开始专注于铁甲舰的建造,特别是这场海战的两个胜利者英国和法国。
  忽视了小亚细亚和高加索战场好久之后,英国终于关注起被俄军包围的卡尔斯(Kars)来。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沙皇亚历山大要求继续进攻土耳其来取得一个好的谈判地位。拿下卡尔斯就打开了埃尔祖鲁姆(Erzurum)和安纳托利亚的大门,威胁英国通往印度的陆路。6月份,在塞瓦斯托波尔还没有陷落前,沙皇就命令进攻卡尔斯,希望把联军从塞瓦斯托波尔引开,尼古拉•穆拉维诺夫(Nikolay Muravyov) 将军率领21,000步兵,6,000哥萨克加上88门大炮越过俄土边界,朝着70公里外的卡尔斯前进。守卫卡尔斯的是英国将军威廉•威廉姆斯(William Fenwick Williams)将军指挥的18,000土耳其部队。威廉姆斯感到野战土耳其军不是俄军对手,不如凭借坚城死守。6月16日俄军发动了第一次对卡尔斯的攻击,结果正如威廉姆斯将军所料,遭到失败。土军中除了英国将军,还有一批波兰、意大利和1848年革命后逃亡的匈牙利难民,很多人都是优秀的工程师,守城绝对有经验。见攻击不利,穆拉维诺夫下令不再进攻,把卡尔斯围起来困死土耳其人。当然还有前面说的那一众什么英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统统困死。
  
  那么奥马尔帕夏成功了解救卡尔斯没有?
  奥马尔帕夏终于获得英法联军的首肯,带着40,000土耳其军前来解围。此时卡尔斯城内已经断粮,加上霍乱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渐入绝境。塞瓦斯托波尔已经陷落,奥马尔帕夏解围部队已在路上,沙皇催促穆拉维诺夫立即拿下卡尔斯。9月29日俄军对卡尔斯再一次展开全面进攻,但卡尔斯依然是块难啃的骨头,特别是他们的炮兵给予俄军极大的杀伤。俄军付出了2,500人战死将近5,000人受伤的代价,只给土耳其人造成1,000人左右的伤亡。见还是攻不下来,穆拉维诺夫又回到围困的老路上去了。10月中旬奥马尔终于能够从苏呼米出发,但此时卡尔斯城内粮绝已久,马匹早被杀光吃光,人们开始吃草根度日。

  吃草根度日……
  
  夺取卡尔斯后,俄军占领的土耳其领土,比自己失去的土地面积还大。沙皇亚历山大觉得手里有了筹码,可以试探着同奥地利人和法国人进行和谈了。11月底圣彼得堡同巴黎建立起直接联系,内斯尔罗德的女婿西巴赫(Baron von Seebach)来到法国巴黎,同拿破仑三世的堂弟外交大臣瓦莱夫斯基进行了私人接触。

  西巴赫告诉内斯尔罗德说,法国外交大臣瓦莱夫斯基个人希望和谈,但是拿破仑三世更看重同英国的同盟关系。如果俄国想要和平,需要在黑海做出一些让步,好让法国同英国来谈。

  奥地利人一直也没有放弃和平努力,塞瓦斯托波尔一告陷落,布尔就又开始张罗和谈。从俄国驻维也纳大使亚历山大•戈恰科夫那里获知,内斯尔罗德也不是不愿意听听联军方面的想法,只要不让俄国人太过屈辱。俄国的经济几近崩溃,也就甭想什么太体面的和平了。法国人的立场没有那么坚决,这一点布尔也是心知肚明,这给了奥地利机会,从中牵线搭桥谈成一个和平协议。

  咱们前面说过,此时的英国人仍然不想罢手。卡尔斯陷落后,英国人认为需要再开辟一个新战场。12月英国政府开会,讨论把在克里米亚的部队,派一半到特拉布宗(Trebizond)去阻止俄军向安纳托利亚继续推进。1月份这个行动计划拿给联军战时会议讨论,同时还探讨了在波罗的海的新行动。对斯韦堡和金本堡的摧毁,证明了蒸汽动力装甲舰和远程炮的威力。虽然塞瓦斯托波尔拿下来了,但是英国公众认为还不够,反俄媒体要求帕麦斯顿,在1856年春天发起对喀琅施塔得的进攻,把芬兰从俄国手里解放出来。

  帕麦斯顿的战争团队也有自己的战争计划,目的不仅仅是保卫土耳其,还要继续打击作为大英帝国潜在对手的俄国,最好是能把俄国变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或许是为了压俄国接受惩罚性的和平条件,1855年秋天,帕麦斯顿就在筹备第二年春天的更大规模的进攻。听闻法国人和奥地利人在同俄国人直接接触,帕麦斯顿十分不快,担心这会破坏他的反俄大计,在当年的四点方案基础上,跟俄国签一个比较温和的协议,放过俄国。帕默斯顿说“奥地利人想把我们拉进一个不完全的和平谈判。”他指示克莱伦登千万不要被法国人和奥地利人忽悠了,损害了英国的真正目标。10月9日他跟克莱伦德说:“俄国人被揍得还不够,目前情况下还不适合谈和平。”他给出和平的最低要求:俄国必须放弃对多瑙河流域诸国的干涉,当然苏丹也要接受此前英国和法国要求的,给予多瑙河诸公国更多的权力。多瑙河三角洲归还给土耳其,俄国必须失去黑海所有的海军基地,以及他们领土上任何能威胁到邻国的军事设施,这些领土包括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对于波兰,帕麦斯顿也知道单靠英国无法以武力让波兰独立,但是他知道法国人对这个感兴趣,可以拉法国人一起向俄国人施压。
  不过法国人此时的想法跟英国人有些不同了。发生在克里米亚的这场战事已经表明,法国对这场战争军事上的重要性要大于英国,法国人不会甘心当英国人的小跟班,起码要求平起平坐。不说能完全主导战后欧洲的新秩序,也要做分量最重的大国之一。帕麦斯顿也意识到,没有法国的支持,他所设想的大战争纯属空谈,凭英国那支小小的远征军,是没法给俄国以致命一击的,这种战争强大的皇家海军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战争中法国人的损失要大于英国人,不但死于战斗的人比英国多,死于坏血病、伤寒还有霍乱的人也比英国人多。到了1855年的秋冬,克里米亚前线的后勤状况颠倒过来。前文咱们花了大量篇幅描述英国后勤状况的糟糕,对法国的后勤体系大大表扬了一番。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英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发挥出来,极大地改善了英军的后勤系统和医疗体系。这一年来法军的后勤系统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投入到克里米亚的部队却比上一年多得多,让法军的后勤系统紧张起来。此外继续扩大战争,也会让本已不堪重负的法国财政更加困难。法国财力不如英国盟友那么雄厚,在这种情况下要拿破仑三世扩大战争怕是勉为其难。他或许可以缓一缓,把战斗往后推推,推到来年春天,让他的部队有所恢复。但是法国人也够倒霉,几场霍乱发生过后,军营里又流行起来伤寒,让病死的人数超过战死的人数。当兵的打了一年多的仗了,不想在克里米亚再熬一个冬天,都想回家。佩利西耶给皇帝的报告,也说联军在俄国南部没啥值得征服的目标,再打下一片“不毛之地”,消灭几千俄国兵对大局无关紧要,不妨先把部队撤一半回去。

  公众也不愿意继续打仗,31万法军投入到克里米亚,战争让法国贸易下滑,大量农民被征兵也让农业收入受损,经济大受影响,国家陷于疲敝。1855年的11月份,连城里人都感受到食品供应不像以往那样充足了。以往支持战争的媒体,也开始敦促结束战争。

  作为一个民选的皇帝,拿破仑三世深知民意可以把他推上这个位子,也可以把他拉下来,所以他一直十分关注民意走向。目前看来,他需要想办法在不得罪英国人的情况下,把这场战争结束。扩大战争的构想拿破仑三世本人并不反对,他对帕麦斯顿改变欧洲版图削弱俄国的想法也感兴趣,希望能打破1815年以来的维也纳体系。但是在高加索和小亚细亚打仗,法国人不感兴趣,那里只对英国人有益,法国的利益在于欧洲大陆。11月22日拿破仑三世给维多利亚女皇写信,提出三个建议:小规模的消耗战、以“四点要求”为基础进行和谈、或者高举民族主义大旗进行民族解放战争,重建波兰,让芬兰和匈牙利独立。拿破仑说他个人倾向于和平,如果英国觉得以“四点要求”进行谈判不可接受的话,也愿意就进行大规模改变欧洲版图的战争进行探讨。

  第三个建议中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拿破仑三世玩的一个小花招。他知道英国人肯定不喜欢拿破仑式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其它欧洲老式君主国对此更是怕得要死。咱们前面《外交风云》那篇里,不是分析了如俄奥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吗?他们的命门就是这种民族解放战争。拿破仑三世把皮球踢给了英国人。

  不管法国皇帝是真想谈和还是做个姿态,想马上讲和的法国外交大臣瓦莱夫斯基,立马用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来压英国、奥地利和俄国,以“四点要求”为基础进行谈判,拿破仑三世本人乐得静观事态发展。

  到底是开始了和谈,还是继续战争?
  拿破仑三世有意讲和,但是考虑到同英国的同盟关系,又不好直接提出来,就耍了个小把戏,把皮球踢给了英国人。

  其实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之后,拿破仑三世就已经有了和谈的想法。咱们前面分析过,这场战争法国有三个目的:打破1815年以来的维也纳体系对法国的束缚,取得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来恢复法国的荣光,最后,如果可能的话,改变1815年以来对法国在欧洲领土上的限制。拿下塞瓦斯托波尔以后,前两个目的已经达成,而第三个目标,不一定需要通过大打俄国来实现,所以谈和不是法国接受不了的。另外,法国人也开始考虑战后的经济利益。拿破仑的同母异父兄弟,大铁路开发商莫尔尼公爵(Duc de Morny),认为俄国“对法国来说是个大金矿”。10月份莫尔尼就跟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戈尔恰科夫亲王建立起联系,现在存在着一个法国同俄国单独媾和的可能性,并且这个可能性还是相当大,这不能不让其它两个大国担心。

  首先法国人跟俄国人眉来眼去刺激到了奥地利人,外交大臣布尔公爵赶紧召见法国驻维也纳大使和莫尔尼,莫尔尼说俄国人会接受和平条件。于是奥地利人和法国人,在英法奥强加给俄国的最后通牒基础上,拟出了一个和谈方案。这个和谈方案基本上就是“四点要求”的翻版:俄国退出多瑙河,黑海中立等等。当然趁着俄国战败,奥地利又塞进去点儿私货,重新划定俄国和土耳其在比萨拉比亚地区的边界。同时还加上了个第五点,保留战胜的西方列强追加条款的权力。

  11月18日法国和奥地利草拟的和平建议送到伦敦,看了这个方案,英国方面总的来说满意这个结果,女皇也敦促接受这个方案。毕竟如果俄国同意了最好,俄国不接受那就会得罪奥地利,他两家可能断交兵戎相见。但英国是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女王陛下说了不算,最后定夺的还得是……首相?首相帕麦斯顿觉得不行,这方案不是英国人搞出来的,事先也没有征求英国人意见,你奥地利又不是参战的一方,你跟法国搞出个东西就想让大英帝国照单全收?再说了方案里没有提到波罗的海,也没说俄国在黑海上打算让步到什么程度。俄国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这分明是俄国人的阴谋,想软化了西方盟国的立场,必须拒绝。

  不过在内阁会议上,阁员们差不多都反对他,这下子首相说了也不算了,所谓的民主国家,连个核心都没有。11月20日经过漫长的讨论,和平建议被英国内阁接受。帕麦斯顿拗不过大家,但是他也有招:很简单,咱英国人照单全收显得太没有主意,得加几条“微小的变更”(严厉的条款),然后才能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送交俄国。12月1日帕麦斯顿指示克莱伦登:“要坚持保持欧洲未来和平这个大的诉求,如果法国政府改变了主意,责任就在法国身上,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两国人民。”克莱伦登担心法国可能会同俄国单独媾和,那样的话,英国不可能单独进行战争。在维多利亚女皇的帮助下,他说服了帕麦斯顿开始和谈。当然帕麦斯顿仍然指示英国外交人员,只管提一些严厉的条款。如果这些条款能激怒沙皇,就可以让英国有理由继续战争。
  帕麦斯顿的想法不无道理,主战派在俄国还有市场,这不又到了冬天了吗?再说,拿破仑急于和平,让沙皇觉得他手里还有牌,把战争拖下去就会给法国造成内部动荡。他给戈尔恰科夫写信,告诉他和平暂时无望,要坚持下去直到法国内乱被迫签署和平协议为止。而西巴赫带信给沙皇说,拿破仑三世敦促他接受和平条件,说如果再打下去的话,就会丢掉半个帝国。11月21日又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瑞典同西方列强签署了军事协议,这下子波罗的海的局势也陷入了危机。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也跟沙皇说,他可能不得不选边站,加入西方列强对抗俄国的行列,如果沙皇继续进行“威胁欧洲大陆上所有合法政府稳定的战争”的话。他写信给沙皇:“我的大侄子,求你了,仔细认真考虑一下能做些什么让步,掂量一下后果。对普鲁士和整个欧洲来说,那会是一场灾难性的战争。颠覆的思想一旦蔓延开来,那就会造成革命性的后果,结果无法预料。”

  咱们前文《外交风云》里面分析过欧洲大势,欧洲各国可以分为三类国家,一是英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国家;二是法国这样民族主义的民主帝制国家,皇帝都是选出来的,算是挂了皇帝名号但没有皇帝之实的民主帝国吧;再有一类就是如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样的旧式君主国,君权神授,但是越来越被不受欢迎。法国大革命后人民当家作主,对普通民众自然会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也是欧洲各国君主一定要把拿破仑那厮置于死地的原因。倘若再来一场欧洲的全面大战,就拿破仑三世叫嚣的那种“民族解放战争”,后果很可能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局面,提早六十年到来,这是这些个君主国的君主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普鲁士国王要劝大侄子,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俄国也是个多民族的大杂烩,别弄到最后弄成一个个独立国家,连联合体都木有了。
  
  沙皇倔劲儿上来,还真不是容易劝住的,12月23日在写给戈尔恰科夫的信中说:“我不会接受屈辱的条件,相信每个真正的俄国人都不会接受。”不过两天后沙皇就撑不住了,沙皇在冬宫召集了一个会,会上内政大臣基切索夫(Kiselev)发言说,现在俄国已是众叛亲离,以往中立的力量都倒向了西方。对抗整个欧洲是不明智的,再打下去和平条件只能更加糟糕,手里筹码会越来越少。虽然俄国人民跟您沙皇一样爱国,但是战争已经耗尽了俄国的资源,再打下去可真的扛不住了,农奴可都要造反了。见大臣们都是这个意见,沙皇终于不再坚持,命令通知奥地利人,除了不能让出比萨拉比亚,因为俄国的土地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还有不接受那个新增的第五条款外,其它条件俄国都接受。

  沙皇亚历山大本来一直觉得拿破仑三世那个所谓的皇帝,地位不稳。寄希望于拖下去,法国可能会爆发革命把拿破仑三世赶下台,现在看来他自己倒可能先拿破仑三世而倒下,不得不屈服了。
  俄国的这个反建议引起了西方盟国之间的分歧,奥地利觊觎着比萨拉比亚,一听不让马上威胁跟俄国断交。法国不想因为比萨拉比亚这个小地方,就放弃和谈。英国人倒是想利用奥地利和俄国的分歧,做做文章,沙皇最怕的就是同奥地利开战,毕竟奥地利是能直接威胁到俄国腹地的。1月12日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通知俄国,如果俄国不接受和平条件,六天后奥地利将同俄国断绝外交关系,此时的普鲁士通电支持奥地利。

  1月15日沙皇在冬宫又开了一次会,这次会议上内斯尔罗德起到主导作用。内斯尔罗德说,今年联军决定集中部队在多瑙河和比萨拉比亚地区,奥地利很可能会跟俄国反目,这会极大地影响到中立的瑞典和普鲁士的立场。如果俄国不马上抓住机会,那会变成一场对抗整个欧洲的战争。高加索总督沃龙佐夫亲王(Prince Vorontsov)也劝沙皇说,一定要接受奥地利的条件,不论多么屈辱。继续打下去只会带来更大的屈辱,丢失更多的地方,不但是克里米亚和高加索,甚至还有芬兰和波兰。基切索夫也随声附和,说如果奥地利军队加入进来,甚至连乌克兰西部都有可能不保。权衡了这些厉害关系,接受奥地利的最后通牒不可避免。只有沙皇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还坚持要继续战斗。沙皇做出决定,第二天内斯尔罗德把沙皇接受条件的消息,传递给奥地利。

  1月19日晚,俄国接受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到巴黎。第二天,拿破仑三世在联军的联席会议上公布了此事。对着一众将领和政治家,拿破仑三世得了便宜再卖一次乖,说他本来想继续修理俄国,但是俄国人降了……

  俄国人终于屈服了,接下来会签署什么样的和平协议呢?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俄国接受了西方盟国的条件,开始和平谈判。和平谈判定于1856年2月25日下午,在奥赛码头(Quai d’Orsay)大街上的新落成的法国外交部大楼举行。中午时候大群的人聚集在奥赛码头大街上,等着观看各国代表团入场,从协和大桥(Pont de la Concorde)一直排到迪耶纳(d’Iena),宪兵不得不上街维持秩序。下午1点钟各外交使团纷纷到达,互相道着“和平万岁”或者“皇帝万岁”,然后进入大楼。这座新大楼是一座法兰西第二帝国装饰风格的新大楼,大厅里唯一的一幅画是真人大小的拿破仑三世和皇后欧仁妮(Eugenie)的肖像,注视着每一位到来的代表,提醒着法国新的国际地位。当然叔叔拿破仑的半身雕塑也是装饰之一,拿破仑三世就是要以此次和会为契机,告诉大家拿破仑的法国又回来了,回到了欧洲舞台的中央。

  选择巴黎作为和会地点,展现了法国作为欧洲大陆首要大国的地位。奥地利人本来希望选择在维也纳,但是首先英国人就不同意,自打开战以来,奥地利人就首鼠两端。而俄国人也不接受,反而提出了巴黎,这意味深长。随着外交舞台从维也纳转到巴黎,维也纳已成过去时。和会以及刚刚结束的巴黎世博会,让巴黎成为欧洲的中心,这是拿破仑三世的胜利,也是他决定投入战争的初衷。从去年秋天开始和谈,拿破仑三世就成为重要角色,各方都需要取悦于他。

  接下来是参加和会的代表资格,英法俄奥自然是少不了的,当然还有土耳其,但是其它……。奥地利自然不希望撒丁王国的代表出现在巴黎,撒丁王国又不是大国,有什么资格?但是拗不过英国和法国。撒丁王国此前确实不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角色,克里米亚一战以后,撒丁王国才获得了同欧洲列强坐到一张桌子上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撒丁王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获利甚丰,完全达到了参战的目的,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国际地位。

  至于普鲁士,算是压垮俄国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普鲁士人事先也打过招呼,我帮你们压俄国人屈服,和谈的时候得给我安排一个座位。普鲁士人在这事儿上帮了奥地利人一把,奥地利人也就回报普鲁士人,再说普鲁士在德意志这个圈子里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不过英国人和法国人可不喜欢普鲁士人掺乎进来,一直也不肯帮忙打仗,现在摘桃子来了。欧洲列强中普鲁士也算一号,想到这里英国人和法国人勉强同意了。同意是同意,但有个条件,普鲁士人最后阶段才可以参加。奥地利人帮普鲁士人鸣不平,白搭,普鲁士人最后讨论1841年《海峡条约》的时候,才加入进来。
  代表团到达巴黎的时候,大多数有争议的条款都得到了落实,基本上是按照1854年的那个“四点要求”来的。英国人一直觉得没有完全达到战争目的,夺取塞瓦斯托波尔是法军的成就。于是在和会之前的谈判中,帕麦斯顿一再强调他的最低要求,如果俄国不同意的话,威胁春天到来就要在波罗的海重启战端。2月25日他给克莱伦登的信里,要求清除所有俄国在黑海的军舰和军事设施,撤出所有占领的土耳其领土,包括那个卡尔斯。这肯定让俄国感到屈辱,但这是保证和平必须的条件!

  英国人还想加个剥夺俄国全部高加索领土的第五条,但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都觉得,帕麦斯顿的要求有些过分。法国在为战后欧洲的新秩序做打算了,想拉俄国帮忙搞定奥地利,让拿破仑三世可以帮助撒丁王国,把奥地利的势力从意大利北部清除出去,统一意大利。作为回报,拿破仑三世觉得他可以拿回1792年法国取得,但是在1815年被维也纳和会被剥夺了的萨伏依(Savoy)和尼斯(Nice),所以拿破仑不想跟着帕麦斯顿狠狠地惩罚俄国。

  俄国坚持说这些土地是根据《阿德里安堡条约》(Treaty of Andrianople)获得的,土耳其人同意过的。在法国人还有奥地利人的干预下,俄国保住了格鲁吉亚和切尔卡西亚,英国人不得不放弃让俄国高加索地区独立的主张。

  另外法英分歧的地方还有比萨拉比亚的边界划分,英国要求俄国把比萨拉比亚一部分地区,归还给奥斯曼土耳其治下的摩尔达维亚。英国还要求俄国不得以任何方式进入多瑙河,这点奥地利表示支持。俄国想拿卡尔斯作为筹码谈比萨拉比亚的问题,法国支持俄国,但是拿破仑三世还是压俄国谈判代表奥尔洛夫做出妥协,接受对比萨拉比亚的改变。结果是俄国失去了他们1812年从土耳其手里抢到的比萨拉比亚的三分之一土地,包括多瑙河三角洲,但是保住了保加利亚社区和一些重要的山岭。英国人和奥地利人感到了胜利,俄国人感到屈辱。自打十七世纪以来,俄国第一次割让土地给土耳其,以前都是土耳其割地给俄国。
  在两个多瑙河公国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问题上,各国的想法不一。英国的想法是还是放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法国人倾向于支持罗马尼亚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把这两个地方合起来搞一个统一的罗马尼亚,以为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家可以阻止俄国进一步的扩张。拿破仑还希望这样一个拉丁语的国家会跟法国友好相处,不过这个主意吓住了奥地利,奥地利人当即表示反对。奥地利可不想在东南边界上有个斯拉夫人的民族国家,这样对他们自己境内的斯拉夫少数民族会起个什么样的示范作用?奥地利想这法国人一定是不怀好意,您说呢?

  土耳其人也不喜欢这个主意,即便这个统一的国家名义上仍然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宗主权之下,但是相信很快就会闹独立,挑战奥斯曼的主权。土耳其的主张获得了英国的支持,英国说咱们为啥要打这一仗?不就是为了保障土耳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吗?你这不是要肢解土耳其吗?那样俄国人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最后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还有塞尔维亚一起,还放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但是他们的权益交由国际保证。

  三个大国对把俄国的势力赶出多瑙河地区,让多瑙河对各国商船自由航行,也就是四点中的第二点没有异议,但是对如何处理奥斯曼帝国的名义上的统治权,有所分歧。要求奥斯曼给个大致计划,给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人选择权。

  关于黑海中立和船只的限制问题,也就第三点,很快就在船只尺寸、军械还有船坞问题上争执起来。通常认为黑海只是俄国和土耳其的事儿,但是俄国人认为黑海很大程度上是俄国的内海,这条太伤害俄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关于这条法国人不做声,默默支持。不过法国人的默默支持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英国人说了,你又不是海权国家。俄国人的任何努力都没有奏效,连尼古拉耶夫和亚速海都被包括在内。

  亚速海啊,相当于中国的渤海……
  早上弗罗萨德曾经请求巴赞把蒙特顿师派过来支援他,出于对皇帝红人弗罗萨德的瞧不上,巴赞一开始拒绝了他。下午可能觉得还是应该看在法国的份儿上,拉兄弟一把,巴赞改变了主意。不过蒙特顿师离这里有十多公里,加上需要做些准备,还要几个小时候才能到达战场。眼下弗罗萨德对此倒不在意了,他打电报给巴赞说:“刚才喧闹的战场,现在一片平静…… 我想我能守住阵地,你的那个师很快就会还给你。”

  被横插一杠子挡在后面的第二军团的先头部队,康斯坦丁·冯·阿尔文斯勒本(Konstantin von Alvensleben)将军的第三军和奥古斯特·冯·戈本(August von Goeben)将军的第八军,听到前方传来的枪炮声,立即加紧向前运动。普军或乘火车或者徒步,急匆匆向前沿赶去,戈本将军把他的骑兵和两个炮兵中队派上去支援。普法两军的对比十分明显,法国的将军们喜欢在预设阵地上进行防御,而普鲁士的军队更喜欢运动战,愿意持续地给敌人以压力。

  
  康斯坦丁·冯·阿尔文斯勒本

  傍晚阿尔文斯勒本将军骑着马来到战场,用他的部队替下被打残了的卡梅克师,战场上普鲁士军队死伤狼藉。越来越多的普鲁士军队抵达战场,阿尔文斯勒本将军观察了形势,觉得不能再这么蛮干,决定派部队包抄法军的左翼。阿尔文斯勒本将军把源源不断赶来的普鲁士援军,都派往攻击法军拉韦库贝师的左翼,大炮也集中打击法军那一点,苦战大半天的法军有些吃不消了。这才是普鲁士军正确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迂回包抄。普鲁士第5师的一个旅重新夺占了树林,另外9个营从他们的火车上下来后,直接赶往战场。在优势普军的顽强进攻下,守在拉韦库贝第3师左翼的瓦吉的第1师扛不住,损失1,300人后开始后退。

  不过战场上形势依然胶着,法军能组织起强有力反击的话,依然有击败普军的可能。由于后续部队没有上来,让弗罗萨德担心自己被包围。普鲁士的另一支部队阿道夫·冯·格鲁玛(Adolf von Glümer)将军的第13师,出现在了福尔巴克附近,威胁到弗罗萨德的侧翼。这个普鲁士师用炮火,把一支从福尔巴克过来增援的法国部队赶了回去。晚上7点,弗罗萨德决定后撤到摩泽尔河一线,以免被普军断了后路。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放弃阵地,向西撤去。
  对于保护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徒问题也就是第四点,各国代表和土耳其宰相阿里帕夏和代表福德帕夏(Fuad),在1月份就在君士坦丁堡同进行了会谈,谈到要给奥斯曼帝国治下的非穆斯林包括犹太人,以完全的宗教平等和公民权力。这种对奥斯曼土耳其主权粗暴干涉的行为,自然会激起奥斯曼政府,或许还有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斯特拉特福•坎宁就对这个的效果很是怀疑,土耳其人向来认为基督徒是下等人,歧视根深蒂固,这种情况可不是苏丹迫于西方压力下个诏书就能改变。另外,如果苏丹采纳西方的政策,穆斯林甚至可能造反。2月18日苏丹颁布了法令,给予非穆斯林臣民宗教和法律平等、财产权,打开了他们进入奥斯曼帝国军队和政府机构的大门。土耳其人希望这样可以防止欧洲人进一步干涉土耳其内政,也希望这样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但是俄国作为保证苏丹治下基督徒权益的五大国之一,坚持这个问题必须谈。他们希望把这个问题国际化,由一个包括苏丹在内的国际声明来保障。俄国这样做也是给国内人民看,我们这场为基督徒而进行的“圣战”,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俄国人有理由认为取得了“胜利”,那个争来争去的圣地的保护权,在巴黎和会上,还给了希腊教会而不是拉丁教会。想想最初《法俄较劲》那篇里头搞的剑拔弩张,其实都是套路,也就沙皇尼古拉认真而已。好在这也给了俄国一个安慰,沙皇亚历山大向天祈祷:“俄国!你的努力和牺牲没有白费!”
  
  经过24场官方讨论,以及无数次的私底下磋商,最终的《巴黎条约》包括了34个条款,还有3个附件,基本上基于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获得了保证,俄国归还卡尔斯,换取比萨拉比亚领土;黑海中立;俄国放弃对多瑙河诸公国的领土要求,和奥斯曼帝国治下基督徒的保护权;不过关于土耳其改革的内容没有放入。

  大多数问题在和会之前就解决了,因此巴黎和会进行的很顺利,没有什么大的争议。各国外交官们就是喝酒吃饭跳舞迎来送往。3月30日1点和约正式签署,而拿破仑三世唯一的儿子也在这之前刚刚出生,拿破仑三世一时风光无二。

  和约签订了,接下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经过一番番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签署,拿破仑三世对此表示非常满意:法国获得了想要的尊严,而款待了俄国代表,铺平了战后同俄国和解的道路。英国人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不满意,该要的差不多都得到了。要说不满意的,那就要算撒丁王国了。俄国不能算,战败了还有啥话可说?不平等条约是必须滴。撒丁王国本想在意大利问题上获得些东西,但这必然要让奥地利让步。此时的撒丁王国不是意大利,跟奥地利还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想让英法为撒丁王国背书,还需要自己再做些努力。

  一个没有讨论到的问题是波兰。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波兰,符合拿破仑三世想改变欧洲版图的想法。另外也想给堂弟,外交大臣瓦莱夫斯基谋个做王的位子。您问这瓦莱夫斯基明明是个波兰姓,怎么能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论上堂兄弟?您别说,还真是堂兄弟,瓦莱夫斯基的父亲,就是那位威名显赫的拿破仑•波拿巴,母亲是波兰人玛丽•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Countess Marie Walewska)。拿破仑同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私下里有了交往,就有了瓦莱夫斯基。当然拿破仑本人一直是不承认的,但这事谁不知道呢?然而除了法国,其它列强对这个都不感兴趣。奥尔洛夫说俄国对波兰的权力,不是1815年条约赋予的,而是1830-31年镇压波兰暴乱的结果。由于拿破仑三世希望俄国在意大利的问题上牵制奥地利,也就给了俄国人一个面子,没有在此问题上过多纠缠。一直想削弱俄国的帕麦斯顿,在波兰问题上给克莱伦登下的指示也是不必纠缠,原因也如奥尔洛夫提到的那样,恢复波兰相当于对1815年条约的承认。

  可怜的波兰就这样被忽视了。

  和平的消息立即通过电报传遍世界各地,2点钟巴黎鸣礼炮庆祝和平。大街小巷里挤满了欢呼的人群,夜晚巴黎放礼花庆祝。第二天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法国军队列队从皇帝、小皇子、将军、外国使节,以及数以万计的巴黎市民面前通过,拿破仑三世获得了他想要的一切。

  和平的消息第二天传到克里米亚,4月2日联军最后一次放炮,庆祝战争结束。还在1月底,和平谈判的消息传开时,联军同俄军之间就已经实现了和平,开始相互走动。最开始隔河对峙的双方,互相扔小礼品,俄军扔十字架、硬币等,法军扔香烟、小皮包、小刀、钱等,后来双方开始互访。

  协议签署后,联军有六个月的时间从克里米亚撤军,联军利用塞瓦斯托波尔港运送部队。在撤走前最后一刻,将俄军的工事、码头以及其它军事设施炸掉。联军带走了大量的战利品,不过很多自己的东西不要了,比如英国军队的木屋,都卖给了俄国人,或者送给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人,大量的骡马也被贱卖给或者送给当地人。从巴拉克拉瓦到前线的那一段铁路也卖了,买这段铁路的是英国人,买来想用来铺设从雅法(Jaffa)到耶路撒冷的朝圣铁路,不过买了后一直没有修。

  撤军的速度很快,7月12日科德林顿就要把巴拉克拉瓦交给俄国人,结果俄国只派了30个哥萨克骑兵和50个步兵来接收,让想搞个仪式的英国人大失所望,只好悻悻地上船离开了克里米亚。你们侵略者临走了还想再风光一把?做梦!

  当然,成千上万的联军将士再也不能离开克里米亚了。
  随着联军撤走,担心俄国人回来会遭到报复的鞑靼人开始大量逃亡。这些人在战时给联军提供食品、情报和运输,西方列强的外交官们并没有考虑对他们如何安排,只考虑了巴尔干的基督徒。俄国人回来说鞑靼人触犯了俄国的法律,俄国法律规定鞑靼人离开自己的家园,需要向所在地的军事当局申请。触犯了法律就要被惩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打仗的时候军事当局在哪儿?还不是都跑了?去哪儿申请去?

  联军离开克里米亚,鞑靼人也离开克里米亚。4月22日4,500鞑靼人乘船前往君士坦丁堡,他们相信土耳其政府会欢迎他们。大量鞑靼人的逃亡,给克里米亚经济造成影响,当地官员请示上级是不是要阻止?沙皇说不管他们,还要“加快从半岛上赶走这些有害人口”,结果俄国地方官员开始用各种办法驱赶穆斯林。传言四起,说哥萨克骑兵抢劫鞑靼人的村庄,强迫鞑靼人学俄语,要求改宗基督教。俄国人给鞑靼人加税,给他们的村子断水,用各种办法逼他们走。
  
  从1856年到1863年,大约15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和5万诺盖(Nogai)鞑靼人,离开了克里米亚和俄国南部,逃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大约是那里鞑靼人口的三分之二。准确数量无法得知,有些历史学家估计的数字更高。1867年俄国人做了个普查,结果是104,211男人和88,149女人离开克里米亚,784个村庄被放弃,457个清真寺被遗弃。
  说一说那一场让美国佬屁滚尿流的越南战争[已隐藏],这个只能去微信公众号里面去看了。
  更多的时候不是不继续,是贴了又被删,感觉天涯比腾讯要敏感,微信公众号里能发的,很多这里又被删。
  随着鞑靼人被赶走,1856年后俄国引入大量基督教人口,克里米亚成为基督教的克里米亚。为了鼓励基督徒移民克里米亚,1862年沙皇颁布法律,给移居克里米亚的基督徒以特权和补贴。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克里米亚,占据了鞑靼人放弃的土地。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巴尔干人,甚至日耳曼人和爱沙尼亚人,都被廉价土地和补贴吸引而来。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把塞瓦斯托波尔和叶夫帕托里亚变成贸易中心,老的鞑靼城镇开始衰落。比萨拉比亚还给土耳其后,很多当地的巴尔干基督徒也来到克里米亚,俄国政府把他们安置在330个鞑靼人放弃的村庄,把清真寺改为教堂。当然,逃离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有些也被土耳其政府安置到基督徒放弃的比萨拉比亚。
  
  整个环黑海圈儿掀起了移民大潮,基督徒跑到俄国,穆斯林前往土耳其。数以万计的希腊人从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迁往俄国南部,跟他们方向相反的是数以万计的波兰难民,这些波兰难民有些是为土耳其而战的,被叫做“奥斯曼的哥萨克”的波兰兵团战士的一部分。他们被苏丹安排在了多瑙河三角洲的多布卢加、还有安纳托利亚等地。在黑海的另一面,数以万计的基督教亚美尼亚人,离开安纳托利亚前往俄国,他们担心苏丹视他们为俄国帮凶惩罚他们。同时,大量的切尔克斯人、阿布哈兹人和其它穆斯林部落被迫离开家园。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但是沙米勒继续抵抗俄国,为此俄国对这一地区采取了种族清洗政策。看来所谓的人民战争碰上沙皇俄国这种流氓,也是无计可施:我把水给你弄没了你还怎么军民鱼水情?这是克里米亚战争的一个直接后果。黑海非军事化,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可以在黑海上横行无阻。整个俄国的黑海沿岸,都在皇家海军的打击之下,俄国需要这些地方的人可靠。所以俄国人把黑海沿岸的穆斯林杀的杀赶的赶,农田和房子烧的烧毁的毁,切尔克斯人要么前往北部内陆的库班 (Kuban) 平原,要么就得去土耳其。到1864年,环黑海的穆斯林人口被清除干净。一个英国旅行者说他在原切尔克斯人的领地走了一整天,也没有看到一个人。

  切尔克斯人后面是阿布哈兹穆斯林,从1866年开始清除,总共120万的穆斯林在克里米亚战争后的十年内被赶走,大多数去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到了十九世纪末,这两个地方的穆斯林不到新近移民来的基督徒的十分之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