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运动了一会儿,窝在沙发上和经常追的一位楼主交流了几回,情绪明朗起来。洗漱后听听英语催眠,明天早上又可以吃肠粉了。我是多爱各种粉和面。
看来我还是注重精神交流大过于物质享受的。
在时尚版发帖,惭愧没发什么爱物搭配啥的,等我50岁看有无勇气真人出镜。
朋友圈一女客户天天发自拍,大概天天被自己的美貌迷得不要不要的,真人什么样不紧要,自己开心就好。
有几个长得真漂亮的反而不大发自拍,毫不忌讳发正常的显示真实年龄的相片出来。
人啊,难得的是在一片礼貌性的恭维中和利益性的服从中不膨胀,哈哈哈。
下了天涯app,灌水容易多了,估计过几天得卸,和知乎一样,太杀时间。
中午某众点评搜餐厅,看到有个图片配文:大深圳终于有个decent的brunch的地儿了。忍不住一笑,这都跟谁学的呀,又不是很难表达的词,跟隔壁城的写字楼精英似的。
和外甥女吃饭,问她近期相亲得怎么样。她说没有合适的,她父母认为理想的那位,在她看来没进取心,对未来没规划,不能给她安全感。她喜欢各方面能和她一起努力,甚至能指导她的。末尾加上一句:如果长得合眼缘,可能这些要求就不存在了。我会心一笑。
她工作努力,二本毕业,不停地跳槽,新公司工作忙,没时间参加业余活动,一个月一万多的底薪,加上其它提成奖金,够养活她自己,不愿意凑合着找一个,然后结婚生子照顾家庭。我理解这些。只是不争的事实是,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度远不如对男性。
等过了30,在一线城市,选择范围会更小。如果不要小孩,勇气足够的话,在我看来,结不结婚的倒无所谓。
我读书时,不能接受个子不高成绩不好的男生,现在认为这两条并非必须,身高不影响风度,读书不好不意味其它方面不好。
女孩宜先立足于自立,要求自己比要求别人更有效果。
气质很重要,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要费比较多的口舌说。
今年疫情原因,天天闲得很,难免不设想一下过几年后不工作的安排。
人到中年,就业问题比较尴尬。懂的人都懂。
娃爸为了说明年薪百万的人并不多,不知从哪里截了个图给我。我调侃道:我们之前差着几个阶层呢。没在心理上依赖过他的收入,以自己的收入出一半家用为标准,量入而出,多的做理财或存起来。危机感重的人,就是这么谨小慎为。
我的第一份工作工资只有2000出头,领文具都要填单。偶然和同学交流,发现她能力不比我强,有3000多,所以才想着跳槽。
第二份工作,老板很好,接触的客户和供货商,文明度都差不多在一个调调上,顺利地做到现在。原本打算24岁生娃后暂时辞职,身体原因,26岁才生,公司临时请了一个人帮忙顶替半年,事先说好半年就要让回位置给我。做全职主妇这个事就搁下了。
朋友们说我运气好,有老板、老公、老妈的全方面助力。我的敬业勤快,相比之下黯然失色。
我对工作,始终没有达到自满的状态。看到别人晒行程、美食、会议,很忙很享受的样子,身处其中,觉得不值一提。只是兴趣所在,收入尚可,时间自由,没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么多优点加成,成就感这个事,就可以放开。
往实际点想,大多数人都是在谋生,只不过地点工种不同,有的在写字楼出卖脑力,有的在工地出卖体力。
目前向往拥有的能力是流利的阅读无障碍的外语、以及跳舞。但毅力不够,只能自娱自乐。
多懂一门语言,会多一些乐趣。哪怕不同的方言,听懂了都觉得很有意思。
至于跳舞,身体挥放自如的感觉太好了,自由,舒畅。
看着那些外卖员,争分夺秒努力挣钱,很自然地就对生活产生敬畏之心。
疫情之下,那么多人受难,就会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
习惯考虑到别人的境况和心情,自然会举止得当。
同学聚会,知道在座中有经济窘迫的人,尽量不要开好车着名衫过去。明明旁边有真胖子,就不要挺着自己100斤的小身板痛心疾首说要减肥。
曾经在一个饭局上,一位女孩被领导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大学时有时间,却没出去旅游,女孩窘迫不已,避无可避。我笑着说:因为她没你女儿那么有福气,有一个好爸爸资助旅游费啊,大学生很多都没家里资助的。领导立即收声。我纳闷以他这么世故的江湖人,怎么会没考虑到这一层,不过是觉得对方人小言微罢了。
我小时候,大人忙,小孩放养,池塘边玩水,失足差点淹死,被路过的人刚好看见救起来。小学放学路上,被陌生人强行拉扯,又被人看见,大喊一声,才没被疑似人贩子的人带走。
初中毕业,刚好是中专正红火的时候,能分配工作,还能早点毕业挣钱。有人拿中专指标找我换重点高中指标。我模糊向往读大学,但想法并不是很清楚很坚定,只是和妈妈说想上大学,妈妈听我这么一说,没多加考虑,拒绝了对方。
大学专业读了后,才发现不喜欢,毕业宁愿鼓起勇气,从连excel都不会用的新手,从事完全不懂的行业。事实上,一般的工作比学习简单多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漫长岁月中,才不会心生厌烦。
这些环节,无论哪一个出了问题,生活走向就会不同。
比我漂亮、聪明、有钱、有趣的人,身边就能看到。如果非得说优越感,那就是我的认知,能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不需要太多的人认同,能在小圈子里如鱼得水,喝茶聊天,已是喜悦。
学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环境。喜欢看书,就去书友圈交流;喜欢看物,就去小红书;喜欢健美的身材,就和喜欢运动的人多点时间一起玩。
如果不知道自己最看重哪一点,难免顾此失彼,患得患失。
没那么多人在意其它人的荣耀与痛苦,只要身边的人理解、支持,其它人怎么想,无关重要。
等家人回来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想着后续要沉心关注现实的事务,这个帖子暂时不更了。想分享的感想基本已写,平凡人,没什么曲折离奇的经历。晒日常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如果心路有变化,或许再上来。
向看帖人问好。来日有缘再会。
一晃又年底了,还没开始想明年的计划和愿望。日子真是容易混啊!
网络是个好地方,现实中不好叨叨的话,都可以放上来,发帖子跟喝茶上瘾一样的。
早上送儿子上学,从夸奖他这次考试再次班级第一,首次进入年级前十开始,告诉他只要在年级前50,第一梯队的高中基本就可以上。然后感叹地问他:在强手如林的同学中考到第一真心不容易啊!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考到的吧?毕竟数学又比最高分低了十几分。他吃着早餐忽然问:一般都要考研究生吗?
我说看情况,如果在高校肯定就得考,还要考博士,高校内卷得很厉害。
他说:我知道内卷是什么,很多地方都有。
我大笑,趁机输入人生观:换个地方就不卷了,任何时候都不要钻牛角尖。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世界观。
你现在成绩可以,我当然希望你努力学,趁年轻精力充沛,往高处走。如果成绩不好,那我肯定就会说尽量努力,无论做什么,开心就好。
他又八卦地问高校做科研的难度。现在能评副教授就不错了,正教授如果年轻时没评上,越年长希望越小。就像你们班上前十名,每次总有进的总有出的,但是前五就相对稳定,——顶尖的一般都不会下来。
他立即来一句:上面的怎么会下来呢,规则都是他们定的嘛。
虽然有点离题,但这句话惊到我了。一个初中生,居然就能想到定规则这个事。我的初中简直是在幼儿园过的。
最近他班上几位同学,和某科老师杠上了,课堂上给老师难堪(初中生太难管了),他在一旁看着都尴尬。回来跟我们说:其实我觉得他们没必要那样,有什么不满意,私下和老师沟通就好了。
我嫌弃他爸吃饭太快,搞得我吃饭的节奏跟着快,紧张。他不乐意我说他爸,来一句:那我在学校课间写作业,旁边一堆同学说笑打闹,那还不能写了?
得,二对一,我恨恨地笑着说:等外婆外公过来,我和外婆一桌,你们三人一桌,分开吃,谁也不影响谁。
他爸吃饭快的毛病咋这么难改呢!又没谁抢。
近些天为了填我在版块闲闲书话的坑,不时再看一下《人生十二法则》。作者在提到孩子教育的一章中,写到他帮朋友带孩子,知道管教方法却从不对朋友多言,我都看笑了,很少有人坦诚此点。
多年前,一个关系不错的合作方伙伴一起吃饭聊天,说到他太太单位报销发票的事情。因为发票有特别规定,有的人没有此类发票;有的人知道途径怎么代开,但是不告诉别人——在我的观点里,告诉同事并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什么不告诉呢?
但别人的思维不是这样的,而是:对我没好处,我为什么要告诉别人呢?
作者不对朋友多言,是因为他觉得对方的观点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短时间内带不动。
看了最近的热文“残酷的北京高考和内卷——你没看清的是什么”以及刘瑜的新文“我的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哈哈,太有意思了。
每个人眼中的普通人定义不一样。什么才叫“普通人”?
前些天跟娃爸讨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闺蜜群转了一个帖子,大意是说一线城市的通勤时间有多辛苦。
我凡尔赛说:只要给够钱,我不介意辛苦,可惜一直没什么加班的机会。
以我一天工作5小时,工作强度小,工作量不饱和的状态来说,又不是靠资源的行业和职位,收入自然不会很高,但足以对得起我的付出,不会抱怨在时间自由的同时工资少。
如果有年薪百万,朝九晚九往返通勤三四个小时,有什么关系,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趁着能挣多挣点。没的挣的时候,就停下来享受一下生活。
她们说明悲催的原因是:既没多少钱,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举的例子不对,天津6k,北京能有20k,所以选择跨城高铁。
我一直认为,选择了就尽量别抱怨,口头上吐槽舒压没事,内心别抱怨。多从好的角度看,换个角度看。
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开心的角度。
比如坐地铁一两个小时才到,挤得要命。这样做是为了生活呀,如果没办法改善,那就往好的方面看,比如可以途中听电子书,听歌,消耗点体力还能顺便减减肥。
如果把享受只和物质挂钩,自然觉得很辛苦。无论你有多少钱,都会有你消费不起的东西。
我们爬山时,开玩笑说徐霞客才是旅游达人,交通落后,物质贫乏,完全靠双腿走河山,但有的人眼中,这种生活挺潇洒。
看别人各种晒时,羡慕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那种快乐满足的状态。
别人对自己生活挺满意的,你不满意,自然意难平。你不满意,这是一种心态,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适当调节。不是说放弃努力,而是在努力的同时,关注一下自己。
前几天跟儿子谈起小学时趣事,他班上有个女生受外校学生“欺负”,一帮臭小子闹哄哄要去打群架。儿子跟风在QQ朋友圈发了条要去买菜刀的狠话——其实他平时连只蚂蚁都不忍心踩。后来被人截图告状,我被班主任召到学校,代他写了一页纸的检讨书。
儿子无语地说:我发那句话,是因为对方说要用器械。谁知道我就这么写了一句,他就怕了,去告状。
我笑道:因为你知道你不会真的用菜刀,但是他不知道你不会呀。他只知道他不会。
同理,别人写的,只是写想让你看到的。不想让你看到的,一般不会写。
只用汲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行。没用的,要学会忽略。
娃爸昨晚吃着饭忽然来一句:不是我吃饭快,是你吃饭慢。你看,我们外出旅游吃饭时,每次都是大家吃完了,等着你。
我一听咧嘴大笑,他估计忍了很久才趁机说回我。
本年最后一天,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一切顺利!
近段时间只吃不动,又回到体重峰值,明年再重新减减。
除了偶尔工作应酬,网络联系各路好友,很少有面对面外界社交。
隔几天才看一下网络文和新闻。喜欢的书和舞蹈,可以重复看,跟看好朋友似的。
有空就潜水看看天涯热帖,——我这饶有趣味的八卦心。
没什么值得说的愿望,一切如现在轻松随意就好。
节前一位同事和我聊天,说去年疫情原因,政府免了企业交的14%社保养老金,只扣员工个人的8%。她说了半天,情绪激动,大意就是她认真对比了前年的,入个人账户金额少了,意味着政府实际是损害员工利益,去免掉企业应交的。
言下之意,希望我能出面和老板说明这个情况,即使不补,也要让老板知道,员工是吃了亏的(实际上以老板的为人,我去说了,他应该就会补给员工)。
我心存疑惑,抽空查了一下规定,告诉她,企业交的那部分,不进个人养老账户,而是进社会共济金账户。她问:你查过了?我简单地答道:是的。
如果我没查,直接去和老板说这个事,真真丢脸丢到家了。
这位同事,做事算利索,我跟她关系不错。很清楚地看到她的一些问题,有时知道被她利用,但我并不在意,能帮时尽量帮一下她,有一年她表现挺好,主动为她多争取了一些奖金,一次争取到,后面的就是顺理成章一直给。
抱怨社保交得少,我开导说因为当时大家说好了,社保不在意,只用奖金发多一些即可。心想我的社保基数和她一样,以她的资质和职位,该不平的难道不是我吗?抱怨完了,赶紧补一句:当然公司待遇算很好了,就是说一下而已。
我笑笑没说话。活轻事少,一天工作5个小时,还经常迟到请假,大专毕业,一年能拿近20万,想不开的地方,自己慢慢去想吧。
她的优点是,做事积极,理解力还行,一般的事,不用多费口舌。
从来不跟人公开吵架,心里气得很,表面上还是很会迎合别人。
会利用我火爆脾气不怕事的特点,帮她出气,争取一些利益。
总而言之,就是俗称的情商高。只是这种情商,在旁人眼中,其实看得很明白,无伤大雅,不去计较而已。
昨晚儿子吃完饭,聊起学习情况,说了一句:我初三之前脑子生锈了吗?居然天天只玩不学习。然后聊起对哪个行业感兴趣,主动结题:先考上好大学再说。
他有同学补了四门一对一,课外培训费一个月上万。开心的是补了后有进步,估计他妈认为这个钱花得特值。
如果家长有时间盯,找到合适的课外教辅,培训费就能省不少。
我经常感叹,现在的孩子,学的东西极多,任务更重,作为当妈的,看他这么用功,欣慰又心疼,经常叮嘱他劳逸结合,不用过于追求卓越。
开玩笑跟他讲,当年因为你爸妈赚钱不差,但是没投资眼光,贱卖了房子,害你少了1000万。他大笑。他从小对经济比较感兴趣,小学时就好奇为什么银行会有利息。从小有点经济观念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从小懵懂清高,所以这方面很拘谨。
但是不要太纠结于钱多钱少的问题。只要达到平均生活线,做自己感到有意义有乐趣的事情更重要。
《唐顿庄园》里,MARY的爸爸严肃跟她讲,你不要总是表现出很在意钱的样子,时间长了,别人会真的这么认为。
节日和友人会面,她说起当今年轻人消费,贷款买车。我认为这种消费方式不好,她说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一年十几万的收入,花几万在护肤品方面,我真心想不懂为什么。
学着看重自己的认可,而不是别人的认可。
看到某楼主的帖子里说,有十年一梦的新帖,问她地址不搭理我,我只好发动自己的脑筋琢磨,没想到一会儿就找出来了。哈哈,称赞自己一下。不要问我,为了保护别人隐私,我也不会明说的。
看文笔好、有思想的人真诚写帖是一种享受。女人长得美不美在我看来不大重要,善良有智慧的如同醇酒,愈陈愈香。
看帖主自我调侃说年轻不识世事,没有在好学校的平台上搞定终身大事,会心一笑。
就像我之前不时疑惑外甥女为什么不在有时间有青春的大学时光里,顺便积极谈个恋爱,而要等工作后圈子变窄,年近30才开始被动找恋爱结婚对象。年轻单纯的女孩子,哪里个个都那么“世故”,谁还不是个宝宝。
我之前在这个帖子里发过一段:
鸡汤帖说什么“我奋斗了十几年,才能和你坐一起喝咖啡”,大意是感叹起点不同?
这有什么关系呢。
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能把一手破牌打好,和那些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体验到的乐趣,各有千秋。
起点低却非常踏实努力的人,体会着辛酸艰难,并存着命运由我闯的豪迈和越过越好的希望。谜之优越无用的同情,无须用在此类人身上。
写的时候,当时脑子里其实想的就是帖主所说的那个留学期间认识的人,农村出身的学霸,一路靠自己拼搏。当时帖主提到阶层,我很长一段时间不喜欢“阶层”这个词,所以对其中隐含的同情不以为然。
没想到新帖又有提到他,事业做得很好,是以感慨。
最浪漫的是时间,总有不期然的变化与重逢。网上通过文字交流的人,生活中无交集,大多终生都不会见面,不妨碍大家像朋友一样关注对方。
打从2020年封城,春节后股市不跌反涨,后续控制得力,整个股市一片大好,各路股神又开始活跃。我看了一下定投的基金,从2020年1月起算,有两支年化收益率约100%。其它的50%左右。
2019年的收益似乎更高,但因为提前赎回,所以没直观计算。
这个收益率看起来有点吓人(实际有其它基金远高出这个收益率)。因为每个月定投金额不多,所以绝对收益也不多。
至于股票,我拿不住,赚一点就走了。拿得住的,光是每个行业的头部股票,以前不可能大涨的,短短两三个月涨50%或者翻倍的不少见。目前我的股票收益率远低于基金,因为栽在某两三支上面,等着看今年能否补涨。
白酒酱油都能涨上天,估计很多人肠子都悔青了,为啥不参与一把。其实没必要,前面亏钱时都沉在水底,摊平来,看着一顿操作猛如虎,赚钱多的都是收佣金的机构。保持平常心。
前些时在论坛首页上,看到有个人被怀疑骗入了杀猪盘。
我以前认为有的事情是常识,说出来自己都嫌罗嗦,后来发现你认为是常识,对于别人来说哪怕是高知人群可能是新事物,容易栽进去。本着这种心理,我还是提醒几句。
大V们劝买具体股票,各种专业知识和见解可以抱着学习的目的多听听,真要下手时,一定要谨慎。最好先拿点闲钱试试,别一把赌,赌赢了,心态膨胀,要么快速花了再么继续赌。赌输了,影响日常生计,对人的打击非常大。
不要羡慕别人一把赌赢,后面怎么样他不会讲。我一个闺蜜,基金和股票赚了十几万她会说,炒币亏了大几万提都不提。被坑被骗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不是关系亲密的人,干嘛说出来让别人误会自己脑子有坑,而不是骂骗子骗术太高明?我们要对骗子的专业性心存畏惧,他们的心理操纵手段和方法估计普通人想都想不到,离远点安全。
我偏向稳当。如果想赚钱,没学习专业知识,就选择几支经过市场考验的基金,做定投。想炒股玩玩,放点小钱玩玩。
理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急不燥,当存钱即可。风险分散,银行理财、基金、大额存单等都放一点。
我周围没有靠炒股发财的。哪怕是房子,好像很多人靠这个发了财,具体到人数比例上面,其实没多少。
现在股市行情有点可怕,等它凉一点再看。
如果喜欢刺激,怎么开心怎么来就好。怎么活都是一辈子不是?
我本金放得少,近十年来一直就是玩个开心。前些年股灾时,千股跌停千股涨停一天内跌停涨停再跌停,身在其中体验了一把那种刺激感,各种吃面段子层出不穷,现实中有人爆仓跳楼,有人财务自由,人间悲欢,古往今来没两样。
不知道是不是得益于支付宝对理财观念的普及,加上银行理财收益率越来越低,大多数为净值型,风险等级动辄为R3,房子已不是一般人能投得起的,更让人觉得不如投资灵活的基金股票。投少了投慢了,就跟鸡娃一样,生怕被大队伍抛下。
大众的理财意识普遍比以前强多了。
普通人本金不多,理财就是一个观念和生活的一部分,靠它发不了大财,只能减缓贬值。
长期来说,股市里靠运气赚来的钱,还得靠实力输回去。但是动动手指头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拼的是运气(运气只要不太烂)、心态和耐心。
为什么是零花钱呢?因为对于本金不多没专业水准的人来说,一万块变两万块较容易,1000万变2000万就比较难。即使是专业的理财经理,选股也要分散风险,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有些股票,一看就是有人在抬,知道在赌还好办,做了最后接棒的服输就是。
今天工作密度有点高,下午茶抽空吃了个苹果,网上看看帖准备下班。
朋友懊恼因出游没及时操作,股票一天损失了20万。我安慰说,没关系,常在股市漂,下次有机会再赚。我看着之前卖掉的几支股票,短短一两个月又涨了30%,碰运气赚这种机会钱,错过就错过了,没什么遗憾着急的。小心驶得万年船。
看首页有东北退休阿姨一个月拿着1000多退休金过日子,艰难。网络把各种生活都陈列在一起,对比强烈。
年轻时尽量多作准备,资产性收入要慢慢增加,年轻时不积累,老年时难免心慌。
考虑要不要多交点社保。之前只看重它的医疗,没依赖它的养老。这些天一想,万一退休了,退休金比娃爸低一大截,总还是有点不爽的。
我日常上午是这么过的,早上5点50或6点起床,把简单的早餐做上,洗漱,描描眉伸伸懒腰,6点50出门,7点过把孩子送到学校,7点半到公司,吃完早餐泡了茶就到了8点钟,接着闲逛网站或码帖子或做做操,9点半同事们来了,开始上班——每天上班前一两个小时的整段时间,硬是没进取心用来学习。
看到别人写的有趣的事情,就容易激发码帖的心跟着叨叨几句,好玩呀。
昨天看到三联的读者投稿里,感叹生活不易,坐16个地铁站通勤说得给人凄凉之感。仔细一想不对呀,我又不是没坐过地铁,16个站不算很辛苦!难道是早晚高峰期加剧了这种自怜心情?
前些时闺蜜群巧合地一个发图片,一个发微博热文,大意就是深圳人就知道搞钱。微博的北京女孩说,大家一起在酒吧接待深圳过去的两位女孩,聊了半天美容、八卦,婆媳,吐槽工作和老公,两深圳女孩沉默地听了半天,问:你们平时就聊这些吗?
北京女孩问:那你们聊什么?
深圳女孩说:一般来说,我们聚会,起初会聊聊这些,但只要过一小会儿,就开始切入到赚钱话题,问最近有没有赚钱新路子,基金赚钱没?哪个地方的房子还可以买等等。
北京女孩直呼好家伙,酒吧里谈怎么搞钱。真是清新脱俗啊!
然后我把图文转给小年轻们看,他们一看就乐了,丝毫不认为是讽刺。
就我所认识的深圳年轻人,没有三联文中女孩表现得那么丧。
辛苦肯定是有的。外甥女二本毕业,已经跳了几次槽,新的创业公司女老板非常拼,带着他们这帮人,去年疫情,业务做得还挺好。做得最好的,提成有五六十万,她估计能拿二十万。
连续几个月没好好休息,她完全没有抱怨,只是觉得要抽时间休两天假。
而外甥大专毕业,家里没任何支撑,多年来靠自己的勤奋慢慢拿到现在的一个月两万多,看样子会一直呆在这里了。租房子,不影响开心,有空就出去休闲爬山。
还有其它大量被1万平均工资平均的年轻人,生机勃勃地生活着,有苦有乐。
大家喜欢谈钱,又并不为钱所束缚。去图书馆,逛免费公园,除了房子,一切都好。
这个城市的宽容度高。抖音的一些找乐子视频说,深圳就是个土包子,暴发户,不像北京那么有历史有文化,不像上海那么精致国际化。我估计深圳人民是没有兴趣反驳的。
这些年全国走,接触的各地人民不少,发现地域观念到处都有。有一个苏南的小伙子,持续坚定地嘲笑苏北人,连奶茶老公都不放过。没关系,川普做到总统之位,一样的被人歧视嘲笑。人要有自嘲之心,人家说你不好,不好就不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生气就算输。
闺密群发图发文时,自然对准了我,一通彩虹p,说xx(我)对我们是真爱,上次见面只聊八卦,没提关于钱的一个字。我哈哈大笑。
玩笑归玩笑,强二线的白骨精比我赚钱的心早多了强多了,我们才工作三四年时,她的股票本金就有70万左右,当时这个钱能买深圳南山科技园120平米的房子。这种参与投资的意识,我们没有,连股票户都没开。只要能赚钱的和她专业相关的事情,她都要去了解一下,有兴趣的就投点钱进去参与一把。
我开始买银行理财,是强二线的公务员闺密建议的。
她们的理财意识都早于我,这个跟城市没关系,跟人有关系。
这些年深圳风头太劲,作为其中一粒微尘,我不大喜欢这种风头。早些年默默的山清水秀、灯红酒绿,不被全国人民盯着,有种舒服的自在感。说粤语的不多,以普通话为官方语言,导致很多“移民”都听不懂粤语——我刚来时每天看TVB的师奶剧,才听得无障碍,说仍然是结结巴巴,没环境。
现在有了大湾区概念,有几个电台开始用粤语播早间新闻,之前是没有的。
呆在这里不觉得,每次出差回来,一踏上机场,才会由衷地感到:哦,回来了。
感情是有的,但这种感情,不会影响我对其它城市的喜爱。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独特气息,就像美女不是只有一个模子,大多数时候,无需比较。
无锡、武汉、西安,重庆等这些城市,我都喜欢,很有生活气息。特别喜欢吃西安的面食。
上次去贵州玩了几天,道路比十几年前好多了,小七孔的水很漂亮。黔灵山公园周边嘈杂了一点,里面的小动物园真是个惊喜,还有猴子,有趣得很。
张家界的猴子也多,下山一两个小时,沿路都是,小猴子特别萌。
听说猴子界最顽劣的都被送去峨眉山了,记住此点,去时千万别惹它们,哈哈。
生性没有故土情怀,在哪里都行。不工作后,不排除旅居其它城市的可能。
我们周围,北上广都有一些典型的本地人代表,深圳倒没有,估计深圳土著土豪日常出来收个房租喝喝茶,和咱们工薪族中间不知道隔了几个所谓的“阶层”,碰不上。
这些人聚一堆,一看球,爱城情怀显露无疑。观察各地人的不同之处,是我的乐趣之一。
有一次去上海出差,司机一听是深圳去的,开心地说他去过,小渔村,道路老破了。我们坐在旁边,听他说一路,想着其它事,没顾得上给他描述现在的样子。
又在上海遇到一专车司机,听谈吐有点不一样,聊着才知道以前赚过上亿,后来破产开专车。说起排外,发表见解说,每个地方,歧视最深的往往是下面的没怎么出去过的本地人,上面的精英阶层一般没有这种概念。
有句调侃语说,在XX你看不出谁没钱,在深圳你看不出谁有钱。
英雄不问出处,草根精神浓厚。文明度高,早年公交车排队,都是大家自发形成的。
江湖地位低了点,总被人拎出来说没文化。早年有些老师根本不愿意去深大,有钱也不去。医疗、教育是短板。
中国其实蛮厉害的,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城市好,互相看不上。
也就在这里说一说,现实生活中不会说这些,容易引人反感,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何况我还不是这里的土生瓜。
我喜欢看网上各种人的观点,有些人的某些观点我不认可,但只要对方有其它的吸引点,我仍会兴趣勃勃地继续看,会稍作考虑,他为什么这么想,立场、见识、还是利益?
看到有个人类比,如果我是一只狼,肯定是和同类一起去草原找肉吃。觅食路上被一群羊拉住理论:你们为什么要吃肉?肉不好吃,草和树皮鲜嫩好吃。我可能会和他理论三句,但不会多,为的是避免和我一起的幼崽真的去啃一啃树皮,浪费时间。
描述得太形象,午饭都有胃口了。
边吃早餐边看公众号,大V们一篇正文再搭几篇广告是常理,总不能只要人家输出不要人家赚钱吧。一篇理财宣传课的财富积累事例把我给看乐了,复利啥的。真那么确定好赚,还用得着大力推销么。真假掺半,套路话术满满。选事例主角和财富目标很有技巧,家庭主妇,一百万。谁还觉得自己不如一个家庭主妇呢?100万,没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力。如果说1000万,估计很多人就会冷静一下想想,这么容易?哪能让你冷静呢,脑子热了才好办事。
我的海外公寓还套着呢,当时给的租金预期远超实际行情和预期外的美元大幅贬值,我都不想说,太信任别人,自己没做足功课就立即购买,难不成还要再失去友情?毕竟我至今都不确定对方是专业眼光失误还是有其它原因。
小坑多踩两次,自然就明白一篇宣传文中,哪些是干货,需要进一步确认。哪些是忽悠,让你脑门一热被带节奏。
看到有公众号推《流金岁月》,想着亦舒红了这么这么多年,无数女人提起过,我居然一本都没看过。窝在沙发上找了有名的《喜宝》,勉强看到第三章就看不下去。记忆中琼瑶席娟李碧华的都比这好看啊,更别说三毛张爱玲。肯定是我切入方式和时间不对,年纪大了,不容易入戏。打算明天闲时坚持继续看完。
一早看到海外公寓中介晒去年赚了一百多万,默默翻了几个白眼,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智商税贡献。
以前卖房时,中介两头瞒,卖多了没和我说,直到过户我才知道,一时之间竟没想到为难他们,任由他们独吞多卖的价钱。更替买方郁闷,多出了钱都不知道。自此对二手房中介成见颇深。
朋友对中介则称得上讨厌,买房通过保安直接找业主,一次性付款,自己办理征信过户等手续。我倒不至于此,只是经历过忽悠,不再忌讳以最坏的设想去揣测其意图。
昨天看了《喜宝》,今天细节印象已有点模糊。说几个矛盾点。
喜宝没钱,假期不想着打工,而是回港看妈妈。她感念妈妈经济艰难时疼爱她的小事情,但是妈妈远嫁澳洲时却不去送行。看不出她到底是爱妈妈还是不爱。
作为剑桥生,无比恐惧和厌恶做普通职员,觉得那是无尊严的被老板呼来呼去的苟且生活。
老板要靠员工赚钱,怎么会如此不尊重。难道是香港当时的普遍境况如此?就算老板,从根本上说,要受制于市场和客户以及权力。
对施虐者产生感情。
要很多钱,似乎又不屑于钱。
有钱后把所有人都视为金钱利益觊觎者。
看不出喜宝坚强的生命力在哪里,只是一个扭曲而空虚的精神分裂症形象。名段,我要很多很多爱,没有爱,就要很多很多钱,没有钱,有健康和快乐也是好的。
她寻求安全感,全然没体现她从生活中获得的乐趣。被圈养既甘心又不甘心。只看到了她的蠢贪,和少许的善良,而看不到高材生的活力与智慧。
作者大概想说明小人物怎么一步步走入金钱的陷阱,大人物的内心和生活如何空虚苍白,但是描述得太单薄,作为流行小说消遣消遣还行。
总之有点小失望。大名之作,不过尔尔。
人多少都有一点执念,我家娃爸的小执念就是希望娃能考上升学率很高的高中,民间通常称“四大”。前面说过,我学习就是学了个懵懂,稀里糊涂地上了大学,让我说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啥的,真是贻笑大方。孩子各方面差不多,健健康康开开心心,长大了有一份能达到统计局工资平均线的工作就行。虽然闺密们一致认为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至少说明我能心平气和接受这种状况。
这种心态,决定了这一路我对娃爸的有些行为颇有言辞。比如临到孩子上小学,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焦虑,急哄哄要换房,一个月内买房卖房全做完。不想新房过户时有意外,马上要到小学报名,又多了很多波折,手上的先处理着,同时急寻另一套房先锁定学位。对于我这种慢节奏的人来说,被时间裹挟着做事很烦。要么不信学区房的邪,要么早点做准备,临时生事,很让我不爽。
实际上学区房之所以成为学区房,和生源有很大关系。
新兴片区,如果有大量有知识的年轻人聚居,不是学区房,最后也能变成学区房。我心情不爽时就拿娃爸调侃,你折腾来折腾去,硬生生把学区房给折腾丢了——最初的房子处于经济飞升区,房价宇宙区,后来被某外国语集团并入,也成了所谓的学区房。
我一直视人生如游戏,只要生理上不太痛苦,都以参与的有兴趣的心态去看待。就像我炒股,亏钱当然不开心,谁打牌愿意输呢。但是本质上不是多大一件事。
娃爸就不一样了,非常认真。
把儿子近两次考试的八个科目,每一科的年级排位等级都列出来对比,进步、平、退步,列得清清楚楚。我看了几眼,问他A1,A2,A3等都表示什么意思。他热情洋溢地说:A1是1%,A2是1%-3%...我装作很有兴趣地听着(反正不费脑),随口问:第二次退步的科目还多一科,怎么排名还靠前了呢?他丝毫没鄙视这种弱智问题,继续耐心说明。
不扫他的兴的目的已达到,我点点头说研究得真仔细,就干我的活去了。
每次考试,无论大考小考,每次,都要在第一时间问儿子,估计有多少分?考都考了,过两天分数就能统计出来,着急啥呢?
没考好那肯定是打游戏、没刷题、学习方法不对等。找来一堆别人的学习方法告诉儿子。
儿子性格好,换成我早炸了。左撇子打球打输了,你能说应该换右手打?孩子那么大一个人了,得让他自己总结原因调整方法。
研究生一位同学的女儿早一年初中毕业,考上了四大,我看他那个羡慕劲儿,女孩补的什么课,哪科最厉害,考了多少分,我的个天,隔几天提一次,担心刺激到儿子幼小的心灵,他一提我就脸色一沉,彼此都不爽。
眼看着儿子有希望冲名校,天天在家看初中历年高分排名,有多少被本校直接截走;计算要考到年级哪个段稳稳进,哪个段冒险进,研究得很带劲。
我认为能在家附近前十左右的高中读就挺好,升学率可以,还能住家,吃睡都好一些。他认为高中住宿条件都挺好,要住校,学习时间长效率高。
他对名校的情怀,跟别人住市中心的房子情怀差不多。如果娃能进四大,人家第一反应就是厉害,甭管孩子是在名校垫底还是领头,多有面子,多踏实啊,就是有这么点虚荣心和憧憬心。
在看儿子心理能承受的前提下,我现在改变态度,不再坚持己见顺其自然,附和说能冲就努力冲呗,得看下学期总复习摸底考的情况。一看我开始赞同,他明显开心了,三天两头发相关资料给我看。
初中生很成熟,大人的话题基本都能聊。说起以后升学等问题,儿子恋家,高中不想住校,大学不想出国。他爸更是坚定地想他呆在国内。
我说人的想法会变的,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他老师的儿子直接读了四大的国际班,然后进美国哥大,毕业进美国大厂,顺风顺水。
之前觉得美国挺好,科技高地,地广人稀,人均资源多。现在这形势,几年内不知道会不会太平。须等孩子长大,看他的想法和学业情况。
虽然学习上没什么大的帮助,至少小学陪伴阶段,以及心理健康角度,我自认为做得还可以。
每次孩子进步,我由衷地喜悦,第一时间分享给家人。娃爸嗤之以鼻,只是一两次学校考试而已。等真正通过中考,考好了,才能分享,不然平时这么嚷嚷,没考好多没面子。我同样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哪怕一次考好了我都要说,万一这一次就是以后所有考试的高光时刻呢?特理解别人买到喜欢的东西要晒的心情,我就喜欢晒孩子的进步和有趣的言行。一般和家人及闺密晒,很少在朋友圈发相片及表现母爱,这点识趣还是有的。
周末儿子背单词,我在旁刷八卦。他忽然说:x同学说他一个朋友的爸爸特牛x,大房地产开发商,市人大代表。
我放下手机,附和道:哇,真的好厉害。
他接着说:x同学认为他朋友能同时谈两三个女朋友,就是因为他爸牛x。
我大笑道:不是人大代表儿子,照样能谈两三个,他的关注点有点奇怪。
儿子笑了,说:是啊,不知道他怎么想到这个。
然后儿子又问学政治有什么用。我说学了政治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和社会。比如现在房价明着大涨,成交量并不高,政府接二连三出政策,就会导致房价变化。他立即接一句:这不就是用政策适当地调节市场吗?我赞扬说:不错,理解得到位。
他又问:你们为什么又买房子?这里住着不好吗?
我犹豫了一会儿,说:趁现在买得起先买着,万一以后你买不起,可以给一套你住。
他“哦”了一声,说,只能两套对吗?我说是的,之前很多通过离婚结婚再离婚,可以拥有多套,现在抓严了。我和你爸认为没必要,没做这种事。
他心里的小算盘立即拨得啪啪响,说:如果这样,可以买4套,那能赚好几百万,很合算啊!我都没反应过来这4套是怎么算来的,无心细问,只说:在房价上涨的前提下,是很合算。但是如果不涨,就套进去了。而且买房在任何时候,对于一般人来说,首付和月供都不容易。
他答:那是!
随后我和他爸下楼散步,笑叹道:现在的孩子鬼精鬼精的,问清楚多买一套房的意图。
在我有余力的情况下,在孩子自己很努力的情况下,我们完全不介意给孩子尽量创造好一点的条件。
所以我不经意中聊天,就会跟他讲:我们无任何基础,能在这个城市立足,有自己的努力,有时代的机遇,很乐意为你打造好一点的基础。但是如果要更好,得靠你自己努力。
我不觉得要很有钱有权才算幸福,只要在人群中有个中等,乐于所事,问心无愧就好。
湖北高院的一个高官自杀,近期又查出上海某高校原校长贪污等,这些人,初心未必就是如此,不过是在圈子中被裹挟着迷失了方向,慢慢走到了这一步。
有钱有权人的大快乐,我体验不到。只知道自己乐意一生过着这样的平凡生活,体验一些平常的小快乐。
初到这个城市,举目无亲,住出租屋,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班,并没有不开心。娃爸经常出差加班,天天累得话都不想讲,但是几乎从不抱怨。
如果说,我这人有什么好,那心态好肯定算得上。同事羡慕老板及其它同事的子女现成的有父母上千万的财产继承,我真心没感觉。
我们就这么一步步走上来也挺好的,父母供养我们读大学挺不容易,没心思羡慕别人,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家人过得舒服一点。
无数平凡人,大概都是这么朴素的想法,不会像媒体渲染得那么悲情。
好多年前追了好多页的帖子《追一个好男人,然后发现总有钱办不到的事情》,后来没空就没追。今天发现它又浮出水面,有印象比有些徒有虚名的小说好看。但是看到那高楼。。。追还是不追呢?
哈哈,直接翻到尾页,看评论两男人好像结婚了,挺恩爱,居然是真事?!楼主居然还在更。
追了一天上述帖,有人当年追过嘛?如果是写手,坚持更新十年,够入戏的。如果是真事,资产至少是喜宝金主那个级别,加上男同,够魔幻。里面写到富豪欢场对失足少男的毒辣之事,真是人性之恶。现实中肯定有这样的事,作为正常人,最好不要看不要接触。好比听说过死人,和亲眼看到人死,冲击力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再次感叹平凡普通的生活可太幸福了。
刚看了三联推送的广西护士因赌博借贷杀人案。经不起诱惑的人太多了。
以前关注过公众号“没药花园”,全部是真实案例,胆子小,不喜欢看太多人性阴暗面,连看东野圭吾都觉得有点重口味,所以看过一段时间后取关,但是是个很有意思的公众号,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追一个好男人”,看了一部分,疑惑真有同性爱情这么伟大么,可以让独子L放弃冠姓权。我宁愿相信是金钱和权势的加成。中国男人骨子里对冠姓权看得很重。
看到八卦说某上市公司下毒案被害人尸骨未寒,出现非婚子争遗产。法律规定婚生子和非婚生子有同等继承权?这么说有钱人早点立遗嘱很有必要,省得后人各种斗。
昨天腰疼,睡前仍然做了十分钟运动。我不爱运动,是指不喜欢出门和去健身房剧烈运动,习惯在家里做些轻缓的。体重不轻,看起来不胖(经常被别人说瘦,我当人家客气)。
天冷不好减,每年天热时稍微减减。比较注意紧致度,腰、胳膊、腿会经常针对性锻炼。
“年轻人爱钱,中年人爱权,老年人爱名声”,这是我以前就发现了的普遍现象。
近年我对老年人的需求比较有兴趣观察。他们喜欢听好话,明知别人说假话,别有所图地哄他开心而已,不管,高兴为重。
周末清理衣服,有些一年没穿一次。有些饰品,几年都没戴一次。人要那么多东西干嘛呢,像儿子一样,每天穿校服,都不用选衣服,省心。当然人家年轻身材好,穿校服也掩不住玉树临风之感。
说到底,社交少,周边环境朴实,就没什么兴趣关注外在搭配。
高档写字楼豪华挑高的大堂,不穿精致点进去,就感觉会被写字楼的气场吞没。如果经常要和西装革履的人打交道,太随意显得对人家不尊重。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该消费时就消费。
早上看到一公众号主说他太太包包不超过两个月薪水,车子不超过两年薪水,看中一个排屋,因离单位太近,怕被同事注意,不买了。言外之意,他太太受他影响,很注意公众影响。这标准。。我包包一般不超过一周的薪水,车子不超过一年的薪水。不是因为怕什么影响,纯粹是因为超过这个标准,会有心理压力。
因为目标是随时可以双方都不工作,家庭被动性收入一定要盖过支出才行。虽然目前收入是支出的几倍,考虑到以后的意外和通胀变数,谨慎为好,况且目前的消费没让我觉得委屈。
那个千亿资产的人说,大家咬咬牙都买得起的东西不能叫奢侈品,卖房卖车一辈子都买不起的才算,哈哈,天涯人才太多了,不知和北纬周公子是不是一个套路。
表面看起来我好像总在倡导控制消费,其实内心崇尚的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花钱谁不会花呢,只要有足够的安全感,没钱都有大量渠道借钱花。问题是花多少合适?合适,一个是自己认为合适,一个是别人认为合适。和别人比较没多大意义,因为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目标不一样。
有欲望是好事,说明人年轻,有活力,学会把它控制在能力范围之内,转化为冲劲最好。
对儿子说:考得上四大当然好,考不上其实没多大关系。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把学习当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娃爸笑我: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你就不爱学习。我立即自卫:我不需要。
喜欢了解一些新东西,完全凭兴趣,没毅力没好强心一定要学成什么样,当生活乐趣而已。
婆媳版太热闹了,潜水旁观了一个热帖,看到有位50岁的女人埋汰女儿一通,坚决不帮女儿带孩子,好不容易老了退休,到70岁就20年,还不好好享受一下?
我的关注点在于,居然很多人觉得50岁就很老了?我咋觉得50还是一朵花呢。
我退休了只要儿子儿媳愿意,懂礼貌懂感恩懂分寸,哪怕我的腰椎不好,不能多抱孩子,肯定乐意出力出钱请人一起帮带的。
带孩子不耽误自己玩啊,每天晚上有两小时的休闲时间不就得了,等孩子上了幼儿园,空闲时间更多了。
去年行情那么好,我的股票没怎么赚到钱,基金挺好。主要是因为听别人的消息,买入两支股票,亏成渣,把其它票的利润全吃了,等解套。
一般来说我是不会把别人说的票短时间内买入太多,因为关系好,且信任对方的专业水平,所以没止损,心情好时就补补,越补越多。总体上没关系,解套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但是说明专业人士也分高低,踩错点很常见。而且他们普遍有一个特点,死不认输,哈哈,就是哪怕短时间腰斩,只要不割肉,就不算输。
仍然像我前面说的,一个人,一个事情,不要一开始就全身心相信,少量投入认真观察,哪怕是好友,也要考虑她的能力和她的消息可不可靠。
还有一个就是风格问题。我的性格是稳打稳扎,不希罕偏财,赚一块钱的快乐,比不上我亏5毛钱的悲伤,所以看不懂的激进的风险高的产品不适合我,赚的过程不快乐。
看到有的人愤恨炒房客把房价炒得太高,情绪归情绪,从理智上来说,为什么你不去炒呢?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愤恨了。
很碰巧在看了《喜宝》后,就看到了类似帖,本质很像,只不过后者状况看起来更美。
两个不在一个量级的人谈恋爱,弱势那方几乎没有其它选择。无论是组织安排,或看起来是个人自愿,实质上只要被对方看上,几乎没有其它选择——虽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被选择很幸运,伴君如伴虎,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好处,总得付出一定的代价。
权势和声望是很多男人的终极梦想,越往上往如此。越往上,直面人性黑暗的机会就越多,越要武装到牙齿,得到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防身之物。
这个时候,价值观和行事手段自然通常异于普通人。如果和普通人一样讲道德讲情怀,与一群虎狼斗,一不小心就被吃得渣都不剩。
处于中间层的,不用经常被人盯着惦记着,不用过于操心基本的衣食住行,可以平平淡淡岁月静好地享受人世间的小乐趣。
今天很温暖,如果假期这么好天气,去东部华侨城逛逛挺好。现在旅游业不景气,景区里的因特拉肯酒店1500左右,还包括温泉票或一个景点门票。酒店房间很大,可以看湖景。以前去住时,两千多一晚,含早餐以及茶溪谷和温泉门票,景区大,里面走走路,方便又安静。有空还可以下山在附近outlets买买东西,湖面餐厅惬意地打望喝个咖啡。
省内很多泡温泉的地方,如不是住很多天,习惯偷懒不出市,尽量都在市内解决。
儿子和娃爸非常宅,非常不乐意出门,还好我适应性强,宅家出门都行,不然真是和他们一起憋得慌。
看了“没药花园”写的张志超案,心情很沉重。人啊,多一点良知吧。
很多女孩子喜欢自诩为吃货。这个说法做法要适度,不然过了,不小心显得馋,给人印象不大好。
有的人喜欢在办公室吃零食,吃点话梅等不影响别人的食物还行,如果上班时间在工作桌上剥花生、磕瓜子,别人表面上不说,内心里会看不起。
肚子饿了,工作间隙想吃零食,最好去到休闲区吃。
吃货不是贪吃,而是讲究地吃。无时无刻不在吃东西,不吃东西手脚就没地儿放,小朋友还显得可爱,成年人如果要点形象,收敛一下为佳。
这个寒假儿子异常忙碌,学业时间是9-12-7,比媒体天天同情的996还要狠。娃爸说晚上12点醒来,发现儿子在做俯卧撑,为的是体育一定要拿满分。
心疼。和闺蜜们交流,互相安慰,孩子们年轻,精力充沛,和大人的身体感觉不一样。我们人到中年,跟用久了的电池一样,充一晚上电只能充满60%。
有次和学霸在操场上练跑步,看到一位前五的女生陪着另一女生慢走,儿子说:她没想到那个女生考试时随便都能跑满分,她居然陪着走,不加紧练习。我大笑:人家应该知道的,只是懒得跑,在文化分上找补。
娃爸在家里呆着貌似很舒服,没动力出山做事。换个观念,只要舒服,何必非得工作呢。无非就是看着别人都在干活,自己不干,总觉得不大对劲,怕落后荒废了。
过几年我不工作,想做点什么呢?可能先休息一两年吧。虽然工作一直很轻松,但从来没有整年地闲过,体会一下家庭主妇的感觉。
和闺蜜闲聊,说起头发。我近几年没烫发,发质一直不错,乌亮长直。担心随着年龄增长掉发,白发不可怕,大量掉发才是恶梦。一头浓密的生机勃勃的头发,绝对有利于提升颜值。
闺蜜问年龄大了适合什么发型,我认为像空姐那样盘个圆发髻配戴发夹就挺优雅。闺蜜说如果发量少,贴着头皮做盘发,看着更加可怜。
我说:不会,脸小会显得很干练。
她来一句:脸小是个高标准好吧,大多数都是大饼脸。笑喷。
她对当年东京车站看到的一位路人日本老太太记忆犹新,猛一见惊为天人,倒不是多漂亮,而是对方精致的发饰、走路带风目中无人的利索,让人觉得年华老去并不可怕,反而产生对这种泰然自若的向往。有些气势,没有一定年龄与阅历,显现不出来。
年轻时各有各的青春美,年老时才是暗自比拼终极美的时候。
喜欢用发夹把头发都扎起来,清爽又精神。不喜欢刘海,太小女孩,失气场。
显老往往是从面部肌肉跨塌开始,所有的线条都往下走,化妆品哪里盖得住。
注意规律作息、适度锻炼、营养饮食、少生气,这是我能想到的延缓变老的日常行动。
实在在意,像明星那样做医美,效果来得快。但是普通人何必呢,不需要靠这个焕发第二春。
赶在年前还要出一次差。真心不想出门,脑子不想动。
闺蜜担心房价以后会上天,不抓紧时间换更好的,会影响下一代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这价格下不去手,找合适的房子不容易。
我劝道不用想那么多,儿孙自有儿孙福,哪一代都是操心着过,哪一代都有不同的状况。虽说人无近虑,必有远忧,也不用太过焦虑。
等下一代上台执政,还能让红利固化,都囤在老一代手中不放出来?
这才多长时间,出国留学和移民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稀奇事,全球经济都在流动,还不说没有边境限制的国内。先富的带动后富的,这句话应该不会空说。重要的是生活要方便,有工作机会。
最值钱的还是人。尽心培育下一代的坚毅精神,让他们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不知道现在的土地政策怎样,70年到期,交费续,按什么标准?高层房子住个几十年,有点条件的应该都不想住了;重建,那么多住户,怎么协商?隔几年就折腾一下才能保值。先别想着一套房传几代,过好眼前的日子才是实在事。
一般是去安检门后的南航休息室,一楼的银行贵宾厅从来没来过。今天时间充足,过来一看还不错,有收费98一位的自助餐,单独的安检门。下次就熟路了。
最近胖了很多,有点失控的危机感。给闺蜜送了一台三千块的咖啡机,她很喜欢。下次去就可以喝到她做的咖啡。每天一杯可以,喝多了我会心悸。她还有兴趣做烘培,画画(铅笔画画的挺好),打网球。和我一样高,体重比我轻十斤,那小腰真是盈盈一握。有次一起去水会,我装作嫉妒地对她女儿说:让你妈吃多点,太瘦容易拉仇恨。大家笑作一团。
她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不像我,生活密度比较低,除了出门旅游,一天没走几步路。瘦是有原因的。
好在周围的人不大在意我的体重,40好几,减肥动力不足,偶尔不爽而已。
喜欢不时给儿子和闺蜜们买些小礼品,看着他们开心,就觉得值。年龄增长吃东西不大香,看到孩子吃得开心,这份开心就很能感染到我。
这次是借花献佛,别人买的单以我的名义送,大概是看我看重这位闺蜜吧,反正我承情就是了。
其实有段时间她根本不看我的朋友圈。那些年我到处玩,一年出几次国,工作生活顺风顺水,而她相对不顺,自然不愿受到刺激。即使这样,我很理解这种情绪。读书时积累下来的情谊,有点小情绪都算不上什么。我们都会老,那段岁月我们一起走过。在我心中,她一直都是我的蜜友之一。
我很容易自得其乐,市面上的时髦似乎与我无缘。比如奶茶,从喜茶开始,我完全没领悟到其中的乐趣点,更别提排队几小时就为喝一杯奶茶。茶餐厅吃饭,习惯性要一杯无糖奶茶,不上瘾。水果茶也不爱喝,宁愿吃水果。甜品一般就是要杨枝甘露。
星巴克店面多,适合做商务碰头点。如果一个人休闲或好友闲聊,更愿意去人少的咖啡厅。路过星巴克,经常看到有中学生在那里写作业,就忍不住笑,闹哄哄的,得多有定力。
对外界的兴趣,大概就如鲁迅对公园的感受:公园我知道的,就是一进去一条路,两边有树和凳子,走一段就有个亭子。大意如此。
各大商场大同小异,熟悉的品牌看到眼腻。要买什么,快速走一圈买完就走。
喜欢尝试各个餐厅,遇到有几家合口味的,就感动现代社会太好,不想做饭的话,外面总有几家适合做长期食堂。
有时惊讶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很快释然,听着音乐做运动时心里仍住着一位少女。
以前看杂志,记得好像杨钰莹的一位亲人评价她:她也没啥爱好,就是天天练嗓子,保养脸。栩栩如生勾画出重点。
说实话,很多人让我觉得单调无趣,宁愿一个人呆着做喜欢的事情。闺蜜们都比较有趣,经常和她们网络聊天,每年难得的见面,更是一大乐事。
她们接地气得多,买衣服包包,做小医美,我不热衷这些,不妨碍开心着她们的开心。
疫情不知道何时结束,想去空旷的地方逛逛。娃爸不喜旅游,有了疫情顾虑,更是拒绝外出,终归要照顾一下他的感受。
儿子寒假培训结束,同学们已经约起春节一起看电影玩密室逃脱。有位女同学明显喜欢他,约图书馆看书,在QQ上称他单名叠字,迟到时对老师说因为晚上和儿子讨论学习太晚。男孩子总是迟钝一些,聊天时主动结束说要去学习了(QQ没关,娃爸看作业时瞄到的)。学生时期的朦胧情愫单纯而美好,只要不影响学习,大人们就顺其自然装作不知道。
各科作业多到飞起,还要抽空练体育。练练挺有用,儿子以前是棵豆芽菜,现在胳膊小腿都很结实,177的个头清秀的面庞,配得上朝气蓬勃这个词。
和他姥姥截然相反,对自己的健康和外形很关注。一有不适立即主动提出去医院。打算中考完给他去做牙齿美白。
丁真刚红时,有人在他图片下留言:一看就是没上过学而思的明亮眼睛。联想起学业紧张时,学到目光呆滞的呆萌中学生,这句话真绝。
边吃午饭边看公众号,看到贾浅浅的诗,差点把粥喷出来。很多人都有个文学梦,包括我。只是我比较实际,没考虑靠这个吃饭,跟拉筋一样,当娱乐多好。
有的客户非常有风度,多年合作,虽然有争议,也有情谊。这种人是明白人。买一个产品,肯定是图这个产品的某些优点,不然就去买其它家的了。客户照样有客户,要用综合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提高他们的产品竞争力。从这方面来说,大家是买卖关系和合作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卖方求着买方。
认真负责没什么私心的人,通常不会恼羞成怒,因为每一个行为都经得起推敲。不幸被上司指责,能说得清楚来龙去脉。
这个女人发火,某种程度上我能理解,这种状况不是单方面造成,而是多个人各种私心与有的人妥协性格一步步导致这种尴尬局面。我卷入其中,是因为我对公司仍无法完全不投入感情。
换句话说,公司的损失,即使与我个人利益无关,作为老板的助手和多年工作的责任心,我仍把它看成自己的事情去积极处理。不然拖着就行,损失的是老板的钱。
我并不欣赏自己的这种心态。工作就是工作,不宜投入个人感情。发现男人们在这点上普遍做得很好,表面上称兄道弟,有利益时聚一起,没利益时立即路人,借人做自己的事毫不手软,人走茶凉这个观念,他们非常能接受。
真是奇怪,前面一大段,不知有什么敏感词,被吞了。算了,休息了。
“不太喜欢旅行”的高楼,断断续续地在看。当年我瞄到这帖子时,有点被这个名字吸引,有种懒散的漫不经心的味道。
文笔挺好,内容有点意思,间或诗词,运用得很到位。
有句玩笑话说:理科生一旦认真写起文字来,就没文科生的什么事。
还是那句话,网上各路大神太多,多得让人有时不好意思说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事。
记得有个楼主暗笑一位女孩得意地自晒多少钱的生活,而她多少年前年薪就比那女孩高得多。
这个不是这么对比的。每个人对钱的多少标准不一样。一般人只会在自己的圈子里对比,和圈外的人没啥可比。比如资产千亿的那位楼主,不会和打工族去比较资产,不可能把包包衣服列入奢侈品。
我们没有立场去嘲讽比自己收入低、资产少的人。当收入和房子,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被认可的硬性指标时,挺无趣的。芸芸众生,皆是蝼蚁,好好利用这几十年,体验生命最本质的幸福与活力。
前天餐桌上聊起,对于革命先烈,我们是打心眼里感激、崇拜。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和平。和儿子说起观音土,他都不知道是什么。短短几十年啊,世界已经发生了多少改变。
带儿子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同事说,年轻一代都不怎么讲话的豁。言外之意,不活跃?我笑道:他们同学一起挺多话讲。我和娃爸在家聊天,如果有感兴趣的内容,他会认真听,主动询问不懂的地方。
如果像个成年人一样,咋呼呼地敬一圈,各种客气话摆上,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反而有点油腻了。
说娃爸看上去很精神(140多斤,文质彬彬的,容易给人年轻的假象),应该再出去工作。我说看着年轻,强脑力活动比较累,跟年轻人比不了。在家休息没关系,反正不影响生活。
他们总觉得是被淘汰了,我能揣测那种同情的心理,倒不是觉得经济过不去,而是认为没事做就有点失败。
海外夏令营,同事在孩子五年级时就报了名,在90年代中期,富裕家庭才承担得起,他非常为此自豪,认为此举开拓了孩子视野,锻炼了独立能力。所以总是问我为什么不报。我每次都耐心解释,儿子不爱出去,有时被我们带着去,都是自由行,没报团。他固执认为一定要单独让他出去。
我总是感叹人的固执真是超出想象,认为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思想模式。
我家里人就带过海外夏令营,对我们没吸引力。参加这个和培养独立能力没啥关系,跟去西藏并不能净化心灵一样。
娃爸不靠我养,他的被动收入比我的工资高,每天把家里打扫整洁,给儿子做饭,帮着整理一下作业,自己把身体照顾好,心情平和,没什么不好。别人怎么看,我们不怎么在乎。
从来不敢小瞧年轻一代。后生可畏,儿子无论情商智商努力程度,都比我当年强多了。对不明所以的人的评价,我都是哈哈一笑,说说笑开心就好。
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状况。别人家的孩子不工作是啃老,自己家的是可以工作,但要留家照顾孩子,不算啃老。
有的人每天就给上了初中高中的孩子做做饭,美名其曰为了孩子才牺牲了工作。承认喜欢宅家里那么难么,孩子做错了啥,要背这么大的人情。
楼上的熊孩子天天在家跳啊跑的,上去提醒,人家大人振振有词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她们管了,管不住。果然熊孩子背后都是熊大人。
没狠到要用震楼器的地步,只好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力。这时候真希望有个社会人帮我出出头啊!
着实羡慕我家楼下的。
老妈说餐厅菜名太洋气,还不如来点实在的如油焖大虾啥的,我大笑,同样的菜,餐厅取的名就是不好记。
年夜饭一般在家吃,外面吃了回到家会觉得冷清,烟火气是最熨帖的亲情味。
不大会做菜,特别是鲍鱼海参之类要泡发的以及牛肉鸡鸭等要炖煮的。老妈如果在,忙碌地炸各种圆子,往家买各种她喜欢的东西,才觉得年味最浓。
疫情原因,父母不愿过来,就一家三口过了。娃爸愿意做饭,不然只需准备一些凉菜甜品水果和汤,大菜就在外面买现成的,省事多了。
胃口欠佳,买零食糖果在家,基本就是看着热闹。好在娃爸好像胃口越来越好,不时吃一些,不至于浪费。
儿子主动告知牙坏了,去补,几千块一下就出去了,我笑说小朋友真长进,对自己的身体特上心,这点他外婆得学学。
口腔医院遍地开花,说明这行利润高。补颗牙几百上千,种颗牙两万,而且不会出人命,加之国人对口腔健康开始重视,人口基数大,是门好生意。
吃午饭时照例网上闲逛,看到一句说: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个人努力,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天生好命。忍不住咧嘴一笑。
玄学千年不衰,因为相当一部分天选之子的大成功,远超出其自知的能力之外,反正不缺那点钱,能在大师那里买个心安多好。
闺蜜说她已经给台湾的一算命美女介绍了几个客户,开始还有点内疚,因为她自己不信。后来看客户定期主动乐呵呵去交钱,每次聊完精神焕发,换个观念一想,精神需求是高级需求,人家愿买,干嘛不卖。听得我大笑,世界需要多元化消费。
周末看孟非主持的相亲节目,一男嘉宾走上来就说,他首要要求是女朋友不能干涉他借钱给兄弟,他们有个互助群,谁缺钱谁说一声,群友们尽力凑。说得义气凛然。我刷着手机看都没看电视屏幕,对娃爸说,没人会选他的。果然灯灭了一大片。
相亲节目挺好玩,可以看到很多人不自知的缺陷。
听说小时候一位邻居,40好几,意外怀孕,打算生下来。和大孩子相差近20岁,我老妈祝贺说孩子们互相有个伴挺好。
转头跟我说,你再生一个我可带不了。现在老人们想得开,开心一天是一天,很多不想受带孩子那个累。反正老了儿女不可能贴身照顾。有的想带,精力不足,带不动。
我哈哈笑,怎么可能,要生早十几年前就生了。体验过生孩子养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就行,老了有个人盯着保姆别欺负我。
多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各有各的好。相对来说,多生子女情况更复杂一些。无论是兄弟姐妹间,还是赡养老人问题上,需要妥当处理,一不小心就伤感情。责怪父母偏心的多得是,哪怕父母自认为做得很好。
看了一眼公众号,几乎不发文的雪球某大V发了新篇,用其话说,发文只为赞美他太太。他们每年自作春联,今年的是:天朗气清新岁月,春和景明好年华。横幅:福随慧至。上下联皆有典,我早忘了读书时背的诗词,他们出口成章,对比之下又自愧年少读书不认真。
看了他太太的文,妥妥的文青,历年对联都作得不错,加上会书法的大V落墨成联,真是妻唱夫随(大V语)。
颇有点像李健夫妇的那种,活在诗意世界里,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居家自有天伦乐,处世长存同心缘”,“旧窗共话长短句,新墨同书晴雨天”,哈哈,这样的妻子,自然会被做股票的丈夫视为女神。
大V们都喜欢顺带秀秀恩爱,挺好,至少说明中国男人开始注重正确的公众形象了。
春晚的舞蹈一如既往地好看,等着看周董的莫吉托后就可以睡觉了。难得熬到这么晚。
有次提前两三天群里问一位小辈亲戚是否过来吃饭,不回答。到了当日,大家正吃午饭时,忽然说要和女朋友一起过来。后来解释说群里询问时,不知道有没有空,所以没及时回答。因为不是我很在意的亲戚,自然不会提醒他什么,只是私下和家人调侃说社交能力堪忧。
有的同学找帮忙时就临时热乎一下,觉得是多年的关系,很自然就利用上。平时没事时连句问候都很少。虽然每次尽量帮忙,心里终归不大欣赏这样的人,不过是看在同学情分上,随手帮一把,太费劲的事就不帮了。
人确实有个投缘的问题。不投缘的,认识时间再长都不管用;投缘的,偶然认识,短时间内就成了最亲密的朋友。
对情来情往不太在意,聚散随缘,少数非常在意的人,才会用心去经营维护彼此的关系。
朋友甩过来一篇文:内斗大省:江苏。
于是我回馈几年前收藏的一篇:北京的地域歧视需要方向感。
乐得很。
以前看过很多语言风格和内容都很有趣的消遣文,记得有一篇关于摩门教的,可惜没留意收藏。
看了一眼首页帖。女孩从小家境贫困,工作后承担原生家庭开支,负担弟弟学费及保险,满足妈妈各种不合理的消费要求。我总疑惑这些女孩脑子里想的啥?
一家人,日常消费水平大致差不多才合理。无论父母或孩子和配偶,不要远高于也不要远低于自己的消费水平。
我对那些总是拿原生家庭说事的人不以为然。成年了,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往有希望的方向奋力前进,而不是拿原生家庭作为自己一切不合理行为的借口。
假期接待了几波人。罕见坚定地游说一位至亲不要生二胎,条件不合适。一般这种个人问题我不干涉,涉及到对方下半生的生活质量和头胎孩子的幸福,哪怕可能以后被埋怨,我也得充分表达意见。
我的生活观非常随意。人生选择,大多数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只是以我对对方的了解以及亲近程度,才多管“闲事”地劝阻。
有的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太了解。
一位长辈,没生病时非常豁达,瞧不起为养老攒钱的行为,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好,横竖要走,他才不要住院治病什么的,走就走了。他是真的相信自己那么勇敢,丝毫不想想为啥历史上那么多伟人都千方百计不想走,路边的乞丐都不愿主动了结此生。结果得了个小病,感觉天都塌了,惊恐不已,脆弱得让人吃惊。从此再不说之前的那些话。
今天假期最后一天,没洗头,宅家看电视。央视音乐频道国乐专辑,听到《龟彝随想》古筝那一段,喜欢。
舞蹈喜欢看电视,细节清楚。乐器类则是听小型现场效果更好。我比较宅,一般就在家看这些节目。
能量密度高的好动的人,停不下来,需要经常在路上。有段时间,朋友圈有人很喜欢晒忙。在我的观念里,忙就忙去了,没空说。像我这种天天很闲的人,才打发时间不时刷刷圈。
儿子找我把压岁钱换成微信红包,他的同学都这样。
我笑说你们用不上,只要不是非正当用途,比如赌博买游戏等等,任何开支都能找家长报销。他说你这样不代表别人也这样,很多家长要管制。
我对儿子很民主,没觉得需要什么权威。我是我,他是他。可以用已有的经验提供一些建议,给他多一个角度参考。
我妈没什么物质欲望,亲戚说她什么都有,当然没什么想买的。其实一个月四五千的退休金,只是在她那个圈算安稳,拿到一线就是一个月的最基本生活费。但是她的幸福感可能强过一线两三万月收入的无房年轻人。只要在自己的圈子里有一般水平,心态就不会太差。
我近些年才多点关注外界,才发现那么多人在意别人的认可远多于对自己内心的关注。
要回归到本心,低调是最简单的到达方式。什么是低调,就是用了一件好东西,先去体验它的好,而不是急着告诉大家,我用得起它。健身卡办了先别说,等练出一幅好身材,精力越来越充沛,才告诉大家有效的方式。先有充分体验,再笃定地分享体验,这样才不会追逐到心累。
这个只适合追求佛系生活的人。生活有很多样,如果总是很纠结很痛苦,就有必要审视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能不能改善,除非是喜欢这种纠结痛苦的感觉。
能估计不同的圈子所好,才能愉快聊天。如果我在老家圈老人中,谈什么国内外教育差别,就显得装。得聊现在农村无业男青年难娶媳妇。谁家儿子有出息,又买了一套房。身体哪里的毛病,有什么方子有效。
和高校科研经费不多的老师聊天,就不要大谈赚了多少钱,俗气,人家是有社会地位的。谈谈新出了哪些好看的书,哪部肥皂剧可以追追,学术圈出的腐败新闻。
任何时候朋友圈不要装,除非是为了赚钱和博关注,比如在公众号提升形象。
同等的圈子不用装,大家差不多水平,都知道咋回事。低的圈子不用装,除了一点无用的羡慕或嫉妒,没啥好处。高的圈子装不上,人家不会认真搭理的。扎扎实实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看到几个大V都说到新生儿数量问题。我周围的人,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还有好几个丁克。
跟儿子说以后早点生两个,我帮忙带。他来一句:那得看我老婆愿不愿意生。笑得我,这思维跑得快。
我们没生二胎有几个原因。
政策不允许,二胎上户口需要交钱或找关系。交钱可能要100多万,当时可以买市里50平房子;找关系我们不乐意、不擅长、没门路。等政策全面放开时,习惯了安逸生活,且年龄偏大,完全没有生二胎的念头。
生了一个后,不想把心思分给第二个。怕自己偏心,也怕多一份挂心。我喜欢安静和自由,情感上不愿意有太多牵挂与束缚。
根本原因是,怕压力,对现状比较满意,对二胎不那么感兴趣。
准备出门散步,看到娃爸在看视频,陈佩斯和朱时茂儿子演小品,下面一排演艺圈有地位的前辈,以叔叔阿姨的慈爱眼神看着他们,真是子承父业,资源丰富。
娃爸现在对儿子比较满意。大家聊天时,儿子总喜欢发表他自己的意见。我散步时笑说,我们说东他必定说西,往往和我们唱“反调”,表示他有独立的见解。我们小时候不敢也不懂和父母争论。
娃爸慈爱的语气说不要打击他,如果不让发表不同意见,以后他就不吭声了。
这熟悉的言论,可是我以前逮住机会就灌输给娃爸的呀。可见潜移默化很有用,脑子不笨的人,只要观点合理,他就会有意无意地听进去。
儿子好像比较早熟,才初中就对以后怎么养活自己感兴趣。问进了大学是不是就可以放飞?大学成绩好重要吗?大厂是通过哪些条件录取员工?除了成绩,还需要什么来证明自己?
微信的零钱通为什么会有利息?利息从哪里来?
说起销售人员一般喜欢社交,他来一句,这个不一定是喜欢社交,是喜欢提升业绩。好比我是喜欢金融吗?我是喜欢挣钱。
大多数时间他玩他自己的,偶尔和我们认真聊天就有很多为什么,我那点可怜的储备根本不足以详细解答。
我希望无论面对什么状况,他都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娃爸问我:《人性的弱点》是他们这学期必读书目吗?看他摆在书桌上翻看。我愣了一下:老师还没发布新学期书目,这是我很多年前买了放书架上,估计他没事就自行拿去看了。
这么看来,我有空得检查一下书架。自己常看几本老书,没关注书架上被冷落的还有哪些。
前段时间有人笑阿里女被骗。其实换作任何人都可能被骗。隔行如隔山,有时被一个概念绕进去,完全地信任对方,没有警惕心,很明显的漏洞会很容易忽略掉。
骗子经常找熟人下手,就是充分利用了对方的知识漏洞和信任。
新新人类有句话:你可以骗我的感情,但不能骗我的钱。
我年轻时绝对没有这么俗气势利,而是在这个五花八门的事情层出不穷的年代,开始明白这世界上太多的人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
大概是因为亲身经历过的卖房事件,看到对方作为高龄高知,为了一点点钱,不顾之前已存的证据,完全不要脸面,试图颠倒黑白。好在大家都没背景,公平判决。从此之后,我就刻意留心这一点,发现很多人的目的很纯粹,就是牢牢抓住金钱。
发现这一点,对我的文青心理没什么冲击,只是会少一点上当的风险。
女人要警惕太依赖情感,误以为对方沉迷于自己的色,高估给对方的情感价值。一旦涉及到金钱,要本能地自动切入理智状态。
其实阿里女被骗,我猜想经济上对其并不是很大件事。能拿出上千万的人,手头肯定多于这些,亏得起。憋屈的是情感,对方不喜欢自己就算了,还把自己当傻子盘;被高智商高地位的人盘就算了,偏偏还是个低学历的自学成才的没组织的骗子。
大家笑这个事真是不厚道,我挺同情她们遇到被骗子盯上这种倒霉事。
送儿子上培训班,说起近日考试,同学因事另行补考,被分到最后一个班,考试时那些学生大多在睡觉,成绩最差的学生七科加起来80多分。同学回来当新闻讲,刷新他们的认知,所以边说边笑到打嗝。
我说这种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肯定不走读书这条路。既然每天上学打卡,不如顺便学学打发时间。
儿子说:可能他们觉得睡觉更好打发时间。
说起创新班的大神,儿子再次说那些大神和普通人不是一个次元的,班上数学最好的那位(年级平均分40多,他能考90多),在创新班能排个中等。我和他一起大笑,人家是那种要参加国际竞赛的,普通人不要对比找虐。
学校就是个小社会,了解多元状态,有助于自己定位,磨练心态。
熟人儿子英国名校本科毕业,又考上美国名校研究生,疫情期间边上网课边找了份月薪四五万的工作,读书工作两不误。普通工薪族家庭,有这样自给自足的孩子,很省心。
我读书时没感受,现在看着孩子辛苦,内心很矛盾,怕孩子不努力,又怕孩子太努力。娃爸就没我这种纠结,大概他是苦过来的,不觉得学业重是个问题。
所以我定期会询问儿子状态,累不累啊,考差了没关系呀之类的。孩子一般都有好胜心,没考好首先自己就很难过。父母就别在这个时候添堵了。
经常听闺蜜们讲情感烦恼。这些年,前前后后的,大多数闹过离婚。
消费观不一致,没感觉到对方的支持与关心,对方不思上进少给家用,子女教育点的差异,双方原生家庭事务处理的不同意见等等,什么情况都有,闹过后各种状态都有。最终大多数还是互相忍忍,继续过。
前几天一位闺蜜发一个案例,某男子分手时,将与女友交往的费用清单列出来,要求女友归还所有礼物及分摊一起的开销。她评论说:分得这么清楚,太没意思了,感情不比钱更重要吗?
人和人的感受差异,会让感情和钱的问题界限变得模糊。
喜欢对方时,奉上全部身家都不嫌多;不喜欢时,花一分钱都嫌多。
有100万时,花1万不多;有1万时,花1000就觉得多。
自己100块舍不得花,却为你花1000块,自然是看重这段感情;自己花100万,只给你10万。如果有得选,你是选1000块还是10万块?
所以我很少单纯就一个细节模糊不清的案例作评论。
有情饮水饱,那是得在饱的前提下来说。
闺蜜鄙视有的人视金钱重过于感情,我不以为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哪项为重?这两者视情况不同而可以随时转换。有的人觉得自己不看重钱,却没意识到有些矛盾就是钱引起的,比如节日纪念日没送礼物,或者送的礼物过于廉价。
谁也不用吐槽谁,该计算就计算,该调情就调情。铁公鸡一毛不拔,要看成他的既定属性,要么想办法拔,要么多看看他的优点,要么换一个。尽量少浪费时间去声讨对方,没用的。
年幼时看西游记女儿国那一集,超讨厌琵琶精,眼看着御弟要和超级美女王成好事了,居然被她关键时候破坏掉。
成年后看,竟然会欣赏她面对死活不从的唐僧恶狠狠地说:我可不是那娇滴滴的女王,我可有的是手段。
性格不彪悍的女孩子在有安全的经济基础之前,最好不要放弃工作。有些女人以为感情上的付出,可以换来对等的经济和情感回报,缺乏危机感,从不作最坏的打算,最后不得不一步步放低自尊陷入被动。
如果是单身女孩做小三,那更是别傻乎乎地只图感情。钱和资源或成长,至少得图一样别的。不然回过头去看,十有八九会觉得不值。
度过了悠闲的周末,今天要外出。趁着早上有空,来公司刷了一会儿视频。
持续赞美互联网。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TED,各个国家的剧集,没有一定要学成什么的KPI压力,纯属娱乐需要,满足日常好奇心。
最近吃得毫无顾忌,3月开始新一轮的瘦身。春天天气好,这个城市从来不吝啬在园林绿化上花钱,适宜多出去活动,充分享受公共设施福利。我比较宅,不宅的人,有逛不完的地方。
工作不咸不淡。我不能早年得了它的好处,现在就说它不好,只是不适合有干劲的年轻人。
一直清闲,仍喜欢处在一个积极、进取、有发展希望的环境里。
这个时候,大公司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只要你能力够,天花板可以很高。娃爸现在闲了找存在感,时不时就调侃一下他的公积金、医保等各项账户余额都是我的几倍。我理智顺应:是啊,你比我富裕多了,老年时请多多关照哦!
既然不想折腾换公司(计划一直做到公司散场),那就想其它的解决路径,比如和工作之外的圈子多打交道,把情感重心放在自己喜欢的那个圈。工作只用来产生经济效益。
在经济没压力的前提下,成就感这个东西,需要主动寻求。
减肥是最容易有成就感的事情。学语言、系统性地学习历史、地理、绘画、乐器、舞蹈、书法等,都比较容易开始。学物理、数学估计门槛就有点高。
总之学习是普通人获得成就感的易得方式之一。
寻求外在成就感,就要获得金钱、社会地位和他人的认可。
昨天买了一些本地草莓,个头小,味道居然比超市大个的奶油草莓好。水果如能吃到树上成熟的,会有幸福感,再吃其它不好的,下不去口,宁愿不吃。
我对苹果的味道很敏感,超市再贵的,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遇到好吃的概率不大。同事网购的,有时反而能有惊喜。
和娃爸说,欲望越来越少,吃到点好吃的,瘦了几斤,运动后浑身舒畅,看到好看的节目,就会很满足。都是日常的小确幸。
一起出门,看到光秃秃的鸡蛋花树枝上,每枝都突兀地冒出一片树叶;看到小野猫忽然从树丛里窜出来跑过去,会从心底散发出喜悦。四季不分明,大概春天的气息仍隐隐存在,凭空多出很多欢喜。
高处望魔都,很寂静。十几年来往返上百次,即使不爱到处逛,也有点情感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少来,一生那么长,却又那么短,记住美好的,忘记不愉快的。
第一次来时,正是和发小在这家酒店旁拦车,眼神不好,向一台加长林肯使劲挥手,以为是出租车。她带我去坐公交车,要上轮渡的那种。28岁,回想起来,感觉就是不久前的事。
大大玻璃窗,雨中黄埔江和陆家嘴灯光,端着黑咖啡,静静回忆。人生何处不相逢,有缘就聚,无缘则散。
刷公众号,各大题目遍布焦虑。如果是针对性推送,怀疑是不是大数据对我判断失误。
如不是工作需要,新闻不必天天看。
开学考儿子考得不错,又进了年级前十。
班级第四名和第三名隔了40多分,差这么多很少见。孩子们的竞争压力挺大。
他的性格比较内敛,特别在学业上,不大表现出很开心或很沮丧的样子。
早上上学路上闲聊,说到幕府、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等话题。我记忆力不好,背诵过就忘,加上大概当年没学通,虽然文科考得还行,但基本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问他幕府是不是像军阀割据那样子的。
他耐心说明:不是,幕府就是一家的,经济政治都归一家管。
我问:那为什么还要天皇?
他说:天皇在他们心目中是神,不能推倒。推了的话,人民就要推倒他了。
我哈哈大笑,且不说他说得对还是错,以前我们背得苦兮兮的历史政治,他们跟聊八卦似的。
我的脑子现在挺废的,不大看费脑的书。人真是不能懒,一懒就废了。
他们初一二学地理,要背诵的东西超级多,给个空白地图的小小局部图,就要把上面的河流、山脉等名称都填上去。生地会考是参照科目,满分100,四大往年录取的,基本都是97+。
政治密密麻麻的小册子,每句话感觉都是一个意思,一开始担心他痛苦得学不下去,现在最稳定的倒是政治,每次只扣一两分。
开学后游戏就不打了,有空时看看别人打。他爸问为啥现在不打王者荣耀,我说到了比较高的等级,没兴趣了吧。
他说:不是,因为遇到强队友要被人骂;遇到弱队友,又想骂别人,算了,还是玩点其它的吧。
寒假时和同学在网上下棋,有时去爬山。多点其它兴趣,抵抗力就强一些。
钢琴实在是不喜欢,学过六级后就不摸了,偶尔找点小谱子弹一弹。已经一两年没找人调律,以后用时再调。以前想他练练书法、绘画,人家就是不干。
孩子们学点小乐器挺好,学那么几首表演曲目,有什么活动能凑个数。有机会再劝他尝试一下,二胡就不错。
他打游戏的历史很长,读幼儿园就开始了,一路和我们作各种斗争,双方都很耗心力。现在自制力强很多,不用太担心进了大学后,突然间迷上游戏,毕竟有充分的经验了。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时会讲一些上瘾机制、过于投入游戏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等等,也是为了让他自己有充分的辨别能力,不至于长大后走偏。
今天其实有点忙,为了表明积极过妇女节,匆匆记个流水账。
一位闺蜜一早告诉我说,男友拿了一笔奖金,又嚷着给她换车。但是为了不太招摇,她再次拒绝。我哈哈大笑,小几十万的车不算招摇,只是她担心单位的人不懂车惹非议。
白骨精有次闲聊,说一师兄和一校友不和,在白骨精面前吐槽这校友开个啥破杂牌子车,天天晃来晃去,看到就烦。白骨精恰好和那校友也熟,还得附合着师兄,不能当场告知那是迈巴赫,毕竟闺蜜也曾把野马当法拉利。你认为是常识,别人不知道,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昨天午睡起来,晃到商场去开前些时买东西的发票。过节人气旺,一排小妹站着,跟迎贵宾似的。一小妹问:你老公怎么没来呀?我愣了一下:他为什么要来?小妹面露不解:来给你付钱呀!我笑道:不用,我自己会付。
打心眼里喜欢一个人逛街,不用照顾别人的节奏。
对任何节日无感,只是烦恼一到节假日,到处都是人人人。
下午放假,出去找个咖啡厅打望,和朋友聊聊天。
说到聊天,找合适的人很重要。有的人说话,和大部分国产剧一样,冗长拖拉,听得人打瞌睡,老人家中最常见,一件三句话可以描述完的小事,可以絮叨一个小时。
美日韩的剧集,信息量和情感层次丰富度,普遍比国产剧优良。
国产剧追过印象比较深的有《离婚律师》、《都挺好》、《甄缳传》等,也都不错。
这个季节太美了,满城花树盛开,一路美景。
上学路上,例行和儿子闲聊几句。说到当前的延迟退休话题,政府不是规定要不要延迟退休,是规定延迟给退休金。
看网民们的评论,一堆人炸了,骂ti制内的人当然是想越晚退休越好,因为不用担心失业,可以多捞一把。有公众号文章,现身说法,自己的老父亲,辛苦一辈子,只拿个几百块钱;火车上碰到ti制内退休的,乐滋滋地说退休拿1万多,花不完。希望国家不要怕触动某些阶层的利益,改革退休金制度,给广大人民留条活路,才能长治久安。
儿子说,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卷呢?大家都看分数看学校,好岗位那么少,所以都得争。
我不是太能评估他的心理压力,固然他目前学习成绩不错,努力、阳光健康,但是我有点担心他的思路单一。
我说,横向比较是卷,纵向比较就挺好。比如以前的王孙贵族的生活,可能比不上现代化的普通人生活。
他说:一般的不会纵向比呀,当然要横向比。
有的人,领了十多年的退休金,同时在单位继续工作,加上租金等收入,家里年轻人出去工作挣得不多,不如安心在家啃老,照顾孩子;有的人,停薪留职出去创业,手里大把钱,有时还调侃单位当时按最低的标准交社保,同龄人领1万多,ta只能领几千,当然ta不会计较——单位有人领了ta的空晌,当然按最低的标准交,不然惹众怒被人悄悄告了咋办。
老一代的人,对政府满意的非常多,按愤怒的网民们说法,他们是享受了我们这一代交的钱。
不知道愤怒的网民们交了多少钱的社保,嚷嚷不要交五险一金是认真的吗?不强制交的话,以为企业主会全数发给个人?等老了连基本生活都没保障时,去哪里找企业主?
大概我没什么反抗精神,不能反抗时,不如积极看待问题,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作为个人,对抗整个社会的力量非常微薄,嚷归嚷,日子还得过。
有的人容易有嫉妒心理,只看到别人的运气和得到,忽略别人的忍耐和付出。这种心态不好,除了让自己不开心,蒙蔽理智的双眼,别无所用。
娃爸在职时的社保,按社平三倍顶格交;我则按低于社平数交。他的退休金铁定比我高很多。现在天天呆家里,我有时会忧虑他为啥不出去干点活,但拉长时间线平均来看,他平均收入大概率还是比我高,我没立场说他。
他学习比我用功,工作比我努力,比我更早有规划,生活一直勤俭,我嫉妒不来。
Ti制内其实也一样卷。较好关系的朋友中,公务员、高校老师、医生都有,任何行业,只有少数中高层的人,收入才可观,大部分就是陪跑,能超过社平线就算挺好的了。
一线城市社平线那么高,不是说一半人都有这个收入。要看人群收入的比例,得看中位线,而不是平均线。
嚷着不交社保的,更应该是高收入的人群。他们交的相当一部分,被平均出去了。
但这是有必要的,发达经济城市,要贡献出一部分钱给经济差的地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但是大家好,不是大家都拿一样的钱,回到大锅饭时期。平均主义没效率,更谈不上公平。
我也羡慕ti制内的铁饭碗(高校其实不是铁饭碗了,要考核),但是要理解人家当年挤破头考进去,初始拿着比同等水平的在企业工作的同学低得多的工资,天天开会写稿下基层,拿点灰色收入担心被查,一样有烦恼。况且能享受高干待遇的,能有多少呢。
不能看着别人吃好的用好的,就觉得自己也应该这样。质疑是好的,但质疑的方向要对自己有用,比如为什么我不能像对方一样吃好的用好的?我现在不能,以后能不能?我不能,我的孩子能不能?
中午听人闲聊,抱怨幼儿园又插入几个学生,老师更管不过来了,政府应该多请些老师多开一些公立幼儿园。我真是。。一个学期几千块钱,还想小班制。个人没那么有钱,同样的,政府也没那么有钱。
孩子自己带着都嫌累,幼儿园老师拿着几千块一个月的工资,还要一个人管多个孩子,更累。
结果人家都没反应过来,赞同地说:对呀,所以政府要多请一些老师啊!
幼儿教育本来就是高成本教育,家长负担不起或者不舍得多出钱,怎么能全指望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费解的思路,交保险时一个月六七百嫌多,领退休金时一个月一两千嫌少。交生育保险时几十块觉得自己不生育白出了,生育了领了一两万生育津贴感觉对养孩子成本来说不值一提。
国家的政策是普惠政策,只能保障基本条件。要想好,得靠个人。早点认清这个道理,能少点抱怨。
早上外面吃炒面,味精味盘踞喉咙特不舒服,喝了几杯浓绿茶才解。去年开始晚饭几乎都在家里吃,口味清淡,在外面吃得谨慎选择,吃到不合胃口的或过量,会懊恼占了一餐的额度,消化不良。
刷首页帖,深圳的中年少女。哈哈,中年就中年,为啥还是少女?
朋友院子又跑去一只流浪狗,发过来看,丑萌丑萌的。开玩笑说寄给我养,我才不要养宠物,天天打理自己的事情都嫌多事,而且我不适应动物气味与卫生状况。闺蜜就很喜欢养,精力充沛。我得理解爱宠人之心。
闺蜜给寄了护肤品化妆品。我平时只画眉,口红都很少涂,粉底经常放过期。但是收礼物总是开心的。
话说夫妻不用讲究灵魂丝丝契合,大多数人的灵魂也就那么回事。不同的事找不同的人谈论,没人谈论就看书和作者精神交流,现实问题能用钱解决就用钱解决,这样就挺好了。
昨天补仓股票补到了山岗上,今天继续下跌。最近一年亏损,还是之前说的,入了两支特无语的小盘股,继续拿着,等解套。银行净值型理财都是浮动收益率,有的目前是负数。
现在没什么好买。大额存单、银行理财、股票、基金、信托,分散买着,收益率上上下下;股票本金不多,涨涨跌跌,跟小朋友打游戏一样,是个社交话题。
美元跌成这样子,虽然中国疫情控制得好,但很多产业的相关零件其实还得靠进口,一样受影响。
今天一天无所事事,想起看一个同学的朋友圈,发现开了视频号。看起来不错。琢磨着我是不是也开一个玩玩。
时兴的养老话题,失能老人才需要养老,媒体忽略这一点,只关注没失能的老人。
有人发帖问,年轻夫妇该不该让出电梯房给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婴幼儿时期父母照顾自己,父母老了,当然应该有回馈。
情感上的要求不苛责,相处方式各有各的情况。但基本的生活保障,子女应该要做到,毕竟小时候不是喝西北风长大的。
看到网上流传的延迟退休的年龄,娃爸说这么一算还要二三十年才退休,得找点事做做才行。我笑说:是呀,有事做时间会过得快一些。
我的兴趣似乎很广,但没有什么很想做的事情。娃爸这种忙碌习惯了的人,过悠闲生活估计有点不安。
据说现在年轻人热衷各种玄学,我以为只有中老年人喜欢。每年大年初一去某个寺庙拜佛烧头柱高香,是很多人的信仰。大雄宝殿的各尊佛相架构等级不清楚不紧要,心诚才紧要;表诚心时还要报上身份证号码,这就是对佛的不信任了嘛!
祈求满足各种实际愿望,这种想想都不可能的事情,我无法信服。
这世上最公平的事情之一就是,谁都会离开这个人世。且无法过早预测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如果有无形之手能施以保护,那么,谁是应该被保护的?
自己才是自己的佛或上帝。
佛法类似某种哲学,了解一下,大框架地领悟生命,挺有意思;拜佛这个事,更多的是仪式感,表达感情,拜个希望和心安。
学生考试前要拜“考试必过神”,都是美好的祈愿,万一有用呢,对吧。
996是违法不是奋斗。。。说说罢了。
你可以不去996,可以不上学而思,但你架不住别人冲着上。
发达国家的人喝着咖啡跷着二郎腿指责中国人居然工作8小时,为啥不工作5小时?怎么能为了经济效益,就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两军打仗,双方说好晚上都睡个好觉,早上7点再开始互轰。结果敌方凌晨1点趁你睡熟了提前开始轰,不讲武德嘛,跟他说理去。
你家境好,有个好爸爸,或者有佛性,悟了,人生在世吃饱穿暖就行,那就可以只收租或守着门前一亩三分地,996和你无关的。
我绝对不是赞成996,太累了太苦了,我只是在想,为什么有人愿意996?是被企业家逼的吗?企业家为什么就不能慈善一点,怎么老想着从竞争对手或富二代的发达国家手里抢饭过来吃呢?种田卖粮做个组装工厂不舒服吗?
前些天和娃爸一起接待一位过来出差的师弟,博士毕业没两年,二线城市,太太在体制内工作,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是本地人,没有住房压力。按说这个条件,可以不用996,和其它同学一样,去二线普通高校当老师,十几二十万起步,何必为了年薪五六十万,天天工作到11点,还想着怎么申请去海外多点补助。
老家的小伙伴,一个月几千块钱,稳定无忧,没什么大开支,闲了生个二胎,也挺开心的。
问题不在于996,在于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996违法这个事怎么说呢,好比说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想要超车得到全校第一的荣光,你却不允许他偷偷地上晚自习加紧补知识点,担心有损身体健康。
你控制得了自己家的孩子,控制不了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说大家学习时长不一样,不公平竞争,请校长出来规定大家统一关灯睡觉。
但其它学校很晚关灯怎么办?那这个学校的学生岂不是都跑隔壁学校去了?
哦,那就全国要求统一。
还是不大行啊,有条件的学生们都跑到隔壁国家去了怎么办?
唉,太难了。中国很多人刚脱贫,再等一段时间看能不能全民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