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发生粮食危机?


这个问题已经说烂了。有的人说是土地兼并,气候灾难引发的粮食产量低等等;其实都没有说到点子。自唐宋以来,江南既是粮食的主要产地,特别是宋朝初期自安南引进水稻后,“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不过到了明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改变,良田纷纷弃稻,此处原因全在“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种以图利”。陈梧桐总结了文献所记述的江南地区因为货币经济驱动,专务蚕桑而放弃稻粮,同时广植棉花,烟草,甘蔗的经济作物如:江南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有十之七八。简单说说明朝各地区情况,如苏州,杭、湖等地区主要养蚕桑棉,福建以种植甘蔗和荔枝、龙眼等水果,广东“因糖利厚,粤人开糖坊者多致富”,河南山东则广植棉花,成为新兴的产棉区。而江西和陕西则改田种烟,成为重要的产烟区。

既然原本种稻的土地大部分改种了棉发,甘蔗,烟草等经济作物,因此明中后期一直面临巨大的粮食风险。这乃是市场放任政策导致之必然。这种粮食风险在1640年代达到了高峰,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别说明朝时北方,就是市场化最彻底的富裕地区被证明无法抵御粮食危机,因为这些地区不生产粮食,口粮要跨区域去买,在粮价腾贵的灾荒时期,以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打击也为严重。1640年代苏州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升到了100个铜钱,有许多江南富豪出售豪宅低价出售,目的就是为了多屯粮,可也无人问津。这充分表明了货币经济和对外贸易促进了市场化的发展和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但到了灾荒年头,市场化和货币经济却鲜明的表现出来了。

这些当年曾经是粮食自给自足的地区,现在突然发现它的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浙江地区的人们也要靠出售生丝,原棉、棉纱和棉布,来换取货币以购买粮食。张居正一条鞭法实施之后由于要用银两来完成赋税和地租以及偿还贷款,如果遇到灾荒,当银两比价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而国家又救助不力,那么粮贵钱贱的巨大灾难就不可避免了。哎!看来崇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