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大航海到底是不是亏本买卖?


明朝的郑和对“大航海”曾经总结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明朝大航海时代,有很多人是亏本买卖,我在想朱棣脑子有问题吗?赔一次不够,还七次下西洋,这不是瞎折腾吗?事实是,大航海不但没有劳民伤财,反而充盈了明朝国库,朱棣战略眼光,其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看到的……

从军事看大航海,虽然蒙元已经退出中原,但世界不太平,尤其是帖木儿帝国对明朝虎视眈眈,明朝派郑和如果只是宣扬国威那就太大材小用了,当时的永乐大帝派给郑和的军队将近3万精锐水师,毫不客气的说这么庞大的水师全欧洲加起来都不抵,这完全是为战争准备的,当时对付的敌人就是帖木儿。1404年帖木儿兵分两路一路东进攻打明朝,一路南下攻打印度北部,朱棣迅速作出反应,郑和下西洋来到了印度的南部,没过多久就听到帖木儿挂了消息……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当时安南进攻老挝,和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最后结局,九个月活捉了安南国的国王和太子,郑和起的作用非常大,到之后消灭海盗陈祖义,明朝几次军事行动在南洋赢得了威望,明朝做法就是想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替代蒙元在亚洲的地位,并威胁想和北元或帖木儿帝国勾结对抗大明的国家,大航海如果抛弃其它本质就是把玉米、甘薯、橡胶、马铃薯、花生等这些资源重新分配全球的时代。

明朝时大多东南土绅海上的利益都在东南沿海,一旦皇家或国家垄断贸易,他们在皇帝面前还有什么价值……中国的地大物博,使其形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市场,没有严重依赖进口的必需品。 所以海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出口纺织品与瓷器,进口的主要是高端人群使用的奢侈品。 郑和下西洋从商业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以物易物的海外贸易。利用中国的特产换回西洋诸多稀罕物, 而这些来自西洋的舶来品,又可以在大明的高端人群中换来真金白银。这也是为何朱棣频繁派郑和下西洋原因。 在郑和(皇家)没有下西洋之前,或者说海外贸易没有国家干预之前。这个市场主要是由元明时期的地方官绅们所垄断的,而国家不但插足了海外贸易,从官绅们垄断的市场中,分走了大量利益,最终还破坏了这个市场。 所以,真正阻挠大航海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东南士绅门,想明朝闭关的也是他们,他们害怕海外贸易被皇家垄断,所以千方百计的阻挠。永乐年间,朱棣南征北战,迁都北京,五次出征漠北,南下收服越南,钱从哪来的,都是大航海贸易赚来的。大航海对外开拓,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有助于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优良作物,带回国内,也会改进国内的生产技术,从官方途途径大大活跃中西交流,促进中国生产科技的进步。而且,大航海还能带动大量人口外流,到海外开拓,殖民,大大减轻国内的生存压力,将社会流民全部吸纳其中,又无形中大大减缓了国内人口膨胀带来的社会性问题。同时期,欧洲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稍后的荷兰、法国,东方的也门、莫卧儿,也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开拓,不止中国一家,说明开展大航海带来的利润和价值是世界公认的……

明朝闭关对政府来是非常糟糕,可对民间商人影响不大,1572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1/3的融入了中国,并且在当时全球的贸易有2/3与中国有关,看上去很辉煌,其实很多钱财一部分都落入了江南士绅包里,明朝200多年里江南士绅一直控制着海上贸易,这也是为什么明皇,不得不依重他们的主要原因…
所以,郑和下西洋可不仅仅是贸易,还有战争,其实质就是明朝向全球部署的国家战略。郑和总共7次下西洋一共历经二十多年,分别是永乐三年,永乐5年,永乐7年,永乐10年永乐14年永乐19年和宣德五年,如果真是赔本买卖的话,明朝的经济早垮了。朱棣时五征蒙古,南征越南,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开疆拓土同时,朱棣还完成了迁都,从南京迁都北京。又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还把北京附近的长城也修筑了一遍。为了保证运河的粮食供应,又把大运河也重新疏浚了一遍。此外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图书编撰活动,《永乐大典》这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科全书。在任何一个朝代,想要一下完成这么大的壮举,还保持鼎盛时,这绝非是不可思议,这些钱从哪里来的,都是大航海赚的。朱棣时期的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除了陆地还有海洋,同时都拥有无可争议的霸权时代。今天为什么全球都有华人区,恐怕和明朝朱棣当时的星辰大海有关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