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末能利用洋人去对抗民间力量,而明朝就不懂借力打力。


确实如此,清朝末期为了对抗太平军和义和团等民间力量,雇佣了很多洋人去镇压那些反抗它的势力,如果没有西方国家帮它续命,说不定清朝会提前灭亡。明朝为什么不会雇佣外籍武装呢?明朝心有余而力不足,明朝国库没有钱,当然这是明朝税收的最大弊端,在这里不想多说。

其实,明朝曾经也想雇佣外籍武装,比如1629年,陆若汉建议到广东招聘那些经常与荷兰人打仗的兵士前来学习。让他们培养大明兵士熟练学习红衣大炮,还有火枪等先进武器,徐光启也建议购买葡萄牙大炮,一旦明朝有了这些先进的武器,再培养一群现代化兵士的话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平定天下。崇祯也非常高兴,因为在战报中他深深的知道了西洋人的火炮威力强大,崇祯同意之后,陆若汉立刻回到澳门招兵,葡萄牙澳门议事会也在1630年8月16日作出了决议,派出400人的队伍,其中200人为作战人员。然而这支军队刚到江西,就被东南沿海商人代言人阻止了前进的步伐,具体详情就不多说了……
其实,明朝失去北方后,开始实施,从日本借兵恢复河山的计划。在沿海地区,倭寇的骁勇给明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如果以日本武士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降部,海盗郑氏的力量,赶走清兵应该没有问题的,南明的这一战略计划有点天真,但又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最早到日本借兵的是大学者朱禹水,兵没有接到,他后来定居日本,教授弟子,创立了儒家水户学派,影响了日本的历史进程。南明隆武政权数次向日本借兵,请求军事援助,1645年南明方面由郑芝龙出面,到达长崎,随后又有周鹤芝,到达日本,请求日本给予南明士兵与武器装备,从《桃花扇》故事看,此时期,南明抵御北兵,倭刀是先进武器,前线一旦缺乏倭刀就会崩败…但,日本拒绝了南明的请求,理由是明朝与日本已无实际的外交关系,且日本禁止出口武器。不会考虑军援南明,并把这一决定通知各大名。到了1647年,南明再次向日本乞师,还派出了一位朱姓藩王,日本还是拒绝正式的接待与回应,理由是无法证明,他们是明朝的官员。然后,可怜的南明政权病急坏投医,绕过幕府,直接向同情明朝命运的岛津家族借兵,从萨摩岛接受三万武士与士兵,但据说事成之时,受内奸破坏,这些日本武士与士兵没有抵达南部大陆。岛津家族处于善意,给了南明大量的中国铜钱…

1648年,郑成功又到长崎,想以中国的药物与丝绸为抵押,提出借兵数万,抵御满清,但日本还是正式拒绝了…日本方面对南明请求军事援助的拒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日本人对南明的评价不高,而且日本正准备锁国政策,无意参与国际间的冲突,明朝与日本一向没有自由贸易关系。
那么,为什么明朝残余势力不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事实上,也有。郑成功确实有进攻菲律宾的计划,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菲律宾,作为以后的发展基地,西班牙虽说是早期的殖民帝国,可是菲律宾距离欧洲实在遥远,西班牙在菲律宾的驻军和移民数量很有限,郑成功要是去攻打,成功机率很高,得到菲律宾后,地盘更大,防御清朝的进攻更有把握,再从沿海地区多弄些百姓迁居到菲律宾去,有个二三十年,就算不能反攻陆地,也能在菲律宾大有作为。可惜,这计划郑成功死后就胎死腹中。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很重的海洋意识,海上航路从来不是主流思想,而中国主要的核心都是陆路商运,无论是过去的丝绸之路,还是明清的晋商,本质上都是陆路商路。其次则是内河航路,依托大运河的盐商、漕运,形成的团体。
而沿海的商人崛起则是上海出现以后形成的事情了,如今依托的也是这一点。而内陆商帮的衰退也因此产生(随着清政府开放沿海口岸,晋商的陆路商道垄断力下降,加剧运输与买卖的困境,最后导致晋商衰退)。中国人始终不懂得,依赖海洋。这一点还不及印度,明朝朱棣是中国最早有海权思维的人?后来的人可以说根本没有他的远见,明朝朱棣时大明控制着整个马六甲海峡,可惜当他死后,明朝就放弃了,可以说明朝朱棣是最有海权思维的人,也可能是中国最早重视海洋的君主……

明末,若控制好港口,就有充足的税收,击败敌人不难。明朝却不懂得这个道理。相反印度的西瓦吉就是靠港口运输,建立强大的反叛势力,最后使得印度部分被其光复,再看一下南宋,靠着海上丝绸富可敌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