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明实录》在明朝史料价值?


我们都知道想要了解明朝,必读《明实录》。《明实录》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必读书,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明朝以前两晋,南北朝、唐、宋都修有纪传体的国史。而《明实录》就是明朝的国史,具有非常大的权威,他是专门记载明代列朝皇帝世纪的编年体史书,便自然成为强化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首选史籍。《明实录》是明朝最为重要的史典,在国史中具有高贵地位,是明朝后期对前期所作的具有权威效力的历史结论,也是关系到一朝君臣流芳和遗臭的千秋大事,谁掌握了《明实录》修纂的控制权,谁就掌握了对与己有关的前代君臣和当朝臣僚褒贬的权力,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话语权。所以,一般君主会任命自己最信任的人来撰写实录。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给自己涂脂抹粉,巩固其统治地位。
因为,《明实录》涉及明朝宫 闱机密和皇帝的隐私,所以明朝政府制定了“崇重秘书,恐防泄露”的制度,将实录藏诸禁中,密不示人。并且规定每一朝实录修成之后,都必须把底稿加以焚毁。明朝焚毁实录底稿还有专门的地点,那便是宫禁中太液池畔的芭蕉园。关于这个,明朝黄景昉《国史唯疑》称:“《实录》成,……”“其副稿虑为人见,例焚之芭蕉园,在太液池东。”明朝负责峰会实录底稿的人,是“直文渊阁入阁预机务”的首辅,即实录的总裁,并且还要在司礼监宦官的监督之下进行,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明朝除了君主外,还有大臣也是想控制《明实录》的修正权力。利用明实录进行政治斗争的明代君主,多为非法继位者比如朱棣,当建文帝为乃祖朱元璋修太祖实录时,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为了使自己篡位合法化,对太祖实录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修改。第一次修改,在朱棣篡位后仅4个月的时候,他下诏攻击建文帝道:“比者建文所修《实录》遗逸既多,兼有失实。朕鉴之,诚 有歉焉。”并命令正副监修李景隆、茹常“端乃心,悉乃力”,既不负太祖宠遇之厚,“亦以副予之孝诚”,修改好实录。接着,他在给其他纂修官的诏谕中,进一步抨击初修本实录………
当然,史臣与君主强迫篡改明实录不同,史臣不敢公开篡改实录,而只能利用修纂的机会,通过增删史料和微言大义来攻击政党,进行权力斗争。比如明末张岱从整体上批评了明朝史臣以《明实录》的修纂作政治斗争工具的行为:“焦芳以佥壬秉轴,丘濬以奸险操觚,正德编年,杨廷和以掩非饰过…后至党附多人,以清流而操持月旦;因使力翻三案,以阉竖而自擅纂修。黑白既淆,虎观、石渠尚难取信……可以说是简要概括了明实录修纂过程中的政治争斗的情况”史臣利用明实录进行政治斗争的表现。就是在实录中任情褒贬,攻击政敌。如《宪宗实录》的总裁、吏部尚书刘吉与内阁大学士刘珝、尹旻以争权不和,便在主持修实录对此二人进行诽谤。参考:王世贞《史乘考误》有详细记载。史臣除了攻击政敌外,还有一个就是升争夺史馆内总裁,以达到夺取首辅的目的。

有人一定会说,《明实录》这么重要,为什么史臣能随便修改,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明朝体制了,明朝从嘉靖后,权力就削弱了,皇帝不可能什么事都能管,一般《明实录》是不对外公开的,更别说发刊到民间。明朝后期对明实录实行的“崇重秘书,恐防泄漏”的制度开始松弛,在嘉靖时间,个别的内阁大臣首先破坏了保密制度,开始将《明实录》传抄出宫。当时首辅严嵩、徐阶家中就有实录抄本。那么明实录是什么时候散播在民间呢?正如顾炎武所说“万历中,天子荡然无讳,于是《实录》传写流布”。《明实录》大规模流播民间始于万历16年…万历22年,因修正史,复取出实录,供史臣参考。官员们再次趁机大肆传抄。万历24年,乾清宫是失火,御览本《明实录》“旧本亡失”,因此神宗皇帝又一次“命内阁誊进累朝《宝训》及《实录》以补之”,在这次修纂中一共花了两年零4个月,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抄录活动,实录广泛流传到了民间,出现了家藏户守实录的局面,甚至还出现了公开销售实录抄本的现象,每部高达五万缗。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很多富商都有明代实录,明朝万历的学者余继登以参考明实录编成了《典故纪闻》一书。黄宗羲也曾经读过实录。

《明实录》传入民间为不少撰写新的明史提供了好的材料,比如王世贞的《史乘考误》,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冯复京的《明右史略》、朱国祯的《史概·大政记》包括《国榷》等等;总之《明实录》作为明代“国史”,包括清朝官修的《明史》,其史料大部分来源《明实录》。明史所依据的草稿是万斯同所著的《明史稿》,万斯同早在明朝后期实录传出宫后,就曾对他进行过潜心钻研。还有《明通鉴》都取源于实录,而《明实录》史料多取自政府档案或邸报,具有不可轻视的史料价值。

​总结:那么,有人问了《明实录》,到底是不是明朝真实的历史?怎么说呢!不好意思,我个人觉得可能我们真的找不到真实历史原始材料,可能看到的都是被精英修饰的历史,包括明实录也是,所以你拿的这些被修饰过的材料,然后去研究分析出来的东西,到底有几成能还原真实历史,这个就不好说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