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书是因为恐惧


 

      现在读书是因为恐惧,是把眼睛置入一个庞大的深渊边缘发出的感受,恐惧来源于这个深渊,照亮这个深渊的方式在心里鬼使神差的认为是通过读书,且是一种省力又容易获取的方式。
      这个深渊有边缘吗?没有边缘是否需要一直读下去?有边缘在触碰到边缘的那一刻是否要重新窥探另外一个边缘?
      以上的反问,不就解决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人生何时是个尽头?
      其实这和讨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个无聊的问题同样具有迷惑性。因为人生的意义中,意义只有在进行语言上讨论那一刻才有意义,也就是进入语言(精神层面)这个限定之中才变得活跃,在没有进入语言讨论前,五花肉和红烧肉都是肉,肥瘦相间与油而不腻也就成了空洞的描述。
      以上的反问,也可以进行一种约束。当触碰的深渊太辽阔时,就想一下这个深渊是有尽头的;在轻易触碰到深渊尽头后,就想一下尽头之后的无边无际。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让自己迷惑自己,迷惑于只看到无边无际的未知领域而望洋兴叹,其实在一定范围内你已经踏在了人群的前面。
      人类是通过集体思想知识共享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圣人。通过共享,不必穷尽一生去了解虚无缥缈领域,只需要照着前人的路走即可,这也是解决、战胜恐惧的有效途径。
      本可以停留于一定的范围而做到适可而止,可是一旦有一天触碰到未知的边缘,这种触碰有足够的量就极其容易激发远古时期仰望星空的基因,这就决定了人一定是会拥有恐惧的。(这里的主语与其说是人,倒不如说是我的感受,我没有资格代表人,我本也就代表不了。)恐惧是掌握不了魑魅魍魉的害怕,是二维平面无法达到三维空间的绝望。
      于是,想通过集齐所有人类智慧的书籍寻找方法,也寄希望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说来也奇怪,读书明明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我凭什么认为改变思想以后就能拥有战胜恐惧的能力,我想大概关于人的、社会的、集体的一切事物都是从人类拥有知识以后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识创造一定可以被另一种更高的知识创造覆盖,这也就是通过不断获取思想知识而物质的身体不曾移动一下就可以变得更强大的原因。也就是说人通过增长思想知识就可以做到能力上的增强,这种方式确是可行且廉价的。
      那是否这种追求是对智力的渴望?不,我智力平庸,依然能于此追逐。
      恐惧之外,任何高级的思想和知识就放在那里,不怕被谁夺取,也不怕谁注意不到,只愿在面对恐惧时能保持定力,不被深渊吸收了胆识,束手受败,告穷归天。
      恐惧以后,应敬畏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书籍。


            (扫一扫,关注夜无明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