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就忘的书



      对于绝大部分的书,我是读了就忘。对此我也很苦恼,曾深深怀疑我的智力是否处于一种低下的水平。
      在接触到那些能掌握一整套完美知识体系和流利表达其思想的人后,总有一种追之莫及的落败感。他们是如何利用相同的时间获得如此完整的知识,即使在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其复述书的内容也是信手拈来。除了中学时代背过的几篇文章,我此后读过的书,我再也不能复述其完整内容。即使我的专业书籍,像我常读的《伤寒论》,我尝试去背诵很多遍,到头来收效甚微。在找不到其他可以作为自身思维特点解释的状况下,轻而易举便产生挫败感。现在可以作为牵强的解释之一是:我虽然记不住《伤寒论》的条文,可并不影响我临床运用其中方药治疗疾病。
      于是我有了这样一个想法:读书和记得住还是记不住没有直接联系。可以读书以后就能完整复述其内容的可能是一种顽固的想法,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其正确的一面,比如临床用药剂量的死记硬背,这是无法反驳的。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若说起读过的书中,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我也许能推荐一些,可是要我说出那里好,我却犯难,因为我的确不知如何表述推荐的理由。这是表述的问题吗?有一定的关系,可我不完全认为就是。在我的认知和自我意识里,读书大概有两种目的,即实用性和自我触觉性。
      实用性自不必说,自我触觉性就带有浓厚的自我主义倾向,可一想共识也不过是众多人共有的认识,那就不排外自我主义下认识的可行性。说到底就是不能把自身的可能性限局限。读完一本书,对于自我认识乃至于思想上有那么一点的触动,这本就是读书的意义。比如:我在读鲁迅《伤逝》时,并没有记住其中哪一段文字的描写,只是回忆起涓生和子君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变化有了深刻的印画,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能从中借鉴些许,避免涓生和子君悲剧苗头的出现。(你看,我依然没有描述出涓生和子君具体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变化,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篇文章的认可。)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其也并没有说翻着《周易》、“四书五经”就能治国,平天下了。书还是那些书,每个时代都存在具有不同的思想的伟大的人物出现,或许读书只是改变其思想的触觉。触到什么便与己结合,成为天性使然的绚丽之花。
      诚然,我能给自己读书就妄找一个自认为独特存在的理由,我依然崇敬那种能把知识拿捏于股掌的人,他们是推动这个世界向前走的绝大多数。我只是借此理由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符合什么样的前进方式,以及一系列行为特点后的局限和可能性,以此来提醒我不轻易盲从和自视甚高。
      任何读书方式都存在另外一种方式的相互交错,我以为读书就忘是可行方式的发现,也许正是因为我读书不想忘而造成的。
      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存在差距,是“避”还是“补”在一直读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阶段性的清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