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初听起来就和以往老套的人生思考话语联想起来,凡事有但是,但是仔细一想,这句话是充满着无上的智慧,仿佛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在秋日的黄昏爬上不足两米的山丘,指着那远去的归雁,语声低沉的说: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其实,这句话是用来解决那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以前对于这个问题找不到答案,大概是因为人们都会从生物学,进化论的角度去思考,人是怎么进化来的,猴子的爷爷的爷爷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角度就像把一根木根每次折断它的二分之一,那么请问什么时候这根木头会消失?理论上这根木头永远不会被折断消失;如果问在折了第N次以后,剩下的木头是原来的几分之几,那就有意义和答案了,就好比面对活了80岁的人,你问他从哪里来一样没有意义,你要是问他在你80岁的人生中那一段时光是你最难忘的,我想这个巍巍颤颤的老人家,一定说得出他年轻时候的风光伟绩和雄心壮志。
今天的我是明天的我的延续,即使我只活了40岁,那么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到40岁结束这一天,我已经书写了我的连续的一整个过程。这期间我从哪里来?是在我这个期间发现我的使命以后,我就知道我从哪里来了,于是我在完成这个使命的开始我就能回答我要到哪里去了。就像兵仙韩信,不知从何而来,在他帮助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后,就被封印在了历史中,完成了他的使命以后就离开了。大概面对韩信我会说一句,他从统一楚汉之争中来,告诉了世人他是韩信,他的去向就是完成刘邦统一大业。如果韩信在20岁死了,那么后来的事也就没有他什么事了,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在连续的过程中才能更多的在盖棺定论的时候阐述他最能代表自己的表现,从而回答他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和另外一句话有相似之处: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如果以此认为人可以等到最后再定论就不妥了,因为生命的长度没有办法预测,我们总是多活一天就多赚一天,应该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七十岁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最好,那如果40岁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岂不是更好,节省了30年的时间。这就看你是否有紧迫感了,或许天道茫茫,人也是迷茫的,听天由命,活到80岁,老天可怜指点一下,于是觉醒了使命,知道了来和去,留下一点警醒的话就告穷归天。
抛不开急功近利的原因大概是在人生最贫乏的时候才知道之前没有一个可以摆脱贫乏的连续过程,即使所谓的因果,也是俗语所说的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我认为具有哲学意义,并不是用来鼓励人当作鸡汤喝的。
我不知道这样所谓的哲学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非要说实际的意义就是它能指导实际从事,从而在哲学的层面改变我对实际从事的看法,在有人对我指点或者指指点点的时候我能从中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