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马虎虎读完《中庸》这本书以后,我先引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的一句话以此来说明《中庸》所说的是如何影响着一个个的修学之人。张仲景说:“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在孔子的话中把对知识的掌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所谓神人;第二层次,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人;第三是通过庞大的学习,多见多闻,广泛的记忆才能获得知识的人。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的情感表达,使我相信他所说的“请事斯语(请让我尊奉的话)”是指多闻博识这句话。因为他曾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了写出一部《伤寒杂病论》他研读过《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等等著作。我相信仲景祖师爷也希望拥有生而知之的本领,就像学渣羡慕学神一样。可现实是仲景祖师爷并没有见到谁生而知之,反而是他这个多闻博识的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救人医书。
那么,说张仲景和《中庸》有什么关系呢?
《中庸》第十一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说: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后天学习来的。真诚自然也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什么是“诚”呢?《说文解字》:诚,信也。《广雅》:敬也。《增韵》:纯也,无伪也,真实也。你看,一目了然的解释。《中庸》就说了,达到“诚”的状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天性到达,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另外一种就是由学习而达到“诚”的状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则亚之”或者“多闻博识”达到知的状态。我在读了这些文字之后,更加觉得我是一个普通人,有时候在我学习中医而感到郁闷,就会产生对自己智力的深深怀疑,总觉得我不可能到达更好的状态。现在我相信普通人也是可以到达我想要到达的层次的。因为《中庸》说,自明诚,作为普通人也是有可能达到“诚”的。为了解释这个可能,《中庸》还用了另外一句话来说明: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见于《中庸》第二十章)
你看,《中庸》都把如何做到比你强一百倍一千倍的人一样的水平的方法教给你了。先天上的差距,可以通过更多的付出来弥补,结果都是一样的。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中庸》还介绍了具体的方法。有什么没有学那就去学,学了没有学会那就不要放弃(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普通人不是没有更渊博的知识,是学习的方式出了问题,以一步一个脚印的态度去做就可以超越众多的人。可难就难在这个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多少人愿意坚持,可今天我对其理解更加深厚了。作为普通人只需要用简单的方法去行走就可以走的很远很远。
“诚”在《中庸》一书中,进行了多次的论述和注解,似乎在用一整本书告诉读者什么是“诚”,以及在拥有了“诚”以后的重要作用。所谓大道至简,如果说普通人如何觉醒,最简单的就是“诚”,有“诚”的继续坚持,没“诚”的做到坚持就可以了。
如果一个普通人能明白“诚”的作用,那他本就是不普通的。这似乎是一个诡辩,作为普通人在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的那一刻他已经不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