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人不能一直说自己是小学生


很多学习中医的人都很谦虚,一直称自己是小学生,学习中医永远在路上,一方面是他们对于自己的鞭策,另一方面也有为自己未能拥有高深中医理论水平而说话逃避的嫌疑。
在学习中医十年以上的人,他们称自己是小学生时,应是建立在对《伤寒论》、《黄帝内经》、《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的熟练掌握之上,你可以说对黄帝内经不熟悉,但至少《伤寒论》、《汤头歌诀》能信手拈来,这是基础必备条件,在此功底之外再继续讨论更高、更新的中医理论和知识。

在一定年龄阶段后,人所生活、工作的过程已经变得重复,日复一日。在解决又一个生活过工作问题时,不可能每天都面临老问题,更多的问题是在已有生活、工作基础之上出现的新问题,处理方法也不可能永远是老办法。正如读初中的的必备条件是小学毕业,一个中学生不能因为学习差就一直说自己是小学生,也不能以此为理由,放弃成为优秀中学生的机会。
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如果不具备打天下的基础条件,想必在和陈友谅决战之时便已经夭折。
同样,一名中医生,在三十岁之前或者在学习中医的十年内,没能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等基础条件掌握,他也不能一直称自己是小学生,从而逃避没有学得精深、学得精细的责任。

中医的学习的确是一条无穷无尽的长征之路,即使到了国医大师层次,也还有许多尚未探寻之地,这符合人类对于知识追求的规律,掌握的越多,未知的也会越多。如果认为中医必备的基础条件便是掌握所有中医理论那便有些极端,一个人不可能全部掌握一整个中医体系的全部内容,基础必备条件也只是相对的。
比如说《伤寒论》是必备基础条件,并不是要求我们能像张仲景那样,拥有著作《伤寒论》的水平,至少在谈及小柴胡汤时我们能想起少阳病之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也能说出小柴胡之条文:《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除此之外如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等等,并不是在谈及小柴胡汤时只知道第96条,如果连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都未能掌握,在谈论、探索中医小柴胡汤时所说的一言一论都要在心里打一个疑问号,这算是什么样水平的言论?

中医太广阔,学中医的人也很自由,无论从哪一种学术入手,都应掌握其学术的基础知识,总不能没有拜读过李东垣的《脾胃论》,用一个补中益气汤就以为自己是补土派,这就有点言过其实的味道。也正因为中医太过包容,太过博大,进入其中学习的人才应以拥有相对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十年之内是一个层次,十年之外应是另一个层次,虽然以开始十年内的理论也可以总结出一千个治疗有效的病案,并编辑成为一本书,但是日复一日的重复除了堆积出自己微薄的一点成就,于中医发展作用也可能是微薄的。
我也希望当我们中医人说起中医时可以在基础理论之上滔滔不绝,当有医生因为病人呕吐伴有发热而予小柴胡汤治疗时,我们都能凭借基础知识反应过来原来是因为《伤寒论》第379条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射程之内皆是真理,中医必备基础知识之上方可一挥方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