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更新的理由


三个月的筑基时期已经过去了,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暴露问题,我得以见到我的思想乃至于认知有如此大的缺陷,许多问题也暴露无遗。对此有补救的方法,趁着年轻多发现问题再多弥补问题。
你知道的,补漏一个问题需要时间,况且我拥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时间去弥补。虽然我能利用空闲之余给提醒自己在潜意识中去贴和弥补问题的想法,但那毕竟只是闲散的时间,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必每天抓着各个方面进行弥补,就好比内、妇、外、儿、精神等等方面的知识,我有缺陷也不能同时看五本书,这样做的坏处是形式上表现得很积极、很主动,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人的精力和所能掌控的认知总是有限的,抓多面进行弥补的同时是在放弃多面,从一面开始方才是正道。所谓脚踏实地就是一步一步的来。睡觉衣服要一件一件的脱,吃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如果有一天我觉得我做的饭菜平淡无奇,解决的方法是增加两个菜那就错了,当前饭菜平淡无奇的原因是只会用一种方法烹饪,甚至每道菜的配料都一样,你说这菜能好吃吗?好的做法是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查阅不同菜品的制作方式,在进行自家聚餐的时候便只拿得出番茄炒蛋。
(“酱油拌饭”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
在求识路上的三个月,虽有收获,但目前的收获是认识到自己认知不足的程度有多深,而不是在三个月里获得什么。这也许可以叫做失去也是得到,得到也是失去。
譬如描述一盘菜如何好吃,大概可以这道菜出现的地点,制作材料,材料的处理,制作方式等等方面去写,并不要求那么完美便成了一篇不大不小的文章。可如果遇到专业性问题,比如讲解麻黄汤、桂枝汤等,是否需要去了解其组成、适应症、以及各家学派的见解等等,这些东西并不是能够在一天内完成的,就算是一天内完成了也只能算得上综述、拼凑之类的,在自我没有掌握以前就往后堆积的东西再多也是徒有虚表。因为人一旦触碰到某个认知的点,便知徒有虚表和放个屁是一样的,除了有屁声外大概还会遗留一些特殊气味弥留在空气中,让自己尴尬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单直白一点说就一个问题:是要量多而质薄,还是要质精。你可能会说量多也可以质精啊。没错,的确可以,如果有一天我以写作为首要职业那没问题。但职业作家们也需要间断考察采风,最后花时间完成其著作。
今天“灵兰中医”上一篇文章题目写得很好啊,别动不动就搞修行,先睡饱一个月再说吧。可以借用这话来表述其他的事情,比如别动不动就写文章。先读一个月书去吧,再比如别动不动就想开出一个绝妙方子,先看一百个病人再说吧。    (灵兰中医书友会截图)
之前说过,文字、文章等是一种工具,一种表达人的思想内核的工具。若果人没有思想内核,那他如何使用文字这些个工具呢?这样的事,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代替,还不比你差。
别动不动就写文字,至少每篇文章后面得有半本书的支撑吧,所谓“临文不妄作”,这便是我不定期更新的理由。
到顶部